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研发《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手册》,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
与本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内容有关的:
【返回 栏目列表】
(3)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
(5)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体验劳动的乐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
(6)了解本地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开展分班分片分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内容的信息,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分年级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积累研究素材,开展专题研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中与各学科整合,是各学科的拓展和延伸。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术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感性认识计算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该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活动实施
以“走近家乡厨都”为主线,结合各班的活动主题开展“五个走进”活动。
1、走进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田野、洪福园华东碑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社区的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走进企业。学生可以到社区企业中参观,感受厨都经济,体验劳动乐趣,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3、走进敬老院。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要求每个班级都能与孤老结对,学生们定期上门慰问,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聊天。
4、走进家庭。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建立家庭娱乐活动场所,如可以开展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5、走进社区。开展美化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小队,行走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窗、绿化、清洁、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我们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校实施条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园中心学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于赵赵、赵马、付园、南吴、官厂5个自然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学校新征地5亩
(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一、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1)班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探究活动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学习理论,明确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丛书《综合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和《新课程标准解读》。继续保持每周的学习讨论活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
2、创设情境,产生课题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播下问题的“种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制订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
3.开发资源,实践体会
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村居进行采访、调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积极反馈,实施评价
这学期我们要继续作好材料袋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在“评价”这一块,使综合实践活动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或社会评价、家长评价。这种评价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这种反思性评价“标准”自主描述,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计划进度
第1-2周
我是小车迷 6课时
第3-4周
未来的家园 6课时
第5-6周
感受金秋 6课时
第7-8周
让空气更清新 6课时
第9-10周
语言的魅力 6课时
第11-12周
有趣的昆虫 6课时
第13-14周
早餐的学问 6课时
第15-16周
欢欢喜喜过大年6课时
第17-18周
小小京剧迷6课时
第19-20周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要基于学校的文化现场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物质载体之中。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 “怪物”。学校文化如何得以形成?校风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制度是文化的契约。除此以外,文化更多的是通过课程来呈现的。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其规划更要基于学校文化现场来研制。第一层次是要执行课程计划,不能擅自减少、调整课时,制定严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第二层次是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展示学生和教师的气质,加强课程质量;第三层次是课程规划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并在后续的课程实施中加以贯彻。
常州市实验小学一直秉承分享文化,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分享文化”已不单单是认知上的一个概念,而是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再现,它蕴含着那些有教育理想的追寻者们的智慧和精神。“在分享中成事,在分享中成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州市实验小学始终将分享文化渗透于学校的教育文化之中,尤其注重将这一文化与课程规划、课堂教学、主题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展开行之有效的分享之旅。常州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研制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以及多年来各年级活动主题积累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分享文化的现场,将“分享和谐、分享文明、分享责任、分享智慧”的理念有侧重地逐年渗透于三、四、五、六年级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同时也充分兼顾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我”这三条鲜明的课程线索。
值得说明的是,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三、四、五、六各个年级在课程目标实现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并不排斥其他的、极具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和“课程目标”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要基于学校的学生现场
当课程规划服务于具体的学习对象时,它便会“遭遇”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是怎样的?学习者的课程需求到底有哪些?如何处理好学习者之间的学习兴趣差异?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得好,那么课程规划就会在实现学习的持续性、课程的平衡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等方面做出突出表现,否则,就会背道而驰。
因此,在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尤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为了成就学生、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度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中包括为保障规划实施而进行的评价活动等方面的全面规划。
在这一过程中,课程规划者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更要掌握人的认知发展理论,这样有助于在规划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增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此外,课程规划者还要掌握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知识来规划课程的能力。
例如,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由于生源状况良好,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于是探索了具有该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路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以学校“人本・卓越”的整体办学理念为指南,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学生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
其中研究性学习领域主要侧重于主题探究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主题探究活动主要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应用设计活动主要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应用性或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此外,学校还将劳动与技术领域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开设了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校本课程,还将班团队活动、春秋游活动等非指定领域渗透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要基于学校的资源现场
课程规划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对课程历史的凭空捏造和对未来课程景象的臆测。课程规划者不要用非此即彼的观念来指导课程规划工作,也就是说,课程规划的研制不是为了和颠覆以往的课程经验,而是对原有课程经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因此,如何基于现有的学校资源现场制定出既有传承性又不失开放性的课程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规划好学校的资源现场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规划好教师资源。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出发,学校的科任教师均可以兼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但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专业投入不同,其所获得的经验积累就会有很大差异。规划好教师资源,就是要为经验积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找到适合的教学岗位。比如,有的学校在课程起始年级――三年级配置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因为专任教师更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研究规范的养成,而在六年级主要由班主任兼任指导教师,因为六年级的孩子基本的研究规范已经养成,研究素养也逐步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优化设计;学科整合;评价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和自主持续学习能力。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转变。书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的转变,迫使我们对传统的育人方式、内容选择、实施形式等进行重新的审视、评价和理性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学科整合
综合化课程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与迁移等方面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科课程改革带来的新趋势,急切地呼唤着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活动教学在学科课程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势互补,从而让学科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具有生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教学内容是落实教育目标的载体。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尚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难度还比较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主题
课题围绕以人为实践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追求“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必须明确课题,课题的语言表述要明白易懂,具有启发性,使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主攻方向明确。
2.设立目标
综合性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由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这种构成体现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培养现代公民的积极态度。(2)注重突出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注重鼓励学生接触广泛新颖实际的知识。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要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来设定目标,或者形成一个指向不同个体的目标群体,从而将目标的表述具体化到可操作程度。
例如,让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脑习惯,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大笨狗环游地球”,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环球旅游”。为锻炼学生调整研究的能力,为八年级学生设计了课题“学校探秘”。难道我们天天都见到的学校还有秘密吗?好奇心驱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开展了各种活动,了解学校的昨天和今天,了解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各个方面,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便在调查和实际接触中油然而生。
3.选择内容
恰当地选择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内容,对于完成相应课题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在选择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综合性活动教学主要应该通过学生在“做”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和选择应尽量便于学生进行直接体验,而不仅是便于教师讲述。(2)教师要走出课堂,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领悟能力,才能为教学和生活发现可用的资源。(3)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性。这种综合应该是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不是“拼盘式”的简单组合。(4)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内容选择要注意控制容量和难度,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出层次性。
例如,教学七年级“形状与物体”一课时,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认识物体形状与物体用途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想象力训练活动:学生发挥记忆力和想象力,比赛谁能用半圆形拼出更多的物品,并用语言表达,说明这些物品的半圆形与用途的关系。
八年级学生学习一个专题:“车模的制作”。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制作,所以,决定做橡皮筋动力车模,根据学生的情况,又选择了较容易的拉伸变形动力车模,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全部活动,只要车模能做出来并能跑动就算合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经过努力是能够完成的,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种制作显得过于简单,因此,还应该介绍较难的扭曲动力变形车。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又提出一些研究方向,让学生去选择,例如,怎样才能提高车速?怎样才能使车直线前进或转圈?
4.设计方法
课程实施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构及其方式――即教与学的方法,为教学任务是完成提供了载体和形态上的保证。综合性活动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独立的或协作的形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背课时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时的组织形式;如何让学生进行基本科研方法的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例如,开展了“用鸡蛋做游戏”活动,采用了主题深化式的组织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各个阶段的活动。第一阶段为实验阶段,学生通过看、闻、掂、转、竖、捏、浮等各种方式,去体会和观察鸡蛋的性质及状态。第二阶段为分析比较阶段,通过生、熟鸡蛋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现象,分析比较原因。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通过实验分析,了解有关惯性、浮力和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各阶段活动都是围绕“鸡蛋”进行的。
通过以上的设计,变教学空间“封闭”为“开放”;教学形式“展示”为“体验”学习活动“接受”为“探究”;教学内容“单一规定”为“灵活综合”从而激活整个课堂教学。
三、改革评估考核方法
综合性活动教学的评估工作,应该以学生参与评估和评估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为主。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广度、参与时间、参与方式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研究品质(例如是否专注地倾听他人发言,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抓要点,是否敢于质疑问难,是否喜欢动手完成自己的设想等)是评估关注的重点。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认真总结集体和个人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贯彻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在活动中成功的机会,然后在评价中加以表扬和鼓励。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06-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制约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可估量的。没有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是不完善的。两者有机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上学期开始,《砖瓦文化》研究活动在我教学的班级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行进至此,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具体实践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动力机”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砖瓦文化》的研究内容是根据遥观历史和中国砖瓦文化历史,取材于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文化的思想情感;增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网络资源和实践活动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实现了研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全天开放的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为《砖瓦文化》的研究活动搭建了广阔的信息平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在《砖瓦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研究小组根据主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实践。他们用扫描仪扫描出《武进日志》、《遥观镇志》上有关遥观砖瓦的资料;从网上找来关于“遥观由来”和中国砖瓦历史的视频、各专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用数码设备捕捉遥观本土丰富的砖瓦资源,学校的老师、家人、村上的老者、砖瓦制作工具、砖窑等都在数字画面中呈现。这正对应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模块。
在具体实践中,指导老师作为指导者、观察员,要向学生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迅速地获取信息,准确概括信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老师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甄别信息及引用。
二、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多彩展示的“大舞台”
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是通过小组语言交流、制作手工作品和手抄报的形式汇报活动成果。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多种媒体元素的注入,使成果展示变得精彩纷呈: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电子报刊;使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制作宣传海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制作统计图表、数据分析图表等;还可以使用幻灯演示软件PowerPoint制作演示交流文稿;还可以使用动画软件Flash制作小动画;也可以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制作主题活动网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实施过程的最大融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熟练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在每年度的艺术节和科技节中设置相关比赛项目,并筛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竞赛活动。如在2013年常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评比中,我校有两位同学的作品获市一等奖;初二(6)班部分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砖瓦文化》获2013年常州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一等奖;部分同学制作的《砖瓦文化》专题网站获2013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
三、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全面评价的“好助手”
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民主。
1.多元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学生、教师、受访者都是评价者。为此,我在学生的采访表、研究日记上设立“某某对我说”的评价项目;并架构《砖瓦文化》Moodle平台,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研究小组间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者可以通过Moodle平台浏览相关的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专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进入平台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实践研究中的言行,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全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研究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在搜集遥观本土砖瓦文化资源时,受访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鼓励,更是指导。我还在Moodle平台上为各小组创建了留言空间,同学、老师可随时在留言空间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还可随时对各小组同学进行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全程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砖瓦文化》研究活动,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形式、内容以及所发挥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载体。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研究中进步,在分享中成长。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一、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主要原因——认知不到位
一所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该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从侧面反映了该学校所处的社会与学生家长对于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很多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力度不足,直接原因就是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导致的。
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讲,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情况不闻不问。而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和保障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期被语文、数学等学术课程霸占,这与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对学生的考评机制以及评定学校都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未计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然被学校列为了副科。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很不利:第一,学校的管理者从学校声誉的角度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关紧要,要做好该课程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所以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导致教师对该课程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积极性不足;第三,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来讲,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种不参与考评的课程根本没有印象。
二、树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一门很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都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基础知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方式,是对科学课程结构的丰富与完整,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常态化实施,是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抓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讨论中,必须要明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将该课程教育常态化实施的理念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的心中。老师作为学生教育的最前线阵地,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常态化实施落实到教学中,勇于探索,勇敢向前。
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大家对该课程的认识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正确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该课程常态化教育的基础。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该课程又有哪些评判标准呢?零五年的时候,陈树杰教授在福州举行的“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陈教授将其表述为:“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经过课改的不断深入,也有一些学者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学校必须要有完整的课程制度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进行;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准备有序;三是要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老师进行专业的课程教育;四是课程要规范化,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看得到教育成绩。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取得成效以后,学校通过认真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可以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学校通过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辐射周边,形成一校一特色“遍地开花”的局面。
学校的管理者要提高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学校的教育中。学校方面来说,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计划实施,做好教师的思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想工作,把课程教育落实到课堂上。同时,要培养教师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计划的能力,形成稳定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拓宽实践活动的渠道,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不要拘泥于活动,也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以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除中心校实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对所辖村小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基于这种情况,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才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一、开发课程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开发课程菜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彰显地方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内容序列化的课程“菜单”。以课程“菜单”引领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中心校立足社会、家庭实际、结合校情、生情,将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与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提供“菜单框架”。然后各校根据“菜单框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的“分菜单”。各年级根据“分菜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年级“子菜单”。最后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制定“活动菜单”。这样,四级课程“菜单”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形成了序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菜单。
重视基地建设。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一是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就是基地。以学校多年打造的花木文化作为环境布置的主题,张贴花木宣传图片,介绍花形、花艺;打造花木文化长廊,系统介绍花木分类、种植、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让花木文化氛围充满校园。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社会也是基地。在校外,建设了花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同时联系了数家综合实践定点联系单位,给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平台。
二、培训教师与指导学生相结合
强化教师培训。在教师缺编、学校无法按班级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情况下,采取“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开展活动的时候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基于此种情况,在专家指导,外出培训的同时,强化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主题的选定、方案的制定、活动的指导、案例的样式、表格的设计、成果的呈现等方面,使教师参加培训后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培训形式多样、研训并举、以评比促提高。定期开展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评比、活动方案评比、活动案例评比、活动成果展评等活动,并组织教师参与区、市级开展的相关评比活动。
加强学生指导。对学生的活动全程进行指导:在活动开始阶段,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方案;在实践阶段,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记录;在阶段活动后,指导学生对信息整理分析;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展示成果等。在指导方法上,从初始阶段的“扶”到一段时间后的“半扶”到最后的“放”,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
三、规定课程与重点项目相结合
开齐开足课程。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包括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和劳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每个年级的一节综合课和两节校本课集中安排在一个下午,充分保证学生活动时间。活动安排上做到“三结合”: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学校集体活动与班级分散活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重点项目带动。每学期,梳理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几项重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例如学校搭建“海陵湖讲堂”特色平台,分步实施“1112225”工程。三个“1”,即10场主题讲座、10节微课、10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三个“2”,即两个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室、20个学生社团、20节综合实践小专题片;一个“5”,即50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学校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开展了“海陵湖讲堂”专题讲座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思想。讲座内容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自身的安全、文明礼仪以及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自主选听。“海陵湖讲堂”充分展示了优秀教师的经验、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物化成果与资源共享相结合
物化实践成果。为物化活动成果,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定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活动反思、学生采蜜本、活动记录、活动心得、活动日记、手抄报、调查报告、采访记录、图片、音像等资料以及学生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其他过程性材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物质呈现方式。
共享信息资源。首先,将所有物化成果制成电子稿存储于学校资源库。其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由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室成员管理、使用。教师、学生均可实名注册,上传自己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记录、日记、心得体会、成果等图片等资料。最后,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博客群,方便教师网络教研,分享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