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知识产权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产权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产权管理方法

第1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为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局决定从2001年1月至4月底,在全市开展中介服务行业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工作重点是规范房地产经纪活动,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关于进一步开放市场,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依照房地产中介服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集中力量在一段时间内对房地产经纪机构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发展和规范本市的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提出的2001年房地产业的“六个到位”的实现,推进上海房地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专项执法检查的阶段性目标是:依法查处房地产中介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整治一些严重违法违规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使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二、专项执法检查的范围和内容

    专项执法检查的范围,主要是发生在2000年1月1日之后的中介服务业(特别是房地产经纪行业)中的违规情况。包括被举报、揭发的,发生在2000年1月1日之前,性质严重,尚未改正的违规行为的追查。

    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违反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规定的行为。主要包括:

    1.从业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

    2.房地产经纪机构未按规定向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从事成套独用使用权房买卖的;

    (三)采取弄虚作假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四)未取得工商登记、擅自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的。

    三、专项执法检查的方法

    (一)加强内外协调配合。市局和市工商局加强联系和合作,各区县房地局要主动和各区县工商局联系,联手整治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区县房地局执法监察部门还要加强和房地产市场主管部门的联系,共同抓好这次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房地办事处的作用。房地办事处是房地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察的一支基本队伍,也是这次专项执法检查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房地办事处在执法检查、协助办案、督促整改等方面的作用。

    (三)采用对经纪机构内部检查、门市部现场检查和以举报揭发的案件为线索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主要查工商登记、查备案资料、查执业资格、查合同文书、查业务台帐、查经营凭证、查举报案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要求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正确,符合法定程序。

    (四)专项执法检查要同年检工作结合起来。执法检查中发现严重违法违规的经纪公司情况要及时与市场主管部门联系,为经纪公司的年检提供相关资料。

    (五)认真抓好整改工作。整改工作是衡量专项执法检查阶段性成效的重要标志。要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新闻舆论工具,督促房地产经纪机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改。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制订和完善规范服务的制度,防止新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

    四、专项执法检查的步骤和要求

    第一阶段:培训动员、组织落实阶段(1月上旬--1月中旬)

    1.市局执法部门会同市场处,并听取工商等相关行政机关的意见,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计划,并由市局执法监察部门组织区县房地局专项执法检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召开专项执法检查动员会,布置专项执法工作。

    2.各区县房地局应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执法监察和市场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项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明确专项执法检查的具体主办部门和负责人,名单报市局。

    3.区县房地局组织执法部门和房地办事处的同志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成立相应的机构,摸清本辖区内中介服务公司的基本情况,根据市局的统一要求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召开本辖区内房地办事处和经纪机构负责人动员布置会。具体工作计划要书面报市局。

    本阶段的工作要求:了解房地产经纪行业现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统一认识,落实组织,制订计划,明确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执法检查阶段(1月中旬--3月中旬)

    1.由市局执法部门抽查全市房地产经纪机构,抽查率达到15%。

    2.以区县地局为重点对本辖区内的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进行检查。检查率要达到85%。

    本阶段工作要求:认真查处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整治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并结合检查,发现一批依法经纪,服务规范,业绩显著的优秀经纪机构。

    第三阶段:动员整改阶段(3月中旬--4月上旬)

    1.在执法检查的基础上,由各区县局召开中介服务公司经理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觉守法的意识。对存在违规行为的经纪机构要求制定有效的整改计划,要明确整改内容和整改期限,并报区县房地局。

    2.落实整改措施,标本兼治,实事求是。各房地产经纪机构都要制定规范的服务制度,严格的服务标准。

    本阶段的工作要求:房地产经纪机构要切实提高认识,使整改落在实处,取得明显的成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4月中旬--4月底)

第2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一、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华侨、外籍华人,在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办理的公证或认证证明,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如果当事人提交的是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二、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外国人提供的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三、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人在与我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办理的公证文书,原则上需经该国外交部及与该国和我国均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如果华侨、外籍华人办理这些认证手续确有困难,可请求房产所在地的县以上的侨务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出具确认是该国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的证明,如果该公证文书的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可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四、香港同胞提供的经司法部委托的26位律师之一办理的公证文书应予采证。

五、澳门南光公司、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等机构、社团为本机构、社团工作人员和会员出具的证明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六、台湾同胞在台湾公证机关办理的公证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可作参考,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第3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5)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国家有关立法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第4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管理

目前,就针对于国际上的一流航空企业来说,其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管理经验。我国的科技知识产权管理还不够完善,我们要加强对世界先进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学习和借鉴,以不断提高航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科技知识是企业市场战争的有力武器,我国的航空企业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知识的保护和管理能力,不但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还要加强独立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

如果我们从专利申请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航空企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的航空企业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我国长期没有跟随世界经济规则的脚步,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当前,我国的航空企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短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等。并且由于我国航空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比较低、缺乏创新能力等原因,当前我国申请的有效专利还比较少。其次,我国航空企业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识产权意识。当前,我国航空科技工业科技知识产权在发展中遇到了阻碍,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就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的直接影响,航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市场意识,形成了错误的科技知识产权观念。当前,我国的航空企业中专利人以及机构比较少,即使有很多兼职专利工作者在企业中任职,但是这些人员的主要工作都是资料管理、成果管理以及标准研究等,缺乏一定的科技知识产权意识。所以,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缓慢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不到位。

二、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对策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科技知识产权体系

航空企业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航空企业的科技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构,构建科学知识产权领导和协调机构,以用于指导相关部门顺利的开展工作,加强法律部门、科技知识产权部门、经营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调工作,提高科技知识产权的含金量、申请量以及授权量。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航空企业要配备专业的研发人员以及科技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严格的选拔人员队伍,要求必须从事过法律工作、科研生产以及经营管理等实践工作,以提高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队伍人员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产权长效机制。

(二)不断提高航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航空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企业,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研发工作。在研发工作中投入足够的资金,给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航空企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足够的技术职称,要改善这种现状,就要采用针对性的措施:第一,加强行业的资本运作。资金是研发工作的重要物质支撑,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就要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当前航空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这还不能满足行业实际的发展需要,因此航空企业要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多方来筹集研发资金,进而提高研发工作的能力。第二,构建起完善的军民融合创新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当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中,并且还具有领先的优势。航空企业要加强对国防科技以及民用科技的结合运用,将两种科技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国防科技的开放性和容纳性。在军工科研生产中积极的应用民用高新技术,使军用技术朝着民用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第三,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与世界上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我国的航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跟世界上先进的航空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要注意不但要对技术进行借鉴,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自身的研发力度,增强我国的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要减少重复性的研究,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将引进的技术与自主研发充分的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是当前国际合作中的一种重要资产,尤其是专利、商标以及技术秘密等。我国航空企业要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合作,加强对科技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通过合作开发和购买的方式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源,以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三)全面落实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我国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为企业,航空企业在充分了解国家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制定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的实施各种战略谋划,以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企业。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各项机制,加强实施各项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科技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以有效的保护科技知识产权。其次,要发展具备我国特色的科技知识产权技术。每个航空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科技知识产权时,要注重区别个性和共性,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科技知识管理方法,以落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最后,加强各项政策的引导,以推进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航空企业要科学、合理的管理科技知识产权,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研制以及验收等各项环节,将保护科技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将其作为考核职工的一项指标;加强研究关键技术的科技知识产权,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转移和实施科技知识产权,进而实现航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乐,臧春喜.航天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5,12:22-24.

第5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1]

二、知识产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知识产权作为WT0构成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世界经济交叉整合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全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美国2001年公布了《21世纪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日本2002年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我国也正在逐步完善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

长久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表现淡薄。经常有发明创造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却没有申请专利。例如,在国内专利申请中,我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比例仅占17%;而在国外来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比例却高达93%。2000年以前,我国上千万家企业的发明专利年申请量(1999年为3490件),甚至还不如日、美一家企业的年申请量,到国外申请专利更是微乎其微。1985年4月,中国开始实施《专利法》。从1985年4月1日至200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2百多万件,年均增长率达18.9%。其中国内、国外申请分别占总量的82%和18%。截至200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总量为1百余万件,其中国内1093268件,国外162231件,分别占总量的87.1%和12.9%。[2]直到2001年以后,我国专利申请、公开、授权才开始呈显著上升趋势。

三、高校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主要内容。随著高校的社会化及当前的发展趋势,将高校的知识逐步法律权利化是大势所趋。不仅可以将高校所产生的各种知识及时法律权利化,也可以可靠地保证将知识效益化,并且能对发生的各种侵权行为予以法律制止。知识权利化和效益化有它自己特殊的规范和规律,高校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开始知识产权专业化管理。为此,部分高校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逐年增加知识产权专职及兼职工作人员,逐年增加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根据本单位特点修订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单位科研开发、教学实践和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管理方法,使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是还有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已经成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普遍挂靠在科研处 ( 科技处) ,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是高校在知识产权认知态度上急需解决的问题。[3]

四、知识产权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现状

(一)知识产权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由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依托最前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如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媒体技术等提供图像检索、视频点播和文献资料,[4]建立数据库并使之运行,满足各方面的多种检索要求,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而软件的权利归属问题便成为数字图书馆开发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问题。因此,对自己开发的软件,凡符合专利条件的要及时申请专利,并进行软件登记,合作开发或承包开发的软件,可以用专利的形式加以保护或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权利归属。使用别人已有的软件,应取得软件转让、许可等权利。另外,由于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是一种信息增值服务,因此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也要注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著作权利益。例如,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下载或打印资料时,虽然著作权法没有明文规定网上数字信息的下载或打印的法律行为,但下载或打印的结果是产生作品的复份,因此可视为一种新的复制行为,如果这种复制不符合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就有可能构成侵权,应对类似情况,可以利用高科技来保护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在数字图书馆中集成了水印及数字隐含应用,可以实现附加版权信息、注册商标的水印嵌入、计费、结帐等功能。[5]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时,还可利用先进的数字底纹加密技术对下载的作品进行加密,以控制用户的复制下载行为,保证数字信息在网上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限制作品被盗用和非法传播。

以目前规模最大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为例,该数字图书馆运用先进的运作模式居国内领先地位。超星公司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对图书馆文献进行大规模、整体化的数字转换,已建立了上百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类电子书有五十余大类,另外还囊括了500 万篇论文,全文总量 13亿余页,数据总量1000000GB,超16万集的学术视频,拥有超过35万授权作者,5300位名师,一千万注册用户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超星公司还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著作权和中国特色的超星图书浏览器,解决了大量作品的远程传播和下载问题。在版权保护上采用了底纹加密技术和由中国著作权保护中心集体著作权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作品的网络传输和著作权问题。并创建了图书馆和IT企业合作的模式,运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同时超星公司还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海量信息存储和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在2000年,超星入选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图文资料数字化技术(PDF),专用阅读软件超星阅览器,形成了数字图书馆的整套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应用于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温州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图书馆等大学图书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借鉴模式。[6]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应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依托知识产权法保护。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中,信息法制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保障,许多国家尤其尾发达国家对信息、知识产权立法给予高度重视,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我国在最近几年也相继制定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合理合法使用学术资源。各国版权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赋于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合理使用”权利,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权利,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应以其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传播信息应以取得权利人的授权许可为前提,以免造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图书馆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澄清教学服务中使用的学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把握好尺度,遵循合理合法使用限定的范围权限。

3.完善技术支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行最终要依赖于技术。根据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如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公有领域的作品,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或购买的各种数据库等,都应按有关规定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其知识产权保护。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1)加强权限设置,合法用户(如本校读者)可以通过口令访问;或通过IP地址设置,限定某IP网段的用户可以访问。(2)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采用环境的有序化、法制化,但在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借鉴国际上网络知识产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和通行惯例,加快我国网络信息环境的知识产权立法,加密与数字签字技术,防止网络信息传输被窃取与破坏。(3)采用数字水印技术,使用户只能在屏幕上阅读,一旦文本被复制,则该水印会在文本中央明显地显示版本信息。要想正常阅读、复制文本,用户只有向作者申请合法使用。(4)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认证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向版权控制机构申请获得CA证书,成为合法用户。[7](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宗光,李婷. 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相关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08(9):143-146.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EB/OL].http://[2005-04].

[3]黄亦鹏,李华军,吴 凡.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42-146.

[4]戴励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32-33.

[5]严荣荣.企业专利管理的结构分析与对策建议[D].河海大学.2004:17-19.

第6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系统 无形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管理

一、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在于创新

(一)无形资产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

无形资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无形资产的相应发展。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无形资产面临的新环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智力资源资本化、产业高技术化、信息社会化、信息网络化、投资无形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等。发展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提出了国际化、系统化、集中化、层次化、信息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知识化等新的要求。

2.无形资产改革需要创新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都将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课题。与此相适应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深化改革就需要无形资产创新。

3.发展无形资产学需要创新

自然科学在发展,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无形资产科学也需要相应地得到发展。发展无形资产学的关键在创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和无形资产改革都需要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学。

无形资产创新是有关人员在无形资产实践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无形资产创新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和与原来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是扬弃与发展的过程。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新的事物。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发展是创新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事业的发展。

(二)无形资产创新的分类

无形资产创新按组织性质划分有:

1.原始创新,是首先或最早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2.集成创新,是整合多种因素而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如有效地组织相关院校结合、相关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的无形资产集成创新;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对引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性活动。

无形资产创新要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属于导向性政策,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敢于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新的科学理论,其最闪光的部分是新的被检验是正确的研究成果,但也包括了原有理论中被检验是正确的内容。科学理论的嬗变,是在继承原有理论中有用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同时,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借鉴的关系。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创新理论提供参考;但不能搞照抄照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一切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理论。

无形资产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当前,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确认,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等。

二、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一)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对无形资产运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还存在两种认识误区:第1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无形资产核算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几种无形资产所构成。第2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产权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知识产权各要素构成的,即知识产权构成的要素也就是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号权(厂商名称权)、著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等。

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既不等于无形资产核算要素,也不等于知识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系统是以无形资产核算要素或知识产权要素为主体的还包括其它要素的系统。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开拓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基本上是横向开拓和纵向开拓,横向开拓是发现和识别新的无形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纵向开拓是丰富无形资产要素的内容,如属于著作权的发掘民间文艺的作品和后续创作人的民间文艺作品。

(二)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确认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的确认鉴定机制。

1.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确认的标准

(1)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并经营无形资产。

(2)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系统包括法定要素和其他要素,法定要素是由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其他无形资产要素也需要进行确认。社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社会各单位的无形资产加以核算和管理。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是: 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从社会视角,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源。②满足3个条件。这3个条件是:第一,该资产是一种资源,对社会是有用的;第二,该资产是预期会带来效益,对社会是有利益的;第三,该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为社会的无形资产,以便纳入社会各单位的核算与管理,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无形资产系统要素鉴定机制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纳入规范,不同于学术界的探讨,每个人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应该有一定的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要素纳入会计准则范围的鉴定机制,应该是由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的相应组织,对社会经济实践中有关无形资产的现象、活动和研究等进行调查,按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确定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会计准则作为法定的无形资产要素。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要素的鉴定机制,分别由相关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等有关单位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依据社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如确定为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该部门有关规范,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如植物新品种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拥有植物新品种的单位应享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相应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对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又要按其他部门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真正发挥无形资产是一种持续发展资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无形资产一般可以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共15种。无形资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管理的发展,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将会不断丰富与发展。

三、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和《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无形资产指南),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做了全面的规定。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处置和报废、披露等做了规定;无形资产指南又对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无形资产的摊销,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等做了规定,无疑这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是重要的。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了无形资产通过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从无形资产系统的层面分析,现行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正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其原因是:①不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如属于无形资产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得不到反映;②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已没有账面的现有无形资产的结存记录得不到反映。

为了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对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进行改革,采用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它要求:

(一)采用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上采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办法,但对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只限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6项应进行改革,不规定无形资产包括的具体内容,而只规定凡符合无形资产标准(条件)的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除现行规定的6项无形资产以外,凡企业按规定的无形资产标准确认的无形资产要素,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二)采用业务核算办法

对于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采用业务核算办法,设无形资产备查登记簿,只核算其数量,反映数量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以便监督管理。当对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评估价值后,应转入按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

对无形资产实施多元核算模式,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便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更充分地发挥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管理,是分部门专项直接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的体制,全国没有统一管理无形资产的部门。为适应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形势,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对现有无形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管理无形资产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组织制度重要内容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和职权划分等,组织机构是管理体制的载体,是管理人员活动的场所。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及其他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包括基本管理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所谓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集中统一是由全国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无形资产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分级管理是分国家、部门和企业的分别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宏观指导,部门分管,法规调控,相互协调”。

集中统一,是实施全国的无形资产宏观管理,在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系统的条件下,可以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或其他司)组织全国无形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其成员由相关部委选派;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与方法,制定无形资产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部门专项直接管理,由不同部门的相关机构分别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无形资产要素。例如: ①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②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负责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系统的新闻出版、著作权等管理工作。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其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工作,保护商标专用权,组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加强驰名商标的认证和保护等。④ 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⑤财政部,主要负责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工作。

企业综合管理,企业一般拥有多种无形资产,要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管理部门对该部门所管理无形资产的指导或管理,实施对无形资产的综合管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相应建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企业建立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集中统一;岗位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结合;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产权清晰,集中统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其要求:无形资产产权必须划分清楚;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形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与权利相结合;建立管理制度与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机构一般采用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①集中统一。企业设无形资产管理部(处或科)或知识产权部(处或科),设置职能岗位,明确职责与权益。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应由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并由精通技术、法律、财务、经营各方面的人员组成。按照无形资产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岗位,配备无形资产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一人一岗、一人数岗或一岗数人,做到人尽其才;明确各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工作流程,加强相互间的协作。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无形资产,如对专利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进行管理。管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转让、权益和保护等。要求按照规定从价值和事项两个方面,依据凭证和设置账簿,进行分类和明细管理。全部无形资产要有事项(数量)管理,同时,按规定要有会计价值核算和价值管理。②分级管理。在规模较大、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可以分级次进行两级管理,如在企业集团总部之下分各子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或在企业总部之下各车间(商品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对无形资产机构各管理级次的职责、权力和利益,管理范围和要求,要有明确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总部负责无形资产事项(数量)和价值管理,总部之下各管理层只负责对无形资产的事项(数量)管理。在我国,除了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以外,一般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组织,没有专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组织的建设。在国外,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企业内都设有知识产权部,每一个分公司还有知识产权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成效;问题;路径

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壁垒,湖南企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

1、湖南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取得的成效

1.1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迅速

截止2009年12月,湖南省职务发明创造专利中企业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931件和1]649件,占到自专利法实施以来湖南省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总数的74.3%和的78.2%。另外,从2004年专利法修订以来,企业专利申请量五年增速分别达到63.4%、26.6%、31.2%、53.4%、46.6%,授权量更是连续5年增速超过25%。

1.2企业逐渐重视商标效益,商标申请量和驰名商标不断增加

2009年湖南省商标申请量和注册量分别达到15948件和8309件,截止2009年12月,湖南省企业有效注册商标数达到6I750件,其中湖南省着名商标992件,中国驰名商标62件,连续四年居中西部第一位。2009年中国商标发展战略报告数据显示,在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年度驰名商标增量、最有价值商标500强、地理标志产品的拥有量上湖南省企业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十足。

1.3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初步建立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2009年,湖南省取得自主创新科技成果99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获奖数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至2009年,湖南省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0家,73家企业进入了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以三一集团为例,三一研究院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812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3.5%,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7%。

1.4企业新产品数量增幅明显,知识产权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2009年,湖南省重点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13亿元,占全省新产品产值的76%。“白沙”、“芙蓉王”等一批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势不衰;中联、三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娱产业依靠自主品牌和原创成果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湘潭电机集团开发的直流轧钢电机、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的铂金火花塞、多侧电极火花塞等先进技术、南车株机的高速列车等,都实现了由企业自主创新的跨越。

2、湖南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企业整体创新成果与先进省份对比差距明显

当前,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但是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明显。从2005年到2009年的年度企业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授权数据来看,五年来广东企业职务发明创造授权总数达到107531件,上海72611件,山东33284件,北京31337件,而同期的湖南仅有9559件,广东、上海、山东、北京分别是湖南的¨.2倍、7.6倍、3.5倍、3.3倍,况且湖南还落后于西部的四川和中部的河南、湖北等省份。具体到企业,三一集团截至到2010年10月底共拥有授权有效专利892件,而海尔集团平均每天申请专利1~2件,可见湖南省的企业还远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2企业拥有的国际国内知名名牌数量较少,品牌价值不高

截止2009年底,湖南省着名商标总数有992件,而浙江有2346件,广东1969件,江苏2091件,山东191S件。况且,名牌商标的价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比如,2009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湖南没有进入排名前10的大品牌,更缺乏重量级的国际品牌,品牌经济还未形成。2009年度“工商银行”品牌价值高达1250.86亿,而湖南第一品牌“芙蓉王”仅以288.39亿元排在第29位。

2.3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超过300亿元的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浙江6个省市,共支出2767.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六成。R&D经费投人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全国水平的有上海、天津、陕西、江苏等6个省(市),而湖南省当年R&D经费支出仅有112-7亿元,投入强度也仅为1.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另外,很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创新活动单一,层次低,基本上没有涉及超前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创新人才的缺乏也成为阻碍湖南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湘成才、离湘展才”的人才外流现象在通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领域十分严重。

2.4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够完善

近年来,湖南省企业创新活动虽得到了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实施效果不明显,问题突出,例如,企业在购买国外高新技术和设备时享受税收减免,但在采购国内高新技术和设备时却没有优惠。

其次,税收政策偏重新产品开发,对技术转让尤其是对外转让和专利出口没有优惠。另外,目前的各种优惠政策,缺乏统一的规范,来源分散且透明度低,效果不理想。

2.5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创新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自己的专利、商标被恶意抢注、设计图纸被无偿占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重视企业信息建设,对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缺乏了解,研发项目低水平重复。另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激励和科研转化机制没有形成,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3、湖南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路径选择

3.1构建扎实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基础能力体系

(1)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之所以在“研发一生产一营销”的分工序列中长期处于增值低的生产环节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价值低的重要原因,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失。纵观全球着名的国际企业,其强大的竞争力或产品后面,无不是基于强大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要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湖南企业的知名品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积极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拥有湖南企业自己的发明和技术专利、国际知名品牌、驰名商标。

(2)建立加快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湖南企业应该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目标,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努力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和转化,尽快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申请发明专利,以专利技术的实施带动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网络,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有成果的完整。强化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完善公平合理的评测激励机制。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策略,理顺企业资本、技术和品牌的产权利益关系,把握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3)建立企业自主品牌,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运营体系。首先,企业应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专长,寻求市场缝隙,实施差异化定位,建立企业自主品牌,努力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摆脱同质化、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个性不突出的形象。

其次,制定适应国际市场环境要求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产品、服务、销售网络和营销沟通等整体营销策划,在全球市场上积极运营自己的自主品牌。再次,我省企业要积极维护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制定知识产权策略,保证商标在国内、国际及时注册,加强版权申请及设计与专利的申请。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采用国际通告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论证,使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以保证自主品牌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品牌资产的安全性和增值。

3.2营造健康且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环境支撑体系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需要湖南省相关部门完善和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认真贯彻《湖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打击对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方面的侵权和假冒行为,做好湖南省支柱产业中驰名商标的保护和涉外专利、商标案件的扶助工作,使企业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维护自主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提高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2)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为湖南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供信息服务,尤其是行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特别是,政府应大力搭建科技创新和信息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顺畅流转:帮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组织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和可行性论证课题研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知识产权评价激励机制。

3.3积极建立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增强民族自主创新的意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首先必须为企业领导、员工及国内民众所认知、认可。针对当前国内对自主知识产权认同、保护度不高的问题,除了需要企业自身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外,媒体也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全社会共同营造尊重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氛围,让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提升湖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为湖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8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李炜(2008)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战略以及在高新技术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王秋红(2006)进一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分析了传统成本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运用中的局限性,从而表现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常华兵(2009)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论述了高新技术企业特性与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高度耦合,强调了战略管理成本的前瞻性和全面性。随着战略成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运用,其应用过程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朱晓堂(2012)一方面肯定战略成本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并不是完全理论上的战略成本管理,只是一种对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运用。

二、系统科学理论对研究有启发

贝塔朗菲(Bertalanffy)是最早使用系统科学这个概念的学者之一。钱学森也非常重视系统科学理论的建设。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的集合体。它是以一个整体的视角对被认知对象各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关系进行整合,以实现其目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于实践。系统科学理论对于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在运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有关问题,并找出解决困难的对策,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有着独特的价值(图1)。

三、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系统分析

1.环境对系统有“压力”。系统科学认为,环境给系统施加约束、扰动、压力甚至危害系统的生存发展,对系统有消极的作用、不利的输入,统称为“压力”。如企业发展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战略成本管理人才缺乏等一些不利因素。1.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不够。高新技术企业的最终竞争优势必然归结于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往往是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许多发达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较为健全的保护制度。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等相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我国部分企业也是如此如华为、海尔和联想等,以此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但是,我国政府和多数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有待提高。如某些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做好,导致其创新成果被他人分享,使有些企业出现了虽然投入巨额资金却不能获得竞争优势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其持续发展。1.2战略成本管理人才比较匮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战略成本管理人才,是能深度参与计划、决策、绩效管理、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参与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人才,即管理会计,而非传统的财务人员。据统计,目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达2000万,其中95%为财务会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美国5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管理会计。保守估计,中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已达300万之多。此外,国内人才的引入和培训机制也相对落后,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人才较为匮乏,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3人才流失增加了企业招聘培训等成本。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微软公司成功的秘密正是它的员工所具备的开发电脑软件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较高的人才流动率。据统计,中关村IT公司(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在20%以上,而其他行业只有10%。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商业秘密泄露,给企业带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关键岗位的空缺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更增加了招聘培训的成本,加大企业战略成本实施的难度。2.系统对环境有“污染”。系统内部要素对环境有破坏性的竞争活动,即属于不利的输出,统称为对环境的“污染”。在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阻碍了战略成本的实施,如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的参与者,信息系统不完善等。2.1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的参与者。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主要是财务人员,许多企业的高层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通常,由财务人员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资料,但并不参与决策过程;而高层管理者也只是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进行决策,也并没有参与成本管理过程。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人员通常也被孤立在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之外,而研发费用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支出,这样一种成本控制管理孤立化的管理模式,很难从全局的角度控制企业成本。2.2“成本-效益”观念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特点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其成本的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其某一项成本的降低,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提高。如丰田汽车公司等曾为节省成本将大量非核心零件外包,而零部件的外包就加大了质量控制的难度,最终因为油门踏板质量存在缺陷而大量召回。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润,而且对于企业的形象,商誉等都造成了损害。如果企业具有“成本-效益”观念,适当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将有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天津金鹏集团每年都拨出将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增添科研设施设备,开发高附加值科技含量产品,以新优产品引领市场,做响了品牌,跨入国内塑料门窗型材的领军企业行列,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2.3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不适用。目前在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仍然延用不适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比如标准成本制度,间接费用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进行分配等。标准成本制度更适用于大规模制造,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生命周期长的企业,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的性能及种类不断变化。显然,标准成本制度对其不尽适用。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中研究开发投入、销售费用以及售后服务费用等间接费用数额巨大,但是这些与人工小时或者机器小时等分配标准没有关系,所以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这种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会使得成本信息严重失真。2.4企业信息系统不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大量的信息,且需要运用手工难以完成的技术方法进行信息处理。这就需要有有效的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支持。但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对企业信息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构建信息系统的意识。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市场灵敏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企业信息系统更新完善不及时,这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够全面准确,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对市场和企业管理作出快速的反应,对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支持有限,这就严重阻碍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四、调整“资源”输入,提高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的系统对策

系统科学认为,环境给系统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资源、激励或其他条件,是积极的作用、有利的输入,统称为“资源”。通过调整资源,就可以对系统施加有利的影响,从而支撑系统的发展。即只有相关要素共同努力调整“资源”,就能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水平。1.战略成本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企业需要加强财务人员与经营人员的培育。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会计人员与经营决策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因此,注重对财务人员与经营决策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成为当务之急,使其不仅精通本业务领域,还要交叉掌握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战略成本管理的人才需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如国家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将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会计人才队伍。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为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呈现扁平化趋势,这样有利于沟通合作,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传达与反馈,有利于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进行组织成本管理的设计。这就是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冗员,增加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交流。如海尔集团通过组织扁平化变革,节约了经营资源,降低了管理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企业对市场反应更加的灵敏,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从而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组织结构的调整关系重大,只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而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做法并不可取,仍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有针对性的根据要实施的战略成本调整组织结构。3.使全员树立“成本-效益”观。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不只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如时代集团认识到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单靠财务部门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通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取得了成效。在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中连续8年被评为“二十强”企业。当然,企业员工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下的单纯成本节约观,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成本管理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4.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战略成本管理并不是局限于个别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只要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就该大胆突破,尝试采用。如江苏QL橡胶金属减震器有限公司,利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想认识到长期以来企业成本管理中常犯的一个错误——要求每个职能部门都按同样的比例削减成本,忽视了有些部门降低成本可能会造成客户流失的事实。进而区分黄金客户、白银客户、发展客户和放弃客户四大类成本计算对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能够创造价值的领域,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5.完善企业信息系统。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较广,需要信息的数量较大,并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起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而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如三星公司通过建立交货点查询管理系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在局域网环境下建立了通行网络,并开发顾客服务器系统,将生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实现了整个系统中不同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了公司的快速发展。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源,这就意味着人力成本管理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就必须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评价与奖惩作用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推进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如微软公司就利用股票期权制度留住优秀的人才,利用低工资奖金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晋升、报酬和业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每年召开的员工大会将激情,创新等公司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从而保证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更好的实施。

五、结语

第9篇:知识产权管理方法范文

当前,商业竞争已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阶段,打造和强化品牌是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没有强势知识产权支撑的“品牌”注定是缺乏稳定性的,茶叶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知识产权的形态之一就表现为品牌,知识产权是增强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对茶叶品牌建设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以为转型升级中的茶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价值效应

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提升自身及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影响,“十二五”时期,品牌建设首次纳入国家规划,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茶叶作为我国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应该顺应新形势发展,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品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但就茶叶品牌建设的现状来看,其品牌“多、杂、小”,且区域品牌居多,尚无“龙头品牌”,品牌建设还不到位,有品种无品牌既是我国茶叶销售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同时,还存在着企业品牌创建的主体意识缺失,品牌建设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提升茶叶品牌意识,助推品牌建设。

1茶叶品牌建设的价值效应分析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实力与形象的重要标识,是企业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推进企业增值、可持续发展中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效应。

1.1茶叶品牌建设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企业发展离不开产品与服务等产出物生存,任何产品都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企业若想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生产和营销之外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或运营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这种能力的构成部分,但是,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价值的复制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如何巩固企业的异质竞争力,将聚焦在品牌之上。品牌生命周期越长,核心竞争力越大,一个企业只有依靠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可口可乐执行董事公司RobertoGoizueta表示:“品牌是企业的固有价值,来源于长期的信誉积累和集体智慧,不会因为物质设施的毁灭而流失,其是企业最为稳固的价值体现。”毋庸置疑,茶企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延伸的支柱,为茶企生存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助推茶企积蓄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1.2茶叶品牌建设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有效力量

品牌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其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无形资产,在商品市场中可以直接转换为企业价值,同时,因为品牌所有者可依据品牌优势获取利益,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拓展产品影响力,品牌价值的内蓄力得以增强,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该种价值虽不能直接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但它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大,并且可以通过转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市场交易。

1.3茶叶品牌建设是增强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基础

我国茶叶品种丰富、产量高,但并没有形成自身品牌效应,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无法吸引消费者关注,而茶叶品牌的加快建设,有效弥补了这一点,其通过意识层面,最终落在了行为上,也即品牌忠诚度,其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类别时,对某个品牌偏向性的行为反应,一般,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印象,源于其对品牌价值的认知和感受,富有内涵的品牌往往更能留住消费者的心,企业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之后,顾客便会从内心深处诚恳的认可企业品牌,从而达到通过品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目的。

2茶叶品牌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行销管理大师PhilipKotler曾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企业成立后品牌力就是因为服务或质量,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在当前经济转型压力下,茶产业若想迅速崛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集中于创造有核心影响效应的“强势品牌”,但是目前的茶叶品牌建设还未形成完整的思路与机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1品牌意识薄弱,缺乏品牌建设能力

在市场竞争驱动下,创建茶叶品牌,并通过宣传提高品牌价值,是茶叶行业拓展其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诸多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茶产业整体实力弱,产地分散、规模较小、发展较为封闭,缺乏争创名牌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导致其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经营上,主要考虑产品销量的提高,忽略了品牌创立和经营;同时,一些茶企业安于现状,固守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联动机制尚弱,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聚集效应,且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偏低,致使茶叶深加工受限,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效益差,直接影响了茶叶品牌建设能力的发展,进而降低了茶叶品牌的塑造及影响力,如对于云南普洱、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这些知名茶叶品种,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茶叶的“龙头品牌”却寥寥无几,茶叶品牌建设面对有品种、有产地无品牌的尴尬境遇。

2.2品牌经营能力及保护意识不强,影响品牌效应发挥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但只有品牌,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予以配合,茶叶品牌效应也无法实现。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品牌战争”转换为“品牌经营能力的竞争”,我国茶叶品牌因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一些大型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但由于不善于品牌经营,致使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甚至是被市场遗忘;同时,部分企业在产业品牌遭受假冒伪劣等不法侵害时,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忽视自我品牌的保护,使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品牌优势逐渐丧失,品牌效应未及发挥即消失殆尽。

3知识产权对茶叶品牌建设的保护和推动作用

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将品牌界定为:“是一种名称、标记、颜色、术语、符号或图案,或者是它们的集合体,是差异性的产品标识”,将该种品牌标识注册成为商标之后,企业即可获得法律保护并拥有品牌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产权,与品牌存在某种共通性,其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在茶叶品牌建设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1知识产权加快了茶叶品牌的建设

速度品牌保护是当今微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茶叶品牌建设在研发、申报、制造、交易和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保护和维权的问题,我国知识产权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质量与数量均得以明显改善,目前,知识产权体系中有关茶叶品牌建设的内容涉及:商标权、商业秘密、产地标记权、专利权等,这些有效涵盖了茶叶生产、制造、加工及包装的全过程,企业可通过以下策略来推进茶叶品牌建设:在商标的保护方面除了注册一般的商标外,为了使茶叶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保护,可以将其注册为企业主商标;申请与之相关的联合商标,防止他人打球,混淆视听,以假乱真;专利申请,茶叶深加工工艺、独特包装、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商标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海关备案保护,获得商标、专利后,可以进行海关备案,使权利可以在进出口的环节获得保护;及时对所获得的商标、专利进行域外注册,防止国外抢注或侵权现象的发生。

3.2知识产权增强了茶叶品牌的保护力度

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类侵权现象,这不仅要求企业具有品牌保护意识,在茶叶品牌设计出来之后,及时的进行商标、专利等申请,如若发生品牌侵权的现象,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向“傍名牌”产品挥动利剑,禁止“拿来主义”,并获得利益赔偿;同时,知识产权的发展,也为茶叶品牌的保护提供“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两种方式,一旦发现茶叶品牌被模仿、抄袭,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向有权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申请行政处理,且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这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地打击了制假贩假、偷窃创新企业成果、搅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茶叶品牌的建设、品牌形象的塑造及拓展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得茶叶品牌的无形资产得以保护,也为茶叶品牌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前进动力。

3.3知识产权提升了茶叶品牌的宣传效应

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茶叶品牌的价值效应只有经过宣传后,才有可能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知,进而将价值效应释放到企业未来发展之上,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度拓展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帮助,需要巨大的社会参与,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而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品牌形象的输出和宣传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了“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规格授予”的新思路,致力于构建明晰、科学和先进的知识产权评估、审查和授权体系,并细化了包括品牌管理、实施、运行等内容,为品牌建设、宣传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用法律规范来约束社会公众行为,通过典型品牌侵权案的宣传,来增强和端正品牌意识、普及品牌知识,进一步巩固提升品牌美誉度,形成品牌影响力,为茶叶品牌的良好运行营造安全、健康的法律环境,以此发挥知识产权向前促进品牌建设水平提升,向后推进企业价值实现的双向传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运用知识产权推动茶叶品牌建设[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8(5):43-45.

[2]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王志雄.关于推进我国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6(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