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范文

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

第1篇: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范文

转眼间,我们就迎来了新一年,学堂不少学员都来咨询新一年的运势情况。

翻翻万年历,你就会发现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是天时年。如果说去年人际关系是大家经营的重点,那么2014年则需注意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往大了说,要遵守政策法规,关注其变化;往小了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要破坏规则与规矩。

新旧交替,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就是新一年的财运如何。其实,影响财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

家居:整洁干净是基本

新年伊始,很多人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打扫,让整个家居环境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家居整洁,人才能生活舒适,积聚正能量。

古语有云,“财不入污门”,尤其是门口,这是家的脸面,也被视作财气的入口。我去别人家做客,首先就会注意玄关的整洁程度。建议大家不要在此处堆放杂物,鞋子要及时清理好放入鞋柜,这样财气才会上门。

居家生活中,我们待在床上的时间最多,因为多数人一天要睡6~8个小时,所以床的方位也很重要,尤其是上下床的位置。2014年,建议大家在床头的正南方上下床,可以提升财运,而且卧室里最好不要放置镜子。

家中不要存太多不用的物品,无论是过期的书,还是旧衣服,或是厨房里的各种食物调料等。存放太多杂物,家里越来越乱,灰尘细菌滋生,破坏了家中空气的流动和能量的更新,人会变得烦躁不安。所以建议大家定期清理,让家居空间变成一个正能量场。

家居饰品可选用些有利财运的颜色,比如白色和黄色。摆件方面,不要选择奇形怪状或凶神恶煞的,选一款三羊开泰就不错。养狗、养猫的家庭利于财运旺盛,另外也可佩戴一些饰物,如貔貅、黄水晶等。

个人:身心都要调整

2014年,我建议大家重视执行能力,改掉拖拉与懒散的坏习惯。如果想收入有所增加,那就得先潜下心来把负责的工作做好。去年有些人还能借助一些人脉力量,得到发展,但今年主要就看个人能力的发挥。

健康是承载运势的根本,这里的健康指的是五脏六腑协调工作,气血充足。古人把脉论富贵,是有道理的。就我的经验而言,一个人如果健康情况堪忧,气血不足,一般来说运气不会太好。建议大家耗费精气神的事要少做,比如熬夜、过劳等,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2014年,肠胃系统的健康也是大家要关注的,吃对食物也能帮你提升运势。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自然孕育的,它们本身就是天地能量的载体。各类食物在不同季节收获,拥有不同的营养和味道。而对人体来说,不同时间对食物的气与味的需求也不同,五味对应了五脏,所以什么时候吃什么味道是有讲究的。由此,我总结出了当运午餐,供大家参考。建议进餐时间为11:00~13:00。

2014年1月当运餐表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1 苦 元旦 2 辛辣 初二 3 酸 初三 4 苦 初四

5 辛辣 小寒 6 酸 初六 7 苦 初七 8 辛辣 腊八节 9 酸 初九 10 苦 初十 11 辛辣 十一

12 酸 十二 13 苦 十三 14 辛辣 十四 15 酸 十五 16 苦 十六 17 辛辣 十七 18 酸 十八

19 苦 十九 20 辛辣 大寒 21 酸 廿一 22 苦 廿二 23 辛辣 廿二 24 酸 廿四 25 苦 廿五

26 辛辣 廿六 27 酸 廿七 28 苦 廿八 29 辛辣 廿九 30 酸 除夕 31 苦 春节

理财:攻守有别

第2篇: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范文

飞翔的红嘴鸥像舞动的白色绸带,先是覆盖了湖面,然后沿着护栏兜转。几米外就是飞驰的轿车和高耸的大厦。

这些鸟儿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近30年来,它们也曾飞入中国的其他城市,却只与昆明深深结缘。

“是全体昆明市民一起留住了红嘴鸥,每个昆明人都是这个大团体中的一员。”昆明鸟类协会会长王紫江说。

海鸥偶然“进城”

对于24年前的那次偶遇,《云南日报》记者任琴的描述很简单:一群水鸟在怡然地觅食、嬉戏,水面上不时掠过它们翻飞的身影。但是,她在报道中写到的地点却让读者感到困惑:“昆明盘龙江得胜桥至双龙桥段”,这里,是人来车往的城区。

昆明人对于海鸥本不陌生,每年冬天都有大量海鸥到滇池越冬。有文字记载的海鸥光临已有1000多年,几乎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等长。

奇特的是,在1985年那个有些温暖的冬天,它们居然“进城”了。

任琴采访时,这些水鸟已经在城区住了近十天。江边人家也说,这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她在报道中写道:几十只来路不明的水鸟光临闹市――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些水鸟叫红嘴鸥。

就是这篇《盘龙江上水鸟翻飞》的新闻报道,拉开了昆明20多年人鸥故事的序幕。

水鸟进市区的新闻引起市民关注,其中包括云南大学教师王紫江。

即便是专家,他和同事们一时也无法解释海鸥进城的原因。王紫江于是向云大申请了5000元经费,加上市环保局的拨款,开始专门研究红嘴鸥进城的原因。

“最后的结果是,那一年在昆明过冬的海鸥数量明显增加,但由于污染,滇池的空间十分有限,它们只好进城。”

红嘴鸥每年5月在贝加尔湖产卵。9月,它们就在严冬到来前举家向温暖的南方迁移。一般年份,到滇池越冬的红嘴鸥不到3000只。1985年入秋后,中纬度地区的西风环流势力较强,提前南下。云南气温比往年偏高,而华东地区仍然阴冷,导致云南大多数湖泊的红嘴鸥数量都有所增加。

其中,滇池的海鸥骤然增加到9000多只,一部分红嘴鸥不得不离开滇池另寻出路。而盘龙江从北向南纵贯昆明市区,在滇池的入湖口经常会有来自城区的食物垃圾。红嘴鸥就逆江寻食而上,进入市区。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红嘴鸥不会进市区。而找不到食物,那些过去在其他地区过冬的海鸥第二年也会回到原来的越冬地。”王紫江说,“1985年红嘴鸥的进城其实并非必然”。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红嘴鸥的故事

1985年,许多市民出于好奇前往市内的翠湖公园和盘龙江沿线喂鸥,带去的食物有饼干、蛋糕、酥饼、馒头、包子甚至猪皮、土豆。海鸥到底吃什么,大家都糊涂。

1986年1月,云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作为保护红嘴鸥的费用,由昆明市的环保机构在翠湖等地设点投放食物。

那时候,也有人打鸟,甚至把鸟制成肉干。昆明市政府因此了公告,要求保护红嘴鸥。

冬天倏忽而过。当昆明迎来春天的时候,红嘴鸥展翅北归。海鸥明年会不会再飞进昆明城,谁也不知道。

但是,红嘴鸥记住了这个友善的城市。在市民的等待中,1986年11月11日,红嘴鸥再次飞临昆明,与前一年的进城日(11月12日)只差一天。

红嘴鸥的再次到来,引起了大中院校生物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关注。1987年1月,60多名爱鸟人士组织成立了昆明市红嘴鸥协会,这就是后来的昆明市鸟类协会。

王紫江回忆说,协会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喂鸟。大家都知道,红嘴鸥能再次飞进昆明,是因为有食物。“协会那时候没钱,就卖旧报纸。”

后来实在窘迫,就收了每人10元会费用来做鸟食。这在月收入不过百元的80年代中后期,已是一笔“巨款”。中学教师们白天上课,晚上蒸饲料,赶在第二天清晨送到水边。

而第一代爱鸟人的最大作用,并不只是为海鸥提供食物。

“那时候,爱护红嘴鸥成了昆明中小学最主要的课余活动,生物老师们不仅自己去喂鸟,还带着孩子们。”王紫江说,“如今这些三四十岁的市民,就是那一代中小学生。”

现在美国工作的动植物学者张志强回忆说,他当时正读小学,开始大家并不愿意每天跟着老师去喂海鸥,“后来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红嘴鸥漫长艰苦的迁徙路线,我们这些男同学一下就被震惊了。”

张志强后来几乎天天放学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去盘龙江边。有一个周末,他把父母拉到了翠湖公园,“下一个周末,我妈也约了好几个女同事带了馒头去喂海鸥。”

对于红嘴鸥的记忆,深深影响了张志强。他最终和王紫江一样,把动植物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到后来,云南省还组织了有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的爱鸥征文大赛。红嘴鸥因此成为一代人对于童年的共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红嘴鸥的故事。”张志强说。

危机带来的机会

1992年1月,进城的红嘴鸥数量锐减,而且一个月后就提前离开。10多年后,回忆起这次“危机”,王紫江等人记忆犹新。

这一年,首先是严重干旱,滇池、翠湖等水面明显下降。更为严峻的是,1991年到1992年,惊吓、捕杀海鸥的情况非常严重。

有人甚至一次捕杀了21只红嘴鸥,开膛破肚、盐腌日晒。“红嘴鸥对这种事情非常敏感。”王紫江举例说,他们为了研究需要曾捕捉了几只红嘴鸥,结果那一大片水面的海鸥都惊慌地离开,一天都没有回来。

1993年冬天,红嘴鸥继续减少。翠湖更是在元旦后看不到一只海鸥。

昆明市环保局的报告解释说,翠湖公园举行武术表演,喧闹声吓住了海鸥。1992年春节前后,鞭炮声曾使数百只红嘴鸥在城市上空盘旋许久,不敢下落。这个原因也导致第二年来昆明的海鸥减少。

同时,滇池污染继续加重,鱼虾都不能生存。在红嘴鸥提前离开昆明后,整个城市忧心忡忡。

“通过这次危机,大家已经发现,红嘴鸥对昆明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张志强说。

1993年10月,《昆明日报》宣布将重奖第一个发现红嘴鸥来昆明的人。11月23日,昆明汽修一厂的一名职工首先在翠湖发现海鸥,获得1000元奖金。海鸥的归来让人们异常兴奋,留住海鸥也成为市民的呼声。

一次捐赠活动就收到5000多元现金和3000元支票,两吨面粉、8000多个面包和其他物资。年底,昆明市政府决定在城区禁放鞭炮。

“当时对于红嘴鸥,政府内部也有些不同声音。”昆明市环保系统的一位官员回忆说,红嘴鸥在闹市产生的粪便对市容有很大影响,叫声也影响群众休息,“而且为了一种并不珍稀的鸟实施鞭炮禁放,改变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是不是值得?”

1994年3月,红嘴鸥离开前,昆明市大张旗鼓地对爱鸥护鸥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争议之声就此销声匿迹。

20年多来,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可以分三个阶段。

1985年到1988年是进城初期,数量不稳定;到2000年前是增长期,每年可以达到1万只以上;2001年到2006年是稳定期,进城数量已在2万只以上。

“2004到2005年是个大转折。”王紫江说,当时禽流感泛滥,翠湖和盘龙江沿线只有寥寥数人在喂鸟。饥饿的海鸥纷纷飞离昆明,前往大理、玉溪。而大理也有市民提出,要留住红嘴鸥。

鸟类协会和昆明市环保局紧急对红嘴鸥进行了检查,并在媒体公布红嘴鸥中并没有禽流感。“这时红嘴鸥已经饿得很厉害了。”王紫江说。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紧急救助活动开展了起来。有的小学生步行几公里把几块钱送到捐助站,还有的工人甚至送来了食堂的饭票。有个北京人6年前到昆明看到过红嘴鸥,在电视上知道危机的情况后,下午两点多乘飞机赶到昆明去翠湖喂鸥,然后当晚又飞回北京。

这一年,捐款有40多万元。

参与的幸福

云南省科技咨询中心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昆明红嘴鸥的无形价值在100亿到300亿元之间。在翠湖,14个面包摊点收入16.8万元,16个照相摊点收入63.3万元。当地旅行社则估计,10年中有超过500万外地游客来专门观看红嘴鸥。

20多年来,红嘴鸥也曾经飞进过中国的其他城市。还有地方请王紫江去,希望他能帮忙把鸟招进城市。

其实,在中国南方,每个城市附近都会有比较适合鸟类栖息的环境,许多人也会前往这些地方开展环保活动。但是,还没有其他城市能经受住考验,让如此庞大的野生鸟类持续进入城市。

一只红嘴鸥一天进食约80克,2万只就是1600公斤。这么多食物并非扔在地上由海鸥自己吃食,绝大多数需要人工投放。

如此,要么有相当大的一个固定群体坚持喂鸥,要么就有一个更庞大的人群接替投食。偶然喂一两包饲料也许很好玩,但是不断挥动手臂投食对任何人都不是易事。

这件不容易的事情却被大家变成了快乐。对于昆明市民来讲,接近红嘴鸥更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和休息。

在翠湖公园,有三座醒目的雕塑。一座是1995年,为纪念红嘴鸥进城10周年建的“翠湖戏鸥”;一座是1998年制作的不锈钢塑像“少女与鸥”;第三座则专门纪念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海鸥老人”。为普通市民塑像,这在全国也罕有听说。

“海鸥老人”叫吴庆恒,一直孤身一人生活,从昆明化工厂退休后,他每天步行几公里到翠湖喂鸥,风雨无阻。

1995年冬天,与他相熟的人们突然发现老人连续三天没有来翠湖。等找到他家,老人已经去世,家里只有一张床和打算制作鸥粮的6个鸡蛋、一小袋面粉。人们还发现,他过去花几角钱购买的海鸥照片被郑重地摆放在床头。

后来,人们了解到,老人从来不报销医药费,从来不买新衣服。但在最后一次去翠湖时,他特意穿上了崭新的手缝衣服。

由昆明市民捐款,在翠湖公园塑造了吴庆恒塑像。他的故事则被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人们把海鸥老人的遗像摆放在他经常喂鸥的地方时,一大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篇文章最后说,“海鸥老人孤独地躺在灵床上,像他生前的每个夜晚一样。但我知道海鸥老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