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第1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一个创新的重要时期,不仅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而实践证明,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最先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而这个主动权则意味着国家的国际地位等。而大学生则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故而现下高校都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夯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已成为高等教育成败的评价标准之一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条件和必备基础之一,所以,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技能,触发创新情感,是高等院校为适应时代需求所使用的重要手段和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立自身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从初高中的教育改革到高考内容的创新成分,从大学科技体系的创建到大学生科技意识等的培养,我国正一步步在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加强完善,将三种课堂一体化,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合并,其中课内教学在近年就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从而取得了较大进步。相比之下,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成果显现较为缓慢,高校共青团及学生组织作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丰富内容,如何让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使之成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当前高校团组织工作的中心和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坚强阵地。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鼓励发展个性,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大学生是高校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灵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创新的精神,合作的精神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等才能实现,因此,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精神,唤醒其主体意识,调动其主体积极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与大学生个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充分发扬主体性,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大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应当努力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知识结构个性空间,对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给予指导与支持,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引和支持。提供多向性发展方向与途径,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使其创造出更多成果。

(二)依托可靠载体,实施创新工程,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坚实平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必须依靠有效的载体,而各高校的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举办的各项创新活动就是一种载体,在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意才能,个性成长以及创新思维,使之通过各种活动载体,锻炼自身能力,从而向着创新性技术人才转变。创新不是个体大学生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大批大学生为国家创新事业努力奋斗,因此,构建创新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希望工程为贫困地区带去希望一样,创新工程的建立,已成为国家创新事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手段和需要,而所有才能的展现,则需要一个坚实平台,因此,不仅创建创新教育工程是重要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能的平台也很重要,有了这些保障,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正式建立,我国创新事业才能有所突破。

创新,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将国家推向世界前列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诉求。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之一,并且可行性相对不低。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出参与者少,旁观者多的现状,多从事于规模小的个体经营行业,成功率相对较低,存在问题多。据调查研究表明,2004年全国毕业人数达280万,至2004年九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全国毕业生达338万人,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是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企业,行政单位等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之余,大学生自主创也就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及各个高校都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优惠条件,但仍然无法改善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少,旁观者多的现状。据华南某高校于2004年对5所重点高校1400名大学生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4.57%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可最终创业的却不足1%,对于自主创业,大学生大都持观望态度全国高校均是如此。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使得自主创业发展步伐缓慢。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策分析

(一)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是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多举办适合与大学生的创业大赛,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以及对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其次,多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方面提供帮助,帮助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创业心理。

(二)加强创业教育。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性,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务实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减少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盲目性,从而减少大学生在毕业后创业中因经验不足而选错行业给其带来的失败。

第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长期以来,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表现出重要的地位。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价值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普通高校重视学术性研究,而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当考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在此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在制定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前提下,进行具有实践价值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另一方面,应当对其实践能力进行更加重点的关注,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获得生存与立足的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教育体系,提供全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训机会是最基本前提,只有在完善的教育体系前提下,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获得不断的提升。

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条件有限,部分院校无法配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者沙龙等形式完成实训。这种效果十分有限,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除了资金方面的不足,学校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的认知也存在偏差,造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只有建立起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才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准。

2.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性、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承担工作的往往是辅导员和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教师能够在思想上对创新创业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为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当前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少这种具有较强社会经验的优秀师资,使得专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显得不足。

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

3.1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才能使得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得以完善。对学生们实施创新素质培养,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手段与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基础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冒险精神与个性等基本内容。

3.2创业能力的开发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开发是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最直观的外在形式。要达到创业的基本目标,就应当使学生们拥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因此在满足了创新这一本质属性基础上,创业能力的开发,就成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第二项任务。

4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4.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包括全面的基础理论内容,同时还需要足够的实践训练,包括一些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关的方法、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们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将专业理论、方法、技巧等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发挥出实践价值。

4.2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对于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搭建实践创新创业平台需要校校、校企、校政等全方位的合作来完成,为学生提供可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与空间。

第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2.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本文以创业管理课程教学创新为基础,对我国高校创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学科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理论教学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实践教学尚处空白等问题。将CDIO理念引入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针对该门课程目前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引入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课程考评标准等手段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业管理;教学创新;CDIO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59-03

一、引言

CDIO教学理念是由MIT与瑞典的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于2000年到2004年期间,在Knut & Alice Wallenberg基金资助下,协作探索开发出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的教学模式被誉为“颠覆式的教育”,近年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八十多所著名学府相关学科专业试点推广,并已发展为高等工程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CDIO教学理念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具有完善的理论方法。CDIO教学模式不仅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以及对于时间流程系统把控的能力。自2005年在中国开始尝试该教学模式以来,十年间不仅仅对我国工科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CDIO教学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发现CDIO教学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工科课程,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也在相关的教学领域大力推过 CDIO的教学模式,于是CDIO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工科以外的其他许多专业,其中就包括经管类相关学科课程。

二、创业管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一)创业管理课程地位

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来促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见在我国现今形势下,创业管理的教学工作已上升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重点工作,成为深化高教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赵曙明(2006)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等教育系统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旨在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狭义上讲,是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创新的基本原理,通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的过程明显不足,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机制,促进创业管理课程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有效手段。

(二)创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虽然目前已有一部分国内创业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教育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措施,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管理教学情况相比,我国的创业管理教学明显还处于起步期,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符合国情、制度化的统一创业管理教学体系,如何对目前高校的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开发以及深化创新,已成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效果的核心性问题。

张玉利(2006)认为创业管理的教学应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创业精神,还应进一步的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培育。由此可见,创业管理教学是大学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政策的具体落地,对于学生的影响会在未来走向社会实践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持续获益。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关于创业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是:学科基础仍显不足,统一性教材依旧稀缺,并且师资力量配备不够,同管理学其他有关科目的教学之间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教育模式,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合理化改革,在理论传授中加入实践性教学,建设相关实践教育基地,对于构建这门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业管理教学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要强调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兼顾,在培养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隐形知识的构建,从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Jamieson(1984)提出了创业管理的教学目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经营企业的能力。谢一风(2007)认为关于创业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这四个部分对大学创业课程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对创业管理教学的定义是对学习者进行识别其他人尚未发掘的创业机会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流程,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其他人还在迟疑不决时,自身已具备洞察先机的能力和对认知具有信心。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在发掘机会、利用资源、面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并教授学生建立和管理新企业和新企业所应具备的必要知识。《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用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

第4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71-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策略。毫无疑问,大学生作为创业就业的主力军之一,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进一步落实国家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就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国家发展的策略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等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与创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也逐渐增多,就业岗位并没有逐年递增,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切实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也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更趋向于个性化,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学生在毕业岗位的选择上,也更加个性化。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希望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能够拥有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重复发挥自身的特点,规划符合自身个性的职业生涯,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该营造相关的校园文化。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发展动力,也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在保障。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强化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微信平台等媒体力量宣传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举措,积极宣传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学术讲座与报告,邀请创新创业方面成功的企业者,为学生们分享创新创业相关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高校应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学生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校模拟体验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日后走向创新创业阶段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该侧重设立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相关的课程,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从教材上借鉴国内外成果经验,选择适合本校师生的教材,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高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分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到不同的课程体系中,创建立体化课程。在学习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上,还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或者模拟开办属于自己的公司企业,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突出专业特色,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教师可以到和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在实际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积极聘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合作,扩大师资队伍;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共同合作,而不仅仅是单一化地进行创新创业。每个企业需要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也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这恰恰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生产力是第一要素,而创新创业的发展能够支撑生产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成为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培养当代人才的首要任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79-80.

[2]董世洪.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34-35.

[3]吕开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辽宁经济2014(06):50-51.

第5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同时,该报告界定了留守儿童0-17岁的年龄界限。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和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的政策。假设按照近几年高校招生74%的录取比例不变,未来17年每年将有254万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考生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生双创工作的重要开展对象。

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研究从不同维度、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不满意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外显自我提升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外显自我提升的水平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在幸福感方面,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上更容易焦虑、也更缺少冒险精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能自立自强,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更高[4]。

2.问题提出

在留守儿童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下,诸如缺少父母的关爱,社会交往不稳定,长辈监护教养方式不当以及监护人文化素质过低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对该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行为模式造成消极影响。大部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儿童成长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经历大学生较低,但也有部分对照研究说明两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而当前关于将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与创业结合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在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有状态,然后研究该状态对创业活动所要求的心理素质的构建的影响。

二、研究分析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男、女各100名及没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男、女生各100名,共计400名,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差异,及对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构建的影响,提出相应建议。调查使用《自尊量表》、《社会自我问卷》及《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测量结果

经测量分析,整体上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自尊水平要低于对照组,但在自我认知上,两组的差异并不大。在社会自我的维度上,研究组的外显社会自我的人际敏感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角色调节能力低于对照组。在社会支持维度上,研究组的领悟社会支持低于对照组,且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都要低于对照组。

3.结果分析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总体评价,往往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其除受个体自我认知影响以外,也会受教养方式的影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产生高自尊。但研究群体绝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来自隔代教育,祖辈的低学历水平及过度严格的、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在留守儿童自尊养成这一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客观缺失。

无论是在留守期还是在大学阶段,父母、老师、伙伴都是构成青年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是首要部分,对个体在留守期的价值观和行为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到了大学阶段,原本特殊的家庭环境因素,加上新的环境规范,再次影响到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的构建,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角色调节和人际关系处理。

领悟社会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其对个体调节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调节。众多研究表明,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显著高于非留守背景大学生,而领悟社会支持是在个体的特征下,在成长过程中与应对压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研究群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了此项指标的偏高。

三、测量结果对大学生创业心态的影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导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研究发现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素质特质鲜明,其中在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模型中,创业意念、创业心理品质不可或缺[5],而创业意念中的需要和动机以及创业心理品质中的适应性又是二者中的最重要因素。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社会比较和对自尊需要的追求中形成的。研究发现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相对较低,而创业需要和动机是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对于强动机、强需要的创业活动来讲,该群体便缺少了创业活动的原始动力。

第6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管理;创新方案

1 引言

大学生如何将个人综合素质和在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踏入社会后与就业岗位有效结合起来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满足就业职位要求,实际就是就业胜任能力的体现。将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十分重要,这样能从本质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管理问题。真正把人才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人才战线塑造我国的未来,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2 目前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2.1 与社会相适应的策略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步人大众普及化教育阶段,但是实际却存在重视招生轻视就业的现象。这种现在在民办高等院校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政策环境所导致的,民办院校的正常运作以及发展都依靠招生的质量,许多高校在办学条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开始扩大招生的规模,招生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就业工作相对来说却很不重视。

2.2 就业管理配套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跟就业保障有关的政策法规,但是政策落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不良的政策环境使毕业生就业管理难以实施,也制约了就业渠道的有效拓宽。这就需要与就业有关的配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真正站在保障就业的高度,监督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奖惩制度,真正使高校的就业管理体制从根源上得以改善。

2.3 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相协同的就业配置。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用信息平台供需系统问题等技术具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内容,如网络化的应用、品牌、学生实现创新培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要点。实际上,就业工作中重视实效品牌宣传以及多方面能力培养等的高校并不多,甚至有些高校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未实现电子网络的使用。现代化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运用还不完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本较大,无法实现与就业市场的完全接轨。

3 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案

3.1 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树立。

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考察除了通过能证实专业知识所学的学历证明与文凭,实际上主要还是在于两个关键:就业录用特质和就业价值的认知度。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毕业生是根据就业价值观来分析有关工作、目标或行为的持久性标准与信念,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工作结果和职业行为的具有动力作用和概括性的一套信念系统。与此同时,对就业能力具有影响的因素还包括概念化能力、社会地位、沟通力及时间管理,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就业能力间接的受概念化能力对录用性质的影响;就业价值认知度与就业能力相互制约;就业价值认知度通过就业能力间接影响录用性质;就业能力是就业价值认知度通过其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对其进行制约的。所以,就业能力和就业的质量与就业价值的认知度相关密切。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大学生正确的树立就业价值认知度。

图1 就业能力结构图

3.2 推行人本职能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教师—学生一企业”的良好模式。

职能教育模块与人本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最终目的。这是高校立足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所需,在就业综合素质等方面竞争力产生的不容忽略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推进。

应建立健全“教师—学生一企业”的良好模式。该模式建立的重点在组织功能方面从扩展和创新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上实现突破,教学改革的管理流程体系的再造,就业市场导向实现教育与教学改革系统功能。所以,这就需要重视企业人才能力结构需求。基于职业奉献的生涯价值的创造,树立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与学生生涯价值链图

4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就业工作实现系统化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大学生通过从社会因素、学习理念、学习模式、以及自身等方面寻找原因去分析就业的现状,总结其中的教训,树立一个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管理的工作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管理的力度,使其都应结合及学生自身情况和高校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无意识使女大学生创业动机不强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构建力量。然而由于种种文化或社会原因,女性与男性之间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社会性别的巨大差距。在近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中国这样经历了长时期农耕时代的社会结构中,男性在力量、速度等方面的优势,造就了其生产力上的优势,使得女性因其生理特点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甲骨文中的“女”字字形,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妇”字则是一个女人手持笤帚的形象。这生动地意味着,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她们的领域仅在家庭。在这种父权制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一种女性依附地位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者,不仅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今天,我们通常看到了人类赢得的(即使是以男人为中心的)文明为男女两性共享这一事实,却往往忽视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代价是以女人的非人格化为起点的这一史实。正是这种代价,于文明初始已经在男女两性之间划开了一道深深的沟壑,并因此在人类生活中划开了优劣有别的两大领域(公/私、社会/家庭),从上古直到今天。”体现在当代女大学生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虽然相比封建社会时代有了很大改观,但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表现,就是无论是女大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家庭对她们的期望,都倾向于作出向内的、平稳的、日常的、风险小的人生道路选择,创业多为排序靠后,或浅尝辄止式的尝试性选择。

(二)前期文化学习的失败经历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勇气不足

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征。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阶段教育体制,这部分女生在文化学习上已经历过初中升学考试的一轮淘汰,顺利进入高中学习,经历过严峻的高考考验,但最终失利,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文化学习上的失败者。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认真努力学习的历程,但因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未能进入理想的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多有一定程度上的挫败感。而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仍比较明显的情形下,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习惯用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中学生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这种学习上的挫败感使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对创业活动本身存在恐惧心理以外,还存在对自身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不足的焦虑和质疑,使她们缺乏创业的勇气,难以迈出第一步。

(三)个人发展规划不明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认识不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不到位带来的心理困扰。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女生相当优秀,一部分女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就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服务与管理,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探索精神、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上甚至强于许多埋头苦读、成绩比她们优秀的同学,但由于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为重的主流评价体系,她们的被认可程度不可,从而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导致缺乏创业所需的自信与冒险精神。二是对个人发展缺少规划,志向不远,要求不高,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更多地将人生目标锁定在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和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上,对开拓性强、风险较大、不可控因素较多的创业活动持畏惧和抵抗心态,缺乏在创业中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具备创业资质和环境的女生,也常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创业,往往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困难时的备用性选择。(四)对创业过程艰苦性的心理准备不足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志不坚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和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锻炼不足都易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的退却和停步不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外的事务多由男性负责,女性“主内”,讲究内敛、沉静、温婉,限足于闺阁之内,不宜过多公开露面,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时间和机会都远少于男性。在这种观念中养育出来的女性,多被置于柔顺、怯懦、被保护的位置,缺乏积极参与竞争和主动应对挑战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当前高校的女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备受宠爱与呵护中长大,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而我国高校现在创业心理教育的力度有限,绝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对失败的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打击,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退缩和放弃。

二、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院

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建设对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在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创造意识,总是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果能够将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对创业成就自我的价值认同,并佐以必要的系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必然可以极大地加强创业心理建设。

(一)加强女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促进女大学生在性别上的自我认识与发现,激发创业动机

如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指出的,女人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后天被社会和历史塑造成的。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和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已经极大地弥补了女性在力量、速度等生理条件上的劣势,社会环境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男女平等的支持条件。但是,相对于近代以来才开始的仅一百余年的女性意识觉醒历史,已历经几千年男权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意识,仍在各个层面,以不显山露水但也是最为顽固的形式,影响着女性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女生教育,在肯定两性差别的基础上,使女大学生具有清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激发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

(二)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心理准备,深层诱导女生强化创业意愿

现在,我国第三产业正处速发展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所占比例还必将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别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所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与女性细腻、柔和、低调,注重人文关怀、亲和力强等特征不谋而合。高校和大学生就业部门应针对女生自身实际和择业意愿,帮助女生有意识地积累和分析适合创业的行业信息,如餐饮服务业、酒店服务业、服装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同时,针对女大学生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并在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开展市场调研、积累人脉、分析需求、处理风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指导,使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同时也正确认识创业,增强创业的意愿和信心。

(三)引导女大学生获得类似高峰体验的创业情感体验,坚定创业意志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由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虽历时短暂,却照亮一生。心理学家将这种感觉称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可促使人对自我的态度的根本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源泉,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攻艰克难、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的实践。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从加强宣传入手,邀请在学历、经历类似的创业成功女性,特别是优秀校友代表到校宣讲,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给予女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积极心理暗示。同时,通过创业大赛、创业仿真软件模拟训练等途径,使她们预先获得与高峰体验类似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意义与价值,坚定创业意愿。

(四)引导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体验,在价值认同心理基础上将创业作为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8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并逐渐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一、“双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显得尤其重要。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激发大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

1.“双创”的内涵分析

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即鼓励人人参与创业,人人参与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激发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继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双创”一方面要通过万众创新来激发公众进行创新的热情,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创业,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企业的创办、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众创业需要万众创新来支撑,如果创业不以创新的产品、理念和方式来进行开展,那么创业将很难取得突破与成功,也很难取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创新需求将推动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创新提供动力与资金支持,只有将“双创”有机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2.“双创”的现实意义

“双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新风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这场创新创业风暴使得更多的求职者通过创业完成了就业,能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双创”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创新产品和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我国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顺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为顺应时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转型时期,要想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就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响应国家推动“双创”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它将为我国深化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2.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突出强调了要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凸显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更多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3.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竞争力,而且能自主创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就业教育,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换位思考,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以提高大局观,拓宽眼界,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要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要加强对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关注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突破现有条件的限制,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身的交际圈,多途径多方式地获取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创新创业。

各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竞争就业、创业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工作;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增强创业主动性,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要具有拼搏进取精神,敢闯敢拼,不怕失败;要敢于突破常规,树立创新精神,多观察、多发现、多动脑、多思考,善于发现和把握商机;要在创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创业中学习,在创业中成长,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2.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将传统的培育就业型人才的理念转变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形成创业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大学生要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要敢想敢做,勇于将想法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主动了解市场发展、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新理论、新技术的革新。

3.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聘请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传授创新创业课程。其次,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投资家及政府相关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又具有S富创新创业经验,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的师资队伍,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业。最后,要支持教师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要加强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等方面的建设,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要符合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革新传统的授课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建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弹性学制,从教学制度和教学评价上,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进行支持与鼓励,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扶持

政府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加强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大对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的宣传,通过交流会、讲座、报告等形式来表彰先进,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榜样在身边,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要让大学生知道有哪些优惠政策及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政放权、税收减免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享受到实质性的政策优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的影响力来进行政策的推广与宣传,加强相关政策的推广,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

四、结语

“双创”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这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大学生正面临着宝贵的社会形势机遇,应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1):87-89.

[2]黄炳超,白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广州商学院网络创业孵化基地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2).

[3]肖昊.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黄炳超.斯滕格创造力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

第9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范文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2014 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2014-B-21)。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即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支持和实践氛围的特点,探索利用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学术型社团 创新创业 自主学习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众多学者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致力于探索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笔者认为基于高校学生的学术型社团,充分发挥其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功能,利用其较好的专业背景和实践氛围,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求走出高校的人才是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能够承担建设社会、振兴民族的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充分展现自己创新、创造的才华,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他们不断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能够自信地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749万,离校毕业生待业的数量也是随之增长。加之事业、政府机关单位的人员饱和,各种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不能更多更有效地提供就业岗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们还没走出校园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就业思路,变就业为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质改革,组织各类竞赛、讲座,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相应的奖励机制来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普遍不强,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创新创业,把学习和创新创业分离开来。同时对自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持有怀疑态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术型社团,转变自己的观念,充分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创新创业潜能,树立信心,逐渐提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的特点

大学常见的社团基本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团。这类社团不受专业限制,将具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开展一系列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其流行性和娱乐性较大。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是在继承传统社团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延生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业余学生组织。

以我院学术型社团为例,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1.社团方向明确,专业性强。我院以管理类专业见长,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特色专业,这些专业都是以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相关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院学生依托学科优势,立足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明确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学术型社团。现有导游协会,旅游路线设计小组,星级酒店模拟服务社等专业方向明确的社团,这些社团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战训练,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2.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术型社团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校内活动内容以理论知识学习交流,教学模式讨论为主,并将讨论的结果以面谈或书面的形式上报老师和教学工作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校外活动以实践锻炼为主,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如导游大赛,经典假期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旅游产业博览会,达沃斯论坛星级酒店服务支援等。通过这些活动和竞赛,除了获得奖项,累积实战经验,还能开拓视野,发现差距,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三、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1.学术型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信心。学术型社团从校内到校外,组织、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接触社会,开拓眼界,感受压力。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很容易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的信心,进而更有热情的投入到下一次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学术型社团平台给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支持和实践机会。首先,学术型社团专业行强,其活动内容均以围绕专业特色,力求将专业知识尽快转化为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并且对校内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使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坚实的理论背景。其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而学术型社团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活动方式正契合了这一点。各种类型的竞赛、实战以及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有的社团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能够进行实质性的业务,他们甚至在努力完善商业模式,争取风险投资。这无疑证明了学术型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渠道。

3.学术型社团的团队协作与管理也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学术型社团成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相近或相关,在其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一个创新或创业团队。那么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培养团员的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也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都热衷于自我才华的展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更要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团队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而只顾自己的人不会让别人受益自己也不会受益。这是依托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2]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3]董毅骅,陈盈,郭文平.基于学生学术社团的专业能力培养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