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院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慈溪市养老院调查团队。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调查慈溪市的养老院的情况。老人一直是社会上的人们所关注的。而养老院则是部分老人的晚年所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认识到许多同样的人。
现在已经是7月19日了。前几天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伴随着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开启的是台风灿鸿。校方禁止我们离开学校。我们利用了2天的时间进行了问卷的制作。7月14日我们去了慈溪市民政局。我们向相关负责人员询问了我们有关于慈溪市养老院的调查问题。我们还给他看了我们的调查问卷以及我们对养老院的服务项目。他仔细的翻阅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并对我们的问卷上的错误以及不太好的地方进行了改正。并对我们讲述了养老院的大致情况,这让我们对我们之后的行动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目标。他帮我们联系好了老人公寓的主任并表是他明天会陪我们过去。那一天下午我们对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一些养老院的情况。之后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第二天我们去了慈溪市老人公寓,见到了老人公寓的主任。由于之前我们已经和他说过这件事所以他 很配合,跟我们说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于是我们向他询问了老人公寓的基本现状以及住在这儿的老人的基本情况。并向他提出我们要与老人进行交谈以及在交谈中向老人询问我们的调查问卷上的问题。他十分详细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并对我们要对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表示支持。和我们说可以自己去找老人进行交谈并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就与老人聊天并向他们询问我们问卷上的问题。我们还对该老人公寓提供了义工服务。我们帮他们扫了地,帮他们拔除杂草并帮他们安装了健身器材。特别是安装健身器材我们帮他们从一个地方搬到了另一个地方,特别重需要几个人才能搬动。我们还进行了问卷的数据处理。从中我们得出这儿的老人以前的工作都不太一样,有以前是农民的,个体经营户的。以农民居多。例如与我交谈的那个老人。他说他以前是一个小商贩,他每天很早起辛苦工作。但他只读了18个月的书也就是一年半。和主任所说的一样这儿的老人大部分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只有一个的人很少很少。他们与子女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子女经常会来看他们。大部分都是至少一个月来看他们一次并且大部分在过节时都会来看他们或者在过节时带他们回家。他们表示在这儿他们与院友的关系都比较好都能够和谐相处。他们认为这个老人公寓还是可以的,还会有义工前来服务。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了解到了老人们的现状。我希望能提高养老金待遇,能让老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让他们有幸福感。第二:我希望人们能更加关注老人,现在有很多的空巢老人,子女离开家乡去打拼。社区居委会也要定期的组织老年人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孤独。第三 :我希望 能加大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意去养老院。希望能通过加大养老院,老人公寓,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让老人能有更好的晚年生活,让他们能有幸福感。 因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能够降低养老院的价格使更多的人能住得起养老院,使更多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这无疑是十分不错的。
谁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老人们今天的样子可能就是我们明天的样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帮助他们也就是在帮助未来的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必须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不要让他们在晚年自己孤独的渡过。所以多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就像一首歌词那样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多看看老人,多关注一下他们,与他们谈谈心。他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子女们陪他们一起过个节,一起聊聊天。
一、养老机构行业的现状
根据20__年__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从全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略有加深,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3万人,比去年增加2.44万。据20__年数字统计,__区共有老年人53657人,占总人口的17.1%,而养老机构主要有民办养老院、老人照顾站等形式,性质基本上属于民办,房子属于政府低价出租。全区共有民办养老院6所、老人照顾站10处。这些在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养老院基本未办理消防手续,消防隐患严重。
二、养老机构行业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建筑先天患不少。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都是利用旧的厂房或旧办公房改造而成,没有经过消防部门审核验收。__区的6家养老院中,就有5家没有办理消防审批手续。此外,还存在防火间距不足、袋形走道过长、楼梯间形式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先天患。
(二)消防安全意识淡簿。由于养老院属于微利甚至是没有营利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者农村人员,而且女的居多,对消防知识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消防法制观念不强,思想麻痹,缺乏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纪律松弛,一旦发生火灾,起不到扑救初起火灾和帮助老人逃生自救的作用。还有居住老人大多行动不便,安全意识弱化,为了贪图方便,违反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火灾隐患突出,诱发火灾因素增多。从检查情况来看,考虑到经济因素,用塑料扣板等可燃装修材料局部装修、乱拉电线,防止老人乱跑,为防止安全意外发生,对安全出口上锁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还有房间使用电炉、热得快等高功率电器也容易诱发火灾事故。
(四)老人床位供不应求,建筑局部违章搭建多。由于老人多,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跟不上,养老机构为了增加床位局部搭临时建筑,由此带来了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未及时跟上等消防隐患。
(五)人员密度大,老人行动不便,疏散困难。__区6所敬老院共居住老人约820多人,其中有420人为无法行动的特护老人,而且老建筑大房间都在比较高的楼层,一旦发生火灾,对人员疏散及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六)安全投入少,隐患整改困难。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微利的行业,稍微增加成本就难以为计,再加上完全按照规范进行整改,经济投入大,而且会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
三、养老机构行业的火灾防范对策
(一)坚持源头把关杜绝先天隐患。虽然现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行政前置取消了,但社会养老机构申办要经过民政部门备案。消防部门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条件和管理要求书面提供给民政部门,从选址上进行把关,杜绝先天患产生。
(二)加强监督检查和督促整改力度。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行业,再加上检查出来后隐患整改难度大,一些基层消防部门和派出所怕隐患查出后整改不了,存在畏难情绪。作为消防监督人员要切实从关爱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出发,以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的态度,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一些确实整改不了要及时报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三)加大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消防意识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通过张贴消防宣传图片、消防法律法规、举办消防老年文化活动等形式,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以增强其消防法制观念,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自觉遵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使管理人员和老年人掌握防火、灭火、逃生的常识。此外,要坚持在老年人入住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老龄化正在加剧的国家,关注老人这一社会群体愈发重要,而养老问题也变得更加贴切人民生活,探究如何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从传统的养老到现在的养老模式,对养老模式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与持久发展也就变得尤为必要。我国农村养老的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缺口,对于我国农村养老入不敷出,背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对于政府而言,急需寻找到一种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的途径。PPP模式的筹资方式和管理方式,迎合了政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展的要求。
PPP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项目为对象,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现代融资模式。在共赢的理念下,PPP通过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与私人部门的民间资金、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相结合,从而使双方的合作产生“1+1>2”的效果。农村养老保障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农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更是一种区域性质的公共产品,其属性是在政府现有财力约束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从长远看,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应由国家和集体为主体来提供,并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政府主导原则不等于无条件地优于市场原则,因此要求在坚持政府主导及引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不但有助于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搭便车”现象。除此之外,PPP模式农村养老,政府、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缴费,发挥了财政调节稳定经济的职能和福利职能,使得社会更加公平、稳定和和谐。
过研究该项目,进而充实PPP模式的实践运用与完善农村养老的管理模式。不但解决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的缺口问题,而且会注入更多的民资基本,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水平。养老保障作为准公共商品,以政府全权代办不仅加重了财政压力,也降低了市场效率。而完全交由具有逐利性的市场则难以体现其保障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通过将PPP模式引入农村养老,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为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方向,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公平和发展。
二、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剧。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农村地区尤为严重。从横向看,尽管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严重,但从纵向看,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并呈高龄化发展的趋势。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了高抚养比。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农村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我国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现状堪忧。十报告在加强社会建设中紧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从多个问题、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把“老有所养”列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五个有”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现实的农村养老问题尚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选择等方面,在这方面财力投入有限。据调查资料显示,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12%左右,而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88%左右。农村养老服务设备缺乏,娱乐生活单调。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空巢老人,患病率高达75%。农村一些子女养老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敬老爱老氛围不浓厚。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老年人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懂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更加不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的养老水平。
我国现行的传统养老院模式难以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就我国目前的养老院而言,私人养老院费用昂贵,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家庭养老问题诸多。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正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心病。首先,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价位高――住不起。以北京地区的爱慕家养老院为例,据里面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样板标准间(内置两张席梦思床、一个柜台,一台固定电话、一个紧急感应器、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阳台等),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其次,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住不进。北京市现有的养老服务床位不到4万张,只占60岁以上老人数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5%至7%。我国现在在农村建立的公办养老院数量及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
三、PPP模式农村养老具体应用
采用系统分析的定性分析法,主要目的是对PPP模式农村养老这一系统作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评估这一运营制度下的农村养老带来的社会效益,这是支撑PPP模式运营下去的核心依据所在。引进GCC要素系统原则,将PPP模式农村养老视为一个系统,则该系统了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对PPP模式农村养老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价,我们需要分别针对其三个基本要素做出各自的绩效评价,最后汇总得出综合绩效评价,即PPP模式农村养老带来的社会效益。
政府PPP农村养老职能。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的问题,加大财政的投资和补助,确保农村养老的资金安全性。规范农村养老保险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养老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采取对养老金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不定期检查,确保农村养老金的合理使用。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有能力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私人企业,并对企业实行合同制管理,有利于提高准公共商品的供给质量;PPP模式下的农村养老,其筹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相比传统的公办养老模式,这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宏观监控职能,为最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不进行直接干预,而只负责宏观调控以及对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协调。此外政府还为社会的低收入者给予财政补贴,提供基本保障。
企业PPP农村养老职能。私人养老金管理公司参与管理运营,私人股份公司向政府注册后,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机构,承担收缴保费、管理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发放养老金等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从中短期运营角度分析,由于在农村建立养老院能就地雇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且PPP模式农村养老院运营实行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盈利归企业所有的管理机制,故企业不会有亏损的风险,以此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并有可能实行盈利;从长期运营角度分析,企业倘若在前期能实现盈利,将盈利积少成多,并转作企业资本,有利于从事PPP模式下政府应允的其他营利性市场业务,凭借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更大的盈利。
农村居民PPP农村养老职能。农村养老居民通过现金或非现金等灵活的缴费方式交纳部分养老费用后,“就地养老”,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舒心和温暖;除此之外,PPP模式农村养老院的建立与运营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服务人员,而这恰好为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经过PPP模式农村养老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筹资环节,PPP模式农村养老从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农民个人缴费、私人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慈善机构捐助等筹资渠道筹集资金;从资金形式上看,不仅有现金缴费方式,农民也可以用农产品换养老、土地换养老等,以非现金方式灵活缴费。管理环节,在PPP模式的运营方式下,政府将农村养老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并按企业的服务质量给予相应报酬。由此相当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督促私人企业保质保量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益性。监管环节,PPP模式下的养老新设养老资金统一账户,全面负责养老金的收支。
于政府而言,PPP模式农村养老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养老服务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与个人而言,有利于在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同时在农村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最终缩小城乡差距;于企业而言企业投资于农村养老,亏损时由政府予以财政补贴,盈利时此些盈利所有权归于企业,从长期来看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还能从事政府的捆绑业务,实现更多的盈利;于社会而言,有助于解决农村要的资金短缺,并且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与繁荣。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强调政府的责任与增加经费投入,政府不仅增加财政投入,用于养老机构的规划与立项、土地征用、基建等方面,还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予以扶持。同时设立专项进行补贴,鼓励更多的社工、护理等专业人士服务老人。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规范约束,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实行分级化服务,以促进良性发展。
关键词:养老需求 院舍照顾 社区照顾
引言
近段时间,一则郑州某老年公寓护工逼老人喝尿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那名行径恶劣的护工顿遭舆论的口诛笔伐,被网友冠之以“冷血护工”称号。在谴责该护工道德素质败坏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绝对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养老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民办养老院作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其在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护工虐待老人案例的频发,暴漏出民办养老院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现状。这触发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才是当下中国特殊国情下最适合的选择。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需求面临的形势分析
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26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这表明中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1]。而根据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占到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人口基数之大,增长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另外还伴随着高龄化、“未富先老”等明显特征。这构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养老需求紧随之急剧增加。
二、当前中国院舍照顾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院舍照顾,包括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及其他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与照顾,是目前中国主流的养老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适应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等趋势。最主要特点就是能够相对集中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1.当前中国院舍照顾的现状
就目前中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状况来看,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严重失衡。据统计,中国现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仅39546家,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多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是与中国不发达现状共生共存的一个尖锐问题。
2.院舍照顾的弊端
尽管院舍照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主流的养老模式,但是其也有自身的限制和弱点。首先,院舍照顾成本较高,一方面,养老院投入成本高,包括建筑费用、设施费用、人工成本、日常维护及其他一些必要的费用;另一方面,老人获得照顾的成本也较高,因为老人入住需缴纳一笔不菲的床位费。其次,院舍照顾容易给受照顾的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后遗症,如自我照顾能力被削弱,对护工的依赖性增加、自我形象的削弱等[3]。再次,由于院舍照顾的服务标准和与管理规范通常是按照老人一般的需要去定制,这种统一化的服务难免照顾不到个别老人的需求,使部分老人的服务要求得不到回应。最后,老人与家庭及社区的接触较少,老人的家庭情感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三、探讨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院舍照顾向社区照顾转变
社区照顾泛指在社区层面上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照顾及支援,既包括正式的社区结构与资源,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去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4]。
社区照顾注重“在社区内的照顾”、“由社区照顾”和“与社区一起照顾”[5],同时强调“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照顾互相配合”。社区照顾是养老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发展的较为成熟。
1.社区照顾的优势
社区照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由于社区照顾是在老人生活的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能够帮助老人实现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可以享受亲情,实现感情的寄托。第二,社区是老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能够极大的节约服务成本。第三,社区照顾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成员、邻里及志愿者等在照顾老人中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协助,为老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第四,社区照顾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考虑到中国尚不富裕,资源相对短缺,社区照顾在缓解政府负担,为老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五、社区照顾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老人照顾,有针对性的开展老人服务项目,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调动了居民积极性,有助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香港地区推行社区照顾的成功范例
香港不但广泛接受了社区照顾的概念,而且有意去实现这种理念。近几年,应对香港人口的不断老化,香港社会福利署除了投入大量资源增加长者服务外,更在服务模式上做出更新及重整,务求使资源的运用更具成本效益,使更多有需要的老人受惠。除了为体弱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顾的服务外,安老服务发展的重点是以社区和家居为本的照顾服务,力求满足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服务需求的老人尽量在社区安老。例如,1999年首次推出以合约方式运营的“家居照顾及膳食服务”,在传统的家务助理服务范围之上,为长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2001年进一步推出合约制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为体弱的老年人设计个别的家居和日间中心服务,满足他们的个人照顾和护理需要,使他们无需入住安老院舍;2003-2004年重整现有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包括把所有的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为“长者社区中心”,把超过半数的长者活动中心提升为“长者邻舍中心”,二者都着重发展老年义工、外展、教育和护老者支援服务等等。
这一系列的服务措施不仅满足了香港在过去数年间老人服务的急切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在支援社区居住的老人建立起非常稳固的基础设施,为未来急剧增加的老人口做出了适当的准备。
3.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分析
社区照顾模式对社区内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政府的作用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一方面,社区照顾模式中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家人、朋友、邻里及志愿者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多时候他们不是缺乏照顾老人的态度和热情,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的照顾知识及技能,缺少必要的一些物质及经济方面的支援[6]。另一方面,全面性的社区照顾需要不同种类的服务与设施,例如对医疗、场所、教育、财政、专业辅导等方面的需要,仅靠一个社区的力量很难实现,必须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做后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社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全面的政策配套及资源支持似乎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启动和跟进。
因此,与院舍照顾相比,尽管社区照顾有经济性及人性化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社区照顾模式主要建立在完善的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的基础之上,和政府的老年福利政策的安排之下,因此,目前中国全面推行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条件似乎还不太成熟。
4.香港经验对中国社区照顾的启示
借鉴香港地区社区照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着力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通畅社区照顾在中国实施的道路,是现阶段中国解决养老需求问题努力的方向。我认为,香港经验对中国社区照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推行社区照顾是中国解决急剧增加的养老需求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的功能呈退化之势。而院舍照顾存在的如供给不足、缺乏个性化及人性化服务等诸多弊端使院舍照顾渐渐遭遇尴尬境地。家庭养老、院舍照顾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需求的激增是实施社区照顾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正确处理保有传统养老模式和推进新的养老模式的关系
家庭养老、院舍照顾及社区照顾这三种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互不相容的对立,而应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即在保有家庭养老、院舍照顾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服务内容综合化、照顾形式多样化、覆盖范围全体化的社区照顾体系,形成家庭养老、院舍照顾及社区照顾三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新局面。
第三、完善中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社区照顾的成功推行依赖于完善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因此,应该重视社区自身的发展,把社区发展作为制度化的政策加以实施。加强社区的医疗、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重视对社区内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关照顾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并且建立社区与外界相关机构的沟通联系机制,方便社区能够整合社会中的各种资源为老人提供周到详尽的服务,特别应重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相关政策及资源方面的扶持对发展社区照顾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在完善社区硬件及软件设施的基础上,一方面培养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来发展社区照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外生力量来保证社区照顾的全面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
[2]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6.
[3]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社会实践报告20xx字在学院的号召下,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我到自己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和一起前来的伙伴们在领导的带领下来到社区养老院,早晨六点集合,从上午七点三十到下午四点,我们一直和老人们在一起,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吃饭、下棋……别看现在过完年已经好几天了,老人们的脸上却还洋溢着笑容,这种笑容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和老人们在一起的时候,看到他们开心,我们也无比的开心。
正月十五那天,我们按照时间再次来到着养老院,今天也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了,我们没有告诉老人们,不希望在这个日子里有着不舍,因为我们的到来,老人们已经把我们看成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其实我们的心里也是不舍。上午十点左右,陆续的来了几个叔叔阿姨,原来他们也是志愿者,来给老人们送祝福,呵呵,好事成双,我们这几个小伙子更是忙前忙后,向志愿者们学习经验!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第一次踏进居委会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伙伴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和我一起完成工作任务。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四、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刘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社会实践报告20xx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去敬老院慰问主要原因是关心老人还是应该从身边做起,我们身边就有老人,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走进大门一位热心的阿姨接待了我们,还一边给我们讲解敬老院的概况:敬老院创办至尽将有二十年,有了一支较强经验的管理机构和有一支较有经验护理人员队伍,镇政府投资200万元基础设施。本院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60%,房间有二人、三人、四人、全天24小时护理,间间有卫生设施,食堂饮食生熟分开,专烧特具病号饭。敬老院现有床位220只,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共25名。 阿姨向我们讲解到:敬老院里其中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交通不是非常方便。
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前往不同的房间慰问不同的代养老人。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平时娇生惯养的我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更让人感到高心的是,居然有的同学主动跑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给老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尊老敬老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良好传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爱老,发扬老祖先的良好传统。爱老敬老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让我们学会爱老敬老,让老人开心度过每一天吧!
此次敬老院一行让我感慨很多,自己去的敬老院没有想象中华丽的院座,在眼帘中出现的只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小楼,自己在想为什么兰州一座那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还有那么破旧房子,而且那么破旧的房子里住的是年迈的老人,而有的人会问,那么多敬老院为什么选择一间那么破旧的敬老院,我想如果人人都选择好的敬老院,条件好的敬老院,那么那些条件差又偏僻的敬老院有谁去看呢?那里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也需要关心,与呵护,他们也需要温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啊!
我们到了敬老院的时候,那里的管理员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在那里转了一圈,给我们大概的介绍一下,男生在院子里帮管理员大搜卫生,我们女生就三五一队去找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聊天,谈心,真切的关怀,老人们的感动如潮水般涌出泪水,感谢感动的言语早已不尽其中,有些老人还讲了他们很多关于他们以前的事情,有的老人讲着讲着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泪,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的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年之久,没有亲人的关切问候,没有儿女的嘘长问短,他们每一个都有些迫不得已的理由才要住在那里的,没有至亲的关怀,日复一日的那样生活,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关心,他们都没说出口,只有在那是内心的真情才毫不遮掩的表露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吝啬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爱心的话,那么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份苦涩的泪水,还是孤独。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以房养老;发展障碍;策略
一、 引言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正持续加重,如果仅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将很难应对。我们需要从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出发,全面地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成果,找出影响推进“以房养老”模式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
自我国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是,在经济社会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失独家庭”。根据黄建的研究[1],1975年至2010年间,有将近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失独老人。这些老年人因无子女赡养将面临或正在遭受巨大的养老、医疗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扰。研究认为,将无人继承的房产作为抵押换取优质的晚年生活,对这些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更佳的选择。
2013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2],我国有18.6%的城乡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这意味着这些家庭可以选择在老人年迈之际用一套房产的价值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丰富老人的老年生活,同时也可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持续增加的医疗费用。闫萍等做的统计数据显示[3],2006年医疗费用支出占年收入50%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比例的33.3%,该比例还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医疗费用比例过高的老人,微薄的退休金已经无法兼顾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然而,一味依赖已经构建新的家庭单位的子女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此时采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来贴补生活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实地调研类和理论分析类。
实地调研[4][5]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尤指人口老龄化严重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的老年人的参与“以房养老”意愿及在该地区的可行性,或“以房养老”在当地的发展现状,为实施“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理论分析又可分为中外对比型和方案探索型:中外对比型[6][7]着重全面分析西方国家的“以房养老”模式(以美国的养老按揭为典型代表)以总结成功经验,并与中国的“以房养老”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提出需要改良之处,乃至进一步提出解决方向,为“以房养老”在我国的理论发展开拓了视野;方案探索型[8][9][10]则着眼于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国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针对性的给出较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式,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的研究和社会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以房养老”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推进,但是“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仍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这些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大框架下,一味主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说明了必要性却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若有也大多是比较空洞的概念。因此,为早日减轻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将“以房养老”成功推广为我国多支柱养老体系中的一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考察
我国目前尝试过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养老按揭模式、售房返租模式和以租换养模式[11]。总体而言,这三种模式的发展情况代表了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然而这三种模式都在推行不久之后就遭受冷遇甚至宣告失败。
(一)养老按揭模式
养老按揭,是一种“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养老方式。以中信银行于2011年发起的业务为例,老人将自有产权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按60%左右的评估价按月给老人发放养老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期限届满后,老人一次性偿还贷款的本金或剩余本息,或者将房屋交由银行处理。中信银行的这项业务尽管并不受公众喜爱,但还是开启了国内金融养老的先河,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仍在营运的“以房养老”业务。虽然养老按揭模式是最接近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养老”模式,理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过多的申请条件限制,如:申请老人至少拥有两套住房,并且要求用于抵押的房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变现能力强等,使得具备申请条件的人数无法大量增加。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严格的申请门槛是降低风险的最大保证。尽管开办这项业务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但是,银行的根本目的还是从该业务中获利,所以较高的标准自然无法避免。因此,该模式难于大规模推行,形成了一个僵局。
(二)售房返租模式
售房返租模式主要是指老人用一次性获得的售房款来分期支付房租,这也是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计划来安排这笔资金的使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要求老人有较高的理财能力,以保证既能每月交纳租金还能留有余钱。这种运行模式对于目前我国的老年人群而言要求过高,因为一旦失误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而且老年人普遍无法承受这种风险。此外,房屋的价值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变动,老人一般不具备有关房地产投资的知识,所以对于房产出售时的价值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评估,很容易导致并不必要的纠纷。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以房自助养老”的方案就因为真正申请试点的对象仅只有个位数就在半年左右悄然停止。
(三)以租换养模式
以租换养模式是指将老人的自住房出租,用租金来补贴养老金的方式。老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搬入养老院以获得更好的照料,用租金来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搬到地段较差的地方租住以租金的差价来补充养老金。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方式,老人都需要离开已经生活多年的环境,这对适应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的老年人而言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让陌生人住到自己的房子里面对大部分已经对居住多年的房屋有深厚感情的老人也是无法忍受的。虽然在搬去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外,采用以租换养的老人还可以选择搬入子女家庭和自己的儿女共同生活,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见图1,超过70%的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并且有年龄越小越明显的趋势,所以这个选项可以排除。因此,尽管以租换养模式风险最小,但还是因为老年人普遍的排斥心理而无法受到欢迎。如2007年,北京市民政局在石景山区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但是因使用者不足10人,半年之内该项目就夭折停滞了,其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老人对其方案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
三、推行“以房养老”的三大障碍
当前推行“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三大障碍。即思想文化障碍、技术实施障碍和政策变动障碍。
(一)思想文化障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如果家中老人需要变卖家产来维持晚年生活则说明他的子女极为不孝。中国人又普遍讲究“面子”,即使确实是因为儿女不孝,有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主动要求采用“以房养老”的方法来求得一个安稳晚年,其子女也会强加阻挠,逼迫老人放弃对自己最有利得养老方案以继承价值不菲的房产。通过网络调查,见图2,有77%的年轻人不同意父母“以房养老”。
中国人,尤其是50后和60后对房产很重视,不会轻易地变更产权,见图3。他们认为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应当作为遗产给儿女而不应因为自己的安乐而抵押房产。例如现有的近千万“失独家庭”中,尽管已经失去了可以作为直接继承人的子女,他们也有极大的可能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阻挠而放弃用“以房养老”来使晚年生活获得更大的慰藉[12]。
除此之外,因为早年贷款买房而给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的老人,不愿再因房子而与银行进行“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强烈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主观意愿上就排斥了“以房养老”这个选项。
(二)技术实施障碍
首先,我国目前的房屋估价体系不成熟,二手房市场也不完善,长期房价波动未来能预期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银行或保险机构对于房屋的真实价值无法进行正确的估计。其次,我国普遍住房为公寓式住房而非独立住房,对于盘活住房和资金的回流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有实力推行相关业务的机构都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缺口很大,养老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也并未能达到有针对性和切实满足老人生活及照料的需求。以上海―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例,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3.4%,而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3%,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因此,老人可能在采用“以房养老”后仍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养老的需求,后顾之忧无法忽视。
同时,因为缺乏专职政府部门的正式监管,老人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提出的方案而无法得知该方案是否公平公正和是否存在谋取暴利的行为。因此,出于对金融机构基本信任的担忧,老人对“以房养老”抱有很大的疑虑。
(三)政策变动障碍
土地制度是目前制约我国“以房养老”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让城市居民对房屋只有70年使用权,土地的真正所有者是国家。使用期过后对房屋会如何处理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这种高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让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村的老年人因为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政策限制,不能满足产权变更的养老模式,使得该项养老模式基本只能面向城市居民,大大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民生热点关注话题,房价变动也开始频频受到政策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这种政策影响的持久性,作用效果等并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房价的上涨是否就会因此而受到抑制,还是会变本加厉的反弹都不能做出明确的定论。因此,房产在估值时,出于对己方最有利的考虑,老人与金融机构仍然会有发生纠纷的可能。
四、“以房养老”三大障碍的对策
(一)深化服务
在各大社区设立服务站点,为有需要“以房养老”来补充养老金、符合申请要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指导,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增加申请的成功率。针对生活困难并且符合申请标准,但是,因家庭阻拦或个人原因而放弃申请的老人,服务站点将进行心理辅导并作游说工作,力求使老人能够得到最好的养老方案,安度晚年。
加大对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配套小区建设养老院、增加护工数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以满足部分无法自理的老人“以房养老”的根本目的。
改革养老院入住标准,对于公办养老院,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优先“三无”、低保老人、家庭生活困难老人以及因个人原因而采用“以房养老”方式老人入住,政府出资和政府资助的养老院也都应依据此标准定位。
(二)保障交易
在各大地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局增加“以房养老”的服务,针对开办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如:以政府名义组织对“以房养老”的正面宣传,使公众能够理性全面的看待“以房养老”,将申请办理手续的全部流程公布并说明监管部门在其中职责以示公正等。
在推行初期保障金融机构的最低盈利率,以刺激金融机构开办业务的积极性。如:与试点区域内规模较大的金融保险机构达成协议以带动“以房养老”的初步发展,在达到一定申请数量后,再扩大协议机构的范围。
设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设立第三方房屋估价机构使金融机构和老人双方能够公平公正的交易,以期达到老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都能得到维护的效果。
(三)政策配合
针对70年产权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承认永久产权,并结合房产税使公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合乎法律法规的改造重建都是允许的,这是“以房养老”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
辅政策应当尽快出台,如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减少税费等鼓励非政府机构参与竞争,还应当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为老人提供风险补贴,使参与双方都有更大的信心与积极性,由政府稳健推动“以房养老”模式的建设。
政府当局在出台民生政策时应当更有全局观,不能忽视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如:在调节房价过热的问题时,应当将房价变动会对房产估值造成的影响考虑进去,在建造安居小区时,应当强制要求把配套的养老设施建立起来等。
参考文献:
[1]黄建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A].理论探索 201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R].2013-3.
[3]闫萍,李传祥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水平及变化趋势[A].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8(33) 3935-3939.
[4]周宇博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可行性调查――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地调研[A].价值工 程 2014(1) 292-293.
[5]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 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A].价值工程 2011(1) 318-319.
[6]袁友文 以房养老-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分析[A].改革透视 2006(6) 79-81.
[7]冯静生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A].信贷管理 2006(6) 30-34.
[8]范雪蕾,高子健 “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A].商业时代 2009(8) 46-47.
[9]鲍家伟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经济导刊 2012(6) 32-33.
[10]柴效武 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抵押贷款 [A].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3) 48-46.
[11]易栋成 老年人住房选择和中国住房养老模式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377-380.
关键词:农村;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不仅出现在了发达国家,在我们快速成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已经成长为一个社会问题。在2001到2020为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在2021到2050为加速增长阶段,老龄化水平将推至30%左右(数据来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二)调查目的
认识当前局势的严峻性,重视老年人口这个弱势群体。贯彻落实好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切实做好社会一体化保障和经济的同步发展,维护好老年人的权益。
二、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的赡养问题
(-)农村老人的子女赡养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对于他们来说,大城市相对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与此同时,留在家中的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变得尖锐。老人因为年纪偏大处于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孤单,滞留在家中无人照顾,尤以孤寡老人的处境更为艰难。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外地务工的子女一般很难取得当地的户口所以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为一个难题,所以家中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类似的新闻,比如某人不承担养育父母的责任或是和父母断绝关系的,更有甚者竟然有殴打父母的事情发生。这不是个别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让我们嗤之以鼻并深恶痛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护老人,为人子女要坚守孝道。孝道,已不是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华传统美德,而是我们需要实践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对于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谴责以保持社会的正能量。
(二)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
就现状来说,长江以南的农村经济比较优越,北方这边的农村一般经济都不太优越,当然与历史、自然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农村老人没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如子女的家庭也不理想,收到的援助较少,若为孤寡老人,其赡养问题实在堪忧。
(三)养老体系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们的养老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事情,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像很多穷苦老人住不起养老院、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老人解决不了昂贵的医药费,这些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国家每年都在很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相继出台很多的扶持政策,像我们农村的“三帮一扶”、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低保家庭补助政策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解决赡养问题的举措
(一)协调好家庭问题
赡养问题的核心是家庭,赡养老人的关键还是子女,面临众多的家庭问题,只有让子女牢固的树立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和意识,才能维系落实好这个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是我们所尊崇的一辈,当今社会家庭之间有着太多的矛盾和冲突,也有不能两全的事情,但尽管如此,我们都应当建立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也越来越严重,而现有的基础和设施已不能承载这么多的老年人,比如我们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增建老年人活动中心这样的场所。医疗保障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可以放宽政策、加大优惠力度、增加补贴这样的策略。
(三)加强法律制度的执行
法律作为维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强有力的因素,对执法守法的履行有着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中出现的漠视孤寡老人的现象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严厉谴责并要求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让他们钻法律的空子,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强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财产的继承问题等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在维护健全的基础上督促它的落实。像最近新闻上刚出的老人的财产可继承不属于充公原则就是很好的保障了这一点,是对老人和家庭的合法权益的维护。
四、从调查身边赡养问题折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我们周边的农村和社区,我们调查的对象针对老爷爷和老奶奶。20个人其中有16个人子女不在身边,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子女在外面打拼事业或是寻求更好的机会或是由于上学留在了外地。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无奈溢于言表,在我们打拼的时候却忽略了在家中等你的老人。有一半认为现在的设施建设不错,很多适合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但是有4、5个老人认为当今的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在我们社会改革稳步前进的同时,相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艰巨的使命。
五、结论
对于现存的这个现状发人深思,我们必须要严阵以待,缓和老龄化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冲突,坚守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赡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贯穿家庭、社会和个人之间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热点,是我们需要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力量尽到责任,更应整治社会的不良风气,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相应的养老制度,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争取做到让老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寒假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
伴随着寒假的到来,社会体育部的学生们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目标是坐落在东昌湖畔的水城敬老院,目的是给老人们送温暖献爱心。
20xx年1月18日这一天是不平凡的一天,有社会体育部社会实践部组织的社会实践小组顶着片片雪花,驱车来到了水城敬老院,老人们一听到外边车子的声响好像就知道我们要来了,一个个都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
同学们开始虽然有些害羞,看到老人们不知道从什么话题开始引入,但是老人们却是一个个滔滔不绝,使我们同学很快与老人们融合在一起,谈话期间笑声不断,也许就因为老人们这连连的笑声,才是这个新年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社会体育部的才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写对联,同时更显出了浓重的节日气氛。
老人们拍手叫好,同学们有了一点点的自豪,随着外边雪越小越大,院子里没多长时间就堆了厚厚的雪,同学们为了使老人们走出来时更方便,不约而同的那起扫帚学起了雪,为老人们开辟了一条道路。
晚饭的时间快到了,同学们走进厨房,为老人们洗菜,打鸡蛋不亦乐乎。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社会体育部的同学们更多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关爱,什么叫呵护,什么叫满足也因此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
寒假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2】
白发苍苍,手持拐杖,走路蹒跚,这些已成为老人的象征;孤单、寂寞、无助也似乎是老人的代名词。
老人,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雪,需要的是关怀与爱。
在他们安享晚年之时,哪怕是我们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段真诚的祝福足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甜蜜。
正因为如此,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来到了邛崃市敬老院,开展我们的怀一份真情,送一份温暖川农学子走进敬老院帮扶孤寡老人活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这些老人带来一份快乐。
早早的,我们就做好了全部准备,来到了敬老院。
邛崃市敬老院坐落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镇上。
刚到敬老院门口,我们就感受到了老人的热情,也许是他们太久的孤独终于迎来了热闹。
我们带来了西瓜,药品送给老人,看着他们饱经沧桑的脸容,摸着婆婆干瘦且有点发抖的手,我感到一阵阵的心酸。
到敬老院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爷爷奶奶们打扫他们的寝室卫生。
带上口罩我们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分工合作,擦窗户,扫地一样都不落下。
看着我们努力的干着,虽然我们脸上留着汗水,但是我们心里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很开心,终于能够用我们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一点事情,看着他们充满感谢的眼神,我们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情,他们热情的感激很一阵,我突然觉得这种朴实的给予与接受的感觉很好很好。
第二件事情就是和爷爷奶奶们聊天,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他们的辛酸苦辣。
其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爷爷,他是一名,他说:我们年轻时侯的生活十分艰苦,能否解决温饱是最大的问题,有时候能吃上一顿番薯粥已经很好了,我们还吃过草根、树皮,甚至还要饿上好几顿。
爷爷回忆着辛酸的经历,而我却只能倾听着、安慰着、鼓舞着。
好想和他们一起感受当时的一幕幕。
后来,爷爷还表示,目前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保障,大家的常来探访让他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
说到这,爷爷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
随后,婆婆还谈到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并对我们大加赞叹。
交谈之余,我们还为他们献上歌曲。
总之,当时的敬老院歌声﹑笑声久久的回荡着。
第三件事情就是给爷爷奶奶们派饭,帮他们把碗筷准备好,把饭菜送到他们手上,看着他们吃的津津有味的表情,连我们都感觉那饭菜很香。
后来我们还和他们一起在健身房切磋,教他们打太极拳,看着他们想认真的学好,却又滑稽的动作,大家都笑的合不拢嘴了。
时间飞逝,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当我们挥手离开的那一刻,大家都有点不舍,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来看看的。
通过这次亲身体会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听着他们那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我感慨万千:我为老人们生活在那个困难时期的遭遇而深表同情,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安定和谐的时代而感到十分的幸运。
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个年代已经是无限的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眼前人,我们更要懂得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多与他们沟通。
另一方面,老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背景,经历不一样的风雨,但他们有着相同的需要我们的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老人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们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年轻人更应该弘扬美德,多与老人们沟通,在老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让他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爱!
寒假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3】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安心的这一代。
所以,在20xx年xx月xx日,放寒假回到家里做了几天调整,今天我准备要开始事实我的寒假计划的第一站,就是去我们县的敬老院去看望一下那些老人,还有一个星期就要过年了,希望我能给这些老人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快乐。
首先,我利用了我的优势条件,在我家的广告公司做了两幅宣传的条幅,一个上面写着寒冷的冬天,你我的努力会让这里温暖如夏,另一幅写着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寒冷。
带着这两幅条幅和一些大家凑到的食品,我跟我的父母和五个高中同学一起赶去了汤原县敬老院。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
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
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
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说话间,我们到达了县敬老院,一下车,我发现牌匾上敬老院的敬字少了艹。
于是,我们就进去找到了敬老院的负责人也就是刘院长,向她表明了我们的来由。
刘院长便向这个老爷爷、老奶奶说明了一下我们的来由。
这些老人知道我们的来由后,全都露出了和蔼的笑容,连声向我们道谢,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好,第一次发现,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真的特别可爱。
经过了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开始实施起来了我们来之前做好的计划。
首先,找来了梯子,把牌匾上掉下来的那个艹字安装上;然后选了两个醒目的地方,把事先做好的条幅挂了上;接着就是往下搬运食品,帮着收拾一下敬老院的卫生。
一切都做好了,我们便跟老人们一起坐到了活动室里,跟这些和蔼的老爷爷,老奶奶聊了起来。
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
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
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好像真的融入到了一起似的,真的很开心,很欣慰。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今天的实践结束了,我们不得不往回启程了。
这一天,我们倾听了各式各样的精彩和辛酸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的思绪也停留在那个贫苦年代。
看着他们脸上的皱纹,都是岁月的痕迹,我想他们心中的皱纹深度,更是无法估量的。
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
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寒假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4】
暑假,我回到家乡山东高唐县,开始自己大学生活中第一次社会实践,为了增强自己的韧性,接近并了解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给他们带去吉林大学学子的热情和帮助,我将这次社会实践地点选在了高唐县敬老院,也就是高唐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正是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当代大学进行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这一周虽然有点累,可是我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更彰显了我们吉大学子,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周围人的好评,自己还是觉得特别充实。
高唐县敬老院是县民政局管辖下的最大的一个敬老院,这儿的老人全部都是孤巢老人,而且大多数年过古稀,身体都已经行动不便。
他们迫切期待能得到更多社会的关怀 。
我的出现使略显寂静的敬老院,一下子活跃了许多。
尤其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年过古稀的老人听到我亲切的喊他们爷爷奶奶,都激动的要落泪,我的手就那样被他们握着,微笑并稍许心痛地听他们念叨着好孩子。
从第一天进行实践,我就被这群老人感动着,刚一去,一位奶奶就拉着我去她那先吃点西瓜,每个老人都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这真是让我很激动。
从院长那里我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好几批大学生来这里进行志愿服务,老人们都很喜欢年轻人这些服务社会的做法。
还以为老人拿着自己的党证,激动地告诉我,党的政策好,国家照顾才有今天这样的舒心日子。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实践任务,我还特地找到自己家乡的同学(现就读于山东省临沂大学),协助我完成这次实践任务。
实践开始前,我首先找到敬老院院长了解本院孤寡老人的具体年龄和生活状态。
院长告诉我们,住在本院的老人差不多都是年过70的,身体也大都有残疾,残疾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们实际实际建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行动不便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障碍。
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痛心。
没有太多寒暄,我就抓紧帮助他们。
先从一位全瘫老人开始,酷暑中他无法行动,身体已经发馊,我拿洗好的毛巾帮他擦拭身体,边和他聊天,知道在敬老院中没有护理人员,生活全靠自己,像他这样的也是依赖大家的帮助才行。
看到他住的凌乱的屋子,我帮他收拾,把他的尿壶倒掉涮干净,地擦干净,还打开窗子将异味发散出去。
我忙着时,不经意间看到老大爷抹眼泪了,他哽咽的说,自己无儿无女,还没有过哪个孩子像我这样照顾他。
我笑着告诉他,我是吉林大学的学生,来志愿帮助大家,我在这里就是您的孩子,国家培养我们大学生,我们就应该回报。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大家都认熟了,每次我刚进敬老院,大家就围上来,那种亲切的感觉,是我这次社会实践中收获的最重要的财富。
短短几天,我成了大家的孩子。
敬老院的大爷大妈也成了我牵挂的亲人。
这是我又想到了那位大爷的话,你们来了,不图能帮俺们什么,只要能来,就是好孩子,就值得表扬。
而我所想到的却是,这群孤寡老人这样真挚的话语,其实深深的表达了他们期待更多关怀,希望获得更多的心灵上的安慰。
事实上,这也暴露了我国农村养老的深层次问题,虽然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社会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时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晚年无依无靠的状况却让他们无法最大限度享受社会进步的福利。
我看到,基层政府也已经越来越重视民生,开始逐年提高老人们的生活待遇。
我从敬老院的大爷大妈那里了解到,这几年他们可以领到更多的政府补助。
在敬老院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之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敬老院的餐厅中很少有荤菜,饭菜十分单调。
这两年不仅吃肉不成问题,每逢过节,都要为老人们包水饺。
当老人们说到这里时,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中午是我到餐厅看了一下,大家有序就餐,有说有笑,生活十分安详。
不仅生活上的补助增多了,老人们还告诉我,医疗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今年政府为敬老院新增派了一位年轻医生,大家看病更方便了。
而且每年都要为大家进行免费体检,这一点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现在的政府为人民办实事。
这次实践中,我特地对住在本院的几个瘫痪老人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看到他们室内干了的水桶,我挨屋帮着他们打满水,他们无法正常行动,靠拐杖勉强可以动,帮他们擦拭身体,跟他们谈心,因为没法行走,他们对外边发生的事情格外感兴趣,我把自己在大学的趣事告诉他们,虽然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可老人们还是那么满足,我更觉得自己这次实践十分有意义,正是他们对我的这种依赖,我主动找到院长,要求把自己本来三天的实践计划改成了一周。
院长欣然应允。
这次实践中还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老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院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家帮忙打饭打水,帮助收拾屋子,几个细心的大妈,还隔三差五出去买点水果,分给那些没法行动的老人。
还有老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院子的空地上开辟出了小菜园,老人们这样说,闲着也是闲着,种点菜,大家吃着鲜。
尽管这样,我还是发现了敬老院的一些问题。
我对此也为敬老院和上级民政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部分寝室安排不合理,很多老人行动不方便,住的寝室却离洗手间很远,甚至还将一位八十多,视力很差的老人安排在了二楼;我将这个问题给院长进行了反应,院长说他也觉得不合理,只是老人住进来的有早有晚,住在一楼的老人都不愿意再搬到二楼去。
我和一位住在一楼的大爷进行商量,终于说服他跟二楼的那位大爷交换寝室,在我离开的那天他们已经顺利交换,院长答应对其他不合理的安排进行调整。
2,敬老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我所在实践的敬老院虽然已经安排了医生,但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这一点成为敬老院最大的缺陷。
在这样一所敬老院竟然没有一位专门为老人服务的护士,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只能靠自己,这样老人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生活就很难十分的保障。
我将这一点跟院长协商后,向县民政局写了一份情况说明,县民政已经协商要处理这个长期忽视的问题。
3,院民寝室的硬件设施落后,并且不齐全。
最突出的是供水问题,年近八旬的老人还都得自己去二百米远的餐厅处去打水,万一逢雨天路滑老人的安全没有保障,还有敬老院防火设施不齐全,整个敬老院只找到五个灭火器,而且都安置在二楼,一楼没有安置,对此院长给出解释,一楼由于打水比二楼方便所以没有安置。
我告诉院长这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万一一楼起火没有灭火器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院长也同意只要下次民政拨钱,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4,虽然敬老院近年来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
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一件事,虽然每个院民室都有一台大背头电视机,但大多数已经年久失修不能播放,这一点我直接县民政进行了反映,希望帮助老人修好电视,然后安排电影下乡走进敬老院,活跃敬老院的文化氛围。
我还建议院长多订阅几份中国日报和齐鲁晚报进行传阅,还可以安排视力较好的识字老人,定期为大家读报纸,使老人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过单调。
实践过程中,我对附近几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调查,发现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只有一个由两乡镇联合成立的养老院,老人生活水平较高,我将上述问题总结后为县民政局写了一份建议信,希望对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尽到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我思考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养老问题,在我所在的山东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随着养老现实成本较高,实际上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较大障碍,而在身边的农村养老保险贯彻的并不彻底,农村养老也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这一步还有较长的的路要走。
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农村养老保障;社会保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并产生人口空心化;同时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村庄外延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急剧荒芜,形成了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由人口空心化还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农村地域、经济、社会服务等空心化现象。2012年3月底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认为,“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应积极推进“空心村”综合整治,以破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①
经济水平低下、农民增收困难诸多因素为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带来了空前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家庭保障为主,社区和政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存在资金匮乏、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年人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和社会保障的缺乏而更具脆弱性。全面审视农村养老保障成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困难的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由政府和社会依法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通称”。农村养老保障主要分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供给方式主要就是家庭供给和社会供给两大类。家庭供给与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可供资源、和养老观念有关。社会供给与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社会观念和社会经济水平有关。
(一)劳动结构老龄化加大农村老人自我供养负担
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一般依靠自己从事农业劳动来进行自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老人的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许多农村老年人还要为子女照料小孩,生产和生活的压力大大增加。
(二)人口外流削弱传统家庭供给功能
农村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结构和居住安排,留守老人与子女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违背了家庭养老模式“就近照顾”的原则,使家庭供给失去了原有的支柱,削弱了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得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成为问题。
(三)政府养老保障支持有限、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的支持基本上集中在经济上,但支持力度不大,水平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安全保障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 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提供的保障仍欠完善,按照55元每月,一年仅为660元,按照当前的物价和生活水平,即使是在农村该保障程度仍然偏低。
(四)公共服务空心化导致社区养老保障服务匮乏
社区养老供给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基础设施作后盾,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基层政府财力较弱,社区养老资源十分有限。社区服务覆盖范围狭窄,村集体对老年农民的补贴很少,无法大量兴建养老院等机构进行集中式养老。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也无法实施。
(五)养老价值观念变化、子女及老人养老意识淡薄
竞争的压力使农村青年无暇顾及留守在家的老人,养老意识十分淡薄。他们意识到养老也是社会的责任,希望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掏钱来建养老社区。大部分农民对养老院集中供养的方式也并不认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信心,缴费意愿很弱。
三、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改善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政府-社区-家庭协同养老的保障体系
应当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供养体系,以社区为核心的生活照料体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精神慰藉体系。首先,政府应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并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老年服务。最后,强化子女的孝道观念,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政府和社区应当倡导传统家庭美德,强化社会舆论间接地提高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水平。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改善养老保障经济基础
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老年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组织老人在生产上互帮互助。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层政府要加强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设备的能力,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
(三)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提高农村土地养老保障
第一,土地出租收入是农村养老的重要来源,应切实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村居民土地养老的主要来源是土地自经营带来的农业生产收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收入,进而提升土地养老保障能力。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一方面,国家应增加投入,进行区域统筹,增加农村集体供款,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金不足问题;调整地方财政支出,适度增加养老对农民的养老支出。加大与养老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要尽快建立起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备。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政策法规如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调整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
(五)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挥补充养老功能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计生家庭奖扶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等是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部分,其建立完善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第一,建立动态的辅助养老制度。需要建立低保金和计生家庭奖扶金的动态调整机制,避免通货膨胀对其保障能力的削弱。第二,扩大辅助养老制度覆盖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计生家庭奖扶制度应当覆盖所有农村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缺失的家庭。
(六)弘扬传统尊老文化加强养老保障的道德支持
为了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也应从道德角度出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道观念,营造有利于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家庭的尊老敬老氛围,使子女切实担负起养老敬老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整体对老年人养老保障有有力的道德支撑和舆论约束。
四、小结
农村空心化趋势对农村养老保障产生严重的影响和挑战,使数量巨大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政府和社区必须尽快负起责任,明确各个养老保障供给主体的责任,对养老保障资源进行整合,构建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符合农村老人养老需求的政府、社区、家庭协同的养老保障体系。
[注释]
①《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R].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03.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2012.08.
[2]《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R].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03.
[3]秦振霞,杨明金,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9,(3):96-99.
[4]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1193.
[5]张晖,刘林,左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599.
[6]宋士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