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乡村振兴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文化阵地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村统筹各方力量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一是抓住政策东风,提升文化设施。2018年,我们村抓住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改造提升的机会,及时申请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阵地,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唐沱河湿地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新建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2000平方米的室外文化广场,设立了讲堂、礼堂、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室外建设了百姓大舞台、文化宣传栏、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二是推进资源整合,完善设施功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共享共用,充分整合基层党建、文化宣传、文明创建、妇女儿童等各方面资源,做到“一室多能、一室多用”,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既是群众文化娱乐中心、先进文化传播中心,又是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成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得力阵地。三是抓好设施管护,提升服务能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公益性岗位保洁员,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保持整洁卫生;安排大学生村官、村后备干部担任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管理员,方便指导群众开展图书借阅和上网;我作为协管员,主要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抓好阵地利用,服务人民群众
服务群众是文化阵地的生命。我们重点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上下功夫。一是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知晓率。通过广播、展板、横幅等形式宣传公共文化政策及村级文化阵地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少儿暑期实践活动、农技知识讲座、乡村春晚等活动,引导群众走进文化设施、参与文化活动、体验文化乐趣。二是抓住群众兴趣组织文化活动。我们村群众爱跳广场舞、爱听泗州戏,在镇文化站的帮助下,我们村邀请县文化馆专业老师开展多次广场舞、泗州戏培训活动,受到了群众欢迎,也“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同时,我们村组建了广场舞和泗州戏文艺队伍,他们每天晚上在广场上进行自娱自乐的演出和健身活动,吸引周边近千名群众参与,那场面比“赶集”还热闹,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通过激励吸引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开展广场舞比赛、农民体育活动、泗州戏唱段比赛等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如发放洗衣液、颁发荣誉证书、优先推荐参加县、乡比赛活动等,有效激发了群众热情、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基本情况
XXX隶属XXX茶源街道办,距街道办3公里,距县城23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寨;全村户籍人口1101户4961人,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6%;国土面积28.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00亩,林地面积24600亩;现种植茶叶面积达12898.6亩,实现人均2.6亩茶。2020年全村种植林下食用菌(红托竹荪)260亩,种植菌种14.8万棒,用工2098人次,其中贫困人数681人次。覆盖贫困户入股XXX金农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菌药项目35户467人;现有村集体经济累计11.87万元。农户收入主要以种值茶叶、入股分红、外出务工、养殖猪、牛、家禽等为主。XXX属2017年全县脱贫攻坚出列村之一,现有贫困人口433户2015人,截止目前,已脱贫415户1941人,尚有未脱贫户18户74人(一般贫困户1户6人,低保贫困户17户68人),今年拟通过促进就业,增加帮扶项目,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主要做法(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筑牢脱贫成效根基采取“产业优化”的方式,筑牢巩固提升基础。2020年共调减低效农作物944亩,其中蔬菜120亩,茶叶165亩、水果15亩、薏仁米47亩、饲草12亩、花生407亩、小米64亩、水稻114亩,完成率100%。为解决群众替代作物种子采购困难问题,政府统一发放花生种10000斤,解决群众560户2520人,其中涉及贫困户111户462人。小米需求农户122户458人,其中涉及贫困户21户102人。全村16000亩茶叶种植覆盖10800亩,其中投产12140亩;覆盖农户1588户7260人,其中涉及贫困户234户978人。2020年以来,XXX发展林下食用菌(竹荪)种植,目前已整治地块260亩,种植220亩,整地待种40亩,菌种到位13.6万棒,用工1557人次,其中贫困人数665人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巩固提升瓶颈。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项目,因地制宜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方式。通过资金量化入股获取保底分红+利润二次分红收益、土地资产流转获取流转收益、参与生产经营获取贡献分配收益、参与扶贫产业发展,获取政策奖补收益。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资金项目监管,规范公示公开制度,加强扶贫资产和利益分配监管。目前全村共有合作社15 家,合作社成员总数1101户4961人(贫困农户成员433户2015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82.4658万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达11.87万元。其中,2014年至2019年带动农户增收132.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为9.69万元。
通过“产业入股”的途径,强化巩固提升成效。全村共投入资金1401万元发展产业5个(其中,种植产业1个、养殖产业1个,加工业3个)。一是入股欣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XXX173户贫困户入股种植白芨,第一批10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7146元;第二批73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2000元。二是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49户精准贫困户带资入股XXX江西坡镇兴农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代养,每户年均可实现增收1600元。三是16户入股XXX福娘茶有限公司,每年户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四是利用省领导集团帮扶资金入股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业有限公司,户均2万元资金带帽入股,XXX共236户精准贫困户参与入股,公司按每年入股分红模式进行分红,并且在茶青收购中充分让利贫困户,按照市场价格上浮5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茶青,上浮10%的价格收购非精准贫困户茶青,按目前市场估价,贫困户每年可增加收入每亩6000元以上。五是利用省集团帮扶资金入股才华手袋有限责任公司,7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2000元。
(二)促进稳岗就业,巩固带贫减贫成果全村共有劳动力1040户206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15户1063人、易地搬迁劳动力164户410人,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家,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2人。采取一系列就业方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一是通过就业培训,累计组织或推荐贫困劳动力培训388次146人;二是通过网格员、结对帮扶责任人等带着岗位信息反复入户共商动员、推荐岗位等形式,推荐就业614人,其中省外就业372人,省内就业242人;未就业劳动力7人,其中1人为贫困劳动力,由村前沿攻坚队组织网格员及帮扶责任人继续引导推荐就业。三是大力开发护路员、保洁员、护林员、治安协管员和护水员等“十大员”公益性岗位65个,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56人。四是通过政府主导、引进社会力量等方式,由村创办和致富带头人领办就业扶贫车间,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工艺等生产生活或来料加工业务,为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加大小额信贷宣传,确保扶贫资金精准用于巩固提升。
自2016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开展以来,XXX狠抓“特惠贷”办理,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确保扶贫资金放水到田。通过小额信贷政策的宣传,切实解决贫困户在发展生产加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全村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53.9万元,覆盖贫困户233户,助力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生猪、黄牛养殖产业。
(四)加大财政投入,助推“两业”托起巩固提升重任。
2018年以来,XXX共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32.3万元,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种植茶叶和入股合作社等,覆盖贫困户97户416人。其中2019年用财政扶贫资金5.3万元发展生猪养殖,覆盖贫困户4户15人,用财政扶贫资金14万元发展黄牛养殖,覆盖贫困户8户30人;2019年用财政扶贫资金56万元发展长毛兔养殖项目,覆盖28户贫困户116人;2020年用财政扶贫资金22万元,按户均1万元入股民安公司茶产业扶贫合作项目,覆盖22户88人;2020年5月用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入股XXX金农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菌药项目,共覆盖贫困户35户167人。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投入20万万解决贫困户、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2089人次。
(五)动态监测预警,织牢防贫返贫网底。
一是严格对照识别标准。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外的农户中,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标准,组织村级指挥所等相关人员开展摸底工作并提出名单,由网格员、村级、镇即层层审核把关、综合平衡后,扶贫站负责录入边缘户相关信息。二是规范识别进入程序。严格按照“村级指挥所提名、核实、村级指会议研判、镇人民政府核准、录入系统”等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识别精准、进入规范。三是动态核查,精准跟踪。目前,XXX对摸排查出的边缘户共计12户84人,脱贫监测户17户75人,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户建立工作台账,研判制定解决措施,补齐短板,并明确干部结对帮扶,对其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等原因导致困难的,综合用好低保兜底、就业扶贫措施、产业扶贫措施和“四险一金”(农调扶贫险、新市民安居险、新市民就业险、防贫扶助险和农民扶助金)等保障政策,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防止返贫、致贫,解决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存在的短板问题,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六)其他巩固脱贫成效措施
一是坚持茶产业作为XXX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对劳动力技能培训。抢抓脱贫攻坚机遇、乘势而上,立足XXX在茶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茶叶基地建设机制,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机制,茶叶品牌打造机制,茶产品市场开拓机制,形成合力,推进XXX茶产业发展。大力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茶叶种植专业户,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茶农收入,巩固脱贫成效。二是组建XXX劳务队,加大劳务输出力度。XXX将贫困户剩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已组建一支128人的劳务队,主要集中从事茶叶管理和林下食用菌种植用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民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需盘活村集体资产,引进人才,培育新型发展产业,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存在困难。三是群众的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四是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多,在家的基本上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未成年人,产业发展难度大;五是各村民小组没有污水处理管网,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大。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它不但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为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定位导航。没有乡村的文化振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高职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各种途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界对此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范建华、秦会朵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在继承原有优秀乡土文化基础上,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乡土的文化。李军明、向轼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成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型乡村文化。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需求。沙垚、王昊从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出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能重新钩连历史和当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从上述所列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内涵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都体现了共性的东西对原有文化的重新构建。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乡土文化因子,顺应时展潮流,融合现代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把乡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独特韵味的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引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经过长期改造、传承和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以此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通过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乡规民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淳朴民风等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四是通过挖掘古代商人长期在外闯荡过程中形成的“注重诚信”、“敢于打拼”、“勤俭致富”等的优良品质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促进社会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所积淀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凝聚乡村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广大乡村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的逐渐流失。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对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一)助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大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优势,积极参加到乡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去。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深入各乡镇党支部,并与之结对共建,还可邀请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他们作新时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专题报告,提高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辨是非,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其陈观陋习,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二)助推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这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但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建设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加入,可以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的帮助。二是高职学生通过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并协同乡村文化人员共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乡村建立电子图书馆,集合网上文化资源,这不但实现高职院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可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能引领村民健康学习,拓展网络文化资源。四是高职学生利用自身社会活动面广和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向社会各界宣讲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其所需要的书刊资料,联系城市各类文化组织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传经送宝,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三)助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提高乡村群众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动具有天然优势。一是高职学生既可以为乡村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朝气活力高职学生的参与不但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强活动效果。二是高职学生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优势,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为村民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发挥高职学生较高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升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四)助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树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职学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资料和自身人才的优势,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协同乡村文化干部和当地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行家里手,从历史、地方、经济、人文、区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划乡村文化品牌,寻找可以打响乡村文化品牌的路径和内容。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当地乡村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疏理并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物,深入了解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地发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的通力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9-23(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小编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欢迎查阅。
2021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仙河镇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油地军港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仙河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仙河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
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
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
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仙河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
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仙河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仙河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
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
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外围、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仙河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
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仙河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仙河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仙河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
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仙河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仙河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21-2022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仙河”战略,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一、群众文化活动扎实进行
首先是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优势。开创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舞动漯河大家跳”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群星奖”,这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和品牌文化活动设置的最高奖项。其次是扎实开展文艺培训活动。我区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宗旨,不断提升广场文化品位,开展各类文艺培训活动,对辖区内各社区60多名中老年人开展了为期一月的广场舞蹈培训活动,为其编排了舞蹈类节目《浪漫樱花》、《红遍全球》。再次是积极组织文艺团队参加市、区各项文艺赛事。积极组织源汇区代表队参加全市首届“人防协会杯”广场舞蹈大赛,参赛节目达40个,源汇区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5个。5月份,组织辖区内的30余支社区文艺团队参加了全区夏季月末广场文化活动启动仪式。
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平安世博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夏季网吧专项治理、全省网吧整治“闪电1号”等行动。至目前,出动执法人员900余人次,执法车辆200余辆次,共检查网吧300余家次,查处违规网吧10家,查处无证歌舞经营娱乐场所1家,查处无证经营电子游艺厅22家,暂扣各类电路板102块。
三、旅游惠民工作进展顺利
在全区范围内重点扶持2个旅游村—干河陈村和小村铺村,培育6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分别是小村铺金硕果农家庄园、三里桥南湖度假山庄、向王庄107国道烤全羊垂钓场、柴火饭庄、咱家小院、沙澧饭庄。目前源汇区文化旅游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整体旅游规划设计。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1)乡镇文化站建设方面。今年上半年,共争取省市资金__万元,建成了阴阳赵乡和问十乡文化站,通过了省文化厅验收。今年3月份大刘镇、空冢郭乡文化站建设报告已向市文化局上报。至目前,全区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已完成3个。
(2)是农家书屋建设方面。在去年33个行政村建设33个农家书屋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4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点。
(3)是农村电影放映。按照在全区109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要求,至目前已放映电影500余场次。
(4)是舞台艺术送农民方面。今年计划完成4场送戏曲下乡活动,在全区4个乡镇每个乡镇演出1场。
牢思想上固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坚决抵制部门主义和山头主义,上级安排任务不讲条件、不问艰辛,坚决完成。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牢固树立“两个维护”,认真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二、务实重干,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一)镇里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问题排查整改。2020年的各级问题排查整改从年初的“双基”到年底的“九问”,共汇总上报台账、方案、报告32类107条问题,做好佐证材料及时收集,提前完成问题整改,得到县扶贫办督导考评科表扬。
二是镇级公益岗。为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途径,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提高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效。认真研究制订科学详实的镇级公益岗管理办法和协议,并按照个人申请、村级把关、严格责任落实的原则,确定镇级公益岗保洁员106名,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三是脱贫攻坚普查。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前期48名普查摸底人员、24个村引导员的培训;严格审核确认24个村线路图。历时21天,抽调200余人次,积极配合镇平普查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和雨天,我们抽调的同志们没有一人退缩,经过共同努力,最终高质量完成全镇1026户25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普查工作,受到县普查办充分肯定,为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这里我想向参与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志事们说一声,谢谢)
四是动态管理。按照省市县动态管理工作有关要求,对全镇24个行政村进行动态管理监管全覆盖,在确保贫困户各项普惠性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人均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两不愁、四保障”均有保障的前提下,经过公示、报告、审核、批复等程序后,完成247户463人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期间经过各村认真排查,共上报录入“两类户”3户10人。
五是双业“星火计划”。为充分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按照县双业“星火计划”方案要求,经过贫困户个人申请,镇村核实,为763户贫困户发放双业奖补资金87万元,为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又增添了一道保障。
六是督查检查。今年以来共陪同省级调研3次,市、县级3次督查、暗访29次;组织镇级督查17次,交办的问题是全县最少的一个乡镇。
七是组织培训。2020年协助牧原集团在我镇举办了两次大型招聘会,参加应聘的贫困户达到292人次;协助劳保所举办了6期家政培训班,培训人数1000人次;邀请电商培训讲师举办了电商和抖音培训,参训人数196人;组织30名贫困户到南召宾馆进行为期15天的焊工、电工、保育员和厨师培训;组织召开镇级扶贫会议34次;参加县级扶贫会议27次,及时的做到把会议内容传达下去。
八是省检准备。从接到省检通知按照清单内容开始着手准备,分类分项一条不落,利用两周时间加班加点准备好了89个档案盒124项内容,摆满了两个柜子,夜里加班虽然辛苦,但是我庆幸我有一个随叫随到的团队,真心感谢办公室的小伙伴们!
九是雨露计划。2020年为36名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人员发放“雨露计划”资金7.2万元;为66名在校大中专学生发放“雨露计划”19.8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和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十是扶贫宣传。为大力营造脱贫攻坚浓厚的宣传氛围,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联合党政办,2020年发表宣传稿件60余篇,被各大网站和小程序转载1630多次,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十一是消费扶贫。精心组织恒雪、承古食品厂、紫藤生态园等到郑州参加“丰收节”扶贫产品展销,成交额高达20万元,有效的宣传了云阳的扶贫产品。
(二)村级工作
一年在村两委和责任组的共同努力下,进村入户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的近三个月时间里,每天上下午按时到村里,跟两委班子和村医一道入户讲解防疫知识、分发防疫物资、代买生活用品,最终武汉返乡的27人平安渡过了管控期,没有一例疫情出现。年初提前制订好村级年度脱贫计划和规划,组织做好对贫困户的集中和入户培训,指导帮扶人和信息员做好信息数据质量修改录入,动态管理期间顺利的完成了剩余8户23人的脱贫任务,并对“两类”人群进行了重点排查和关注。我坚持每周去分包的贫困户家一次,询问生活务工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做到他们生病买礼物去医院看望,子女儿出嫁随礼金等。几年帮扶工作下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帮扶的不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生活有保障,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按照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有关要求,在控制好职数和年龄的界限后,通过走访考察、选举等程序,选出了年轻优秀的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2岁,其中大学生三人。
由于我本人工作踏实、敬业,201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2019年度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万名干部助脱贫”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被南阳市委组织部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先进个人。
三、砥砺前行,扩宽思路争上游
2021年工作打算:一是继续在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就业培训上下攻夫;确保脱贫攻坚巩固和提升期内所有贫困户“两不愁四保障”不出问题;各项政策应享尽享。
同志们:
马上就要进入6月中旬,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也已经到了攻坚冲刺阶段。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做好今后6个月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抓好三大运行,全力完成“保八争五”任务目标
一是考核指标运行。从现在开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瞪起眼来抓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一要加强政策学习研判。今年的市对县考核增加了不少新指标、新办法,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负责同志,一定要加强政策和业务知识学习,特别对四新企业、新经济增加值等一些核心指标,要学懂弄通。要认真对照市对县考核指标,对各自承担的指标抓紧来一次“回头看”,认真进行自评自查,制定详细清单,摸清到底还有多少工作欠账、多少指标回落、多少指标负增长,逐一研究对策,精准发力。二要做到应统尽统。当前,第四次经济普查已进入关键阶段,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高度重视,以这次经济普查为契机,把四新经济、十大产业、园区等底数统全统实。要特别关注新经济潜力发掘,凡是符合纳统条件的企业、项目,要抓紧完善纳统要件,做大做强四上企业盘子,以优质增量对冲退出存量,把发展成果真实客观地反映到统计数据上来。三要强化对上争取、对下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强化对上争取,加强与省市业务部门、业务科室的联系沟通协调,第一时间了解上级业务重点,摸清与兄弟县市区的差距,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下调度指导。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乡镇(街道、开发区)压担子、教法子、出路子,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绝不能坐等数据上门,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县考核办、督查室要对市对县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切实发挥督导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二是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低于年度目标近X个百分点,全市倒数第X,工业增加值、收入、利润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级各部门要把稳工业作为稳运行的首要任务,落实针对性、差别化措施。一要强化运行监测。对照年度目标、市考核指标,逐个指标找差距、算欠账,健全快报、月报、通报制度,做到目标进度不落空、阶段任务不欠账;对新旧动能转换X大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实行台账管理,千方百计稳定工业经济基本面。发改、经信、统计等部门要对全县及乡镇(街道、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逐月进行分析调度,强化水、电、煤、气、运等要素保障,确保工业经济稳健运行。要提前做好采暖季企业错峰生产安排,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细化到企业单位、生产线、工序和设备。
二要加大技术改造。X-X月份,全县技改投资仅完成X亿元,同比下降X%。经信局和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抓住X月、X月黄金期,督促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特别是乡镇(街道、开发区)要强化属地责任,深入企业排查,分析下降原因,拉出问题清单。要强化包保服务,对X个重大技改项目,要成立专班靠上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增资扩产难题,确保项目快推进。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目前工信部正在进行今年第二批技改投资项目申报,省里也准备对技改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认定的国家、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奖励。经信局和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指导企业搞好申报,发挥财政技改资金杠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大干四个月,确保完成全年技改任务。三要搞好精准化服务。深入开展“百企护航行动”,对“X”培育企业,要建立重大项目、重大问题报告会商制度,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一个企业一张清单,一个问题一套方案,明确解决时限、方法措施、责任主体,跟踪落实,定期调度,提供个性化服务。四要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密切跟踪中美贸易形势变化,商务局要将外贸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开发区)和企业,靠上跟进,X天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对出口骨干企业,要主动上门服务,发挥他们对全县进出口的稳定作用;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但尚未开展业务的企业,要拉出清单、靠上帮扶,推动企业尽快开展业务,形成出口增量。
三是财政收入运行。当前,我县财政收入总体较为稳健,但也存在支柱税源下滑、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优化结构压力较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财税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发区)要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一要强化税收征管。全面理顺国地税合并后税收征管机制,把任务压实到具体征管单位和责任人,分解到季、月、旬,特别是增幅较低的乡镇,要日算账、旬调度、月通报。要探索应用“大数据”推进税收征管,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和征管数据分析模型,对骨干企业特别是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要逐一进行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确保及时足额入库,消除高销售收入、低税收贡献不正常现象。二要优化收入结构。围绕提高税收占比、主体税种占比两大目标,积极开展大企业税收项目化管理,招引外地企业在我县注册纳税,落实建设项目先税后款、竣工清税等措施,加强零星税源征管,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促进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结构优化。三要严控政府债务风险。近期,中央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制定问责办法,明确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政府债务风险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化解存量、严控增量,逐步消除隐性债务,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二、做实三大基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招商引资。要创新招商方式,突出精准招商,摸清客商需求,逐个制定差异化招引方案,增强针对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主动引资、扩资、增资,本地企业扩大投资享受招商引资同等政策;要积极探索资本招商,充分利用上级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和“两行”政策性贷款,采用“资本招商+资产增值+资本运作”等模式,引进更多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明确主攻方向,“一对一”跟踪对接大集团大企业,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选准目标企业,编制招商地图,组建招商专班,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搞好活动组织,近期市里将组织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发改、商务、投资促进等部门要强化综合协调,牵头做好客商邀请、项目筹备、宣传展示等各项工作;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搞好对接,抓好项目提报和包装洽谈,切实把活动过程变成洽谈项目、招引人才的过程。要抓好项目落地,以正在洽谈、已经签约、开工奠基的项目为重点,集中力量抓落地、抓推进,争取早日投产,真正把招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抓好人才岗位需求、XX籍人才、潜在优秀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现代金融、高效农业等方面,招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项目建设。对全县重点项目,特别是X个市对县拟观摩项目,要制定两个作战图:一是作战进度图,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月度计划和完成情况、年度目标、责任单位、包保领导等内容;二是作战保障图,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服务、保障单位和项目推进服务保障的任务、数量以及完成情况等内容。各指挥部要对负责的项目逐一制定推进方案,任务细化到天,明确时间节点,夯实责任到人;指挥、副指挥要坚持每天一早一晚到指挥部去,总结一天工作,安排明天工作。要对挂图上墙项目实行“月考核、月督导、月通报”,严格落实蓝、黄、红“三色管理”。要及早谋划明年项目,根据“四新四化”要求,精心组织筛选提报项目,积极做好与省市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更多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纳入省市“大盘子”。
三是园区建设。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加速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的衔接,年内实现总规、控规、产业规划全覆盖。二要强化基础配套。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年内全部实现“九通一平”,污水收集率达到X%。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利用开发区纳入全省第三批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有利机遇,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园区社会事务分离,保证园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全面落实全员聘用、绩效工资、竞争上岗等制度,以体制创新促效率提升。
三、推进三大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是城镇建设。要加快推进道路升级改造配套扫尾工作,绿化美化要及时跟上。要着力抓好城区部分沿河区域的景观提升,实施老运河入城景观门户公园和老运河、城北河交叉结点控制工程,尽快完成阳光公园、矿路公园、新河公园建设。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和镇街驻地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年内村庄规划覆盖率要达到X%以上。要重点抓好省市示范村、示范片区和A类村建设,确保考核不失分。要加快推进农村改厕,目前全县农村改厕完成率不足X%,距离全覆盖还有近X万户的差距,各乡镇(街道)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量往前赶,能早不晚,能快不慢,确保按照省市要求,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力量,主动作为,协调推进X高速及X高速XX县城连接线、环湖大道东线、XX岛至京台高速连接线、国道X跨XX湖二级坝特大桥、省道X郯兰线升级改线西延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工程建设创造优良环境,争取早日建成通车。
三是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抓紧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要强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X月底前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年内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鼓励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托管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尽快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闸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要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知名特色品牌。要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调整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和布局结构,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四、打好三大攻坚战,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
一是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目前XX的不良率在全市排第二,虽然清收了X个多亿,但不良贷款率仅下降X%,前清后冒问题严重,矿业权退出可能引发贷款逾期、债券违约等较大风险。要把金融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做好三个“化解”。一要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夯实属地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调度工作情况,统筹推动风险化解。要建立金融风险防控台账,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推动企业降低风险等级或退出风险监控范围。二要化解矿业权退出带来的风险。由县金融办牵头,属地负责,逐个企业细化方案,对风险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妥善处理各方关系,既要解决矿业权退出造成的债权悬空问题,又要坚决杜绝抽贷、压贷。三要化解不良贷款风险。鼓励银行多渠道、市场化压降不良,力争全年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实现“双降”;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违法行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上级要求,PMX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同比要下降X%和X%以上,必须控制在X微克/立方米以下和X天以内。为此,各项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必须提前部署推进、提前落实到位。当前,要把推进秋冬季清洁取暖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赶上进度,X月底前确保全部竣工,完成设备调试,同时要确保燃气足量供应。市入选了第二批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要积极研究争取试点支持政策,科学规划、梯次推进,超前布局今后三年的清洁取暖工作。
三是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省市确认,我县还有贫困人口X户、X人。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严格落实“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用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系列措施,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五、落实三大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要在全面落实民生政策、抓好为民十件实事的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棚改。要加快XX社区、XX片区、XX村二期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对XX社区实施房屋征收,确保X月底前开工建设。今年是棚改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中央和省市都在对这轮棚改进行检查审核,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对近三年项目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手续不完善的抓紧完善,程序不规范的抓紧规范,确保不出问题。同时要结合“回头看”,及早谋划明年的棚改项目。二是大班额。X年-X年大班额项目还有X个没完工,要尽快完工投入使用;今年的X个项目已开工X个,欢城镇实验小学至今还停留在财政评审阶段。要进一步加快手续办理和工程进度,确保明年暑假开学前投入使用。三是安全稳定。要持续开展“大快严”行动,抓好危化品、水陆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管道、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要抓好防汛安全管理,落实好重点部位的防治措施,确保安全度汛。要高度重视“双安双创”,年底前配齐乡镇食药监管所X平方米的业务及辅助用房。要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逐一落实“五个一”措施,尤其要把握好涉军、涉诉等特殊群体维稳的“稳定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关键词] 农村;文化;民生
关注民生,已经成为当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广大百姓的热切期待。但是,什么是民生?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经济加速发展、设施加速建设和财富加速积累。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精神期待和心理需求一时还难以进入地方政府的执政视野,难以提上乡村建设的议事日程。“改善民生并不只是吃红烧肉、穿漂亮衣服就够了,健康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
一、人的需求层次是推动文化需求的动力
在广大的农村,新生代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质的追求,而且更注重文化审美的提高,因此他们对文化艺术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艺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当前农村的文化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之间在文化艺术发展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农村发展在GDP导向的轨道中,路也是越走越窄。尤其是贫困地区,贫穷所带来的匮乏,不仅是物质,还有心志,能力,权利,自由,尊严。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文艺人才数量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
2.文艺工作者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文艺工作者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
4.开展活动不积极。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三、多管齐下努力营造民生文化氛围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3.加强农村文化艺术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各地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
5.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