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麻醉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臂丛神经麻醉下中医肩关节松解治疗肩周炎体会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又称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等,该症多由于肩关节软组织病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慢性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临床治疗多采用理疗、药物等方法,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神经麻醉下中医肩关节松解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2例肩周炎患者,男46例,女66例,年龄41~70岁,平均55岁;病程3~20个月,左肩68例,占60.71%;右肩37例,占33.04%。双肩同时患病7例,占6.25%。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臂丛神经麻醉下中医手法松解关节治疗肩周炎;对照组56例采用推拿治疗。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1.2 诊断标准 病程3个月以上,患者肩部疼痛,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重,患肩内旋、外旋均<40度,外展<70度。经药物、物理等治疗1个月以上,效果不佳。排除骨质疏松、骨肿瘤、骨折等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药学论文,用揉法、拿法、滚法,放松患侧肩部肌肉,按压肱二头肌长肌腱沟,揉按肩井、肩隅、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曲池、合谷等穴;以肩关节为轴心,用环转摇肩法,使肩关节做被动的顺时针、逆时针的环转摇动,幅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用拿、揉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放松肩部,滑利肩关节,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1.3.2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位,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1.5mg/kg,以1.5%利多卡因于患者肌间沟入路作臂神经丛阻滞麻醉,麻醉起效后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握住上臂内外旋转肱骨头,尽量后伸和内收,手法应由轻到重,反复多次,直至肩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手法松解时要注意后伸<40度;上举<170度;外展<80度;内收<30度;水平旋前<6O度。松解完毕后吸尽关节腔内积血,并在关节腔内注入局部封闭药曲安奈得40mg。卧床休息6h后开始采用棍棒、攀墙等辅助锻炼。每次20min以上,每天3~5次。双肩患者应单边治愈后再治疗另一侧。
1.4疗效标准 优: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无疼痛,肩外展达90度;双臂上举,中指尖高度差为0;患肩内收、内旋、屈肘,第二掌骨头可以达到T10棘突水平以上。良: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活动时疼痛减轻:肩外展大于75度,双臂上举中指高度差小于5cm;第二掌骨头触及L2棘突水平以上。差:治疗后功能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率的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优于对照组78.57%,差异明显(χ2=6.24,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优
良
差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6
35
18
3
94.64*
对照组
56
16
28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手术
骨盆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创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压砸伤及高处坠落伤,往往为高能量所致,可引起骨盆环完整性的破裂和髋臼骨折,常伴有大出血。传统以骨牵引、悬吊、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但常因骨折复位不良造成骨盆畸形,肢体短缩疼痛,以及肢体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目前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降低其住院和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我科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5-62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均为高能损伤,其中车祸伤15例,塌方9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6例。均存在不同类型的合并伤:胫腓骨骨折14例,股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6例,髋臼骨折4例医学论文医学论文,跟骨骨折2例。其中失血性休克18例,尿路损伤5例,脑外伤6例。根据术前x线片资料,采用Tile骨盆骨折分类方法进行分类,B1型8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6例,C2型8例,C3型3例。
1.2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本组36例中,伴严重失血性休克者18例,首先抗休克治疗,快速输血、补液,同时积极止血,处置危及生命的合并症。B型19例旋转不稳定行骨盆吊带固定;C型17例旋转加垂直不稳定行患侧股骨髁上牵引。均摄X线片,21例行CT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部位及移位的方向、程度,确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1.2.2手术方法 在病人全身状况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一般在伤后6~10 d 施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局部麻醉,骨折移位需要手术中复位患者采用腰麻。对B 型骨盆骨折,采用前路或同时前、后路固定,对C 型骨盆骨折,均采用前、后路同时固定。根据手术需要选择性锐性剥开髂肌在髂嵴的止点,骨膜下剥离后,沿切口向内切开腹外斜肌及腹直肌腱膜,打开腹股沟管,分离并牵开保护精索或圆韧带,分离股外侧皮神经。然后配合牵引和进行复位,选择合适长度的骨盆钢板,塑形后放置于真骨盆缘上方,螺钉固定。复位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用2 枚直径6. 5 mm 的螺钉) 及髂骨翼后部骨折(用2~3块4~6 孔钢板),单纯耻骨联合分离,采用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用4—6孔重建钛板固定。合并耻骨支、髋臼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者采用髂腹股沟切开,骨折复位后用异型钢板固定,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毕业论文格式。
2 结 果
本组36例,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2.3h,术中出血300-1200ml,平均6.5ml。36例均获得随访至今,平均6个月,全部骨性愈合。皮肤切口渗液6例,经换药后愈合;2例后遗腰骶部分神经功能受损;术后尿道狭窄接受再手术1例,所有病例无明显盆部畸形,无双下肢不等长和骶髂部疼痛,优2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
3 讨 论
骨盆骨折常因肌肉强烈收缩或直接撞击发生骨折医学论文医学论文,由于盆腔壁血管丰富,邻近脏器多,常合并失血性休克,尿道、直肠肛管及神经血管损伤。若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早期病死率主要是由于继发不可控制的出血,晚期病死率主要是由于合并损伤导致败血症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尽快早期骨折复位固定是控制出血、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骨盆前后环均有损伤破坏,其中后环损伤程度决定其稳定程度[1]。内固定是近年来治疗骨盆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创伤小,固定效果确切,已成为骨盆后环损伤一骶髂复合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对骨盆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处理的基点是必须以恢复骶髂复合体完整性为前提。采用髂腹股沟人路,能直视下显露骶髂关节的前面、髂骨、耻骨上支至耻骨联合,能一次完成骨折的整复固定。骶骨骨折、肥胖等最好选择闭合或后方手术人路固定。外固定架主要适用于B型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固定,内固定对C型骨折有良好的固定作用。适应症的选择: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cm的损伤;耻骨联合重叠;伴有耻骨上支重叠的骨折;斜形骨折;单侧或双侧的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骨多处骨折或粉碎骨折;髋臼骨折;骶髂关节骨折或伴脱位;骶骨骨折;开放性骨折等[2]。
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要点:①术前股骨髁上牵引,术中边牵引边手术复位,可维持复位的效果。②对后柱合并后壁骨折者,应先复位固定后柱,再复位固定后壁。③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更多采用复合的、多方位、立体的固定模式。可采用螺钉、棒、钢板等相结合。④要求术前认真研究骨折情况,准备复位器械。
本组显示优良率为91.7%。其手术内固定最大程度增加骨盆稳定性,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术后无需骨牵引,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练;使骨盆骨折与合并伤治疗间的矛盾更易解决,有利于多发伤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克,张巍,王伟,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8):553-554.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张绪生 男,1954年生,197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5项。1996年被评为科技新星。[摘 要] 目的:防止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引起的畸形挛缩和功能丧失进行性加重。 方法::瘢痕切除及畸形复位,采用局部皮瓣,扩张后皮瓣,远位皮瓣,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及全厚、中厚大张皮肤移植。 结果:使创伤部位的组织缺损得以功能和外观恢复。 结论:小儿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不断加重时,治疗得当可避免发生发育障碍和功能丧失。
[关键词] 烧伤 功能部位 畸形整复
[中图分类号]R7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5-0365-03
PLASTIC REPAIRING OF BURNS EARLY AND LATE IN CHILDRENS
FUNCTIONAL REGION
ZHANG Xu-sheng ZHU Yun LIU Yi
Depart.Burn and Plastic Surgery,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LanZhou Military Command of PLA(LanZhou 73005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tect the cicartricial contraction deformities becoming more serious from postburn scar hypertrophy in children.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wounds after excision of scars and reduction of deformities soft tissue defects have been repaired with local skin flap expandal skin flap,distant skin flap etc. Results:Skin soft tissue defects in all regions have been repaired in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 Conclusion:Deep burn may cause cicartricial contraction in children,deformity become more serious,reasonable therapy should help to avoid function lose and decrease operation numbers.
[Key words] Burn Functional region Deformity plasty
烧伤后功能部位的瘢痕增生挛缩,是导致该部位功能丧失和外观畸形的主要原因,在没有可靠的控制瘢痕增生的方法时,手术整复仍不失为治疗此疾的较好方法。要使丧失的功能和该处的外观恢复原状甚为困难,特别在儿童的发育成长期,瘢痕一旦形成挛缩,即可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畸形,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难以修复的功能丧失。我科10年来对小儿功能部位畸形手术整复248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收治248例,男133例,女115例;年龄11个月~12岁;烧伤208例,热压伤及电接触伤28例,外伤12例;伤后整复手术时间:半年以内的68例,三年以内170例,超过三年的10例,其中4例长达8年;手术治疗一个部位的69例,两个部位以上的179例;创面采用中厚、全厚皮肤移植覆盖的76例,带真皮下血管网及脂肪的皮肤移植68例,皮瓣移植104例,其中扩张后皮瓣42例,"W"成形19例;烧伤畸形的部位和修复方法见附表。
2 典型病例
2.1 男,7岁,头面颈及双上肢汽油火焰烧伤,烧伤总面积20%,面颈部均为Ⅲ度创面,伴吸入性损伤。经抗休克清创换药及抗感染等处理,于1994年1月7日在气管内麻醉下行颜面部、颈部Ⅲ度焦痂剥除,带真皮下血管网及脂肪的大张皮肤移植术。自双侧腋中线与下腹部连续切取"U"字型带脂肪的真皮下血管网皮肤,其宽8cm,长50cm,将多余脂肪修剪后按面部分区移植覆盖。供皮区皮肤创缘潜行分离拉拢缝合,并将拉斜的肚脐移至正常位置,术后18天拆线,移植皮肤全部成活,质地柔软,色泽近似正常。
2.2 男,8岁,面颈部烧伤创面愈合一年余,口周、下颌及胸前瘢痕增生,致张口、转头、抬头受限,双侧口角向下移位4cm,常有唾液外溢。双侧下眼睑中度外翻,以颏颈粘连Ⅳ度于1994年1月24日在气管内插管麻醉下行颏、颌、颈胸部瘢痕切除,松解挛缩使眼睑、口唇复原,颌颈角重显。切瘢痕创面为25cm×15cm,在颏部设计5cm×3cm皮下组织筋膜瓣翻转缝合于下颌缘处,然后在左侧颈胸部设计12cm×6cm皮瓣,依次由深筋膜浅层掀起,将皮瓣向左转移覆盖于颈部喉结上方,皮瓣上下方均移植中厚皮肤,术后禁食三天后始进流食,术后12天拆线,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
3 结果248例治疗中,皮瓣修复创面103例,除2例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均一期愈合。真皮下血管网植皮69例,其中1例覆盖足背部10cm×6cm创面,因创面感染全部坏死,4例有散在的"局限"性坏死,经换药后创面全部愈合,但植皮处留有少许瘢痕。全厚、中厚植皮76例,其成活率在98%以上。
4 讨论
4.1 小儿功能部位深度烧伤瘢痕形成后,不但破坏功能和外观,还能引起骨与关节的生长异常。Euans把这些改变归为三类[1]:①只限于骨骼的改变,包括骨质疏松和骨膜新骨形成;②累及关节旁结构的改变,包括关节周围钙化,骨赘和异位的关节旁骨片;③涉及关节本身的改变包括进行性关节破坏和强直。这些变化和瘢痕增生均可使该部位功能丧失。
4.2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瘢痕增生破坏了皮肤软组织的韧性及弹性,瘢痕区域不仅不能随骨、关节生长而延长,反而以关节为中心向近端挛缩,持续性的牵拉使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性缩小,使畸形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加重。
4.3 眼睑、口唇、双手等这些易损伤而皮肤较松弛的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最早出现,也最为明显。所以应尽早修复,而且要选择超薄皮瓣或带真皮下血管网皮肤游离移植。如典型病例1,全颜面游离移植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容易成活,而且面部创面基底血运丰富,有利于其成活,愈合后的皮肤肤质柔软,色泽接近正常。创面的早期修复,避免了眼睑、口唇的外翻畸形。
4.4 手部的深度烧伤创面,在没有肌腱、骨质时要早期大张皮肤移植,对肌腱或骨质者,应早期行皮瓣修复,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爪形手"畸形的发生[2],指关节的活动,骨质的发育也不受影响,使其免受多次手术之苦。
4.5 对没能早期有效治疗者,瘢痕挛缩畸形已经形成,如"爪形手",这类病例在晚期治疗过程中,应有计划的进行手术,以恢复掌指关节正常位置及活动。指间关节的位置难以恢复时,可融合在功能位置,使手指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爪形手"畸形超过一年者,手指血管神经束畸形生长,虽然手术中指关节勉强复位到正常,但血管神经束紧张仍呈现弓弦样,该指端血供不足,这时也可将指间关节融合,相对缩短该手指,以缓解血管神经束的紧张程度。在不具备指间关节融合条件时,只能二期手术将关节复位至正常,因此整复术愈早效果愈好。
4.6 颈部解剖位置特殊,皮肤较为松弛,烧伤早期创面的处理以换药或移植薄皮覆盖者较多,这样的病人均在颈颏粘连形成后才要求治疗。在晚期整复时应根据创面的大小形态,选择不同类型的皮瓣,瘢痕面积较小时也可选用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对颏、颈、胸瘢痕切除的创面,创面基底不是一个平面时,可采用皮瓣、筋膜瓣和皮肤移植等联合性方法修复,如典型病例2就是筋膜瓣翻转180°缝合于下颌缘,将颌颈角加深,颏部加长而更加突出,在切取颈胸皮瓣覆盖在植皮不易成活的喉结上方,其余创面皮肤移植覆盖,这样皮瓣在创面中间,两端为皮肤移植覆盖,随愈合后的时间延长,皮肤移植部分因自身收缩不断缩小,中间的皮瓣增宽,时间超过一年时皮瓣的宽度可增加一倍,而皮瓣上、下两端皮肤移植区可缩小一倍,增宽后的皮瓣覆盖整个颈部的正面,色泽与周围皮肤相同,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4.7 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具有维持原来皮肤大小的倾向,而皮片移植成活后纤维组织增生浸润,移植皮片发生再次收缩或硬化,这一中厚皮片移植的缺陷应用于皮瓣皮片联合修复同一创面,成为皮瓣愈合后不断扩展的有利基础。皮肤移植的厚度是愈合后收缩的关键所在,皮肤愈薄就愈容易受创面影响而收缩[3]。只要完全保留皮肤的全部成分,真皮组织没有损伤,其修复后的色泽无明显变化,因此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和皮瓣移植,创面层的瘢痕形成极少,术后不会再收缩硬化,还可保持原有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John A.Ogden著.柳用墨等编译.儿童骨骼损伤.烧伤损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4~75
2 张绪生.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及岛状转移的应用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8;11(2):117
卢振和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国家临床重点疼痛专科主任。她被推选为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疼痛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常委、中国疼痛学科建设联盟副主席、中国软组织学会副主委、中国癌痛介入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脊柱内镜学会委员等。主攻方向“慢性疼痛对因诊疗”。成功探索和推广了“非神经毁损射频镇痛”、“射频镇痛,保护神经”、“不动中央髓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定义新见解”和“窥镜松解治疗神经痛”等疼痛诊疗新理念和技术系列。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获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新型专利6项,主编“射频镇痛治疗学”,“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等著作。
疼痛,重则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轻则出现血糖增加、血压升高,还有不能走动、干扰睡眠或使人工作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对于很多人来说,疼痛是一种很可怕的体验,人们总是无比痛恨却又束手无策。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中国古时的“忍痛”是美德是坚强的观念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疼痛科是世界医学创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卢振和教授告诉记者,全球逐渐进入了老年社会,几十年的劳累伤残疼痛,慢性疼痛真的是一常见疾病了。
2007年卫生部宣布成立“疼痛科”,指定诊疗范围是“慢性疼痛”。鼓励医师们脱离原专科,用全部的时间、精力去专门诊疗、研究、攻克慢性疼痛疾病。疼痛科这支队伍以病人为中心,能吸收并综合各传统专科诊疗疼痛的知识,引进先进科技,总结并创新着诊疗疼痛的理论和业务,突破了许多慢性疼痛的疗效。给饱受疼痛困扰的人群带来了福音。
广二疼痛科拥有全国最先进的门诊,配备了最好的专科设备,同时,也得到全院包括放射科、检验科、骨科、神经内外科、风湿科等多个强大学科的支持。科室规模在广州市内领先,技术能力和临床学科质量管理能力多方面在全国领先并得大家认可。成为了临床医学众多专科群之一,是疼痛医学的骨干学科。
广二疼痛科团队蛮拼的
这是一支教育程度高、年龄结构合理、可满足疼痛科持续发展需要的老中青相结合技术团队,整体实力较强。目前,疼痛科有14位专科医师和18位护士,聘请了美国克利夫兰著名疼痛中心Pro.CHAN为客座教授。每年以不同形式提高年轻医师和业务骨干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科室每年培养规范化疼痛科住院医师2-3位,正培养着疼痛科硕士研究生6位。科室结合卫生部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近3年,科室业务骨干确定研究方向后,每年均积极撰写标书,经科室讨论后上报申请。目前,副高以上人员每人至少有1项省级以上在研课题。广二疼痛科现有三个亚学科组和一个疼痛实验室组与门诊组,各有独挡一面的高级医师带领,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疼痛科与肿瘤科联合积极申报并被批准为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癌痛亚学科组现在能独立诊治的主要病种有各种原发癌痛、转移癌痛、癌症治疗相关痛和癌症伴发的其他疼痛。对难治性癌痛如癌犯神经痛、癌性椎体压缩骨折痛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改进了口服滴定吗啡镇痛药为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泵注技术进行静脉PCA滴定,提高了镇痛速度和满意度。在癌痛治疗中,卢振和教授说发现了不少患者是癌肿治疗过程中如手术后、放疗后的自身疤痕粘连等卡压神经所致的疼痛,还有些是患者的关节痛、椎间盘突出症痛等。所以癌痛患者来了疼痛科,他们还是坚持认真诊断评估疼痛的原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慢性疼痛疗效有大突破
在慢性疼痛诊疗理论方面,卢振和首先提出神经破坏不应该是首选技术。广医二院在全国最早引进了专门精确热消融神经的射频镇痛技术,她将其改革为精确松解调控神经的“射频非神经毁损”理论。我们在众多疼痛治疗实践方法中,首选能松解神经卡压恢复神经血流为主的,能去除神经损伤原因的技术,破坏神经镇痛虽然效果最快但属于最后的最无奈的治疗。广医二院坚持在全国举办“射频镇痛,保护神经”技术培训班,今年已办到第23期。“缓解疼痛保护神经”,是疼痛科的诊疗宗旨。
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影响劳动力,90%以上的患者不愿开刀手术,因而也成为疼痛科的重要病种之一。1997年开始,卢振和就到各地学习,在广州市首次引进了胶原酶溶盘技术,以后不断地实践了许多微创技术,包括等离子射频、激光汽化、臭氧消融、旋切等等。卢教授在大量的实践中反思着,为什么专门破坏椎间盘中央髓核的技术疗效有限,因为椎间盘中央并无神经。2008年提出了腰椎间盘微创治疗,需针对纤维环病变刺激卡压神经而引发腰腿疼痛的原因,需注意“保护中间髓核”从而保护脊柱力学。这个团队放弃了所有破坏椎间盘中央髓核的老技术,创新了椎间盘突出物钳夹技术和工具,并联合纤维环射频热凝、周围软组织的松解治疗,大大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即使在近2年来引进了脊柱内镜技术,术中能清楚看到并彻底去除突出物了,也很强调对椎间盘后纵韧带的保护。
2012年卢振和大胆提出把原来的疼痛定义完善为“疼痛是感觉神经的损伤或异常刺激导致大脑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新定义能很好引导医师对疼痛的诊疗思路和制定治疗方案,放在全国讨论得到热烈反应,将会形成专家共识。卢教授说科学总在不断地进步,任何理论或技术都将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广二疼痛科主编出版《神经病理痛诊疗学》《射频镇痛治疗学》《神经病理痛学》等书籍。正进行的科研基金项目有6项,资助125万元。在每年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慢性疼痛诊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上都会提出新理念,得到患者和医师的欢迎。2013年提倡“舒适微创治疗”理念,指出微创治疗也是新的创伤,疼痛科医师在去痛过程中需重视并尽量不增加患者新的痛苦体验。2015年来了,疼痛科诊疗要重视回到临床医疗的原点,极力推广“慢性疼痛对因诊疗”,重视疼痛原因的诊断和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每个专科都有许多未能治愈的疾病。在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同时有着十几种疾病的老年人中,广二疼痛科制定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疼痛治疗规则为:抓住主诉、保证睡眠、针对病因、缓解疼痛。
广二疼痛科的四大核心疾病
核心疾病与核心技术是专科的内涵表现,卢振和教授带领的广二疼痛科认真地总结了20年的工作,初步列出了他们现在的四大核心技术。
第一核心技术是“镇痛药物类使用系列”。来到疼痛科的患者都是因疼痛难忍而来,医师要很“专科性”地熟悉“甾体、非甾体、阿片、神经、精神五大类镇痛药物”的性能和对痛因使用原则。广二疼痛科医师都知道,来到疼痛科的患者一定要很快镇痛,保证晚上睡眠是底线。要尽力保证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的不痛和安宁。针对疼痛原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疼痛科除了口服镇痛药之外还有多种用药途径,包括多种泵注技术如皮下、静脉、椎管内注药以及病人参与自己控制给药的镇痛系统等等。早在2003年广二疼痛科就开始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脊髓微电脑泵注吗啡技术帮助癌痛病人,达到药物快速起效和精细化用量,极大地减少了胃肠胀气、大便秘结、小便无力等副作用。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几十种镇痛药。疼痛科能向社会担当:一定镇痛!
第二核心技术“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原因诊断技术系列”是疼痛科的重要生命线。在科室的日常工作中卢主任反复强调疼痛科医师须努力学习、钻研感觉神经系统的解剖、病生理,培养出自己判断和寻找感觉神经损伤部位和原因的专业敏感性和本事。为此,广二疼痛科根治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疼痛病人。我们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加上很专业的诊断本领,中国疼痛科医师将是全世界最杰出的专科医师。
第三核心技术“穿刺性松解神经卡压技术系列”最能代表疼痛科特色。现在疼痛科治疗疼痛的方法、技术、业务都非常多,除了药物还有无创、微创等等十几种技术和业务。比如松解肌筋膜粘连能即刻消除晚上痛、起动痛,方法可选用无创的理疗、针灸、能松解粘连的冲击波、可带回家的经皮脉冲发生器、能立即起效的电热针、能靠近神经消融的射频等等。针对手麻腿痛的患者,疼痛科有能凝固纤维环裂口的射频,能消除终板炎的臭氧、能清楚看见并清除椎间盘突出物或腰椎管内粘连的脊柱内镜等等,治疗后97%的患者立即见效,可免除开刀打钉之苦。群众都知道有癌痛去疼痛科治疗一定能消痛,包括给予压缩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治疗,打针后能使卧床翻身都剧痛的患者马上坐起来。广二疼痛科还对椎体转移癌病灶采用联合脉冲射频、氩氦气冷冻和骨水泥注射技术,达到破坏肿瘤细胞而不破坏脊髓神经的目的,十几年来未发生过截瘫等并发症。
第四核心技术“神经阻滞技术系列”是疼痛科的基本镇痛工具。卢振和对记者说,疼痛科医师来自多个学科,但其中的麻醉科神经阻滞技术是起效最快,效果最好的镇痛技术。所以广二疼痛科也规定所有医师一定要到麻醉科培训至少3个月时间。神经阻滞在疼痛科被改革和发挥为五种模式:一是治疗性靶点阻滞。病变神经上准确用药是疼痛科最广泛使用的镇痛技术。二是诊断性阻滞。用于确定责任神经或评估神经破坏效果时候。三是镇痛性阻滞。在急性疼痛发生情况下能有效缓解剧烈疼痛,帮助患者渡过难关。四是调控性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二疼痛科用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五是破坏性神经阻滞。是疼痛科最后的杀手锏。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广二疼痛科从2002年开始探索、完善和创新了三叉节射频技术系列,突破了一些禁忌症,十几年来无发生严重并发症。
[摘要]尽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但是经过50多年努力,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目前在临床、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学科学会建设等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回顾世界神经外科的起源,有证据显示大约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学者对颅骨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传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AD 222~280),神医华佗曾试图为魏王曹操行开颅手术以治疗头疾。神经外科学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而又是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随着解剖学、麻醉学的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神经外科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 1956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院在谢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经外科发展史
回顾过去50多年来,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1 神经外科萌芽起步阶段
我省神经外科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福州神经精神病医院谢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不久福州市第二医院郑遒光主任做了一例临床上诊断为小脑肿瘤的颅后窝减压术,这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拉开了序幕。50年代末,郑遒光主任与福州中国协和医院程法平主任合作开展了一些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摘除术,尽管当时由于病例少,缺乏经验,设备简陋,所以手术死亡率较高,这些萌芽阶段的手术仍为我省神经外科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神经外科创业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从50年代末开始各单位陆续选送人员外出培训。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送刘俊翰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院选送黄克清到北京宣武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后又送陈锦峰到南京工人医院进修,厦门市立医院梁燕瑜和龙溪地区医院冯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以上人员均在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并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单位的神经外科专业组。1959年底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率先开展了以脑外伤为主的一般手术。1960年,福建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经外科,有独立病房和专职医师7名,开展了脑肿瘤和脑外伤手术,厦门市立医院和龙溪地区医院也先后开展了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由于受到“”的冲击,我省神经外科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70年代初,黄克清、陈金雄到福建省立医院后立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刘俊琛、陈锦峰先后调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经外科人员,使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恢复了生机;从1972年起,省立医院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举办了几期颅脑外科培训班,为全省各地市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专业人员,使神经外科队伍逐步扩大。此时省内能够开展以脑外伤和脑肿瘤为主的一般手术,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全省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脑外伤的救治手术。许多地、市县医院都有了开颅器械并配有神经外科的专职或兼职医生,能处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1.3 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有了全面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先后购进了颅脑CT扫描机,九十年代初协和医院进口了西门子的DSA,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医院全面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许多地市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许多医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推动本地神经外科的发展,一方面选派优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地学习进修;一方面引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中山医院引进了张俊卿、莆田市立医院引进了林秋泉、莆田县医院引进了林光畴后,使这几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内不少单位和国内重点神经外科单位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我省讲课、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互派学习等,有力地推进我省神经外科诊疗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部分的县市级医院也在此阶段开展了颅脑外伤手术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开展神经外科为早期抢救危重病人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是我省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5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开展了血肿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疗法,并对脑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观察,为脑血管畸形立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总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独立设计制作了立体定向仪规划方案;八十年代末,杨卫忠由省立医院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重新组建神经外科,并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颅脑手术。该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随后还成立了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承担了十多项省、部、厅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或卫生厅10项科技成果奖。
2 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以及在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完成了地市级分会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国内外和全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2.1临床治疗工作全面开展和提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神经外科,许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县级医院也都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成为全省各地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前沿阵地,我省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三级治疗网,全面开展中枢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的防治。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的新亮点,尤其是伽玛刀、神经导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显微镜、神经内镜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
2.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显微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工作。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普及到我省、地市级乃到县级医院,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条件之一。
2.1.2 神经导航辅助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
复杂的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精确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问题。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它准确地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因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能够帮助手术者完成许多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将正常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厦门市中山医院、协和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先后引进了神经导航系统,并开展了导航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据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已经开展了389例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报道例数全省最多,病种包括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转移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4例脑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
2.1.3 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取得全面发展
脑血管病病情复杂,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以及缺血性脑病为主。目前全省各地县医院基本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治疗策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也从早期单纯扩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清除术发展到现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清除、神经导航血肿清除、显微镜和内窥镜辅助手术清除血肿等多种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神经、血管以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省立医院、协和、附一、福州总医院和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级医院已经全面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应用了“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目前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同时,对于动脉瘤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的开展,各省级医院神经外科也相应成立了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组,这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多的选择。
2.1.4 新设备应用,丰富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
1998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截至2006年12月,已经积累了4352例颅内疾患伽玛刀治疗病例,病种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疗效满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先后开展了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取得预期效果;福州总医院开展了X刀治疗颅内肿瘤,积累不少成功病例。这些新设备应用,为治疗颅内疾病提供有效的补充。
2.2 全省各地神经外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现有神经外科医师近400人,现有高级职称者达80余人。许多三级医院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如泉州市第一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专业田进军主任,厦门中山医院引进田新华主任、厦门市医院引进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引进李会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发展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许多青年医师也走出去,前往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进修,回到原来单位成为神经外科技术骨干。近些年来有条件的单位还引进一些博士,为福建神经外科队伍注人了新鲜的血液。
协和、附一、总院、厦门市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莆田市医院等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予点,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5位,近10年已经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协和医院也是神经外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自行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这些人才培养,为我省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全省学术交流的开展和各地市学会的成立
经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批准,福建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之后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3年,南平)、第三次学术交流会(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学术交流会(1998年,厦门),同期还举行了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为我省神经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础理论、临床、科研、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在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团结全省神经外科同仁,开拓进取、全面开展我神经外科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举行福建省神经外科高级研讨班,每二年举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和福建省神经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每个季度在福州地区举行神经外科病例讨论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为全省神经外科大夫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2.4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蓬勃发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首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于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胜利召开,由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和台湾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黄棣栋教授组成的台湾医师代表团应邀参加本次首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21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大会共收到373篇海峡两岸高质量医学论文, 内容涵盖显微神经外科、导航、内镜、血管内、锁孔、放射、分子神经外科、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外科护理等,大会设专题讲座及讨论、大会发言、大会交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与展览等。16位台湾医学专家和56位我省医学专家在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本次大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神经外科学术的发展,促进闽台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和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会议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海峡两岸同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与台湾医事联盟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双方互访、互相交流协议书。这次大会还进行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换届选举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教授连任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泰宁大金湖畔胜利召开,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再次率团参加本次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10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台湾专家带来的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最新理论,引起我省神经外科大夫高度重视,尤其高明见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最新免疫疗法,而高振兴教授介绍的“神经脊柱外科新进展”,代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专家还对“锁孔”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等前沿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大会还决定第三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宝岛台湾举行。
2.5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近十几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教育厅共同资助的课题《第10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功能丧失与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第10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PTEN和DMBT1基因功能丧失与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密切,为今后胶质瘤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该系列研究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已经陆续在全国性刊物发表系列论文14篇,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杨卫忠教授课题组还在榄香烯抗肿瘤和脑缺血细胞凋亡机制中也取得可喜成果,在国内外15篇。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承担了省、部、厅级科研课题,在胶质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林志雄主任的《人脑胶质瘤血瘤屏障与侵袭特征及其相关机制的系列研究》于2005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省神经外科的骄傲。福州总医院王如密教授和王守森教授课题组在经蝶入路解剖学研究提出许多新理论,并出版了专著,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