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整改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第1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24-02

对于内部审计中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是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高审计成果和分析利用价值,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调节功能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问题整改是否到位,是否落到实处,需要审计部门去跟踪、监督,去发挥审计职能,更好地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和提升管理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重审计、轻整改还是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实际工作中落实审计整改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审计委派制的深入开展,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越来越被强化,因为对于各类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整改的落实不到位、整改不被重视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从思想上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被审计单位只重视审计报告的内容,对于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性的审计建议需要如何去落实、做好,认识并不足,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态度并不积极。

二是从行动上存在对审计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有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中提出的有关要求重视不够,没有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整改,整改也并不到位,出现每次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现的现象。

三是审计整改未能形成全员整改的机制。对于很多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整改常常被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很多审计问题都直接涉及到相关的业务部门,有时一个审计问题可能会牵涉到多个部门,这时候就需要所涉及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审计整改。同时审计整改更是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协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审计整改有时就会出现整改乏力的情况。

四是内部审计的成果质量不够高,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一项审计任务从审计指令到出具审计报告再到整改形成一个循环机制,目前的内部审计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审计,而是更多地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方向去拓展。审计报告的质量无疑对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至关重要,在审计中查找问题后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仔细检查提出的问题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所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是否完善。在审计报告中如果只提出问题,不根据客观情况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审计的更高层次就没有体现出来,因而内部审计中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不够强,最终加大了审计整改的难度。

二、全面提高落实内部审计整改的有效性

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错、整改,做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落实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全面提高审计整改的有效性。

一是指引被审计单位认识审计整改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的目的并不在于在审计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而是为了从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角度去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审计整改是否落实到位。在日常内部审计中,必须努力将审计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审计问题表述清楚、准确定性、有可靠依据作为支撑、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最终才能被审计单位所认可,同时也更利于推进审计整改的落实。这就要求在我们在每次的审计工作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审计过程中思路清晰、明确重点,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有效可行,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审计整改的基础性工作。

三是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审计报告的质量决定审计整改的有效性,审计整改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到最终督促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都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将审计整改落到实处。

三、抓好内部审计整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全面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落实工作,对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为切实抓好审计问题的整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不断完善审计问题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要明确审计整改责任到人,通过建立审计整改落实制度,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期限,例如:对近三年各类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或以审计意见书形式下发现的各类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于内部审计中每次下发的审计整改通知单中反映出来的审计问题整改分类到相关部门,要求将审计问题整改结果纳入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中,将审计整改完成情况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指标,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

2.完善审计整改制度,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对于各类审计问题整改建立并完善审计跟踪机制,将相关部门的整改工作纳入重点督办事项,强化过程监督和整改结果考核,形成闭环管理。随着审计委派制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开展,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在加强对职能部门监督的基础上, 针对内部审计需要以提升审计监督和服务水平为重心,将内部审计委员会作为企业正常的运作机构,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协调配合, 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协调、监督、审议,在审计整改工作中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和审计部门各尽其职,促进职能间的互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联席会议上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健全上下沟通协调机制。

第2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177-02

0 引言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是指高校内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实施审计时发现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事项,提出审计整改的意见和建议,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对整改的效果进行检查、纠正,并对拒绝整改或整改落实不力而导致违法违规问题的部门及个人,交由学校纪监、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追究其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

1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必要性

高校内部审计中,对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一是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高校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客观要求;二是有效预防和遏制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的重要措施,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三是实现审计目标,利用审计成果的重要途径;四是增强高校审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系和协调性。

2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三是根据审计部门的处分建议或移送处理书,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3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表现

在高校审计整改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方面认识不够,表现在相关领导对审计整改缺乏重视,支持力度不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轻视审计整改,屡查屡犯;二是客观方面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审计整改制度抽,审计整改成效如何,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审计整改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未建立起有关部门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4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的对策

4.1 健全高校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 高校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的内部责任机制及审计整改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的具体操作规范,并建立问责制度、跟踪检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审计整改效果评估的方法、内容,有助于明确审计整改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职责关系,提高审计整改实施的效率。

4.2 明确审计整改中当事人的职责 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的全面执行落实主体,对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结论、审计决定书或审计建议书应及时执行,对审计指出的问题应逐一整改落实。被审计单位应在2至6个月内将审计整改结果报告报审计部门。整改报告内容包括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对审计指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对有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处理结果、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及下一步整改措施等。审计整改办公室在收到整改报告后15日内,向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汇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联席会议组成审计整改检查小组,对整改结果进行检查。

4.3 建立高校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联动机制 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全面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主席由校领导担任,成员有纪委、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国资、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每年召开1至2次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听取单位审计情况和审计整改结果汇报,安排部署审计和审计整改工作等。审计工作整改成员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

审计部门是审计整改的督办检查主体,其他监管部门是审计整改的监督管理主体:组织部、人事处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处科级干部如实、全面、系统、按时落实审计整改,并将审计整改结果作为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之一;纪检委、监察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考核被考核单位廉政建设的内容,对涉及违法违规的案件线索及时查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财务、国资根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书等,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规定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行为,及时加强管理和约束。

4.4 落实审计整改问责 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提交整改报告,或经审计整改检查小组检查未实际落实审计意见要求的,由整改联席会议决定启动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由联动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由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审定后执行,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建立“审计督查意见落实情况跟踪台账”。

4.5 审计结果整改公告 对审计结果整改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告。

5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的重点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包含五个方面重点:一是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对审计工作宣传力度,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二是事前督促,推进审计整改的进度和力度;三是狠抓审计整改工作落实,特别是加大审计整改跟踪力度;四是在整改情况调查过程中,注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对审计整改情况的目标达成一致;五是探索全面建立与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及时沟通,有效行动,形成部门之间督促整改落实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审计结果落实。

参考文献:

[1]唐景莉,杨晨光.进一步提高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9-06-11(001).

第3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属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其实施目的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了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其纠正效果而进行的检查。在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往往不能引起被审单位的足够重视,导致整改不及时、不彻底;另一方面部分单位领导及内审负责人没有对后续审计的重要性认识清楚,因而大部分都不实施后续审计,有一些实施实施后续审计的企业,在对其工作范围和程序进行审计的时候,主观随意性比较强。笔者认为,想要对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行维持,想要对审计报告的严肃性进行保证,想要把审计意见的落实进行确保,内部审计就应该着力开展后续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效果。

一、后续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报告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以及偏差,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有效性、及时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评价,那么这些都需要进行后续审计。

(一)后续审计有利于帮助高级管理层完成组织职能,维护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实施后续审计,可以促使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被审计单位得到正确采纳和落实,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实现,体现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后续审计可以保持审计监督的连续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对于维护审计决定的严肃性,增强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后续审计有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的主要工作程序包括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以及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等,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后续审计是内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程序,是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审计机构制度建设和风险预警、确保审计程序的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后续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后续审计既是对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准确性及整改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也是对审计人员沟通、专业判断能力的一次检阅。同时,后续审计结果也是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实行绩效考评的有效依据,有助于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质量水平。

二、后续审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一)对后续审计工作计划以及实施方案进行编制

在后续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因素:审计决定以及建议的重要性;对纠正措施的所需时间以及成本进行落实;纠正措施所具有的可行性以及复杂性;纠正措施一旦失败,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以及时间安排等。另外还要把后续审计直接列入到年度工作要点之中,或者是列入到项目审计计划中。

(二)对后续审计的项目以及内容进行确定

首先需要对原有审计决定以及建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果出现了变化,那么原有审计决定可行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修订。同时应根据审计事项的性质及风险大小来确定后续审计的范围。

(三)对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进行分析

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同时这也是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的基础。

其中,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以下几点;被审计单位已经针对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设计程序、后续审计时间以及审计人员进行安排的时候,就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纠正措施及其纠正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人员存在一定的分析,这个时候首先要和被审计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就是找到产生分歧的原因并解决分歧,之后再对相应的后续审计方案进行确定;被审计单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想要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承担,不想再对揭示的问题进行解决,那么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就要把这一情况报告给适当管理层。

(四)后续审计实施阶段注重审计技巧的灵活运用

首先,对已经整改问题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其次,对内控方面存在问题,进行现场数据追踪和实地检查记录资料等方法,检查措施是否到位;最后,对落实有困难的问题,采用座谈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相关情况,并通过充分交流获得其支持和帮助,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五)做好测试评估,编制好后续审计工作底稿

后续审计中,应对已采取的各项措施应进行评估,对控制风险重新进行评估。首先,对已经整改问题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其次,对于还没有整改问题进行重点审查,并找到原因,督促有关人员尽快整改。如果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被审计单位仍然没有把问题整改到位,那么就要将此作为是后续审计的重点。如果是被审计单位故意不进行整改,那么就要在进行审计意见交换的时候,督促其整改,并把整改责任落实到位;如果是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对问题没有整改到位,那么可以在对问题进行说明之后,对整改方案进行修改,提高其实用性;最后,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对于整改问题的重要问题、各项检查取证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复印、记录等资料,都要进行收集归档保存,以作为后续审计的资料。

(六)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对后续审计报告进行提高的提交的目的是,可以让高层管理者对被审计单位整改之后的现状,还有重新评估的风险程序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明确审计责任,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后续审计中的审计发现、风险重估结果、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都应该列示在后续审计报告中。

参考文献:

第4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闭环式管理;模式

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二)审计方案编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的制订对审计项目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提纲,包含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起到全面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编制审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对象情况的掌握。尽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占有“地利”之优势,亦不能保证对本单位各部门、各环节运转情况都能全面了解。这说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调查是审计方案编制的重要步骤之一。二是对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在既定审计立项时就确定了,是审计方案编制的中心,现场实施阶段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范围要围绕审计目标而定。三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可用审计资源的配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将影响审计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总之,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准备全面,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认真执行审计方案,考证事实,以重要性为原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成就审计报告的精彩。审计实施阶段犹如写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还要做到抛砖引玉,紧密扣题。一则要突出“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重要性为原则,按照审计方案拟定的重点审查内容,给予重点关注,在时间、人员安排上加强力量。对重大事项、大额资金、复杂环节要详审细审;对支撑重要问题的审计证据要取证全面。二则要围绕“中”。顾名思义,“中”即中心,对审计而言则是审计的目标。审计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当发现拟定的审计重点范围偏离了审计目标,进行考证的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存在重要性、时效性的偏差时,就要及时调整到围绕中心的轨道上,始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三则要紧记“本”。审计人员在核实问题时,要抛开表象看本质,由表面问题分析出的与审计事项关联的内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达到通过个案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深入剖析,提升层次。另一方面,采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项目都要做到:明确审计目标、审点范围;发现错误疑点,及时取得证据;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文字载体。它的使用者是审计对象、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因此在编写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在编写审计报告时首先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审计报告所反映内容能够得到重视的关键。二是注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四要素。即注意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果合理;证据充分,定性合理。审计报告编写要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规范,做到目标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效。三是注意报告的及时性。内部审计项目往往是单位领导关注的事件或上级要求落实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的节奏要紧凑,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要“稳、准、狠”,要保证审计报告呈报的及时性。四是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审计工作要有人情味,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客观性,不能成为审计对象的负面清单。审计报告既要对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清楚,也要重视全面记录审计对象做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管理经验。要通过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工作面貌,在反映问题风险隐患的同时,对优秀工作经验给予弘扬传递。五是在审计报告处理上要掌握艺术性。审计报告对成绩和问题阐述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报告阅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叙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反映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表达要直白,不能有夸张性词语运用;在处理问题和成绩的前后顺序时,要掌握好问题和成绩的抑扬顺序,尽量考虑审计对象的阅读心情。如适度的肯定其大体上很好,这样审计对象才能对美中不足之处更为重视,有利于审计结果的落实。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逐渐成为单位管理者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信息来源,审计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份精彩的审计报告不但饱含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更应使之成为单位各部门之间隐患防御的宣传工具。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5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1.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税收、相关法规等多种专业知识及与经营活动相关的业务知识,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部门调来,缺少专业的审计知识,不熟悉具体的审计流程,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识别风险、判断正误能力较差,大都以手工查账为基础,适当运用抽样技术,根据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容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无法出具有效的管理建议,制约了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导致组织价值增值难以实现。

2.内部审计计划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审计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方面存在问题,未能突出审计重点,未能适应评估固有风险并随之修改相应的内部审计计划,未能确认与异常交易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审前缺少审计计划,未能编制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计划或是墨守成规,对往年内部审计计划不作修改就加以运用。

3.内部审计结果实施不到位

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没有建立如何完善制度,导致同样问题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反复出现,甚至对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不能做到“宽严适度”,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使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影响,审计成效得不到体现。

二、国有企业以实施内部审计推进组织价值增值的具体措施

1.国有企业高层重视并保障内部审计实施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高层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加大对本企业的监管力度,成熟的国有企业应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使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权限,使内部审计工作尽量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内审能有效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查实。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合理分工,从制定内审计划、编制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底稿、审计签证、出具审计报告到归集审计档案等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内部审计的高质量。

3.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识内审人员队伍,是完成内审工作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审计力度,实现内部审计的防弊兴利和增值的管理目标,达到“建一流内审队伍、创一流内审业绩”的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业务培训,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4.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计划,严格履行内审程序

为更好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应制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制订了《内部审计人员守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年初制订好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拟订内部审计方案,下发内部审计通知书,按照计划开展内部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草拟审计报告初稿,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企业高层及时沟通,探讨解决方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制定管理建议书。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进行整改跟踪核查。

5.突出内审重点,不断显现内审工作成效

在日常内审工作中,内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前需要经过调研阶段,调取与内部审计相关资料作为制订内审方案的参考依据。内部审计开始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其内部审计情况,制订被审企业的审计重点,排除重复审计项目,减少了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内部审计工作量。内审人员在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疑点化大力量应进行研究,互相帮扶和排解,使内审工作做到了“精、准、快”,例如通过突出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内部审计,着力从深层次发现其重大经营亏损,资产运营质量较差,内控管理机制不规范和内控制度、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可操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抓住重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就会不断显现。

6.重视内部审计成果,提出整改措施

第6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具体措施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内部审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审计价值逐渐向“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转变;另一方面审计领域不断拓展。这势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成效,从而彰显内部审计的价值,赢得董事会及高层管理者的赞誉。

一、积极倡导精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把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做到审计目标更明确、审计重点更突出、审计方案更具体、审计实施更规范、审计结果更实用、审计整改更彻底。具体而言,就是更重视审计程序的控制、信息的整合和对细节的把握等方面。

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系统性既要求程序与结果的完美统一,又要求各方面因素的和谐一致。规范性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遵守执业准则。从2003年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29项具体准则和4项实务指南,为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标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培养员工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具体到每个审计项目,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出具到后续审计实施全过程精细化控制,尤其要重视审计内容的针对性和审计方法的适当性,确保审计程序严密,无重大风险漏洞;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审计报告观点清晰、富有建设性。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还应将审计成果数据化、信息化,分类整合审计问题、审计意见、审计建议,以使后续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这种对审计结果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实务

改进内部审计实务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详尽复核,找出存在的瑕疵和缺陷并及时改进,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方案的恰当性、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意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明确各环节质量管理的分工和责任,做到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同时,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尤其要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率。

(一)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要选准审计项目。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工作重点,以风险为导向,关注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重大事项,同时兼顾管理层关心的、内部控制关注的、员工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一般应优先考虑管理层的需要。

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人们普遍认为,从审计方案入手提高审计效率是最简洁、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编制审计方案前,要认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从审计目标出发,考虑特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方法、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等,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通过将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要把握审计重点,包括重要审计项目、重点审计领域,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实施必要的测试程序,对受限制的审计测试要及时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此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核心。例如,利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内容,确定审计重点;对电算化程度较高的审计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便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信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其次要进行扎实细致的审计复核工作。重点关注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可靠;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规范、完整;审计发现的定性和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切合实际,用词是否准确、严谨;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

最后要加强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与配合,针对审计发现进行因果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审计小组内部也要定期召开见面会,交流审计进展情况,商讨疑难问题查处办法,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能够利用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审计报告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整理、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草稿,并在适当管理层征求意见,及时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审计成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写作技巧,诸如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以清晰、简明的语音突出重点内容;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等,切忌长篇大论、内容空洞。此外,对审计报告的复核与修改也是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

在审计报告阶段 ,除撰写审计报告之外,还有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审计档案的规范管理;二是召开审计小组的总结会议。对于前者,应坚持“谁主审,谁立卷”的原则,及时整理归档。而项目结束后的总结评议制度也是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重要程序之一,通过总结成败得失,探索规律,提炼新观点,引导审计人员把项目做精、做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四)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既是落实审计建议、实现防错纠弊职能的重要步骤,也是内部审计人员检验审计建议可行性的最佳时机。此时,还要围绕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效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及时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必要时修订我们的审计建议),促进管理层及时阻塞漏洞、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巩固内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效果,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组织中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投资者、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高级管理层更是把内部审计人员当作得力的参谋和助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了解组织的经营流程,整合协调各部门的意见,熟练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帮助管理层在目标实现和风险管理之间求得平衡。同时,内部审计是高度竞争、动态发展和极具挑战性的职业,随着组织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强化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涉猎诸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心理学、逻辑学、侦查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职业组织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2006年,IIA的知识共同体(CBOK)对全球91个国家的9 366位内部审计师进行了关于内部审计活动状况的问卷调查,将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区分为“技能、知识和其他能力”。其中技能分为两类,即专业技能和行为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能够在某一特定领域使用专业术语或技术方法;行为技能是指能够按照普遍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动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力是指执行特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其范围不仅包含了一般性的个人技能,如时间管理、演讲技巧,而且包括内部审计师所需具备的特定能力,如在组织中推进内部审计活动的能力。

《中国内部审计人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其中,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必须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知识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掌握的审计、会计、税务和有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经验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力包括交际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此外,《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措施

首先,从基础教育抓起,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建议高等院校为学生系统开设内部审计课程,并想方设法使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接触管理类、经济类以及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例如,可以考虑申请加入IIA的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IAEP),利用其教育模式适应全球差异的灵活性,按照IIA对授课内容、数量和质量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也可以仿效其开设的主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体系。

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在招聘员工时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提倡“一专多能”,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新业务的能力等,力争使内部审计机构在每个业务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技术技能娴熟的研究型带头人、专业型主审人和特长型审计师,形成一个理想的专业人才梯队。

最后,鉴于职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内部审计机构还要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自己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继续学习的机会视为一种福利,不断超越自我,以优质服务增加组织的价值。

四、加强与组织内部相关部门的沟通

有人说,沟通是内部审计人员一生也学不完的课程。的确如此,作为组织价值链中的节点之一,内部审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必须与其他价值节点协调配合,包括取得高层管理者的信任。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组织其他各部门的沟通,使内部审计的理念、职能和功效能够被了解或熟知,使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参与到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监督、咨询和服务作用。

(一)与高级管理层的沟通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接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如果得到了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就能够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协助管理人员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改善风险管理活动,从而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而此时,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增值效应得以彰显。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组织适当管理层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据此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损失。在发出审计报告前,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征求管理层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取得他们对审计结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审计建议的实施。

(二)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有效地沟通,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确保增值目标的实现。当然,不同审计阶段的沟通内容有所区别。审计准备阶段的沟通主要是围绕审计目标,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信息,了解相关情况,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并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目标、方式、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磋商。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主要是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审计报告阶段的沟通是为了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审计结论的意见,而整改阶段的沟通则是围绕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进行反馈。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一、程序控制

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程序,即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的步骤、顺序和方式等。恰当的报告编制程序,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制度保证。它主要包括:

(一)编前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审阅,并评估审计发现的重要性。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基础。因此,编制内部审计报告前,项目主审应审阅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重点复核其是否足以支持内部审计人员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记录了很多审计发现,但其中可能有些与审计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对审计意见和建设没有多大影响。这种信息出现在内部审计报告中会削弱内部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此时就应该评估审计发现的重要性,这也是由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重要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编制修改时要重视加强沟通。加强沟通,重点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必要沟通,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所接受。此外,还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从被审单位考虑,与其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晓以厉害,以便其积极主动整改。此外,加强沟通,还包括审计组成员内部之间的沟通。这主要是指初稿或定稿形成前,审计组应以会议等形式在成员之间对其进行必要沟通以完善。

(三)定稿后坚持内部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一般是指审计组组长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以及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明等材料进行逐级复核,最后再签发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级复核,重点要复核报告内容的真实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

二、内容控制

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即对内部审计报告所列事项、意见或建议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建设性等多方面要求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如果说程序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那么内容控制更强调的是结果控制。当然恰当编制程序对编制内容起着保障作用,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编制内容控制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控制及内容措辞控制两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控制。内容选择控制首先要体现客观性和重要性原则,同时要兼顾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内容选择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内容选择要包含被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亮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目前许多内部审计报告,一般都会列出审计发现的大量缺陷,以引起有关管理层的关注,并要求被审单位加以整改。但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客观的。对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还应予以合理的表述。这种认可,实际上也表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是来挑毛病的。第二,内容选择上要用好非正式报告。“每项审计活动都需要非正式的报告作为正式报告体系的补充”。对于发现的问题不便于上正式报告的,或存在更深或更广等客观影响因素,仅靠被审单位一己之力不能整改的,但又需要向更高公司层面管理当局报告的,此时即可采用非正式报告的形式。它的运用可以使公司更高层面的领导更能了解其本身的职责,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内容措辞控制。内容措辞控制是指报告用语措辞要合理陈述,以体现清晰简洁性原则。用词的选择,关键要站在报告阅读者的角度考虑。一方面,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这主要是指写作技巧上。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尽量不使用生僻的、专业性色彩太强的词语,或模糊性用语,以减少由此而给被审单位审计整改带来的困惑。此外,内部审计报告呈送的对象主要是公司领导,而其工作较繁忙,因此报告用词一定要简练。内部审计报告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即可,切忌沉重冗长,或空话连篇。另一方面,要多用有说服力、较直观的表述。内部审计报告应明确地告诉对方他们错在哪里,这种错误的危害性有多大,应该怎样修改。此时引用恰当的法规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制度作为依据,并列出具体条款内容,这就是对其错误最好的说服和说明。同时,对这种错误存在的风险及报告中建议的说明,能用数字表示的就不要用文字表示,并辅以一定的图表,这种形象又直观的表述自然更易引起报告阅读者的共鸣。

三、人员控制

鉴于审计报告及其编制的重要性,对其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控制,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报告编制人一般都是项目主审。因此,编制人员控制,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项目主审。对其综合素质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方面。强化对项目主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对其进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其在履行职责时,能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对审计涉及的所有事项都应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允许存在偏见、偏袒,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保密性原则等事项。

(二)业务技能方面。《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胜任能力”。项目主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具备胜任的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并熟练运用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项目相关方面,了解项目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并懂得管理。当然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其进行培训,以继续提高其业务技能。

(三)人格能力方面。项目主审人格上既要坚持原则性,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在重大问题上有主见,不随便服从于他人。同时其还应匹配相应的能力,如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洞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如洞察力,就可使其能从大量繁琐的数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通过其表达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形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四、环境控制

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同样也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对相关环境实施有效的控制,实际上是为包括内部审计报告编制在内的所有内部审计实施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对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对下述环境进行的控制:

(一)运行环境。实施内部审计运行环境控制,其实质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尊重、理解、支持内部审计的气氛,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企业管理当局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出成绩,让领导感受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打好基础。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等因素。

(二)培训环境。培训环境控制,实际上就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通晓财政经济法规,等等。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从而造就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

第8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 质量管理 体系构建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风险:制度规程风险、审计人员风险、内审价值风险。

制度规程风险,即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不符合相关制度、程序的要求和规定,导致内部审计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人民银行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必须依照相应的制度、流程来实施。随着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规程也在逐步完善,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对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日渐增强,对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合法性、公允性等审计质量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内部审计质量的风险加大。

审计人员风险,即审计人员的活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一切行为和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职业素质风险、职业技能风险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领导层的决策判断,也影响着人们对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判断和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性、合理性的评价,最终对审计工作的发展产生阻碍或者推进作用。

内审价值风险,即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活动之后,未能达到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未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终极目标是审计成果、价值增值、服务治理效果的综合体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审计价值目标能否实现。

从衡量标准来看,三个层次的风险呈阶次递进:制度规程属于外在要求,为最低的衡量标准,是基础风险;审计人员属于内生要求,为现实衡量标准,是中等风险;审计价值属于外源、内生的融合性要求,为最高衡量标准,是最高风险。

二、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中执行和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的多重职责,这些职责的履行必须通过实施审计活动来实现,只有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切实防范化解审计风险,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终实现价值目标。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工作范围、目标、内容涵盖了各类机构、部门和工作人员,其工作成果首先是向领导层就机构、职能部门或工作人员是否合规、有效履行职责情况作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个评价是领导层全面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领导层在参考审计成果之前,内审部门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审计情况是客观、公正、准确的,而审计质量管理是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的关键,也是强化内审部门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保证内审人员有效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拥有较高的内审质量,才谈得上有力的内审再监督,才能体现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因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尤为迫切。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体系的构建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控性的综合体现,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体系应从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两个方面着手。

(一)横向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审计质量管理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活动。主要职责应包括: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机制;负责指派小组成员对审计项目活动进行全程跟进,监督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和操作规范,降低审计风险;负责对审计实施方案、工作底稿、内审意见书和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最终复核;对审计项目的操作程序、审计方法、报告质量、档案装订等方面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协助审计职能部门中的综合业务、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履职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等部门开展审计与检查,并督促各项检查意见的整改与落实。

2.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应按照其特性、内容和约束力不同,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制度执行体系。一是对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确立纳入体系的制度文件,绘制相应流程图,明确关键控制点,进一步实现管理流程、审计流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二是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和重点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审计质量定期检查和奖罚制度、审计处理处罚规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计项目计划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完善全面责任制的审计质量管理,切实做到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形成在制度约束下的行为规范机制。

3.加强技术手段管理。在内审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升内审工作质量。一是现场检查充分利用“内审业务管理系统”对审计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对审计开展情况的把握;同时,利用开发接口软件,加快信息数据的获取,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与质量。二是非现场检查利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得审计证据,以提高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建立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增强数据采集和运用的合理性。三是在工作管理上建立协作学习系统,集中内部审计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的学习心得、审计技巧,供其他内审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达到短期内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四是在工作方法上建立内审工作网站,实现审计任务和资源的统一管理,以便了解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利用接口程序采集业务系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在线实时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纠正发现的差错,保证业务安全,降低审计固有风险。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项目的人力资源控制体系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按年龄、专业、技能组合资源结构,实现以年轻人为主要力量、资历、经验深厚的老同志为辅助力量的审计模式。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采取“ 内培为主、外培为辅” 的培训方式,加强内部业务、经验的交流与讨论,增强新知识的获取和专业能力的再提高;开展现场实践学习,安排审计人员参加现场审计实践, 促进员工业务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鼓励审计人员获取相应专业的执业资格,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整合人力资源配置。抽调业务部门岗位能手、经验丰富者、具有某一个专业型审计技能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四是借鉴外部审计资源。学习外部审计案例逻辑思维、沟通方式、审计技巧、撰文规范,提升审计水平。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在自我教育、自律自省的同时, 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并通过员工大会、个别谈话等方式,时刻提醒审计人员善用手中职权,遵循职业道德。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培养审计人员的集体荣誉感, 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 建立完善真正符合本单位实际、体现本单位特色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理论与实践创新采取多重激励措施, 促进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涌现。三是建立健全遵循职业纪律的考核制度。将审计人员从业规范纳入年终考核范围, 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和服务过程中的工作作风情况进行了解,从业务、态度、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实现激励与约束并行。

(二)纵向管理体系。

纵向管理是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实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审计前期、审计中期及审计后期三个管理环节。三个环节紧紧相扣,只有抓好每个步骤的质量控制,才能实现审计质量管理的目标。

1.审计前期管理。

审计计划。在具体项目选择上,首先通过各业务层面获取的信息及上年度审计情况,按照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做好审计项目的评估,然后根据领导层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热点,制定最终的审计项目计划,待行领导同意后,科学安排实施。

审前准备。审前准备主要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一是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调查落实相关情况;二是听取和接收各方、各层的意见;三是建立审前调查分析模型,从总体上分析、对照、比较,初步验证审前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四是应以“科学性、可操作性、细化量化、目标价值化”为主旨编制和细化审计实施方案。

2.审计中期管理。

审计实施。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证据获取、底稿编制、结果确认三个步骤。一是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及函证等方法,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二是底稿的编制要确保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并与审计证据保持严密的对应关系,严格执行现场三级复核制度。三是结果的确认要保证内容的全面完整,主要是格式的规范性和内容的客观、公正、真实性。

沟通汇报。做好审计过程中的结果沟通至关重要。一是通过审中会议和审计业务会,做好交流及讨论,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及时对现场发现的重大问题及定性不准的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和再核实,以便进一步增强收集信息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避免审计结果发生偏差,防止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发生矛盾,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

3.审计后期管理。

审计终结。现场审计完成后,就是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是审计质量的主要表现。由审计质量管理小组从专业角度复核“四性”,独立发表意见和建议,填制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领导终审通过,报告内容应突出对问题的分析、提炼、总结,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规范、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需要的审计建议。

跟进发现。一是对发出的审计报告随附反馈通知书,要求被审计方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整改情况,审计组及时跟踪回访整改落实情况。二是督促被审计方做好审计整改工作,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每个审计项目必须将审计整改结果收集齐全才能统一归档。三是以后进行审计时,对过去发现的整改时间较长的问题进行检查,对前期已整改事项进行复查,以巩固审计成果。

参考文献:

[1]付正兰,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M],金融电子化,2011。

第9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