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

第1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写话;积累词语;乐于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高年级的作文,其实重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习作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实际上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学习使用书面表达(写话)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很不容易写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面表达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写话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句。

一、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积累词语,在我校的“阅读教学‘三环节’”的第三环节(实践环节)中也有关于积累词句的部分,可以和写话需要积累的词句相结合,这样也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好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绿油油”等,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在《春天来了》的写话中加以运用,写出了景物的颜色美,而且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喻句,写出了景物的美,例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春天,书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等,将这些美妙的比喻运用到写话中。我们还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关描写景物的文章找出来,找到其中好词佳句,模仿写景物的颜色、形态,还学会使用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自己看到的景物写生动、形象。可见,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对写话是极有帮助的。

二、善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册上有个写话题目是《我第一次做饭》,很多学生就联系上我们前段时间刚接触到的表示顺序先后的词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自己做饭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例如,我们写“夸家乡”。在写话前一星期或几星期就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品尝家乡的特产,发现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打开思路。又如,二年级下册的“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孩子很少观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为了让学生写出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教师要提早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布置活动。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表达,真情真意交流。

第2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一、 “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和要求

整理发现,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与习作编排大略有10次,为便于比较和分析,列表如下:

二、 从数量、内容及要求上作三个维度的分析

1. 从上表不难看出,景物描写类的写话与习作安排次数,第二学段有七次,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为2次和1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编排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这样看来,第二学段如此密集地安排写景的习作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写自己最想写、感兴趣的景物;写生活中的、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美好的景物或景观;写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编排的内容看,写话与习作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习作内容几乎都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景物,真实存在,亲切可感;引导学生写美好的景物,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操,也体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为学生幸福美丽的人生奠基。

3.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和习作要求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表达的品质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单元的习作完整地呈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即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条理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习作才有真情实感。

如何提高语言品质?

习作要求中还明确提出了把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体现了作文教学从动机到目的的训练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对写作的认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说明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习作冲动的起因。习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作文教学也只有真正从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入手,才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实现自由表达与语言规范的统一。

习作要求中还提出了要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征――读写结合也是相吻合的。

但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导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些词语:“可以……也可以……”“你愿意写的”“你最感兴趣的”“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等,内容非常宽泛,似乎写什么都可以,使得教师对习作内容不敢有过多的指导和限制,否则就违背了课标倡导的自由表达了。而在习作要求中关于写作方法(构句成段、布局谋篇等)的表述更是无从寻找,要不要技巧的指导,什么时候渗透都让人倍感迷茫。

必须承认,新教材写话与习作教学的序列首先是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内隐的特征,而序列的内隐性正是导致教师对新教材习作序列认识模糊的主因。

三、 思考

(一) 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为克服习作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增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序列性),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总目标”、确立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从整体上对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

二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和小练笔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随文的片段练习和课外自主观察(自然和生活)练笔。

三是要把握好单元习作训练在本组教材中与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关系。人教版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再到“学习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注重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自由习作的整合,体现了先说后写、实践在前交流在后的整体渗透训练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只有明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要求,在整组课文教学时有机地适时地进行习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稳步达成习作训练目标。以四上年级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指导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些教学准备,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 梯度分解,把握重点

崔峦老师提出,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

这个序列体现了各阶段的重点,单就某个学段而言,对同类题材在不同学期出现,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体现层次和递进,如何使学生习作水平有增量,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以第二学段中出现的关于写景的习作训练为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梯度分解,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3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可见,人物的活动与环境关系密切。景物描写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的一切行动离不开的自然是环境。景物描写正是为了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如《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景时我们要根据选取的角度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还要运用排比、比拟、顶真等多种修辞,从嗅觉、听觉、视觉上去描摹,从景物的静态、动态上去摹写,等等。如何从写作谋篇布局上安排自然景物描写,同学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并尝试。

一、片断式的结构,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

全景式就是从全方位、从整体的角度去进行描写。如《祖国山川颂》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作者不受时间、空间和思维的限制,对祖国山河的美好一一地加以描写,给人以鼓舞与自豪感。铺陈就是诗经中的“赋”,是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法的描写。如《祖国山川颂》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对家乡门前的小溪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还有在对四季、晨昏、扬子江和黄果树瀑布等等景物进行多侧面的描述中,我们领略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全景式的描写与铺陈使得作者对祖国山川的歌颂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

二、抓住自然景物特征,描绘出传神的艺术画面

景物的特征就是指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这一景物所独有的。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或许我们并不需浓墨重彩,只要寥寥几笔,也能神情毕肖。

如《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有何特征呢?!怎样有别于热那佐瓦沃拉的四季呢?作者巧妙地将它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捕捉它们与肖邦音乐的契合点。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夏天……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那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此情此景更能让人对肖邦心系祖国那深沉的郁闷有着更深的理解。

三、有序写景,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散文在高考优秀作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那么又如何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高分呢?在此哲理散文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借助于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在具体意象之中生发出哲理,寓理于形象之中。

……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活泼,像泉水,从 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鸟啼》通过对象征死亡的鸟尸与象征新生命的鸟啼进行反复交叉的描写,使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鸟啼声由弱渐强,呼唤着春天,表现了生命本身的张力,表达了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西地平线上》,高建群描绘了三次落日的独特韵味,第一次细致而生动地刻画西定高原群山之巅的落日是如何依依不舍地沉入山坳;第二次从罗布泊的压抑气息、人文精神上烘托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第三次重点描写了火烧云之壮美。但这三次都聚焦在落日的雄伟,从而生动地印证了“世间有大美”这一主旨。

四、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永远的蝴蝶》第一句话“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就营造了愁郁的氛围,暗示了后来的不幸。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第4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第一曲: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乐于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亲身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介绍一次活动》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吹泡泡比赛,先分组进行初赛,评出选手再决赛。要求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的场景,观看同学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写的习作非常生动,有的写泡泡形态、颜色变化万千,美丽无比,有的自己比赛时心情激动、紧张、扣人心弦,有的写热闹欢乐的比赛场面,学生自拟的题目更是精彩纷呈,有《吹泡泡》《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我是魔术师》等。

第二曲:不拘一格,科学指导

笔者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要点,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收集有关写作素材,有意淡化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角度去反映生活,表达见解,抒感。在《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南部风光:美丽的桂博园,迷人的升钟湖,霓虹灯闪烁的嘉陵江大桥,笔者以桂博园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学生有的写秋天桂花飘香的美景,有的写文化路夜晚璀璨的灯光,有的描述了春天一群孩子在池塘抓蝌蚪,有的写大人肆意践踏桂博园草坪、采摘桂花的一幕,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家园。试想,如果针对这一题目作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南部风景优美,哪来如此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

第三曲:行笔成文,巧妙引导

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对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头脑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1.丰富学生的词汇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文章就生动感人。笔者在作文前要向学生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并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2.提供仿写的阶梯

起步作文教学仿写是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阶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模仿,模仿什么。比如,学生初写作文《家乡的景物》时,指导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初写后挑选优秀的习作在班级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文引导学生要把认为最美的风景点写具体。描写的时候用上比喻句、拟人句等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曲:指导讲评,交流展示

1.集体讲评

作文讲评时,笔者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评讲时,出示习作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作文的重点、难点就一一道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握重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作文展示台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譬如可以在教室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展示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

3.作文专辑

第5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观察思考勤于动笔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每次到作文课,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提高作文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可见,文章源于生活,文章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只要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学生写起文章来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一、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导致作文时大脑空空,无内容可写,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环境做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生活的家乡——得耳布尔,与“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的莫尔道嘎只有一站之遥,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个迷人的地方。春天,领学生欣赏长满“毛毛狗”的柳树,草地上跳舞的蒲公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夏天,欣赏火红的百合,黄灿灿的金莲花,洁白的芍药;秋天,观赏深紫色的蓝莓、玛瑙般的红豆,鲜嫩的蘑菇;冬天,欣赏空中飘落的雪花,看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

利用休息日,走入社会,观察家乡景物变化,体会家乡风土人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的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而不是走马观花的对事物进行观察,从生活中掘起大量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如:学生在写《文化广场》一文时,能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写出广场上的景物:星期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文化广场”,首先应入眼帘的是一块长约4米,高2米左右的巨石,正面刻着“文化广场”四个大字,背面刻的是我局的发展历程。东面有九位开发建设我局老工人的雕塑

,他们有手握油锯的伐木工人,有肩扛铁斧的清林工人,有手捧树苗的植树工人……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边观察边思考,写起作文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二、参与生活

俗话说:“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好奇心特别强,对周围事物易感兴趣,只有让他们直接参与,切身体验,感受才最真实,所以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课堂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学科,给学生的才华留下展示的舞台。手工课上,让他们拼拼剪剪,展示灵巧的双手 ;音乐课上,让学生蹦蹦跳跳展示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喉;美术课上,让他们涂涂画画,创作富有灵感的作品;体育课上,让他们疾飞快跑,展示潇洒的英姿;科学课上,让他们亲手实践,享受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进行思考、感悟,同时也积累许多极富生命活力的素材。

2、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双休日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车间,了解工人叔叔的操作流程;到树林中采集各种树叶做植物标本,增加有关树木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到消防中队,看消防叔叔训练场面,听他们讲灭火器使用方法;去病防站,看动、植物标本,了解病虫害的防护知识;在“小巧手”活动中,参与有民族风味的剪纸;读一本好书,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体会父母的艰辛;伸出援助之手,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学生在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中得到新鲜感,留下深刻印象,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随手拈来。

三、学会思考

爱因斯坦说:“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这就是说,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耳朵去聆听,还要用大脑思考。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后,也有了较多的写作素材,但他们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发掘材料和选择材料,所以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产生情趣,善于从中抓出他们认为很平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实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从傲霜斗雪的青松看到顽强不屈的品质;从简短的一声问候,看到浓浓的深情。

四、勤于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每次观察实践之后,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地点、经过、精彩情节印象都比较深刻。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这块橡皮使记忆的印迹淡薄了,等到要写作文时,对于活动就会出现不完全记忆或记忆中断现象,更有甚者,竟想不起参加过哪些活动,观察到哪些景物,为写作提供素材就成了纸上谈兵。为了使记忆长期存在,必须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遵循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记片段

每次活动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有的是语言描写,有的是神态描写,有的是环境描写……把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

2、写日记

日记分为精品日记和普通日记。每周要写两篇精品日记,精品日记就能把活动的场景和感受真实地再现出来,为今后写作提供较精确的素材。

总之,只要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能够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适时抓住任何契机,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发挥作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优势,我们的作文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6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走近家乡,我们就走近了幸福!

走出校门,又可以回到暂别两周的家乡,我们如同逃出笼子的小鸟,争先恐后地飞出校门,挤进早已守候在校门口的巴士。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我们这群学子的脸上,也洒在我们略感疲惫的心上。我把目光转向窗外,秋天的美景如同一幅幅凡・高的油画,如此令人赏心悦目。湛蓝的天空、金黄的田野、温柔的河流……在车窗中快速倒退着。路旁的树林里,偶尔有几只灰喜鹊飞起,它们扑棱着翅膀,间或洒落几声“喳喳”的啼鸣。

田间,移动着父老乡亲们的身影。他们是几千年来大地上最优秀的画家,他们以大地为画纸,以汗水为颜料,画出了人间最美的图画。

近了,近了,村头那熟悉的石板桥,那参天的古槐树,渐渐映入我的眼帘。父母的身影依稀可辨。每次我回家,他们必定在村头古槐树下等我,不管季节的寒暑,天气的阴晴。对于他们,这似乎已成了习惯。父母啊,你们是我生命中的灯塔,为女儿照亮了回家的路。

打开车门,扑面而来的是故乡的味道,熟稔而又亲切。

微风挟着泥土的气息,混杂着青草的味道,轻抚着我的头发,如同母亲那温暖厚重的手,刚一触到我的脸,我的精神头儿就来了,心也不再悬空,我雀跃地迈向回家的路。旅途上的企盼和激动,如同我打水漂时扔出的小石头,在平静的河面上连跳了四五跳,便沉淀下来。

家乡虽然没有现代气息,却自有其古朴味道。这是一种原始的味道,如同孩子熟悉母亲的味道。不用特意呼吸,这种味道也能融入你的心田,侵入你的每寸肌肤。

夕阳西下,乡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了那头拉着破车的老黄牛。它似乎在向我投来问候的目光,让我心生感动。只有我的家乡,我可爱的家乡,才会给予我如此丰盈善感的心灵。

迈进家门,餐桌上丰盛的晚餐温暖了我的心。

好久不曾看到眨眼的星星了,城市上空已经成了霓虹灯肆虐的天下。夜晚再也看不到湛蓝的天,想找颗星星如同大海捞针。而现在,我终于可以看到了。仰望星空,天湛蓝而深邃,偶尔飘过的云朵,也如同白丝带般圣洁。

来到父母专门为我学习而设置的书房,灯光漂白了四壁。书上的文字也似乎在眨着眼睛,就像水中游动的蝌蚪。忽然想到列宁那句关于休息的名言,睡意便如潮水般袭来。

留一点儿缝隙给门口的微风吧,让我在梦中也能触摸故乡的脉搏。如同倦鸟归林,贪恋了一天家乡气息的我,头未挨枕便进入了香甜的梦乡。好踏实,没有往日难以入眠的烦恼,没有往日长长的呓语,没有起床铃声的打扰……觉得自己好像是回到了童年,正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甜甜酣睡。乡梦,但愿永远不会醒来。

家乡,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走进家乡,再浮躁的心也能平静下来,再迷茫的心也能找到方向。常回家看看,你会发现幸福就萦绕在身旁。

其实,走近家乡,我们就走近了幸福。

第7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一 畅所欲言,激发兴趣——谈

让学生敢写、愿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这就必须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写什么”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素材,从三年级开始,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讲述一件新鲜事,新鲜事不一定是大事,点滴小事同样可以。学生先在小组中讲,再由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利用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教师除了要做一个表扬为主的评价外,还要求学生对讲述者做一个评价:意思讲清楚了没有?是不是有顺序?重要的地方听明白了吗?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后,学生基本形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然后开始要求学生写新鲜事,我告诉他们:“老师希望了解每位同学的新鲜事,课堂上只能听一两位同学的,太遗憾了。并且,要是你们的发现能让家长也了解,那不是更好吗?”于是,学生开始把他们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日记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学生愿意完成的常规性作业。对于学生日记的评价我注重发掘优点,即使非常差,也要找出优点进行表扬。学生们感觉到了原来作文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思想上的压力大大减轻,喜欢写日记了,甚至在老师没布置的情况下有的同学也主动地写。这样,激发了学生愿意表达的积极性,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二 引导观察,细致入微——看

观察浮光掠影,笔下空洞无物,这是学生的通病。要想学生写的作文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有话可写,说得详细,就应教会他们怎么观察。为此,只要可能,作文前我总是要求学生挖掘大脑中的记忆,或带领学生先看后写。如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写一处景物,我便利用课余先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让学生讨论确定哪些景物应是作文中的重点。然后再带领学生重点观察校园的舞台、假山、后山,参观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看仔细,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清楚。如假山的形状、假山下的水池、水池中的游鱼等。我还让学生边看边谈,谈谈自己看到些什么,尤其是看到些什么不易发现的东西。在积累了一点的观察经验后,再让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观察法,回家看看家乡的竹林,山下的小溪,回忆曾经去过的美丽地方,等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组织班队活动,让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作文,便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所以,发掘学生记忆,增加感性认识,是避免作文空洞的一个好办法。

三 再现生活,善于表达——练

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没有条理是一个通病,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呢?这要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观察顺序、观察重点、观察的细致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强化练习。如在训练学生具体描写的这个问题上,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家乡的一棵树”、“这棵树真小呀!”、“今天真热呀!”、“爸爸对我特别好”、“我很难过”等,让学生分析怎样把这些句子写具体。如第一句“家乡的一棵树”,学生往往只会说树高、树大,除此之外还可以说些什么呢?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我们还可以从树的位置、树的高度、树干的粗细、枝叶的繁茂、形状、颜色,树的花、果,早上、中午、晚上它有什么不同,初夏秋冬有什么不一样等,再想想,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棵树呢?(爸爸栽的?自己长出来的?),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我们对它是什么态度?学生仔细一分析,就一棵树,还真有说不完的话,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多了。再如“我很难过”,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把它做成了一个作文题目。大家又一起分析了:难过的原因是什么?(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为什么老师会批评呢?老师是怎么批评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自己错在哪里?自己决心以后怎么做?学生这么一想,话就多起来了,写起来自然也就有了真情实感。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思维开阔,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感受。当然,在指导具体描写的进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作文条理混乱问题。

四 展示成果,赏析作品——辨

第8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著名作家李存夜说:“如果你对生活冷漠旁观,即使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产生共鸣和写作欲望。”热爱生活是观察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写作的必然需要。倘若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任何情感,那么对现实生活就会冷冷漠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生活在他眼中似乎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色彩,那他就算有再多的文采也是无济于事,毕竟作文不是好词佳句的游戏,作文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向奔腾不息的生活,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去。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要学生写生活,首先是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比如写书信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立刻懵了:家乡怎么写,从哪里写起?学生对家乡的感受不是太深刻,我就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孩子们想到了濠河、长江、狼山、大海、小河、田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再谈谈特产,孩子们想到了西亭脆饼、石港乳腐、正场熏糕……再后面就是家乡的变化了,孩子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苏通大桥,我引导孩子们想想自己周围,孩子们发现现在农村的烂泥路都修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上学方便多了;还有同学发现现在农村里有小轿车的人家也变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条理清晰地发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美丽之处,那种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把写家乡当成了赞美家乡,一种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快乐地完成构思与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好的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没有情感就写不出好文章。

二、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米”,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材,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只有真正地走进了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收获真实的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为作文搭建舞台,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例如在练习写景的作文中,我们不能守着教室这片天地,而是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些最真实的景物,最真实的声音无不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上冲击力,进而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比如秋天的时候,我们农村秋的气息是非常浓的,田野里庄稼丰收了,农民伯伯在地里忙碌着……这一切都具有秋天的特征性,无不勾画出美丽的秋收图。在作文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多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通过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生活的气息,让真情实感溢满字里行间。

三、以活动为载体深刻体验生活

第9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仔细观察;相机诱导;融入感情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首先就要学好、运用好语言文字。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作文妙笔生花呢?

一、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创设写作环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要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下马观花”,仔细观察。这样既能培养观察能力,又能训练他们学会寻找,选取精彩镜头,捕捉作文素材,让他们在书面表达的实践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我便组织学生参观了浦城的五一三大街两旁的桂花树,参观江滨公园的桂花树,为学生创设写作环境。参观时,我首先明确提出观察要求:一要看看桂花树美在什么地方,桂花的颜色有几种;二要注意观察顺序;三要注意观看桂花的人多的热闹场面。参观之后,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述训练。我联系《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对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那么,你们今天看到桂花树上开满一串串红红的桂花,闻到了桂花香,有什么感想?让我们赶紧写写吧!这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很快写出了《家乡的桂花》的作文,表达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编写儿歌、绕口令,在愉快情景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发展,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1.编儿歌

为了启发低中年级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可以编识字儿歌。例如,聪明的“聪”字,我让学生猜谜语:“上面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这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聪’字。”那么,怎么记住“聪”字呢?一位同学马上站起说:“我是这样记的:左边‘耳’,右边头上两只‘眼’,中间是‘口’,下面‘心’字底,就是聪明的‘聪’字。”我马上让学生写成《“聪”字真有趣》的短文,这样让学生既学了生字,又写了作文。

2.绕口令

针对学生喜欢绕口令的特点,我提问学生:“天津的‘津’和北京的‘京’,前鼻音和后鼻音你们能分清吗?”学生有的摇摇头。于是,我对学生说:“你们一定喜欢听绕口令吧!老师编了“天津和北京”的绕口令读给大家听:小明把天津读成天京,小茵把北京读成北津。柴老师来正音:天津的津是前鼻音,北京的京是后鼻音。天津和北京,津京两个音。小明和小茵,你们要分清。”学生听了非常高兴,并把绕口令记下来写成片段作文,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编童话故事,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童话有着无穷的魅力,能吸引学生去阅读、去欣赏。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让学生编写有趣、有意义的童话故事。例如,小花猫与泥鳅、机智勇敢的小马、聪明的青蛙等。只有编出趣味的童话故事,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动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了不少童话故事。例如,一位学生编写了“小花猫和泥鳅”,这篇童话选材新颖、有趣,编写了小花猫希希要吃掉泥鳅,然而泥鳅聪明、机智,对小花猫说:“花猫姐姐,我身上沾了这么多污泥,你最好给我洗个澡……”结果到河边,泥鳅把身子一摆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化险为夷。”教育意义深刻,以弱胜强,耐人寻味。

四、巧设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和说话能力。因为通过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多数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锻炼,养成口语交流、说话习惯。教师要通过自己简洁有趣的导语,准确的评语引导、点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习作,写“热爱生命”的内容。我设计学生与教师讨论,一位学生问:“怎样写好热爱生命这篇习作?”我启发学生从三方面进行口语交际:(1)选择素材,巧妙构思;(2)抓住重点,写清经过;(3)抒发感情,谈谈收获。第一点:热爱生命的内容,可写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可以写某种植物或某种动物,还可以写自己获得的感受。第二点:事情总是有起因、经过、结果的,要重点突出,把热爱生命的某一件事的经过写得详细、具体。第三点:描写事例中,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体会、收获。只有融入感情,才能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受到训练,写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了。

五、指导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谋篇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立意新颖、有意义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因此,首先要拟定新颖、有意义、有趣味的题目。题目确定之后,要围绕题目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中心就是文章的灵魂了。因此,在动笔前,要让学生认真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时,我问:“你的校园怎么美丽?有花园、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假山、水池吗?选一处景物来写。”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怎么写好校园的一处景物呢?”我又引导学生:“景物展现在你们的面前,就要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按方位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整体到部分,有步骤地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最突出的景物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写“校园的喷水池”,按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写:“远看像梅花形―近看池里有小鱼―池中间有假山、彩虹桥、池水的倒影”。这样重点突出喷水池是梅花形,有水、有假山、有桥、有小鱼、有倒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把校园的喷水池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2.选材要以多选优

文章的题目、中心思想确定之后,要考虑选材。写作文不要人云亦云,而要独立思考,选择的材料要新鲜、稀奇、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多中选优,从几个材料中筛选出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写;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把合适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把中心反映出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耳闻目睹的事件中精心筛选出健康向上的、有趣味的内容来写。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3.巧妙构思,布局谋篇

题目、中心确定之后,又有了素材,紧接着是巧妙构思、布局谋篇,周密地组织和妥善地安排好选用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把作文有条不紊地表述出来。为此,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先拟定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的习惯。作文提纲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事情的起因;二是事情的经过(要详写);三是事情的结果;四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纲拟好之后,先进行口语表述训练,然后再进行书面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