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环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地质环境是工程建设环境和地质环境两大系统的叠加,是工程化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线性叠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系统。表现为工程环境适应地质环境和地质环境适宜工程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它与水、气、生态环境进一步组合形成更大的一个具有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二、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需要对河床进行开挖。同时,还需要对河岸两侧进行削坡等。以上项目施工均会导致施工区域内自然植被、土壤、岩石结构稳定平衡受到不良的影响。一旦施工过程中某个环节操作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滑坡、坍塌等安全事故。特别是对于水库工程项目而言,由于其大坝自身重量大,在蓄水状态下蓄水产生的水压力更大,这部分水压力可能通过水库大坝坝体传递至周边地基基础以及岩体结构当中,诱发水库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具体而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其相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对于大规模水库而言,项目建设后期蓄水状态下可能诱发地震,这一点已成为共识。早在1967年所召开的国际大坝会议已提出:不少无震区因受到大型水库建设项目蓄水影响,蓄水状态下产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极大。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在水库初期蓄水过程当中,水库蓄水深度及蓄水量均持续增加,水库区地壳原有的地应力分布被持续破坏,从而诱发地震,特别是新第三纪以来,受到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域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库对地震作用力的诱发机制更加显著。在以上条件下诱发的地质活动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①地震震中相对于水库距离较短,多在25km范围之内;②地震震源深度较浅,多在10km范围之内;③地震烈度水平较高;④地震作用力破坏性较大。同时相关研究人员也指出:对于大规模的水库工程项目而言,其蓄水过程与地震活动的诱导因素直接相关性表现极为显著。但受水库蓄水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震震级相对较低,多在6.5级范围之内。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角度来说,为尽量避免诱发地震,应当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水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避免将水库大坝选址确定在地质条件较差、断裂发育延性不均匀、地震活动相对活跃的区域;②若所选址区域存在以上特点,则需要在大坝坝型以及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关注其抗震性能的优越性;③在水库建设完成并验收合格后的初期蓄水期,一旦出现微小地震迹象,则需要对水库水位升高速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多的受到地震波动影响;④在水库运行期,需要由专人负责开展地震作用力的观测工作。
2.2水利工程对库岸稳定的影响
对于水库而言,在蓄水状态下,受到水位变化因素以及波浪作用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水库原岸坡结构的平衡性彻底被破坏,从而进一步激发包括山体塌滑、以及山体滑坡在内的安全性问题。举例来说,三门峡水库在其蓄水两年时间过程当中,共发生1.7亿m3的库岸坍塌事故。意大利瓦伊昂坝上游2.5亿m3山体在30s时间内滑入水库库区,由此引发了极为严重的坝顶溢流事故,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事件。因此,为尽量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周边地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水库蓄水前就需要对岸坡进行削坡处理,尽可能早地发现潜在的滑坡山体结构并予以清除,并做好蓄水安全鉴定。同时,还需要做好水库排水工,以及结构加固工程措施,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
2.3水利工程对水库渗漏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蓄水状态下,大坝坝基所承受水头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渗透问题。若水库库区边缘山脊过于单薄,或存在一定程度的溶洞、以及溶槽现象,则一方面会导致渗透漏水量增大,另一方面还会对周边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条件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影响整个水库项目的综合运用。而对于污水库、以及尾矿库而言,一旦出现渗漏问题,则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对周边地区环境生态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对其渗漏情况进行长期监测,针对渗漏量加大的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渗加固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库渗漏量。
三、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
环境地质可能导致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动力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滑坡、泥石流等);②地表变形破坏问题(主要有沙土液化、黄土沙陷等);③地表岩土体性质变化问题(主要有土壤盐渍化、沼泽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水利工程项目顺利建设,需要对以上环境地质现象的发育规模、发展趋势、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调查、研究、预测,提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变形破坏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到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
3.1水体环境对岸坡滑动的影响
相关实践研究经验证实:治坡需要以治水为基础。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水分以及水作用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关岩土体结构的抗剪强度明显较低。同时,其所对应上浮力以及裂缝水压力明显提升,受到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岸坡结构稳定性大打折扣。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从地质构造的角度上来说,其与滑坡动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极为显著的。软弱夹层,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裂缝、风化夹层地下水作用形成的泥化夹层等均为易形成滑动面的构造面[1]。这些构造面结合水系的作用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动力工程地质破坏。滑坡基本都与地下水系和地表永系的分布、存在的方式、运动方向或趋势等方面关系密切。
3.2环境地质中的砂土液化
矿产资源开发区往往都处于环境薄弱的地带,或是一些地质问题常发的山区,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又牵扯到矿山环境的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原生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再加上矿山的不断被开发,受到外部条件增加了影响,原有的问题向复杂化演变。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的双重特点,地质环境容量大,环境质量好,则有助于矿业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抑制矿山业的正常生产。历史以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也称为矿山地质作用或者剥蚀作用、搬运作用等,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一旦超出了矿山地区地质环境的正常容量,就会有可能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累积性的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安全。为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的良性的发展,因此诞生了一项专门研究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的矿山环境地质学。
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现状
近1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国土资源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较多方面,包括区域性的矿山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典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方法以及全国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等项目,这些调查范围是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绩效最优的项目领域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效用。主要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矿山资源的开产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呈现出了分散、广泛的发展状况。原有的矿山环境还没有治理,新的矿山环境又接踵而来,受破坏的矿山地质问题从一个点逐渐发展到一个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分为多种,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其研究的方法也有所区别。本次调查坚持实用性、科学性的原则,对采矿业导致的结果将矿山地质问题进行分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一般的地址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别,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来说,其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能源•地矿可遵循的。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开采的矿产资源种类、开采的方式、地质环境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勘探和闭坑会出现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原有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也有井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瓦斯和煤尘爆炸、矿井透水、矿井害热等。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时有发生。尤其在西北部地区的陕西潼关矿区,其做法十分危险,该矿区将采矿弃渣型泥石流随意堆放在高崖陡坡上,极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如1996年和1994年的两次重大泥石流事故,至今矿渣型泥石流隐患仍存在,已经被相关部门划入高频泥石流发生区。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力较强,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的破坏性大,尽管在封闭矿山后的长期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4)国家政策法规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规范效用,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才可有效降低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3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对环境的质量也有提高,因此,这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加强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倡导绿色开采,建设友好生态的矿山开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需要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
3.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问题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是在不同的开采方式、矿产类型、地质环境下,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矿山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并进行典型矿山地质环境演变的分析。例如,山地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以及防治、金属矿山废弃物矿场土地复垦农作物种植安全等问题;进一步构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闭坑各个阶段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模型,全面掌握需要开采的矿山地质情况,为矿山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3.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评价指标有助于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指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定矿山地质问题的评价指标,同时建立起一个涉及到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性的评价模型,涵盖不同类型的矿产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模型,逐渐形成一个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预警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平台。
3.3矿山环境地质编图方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需要编制不同尺度和内容的矿山环境地质图系,编制的重点在于表达方式上的选择和使用。研究中、小比例尺寸的图面,将点、线、面合理布局,制定出基本的图示方案,实现区域性至全国性的合理规划。
3.4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绿色开采矿山的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可对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地质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审查,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损坏鉴定制度、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与评估等制度的构建。
3.5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为可以有效观察矿山地质环境下的矿山在地质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矿区或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比如不同矿产类型、不同地质环境、不同开采方式的矿区等等。采用遥感解译、实地调查、污染监控、GPS监测等方法手段,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闭坑活动的不同阶段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危害及变化规律、形成机理,为科学预测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6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在国土面积十分庞大的中国境内,具有形式各异的地质环境问题,要想有效处理矿山环境问题就要因地制宜。但在目前,国内缺乏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示范性和技术标准,尽管中央财政有经费资助,但也仍未得到合理的运用。因此,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矿产、不同地质的环境区域,对其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性研究。事前做好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技术标准方案,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规范性、合理性。
3.7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矿山地质环境的调研、管理、修复等工作项目是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的关键项目,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如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管理赔偿办法等相关制度,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科学管理、依法监管、合理赔偿创造有利的环境。
3.8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闭坑一体化研究在矿山开产的新时期中,在当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的形式下,对矿产的看他和开发、闭坑等工作项目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式,需要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治理模式,开发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产道路。需要树立起全新的资源开发意识,在资源勘探、开发到闭坑这个过程,全面分析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在开发的过程中提取一定的有效信息,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日后的资源开发前预防、开发过程中的治理、开发后的修复等重要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4结语
对于煤炭采空区而言,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当地环境的恢复。没有可靠的植被保护,当地就要遭受风沙的侵袭,环境恢复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环境的恢复还有以下优点。首先环境的恢复能够有效地减少煤炭采空区的地质灾害。在煤炭资源被采空之后,当地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风沙侵袭问题日益严重,因为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当地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环境的恢复有利于复垦造田,不仅仅不浪费现有的宝贵土地,通过植被的保护,还可以实现创收,发挥土地的固有价值。另外植被破坏还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地恢复煤炭采空区的环境,才能够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煤矿采空区地质环境恢复的措施分析
2.1注重防治风沙灾害,加强植被建设煤矿采空区的环境恢复应该面对的问题就是注重防风防沙。对于煤矿开采区而言,当地的植被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煤矿开采完毕之后,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地改善当地的植被,尽快地恢复当地的环境,从而避免因为采矿而破坏植被,带来沙漠化,给当地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有效避免煤矿采空区出现土地沙化,应该加强当地的植被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渐恢复当地的原有植被,遏制因为没有植被保护而发生的土地沙化,而且防风防沙工作应该与加强当地的植被建设同步进行。
2.2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在煤炭采空区的环境恢复中,不能按照教条模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栽种某种植物,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田的发展,因地制宜地进行植树造林。例如在一些沙化较为严重、水分严重缺少的地带,应该尽可能地栽种抗旱林木,从而保证该地带的林木成活率。不管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植树造林,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农田周围修建防护林的时候,还应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尽可能地栽种较高的林木,为了避免风沙的侵扰才会在农田周围栽种防护林,而防护林的目的就是为农田挡掉风沙,因此应该栽种较高的林木保护农田。因此,在煤炭采空区进行环境恢复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栽种适合当地地带的植物,从而实现植被收益的最大化。
2.3发展基本农田,促进林牧业发展在煤炭采空区进行环境恢复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两种最为基本的措施,分别是发展基本农田和大力促进林牧业的发展。这两种基本措施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煤炭采空区的环境恢复。首先对于煤矿采空区的空地而言,应该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发展和培育农田就成为了当下的首要工作,只有在空地上培育农田才能够物尽其用,真正实现煤炭采空区的后续价值。然而对于基本农田的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应该适可而止,应该与林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共同协作才能促进环境的恢复。在基本的农田范围确定之后,还应该在农田周围建立起必要的防护林。一方面建造防护林能够有效地提升煤炭采空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该地的环境恢复;另一方面防护林还能够起到保护农田的作用,让农田免遭风沙的侵袭。这两个基本措施应相互配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促进煤矿采空区的环境恢复。
2.4实行三年保活验收移交制度,提升林木成活率对于煤矿采空区的环境恢复而言,仅仅在地表上植树造林是远远不够的,在树木种植结束以后,还应该有着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将林木成活率提高上去,才能真正地做到煤矿采空区的环境恢复。如果仅仅是栽种树苗,之后就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那么起到的效果往往会差强人意,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仅不能促进环境的恢复,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林木的成活率。找到树苗培育的第三方有利于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从而促进煤矿采空区的环境恢复。三年保活移交制度是非常适于当下情景的,在栽种树苗之后,将树苗的培育工作移交给第三方,等到三年以后,按照树苗的成活率来付款。这样的形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和提升煤矿采空区树苗的成活率,从而很好地促进该地区的环境恢复。
3结语
1.1开采现状分析团结沟采矿场为露天开采方式,采用单一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组合台阶陡帮剥离,缓帮采矿方法开采。采区分东、西两个露天采场,两采场封闭圈相距约80m。东采场从1976正式开采,2000年初开采到65m标高后暂停开采,采坑距地表深度达125m;从2008年7月开始对东采场南帮二期工程设计境界外资源进行边界扩境开采,现开采到100m标高,计划2015年底开采到70m标高后结束开采。西采场从1994年正式开采,2008年6月开采到10m标高结束开采,采坑距地表深度达180m。1996年9月西采场南帮139~129勘探线间的边坡岩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滑坡量约为130万m3。虽然该滑体量大,但未形成一般滑体那样的破碎状;经过几年的削坡减载和近10余年的应力释放,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
1.2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团结沟采矿场已有30多年开采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矿业遗迹景观。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当地政府上报的《黑龙江嘉荫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2007年10月矿山公园揭牌开园。公园规划为矿山公园标志牌、矿业遗迹、地质遗迹、自然河流和生态、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5个参观景观;其中,矿业遗迹景观包括采场两个露天采坑、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经专业机构评估,目前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以及采矿工程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均较小,但由于30多年的矿山建设及生产,已对矿区内林地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产生了较大破坏。1)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采场周围植被也受到破坏,许多地方都被废石、废渣掩埋。2)占用大量林地。采剥作业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岩石),在排土场、废石堆堆放,占用了大量林地。截至2013年底,采矿场共计占用和破坏荒山及林地面积约1.92km。
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2.1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1)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3)坚持“边开采、边保护、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4)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2.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针对团结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上述问题,拟定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总体目标为:在矿山生产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对生产中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一部分可以边生产、边保护与恢复,其余部分应在生产结束后及时进行恢复、治理,以实现保护和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为最终目标。
2.3地质环境防治工程鉴于目前团结沟露天采场及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都已经获批为国家矿山公园,因此今后应以采坑边缘治理、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为重点开展有关防治工程,使矿山公园更具有观赏及研究价值。
2.3.1矿山公园保护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是当地政府在乌拉嘎镇区域设立的旅游参观景点,因此应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现有的矿山公园。该项工作以地方为主,企业予以配合。
2.3.2采坑边缘治理及绿化工程在采坑周边15m处设置绿篱带,绿篱宽0.9m;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灌木,规格为0.2m×0.3m,每处种植两株,总长度约为4.5km,共计种植灌木180000株,需客土约35830m3。在采坑边缘4~5m处与绿篱围栏之间覆土植树,恢复植被,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覆土约17000m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生长快、易成活的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8200株。种植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
2.3.3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废石堆位于东采场北部和南部,占地面积约为82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16000m3;平整后进行客土植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客土约940m3。可种植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9200株。
2.3.4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排土场位于东采场西南,占地面积约为1050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使其与周边地形坡度基本一致,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210000m3;平整后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可种植杨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共需客土约3960m3。植树规格为3m×3m,约植树116700株。
2.4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2.4.1露天边坡滑体监测露天边坡滑体是采剥作业中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应对东、西采坑滑移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尤其在雪融时节和雨季更要加强监测。
2.4.2水质监测由于废石经长期日晒雨淋及气候影响,一些有害元素进入地下水,可能引起水质污染,因此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
3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3.1保障措施
3.1.1组织保障为保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应以公司法人为项目总指挥,主管领导为副总指挥,主抓项目施工及安全工作,生产部和采矿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安环部、企管部、纪委等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监督。
3.1.2技术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进行专业咨询,对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切实有效。
3.1.3资金保障截至2013年底,企业从法律规定上已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上千万元。在以后施工过程中,企业还应按规定定期提取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做到专款专用。
3.2效益分析
3.2.1社会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可以大幅度减少矿区附近的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区的周边环境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使矿区及附近居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3.2.2环境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矿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得到抑制,基本改善了矿区内不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提高了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
3.2.3经济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项目竣工且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验收后,可使缴纳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得到返还,从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该项目实施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其减灾增值效益十分明显。
4结论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同时地面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以及瓦斯爆炸等也是其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比如说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多人死亡和失踪,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还存在更多潜在形式上的环境地质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二、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就要立足于当前,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好,并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进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对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制定和健全,并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加强,对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强化,相关领导更要清醒的认识矿业开发中环境保护和我国资源可胡兴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长春130033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主动的形成一种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做好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其次就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各级领导和相关的矿管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禁止对国家矿产资源的滥挖和滥采,尽可能的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植树种草,做好植被的绿化保护,及时的清理堆放的尾矿,加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地区的治理,对谁开矿谁保护的基本制度加以建立。最后就要对矿产资源开采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及时的检测环境资源的保护情况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加强环保部门、有关分析测试研究部门和地质部门的联合工作,进而将其工作开展出来,对相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加以提出。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做好矿山环境地质动态监控以及相关预报系统的安装,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现代化矿山环境的恢复做好相关的预防保护措施。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对资源进行节约,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护,总体上做好矿产资源开开采过程中环境地质保护的基础工作。
三、结语
1.自然资源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二、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开发定位与整体设计——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三、结语
环境工程地质属于一项综合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地质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涵盖地质结构的相关影响因素等,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对地质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
1、水资源相关问题研究我国属于缺水性国家,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又极其不均,从而导致地下水含量明显降低,对地质结构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所以,环境工程地质注重研究水资源问题,包括城市建设中地下水源的分布和走向研究,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选择和利用研究,还包括对地下水源的保护研究等,从而综合评价城市水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同时又要起到相关的保护作用,进而实现在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地基结构相关问题研究城市建设中,地基结构作为整个建设的核心设施,其作用尤为重要。而环境工程地质对于地基结构问题的研究更为细致化,涉及地貌结构研究、岩土结构研究、水文地质研究和相关力学结构研究等,从而全面细致的研究地基结构,使得城市建设更加稳固。在城市建设实施前,对地基结构做到详细周全的研究,会全面的提高建筑的质量安全,确保地基稳固,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全面的保证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二、城市建设环境引发的地质问题
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尤其引发了较多的地质问题,从而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1、水质污染加重环境地质压力我国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使得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减慢,再加上近些年由于各项建设的实施,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污染,从而加重了整个城市环境地质压力,使之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有些地区对水资源过渡浪费,造成水资源短缺现象加剧,使得当地的城市发展脚步缓慢,发展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相对降低;而有些地区,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较差,工业垃圾导致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使得当地的水文条件首要严重威胁,致使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加重。
2、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地质结构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就必须要增加施工项目,而这些建设工程对地质结构的破坏程度却在逐步加剧,有的地区由于施工时前期勘测不规范,使得建筑施工时大量的挖掘泥沙,从而对地低下岩土结构带来变化,使得地基稳定器降低,岩土松软,建筑物容易塌陷;同时,城市建设中的废弃物也影响了地质结构,一些化工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堆砌,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有些高污染的液体流入地下水,从而对整个地质结构带来不利影响,使得环境遭到破坏。
三、改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措施
只有重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建设发展有条不紊,使之与环境协同并存。
1、城市发展与环境地质和谐统一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要充分保障二者和谐发展,统一有序。城市建设时,既要保证建设的质量合格,也要兼顾建设施工对周遭环境带来的破坏,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出,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做好工程前期勘测工作,保证岩土结构的稳定性,从而确保建筑物更加稳固,进而实现城市与环境和谐的发展。
2、合理控制城市发展与地质容量城市发展固然可以带动经济提升,但是,每个城市的发展要兼顾地质的容量,也就是要考虑地质结构的承受力度,不能过去开发,忽略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时,要考虑城市地质结构的承受水平,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在地质容量正常的情况之下,稳健的发展城市建设,有效的控制城市污染,降低城市废弃物带来的环境破坏,从而保证地质容量得到有效利用和监控,城市发展又可以实现稳步前进,使得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四、总结
关键词:地质勘察;城市工程;施工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内容
1 城市工程中地质勘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建筑场地其复杂的程度。通常根据其复杂程度分为三种级别,分别是简单、中等和复杂场地。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没有太大的影响,中等场地则具有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则存在相当大的影响。②城市工程拟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当地的工程经验。如果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研究较少,那么地质勘察的工作量就相对较大,同样,若当地的施工经验较丰富,则勘查工程所需时间和工作量就小。
2 城市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2.1 地质勘察的准备工作
①接受城市工程的地质勘查任务书,并对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工作计划的制定;②对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场地应对其进行地质测绘和实地地质的观察;③勘查点以及勘查线的设置,采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场地地质情况,并取得地质试样;④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2.2 选址勘察
①收集城市工程所在地有关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工程的地质、自然条件等信息;②进行工程的实地踏勘,对土层的结构,形成原因、成型的年代、地下水位等情况进行了解;③对周围建筑物规模、结构以及地质资料等进行了解;④进行施工现场的必要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2.3 初步勘察
①对施工场地的地质进行了解。②了解地下水的水位和冻结深度③查明施工场地中的异常地质现象及其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2.4 详细勘探
①勘查时主要使用原位测试、勘探以及室内试样检测技术为主。②复杂场地详细的勘探点应按主要的柱列线进行布置;对建筑物来说,可沿其周边或是建筑群进行布置。③应当根据地基受力层确定钻探勘探孔的深度。④详细勘查场地时,原位测试的井、探孔的数量级以及所取地质的试样等,需根据地质复杂的程度以及建筑的规模、类别等进行确定。
2.5 施工勘察
①对于那些重要建筑物的地基应对其验槽。验槽时需进行基槽地质的素描、地层界限的实测、人工填土分布以及均匀性的检测,有时还需进行勘探测试的补充工作。②在基坑开挖之后,地质条件如果同原勘察的资料不相符,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③在深基坑设计和施工时,需要对地基进行监测。④在对地基进行处理和加固时,应首先进行设计和检验。⑤施工中若有边坡失稳的现象发生时,应当及时进行观测和处理。
二、城市工程地质勘察中出现的问题对施工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工程的建筑同其所处的相关地质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着性质、规模以及程度各不同的相互作用以及制约等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方面,工程建筑的建设相当程度上必然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者说是改造的作用,进而为其周围或邻近的地质环境带来新的或是有利或是有害的一些因素,使原有的自然地质条件发生明显的或是潜在的改变;另一方面,拟建场区的施工建设势必会对工程建筑等施工的条件、造价与工程建筑物其稳定性以及使用条件等造成影响。
由于城市工程的建设通常是针对城市中的旧建筑物附近的一小块或是一小片地方进行局部地改造,因此不少人称其为“寸土寸金”,不仅如此,由于通常会受到周围已有的较为密集的建筑的限制,因此如何做到实现土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还能够确保其周围的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是城市工程中地质勘察相关工作人员的一个棘手但重大的课题和难题,如果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可以使用的空间,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与此同时,还能够确保其周围的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一旦处理的不好,就会由于城市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而使得周围建筑物发生变形或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为现有的工程带来了停工的危机,还对其他建筑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人身安全,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工程中的地质勘察时一定要相当慎重。
通常在城市工程的地质勘察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较多的问题是对城市工程的概念不够清晰,对勘探的重点和次重点不够明确,因此造成了地质勘察时的针对性不够强,再加上地质勘察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太恰当,科学技术手段等的相对落后;使得城市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对施工的周边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城市工程在进行相关的地质分析工作时所采用的理论知识、支撑方法以及计算公式等同实际工程项目的情况具有相当大的出入,对其适应条件等方面的物理涵义以及意义等都混淆不清,因此也为工程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工作人员所作的地质报告中甚至连最基本的地质条件都搞不清楚,因而造成了对城市工程中一些相对重要的地质问题的界定十分不准确,论证也相当不充分,将许多关键的问题遗漏下来,甚至犯了不少结论性的错误;不少城市工程的地质报告根本没有相关的地质结论,有些工程则在没做地质勘察工作的情况下就对工程的地质工作下结论,这些都极不严肃和认真。此类问题不仅造成本工程无法顺利进行,还给工程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地质勘察中的工作不到位以及各种计算和设计的不精确和标准都十分容易造成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可能会给周边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潜在的或是显著的影响或破坏。
三、面对施工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进行城市工程的地质勘察中,由于拟建物的施工场地其四周相邻的旧建筑物为数众多,这时工程建设拟建筑物只要稍有不慎,或者是施工过程中的措施不够恰当,都十分可能使相邻的旧建筑物发生变形等的破坏,甚至出现垮塌的现象。因此对城市工程进行地质勘察时,针对周围的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按以下几个措施进行:
1应当充分地对城市工程相关的地质基础理论进行运用,不仅如此,还应当根据工业以及民用建筑等方面的相关基本知识连同工程勘察相关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做到有步骤和针对性的对施工环境周围的地质资料以及岩体节理裂隙组合等的相互关系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勘察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收集和研究。而对于己有的建筑来说,应当对其基础竣工等的相关资料、其持力层的情况以及建筑工程基础的质量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研究和分析。
2在对城市工程进行地质勘察时,应当根据拟建筑物其周围环境的地质以及周围相邻的已有旧建筑物等的具体情况,对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制约形式和作用机理等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进行预测,对可能产生的城市工程的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和解决方案的拟定等。
3在对城市工程的地质环境勘察过后,在对地质进行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应当确保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整个工程其经济的合理性,并提出能够利用以及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的切实合理的技术方案和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永能. 城市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环境问题[J].科技资讯,2009,(07).
[2] 徐慧芳. 浅谈工程地质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2).
[3] 韦俊行. 欧家村水电站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教训与启示[J]. 水力发电, 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