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则徐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天,英国领事邀请林则徐赴宴。宴会快结束时,端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当时,一向见多识广的林则徐也没有见过冰淇淋,见上面冒着气,以为很烫,便用嘴吹了吹,才送到嘴边,在座的外国商人见了不禁哄堂大笑起来。林大人呢,对此只是笑笑,并不生气,淡淡地说了一句:“冰淇淋好吃,但不懂怎么吃,胡来是不行的。得按规矩吃,才没问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事后,林则徐也备了丰盛的筵席回请领事和商人们。几道凉菜上过后,端上一盘太极图案的菜,这道菜颜色淡灰,略带暗红,光滑发亮,不冒热气,看上去同凉菜没什么两样。
林则徐怕这些外国人不懂得这道菜怎么吃,就自己先用勺舀一些放在小碗里,英国商人义律想何必如此麻烦呢,于是舀了满满一勺,就要往嘴里送,林则徐说声“慢”,这义律哪里听得进去,把满满一勺塞进口中,只听“呀”的一声,义律烫得跳了起来,用手捂住了嘴,嘴唇已烫出一圈红红的“花边”,其余的客人都给惊呆了。
原来这道菜是林则徐家乡福建的一道名菜槟榔芋泥,是用芋头磨粉和油调制而成,外看冷而内热。为缓解这尴尬局面,林则徐站起来说:“这槟榔芋泥,吃法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是好吃,但不懂怎么吃,胡来是会烫到嘴的。吃这道槟榔芋泥就像做事一样,只有老老实实按规矩办,才会没事。”
听了这话,这些外国商人一下子傻了眼,领教到了林则徐的厉害,感到林则徐是个不好对付的中国人。
林则徐与这些商人的几番较量,使这些英国商人打消了侥幸心理,不得不同意缴出全部鸦片。
(选自《读书文摘・经典》2013年第12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意思是: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贡献,怎能因为遇祸就避开,是福就趋前呢?
1837年(道光十七年)英国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鸦片输入的数量骤增。2月,53岁的林则徐入京觐见道光皇帝,林则徐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奉旨擢湖广总督。4月,接任湖广总督……
1839年6月3日,作为钦差大臣林则徐神采奕奕地登上礼台,礼炮轰鸣,随着他一声令下,一箱箱鸦片被抛入水中,一担担生石灰被倒进池内,烟池开锅了,百姓们也沸腾了。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200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海水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一气吞山河、正义凛然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他一生坎坷不平,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在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坚决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与领土,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近代开篇第一位民族英雄。主席有言:“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的品格、精神、操守,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之一。
说起林则徐在北京故居所处的这一带,是我们喜欢北京文化人熟悉的地方。那时我们这拨喜欢北京文化的朋友还年轻,在那青涩年龄的时候,足迹走遍那一带的胡同……那里曾经的大吉巷,曾经的米市胡同,曾经的贾家胡同,曾经的会同四夷馆,曾经的潘祖荫祠,《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除了康有为故居,还有梁启超故居,保安寺胡同、蒲阳会馆……还有林白水的故居,还有不知道现在如何的荀惠生故居……还有南城的江南城隍庙、南城的兵马司,还有有名的过街楼……这些建筑有时就如梦境一样还在眼前晃动,那时的宣南如此吸引我们。
十多年前西城区的骡马市大街51号,还能够见到林则徐故居建筑的基本面貌,再访此地,这里已经是工地,东面都已经是大坑,房屋残存两排包围在工地之中……
十多年前去林则徐故居的时候,临时搭建的院门记载中叶大遒题有“福州新馆”匾额的会馆大门已不存。院内还有U弃的老石墩,“榕荫堂”木构、西厢房、二进院门洞还都存在。故居中的“榕荫堂”,是当年会馆议事、设宴、文人击钵吟月的主要场所,林则徐多次在此宴请老乡,叶大遒、林琴南、郭春榆、陈玉苍等几十位雅士都在此留诗结集。
据林氏后人林岷和郑林等编著的《林则徐与中国图录》介绍,据《林则徐日记》等资料记载,林则徐不仅长期参与“福州新馆”的活动,而且为“福州新馆”的筹建出力甚多,付出诸多辛劳。如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偕同乡诸人往虎坊桥董宅,议买房屋为福州新馆,即于是日成议”;四月十二日早晨“赴万隆号,备福州新馆屋价”。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早晨即“赴福州新馆商议修屋”。
很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讲述过有关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便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
今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林则徐》这部电影,它真实面生动地再现了时期,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殖民统治,将大量的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到了广东。他带领广东人民与英国商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率领英勇顽强的广东军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封建
统治者----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听信馋言后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
当影片播放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是一种,长期吸食鸦片,不公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精神萎糜不振。可见,它的侵入,不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们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对它深恶痛绝。这一壮举不但灭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只要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败这只纸老虎的。
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对中国电影海报的历时分析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态的动作或事件。概念性结构是对人、事物、地点等进行视觉性的定义、分析和归类。概念性结构中没有向量。就“互动意义的构建”而言,它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构成。与观众建立了想象性的接触即“索取”;相反,与观众没有目光接触的图像就是“提供”。社会距离的大小通过镜头取镜的大小实现。就“构图意义的构建”而言,其包括信息价值和突出等。在构图中,置于图片上端的,较突出部分被称为“理想型”信息;位于下端的部分被称为“现实型”信息。图片可以通过位置、颜色、大小等方式,达到突出的目的。
二.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海报进行历时比较
(一)20世纪50-60年代电影海报特征,以《林则徐》(1958年)为例
就“再现意义”而言,《林则徐》海报上主人公林则徐居于图像上方突出位置,远处的海船炮火为背景。林则徐铿锵刚毅地面对读者,他的目光形成矢量,坚定不移,让读者感受到其正气。就“互动意义”而言,该海报中人物目光是指向读者的,旨在与观众建立了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形成 “索取”型的图像。这样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来思考情节。设计者选取远镜头,拉开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就“构图意义”而言,林则徐站在海报较为显着的地方,是“理想化”的,暗示他坚韧不屈的精神;而位于下方的海船炮火属于“现实化”,暗示着政治风云变幻。主人公身穿紫色官袍与下方昏暗的乌云形成颜色上的强烈对比,更反射出主人公誓死拼搏。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海报特征,以《山楂树之恋》(2010年)为例
就“再现意义”而言,《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人公居于图像最突出的位置;山楂树与草地是背景。男主人公老三的形象阳光积极,目光投向远方,而女主人公静秋则安静犹豫,目光投向低处。两人的目光构成了一个矢量,使得读者并不知道他们看的是什么,引导读者去思考其内心世界。山楂树隐约投射过来的光晕也是一个向量,为海报增加了美好回忆的感觉。而这与静秋悲情的表情形成对比。这样,读者通过初读海报可以感知故事中的人物与性格,情节和基调。就“互动意义”而言,该海报中人物的目光没有直接指向读者,是“提供”型图像。设计者选取近镜头,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就“构图意义”而言,两个主人公人物形象为前景图像,占整个海报最大比重,读者可以预知故事内容主要是讲两个人的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矗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历史;素质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情感教学,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情感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涵出发,深入挖掘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具体又该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呢?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经验,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历史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历史教材,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挖掘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材中的人和物, 不管对历史的发展是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情感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在教学《》一节时,针对林则徐,可以从林则徐着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这一节时,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材的内涵除了勿忘国耻之外,还要求现在的青少年能够培养起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教学:“林则徐是个民族英雄,他当时时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从他的事迹中,应该学到什么东西?”这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就会认识到林则徐的情感是对国家、民族的那种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感,他才会站出来进行,大胆的与民族败类作斗争。从这样的事件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十分伟大的,这种民族气概是人民前进的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学习林则徐的这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爱祖国、爱人民、不怕困难、勇敢前进。
二、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历史教师,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首先要对历史科学充满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那些历史故事好像在眼前上演,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教师的真情流露,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情感学习中来。例如:当教师在讲到无数的民族英雄献身祖国时,要真情流露,对他们充满敬意,倾注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和现代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就能功能更容易的理解那种爱国情感。当教师在讲课时,讲到那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出卖民族的奸佞小人时,要表达出自己那种义愤填膺的情感,将自己对民族败类的厌恶、鄙视、仇恨等情感淋漓尽致的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两种人的情感的强烈反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悟到历史中各式各样的情感,在激发对历史科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实施情感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自古以来,教师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态度、观点等,学生都会模仿和推崇。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自然属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利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为学生讲一些自己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奋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我们小时候,条件十分艰苦,不像你们现在这样能够吃饱穿暖,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心无旁骛的读书。但是,我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好好读书,明白求学的不易和艰辛。而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有些学生都不知道珍惜,你们这样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吗?”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情感教学也就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从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情感,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等方面出发,从多渠道、多角度的培养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芳,隋良南.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唐代诗人贾岛咏得佳句,却拿不准“鸟栖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与“鸟栖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哪个更强。他正在“推敲”之际,神思恍惚,竟冲撞了大文豪韩愈的车驾。后者不仅不加怪罪,还为他定稿为“鸟栖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空灵、静谧和神秘都齐全了。
五代诗人郑谷为诗僧齐己改《早梅》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道减法题做得妙,“一枝”抢先,可见其早。中国古人的逻辑训练通常都是不及格的,郑谷却让事理逻辑派上了用场,因此难能可贵。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被贬谪至睦州,他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建造祠堂,并作《严先生祠堂记》,深致敬意。文中有四言歌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写成此文,慎重起见,请好友李泰伯把关。李泰伯学问精深,为人诚悫②,他对《严先生祠堂记》的立意和行文都很欣赏,唯一提出的商榷之处就是“先生之德”的“德”字,他认为略嫌直白浅狭,不如将它改为“风”字,“风”有风范、风采、风流之意蕴,有飘逸、隐逸、闲逸之韵味,更切合严子陵的身份和作为。范仲淹读完李泰伯的回书,对这一字之易极为认可和佩服。
明朝才子张岱在《夜航船》中也记载了一个改诗的故事。萧楚读到张咏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当面直言“恨”字不妥,应改为“幸”字才恰当。天下太平,家国祥和,这是幸事才对,又何恨之有?萧楚的言外之意是:你老兄厌倦天下太平而希望人间多事,这种英雄情结并不可取。张咏是个明白人,对萧楚的委婉批评深为感激,立刻拜他为“一字师”。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也欣赏这两句诗,但他品咂再三,总觉得诗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笔改易一字,变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也更加深长了。中国读书人重诗教,因为诗可以言志,林则徐借机教诲沈葆桢,这岳父大人当得好,“一字师”也当得好。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就是说,无分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谁所言得当,即可为师。臧克家将的词句“原驰腊象”改为“原驰蜡象”,是一个范例。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一位小学女生为“一字师”,则更加有趣。陶行知写过一首赞扬某小学的打油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校在。”一位八九岁的女生读了这首诗,对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不以为然,她认为大孩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孩,何况大孩、小孩在长辈眼里一律是小孩,没有区别,所以这句诗应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才算妥当。陶行知听完她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夸赞这位聪明的小女生是他的“一字师”。
“一字师”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一字之易使诗文的才思、意义、神韵、境界都有了欢快的交集,有时要将佳作提升为精品,省此一举还真不行。
刘勰在《文心雕龙・炼字》中有个明确的说法:“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就说明,最传神的某个字似乎具有隐身功能,即使是范仲淹那样的高才,也需要“一字师”从旁提点,何况才智远不如他的作者呢?
(选自《燕赵都市报》)
注释:
① 郢(yǐng)人斫垩(è):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
② 诚悫(què):诚实。
的女儿取名“明泽”。习,包含“践行”之意;明,是日与月的光照;泽,恩泽、慈悲之意。说:“‘习明泽’的名字是给起的,希望她将来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对晚辈品格的要求,也是习家质朴家风的写照。
王昶原来是曹丕的文学侍从,后来又出任散骑侍郎、洛阳典农等职。王昶为人谦虚务实,他给儿子和侄子取名,侄子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儿子王浑字玄冲、王深字道冲。王昶在家信中告诫他们:“为子之道在于珍惜身体、保全品行与荣耀门楣,而孝敬仁义为安身立命之本,浮名骄奢为祸害之源。为人要笃行知足,先人后己,慎于言论,要遵儒家之道,行道家之言。之所以为你们取名玄、默、冲、静,便是要你们顾名思义,时时勉励自己。”
由“顾名思义”的故事,可以看出王昶对于晚辈教育的关注,以及王氏家风传承的要旨。事实上,很多名人给子女取名时,都非常重视这一点。
北宋文学家苏洵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轼,是马车头的扶手板,形如半框,有三面,用手抚其上,可以瞩目远眺。苏洵希望儿子凭轼而望,高瞻远瞩。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轨迹紊乱的车辆无法保证前行的方向。苏洵希望儿子善于规划,像轨道那样,成为左右局势的大才。
因为本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屈辱的一段,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知道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我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如网络、图片、故事等等,帮助学生丰满那一段历史记忆。同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鸦片对人身体、精神的毒害。通过阅读《补充材料》,进一步认识到腐败的清朝政府才是鸦片泛滥的罪魁祸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鸦片以及现代的危害,远离。
2.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伤害。
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讲述鸦片作为特殊武器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鸦片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进而体会到鸦片能毁了一个人,能毁了一个家,更会毁了一个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1.朱老师是海门人,咱们海门的山羊肉、三星绣品、东灶港蛎蚜山可有名了。你是南通人,你的骄傲是什么?
2.我和你们一样自豪,海门属于南通的,我也是南通人。说到底,咱们都是中国人,那一起来聊聊祖国有什么令我们自豪的?
3.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咱们的祖国有多了不起啊!(图片出示:商代玉饰、西周青铜、清代雕刻等)但是,你们看――(清朝疆域图出示)到了清朝末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香港被英国割据,台湾被日本抢走……
4.这段苦难深重的历史的罪魁祸首就是――鸦片。(板书课题)
二、直面鸦片,认识它是
1.说说你对鸦片的了解?(相机板书:)
是呀,吸食鸦片后会使人丧失理智,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毁灭的道路。
2.我们再来听一个发生在1838年,鸦片横行时代的故事吧!(听录音故事)边听边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3.那你是否知道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学生交流)
4.鸦片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如此凄惨,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官员、士兵吸食了鸦片会怎么样吗?(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官员吸食滋生腐败,士兵吸食战斗力下降)
5.老百姓在吸食鸦片,官员们在吸食鸦片,士兵们在吸食鸦片。你想一想,社会上还有哪些人在吸食鸦片?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鸦片极其害人,也危害我们的国家,但当时中国确有很多人都吸食鸦片,这是为什么呢?
三、走近鸦片,明白它是商品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教材55页《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的文章,仔细想一想,找找问题的答案。(大组交流)
2.小结:是啊,当时中国有那么多人吸食鸦片根源就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补充阅读材料》,了解当时的背景。
3.课件出示数据图。(鸦片的增多、白银的流失)
对照这两张图,你看出了什么?说说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四、走进鸦片,理解它是武器
1.英国采取卑鄙的手段把鸦片当作商品对华贸易,大大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了满足英国商人的贪婪欲望,更是把鸦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板书:武器)
2.出示:炮子谣,齐读。从中了解到什么?
3.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如果你是朝中大臣,如果你是皇帝,目睹此现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大组交流)
4.小结: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都会行动起来,这鸦片已经到了非严禁不可的程度了。民族英雄林则徐临危受命,一场声势浩大的虎门硝烟开始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五、畅谈学习收获,升华思考
1.课文上到这儿,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鸦片说,可以对英国侵略者说,可以对老百姓说,可以对皇帝说,可以对林则徐说……
2.小组内互相倾诉,大组交流反馈。
3.林则徐虎门硝烟是否成功地禁止了鸦片的流入?他能不能带领中国走出深厚的灾难?鸦片的背后究竟还有怎样的阴谋?下面的几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每每读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教材“走出深重的灾难”这一主题教学内容时,我的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中国曾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为什么到了近代却饱受屈辱、不堪一击?教学这一课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一段历史,正视它。课伊始,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他们进行对话,寻找认知的冲突点,生成话题,引发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