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1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1.以朴素、自然美让学生主动亲近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容易成为他们不经意的模仿对象。特别在自我外形的打扮中,应该遵循朴实大方的自然之美。这样体现自然之美的特征,不仅能使得他们在模仿过程中容易亲近教师,更能够使得他们从有意识模仿中发现更多学习乐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朴素、自然之美的展示来给学生更为自然贴切的亲近机会,让他们在感受到活泼时尚、明快大方的过程中体味课堂教学的轻松自由;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设计与学习相关的衣着,让学生从教师外形设计的主基调中发现学习相似的情景,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整体认知感悟思维;创设与课堂教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朴素、自然之美运用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一定的人文和谐性,便于学生在亲师信道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感悟,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朴素、自然之美更能使得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

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和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来展示教师的朴素、自然之美,不仅能更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还能够使得他们在模拟学习过程中主动和教师亲近。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下同)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穿上志愿者的服装,引导学生针对“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earthquake?”主动尝试自主阅读,帮助他们带着同情和互助的心理主动阅读理解,深化感悟。同时,可要求学生能够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earthquake?”和“How do we help others in the earthquake?”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教师以这样的形式来活化教学,更能使得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

2.用饱满情感美使学生增强学习激情

教师以身作则能给他们提供更有情感学习价值的榜样。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能使得他们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活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和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带着真情实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发现更多学习乐趣,更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多使用英语的黑色幽默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多以微笑、积极乐观向上的激情来鼓舞学生,让他们在受到激励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模仿;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问题和不足,让他们在受到鼓舞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激情。饱满的情感之美运用于课堂,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

饱满激情运用能更好释放正能量,帮助学生体味课程学习内涵要义。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带上一些有关小猫的玩具,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进行主动表述。教师还可建议学生以模拟大熊猫的神情,围绕“What do we do for giant panda?”进行主动表达,以此来深化理解感知。这样的模式运用更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

3.以语言艺术美让学生规范表达

注重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更好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和简洁明了,更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接受。

第2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着装;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48-02

美国形象设计大师罗伯特・庞德曾说:“服装是视觉工具,你能用它达到你的目的。你的整体展示、服装、身体、面目、态度为你打开胜利凯旋之门,你的出现向世界传递你的权威、可信度、被喜爱度。”可见,服装对人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教师的着装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品味、对自我职业角色的定位,而且对学生、对课堂教学都能产生无法忽视的影响。教师能通过着装这一非言语形式,与学生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课堂对话,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着装包括教师的服饰(衣服、鞋帽、首饰、眼镜等),也包括让教师外表发生变化的发型、妆容等。研究这些因素的整体融合对课堂效果的影响,能够帮助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心理,注重自己的着装,为课堂提供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教师着装会影响学生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着装的关注度也普遍提高。但是对于教师着装的原则和尺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并且,对于教师着装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影响结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将就教师的着装要素及其对课堂效果的具体影响展开阐述,力求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教师的着装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着装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能够影响学生对该教师的整体印象,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教师的着装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教师的着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观点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不过研究该问题的角度仍存在差异。根据我所搜寻的资料,将已有成果综述如下:

第一,从教师的着装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着装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着装要与职业角色相一致,作为教师,其服饰要庄重、整洁、朴素、大方。

2.教师着装要体现时代特点,教师服饰可在清淡素雅的基调上,适当增加一点与其相匹配的活泼一点的花色或图案,给学生一种审美的享受。

3.教师着装色彩的选择应以中型色系偏冷为佳。教师的着装色彩不宜过于鲜亮艳丽,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4.教师着装应与教学环境相符合。不同科目教师的着装特点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体育教师西装革履,就显得格格不入。

5.教师着装应考虑教学对象。面对不同年龄层级的教学对象,教师着装的要求也会不同。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教师,在衣着上,款式线条要明快、色彩要鲜艳,这样有利于启迪少年儿童爱美的天性。此类文献将教师着装的职业特点与教学效果的达成结合,细致阐释了教师着装的特点与要求。

第二,从教师的着装对教学中师生心理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教师着装对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均有影响。就教师的教学心理而言,教师着装的恰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就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言,教师的良好着装能够树立起他在学生心中的积极形象,能够帮助学生稳定听课情绪、消除心理疲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着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的积极影响后,改进课堂的教学效果。此类文献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石,深入教师着装给课堂上师生带来的心理变化,从而分析其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第三,从教师着装利于教学的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认为教师的着装对课堂教学存在重要影响,教师在穿着上应注意遵循TPO原则。TPO原则是着装的共性原则,结合自身职业,教师得体的着装能使教学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1.时间(Time):时间的区分有季节之分,昼夜之分,着装的款式、材料也随之变化。教师着装主要展示在课堂上,因此应该整洁、大方、得体。夏季着装不宜太短、太透,太紧、太露,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地点(Place):即场合。在比较正式的会议和人数众多的场合,教师着装应大方稳重,女教师可以稍加淡妆,仪表端庄易得到观众的认可。着装不必一成不变,分场合换风格体现教师风貌。

3.目的(Occasion):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着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教师的知性形象。教师着装演绎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色。仪表优雅的教师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衣着休闲而不随意,时尚而不花哨的教师容易缩小和大学生的距离;衣着简洁大方、风格稳重但不过时,易给大学生权威感和稳重感。教师着装的最重要目的是要体现出修养、品位、审美、学识、爱好和性格等。要给人以稳重高雅的美感。此类文献从教师着装需要遵循的原则出发,阐释了教师着装的宏观要求。

第3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1 误区一:生物教学语言不正确、不规范

一些生物学专业术语使用不当,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误解书本的知识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或对书本内容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解,而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淆,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也不够准确和规范。教学语言错漏百出,缺乏专业性,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教师教学语言缺乏专业性以及讲解不够正确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错误以及不会使用专业术语或答题不够规范。这个误区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最大的误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但是只要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对教材仔细研读,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它是最易改正的。下面以教师上课时的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万种植物,150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其中植物是静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动物是能够运动的生物;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Flash播放“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案例一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教师把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说成30万种和150万种,容易使学生认为生物种类的具体数量是确定的,而实际上具体数量是不可能确定的。其次,在解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概念时,语言通俗,很不规范,没有使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太绝对,排除了特殊情况的出现。如微生物的概念中应该强调其直径小于0.1 mm和结构简单(无细胞、单细胞或少数多细胞);植物的概念中应说明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误区二:教学语言沉闷、乏味、冗长以及没有逻辑性

这样的语言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或者云里雾里。该误区主要和教师的讲课风格、经验、教学语言修养有关。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听起来呆板,枯燥乏味,课堂缺乏激情和活力;如果教师缺乏经验,那么其课堂教学也必然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学安排也会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相对较差,那么他的讲课就会因为缺少准确性而变得冗长,难以切中要点。这样还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但是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因为课堂的沉闷、乏味和混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习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多听课、多学习教学语言修养的书籍来提高自己,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持之以恒。以下是误区二的一个实例,以供大家借鉴。

案例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个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请大家观察植物细胞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请大家观察仔细,一定要仔细观察。

生:初步认识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

师:下面我们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当然是制作玻片标本了,那么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是什么呢?请几位同学发言,带领全班同学回忆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师:这个实验我们制作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那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怎样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适中、不卷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

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方案:可以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轻轻划出长、宽各0.5 cm左右的几个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

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应该大小适中。注意撕取的内表皮尽量不要带有叶肉,这样会影响观察。

案例二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图片时,语言太罗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其学习该知识点。教师在讲该知识点时,可能是为了强调识图技巧,但是方法有问题。又如在强调撕取内表皮的大小时,后面说了大小适中,前面还要说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语言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最后该教师又强调了一下撕取内表皮要大小适中,就是没有说明怎样才算大小适中,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而且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没有给出正面回答,明显缺乏逻辑性。3误区三: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指示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很好地把握

这样的语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只会做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该误区与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该教师的思维本身就很局限,缺乏创造性和发散性,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必然也是这样的;如果该教师的教学习惯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那么他的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缺乏理解和创新。该误区会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对于探究实验,因为语言的把握上缺乏逻辑性,使学生只会“写”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的实例很好的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案例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片段。

第4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作为教师,当你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时,应当和蔼可亲、神采奕奕,把学生当成朋友。少几分威严和高深莫测,多几分和蔼和平易近人,从而使学生在一种亲近、平易、舒心、热情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也会使一些消极被动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之情,在很大程度上与担任此课的老师讲课时的体语有关。

老师首先是一位普通的人,而后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人,也会被一些生活琐事所累,应当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里去,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面部表情,把文章作品中所写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示出来。师生一起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优美文章中蕴予的意境,调动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

好的体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个手势,一张笑脸,一个眼神,都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其教学的活动。有一次,特级教师斯霞老师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颗颗粒多饱满”一句,她教学生用“饱满”一词说句话。有的说:“菜籽长得多饱满”,有的说:“豆粒长的多饱满”。这时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笑容,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马上说:“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所展示出来的表情神态,精当得体形神兼备,以一种磁力效应给人以美感。他巧用体态来说话,巧妙地使学生对“饱满”一词的理解,从本义延伸到引申义方面。可见,语文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常常是形有尽而意无穷。在课堂教学中它构成了表达者的多彩的立体形象,使教学语言更生动形象,活泼鲜明,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审美情趣。

著名语文专家李骅教授在讲《海的女儿》时,她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绘大海是多么的辽阔遥远,只用了一个动作:她站在讲台上抬起脚跟用一只手遮于眼上,往远处眺望。就这一个“一只手遮于眼上往远处眺望”的手势,就会让人沿她的视线,看到天边水天相连处。一幅壮阔辽远的大海就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如身历其境,受到一种用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

第5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教师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59-01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其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他们培养成可以独立地、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 。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由场上的"主演"变成了场外的"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辩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导角色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点拨和引导上

提倡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和活力,但是,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若无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积极性,不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强调学生自主,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所以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指的是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指导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导"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但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分散的,为了保证活动质量,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我们要看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这一切的教学程序中的各种活动,决定因素在于教师。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3.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忧解难,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平等无间地在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4.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学过程如课堂教学、作业检查、测试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交流等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建立鼓励性评价机制,扩大评价范围,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指出学生的弱点与不足并建议如何改正缺点和发扬优点。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判断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找到教学成败的原因,以便及时修正、调整教学计划或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施教,或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或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全面、准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学习评价的过程化。所以,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往往面向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重在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总之,要想提高教育水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 ,必须努力做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进而推进目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态的变化既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也是完成教学活动传递科学知识信息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掌握好教态的变化。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合理。具体说,既要到学生中间走一走,又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要轻松缓慢,自然大方。

利于教学。教师走动的范围和停留的区域要掌握方便教学的原则。不要离讲台太远,以在其周围走动为宜,这样能及时板书,不拖延教学时间。

考虑需求。对学生来说,在做试卷或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不需要教师在他们中间来回走动,更不喜欢老师停留在自己的身边或身后,因为这时他们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面向全体。在教师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局部与全体的关系,改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解答。

二、表情

教师的表情是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然庄重。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与教师语言及所讲的内容相关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便他们在不觉中陶醉其中。教师本身也不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显得真实、自然、庄重。

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亲切的。应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如果教师表情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注意以下几点:

炯炯有神。教师的目光应该是炯炯有神,充满热情活力的。给学生一种亲切朝气蓬勃的感觉,试想,如果老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没有一点朝气,那么学生会感到扫兴没劲,只有老师通过眼睛“说”出内心的情感,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注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视着学生,注视学生是教师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授课效果的需要。相反,如果教师过多地低头看书或不时地把目光移向窗外,会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老师准备不足,缺乏自信,注意力为集中。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感到紧张不自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手势。手势即可以摹形状物又可以传情达意,能有效增强授课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自觉地使用手势。教师手势的运用要注意以下改点:

第一,把握分寸。课堂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手势动作幅度要有分寸,不宜过大,要与教学内容相融洽。否则,会造成学生过多地注意教师的手势,分散了对所授课堂内容的注意。

第7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在人们的情感交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又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用到的工具,教学语言的运用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能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真情激起学生的心灵,能用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教学语言有问题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有时候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让更多的教师对教学语言有新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体裁也多式多样,并且教材还收集了许多国内外作家的著名文章以及名句名言等,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情感在其中,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及多样化,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在传授的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从而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技巧

(一)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语言规范准确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发音要规范,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要做到“标准化”,杜绝模棱两可的讲解,可以给小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或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课堂语言要力争精炼,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决不用两句话。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整节课说个不停,但我们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大多数是废话。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大量的知识信息,课堂教学语言绝不拖泥带水,绝不使用“嗯、啊”之类的口头禅,以免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疲劳。 课堂教学中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给小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示范和影响, 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起着积极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调味剂中的鸡精,它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迸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学生写作文时 “文不加点”,他的标点一逗到底,我在讲评这个作文时故意一口气念到底,直念得我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 台下的学生关心地对我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 ” 我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这个作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呀!” 这时台下的学生才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在善意的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三)教学语言简洁、精炼

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应该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恰如其分一语中的地加以引导肯定,从而激发兴趣,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语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语境语言。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四)教学语言激励、鼓舞

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来源于感彩,而感彩则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师生间的美好情感。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缺乏激情、枯燥无味的课堂语言往往会造成学生开小差儿、神游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课堂上就很难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消失了。小学生喜欢听到赞赏鼓励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表现积极的时候给予表扬。如“同学们的发言真激烈!”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一定得充分认可。如“回答很好!真棒!”如此表扬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切忌当场批评,他们更需要激励。如“你一向很聪明,平时回答的也非常好,今天可能是有点儿马虎了吧!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就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一声表扬、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远不止这些,艺术的探索更是无止境的。笔者真心希望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这些浅陋的探究和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实践与探索让我确信:语文教师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之源。

参考文献:

1.张小筱,苏春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2.韩玉.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3.费秀芬.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激情过度[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4.张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5.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成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学周刊. 2012年第4期(总第144期)

第8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盲区;课堂时间

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不断补充着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从大学走向工作岗位,这个时候新教师的专业视野与专业基础积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生涯的广度与宽度。但新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新课程教学思想冲击着教学的时候,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该怎样管理学生纪律?该怎样上课?该怎样评价学生?等等诸多问题都很直接与现实地摆在他们面前。通过听课,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纪律不好组织,更让课堂教学出现混乱,存在很多盲区。

一、新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透,钻研不深

新课改提出已经好多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些新老师平时业务学习不够,教学经验少,难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还延伸自己以前上学时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自己讲得多,学生想得少,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直接告诉学生写上、记住、背会,强迫学生记忆,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下的也不会长久,学生启发、探究的不够,理解能力没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启发作用,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并能收放自如。

二、教学基本功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很多新教师自己当学生时对普通话、粉笔字感觉运用自如,但步入课堂后,就出现很多失误。在语文课堂中前后鼻音分不清,对字词的拼音、声调自己吃不准,想说几声就几声,模棱两可,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书写板书时出现错字、别字或笔顺错误的情况。数学老师对数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丢字、加字也许就能改变一个数学概念。小学课堂要求知识的精准性,所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基本功过硬,才不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误。

三、课前备课吃不透教材,抓不住重难点

经常去听、评新教师的课,我发现,如何吃透教材是新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环节。课前钻研教材、参考教学参考书时重难点抓不住,不知道本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随心所欲,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按设计的教案走,或者说教案根本没有用心设计,写的教案与上课脱节。我们要备一节课,拿到教材的时候,首先要先浏览一遍,结合课标,先把握教材的总体要求,然后落实到单元中,最后落实到课文上,一步步理解教材。当你充分挖掘教材的时候,你就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知道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值得学生关注的地方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等等。在你充分认识教材以后,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四、课堂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地组织课堂纪律

我们知道纪律是学习的保障,每个学校都为课堂纪律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也都分别有过不同的效果。我们要用抓好学习的方法促成纪律,再用纪律保障学习成绩的提高。课堂设计如果不精彩,教师语言平淡,就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故事、游戏、情景、竞赛等形式,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配合完成教学,才能有效果。

五、教师语言平淡,对学生缺少激励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有些教师上课语言平淡,整堂课节奏无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已不需要鼓励评价,致使课堂失去了趣味与活力。每科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特点给学生恰当的鼓励评价,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点出,如声音洪亮、坐得端正、写字姿势标准、算式书写规范,等等,只要有一点就值得表扬,让学生产生自信,从而更加积极学习。

六、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抓不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黄金时段

第9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一、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炼,富于逻辑性和系统性。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层次清楚,结构条理地进行讲解,做到言不烦、少而精。俄国有一个叫纳德松的诗人,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这是当他不能用恰当的词句表达他要表达的东西时的感受。著名作家高尔基对此话深有同感。中国苦吟诗人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折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类似的为语言痛苦的写照。美国历史上的林肯总统则是另外一种语言的痛苦,他小时候因为听不懂别人的话而经常生闷气。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再不能想到别的什么比这能够使我更生气的了。”因此,当他要说一件事情时,总要把事情反复思考明白后,再用通俗平易的话把它讲出来。了解他的葛拉罕先生说:“林肯常常花几个小时去思索一件事情,当他思索出来后,还得把思索的三句话中,拣一句最好的说出来。”这种习惯使他后来成了著名的演说家。

教师要想科学清晰地讲课,可以学习林肯的这种方法。首先,把要讲的内容,真正搞透彻。有很多人说话不明白,就是因为他们要表达的事情,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事情在他们脑子里只是个大致的轮廓,他们的脑子在心里的雾中工作,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第二,把已经弄清楚的内容,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引入,如何推导,用什么方式表达,难点怎样解释,怎样举例……这样深思熟虑,寻求出最科学的表达方法来。再者,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别要求教师注意避免“啊,反正,但是”等口头语,过多的口头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启发性

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发展思维;二是激发感情;三是富于想像。

启发性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思想,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要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既要抓好“关键”,还要做好“引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因此,课堂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富于启迪。有位教师在上《巨人的花园》一文时,问“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他怎么会明白了呢?”这样一开始就把关键性的问题向学生抛出来。老师接着引领学生体会“巨人怎么任性,怎么冷酷?”“巨人又是怎样唤来寒冬,赶走春天的呢?”这位老师在不断进行启发铺垫,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领悟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的、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含义。因此,教学语言要生动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循循善诱,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同时,要把握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机,体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三、生动性

生动的语言会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

“一个生动的事例所蕴涵的教益,远胜于十部于它的告诫。许多干巴巴的法律条文,背完之后很快又忘记了。而老师课堂上讲的生动的案例,连同由之引出的法律知识,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是说。

的确这样,人们对于活生生的形象事物的理解和记忆,要大大胜过由一大堆抽象概念组合而成的理论,懂得听众这一特点的语言大师们,善于把他们要阐明的道理,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