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英语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氛围;陶行知
0 前言
在丰富多彩的职业学校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中,校园英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当今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十分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是课堂显性教学之外的一种隐性教学体系,顺应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创建一种健康向上、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英语文化,构建一个激发英语学习兴趣、锻炼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的平台,对全面提升当代中职生、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到:“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良好的英语环境和英语文化氛围,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本文将从六方面阐述如何创设校园环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3]
1 校园英语环境的布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要想开展好校园英语文化,首先在校园环境上让人感受到英语文化的气息。营造校园英语环境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英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英语的“无处不在”。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在校园英语环境方面包括(1)教室英语文化:每个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或在某个教室角落设计英语标语。如:Success, we all create together!(成功,我们共同创造);Learn how to life; Learn 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Learn how to create your life.(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English is the bridge to the world.(英语是走向世界的桥梁);Master English you can roam the world.(精通英语,走遍天下) 等。(2)走廊或楼梯文化:在走廊墙上和楼阶上,可以张贴一些英语指令或祈使句,如:Sit down(坐下);Be Careful So as Not to Bump Your Head(小心碰头);Be careful!Slippery(小心路滑);Pay Attention to Safety(注意安全)等。学生在匆忙间或悠闲走动时抬头可见。(3)标识牌双语文化: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各机构办公室、语音室、会议中心的名称,学校的各处花圃、草坪、湖等大部分都有标识牌,均用中英文对照。如:Teacher’s Office(办公室); Music Room(音乐室)。(4)卫生间文化:在卫生间镜子上、瓷砖上、门上张贴如Save the water.(节约用水); Our actions improve the campus beautiful.(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等标语;或者张贴一些英文幽默小故事或小笑话,让你在时间流逝的无趣间体会英语世界的乐趣。
2 校园视听系统的建设
(1)配有标准的、设备齐全的语音室。多媒体语音室具有直观性,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它能创设愉快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开设校园英语广播和英语电视台。校园英语广播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节日、地理、风土人情,以使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理解和实际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英语电视台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通过看更直观更有效地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目前很多学校都拥有学生自办的有线或无线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学习和宣传平台,仔细琢磨和研究如何优化广播电台、电视台英文节日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合理安排播出时间等问题。例如,可以在内容上增设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新闻和国外著名的电影、歌曲等,时间上可利用早、中、晚不同时间段播放VOA、BBC、娱乐时尚英语、考试英语等,增加学生听力输入,让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化氛围里,扩展其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水平。也可以每周由学生轮流,自己采访新闻内容,自己编写稿件,然后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校园英语新闻,由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锻炼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更为校园的英语氛围添加了一笔浓厚的色彩。(3)酌情在校园内外增设不同规格、型号的电子显示屏,并在固定时间向学生热点英语新闻、热点英文信息和播放CCTV 9频道英文节目等。
3 校园英语学习园地的创设
首先,在学校橱窗的英语角内可以放一些学生的英语作品,包括诗歌、故事、歌曲等;也可以张贴一些英语活动通知、宣传或安排;也可张贴一些英语字谜、英语翻译等趣味题型供学生思考和解答。其次,校图书馆内要有一个独立的属于英语爱好者或学习者的空间。在此空间内有序地放置一些英语的相关报纸、杂志、期刊或文摘,如英语文摘(English Digest)、疯狂英语(Crazy English)、每日中国(China Daily)、21世纪(21st century)、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等,当然还得有一些英语经典名著,如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简・爱(Jane Eyre)、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名利场(Vanity Fair)、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等,同时得注意与时俱进、时常更新,保质保量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 校园英语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
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经常举行新年晚会(Happy New Year),生日晚会(Birthday Party),圣诞晚会(Christmas Day),庆祝母亲节(Mothers’ Day)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互相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Merry Christmas、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感受亲情和友情。西方有个Valentine’s Day(情人节),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在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人人可以为此庆贺。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情人节的含义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通过这些节日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最终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目的。
5 校园英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
英语艺术节是一项较为综合性的英语活动,在校园英语文化艺术节举办中,要注重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举办规模上不断创新。如英语卡拉OK大赛、英语小品大赛、英文手抄报大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书法大赛、英文贺卡制作大赛、英语朗诵大赛、英语游戏等。在整个英语节活动中,从方案的提出、班标的设计、作品的排练、海报的宣传到活动的举办,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不仅全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帮助他们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培养跨文化意识。举办校园英语文化艺术节,在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大浪潮,推动整个英语教学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6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一所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层次与质量,也体现其人才培养的水平。加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因此,在学校正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通过以下一些举措创造更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和更有效的隐性英语教学手段:(1)多邀请知名英语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高水平的英语专题讲座。学生通过听取英语讲座,明白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掌握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2)特聘若干名常驻学校的寄宿式英语外教,外籍教师不仅给学生带来纯正地道的语言语调,而且还带来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外籍教师的加入使学生充满了好奇,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外教进入课堂,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对象,学生可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进行运用,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同时,外教随时在校园里与学生进行对话,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并克服了课堂上拘泥、害羞的不足。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的零距离的接触,既可检验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更能激起他们学好英语,用好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渴望。
让英语进入校园生活环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英语学习,最终目的也就是能让学生天天进步,天天有所收获。让学生直面高密度,多信息的校园英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加强校园英语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人人会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文化环境,使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习,在确保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校园环境的创设,英语文化氛围的营造,熏陶学生的英语语感,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与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4]
【参考文献】
[1]张自瑞.营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3):183-184.
[2]钱文娟.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2007(12):35-36.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学英语教育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应该正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文化背景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外语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影响;差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中介,又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埃利斯(Ellis)于1994年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就曾提出,社会因素诸如年龄、性别、社会阶级、民族等对二语水平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因而语言文化的学习始终与文化背景难以分开,中学的英语教育需要以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区分为背景。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往国际化发展,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也显示着当前英语人才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英语教学是不是止于单词、句式的教学呢?尤其在中学英语教学这样一个明显的过度时期,在进入中学学习英语之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较为浅显,以单词和简单的句子为主要学习内容,而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则需要培养起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进行独立英语学习的能力,因此中学的英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地位,在英语教育中除了需要教会学生更多的单词,句式,也应该让学生初步理解英语背后的一些文化背景。
二、文化因素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
第一,文化给予英语教学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语言的学习是复杂的,包含单词、句子、发音、语法等方方面面额内容,然而归根结底,语言的学习始终是立足于文化的,有了文化背景的铺垫,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英文中“un”常常一起出现在单词的开头,如果对英语有着深刻的理解则知道“un”表示否定,因此unlucy、unhappy等词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第二,文化因素的加入使英语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一些英语词语的意思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很难消化与吸收,如果在教学时加入一些文化因素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这个单词背后代表的文化,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英文中讲一个人非常幸运用“luckdog”在中国的文化中,狗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用“dog”是表示褒义,因此文化背景的引导可以使英语教学内容更加好理解。再次,文化因素的缺失造成的影响在措词、句法结构和发音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受文化的影响,英语在发音时的口型和方式与中文各不相同,如果不对英语的文化来源有所理解,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西方文化比较开发热情,夸赞直接,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使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三、中外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
第一,中国文化较为中庸内敛,西方文化较为直接,这在进行英语文章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因此将天鹅一词代指才华横溢的诗人。另外如,中国人面对朋友的夸赞常常是以“过奖,哪里”来回应,而外国人更多的是对朋友的夸赞直接表示感谢。第二,中文写作时喜欢采取欲扬先抑,转折等手法,但是英文文章的写作更多的是平铺直叙,因此在英语文章写作中,外国人习惯把自己的观点首先列出来,放在第一段落,把段落的主题写在段落的第一句话。而中文文章的主题要点往往处于最后一段或者段落的最后一句,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引导,学生在进行英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时难度就会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就不到位。第三,中文写作惯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作时常以气氛烘托,英文写作更多的是观点的陈述,所有的意思都在字面表达出来,在了解了英文写作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将更有效率。
四、促进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埃利斯针对不同阶级的学生学习语言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不同阶级的学生学习外语时吸收能力各有不同,但是他也指出,这种不同并不是由不同阶级给予学生的社会生活或者态度造成的,而是不同阶级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及语言环境导致的,因此在未来中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文化背景的教育和引导。第一,开展一些文化讲座。作为英语文化背景的引导,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文化讲座的开展,让一些老师对外文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从无到有,从无知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尤其要针对文化异同和文化冲突进行讲解,教师应当利用外语课堂中发生的文化冲突实施语言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外语课堂上,学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对话语产生不同的解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对外语教师来说,教授语言文化实质上就是创造各种各样的上下文的过程。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西方文化鉴赏,让学生有机会参观一些西方文化参观。看一些西方电影,理解一些西方著作,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反复咀嚼,理解英语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文化参观可以作为文化讲座的补充,在学生初步弄懂一些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参观一些西方文化专题,老师随行讲解。第三,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配合一些文化因素的讲解,学生们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故事更有兴趣,给他们讲这些文化故事,可以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会加深他们对这个知识的印象。文化背景的教授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相信未来在英语教学中将会开辟更丰富的文化教学内容,将文化教育和英语教育密切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陈玫瑰 莫永卿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教师在日常英语口语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交际文化,让他们遵循西方人的生活习俗,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使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当和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我们可直接称呼Mr.或Miss/Ms,加姓,而不能用teacher,director,president等表示职务或身份的词加姓使用,更不能错把名当成姓。可以说Goodmorning(af-ternoon)或Hello,而不能说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doing?也不能说Haveyoueaten?以免别人误以为你要邀请他吃饭。商场售货员和西方人打招呼应说CanIhelpyou?而不能说Whatdoyoubuy?或Whatdoyouwant?当英美人问你“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倘若你需要,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而要直接回答“Yes,please.”而不能说“Don’ttrouble.”倘若你不需要,可以说“No,thanks”西方人在交谈中忌讳对方问及自己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问题。我们还要注意英美人的礼节,英美国家的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长晚辈之间施礼时必须是上级、女土、长辈先伸出手来,否则不能贸然行动。另外,握手时间的长短、握力的大小也要适度,否则是失礼。亲吻、拥抱也是英美人交际的重要礼节,其习惯是“长晚辈之间吻脸和额,平辈之间宜贴面,夫妻之间吻唇,男子对尊贵女子吻其手背,在不熟悉的人之间和工作场合,一般不施亲吻礼。
二、让学生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英语有表语成分,而汉语没有;汉语的地点表达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的地点表达习惯是由小到大;中国人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却名在前,姓在后;附加疑问句“Lovelyday,isn’t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出话题的一种常见句子罢了;“Whynot...”或“Whydon’tyou...”这类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提出建议;“Wouldyoupleaseturndownradio?”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请求。中国人写信时日期常常写在正文结尾后一行的右下角,而英文信的日期常常写在称呼一行的右上角;又如“李红是一个学生,而王红和张平是教师”,在汉语里同用一个“是”,但在英语却有单、复数的变化,即“LiHongisastudent,whileWangHongandZhangPingareteachers.”。
三、让学生在翻译教学中感受文化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我们很难翻译得准确、明白无误。因此在指导学生翻译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要注意英汉形义上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有时在形义上类似。如Wearestudents(我们是学生);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等;有时形异义似,如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加洗),这跟文化背景有关:中国的庙堂里放置食物作供品,有可能养肥老鼠,而西方的教堂里无供品,只有耶稣像,连老鼠也一贫如洗。2.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符合各自的文化背景。如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likeaducktowater(如鱼得水),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ascoo1asacucumber(镇静自若);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杀鸡取卵)。3.很多句子有时失去原来句子的意义,单从表面上很难解,如:Sheistheappleofherfather’seyes(.她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Shegavebirthtoabluebaby.(她生了个先天不足的孩子);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Thefilmwasagreathit.(那部电影极为叫座);Sheisatomato,everybodylikesher.(她是个美貌女子,人人都喜欢她);Heputonhisshirtonthis.(他为此孤注一掷);Don’tcryforthemoon.Youshouldbemorepractical.(不要期望那些不现实的事,你应该现实些)。
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累文化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多元化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1 引言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它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文明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解放,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强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营造与创设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融实践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环境,对于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第二课堂英语作为一门全国统考科目(每年的四六级考试),和大学阶段开设课时最多的一门课(四个学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也是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事实。但令人困惑的是,每周四到六节的英语课堂学习,以及每周十多个小时的自主学习,结果却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笔者就经常听到学生的诉苦,花了大量时间去记单词结果过一段时间却全忘记了,随身听和MP3 每天都带在身上去听英语可考试时还是考得很糟糕。有一大部分同学抱有学习英语的激情,但苦于课后缺乏学英语的氛围,久而久之,激情也消失殆尽。这样费时低效的学习状态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恐惧感。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学生缺乏一种英语学习的大环境,即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或第二课堂。
2.2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校园
文化多元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兴建校园社团热,纷纷建立起诸如计算机协会、微软技术协会、电子商业协会、动漫协会;文学社、诗歌书画社、摄影社、戏曲社;健身俱乐部、武术协会、篮球协会等学生社团。但综观各个高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团建设热”中所存在的问题,即主要偏向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类社团建设,而涉及广大师生的英语文化社团则屈指可数。而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是不太相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在于要营造兼具中西文化特征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文化环境,培养世界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且要有力结合课堂教学,担当好课外教育资源的角色。
3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学校领导层要在思想上重视校
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英语是涉及全校大多数师生的课程,学生要进行两个学年的英语学习,还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入学统考,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也必须考过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对师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全体师生都能身临其境地学英语,这是一件造福于整个学校的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师生英语水平,提升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彰显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
3.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学生社团、院系学生会及各个班委会的号召、组织、协调作用,对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作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自由地创造、编排一些新颖独特、诙谐幽默、可以体现校园生活的英语节目。这也是校园英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在这一方面,一些高校就做得不错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在校领导、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带动下,我校开辟了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村、英语协会、英语戏剧社、英语歌曲卡拉 O K 大赛、英语角、英语新闻广播、英语歌曲欣赏电台、周末英语电影放映专场、英语笔友协会等社团;在各院系学生会和班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创办并组织了英语板报、精品英文赏析、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并学到英语,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克服了刚入校时的害羞胆怯心里,见到英语老师或外教,他们也不再躲着走了,而是大胆地用英语打招呼或走上前去热情地交谈。
3.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国外的大学增强交流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英语,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而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这既可为校园英语社团的发展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生修养。
参考文献:
[1]吕兆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
[2]李志莹.浅析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4)
摘 要:自文化转向之后,文化因素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问题。处理该问题究竟应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纽约时报》中汉语文化因素的英译为研究样本,引入目的论,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采用异化翻译,并指出“中国英语”在汉语文化因素英译时的不可避免性。
关键词:目的论;异化;中国英语;《纽约时报》
自“文化转向”之后汉语文化词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翻译界的关注。关于相关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汉语本土文化视角出发,是本土译者对于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译。当然也有一些从事翻译实践,尤其是专门从事外宣翻译者从西方视角讨论过文化词的翻译,但是这一类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研究语料,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以其对汉语文化词的翻译处理为研究样本,探讨汉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问题。《纽约时报》是美国主流媒体之一,被誉为美国最有权威、最受尊重的报纸’,对美国政府、美国公众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何霞,2004)。“其对中国的报道在美国媒体中是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王蔚等,2007:213)因此,以《纽约时报》作为英语国家主流媒体的代表进行样木搜集和研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推广性(范勇,2011)。笔者从网站下载2012年6至10这五个月201的涉华报道123个汉语文化词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中这类词的翻译一般都采用异化法为主的翻译方法,形成新时代的“中国英语”。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指出“中国英语”远非习惯性的语言错误那么简单,面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缺失,处理汉语文化词英译时,“中国英语”已是不可避免(韩玲,2007)。所谓“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进行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它是异化翻译手法的最终表现。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中国英语”在处理汉语文化词英译时的不可避免性。
一、目的论翻译原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和以奈达的“对等”翻译为研究中心对立。二者都借鉴语言常理论,致使翻译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翻译沦为语言学研究的附属品。这使得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功能学派应运而生,为了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裂痕,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首次于《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提出翻译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1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Reiss&Vermeer1984)“这项原则有利于改变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局面。”(Nord 2001:29)2连贯原则。费米尔又称其为“语内连贯原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它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要让接受者可理解,并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3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又叫“语际连贯原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连贯性,即忠实于原文。这是对于目的原则的限制,要求译文不能以目的为根据而无限偏离原文。则翻译势必陷入“激进功能主义”中,翻译目的论也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诺德将“忠实”这一道德概念引入功能主义框架。以上三种原则,忠实原则次于连贯原则,而这两种原则都要服从最高的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视角下《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是处理文化因素时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施耐尔马赫首次对这两种概念进行阐述“让原作者保持不动,尽可能地让译文读者向原作者靠拢;或者让译文读者不动,尽可能地让原作者向译文读者无限靠拢”(施耐尔马赫,1992)。韦努蒂此后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归纳分别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韦努蒂,1995)。随后他又将“归化”与“异化”内涵进行了概述:“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的当前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canon)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而“异化”是指偏离译语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异域性(王东风,2002)。这种异域性通常可以用“中国英语”的形式表达。
(一)异化为主
传递汉语文化思想与艺术特色的目的决定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要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如上文提及,“异化”策略是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的异域性,也就是说这种异域性可以“中国英语”的形式,从语音、译借语义再生等几个方法进行异化。语音层面的“异化”策略又包括三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即a.直接音译法,b.音译加释义,c.音译加类词。
1.“异化”――语音层面。
(1)完全音译法。
完全音译法是全部运用语音层的异化,是用原文汉语拼音或与汉语发音相似的语音对原文内容进行英译,译文相较于习惯表达显得新奇。语音层面的异化是从语音上违背译语习惯表达法,翻译过来的语音发音在译入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的例子在《纽约时报》中比比皆是。例:
①After a subsequent exchange of e-mails,late Wednesday evening he allowed one comment to be attributed to him,a quote from the most famous Taoist text,the Dao De Jing,also known as the Tao Te Ching.(June 20,2012)
Dao De Jing(《道德经》)这是汉语文化中独有道教典籍,相对于英语文化而言这属于一种文化缺位。为了更好的表达原语文化内涵,采用了完全音译的方法。时至今日,随着英汉文化交流的加强,《道德经》这一道家著作在英语文化中也主为流传,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说明内容,读者一般都知道该内容。
新闻英语词汇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经常掺用外来语,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的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史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张建,1994:170)类似的例子还有:Shifu(师傅)(October12,2012),Dao,or Tao(道)(July12,2012,neigong(内功)(July12,2012),Taoist(道家)(June 20,2012)等。
(2)音译加释义
翻译中如果完全采用直接音译法,会为读者增加阅读难度,在新闻英语中除了传递外来事物之外,一定要保证内容的可理解性,针对这一目的,翻译方法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即音译加译语解释。一方面可传递异域性,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内容的可理解性。如:
②China,it seems,the answer tends to be“not that often”-perhaps surprising in a country that prides itself on the Confucian virtue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or jinglao.(July 03,2012)
上例Confucian virtue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or jinglao(敬老),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英语文化中并没有这种鲜明的文化内涵。如果此处译文仅仅用jinglao这个音译来翻译,虽然表达新奇传播汉语文化思想,但也必然会造成读者的不解,所以增加注释“Confucian virtue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以便译文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两例也是如此,尤其在新闻英语中,为了加强文章吸引力一味采用新奇表达,也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些本文尚未普遍接受的文化内涵与语言表达,在某些异域成分旁加上本土语言说明是一种值得采用的翻译方法。此外,类似的还有‘zuo yuezi(坐月子)’”―a traditional month in bed together with the infant,recovering and nursing(September18,2012),pinyin(拼音),a romanization system(August 24,2012),a fashi(法师),or ritual master(July12,2012)。
(3)音译加类词
音译加类词是指音译后添加表示该词语类别的译入语。完全音译满足不了读者理解的需要,但不需要详细的注释,只要增加一个类别的词语就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这种方法在《纽约时报》处理汉语文化词的英译时也十分常见。例如:
③Many Taoists also engage in physical cultivation aimed at wellness and contemplation,like qigong breathing exercises or tai chi shadowboxing.(July12,2012)
上例qigong breathing(气功)和 tai chi shadowboxing(太极拳)的翻译中借用了汉语拼音qigong和类似的汉语发音tai chi,再分别添加一个英语固有的词汇breathing 和 shadowboxing,让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该词指类别范畴,以便理解。这类词还有Taoist abbess(女道长)(July12,2012),the Jade Emperor(玉皇大帝)(July12,2012)。
2.异化――语义再生
语言表达形式的异化与是语言层面的异化,通过运用译入语进行语义再生,但其内容上表达中国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也不同于目标语表达习惯而显得新奇以保留汉语语言的异域性。
(1)直译
直译是按原文词语内容直接生成译文,或者将原成语的意象直译,这样可以完整地保留汉语文化内涵。例如:
④Mr.Hu promised the audience at the ceremony that Beijing would uphold the“one country,two systems”model in place since the handover.(July 02,2012)
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独有的政治体系,可以说是说具有显著的中国政治文化特色。这样的译文用于新闻语言表达生动直观,通俗易懂,满足读者感受鲜活的汉语文化个性的要求。类似的译文还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一头披着羊皮的狼”)(July 02,2012),“imperial exam system”(科举考试制度)(July 04,201),“peoples dictatorship.”(人民民主)(July 07,2012),“strike black”campaign(“打黑”行动)(July10,2012),“a hard economic landing”(硬着陆)(July11,2012),“chugui”(出柜)(July11,2012),“All that was missing was a soul”(万事俱备,只欠神灵)(July12,2012),“The East is Red”(东方红)(July 24,2012),“Fair skin conceals a thousand flaws.”(一白遮百丑)(August 07,2012)
(2)直译加解释
同音译加释义一样,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既能顾及到读者的理解,也可以保留汉语的异域情调让读者体验汉语文化特色,填补某些缺失文化的认知空白,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时事的同事汲取汉语文化知识,符合新闻英语表达特点。例如:
⑤It was during this same period that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discarded the longstanding“iron rice bowl”(铁饭碗)promise of lifelong employment and state care.(October 08,2012)
“iron rice bowl”(铁饭碗),用形象的语言创造生动的意境,较为完整地保留汉语文化意象,但为了让读者可以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后加”promise of lifelong employment and state care”解释。此外,还有”made ancient(作古)…dead”(September 30,2012),“A Spent Arrow(强弩之末)… even the strongest arrow must eventually fall from the sky”(September 30,2012)等。
三、结论
根据上文,在表达汉语文化特有事物的词汇时应用异化翻译,适当地运用“中国英语”,“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来文化的表达方式”(方梦之,2004,3)。随着全世界中国文化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荷兰一家公司推出了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的网站,《牛津英语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有1000余条。像上述《纽约时报》例文中以不规范的“中式英语”衍生的“中国英语”如qipao,kongfu,hot potato等已经广泛被西方国家使用。走出国门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让世界认识自己(徐阅,2005)。汉英文化明显存在文化缺位,采用异化翻译,保留汉语文化内涵“中国英语”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选择。尤其是在传递中国特有文化事物时,运用异化手法,恰当使用“中国英语”在准确进行交流的前提下,满足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心理。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在汉语外译的过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对汉语文化采用异化处理手法,恰当使用“中国英语”来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英语体系的一种,“中国英语”为世界英语注入汉语元素,为世界文化不断注入中国元素。让中国文化更大程度上地传播出去,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2]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高校在英文教学中,英语文化素养是对教师素养的一种重要要求。但教师在英语的教学中通常缺少对国家人文知识、文化背景的讲授和学习。语言的学习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将变的机械和乏味,这不利于语言的深入理解。同时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种语言中通常存在着不同于其它语言的思维逻辑。很多的老师和学生,把英语的学习定位为知识性的层面,在语言的学习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第一语言的思维,例如很多的学生用中国的语言思维来与英语的语言相结合,很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二、加强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加大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纯正的学习环境,随着学习者对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将使学习者进入到语言环境当中。快速的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是语言学习者快速的掌握一种语言深入阶段的有效途径。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和实践,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集趣味性、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如英语沙龙、英语辩论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会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理性的学习观念。校园的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等主要的形式。
健康良性的英语文化建设,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有效途径。将为质朴、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种语言区的文化,与该语言区背后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宗教、经济、政治制度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不断的显著,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融合与理解显得更加重要。在英语文化的背后,主要是西方的传统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的含蓄和内敛来说,西方人一般是比较开放的,性格也比较朗,更显得热情和奔放,注重享受大自然,这与他们的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在英语文化的接触中,学习者很有可能在学习中,逐步的受西方崇尚自由等思想的影响,变得开放、主动、果断、敢为等好的因素影响,从而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自己的性格。长期的学习,必然使西方的生活理念与传统理念有一个融合,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三、多角度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文化误读是指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既要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弘扬和传播母语文化。英语专业大学生肩负着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致使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对交际双方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并消除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解读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对解读异族文化既有正迁移作用,也有负迁移作用。当两种文化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一致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正迁移作用;当二者之间有差异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负迁移作用。“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乐黛云(1995)因此,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如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读异族文化,文化误读就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
例如,学生往往将英文中的“RedTea”误读为中国的“红茶”,然而红茶的英文却是“Black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Tea";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茶”。而英文中“Red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而绝非真正的茶叶。
英语中Dutch意为荷兰人,但是学生很容易对"Dutchcourage'''',望文生义,将其误读为荷兰人的勇气,然而其正确的含义为酒后之勇,且带有贬义。这是因为英国和荷兰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曾因商业和海上霸权发生冲突而发生了“英荷之战”,当时英国人对荷兰人非常憎恨,他们在重创荷兰人之余,还在语言上对荷兰人加以攻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轻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含义广泛,商贸谈判属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则属于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文化误读现象时常发生。以下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出现的三种文化误读现象。
(一)母语文化误读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因此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目的语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资料却非常少见、甚至为零。由于文化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输人不平衡,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认识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正确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例如,由于缺乏对《易经》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产生文化误读,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八卦(eighttrigrams)和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实际上,《易经》里的八卦由三艾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组成,根据英文构词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缀tri一和hexa-,由此将八卦译为(eighttrigrams),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显然,学生的误读和置疑都源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语文化误读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读。虽然学生对《史记》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却无法将“swansong”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绝唱”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文化误读。众所周知,绝唱在此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预设的了解,学生不理解“swansong'''',的含义,而将其误读为天鹅的歌声。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中,"swansong”并非指天鹅的歌声,而是源于源于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被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误读
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将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不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共识和差异,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将导致文化误读。例如,学生对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对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的故事却了解不多,学生往往根据其字面意思将“right-handman”理解为“右手边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语文化中,"right-handman'''',意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厢记》“红娘”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媒人,通常带有褒义。学生常常将英语中的“go-between和match-maker”与之对等,殊不知在无意之中产生了文化误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还有“中间人、捐客”的含义。很显然,二者在文化涵义上不完全等同。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文化的直观体现,而文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是语言的依存,两者相互依存,互不分离。人类在了解不同文化时,首先是从对方的语言着手的,只有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的了解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只有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等,从中获得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为真正学好英语做好铺垫。
2中西茶文化的比较
茶最初诞生于中国古代,随之演变出相应的茶文化,在唐代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消费得起茶叶,直到唐朝,茶文化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茶逐渐普及到平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必需品,在饮茶时,往往搭配有甜点。唐代的陆羽写的《茶经》详细记载了煮茶的过程和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据调查从唐代到清朝,茶诗就有将近2000首,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至今,内容越来越丰富。西方国家中英国是最早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在十八世纪,世界贸易愈加频繁,中国茶叶出口到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随即在西方国家掀起了饮茶热潮,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茶文化,并成为世界茶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最初进入英国,是作为稀有品,价格昂贵,一般平民消费不起,只有王室和贵族才能饮用,代表着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随着十八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的结束,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同意英国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中国出口越来越多的茶叶到英国,茶叶价格降低,不在是稀有品,平常老百姓也消费的起,茶叶成为英国人最喜爱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出口更多的茶叶到英国,最终英国茶叶的消耗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消耗茶叶最多的国家,据英国茶文化组织机构统计,英国人每年人均消耗的茶叶超过中国人一公斤以上。中西两国茶文化对茶叶的偏好也不相同,中国人偏爱绿茶,而英国人喜欢红茶,绿茶清心明目,有益健康,而红茶更加浓郁和香醇,更加顺口。中英两国人民的饮茶习惯也有所不同,英国人习惯将茶分为上午茶和下午茶,英国人在饮用红茶时,习惯放一些糖和牛奶,而中国人就是用沸水沏茶,一般也是饭后饮茶,清理肠胃,解腻提神,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不仅丰富了茶文化,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早些时候,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绿茶,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绿茶出口量也有所增加,逐渐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3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开展茶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发散性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是一名语言性学科,通过开展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英语知识内容,了解现代英语形成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合作发展,就必须依赖于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有真正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教师在教英语时,不仅要教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元素,教师只有对西方文化元素有更深刻地认识,才能教好学生英语。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陌生、不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理解一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法结构,在不同情景下,又会有另一种语法结构。因为中英茶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教学,让学生对中英文化有比较,有更明确地认识,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这样一种模式往往能够提高学生们在读和写两方面的能力,但实际与外国友人交谈时,却说不出来,即便说出来,对方也听不懂你想表达的意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就语法等内容进行讲解,过于抽象,并且很多语法是中国人加进去的,在英国并没有,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未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自己模拟出外国人交流的情景,导致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强人意。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更加频繁,国家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应试教育模式必然不在适合英语教学,教育工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入文化教学这一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中英茶文化有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新的教学切入点,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知识时,比较其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茶文化价值观,加深了学生对西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有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英语时遇到的困难。
5中英茶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语言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一定要学好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背景,才能掌握好一门语言。在学习英语时,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从茶文化出发,了解西方国家用语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1阅读英语茶文化原著
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句式、写作等知识,因为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教师要推荐学生在课后学生阅读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原著,并让学生用英语总结读后感,定期在班上进行阅读总结,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英语原著中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文字,更多的是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有代表性的茶文化英语著作,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实际应用的交际规范,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阅读英语原著,使学生不再停留于语言的直观表现,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西方茶文化,并把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对英语语言的整体认知框架,对学生后续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茶文化典型的代表著主要有三部: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53年出版的作品《维莱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匹克威客外传》和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写的著作《匹克梁梅》。《维莱特》详细描述了英国下午茶背后的社交文化内涵;狄更斯对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节,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借用茶来隐射作品人物的内心活动,《匹克威客外传》这一部作品中,“茶”就被运用了86次;《匹克梅梁》中更是喜欢借用茶来象征人的身份地位。
5.2组织开展茶文化活动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主要集中于课本教学,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因此,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组织中英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留学生或外教,开展这类活动,进行文化交流,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英国上午茶或下午茶聚会这类活动,邀请英语外教,让外教讲述英国人在举行茶聚会时一些文化内容和一些常常交流的话题,使学生了解更多西方国家的茶文化背景,和社交中的交际规范。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造一定的情节环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
5.3欣赏西方经典茶文化影视作品
学习英语不仅要注重学习课本,也要注重实践。影视作品相比于英语原著,对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有帮助,也有助于学习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虽然语言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基本内涵是没有改变的。许多影视作品都能反映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态度,也能反映一部分现实生活和文化内涵,对学生学习英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一部分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即要求学生阅读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原著,也要重视学生的口语,推荐学生观看有关茶文化的影视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练视频中出现的桥段,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例如英剧《唐顿庄园》就有人们的饮茶交际活动场景,对于下午茶的剧情描述的也非常丰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6总结
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西茶文化知识,将英语茶文化教学融合到英语理论教学中,通过比较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内涵认知上的差别,看到两种文化的内核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运用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勇.浅谈中西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127-128.
[2]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2007(21):220.
[3]何一丹.浅析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6(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