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实践方案

第1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策略

第2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这个思考触及的是劳动的价值实现问题。通常意义上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价值实现:其一,要引导每一个劳动者,重视个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积极的劳动态度、基本任务的完成、在劳动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上这些都是劳动所赋予个体劳动者的重要收获。其二,要在集体劳动中,进一步增进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构建合作意识,善于用积极态度帮助别人。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学生融于集体之中,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观念。其三,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长和适应未来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长远意义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师的思想纠结点,主要是要个体价值实现,还是要集体价值的实现。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存在两个或许不妥当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劳动中“个体、集体、社会”三重价值实现上的冲突性。简要说明如下:

1.班级劳动任务个体均等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组织方式是否合适?

教师在活动中,较为重视的是劳动任务的完成本身,而忽视的则是这是一个教育实践活动。这或许是潜意识行为。

这次劳动分工还有第二种组织方案:把学生根据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则分为若干劳动小组,三五人为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切分劳动任务。

与个体分工比较,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具备几个优势:(1)减缓教师在该劳动中的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试想,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一个人都等着老师划分拔草的区域,这个过程是比较耗时的,客观造成怠工。(2)小组编制,容易形成小组内的个体分工,兼顾到每一个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机制,会干的可以教不会干的,形成带动力。(3)教师的监控和评价相对容易。教师一人对几十人,监控过程,这非常困难;而以小组单位劳动,教师的关注点就减少了。在个体化劳动组织中,在教师发现问题时,做出纠正和补偿,例如让快的去帮助慢的,看到态度不积极的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这让教师工作负荷很大,照顾不过来。(4)在小组内,客观形成一个教育体,在其中有人消极怠工,也会被同学指正、批评。这似乎兼管了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劳动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义在于让个体劳动价值与集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统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师存在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学生在等分劳动任务之后的差异化表现?

案例中教师看到的个体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上的差异和能力上的差异。

教师最耿耿于怀的是,劳动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劳动教育的重点关注,也是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好逸恶劳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总是有特定的环境养成,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普遍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的集体环境,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的心理因素。主要实现途径,建议如下:

(1)在劳动之前,应该赋予本次劳动以充分的积极的意义诠释,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劳力付出对于全校师生享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于是,在学生心理激发起劳动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建设美好校园的责任感。这件事就是劳动教育,把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师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说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阐释。

(2)劳动分工时教师刻意把劳动任务有轻重差异体现出来,以小组招标的方式,让学生以多为班级作出贡献为荣。这就是劳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用好的话,可以激励学生争先劳动,不计较分工的不均等。在劳动过程中,也要做好鼓动和宣传工作,形成劳动竞赛的热潮。这有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

(3)劳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在劳动之后也一定要有针对本次劳动的个人和小组评价、总结,对于在劳动中表现良好、乐于助人的,要以班集体的名义给予表扬。如此,让一次劳动从前期动员到过后总结成为一个教育流程,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师思想上还有一个焦灼的地方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观念,“溜奸耍滑”的现象不是个例。

这是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价值偏离共同造成的结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属于关门经营,与社会的联系很少,社会提供给教育的资源,包括生产劳动的机会不多。现实条件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自然带有局限性,学生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区。

国外在解决相类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与社区是文化共同体,学校有责任要服务社区。因此,社区会提供很多公益性劳动机会,或有生产实习的岗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或者在劳动实习中增加生活体验。这一类劳动价值的实现,是不讲回报的,强调奉献精神。

二是,学生利用假日,到适宜的岗位上打工。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参与社会化劳动的形式。学生需要考虑的是,用自己的劳动来赢得相应的回报。这个价值实现是看得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在劳动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独立处境下的劳动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会化劳动,凸显出劳动的服务社会的价值。本案例中,劳动为学校环境里的劳动,与社会化劳动不同。

教师在思想中,顾及到未来学生的劳动态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发展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能力等,其实还不是以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实现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劳动组织难于实现带有稳定基础的劳动观念和行为习惯。

第3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开放性 劳动教学 教学模式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这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生活教育思想。我通过对园艺专业教学中劳动教学的再认识,提出“开放性”劳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放性”劳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综合专业教材

学校应该在借鉴先进学校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地经济特点,大胆突破,尝试构建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校把专业教学与劳动课程的部分课时进行整合,尝试形成综合课程的实验,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课时的浪费,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时空,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使学生有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依托劳动基地

专业课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缺少实践操作难免名符其实。专业课根据活动的场地分为室内、室外两大教学“模块”。室内课主要包括手工制作,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室外课主要包括简单生产劳动等。

通过简单的手工制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专业与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成为专业与劳动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再动手操作,学生当然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1.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获取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各种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专业与劳动课教学中,在教师精炼的讲解示范之后,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时间。

2.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

学生在专业课中以动手实践为主,教学中一半时间以上用在练习上,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立足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如技能学习。

3.让学生在“思考”中升华

学生动脑筋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因而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知识的环境,唤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

(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开放性教学途径

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劳动创造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方渠道加以引导和培训。

1.建设校园文化(学生社团)

我们组织学生建立了校花卉协会,组织各种园艺小制品比赛(如叶脉书签、组合盆栽等),园之色显师才、艺之灵示生能,充分激发了师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增加了校园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兴趣活动,不仅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能弥补专业与劳动教育“大一统”的缺陷,使对专业与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场所。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学校还须定期地组织举办各项技能竞赛和展览评比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展露一技之长,又能使学生在自觉愉快的活动中受到专业与劳动教育,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专业与劳动课程中,有一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了家务劳动,纠正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与认识偏差。

3.以校企联合办学为载体

加强与社会的结合。我们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校企联合办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定好目标,去企业公司实习。为了使这一活动有序顺利的开展下去,我们还特意聘请了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区劳动部门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甚至聘请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为学生分别进行劳动实践指导,使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师生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仇忠海、霍益萍:《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浙江省教课院编《走进新课程》.

[4] 胡玉凤著《构思方案、落实策略、有效评价》.

第4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一、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1.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与实施方案

二、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管理

1.加强班主任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1)坚持校、年段、个人三级德育考评,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优、评先制度,真正把班级考核和班主任工作业绩挂钩。

(2)建立德育论坛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带班育人经验的展示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德育专题研讨活动,聘请省内外优秀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工作指导活动等。

(3)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考察,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带班能力。

(4)积极组织班主任和年轻老师参加心理学C级培训和考试。

(5)鼓励班主任积极撰写论文,进行德育课题研究。

2. 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大力培养年轻班主任。

(1)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实施方案》。

(2)制定年轻班主任培养方案与考核评价机制。

初步目标:通过一年的培养,使年轻老师成为合格的班主任,人人做好管理上常规有序;通过两年的培养,让年轻老师能够独挡一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三年的培养,让部分年轻老师成为优秀班主任。

(3)创建年轻班主任培养校内学习资料手册

三、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和谐的教育合力,全面提升家长满意率。

(1)组织班主任开展经常性的家访工作,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家访(特别是贫困学生家庭以及学困生家庭)。

(2)做好家长来校来访接待工作,如实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校学习思想表现等情况。

(3)开好以学生品德为主要内容的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例会,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4)通过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宣传学校工作,及时地发放家庭教育宣传资料、告家长书,邀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进行讲座。

(5)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深化“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学校、家庭、学生的和谐发展

(6)努力落实好行风评议、家长满意度调查、德育网络建设等工作

四、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和综合实践管理工作

1. 努力践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强化训练,做到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严格管理。

2.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3.制定研学游、生涯教育等实施方案。

(1)开展高一、高三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在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性情。通过远足,享受行走的乐趣,在繁忙的学业空隙劳逸结合。

(2)组织好高二学生赴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大学的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大学生活产生憧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问向”平台,为高一、高二学生实施生涯规范提供更多机会。

五、围绕各类专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组织高一新生参加军训活动,军训由会操比赛、军歌嘹亮颂祖国比赛、寝室内务比赛、军体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组成。通过衔接教育,确保高一新生了解绍兴一中的校史,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严明学校组织纪律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的前提。

(2)办好校园运动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特长。通过赛场上的拼搏、奋斗,进一步加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团结意识,促进学生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组织开展迎国庆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文艺会演,积极参加市属学校元旦文艺会演和省文艺汇演。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4)开学典礼是新生到来以后第一次全校聚会,抓住开学典礼的契机,表彰优秀,提出希望,这对全校学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动员作用。

六、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校风、学风。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加强对学生早自修、午自修、晚自修的管理工作。

3.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4.进一步规范住校生日常管理工作

5.规范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和撤销工作

6.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穿着校服的意识

7.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七、做好爱心帮扶资助工作

1.组织开展困难大学新生资助活动。(炉峰慈联天天向上、福彩牵手助圆大学梦、爱心人士结对大学生)

2.组织好“感恩心中奋进路上”助学仪式(8月底,绍兴一中-协办单位)。

3.贫困生资助工作等。

第5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第6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结论与建议

第7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以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结合本校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我校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迎母校百年校庆,展实小学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降低重心,将引导我校少年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本学期重点工作。积极融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以“常规立队、活动强队、科研兴队、名辅助队”的理念统领我校少先队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把对未成年人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增强全体辅导员老师的育人意识,充分认识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努力在队员习惯养成方面抓出实效,为队员长大后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前阶段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同时,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爱我学校,塑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六一”期间表彰一批“文明习惯小标兵”、“十佳少先队员”,引导少年儿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百年校庆。

2、切实加强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本学期,将进一步规范班队活动课,拟以年级部为单位,通过优秀活动展示,以点带面的全面规范班队活动课,提高活动实效。每学期每中队至少一次以中队志愿辅导员为组织者的中队活动。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新芽电视台、壁报、画廊的宣传教育作用,不断提高阵地建设的品位。黑板报提倡由队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或独立完桑消除一个版面设计一学期“从头用到尾”的不恰当做法。在队角建设上将进行评比,进一步优化中队育人氛围?BR> 3、进一步强化雏鹰争章活动。引导队员从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环节入手,分阶段为自己确立雏鹰奖章的新目标,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得雏鹰奖章。继续保持我校创新章的特色,鼓励少先队员参加小调查、小制作、小建议、小改革、小课题等富于探究性、挑战性的活动。结合打造“节约型校园”的学校总体规划,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队员争节约章。

4、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城乡儿童手拉手"、"社区队员手拉手"等互助互学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亲身实践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体验教育的开展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

5、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辅导员老师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并在《纲要》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以"班主任百分考核工作"为抓手,提高中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文明班级"的评选机制,提高班队集体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年级辅导员的作用,要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大队活动。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1、制订大、中队活动计划。

2、开一次班队工作研讨会。讨论如何改进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如何进一步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就工作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3、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4、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我给妈妈来减负”等体验活动。

5、进行队员寒假网上投稿评比。

四月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

1、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

2、各中队开展“我向先烈学什么”、“革命传统代代传”、 “我为队旗添光彩”等主题活动。

3、大队部组织招聘新一批新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台小编辑、小记者、小播音员。

4、围绕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寄语,召开一次研讨会。

五月份(以劳动教育为重点)

1、组织队员去红领巾一条街、认养的绿地、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引导队员在家中、校内寻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人人争当“小图书员”、“副餐发放员”、“玻璃清洁师”、“讲台护理

工”等,在长期的服务中,培养责任感。

3、大队部组织十佳小歌手、十佳小演奏家等的评比,书法绘画评选校园之星,为艺术节作准备。

4、带领少先队员到农村与农村队员手拉手,体验一日农村生活。

六月份(以爱科学教育为重点)

1、举办江都市实验小学第四届“未来之星”艺术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2、各中队以“创新就在我身边”、“我是创新小能人”为主题开展活动。

3、进行一次"常规教育回头看"活动,中队间互查互学。

七月份(结束工作)

1、评选和表彰“三好学生”、“特长生”和“文明班级”。

2、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少先队工作。

第8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是抓好、抓实常规教学。因为常规教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基础夯实了,班级管理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顺利前行。常规教学通常包括社会生活常规、家庭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这几方面内容。对低年级班主任来说,首先得抓好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习惯。为了使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并掌握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整理餐盘、准备上课用品等五项学校生活技能而尽快适应小学学校生活,还特意开展了“自理五项大比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个人自理五项练习、小组自理五项评比、自理五项班级层面评比。让学生向家长、老师、学长等请教,学习最基本的五项学校生活技能;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让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检查班级学生学习自理情况,记录并及时反馈。又如:班级里开展“我爱我的小书包”活动,活动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书包有多重”,再现场测一测。并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第二步,让学生展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第三步,“给我的书包减减肥!”,让学生们出出主意,谈谈怎样爱护自己的书包。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地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等,那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满童趣的活动为主,让活动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开展,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也能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及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树立积极向上、展现活力热情的精神风貌。因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文化土壤,而这恰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完全相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现,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设计和制作,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美化教室,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有一个班级经过学生民主讨论决策都形成了共识:以“爱生活、爱阅读”为班级文化特色口号,除了学校统一的队角外,在教室里另行开辟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策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参与“图书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系列活动,具体包括:1.图书角名称、图案征集;2.图书角板块设计;3.书架的设计;4.图书的来源与流转;5.图书的借阅与管理;6读书心得征集与展示等。在全员参与、人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最后每一块内容由一个小组(组长领衔,组员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活动有声有色。利用“百草园”来开展了以“植物保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报名,分组研究“植物管理中浇水的学问”、“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学问”、“植物管理中光照、温度的学问”,通过小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学生们采访了学校开心农场的负责教师和花工爷爷,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义工讲课,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管理植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还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点滴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三、结合班级事务管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布置的各项活动,最终都得落实到班级。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师单枪匹马,累且不说,效果还不尽人意。要想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点、创和谐,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在班级里选择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负责,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定期实行考核和轮换。例如,在高年级以“让学生学会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为目标,进行了“班级卫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工作目标分解—分组承包班级卫生—实践任务分解—制订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实施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监督、调整实施方案,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常态化。班主任老师把任务下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全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再到后续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还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时间。

(二)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教师指导评价三位一体

第9篇: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学;化学实验课;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53-02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每所学校都需要开展课程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已被我们辛勤的教师们探索出多种,笔者更加在意的是实验课这一环节,在当前大力推举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手与脑、手与眼的密切配合,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过程中使用观察、分析、综合、推理等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实验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实验可以丰富学生对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碱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整册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分组实验的形式来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就非常自然的克服了难点。实验需要学生勇于探究,不怕失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合作,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总之,通过规范、科学的实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可以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实验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增进了学生对科学的情感,也就初步形成了科学实验探究的能力。例如“探究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充分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通过学生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有能量变化”的结论,并在实验设计上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另外有的实验可以当家庭小实验,例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家完成,然后拿到课堂上展示,在教学中我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实验,总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三、以实验为纽带,树立环保意识

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当今环境的问题,都源于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盲目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这对于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四、以实验用品和现象为媒介,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规范、洁净的实验台,各种透明玻璃仪器的优美外形和美丽折光,整齐有序的实验装置、五彩缤纷的溶液、巧夺天工的晶体等,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在美的氛围中做实验,学生的心情是美的,学生的思想也会变得更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

五、以实验准备和实验结束为契机,进行劳动教育

学会劳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准备实验往往由教师完成,我们不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给人带来的快乐,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和实验用品的回收都让学生来完成,坚持下去,习以为常,学生会更加爱护实验环境,并养成劳动的习惯。同时,自己的事自己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六、利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利用实验室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放开学生的双手,放飞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从自己的小制作中不但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科学的魅力,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解决了困惑。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和小发现把美妙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引领学生在化学世界里放飞梦想,从而为创造文明埋下了种子。

在这里,学生自主合作设计实验,自主合作完成实验;在这里,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这里,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化学实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看不完,也捡不尽,学生通过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化学实验活动,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劳动等,利用化学实验课进行素质教育应以隐性教育为主、点拨为主,以循序渐进的培养教育为主,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参考文献:

[1]张健如.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发挥实验教育功能――在第八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2]王福义.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化学教育,1999,(09).

[3]徐勤.化学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与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