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评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我们因为一味相信那只看不见的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曾以为人类永远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也以为整体来说,市场与组织会健全地自我调节,结果却痛苦地发现标准经济理论的谬误。”这是曾有“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美誉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
超级金融危机面前,精英们不得不重回学子时代,为的是重新寻找“世界观”。其实长久以来,就没有哪一天商界精英们可以不沉沦在现实的焦虑和困惑中,只是现在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知识伙伴”的存在。
创刊8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因此被奉为商界“圣经”。5年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了《21世纪商业评论》,中国经营报推出了《商学院》;4年前《商界》推出了《中国商业评论》;今年湖南也推出了一本《湘江商业评论》。区别于以往的商业新闻周刊,商业评论正在以更纯粹的“商业知识伙伴”的方式出现在商界精英们的面前。
本文以《21世纪商业评论》为例,试图找出“商业评论”文体兴盛的路径,以及金融危机下可供借鉴的经济类媒体的创新思辨。
一个引人注目且匪夷所思的事实
金融危机爆发十多个月以来,新闻业也感受到了严重危机。有人甚至想像,有朝一日,一些大城市可能不再有报纸,杂志和网络新闻机构雇佣的记者寥寥可数。不过这场危机也凸显了一个引人注目且匪夷所思的事实。报纸、杂志的读者人数多于以往任何时候,报纸、杂志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美国《时代》周刊前任执行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如何拯救报纸》中提到,尽管2008年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收费订阅数增加了7%以上。
当年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时候,差点也想顺应“免费”潮流,表示要降低收费。但是默多克不愧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当他了解到这份报纸的经营状况后,觉得放弃这部分收入是愚蠢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媒体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试图在“改版式创新”中,不被挤出读者视野。在预测消费能力降低的情况下,降价和隐性降价(比如赠送促销商品)也成为竞争手段。当然这些措施除开影响财务报表外,还产生了一个负效应,即读者增加了对促销品的权衡而减少了对媒体内容物本身的权衡。
此外,读者逐渐变得更愿意向服务提供商付费,而不是内容提供商付费,比如说他宁愿每月花上10多元浏览手机报,也不想每月花上10元钱订一份报纸。这里面有服务体验的原因,暂不赘述。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现象均是向内容本身提出了挑战。什么样的内容才具有消费刚性,替代性减少?
事实上,“商业评论”正在占据某种高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零售价为70元;《中国商业评论》的零售价为20元;《21世纪商业评论》的零售价为28元;《商学院》的零售价为10元。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价格差距,但是对于他们各自的消费者来说,因为这个差距而改变消费习惯的恐怕寥寥。
据一位业内朋友介绍,虽然金融危机,让“美国思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的龙头地位依然牢固;《21世纪商业评论》不仅新增加了战略合作伙伴,2009年上半年的销量还逆势增长了20%。“知识型媒体”显然比“知讯类媒体”受到的金融危机和互联网冲击要小很多。
从一种文体变为一种角色
热词3G在我那些跑通讯行业的朋友看来,实在是如鲠在喉。这个被过度预告和渲染的产业题材终于出台的时候,消费者表现出了意料之中的冷漠。连朋友们自己都觉得好似扁桃体发炎般懒得再说什么,于是新的炒作淡而无味,连思辨也变得痛苦。换了昂贵的3G手机,却还要用原来的手机拨电话。问题出在哪里呢?
《21世纪商业评论》借用了杰弗里・摩尔的一个比方“一语中的”。把少数不计成本和收益,只对技术新奇性感兴趣的狂热消费者支持的早期市场比喻为一盒火柴,把潜在的大众市场比喻为一堆冷漠的原木。“商业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的问题出在,中国3G公司的举措乏善可陈。很多企业天真地以为创新就是一根接一根地划燃火柴,而实际是,让原木“着火”才是真的创新和突破。
从这个实例来看,显然我们很难仅仅以一种文体创新来看待商业评论了。那么商业评论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当焦虑、困惑、迷茫俯拾即是的时候,商业评论来了。它在做什么?首先它帮这些精英们把他们的焦虑、困惑“命名”,然后帮助他们“提问”,当这些都完成以后,充当“体系建设者”的任务才会登场。《21世纪商业评论》在它的创刊号中便将“洞见”、“创见”、“远见”进行了排序。
商业评论均以思想见长,属于《21世纪商业评论》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努力将我们熟悉却又难以说清楚的概念表达出来,更会列举其中包含的一系列要素及这些要素产生关系的概念性工具。这样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商业气象中时,就会找到可以信守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建议。
诚如西奥多・H・怀特在《美国的观念》中写道:“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这种观念,缔造了美国。”《21世纪商业评论》因而主张:“世界一流企业与二流企业的分野,不仅在于资源,从长远来看,更在于价值观的高下和对这种价值观的信守。”
于是,“商业评论”就从一种文体,变为一种角色。从一本平平的纸载体变成一个对应的、会呼吸、会思考,还乐于交流、及时登门拜访的角色。
这个角色介于传统咨询公司与一般媒体之间,不同于“医生”也不同于“吹捧者”。
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2006年《英特尔从伟大到平庸》在《21世纪商业评论》的刊发就令英特尔市场部负责人很恼火,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正在趋于平庸的公司?然而更令人恼火的是,2006年7月初该文写出来时,他们正好于20号财报,宣布营业收入下降60%;9月,该文上市后不久,英特尔宣布大裁员。
这就是典型的《21世纪商业评论》的风格。它不是出现一个新闻以后去报道,而是事先观察和发现商业问题所在。
将研究引入媒体,同时强调阅读体验,是“商业评论”者找到的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商业评论”更趋向研究商业问题,而不是新闻取向。
以战略为例,按照一般媒体的新闻取向,战略是规划所得,报道的要么是“从何而来”,要么是“往何处去”。
但在“商业评论”者看来,真正好的战略不是规划所得,而是创作、拿捏出来的。
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下,“商业评论”首要的就是戒除单向思维以及高歌猛进式的轻浮,而将视野更多地植入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的精微取舍。
著名的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说,商业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常常具有悖论性和两难性。面对某一个商业难题,我们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很可能也是在引发另一种(或许是更大的难题);我们在规避一种危险时也是在趋进另一种危险。而且,我们还不得不在这两种甚至更多危险之间穿行。
显然,真正的商业问题比一场球赛更扣人心弦和不分胜负。
除在“深度”上孜孜以求,商业评论者还十分注重“界面友好”。
就像用过windows,就不习惯了纯DOS的界面一样。商业评论者往往从采访提纲开始,就力求成为办公桌上5份采访提纲中最令人眼睛一亮的那一份。
“界面友好”的第一要着是不吹捧,因为对于吹捧和被吹捧者而言,都没有尊严。
“界面友好”的第二要着是更专业,让读者不断发现作者的洞察力、发现归类的方法以及具备“开处方的能力”。
为什么波士顿从前门走到后门,就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好医生不依赖化验”,好医生有通过长期形成的敏感,看出隐性问题的洞察力。
翻开众多商业评论的封面,商业评论的英文译文“BUSINESS REVIEW”,REVIEW就是重新看、回头看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要发现的其实是早已发生的未来”。
关于天花板的争论
《21世纪商业评论》孜孜以求地将德鲁克、查尔斯・汉迪、明茨伯格等管理大师的思想细细介绍给读者。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伙伴”,它能惹人喜爱,但并不能因此而回避商业世界里的困惑。
首先就是天花板问题。
在中国要办一份《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高端杂志是困难的。据2006年的数据,国内商业杂志中全部免费赠送的杂志的印量最高不过10万份,销量上8万份的商业杂志则已属凤毛,按3倍阅读系数来算,一份商业杂志的受众天花板就是20多万人。
当然还有更多的商业人群游离在商业杂志读者群之外,但要在两个群体之间开上直通车,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就是产能天花板。
《哈佛商业评论》的选稿率是200:1,而在中国还远远无法做到这一点。《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曾感叹,国内一些商学院撰稿人写的稿件几乎不能用,他们对企业太不了解,有的甚至还在研究10年前的案例。中国暂时不会有哈佛商学院那样与企业适时互动的撰稿队伍。
这两个天花板,让“商业评论”的发展具有“有限性”,决定了它不会像一般媒体一样遍地生根。
当然,近年来“商业评论”媒体的兴盛,一方面可以说是圈子再细化的结果,一方面或意味着当初造成天花板的计算工具面临修正。
毫无疑问,新涌现的商业评论媒体,无论是仅仅关注初创企业、还是关注中小企业、规模企业、大企业、伟大的企业,还是勇敢地直面整个商业界,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大量面临现实焦虑和困惑的人正在通过某种途径集中,他们可能放弃某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但是他们一定是在促成中国形成“寻找知识伙伴的习惯”。
对电力商品科学定价,体现公平合理,提高客户满意度。电力商品的合理定价要从三方面考虑: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实行阶梯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
通过对用电终端的科学管理,使用电负荷平均化,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可以节约电能,从而降低电价;实施阶梯电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减少电能消耗,从而降低电价;而智能电网的最终建成将智能配置电能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电价的稳定。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畅通电力营销渠道,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一,加速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国家电网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大型的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集约项目并应用在生产和管理上,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期间,将努力建设数字化电网技术应用,生产业务精细化管理,新一代网络技术网架结构影响及数据中心硬件架构优化在SG816信息一体化应用基础上向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迈进,努力使信息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第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建设。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已不是鲜例,所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比如,计算机视觉技术。
这种智能系统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形成的工业电视系统和遥视系统,利用红外技术形成的红外成像系统等从本质上属于图像技术。在电力监控人员对很多图像进行识别时,由于人眼易疲劳,不能快速对各种画面进行综合判断,而电力系统又是一个信息能量变化非常迅速的系统过渡过程,这时就需要计算机视觉技术代替人眼进行工作,从而实现电力系统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
树立良好的供电企业形象,全面赢得客户满意度。
企业形象塑造历来受到重视。供电企业形象塑造要从全面完善供电营销服务做起,供电营销人员战斗在营销第一线,他们的形象就是客户对供电企业的第一印象。因此,营销人员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加强向客户进行业务知识普及和业务宣传,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供电措施支持和理解,电力营销人员要有充分的业务敏感性,以能够保持现有营销规模和扩大用电客户为己任。
三全面完善线损管理,降低线损率
第一,推进智能电表的实施和旧电表的更换。
第二,强化线损动态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三,做好电力检查和反窃电工作。在线损管理中,窃电造成的线损占很大比例。由于窃电技术不断“改进”,建立一支精干的检查和反窃电队伍迫在眉睫。掌握和利用最先进的反窃电技术,具备高素质和高职业素养的反窃电人员是营销队伍中的生力军。
1.1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络模型的构建
参考国际研究机构及以往文献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3,15鄄17],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控制层以“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作为目标,网络层以一级指标作为元素集,以它们各自的二级指标作为元素,综合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Saaty[18]提出的1~9标度法和成对比较法为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得到元素集以及元素的关系判断矩阵.指标间的两两重要性比较,由从事金融业的管理者进行评判,并按照文献[18]将所有决策者的评分作几何平均运算,得到综合的关系判断矩阵.接着借助SuperDecisions2.2.6软件建立ANP模型,根据综合关系判断矩阵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在此不一一列出.同时所有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证明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2实证分析
2.1样本及数据
本文选取能反映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的17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根据各银行官方年报,得到17家中国商业银行2009—2011年的二级指标值.由于评价指标量纲不同,在此运用极差变换法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2].接着按照公式(1)计算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得分Sik,其中W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Vijk为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值:
2.2DEA效率分析
本节以银行的一级指标,作为DEA分析的产出指标以测算银行效率.采用ANP-DEA和DEA两种方法比较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出指标的不同:前者选取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创新性作为产出指标;后者选取现有文献较为常用的产出指标———净利润、贷款总额、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入指标均选择典型的指标,分别为员工人数、营业支出、固定资产.接着采用DEA-BCC模型[19],运用Deap2.1软件对17家银行2009—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3,其中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数据不在此列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表2按ANP-DEA得到的年均综合效率值,分成四类银行:①前沿银行,效率=1;②高效率银行,0.5≤效率<1;③低效率银行,0.1≤效率<0.5;④极低效率银行,0≤效率<0.1.对比两种效率评价方法,2009—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基于ANP-DEA方法得到的有效率银行比基于DEA方法的少(前者3个,后者5个),说明ANP-DEA方法能甄别出更多无效率的银行.②ANP-DEA方法测度的综合效率值远小于DEA方法(表3),银行排名也有很大差距(表2).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ANP-DEA方法中均属于前沿银行,而在DEA方法中排在末位.主要原因是DEA方法仅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国有银行的规模、网点及品牌优势,其盈利性指标的得分远不如国有银行,使得测度的效率较低.事实上,由于信贷资产质量和中间业务的开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加上灵活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优势,这两家银行的安全性、发展性及创新性指标的得分较高,因此在ANP-DEA方法中排在前列.③表3的数据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纯技术效率比较接近,但平均规模效率差距很大,说明DEA方法高估银行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大高估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另外,ANP-DEA方法得到的银行效率值的标准差比DEA方法的大,表明前者的结果更能体现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④两种方法测度的结果存在一致性:原深发展银行排名第一;农业银行由于规模无效且纯技术无效导致其综合效率在所有银行中最低,与大多数文献[2鄄3,7,16]的结果一致;国有银行的平均综合效率比非国有银行低(表2).在ANP-DEA方法中,五家国有银行排在倒数后五位,属于极低效率银行,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以及规模不经济同时制约了综合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国家政策重任,其信贷质量较低,并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给依赖存贷利差扩张的国有银行带来发展的瓶颈,从而给其安全性和发展性带来负向影响.另外,国有银行在创新能力与非国有银行差距较大,体现在前者的劳动力规模过大但人才素质总体较低,并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因此国有银行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实现绩效的提升.
3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规模;CPI;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4-02
1引言
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物价稳定是我国政府货币政策必须兼顾的两大目标,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水平,通过紧缩或扩大银根来促进经济繁荣和无价的稳定,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通货膨胀率数据(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指标)来看,通货膨胀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频频出现。
2文献综述
目前的国外相关文献中,专门研究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稿并不多。大多是在研究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找出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一些联系。古典经济学家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说明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看,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方案要优于按预先宣布的规则加以实施的货币政策。因为“聪明”的政府总是能够利用公众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信息的缺乏来实施货币政策方案。凯兰德—普莱斯考特在货币政策的单阶段博弈模型中认为当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依赖于公众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时,一个可信的预先宣布的稳定的货币政策总是优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国内学者刘勇,王伟和易法海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GDP受CPI的影响非常小,而CPI受GDP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过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以偏高的CPI为代价的。张学叶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银行信贷、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将会抬高整体物价水平,从而引起通货膨胀预期。
本文将总结前人的理论,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为基础,从我国信贷规模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银行信贷、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相关建议。
3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物价水平
信贷规模(Credit Scale)又称“贷款规模”,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目标而事先确定的控制银行贷款的指标。它包含两层含义:(1)指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余额,也就是总存量;(2)指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这里所讲的贷款规模,主要是指后一层含义,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又称贷款总限额。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资本资产头寸的迅速膨胀,中国经济的货币化不断加快,信贷总额迅速膨胀。从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体内的货币和准货币从2001年的15.8万亿快速膨胀到83.1万亿,M2与GDP的比重也由1.4上升到目前的2.0,信贷总额从2001的11.2万亿迅速扩张到54.8万亿。尽管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9次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进行宏观调控,但面对这样巨量的主要由储蓄存款所构筑起来的货币和准货币,并且信贷规模的总量随之不断被扩大,货币流动性存量的积累使全社会倍感物价上涨的压力。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尤其是国际食品价格不断走高,以及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而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推动石油、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通胀管理”看来难度不大,实际情况却容不得乐观。
事实上,在目前这样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格局中,单凭央行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并不能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已导致对冲外汇的央票高达5万亿,尽管这近五万亿的央票在过去数年减少基础货币增发上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到期后央行将赎回,因而最终还是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据央行2012年12月11日的数据显示,在当前信贷投放节奏下,全年信贷增量有望突破8万亿元,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正进一步增强。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以来,银行信贷投放量有所收敛,在8、9两月贷款分别增加7039亿元和6232亿元后,10月份新增贷款量进一步收窄,滑至5000亿元水平。不过,尽管11月份贷款量仅保持微幅增长状态,但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已累计达7.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近万亿元,整体来看,全年贷款增量并不低,与去年底相比,流动性呈现出略微宽松的状态。
此外,2012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6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信贷资源紧张,当月信托贷款增加较多,达1995亿元。总体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成的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如果政府越来越是市场的最大参与者和最大投资主体,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就很难抑制,随之广义货币存量的继续膨胀就似乎是不可控的,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不容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理解中国模式,认识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以及把握目前乃至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治理,都必须放在当前中国的独特体制安排中来认识。目前乃至可见未来的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决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宏观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政府体制和基本制度安排问题。
作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货币和信贷增长状况往往可以提前传递出企业经营活力和社会总需求的强弱变化。当前货币和信贷增速回落的背后,显示出的是企业贷款需求有所减弱的现实,正是基于这一复杂形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强调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4相关建议和结语
由于货币政策具有连贯性和内生性,政府制定、公布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政府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同时在实施策略时力图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分析得出,银行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会促使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长期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会抬高整体物价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如果没有相应的举措来维持银行信贷的合理规模,未来我国在维持物价稳定方面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为了达到双赢的目的,即使公众理性预期的存在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动态选择具有一致性,可以有以下举措: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加强制度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
(2)推动国有企业银行改革,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3)加强信贷监察和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合理利用信贷资金,综合发挥各项政策的配套作用。
(4)增加国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日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强民富的宏伟目标。
政府的策略选择反映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过去两年的物价上涨、数年来房价的节节攀升等,“国进民退”的局面显而易见,政府在使用经济政策时要兼顾人民利益,不然一旦公众对政策的制定者失去信任,政策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总而言之,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信贷监查的力度、保险机制、监管力度等方面上,调整和优化我国信贷结构,建立建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着力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重点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叶.银行信贷、物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1,(5).
[2]朱殊洋.物价参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08,(7):8-13.
[3]哈磊.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16-18.
[4]刘丽,任保平.工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8,(1):72-76.
国家风险的特点与分类
作为银行业风险之一的国家风险,就是一个国家或其居民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外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因国际结算款项、投资收益等汇回受阻,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这种风险是由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通常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
1.国家风险的主要特点。国家风险与一般商业风险相比,有以下特征:
(1)国家风险是和国家有密切关系的风险,表现在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对外国投资者或外国经营者的一些不利规定或歧视待遇。
(2)国家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经贸活动中,属于国际之间经济交往的风险。
(3)国家风险是指一国的个人、企业或机构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不可抗拒的国外因素形成的。
(4)国家风险源于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有强制执行性,这种风险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
2.国家风险的分类。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政治风险是指境外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形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从而使贷款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到的风险。
3.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国家对于其债务责任或其公共和私有组织的债务决定,往往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债务拒绝,即取消其所有的当期和远期国外债务和资本责任;二是债务重组,一个国家宣布对于其当期和远期债务责任进行延缓或推迟,进而通过对诸如债务期限或利率等的契约修订来放宽信用条款。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各国的国家风险进行评级,第二层次是根据评级结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家给予不同的交易信用额度,并拟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通常,商业银行采用外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定。
1.外部评级法。即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家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定期对外公布其国家风险评级结果,如环境风险信息机构(BERI)的国家风险评级、《欧洲货币》的国家风险评级等。评级机构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以反映国家风险的高低。
2.内部评级法。银行分析家选择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变量和比率开始分析,这些变量和比率在解释一个国家违约概率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关于国家违约的历史数据考察何种变量最具特征性,以确认一套关键变量,这些变量可显示国家风险程度。主要的考察变量包括清偿力指标、流动性指标、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管理水平指标等。在挑选主要变量之后,一般将国家分为违约国家和履约国家两组。然后,管理者应用统计分析模型判定哪些变量能够在债务重组与非债务重组中起重要作用。一旦主要的变量及其相对重要性或权重被确认下来,就应当对各变量的当期价值进行考察,从而鉴别当前政府负债质量的好坏以及政府贷款申请人的风险等级。
根据现代资产理论,任何一个资产管理者都面临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银行,其受险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家风险特性,即受每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具有的变量因素的影响。银行国际贷款的另一种国家风险便是系统国家风险,是由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经济学家依据上面的逻辑思维,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了多种样式的国家风险计量分析模型。目前,比较常见的风险评级模型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分阶段回归分析以及政治稳定性分析等。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最具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家风险的有效估计。在建立指标体系之后,模型提供的算法能够很好地对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及发展趋势作出整合分析。通常,商业银行对国家风险评级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建立国家风险评级的宏观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国家风险评级的微观分析模型;三是建立专家分析系统。
通过对所有国家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分析,将国家风险分为A、B、C、D、E五个从高到低的信用等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国家给予不同的额度。一般来说,A级信用等级国家没有额度限制,商业银行可以与其进行任何种类的业务往来,而且在交易量上没有限制,E级信用等级的国家没有额度,商业银行不能与其发生任何业务往来,其他信用等级国家可以与其发生业务往来,但每类业务都有最高额度限制。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管理
1.国家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有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仅考虑贷款对象的信用风险而忽视其国家风险,往往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带来风险损失。同时,国家风险与信用风险在风险损失补偿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如果纯粹只是信用风险,而交易双方又处于同一法律制度约束下,那么当信用风险发生时,贷出者可以向当地破产法庭寻求法律保护。然而,如果发生国家风险,银行不可能找到一个国际破产法庭使其可以向某国政府索取补偿,则弥补风险损失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这意味着,在向国外投资和借款的决策中,至少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与一般国内投资和贷款一样,对借款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其次,必须评估借款人的国家风险。若借入方信用风险低,而国家信用却处于次级状态,则该贷款不应当执行。事实上,在国际借款或投资决策中,国家风险的考察应当优于对单个的信用风险的考虑,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2.设定国家信贷风险限额。
(1)对信贷国家设定放款最大百分比。对任何国家的信贷,皆依其可供贷款的资金订立一个固定百分比,限定对任一国家的信贷不超过该百分比。在实际操作时,则依每个国家的风险、政治情况、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与其他因素等,在此最高限额内采取弹性信贷。
(2)按资本额设定放款百分比。按资本总额订定贷款给任一国家的最高百分比,通常是就各个国家的风险程度设定不同的百分比。
(3)按外债状况订定信贷百分比。依据一国的偿债能力,就其所能承担的外债程度,分别订定最高信用限额,实际信贷额不得高于此最高信贷限额。
(4)不预先设立信贷限额,而按交易性质个案决定信贷额度。对信用的核定是按个案性质审理,而非以年度为基础计算全年的信用限额。然而,此种个案分析法仍须辅以全年度的审查,才能使当期的债务与当期偿债能力配合,并可按将来预期偿债能力,提供新的信贷额度。
3.国家风险的化解。
(1)寻求第三者保证。国际性银行在从事跨国贷款时,为减少风险损失,一般均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在实务上,担任此种贷款的保证者通常为借款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以及第三国银行或金融机构。在由借款国政府保证的情况下,债权银行所面对的国家风险便转为风险,风险程度相对减轻。如果债权银行对风险仍有疑虑时,则往往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国银行保证,而使国家风险转移至信誉较佳的第三国。
(2)采用银团贷款方式进行。当国际贷款金额庞大且不易取得第三者保证时,通常是以银团贷款方式实行,由参加银团贷款的银行共同承担风险,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商业银行亦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的方式,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3)贷款力求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投资国别分散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银行一般不是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管理国家风险,而是从银行资产组合的总体安全性来把握国家风险。在分散化基础上,对于特定国家贷款项目的国家风险问题,应当做到数量化分析。从理论上讲,就是把对债务国的风险估计结果变成银行资产组合的种种约束,加入银行管理的决策函数之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目标国家的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
(4)转贷和债转股方式。当债务国发生债务危机,不再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公共及私人的国外债务时,银行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发生了,但为控制损失的程度,借贷双方往往共同协商,就债务的支付安排作出变动。目前,债转股方法比较受债务国欢迎。虽然银行要接受比原有账面价值低得多的债权市场价值,但至少为债权银行和债务国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一、iPad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赚钱的方式和途径。iPad的盈利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一)硬件销售:苹果每销售一台iPad,将赚取约200美元。iPad的突出之处在于其优异的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的苹果粉丝,常定位在高端用户,价格相对较高,因此硬件的利润率较同类产品高出不少。
(二)内容销售分成:苹果销售iPad,不仅仅是卖出一部平板电脑,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卖出了服务:苹果建立了网络应用商店AppStore,在APP里有第三方提供的各类适合在iPad上应用的程序和内容,通过第三方内容销售,苹果获得内容销售收入分成的30%。
(三)广告收入分成:苹果看到了移动设备广告投放的趋势和盈利前景,于是收购了移动广告公司Quattro,允许应用服务提供方融入广告,苹果获得植入应用服务广告收入的40%。
除上述三项主要收入方式外,基于苹果系统的程序开发者每年还要上交服务费99美元。
二、启示和思考
苹果商业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苹果在硬件的功能上做足了功夫,将软件、硬件和内容捆绑在一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在苹果iPad三种盈利方式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其通过提供应用和内容服务打造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细加分析,iPad的商业模式符合成功商业模式中包含的四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原则:
(一)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
苹果同时把iPod的“设备+内容”模式和iPhone的网上应用商店(AppStore)的模式完美移植到iPad上。迄今为止,苹果开发社区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2.5万人,他们已经为iPhone和iPodTouch开发出15万种应用程序,这些应用都可以在iPad上运行。正是这些功能的组合,实际上就为每一个iPad的购买者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应用服务。苹果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封闭式融合形成的完美用户体验,让人们愿意使用iPad,同时让众多的内容提供者基于iPad开发程序和应用服务。这使客户价值达到了最大化。
(二)持续赢利原则
按照当前苹果的销售模式,苹果与内容提供商是三七分成。苹果公司占三成,内容提供商占七成。正是用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的应用服务吸引使用者,才使得人们愿意持续不断的出钱购买内容,购买服务,苹果不断的收取内容服务的分成,随着苹果的设备日渐风靡,可以预见在AppStore上的销售收入在苹果公司的营收中的占比将大幅攀升。无疑,这造就了iPad商业模式的持续盈利,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说它是苹果iPad商业模式中最令人称道的地方。
(三)资源整合原则
苹果在资源整合方面不仅是内部资源的优化,也包括对合作伙伴价值和利益的平衡。苹果虽然提供了一整套的服务方案,但它并没有试图去做所有的事情。它致力于与内容提供商和程序开发者的合作,保证合作伙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苹果的优势在于为内容提供商和程序开发者提供了一个软硬完美结合的平台。
(四)创新原则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理论;架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41-04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设计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是复杂、多维、立体的,包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教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完成学业过程和结果满意度等。其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是核心内容,本次研究以这两个核心维度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立体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横切面,在此平面上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架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理论体系。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一阶标准指标
教育质量标准包括两类:约定标准达成度(promissory standards degree, PSD)和满意度(satisfactory degree, SD)。[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是指符合预先设定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程度。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满意的程度。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但诸多表述较一致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须包括以下几个一阶核心达成度标准,即基本素质、语言商务知识、语言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关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商务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本文以这三个维度作为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一阶满意度标准。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约定标准达成度(PSD,纵向)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SD,横向)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双向平面标准(如图1)。
象限Ⅰ表明预先设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到了或者接近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两者之间的耦合度极高,即高PSD和高SD,实现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高;象限Ⅱ表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但用人单位满意度低,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岗位(如过度强调语言知识,忽视了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即高PSD,低SD,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低;象限Ⅲ表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达到预先设定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很不满意,即低PSD和低SD,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低;象限Ⅳ表明用人单位满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达到预先设定标准(如设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即低PSD,高SD,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低,需要调整其培养方案,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在此平面评价体系中,用人单位满意度(SD)和培养标准达成度(PSD)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函数公式表示,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evaluation system,ES)=SD×PSD。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一阶标准指标:基本素质、语言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分别用PSD1、PSD2、PSD3、PSD4、PSD5代入上述公式得到:ES=SD×PSD=SD×(PSD1+PSD2+PSD3+PSD4+PSD5)=SD×PSD1+SD×PSD2+SD×PSD3+SD×PSD4+SD×PSD5。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5个一阶标准指标与用人单位满意度乘积相加能较客观反映出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效度,其中,SD×PSD1、SD×PSD2、SD×PSD3、SD×PSD4、SD×PSD5分别反映对基本素质、语言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商务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的效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培养标准达成度是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两个一阶标准指标,在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时,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力求达到动态平衡。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二阶标准指标
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培养标准达成度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提供了一个总体评价依据,还需对这两个一阶标准子因子作进一步选择和确定,方可构建一个具体有效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专家咨询、一线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访谈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调查,按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无关紧要”和“不重要”4个选项,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一阶标准指标5个维度和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一阶标准指标3个维度的子因子进行定序测量。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共有“非常重要”21个子因子,其中基本素质维度包括4个子因子,即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素养;语言商务知识包括3个子因子,即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语言交际能力包括2个子因子,即英语交际能力、汉语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包括6个子因子,即商务活动策划、撰写商务信函、商务文本翻译、缮制外贸单证、随行翻译、商务洽谈与谈判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括6个子因子,即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能力。
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共有“非常重要”17个子因子,其中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5个子因子;商务知识技能包括外贸与信用证流程知识技能、商务函电写作与处理、商务洽谈与谈判3个子因子;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工作态度、性格特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9个子因子。
调查发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的20个子因子和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17个子因子重合度较高,表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应与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要求基本吻合。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式及其特征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式构建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满意度双向平面中,依据其一阶、二阶标准指标,可全面客观评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与结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过程与业绩,确定两者之间耦合程度,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标准,以达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一阶标准指标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评价依据,二阶标准指标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具体评价依据,二者结合可整体多维科学地反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使得评价处于运动和发展状态(如图2)。
在图2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的一阶标准指标中的基本素质、语言商务知识、语言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与其对应的二阶标准指标中子因子最终完成情况分别构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的构件1、构件2、构件3、构件4、构件5。用人单位满意度的一阶指标中的英语语言技能、商务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及其各自对应的子因子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表现为构件一、构件二、构件三,其中构件一与构件2和构件3有较高耦合度,构件二与构件2和构件4有较高耦合度,构件三与构件1和构件5有较高耦合度。在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评价过程中,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构件一、构件二、构件三和相应的标准达成度的构件1至构件5的耦合度为零或偏低时,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一阶和二阶标准达成度,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阶和二阶标准的实现都将最终落实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上,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情况反馈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上,构成一个整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理论体系的特征
该整体评价体系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动态循环性、导向性。
1.多维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多维性主要体现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5个一阶标准指标和与其相对应的21个子因子上,体现在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3个一阶标准指标与其相对应的17个子因子上,还体现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构件一、构件二和构件三分别与构件2和构件3、构件2和构件4、构件1和构件5有较高耦合度上。这样就可以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作出“总体粗放”到“全面具体”的评价,提高了评价深度和广度,凸显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总群体特征。
2.开放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上。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一级和二阶标准,可采用里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进行定量研究,也可根据需要评价的维度及其子因子进行典型工作场景观察、录像转写分析和编写访谈提纲进行访谈等进行定性研究。整个评价体系不拘泥于某一种研究方法和某一维度及其子因子,而是一个针对需要评价内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体系。
3.动态循环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动态循环性是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一阶标准指标到二阶标准指标,二阶标准指标到预期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构成一个子评价循环系统;还指预期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即是否与用人单位一阶和二阶标准指标有较高的耦合度,得到评价结果反馈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标准,构成另一个子评价循环系统。这两个子评价系统通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个纽带,彼此间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构成整体动态循环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4.导向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是指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专家咨询、一线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访谈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调查,确定的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一阶和二阶评价标准,该标准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对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多维复杂性使得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立体评价体系中的双向平面标准,确定该评价体系的一阶和二阶评价标准指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达成度有5个一阶标准指标和21个二阶标准指标子因子;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满意度有3个一阶标准指标和17个二阶标准指标子因子。在此基础上架构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理论体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与结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过程与业绩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确定两者之间耦合程度,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标准,以达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凸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总群体特征,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动态循环性和导向性,其函数公式为ES=SD×PSD。本研究结果对完善高职商务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样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