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儿童本位 小学语文 教材设计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把儿童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与追求,正确分析儿童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的[1]。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料,一定要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一定要正确分析儿童的学习需要,只有符合标准的儿童教材才能促进儿童的知识积累和茁壮成长。在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中,不仅要简单地增加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还要以儿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儿童本位”视角下教材的价值取向
1.儿童视角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资料,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做服务。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要,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避免成人化问题的出现。
2.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启蒙性教育,是为小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打下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要守住基础性的底线。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定要使小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3.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束缚,为儿童提高广阔的联想和发展空间。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适当地在教材中编设一些创新内容,积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延伸到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观点,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儿童本位”的教材设计
1.“儿童本位”教材的语言
在“儿童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应该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和规律[2]。很多成年人都认为语言要尽量简化明了,这样儿童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往往就出现成人化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从成年的视角对儿童的语言习惯进行审视,如果把课文中对故事发展环节和任务性格特点的详细描述性语言都删减,就会增加儿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因为对于孩童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对故事中详尽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记忆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就引用了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对话,运用了第一人称,直接引用了主人公的语言,使儿童对课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形象有很好的了解,对故事情节也能准确把握。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详细描写,折射出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并没有因为自己辉煌的成就而高傲自大,具有崇高的谦逊美德。通过小女孩的语言,儿童能够判断出课文中小女孩性格的率真与可爱。
2.“儿童本位”教材的写作
写作包含复杂的心理动态过程,它与学生的知识、记忆、情绪、想象等众多因素有关,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字、词、句运用情况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的训练活动[3]。写作能力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用成人的视角评估孩子的思维和语言,不可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化色彩就一味强调辞藻的华丽,忽视儿童的本性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能用成人的写作标准要求儿童写作,而要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美的事物,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在写作中不断运用积极向上的语言,传达正能量。
在三年级(下)中对《乌鸦反哺》写作练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描写乌鸦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语言,而不是一味地和儿童进行人生道理的讲解,从母亲与孩子相互对话内容中,让儿童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孝顺父母等高尚的情怀。
3.“儿童本位”教材的创造性
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与编排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正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一定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保护他们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冰花》一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够,对学生的原发创造性尊重程度不够,把儿童的思维一定程度地固化了。“玻璃窗上开花了”,这种语言表达原本上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但是没有当儿童对现象进行继续想象,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了下文,同时用较成人化的思维对该现象进行比喻,这样就限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要对儿童的想象力进行适当的引导,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条件,要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握和周密的设计。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一定的成人化问题,所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儿童本位的思想,注重少年儿童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内容,加强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运用,从而编纂出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语文教材,促进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峦.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研究[A].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关键词:语言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问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名著;阅读教学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著作浩如烟海,各显风采,是人类文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带着时代的烙印,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历史的一种记录和繁荣标志。小学生如果能从小学时期就开始进行名著的学习,将会毋庸置疑地对培养文学素养提供很大的帮助,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将文学著作引入小学课堂对于小学教学的课堂突破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兴趣,激发能力
文学名著都是由各国文学素养底蕴深厚的大家作品,语言文字功底十分深厚,然而小学生们仍然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心智并不成熟,难免会觉得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晦涩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讲求正确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并不能强迫学生们去阅读名著,只能引导学生让他们以自愿的心态进行名著的学习,才有可能理解消化名著内容,逐渐转变为自己的知识道理心得体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较为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会十分轻松地勾起小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拉近小学生们与世界名著的距离。目前,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已经是十分普遍的教学形式,这也说明了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条件十分便利。顺应时代的发展,一部分的文化名著已经从文字转变成了电子信息形式,例如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较为经典的就是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对我国文化历史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西游记》更是翻拍成了多个不同版本,其中不乏有设计成针对儿童的动画片的版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像信息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对于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动画片可能已经不能很好地让他们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较高年级的小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形式对有兴趣的文学名著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建议,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二、大小课堂,完美融合
为了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急需将文学名著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不可否认的是,阅读是促进小学生们贴近文学著作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想要让小学生们充分理解、使文学素养得到全面稳定持续的发展,小学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课堂观,必须将学生们私下的“阅读小课堂”及课堂上的“阅读大课堂”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晨读、分角色朗读、课外阅读、自由阅读等形式相结合,扩大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范围,增大阅读量,从而达到良好的名著学习效果。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们的阅读课外经典名著,指引小学生们形成尊重师长、博爱同学的良好品格,以及诚实守信真诚友善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世界名著阅读的同时,也要恰当地指导同学们放眼世界,开拓视野,汲取中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水平。
将学生们在课下自行阅读名著的“阅读小课堂”与规范教学的“阅读大课堂”相互结合,可以完美融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非常大。无论是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灵活度,还是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等能力的发展都会通过文化名著的阅读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提升,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积累了足够的文学功底之后,语文素养水平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也足以说明,小学生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文学著作阅读元素,才能够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突破。
三、方法科学、高效质量
关键词:国学根基 启蒙教育 趣味性 可读性 国文
中图分类号:G633.3;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21-02
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批判了现在一些语文教材的弊病:如关于母爱和母亲形象的不健康的内容。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书本中的小孩要么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儿童视角的缺失,极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作品,快乐的缺失,虚构历史故事,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经典。多数教材编者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涉孩童的世界。对于这样的批判,笔者深有同感!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很受欢迎,里面有丰子恺的插画,他采用的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审美的路线,所编教材更注意尊重儿童心理,采用儿童视角,注重培养儿童探究自然的兴趣,在探索中发现真善美,培育爱心,开启心智。内容上,生活、游戏、自然、科学、商业、劳作、群体等,天上地下,现实与梦想,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入课文。体裁上,则多是童谣、童话、寓言、故事等,切合孩子的兴趣。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开明国语课本》都赢得了相当的尊敬和赞誉。
现在的教材除了要继承和发扬原来的一些优点以外,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关注国学,重视启蒙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懂得做人的准则和礼仪,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这对社会和国家都很不利!我们必须努力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使之接受正确的文化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等经典就是最好的教材。而现在的语文课本显然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只重视增长学生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笔者认为,国学的教育应该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根本,国民的素质没有提高,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编写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孙子》《山海经》中多选出一些切合时代的精华,安排在小学至中学的国文课本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领悟。只有学生时代的启蒙教育做足了功夫,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提升!
二、放眼中外,丰富选材
教材内容上,一是要大量选取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名篇文段,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我们可以大幅选用一些名篇,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封神榜》等小说的选段, 也可以选用外国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一些文章。二是丰富课文的选材,可以多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文章,选用富有思想性、趣味性、想象力强、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如中外童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以及《列子》与《庄子》里的中国神话故事,都是富有思想性、趣味性且想象力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三是增加民间文化的内容,如小品、相声等。
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在文章的旁边配置动漫图画,运用多种彩色字体,增强视觉的趣味性。
三、文史经哲,重视诵读
诵读文章对学好语文帮助非常大,但现在中学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却陷入误区,只重视诗歌的背诵,对诗歌背诵的编排却非常单一死板,初中三年六册的课文末尾全部都是古代诗歌的背诵,另外在内容上忽略了文、史、经、哲以及唐宋名篇等方面的背诵,如《诗经》《大学》《老子》《中庸》《易经》《论语》《孝经》《仪礼》《史记》《孙子兵法》《墨子》《列子》《庄子》《楚辞》以及唐宋家的文章。其实,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积累语文知识,领悟文章的真谛。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世间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志存高远。
四、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也应与时俱进,多增加一些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商界精英以及时代风云人物的故事。
1.商界人物缺乏。语文教材涉及的名人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唯独没有企业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初中语文教材应合理安排有关商界名人的文章,如企业家的传记、奋斗史、重要的商业事件等。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中国商圣范蠡、香港富豪李嘉诚、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霍英东等人的故事。青少年最具模仿性,他们的榜样与偶像不能只局限于战斗英雄、戏剧明星、诗人、作家以及科学巨人等,让学生了解“华尔街的巨头”,了解充满商业智慧的犹太人,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诚信经商,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亦很重要!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商业经济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懂得回报社会,热心慈善事业,懂得感恩,才是最高的境界。
2.时代风云人物的缺乏。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外国英雄的故事,有些已经明显不合时代的要求了,学生没有一点兴趣。如《伟大的悲剧》《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些文章!我们是否可以将姚明、赵本山的故事收入课本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更加亲切而有兴趣!
3.现实中的爱国题材缺乏。应该适当增加当代爱国主义题材,让学生从阅读这类题材的文章中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提高教材编写团队的整体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妨由国家教育部直接领导,举全国之智力、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编写,汇集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文学家,积极听取并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遴选出一流的编写团队,编出中国最高水准、最权威的国文教材,造福祖国和人民,培养跨时代的栋梁之才,全速推进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
(一)人格价值取向的探新
其一,促进人格从传统走向现代。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5]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对学生中国化人格的形成非常必要。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教材可以给现代人格以更充分的展示和表达,比如,在描述人格的词汇运用及展现人物思想和行为方面,可以更多地反映和谐、个性、平等、公正、尊重、严谨、合作、创新、效率、务实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格特质。当然,在促进学生人格现代化的过程中,又要防止出现人格的“文化基因断裂”现象,防止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缺失。文化是人格的“基因记忆”,优秀传统人格中蕴含炎黄子孙奔流的血脉和文明的精华。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在继承优良的传统人格基础上创新,促进学生的人格从传统走向现代。其二,充分体现人格的自我价值。东西方文化关于“自我”的解读存在显著差异。西方人对自我的理解侧重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包括父母、朋友、同事等。而中国人强调在社会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6]在强调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中国人主张“和而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求同”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离不开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及平天下之间环环相扣与密不可分。当中国已经成为“地球村”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与“追梦”之时,教育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具有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责任,语文教育更是道义在肩。在语文教材编写及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兼顾个体和群体利益的“自我”意识,既要懂得采取正当途径争取个人应有的权益,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又要兼顾群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做人风格上,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自己,可以适度谦虚,更要充满自信,学会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强不息的信念。让塑造独立自主的“我”意识能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诉求。其三,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儿童尚未形成明确的尊卑和等级观念,批判思维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亟待培养,对教材中的内容常会“自觉地认同和接受暗示,并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形成文化的心理积淀”。[7]因此,小学教材渗透性别公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中国女性已经不再只是“家庭妇女”的角色,她们跟男性一样在职场付出,人格平等、经济独立成为当代女性的精神需求。一个社会中女性角色的变化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提倡并积极树立两性平等的现代观念,给女性以应有的尊重。现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可以更加丰满和丰富起来,充分体现时代女性的特征,既能体现女性温柔、善良的特质,更要突出女性坚强、自立的形象。
(二)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一,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国人的人格有重伦理的特色,这是值得继续保持的。随着时展,人们对理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重视日益凸显。理性人格的塑造对正在追求科学发展的中华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性人格的内核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取决于科学素养,它要求个体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探索,不断追求创新。因此,理性人格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同时,要塑造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独白,是客观的自由体验,是主观幸福感的源泉。可见,人格的高级层面———理想人格的塑造应是道德、理性及审美三方面人格的合一。应该指出的是,构建道德、理性、审美全面发展的人格结构,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着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时,要在恰当肯定道德(即“善”)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前提下,肯定“知”与“美”的价值,使理性与审美人格在塑造学生新型人格中得以实现,理想人格的结构必然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第二,塑造刚柔并济的人格特质。“上善若水”,人们对水的“处下不争,以柔克刚”、“随方就圆,因势成形”、“自洁洁人,激浊扬清”等品格特点倍加推崇。水的“柔性”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它明显的不足是使人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做人方式,使人的个性显得“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因此,当代人若想展现阳刚之气,树立完善的自我,必须朝“刚柔并济”的人格方向发展,坚持《法言•君子》中提到的“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的做人方式。语文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刚性人格的价值,教材在描述人物形象和表现人格特性时突出人物刚性的美,特别是表现男性时更要彰显其阳刚之气。唯有铮铮铁骨才能打造出坚强、挺拔、独立、自强、自信的民族脊梁,体现“中华雄起”的气魄。第三,探索道法自然的培养途径。中国人向来推崇“道法自然”、“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发挥最佳的人格教育效果的途径和策略,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所在。在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通过寄情山水,以山明志,以水明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山”的品格和“水”的智慧,更好地塑造学生“刚柔并济”的人格特质。在人格教育途径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处游学,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既磨砺意志品质,又深化对山与水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意蕴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小学低中年级,最能表现学生天性、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童话故事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今后教材的编排应该注意此类作品的价值,充分发挥它们“通俗易懂”、“寓教于乐”、“道法自然”的作用。为防止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脱节,在促进学生的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普通人的人格魅力及真实的人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可以用幽默、讽刺的手法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从批判假恶丑中认识真善美的价值。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蓝树叶》、《金钱的魔力》、《临死前的严监生》等,是运用讽刺和含蓄的方式表现人性假恶丑的很好的课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性,弃恶扬善。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个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8]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尝试通过文学及语言的表现形式来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在人格教育方面的材料分析,更感觉到这项工作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以及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持续不断地为之付出努力!
作者:侯秋霞 单位:嘉应学院
予》进行了蜡比研究,并指出教材内容建构的价值取向应由教材走向学材,教学内容建构成圆绕意史核心展开。
关键词:教材内容;意义建构;小学语觅
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编选的重要原则,也是耋爨各零教奉搴编撰者善邃认溺鳇一令理念。文学作晶,如诗歌、邀话、小说等由于人物形象典型、言文字优美、橱理深刻成为教材选文的重要来滁。《手捧空慈筮戆孩子》作秀一麓民阕塞话,是我隧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与北师火版小学语文教材(下文简称我阙教砉孝)均编选了这篇课文。美国麦巍米兰公蠲open court系列的母语教乖孝也编入了这篇课文,名为《空花盆》。【一戢国教材与美国教材都将课接在二年级,毽编入的单元主题着不糯同。我国教材的单元主题为“诚实”,美国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勇气”。将两篇课文与文后的练习设计加以仔细
毖照,我们发现鼯者存在诸多差异。在下文中,笔者拟祆两个方鼯对教材内容的建构进行比较:第一,着眼课本文本本身,从叙事学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x重话空阈加以解读;第二,着眼鼍=文后练习瓢教学论视角时学生的意义建构终一番割轿。
一、对话空间的差异:叙事举视角下的辫读
语文学科不是-f-j教授与学习独立、与周围谮取文蜜环境无涉、可以内足的语言体系的课稷,而是-fl在潘凌孛蕊察、体验与实残谣言的谋糕。在漂翟学习中,教师与文本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心的置动决定了课程学习的质量。邃鳇文本编织静对话窒阕在缀火程度上影响了上述各种交蕊的质量。
i.人物的差异与对话的宽度
人物是吾|发砖话空翘差异酶一令耋要因素。童话巾的人物以身份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后现代叙事理论家柯里所言,身份不在个人之内,而在予拿人岛缝人的关系之孛。强身份与身体之阕翡差募构成一种空间,这种空间的宽度直接影响了话题的范围。
按照童话巾人魏是色鹩搏焉,我餐莓戳将童话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典型人物,即主角;篇二类为陪衬人物,即配角;第三类为媒介人物,即跑茏囊惫色,是因情节襞嚣器l;撵及的角色。我国教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簧涉及两类角色:一是典型人物,文中笥两位,一位是手捧空花盆那个孩子,怒渡实美德酶纯身,勇一位是虱薰,是评徐者与奖赏者。二是媒介人物,即很多与诚实孩子相对照的其他孩子,是世俗观念的代言人。弼在美困教材《空花盆》中那个诚实的孩子有了姓名,他叫“平”。平的父亲与平的朋友悬文中重要的陪衬人
物。平的父索充当的是一个智稽,在乎因为种不蹴美丽的花朵{囊;羞怯、犹豫穰搀心的辩候,父亲绘他力量。“父滚说,‘你已经尽力了,你的努力足问心无愧地去丽见皇上。”’【4l平的朋友则充当讥讽者,他用剐的种子替代了蹙帝的种子,种出了甍巍的花朵,纛去皇宫嚣见皇帝的路上,看觅了羞愧不安约平。“德浚,‘平,豫不会囊翦带一拿空盆去见皇帝吧。你不能和我一样种出大朵大朵的花吗?
分析上述教材中的人物结构,不难发现,中图教材鹣人物缕构比较麓单,美鬻教栳的久物关系舞|j较为复杂《筑图1)。这些多元关系由于入物的份、性格、情感、价值观的不同构成了一个立体、杂的网络。肯定与否定、赞荚与嘲笑、接纳与批评奖赏与惩罚等交织其中,为师生经验的沟通与文本意蕴懿交浚提供了较隽宽泛的逶遂。爨生闼、室生阎的对话由此星现密多嚣的、不确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言语经验,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事件蘸异与对话的深度
事件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影响文本对话空阀的努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事件在叙述巾
具有摆对猿囊镌,一个事磐就罴一个叙述单位。掇据事件在整个叙事中的作用,我们将事件分为“审心事件”和“从属事件”。中心攀件是推动故事发的必要事件,戡接决定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默羼事件一般不对教事情节的发展趁推动作用,僵它决不是霹鸯霄无酶,它们辩人物薛分绥,对场景的交代,对气氛的渲染能不断增强作品的深度,强化阅读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弓力。
中美教材在事件结构的处理上有较大的差异。我国教材
对于事件结构的处理秉承我国民间
童话的典型模式,按照对闻蹶净,中心事件单线突送(觅瑟2),叙事节奏投茯,场豢逐速转换。美霞教材则表现了创作童话的部分特征,即除了中心攀件外,还穿插了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体验的从属事件(见图3,巾心事件之间荧系用带实线的箭头表示,从璃警件与孛心事{譬之阀骑关系霜带纛线静篱夹表示)。
中心事件单线突进的模式在描述人物时往往放弃细腻的风格,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描写延宕。就这篇课文而言,三个中心事件代表了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尾,它们快速突进,干净利落地表达了叙事者想要传达的道德内涵。至于国王是怎样的人,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在家中是如何精心培育花籽,孩子经历怎样的心理过程,孩子周围的人ff]女n何看待这一事件,这些在真实世界中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被删节了,因为没有它们,故事一样完整。在中心事件单线突进的模式中,故事的完整性是得到了保留,但是由于删节所造成的人物与真实生活的隔膜,加大了道德说教的力量,无形之中为学生理解与认同文本内涵制造了障碍。
创造童话模式较多地运用从属事件,充分挖掘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利用心理时间的具体展现.
使得人物性格更为饱满和复杂,从而使童话贴近日常生活与生存现状,凸显现实精神。在美国教材中,从属事件主要用于描述平、皇帝与臣民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围绕平该不该拿空花盆去见皇上展开的讨论。文本的开始,就是对平的介绍:“中国有一个爱花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平。犹如神助,他种什么,什么就会开花,无论他种的是花草还是小树,甚至连高大的果树也不例外。”啕平这出生在中国的诚实孩子有着过硬的种花技术。这种过硬的种花技术使得故事避开直白与简单,而有了波折:因为他的种花技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出最美的花;因为他的种花技术,读者深信他没能种出美丽的花来肯定是因为花籽的问题;过硬
的种花技术与什么也没能种出来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平的担忧、焦虑、彷徨与动摇有了根据与来源。平的朋友对平的嘲笑、平内心的斗争使师生得以理解“说真话”的艰难与此情此景下“勇气”的真正内涵。正是这些从属事件,使得由中心事件构成的平面、单薄的故事丰富、厚实起来,师生们的思维穿过中心事件,与从属事件的意蕴纵横交错,他们的对话因而有可能超越肤浅走向深沉。
解读
二、意义建构的差异:教学论视角下的
运用练习巩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拓宽对文本主题的思考,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是中美教材共同的追求。但是,由于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两者在练习的设计上迥然不同。这种不同突出反映了中美母语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
1.练习内容的差异
我国的语文教材以教科书为主,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涉及对教学的简单设计,
因此练习的主要呈现媒体为教科书。北师大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练习设计较为简单,仅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国王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美国教材的体系较为庞大,练习内容丰富。以阅读理解练习与表达练习为例,《空花盆》一课的练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详见下表)
2.意义建构目标的差异
语文课程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具有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对于社会而言,则有着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中形塑自己内在心理能力的同时,也在主动地接受文化、建构与创造文化。也就是在创造意义。语文教材上的练习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意义,建构自身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教材的练习设计意欲通过“为什么国王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美国教材中,学生意义建构的目标则较为复杂。从练习设计的整体来看,它期待学生能够形成关于勇气与勇敢的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图景,即形成以勇气与勇敢的人为主题的意义网络。《空花盆》一课的练习设计涉及本单元的所有课文不同课文对勇气的诠释为学生建构意义提供多极的视角。如《莫莉、勇气与我)(molly,the brave andme)一文中,主人公本斯的不怕黑是一种勇气。《龙与巨人》(dragon
s and giants)中,青蛙与蟾蜍上山去试胆量表现了纯真年代的勇气。《大堤上的洞》(the hole in the dike)讲述的是荷兰男孩在洪水中拯救小镇的故事,这是信任自己的勇气。在《像山狮一样勇敢}(brave as a mountain lion)中,斯百德勇敢地战胜了自我。而《马丁?路德?金绘本》(apicture book of martin luther king)则展现了他不畏强权,为美国黑人的平等权利而战的可贵勇气。教材的练习还涉及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勇气与勇敢的人的思考。对身边英雄人物与自身行为的反思,进一步加深与拓展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阅读理解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思考、调查与访问的机会,为学生建立关于主题的多元表征提供了契机,这种多元的表征又通过学生对勇敢者的品质的概括与解释得到进一步的明晰与显性化。
三、中美教材比较之启示
1.教材内容建构的价值取向:由教材走向学材
随着当代教育理念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符合学
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这个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真正要使教材成为学材,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教材内容的建构上需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掌握概念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发展语言、丰富语言的过程,又是发展思维、丰富思维的过程。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直觉的思维为主,原则上他们不能形成抽象及概括性的概念。但这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必要为此作出努力。相反,借由出色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抽象及概括化的概念,仍是低年级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儿童的发展中,几岁之前只能发展具体的概念,几岁开始才能发展抽象概念,像这一类有机体心理成熟过程中构成基础的阶段性划分,是不存在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过程,犹如流水那样连绵不断。为了形成概念、发展概念,必须比较、分
所提供的事物与现象,抽象出或概括出种种共性,综合出共同的一般性质,并用语言加以表达,同时还需在新情境中应用所掌握的概念。就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准确、不完全的知到更准确、更完全的知,既掌握了概念,又获得了独立判断的能力。美国的《空花盆》一课清晰地展示了学生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的过程(见图4)。我们要使教材成为学材,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尝试。
(2)提供多种学习的支架
学习中的支架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借由这种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支架,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自己,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空花盆》一课的练习设计了多个学习支架。如访谈支架、调查支架和写作支架等,为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的教材如何突破思维的定势,在教材内容增加学习支架这一部分,让语文教材从理念上的学材、口头上的学材真正成为实践活动中的学材,真正能为学生所用的学材,真正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学材,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2.教材内容建构的策略:以意义为核心
2001年语文新课标颁布以后,陆续出版的各地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组合上大多选择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即先确定主题.然后选编与该主题相关的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如北师大版的教材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与同样表达诚实主题的《可爱的娃娃》安排在一个单元。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主题单元的形式为基础性、结构性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为学术知识与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结合提供了空间,从而为学生获得意义创造了条件。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有的教材,那么我们可以说,现有的主题单元在整合主题、建构主题方面只迈出了一小步。主题单元组织的形式确立了,但是缺乏相应的练习设计使同一个单元内不同篇目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不能凭借主题得到融合贯通,因
此无法使主题的意义得到深层的揭示与阐发,也不太可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构起对该主题较为完整的认识。美国教材整合课文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样以主题为单元,但是他们没有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以主题所具有的多元、立体的深层意义为经纬来组织课文编
排的序列,并设计了有利于学生利用主题内涵建构自身意义的多种练习,较好地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功能。
参考文献:
[1][4][5][6]carl bereiter etal..sra open court reading.level 2 unit 5.courage.teacher’s editon.columbus.oh:sra/mcgraw—hill.2002.196—21 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知识吸收量不断增多,小学语文教材似乎走上了一条“弹尽粮绝”的道路,如果不在其他方面进行扩展和发掘的话,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将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趣味性”是恰好与“教育性”相对的另外一个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相一致的一种特性。在教材中,如果能将“趣味性”融入进去,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不乏“趣味性”,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看到和挖掘“教育性”的内容,忽略了“趣味性”的信息而已。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也必不可少。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结合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将小学语文及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完美结合。
(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建议应对学生指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到大胆质疑,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前面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角度换位,对植物妈妈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你眼中的植物妈妈”为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认识植物生长与传播的特点,在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三)合理组织、布置实践作业
作业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进行提升和培养的重要措施及途径。在传统作业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的情形上,课程教学改革对作业环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作业模式及形式呼之欲出。“实践作业”这一形式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语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体现途径,同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困难。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侧重于层次性强、由浅入深的实践作业模式。
比如《手捧花盆的孩子》这一教学内容实践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针对这一作业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撒过的谎进行坦白和承认,鼓励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去获取信心和勇气。当然学生在坦白谎言、承认错误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所谓的秘密都了如指掌,在他们承认这些存在的情况之后,都对他们的勇气及诚实的品格给予了鼓励。其次,当学生对诚实这一品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信任”这一实践作业的布置了。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
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到讲台上,去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游戏,即教师将双手伸出,要求学生向后倒下来。教师肯定是会接住学生的,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教师,便是这一实践作业的重点所在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最后肯定会勇敢地倒下来,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及时引入“信任”这一概念了。在实践作业中,表面上看作业的内容和量减少了,但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和有效结合,是时展的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善教学局面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从理性思维培养、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及实践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采取措施,站在学生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黄宗圆.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关键词:语言知识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16YYB130)的研究成果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
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c相结合。
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
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
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
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
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
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参考文献
[1] 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