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教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设计艺术教学 改革研究
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
就教育当前的状况来说,设计艺术教育理论支撑点的运用,更多的还处在感性阶段。尽管我们一直把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态设计要素对人心理及生理的影响程度、视觉感受都视为需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价值层面,但完善的科学理论的缺乏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现状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由具象感受思维变成抽象感受思维而已,这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很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得出理性的分析结果。
由此,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设计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及教育教学中的引进,在全国本科院校开设仅是这几年的事情。但部分授课方式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衔接,往往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即便是开始了此课程的教育体系,其内容也是比较理论化,与实际的设计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由于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对象设计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培养对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出诸多不足。其设计作品按照自认为合理的去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没有从用户实际的心理感受与使用出发作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是不符合实际应用的。
2.介入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
设计艺术已经进入知觉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时代。人本主义的设计宗旨是满足使用对象的细微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正是从人本主义设计的角度把人内心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将相关原理应用到当代设计艺术中,为其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核心是把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和艺术设计的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针对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特点,把握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反应,将其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运用于设计艺术教育中,从而培养出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人才。对于设计艺术教学来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需要解决的心理学问题。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设计艺术教育,我们不仅能教会培养对象理解设计艺术,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培养对象理解设计的最终受众的需求,从而使设计艺术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使设计艺术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人才,将设计出更加实用合理、使人们更加愉悦、舒适、具备更高审美感受的艺术设计作品,以满足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3.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研究上,应加大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性教学。应重视研究培养对象、设计受众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果。逐步建立起逻辑和推理的思维模式
这些方法和措施将使其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思维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时也会对设计教育中视觉语言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这种系统化的结果是对设计语言的规律化研究,而不是数理推演,其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但一定时间和阶段应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这与当前盛行的感性思维模式并不矛盾,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越深入,设计艺术教育标准的相对性就越小,认同度也就越高。只要我们对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新的培养模式必会赢得教育行业、培养对象和社会的认可。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设计中对人的需求的关注,是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与传统设计关注物的观点不同,现代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设计教育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因此,应将研究个体心理、消费者心理、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等方面的设计心理学引入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其意义具体如下:
4.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2.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能使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推动所培养人才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理性发展。帮助其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理解、鉴赏,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4.3.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具有实际意义。教育教学改革能使培养对象更好地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多样化市场需要的挑战,更加正确认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宜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增进其设计有效性、使用性、可用性、合目的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4.通过设计心理学理论支撑,有助于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方向更清晰明了。
4.5.丰富国内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内容,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有所帮助或指导。
5.研究的应用前景
设计心理学学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5.1.目前教育部大力鼓励和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此课题研究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5.2.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量的具有研究深度的相应研究成果,以丰富相应理论,指导实践。
5.3.市场需求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人才,以满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因此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急需。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方法,对设计艺术所具有的指向性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本科院校全面开设此课程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仍然没有建立起大家普遍认可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体系。其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在高等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仅仅开设这门课程必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设计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地讲解,从各个课程中对所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出发,丰富教学对象的设计心理学知识,加强其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能力,进行基于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这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H]、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3-29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在现今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主要形式,而“寻找乐趣”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关系密切,把教育同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能完善我国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变革等等。那么,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一、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两点:
(一)塑造孩子的乐观品格。
乐观精神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乐观;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需要乐观。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又乐观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自己更要拥有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与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备,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和来自父母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
(二)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根据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关系分为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等型六种类型。其中亚平等型是最理想的亲子类型,在这种关系中,亲子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能进行顺畅、深刻的沟通。在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积极对话,和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以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使家庭教育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学生成长的最主要教育环节,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给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一定的重视的话,那么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乐观、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更重视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多开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勿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调动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这些方面给予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培养体系。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最大限度开发这些优势,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上。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大众传媒教育主要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标语口号、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的会议和社会活动来实现;校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来实现.
(一)与教师积极沟通。
教师在发展社会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教育发达的上海,学校会向社会派驻教师专门指导青少年教育工作非常普遍。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紧密、配合密切。教师因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青少年好奇敏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提供机会满足他们求知、运动、交友的需要,他们或会参与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影响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我国的教育作用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则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其作用还会被减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M].教育研究,2008.
[4]冯晓霞.帮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M].学前教育,2004.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2010.
[7]许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8]甄珍.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推荐《积极心理学》[J].北京教育,2010.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发现很多学生,纪律或学习不好都是心理上的问题。我们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非常有必要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学生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文明、自律、爱国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教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潜移默化的促动性。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其本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的折射性是很大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性知识去辨识老师言行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模仿性是很强的。有人说,学生的不良表现是学校管理所致,我想这与教师是言行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还有个别教师,常常会用一点“武力”来镇压班里的一些不良行为,他们认为“对那些不听话的学生就得给点颜色看看”。我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下去常会“教”出一些粗暴野蛮的、或过分自卑的学生,这样两极分化,与我们培育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民主下放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大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搞班风建设时,单靠教师一厢情愿是不行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首先向他们解释好的班级在搞班风建设时,他们参与的必要性,并且真诚地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学生理解了我们的用心后,都会自视为班集体的一员,有心要为班级争光。
第三,在处理班里事件上,如:组建班委、劳动、小知识竞赛、办手抄报等,都由他们自主完成。只有在必要时,才给他们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在主体性得到发挥中既感到了民主,也培养了能力,对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正确地对待班中的每一名学生和班中的每一件事,要让学生感到身边的平等、友爱、团结与文明,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心悦诚服地为班集体奋斗,促进他们互助、进取和爱国的激情。这样,我们的班集体才是合格的班集体,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1.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有效的合力来教育学生。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不够,美国在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提出了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合作的关系。确实,家庭的教育对儿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年我所任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常在班里捣乱,使很多教师的课都上不了。很多科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教育,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为了转变这名学生,我请教了不少领导、有经验的班主任,后来才做出了从这名学生的家庭教育入手的对策。他的家庭环境很不乐观――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的言行粗暴,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法,动不动就是打骂。我意识到要处理好这名学生的问题,除了教师给他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他父亲的工作。于是,我便和科任教师商量,决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引导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关心孩子,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虽然这件事开始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最后还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名学生在校的表现逐渐好了起来,而且有不断进步的趋向,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可见,家长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组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想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去了解他的家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2. 开创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接受社会上积极因素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所以,我提倡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大人的活动,可以讨论大人的话题。目前,学校非常重视安全教育,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却放弃了一切让学生锻炼的机会,第二课堂活动少了,甚至没了。还有些教师认为现在社会上的环境复杂,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利的,所以进行了封闭式的教学。不让学生接触社会,这也是造成社会实践减少的原因,直接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成为教育中的一块软肋。其实,学生受益岂能只限于课堂45分钟?学生的课余时间往往比上课时间要多,教师应克服一切困难,灵活地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加绘画、朗读、集邮、摄影等兴趣小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同学间的互助精神及创造能力。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力 实习护生自信力的培养 成功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信力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力培养之管见 浅谈对美术高考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 民族自信力的源泉 培养自信的孩子 培养学生的自信 浅谈如何提升幼儿的自信力 对教师自信力的思考 文化自信力的升华和书写 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智力培养的体会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 培养自信的镜子技巧 自信心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 培养学生自信的方法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信” 谈学生自信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培养自信力”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培养自信力”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首先简要介绍"培养自信力"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目标设置。其次,重点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共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各环节层层推进。接着进行教学设计说明:在深入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应合理安排教学时机。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设计与反思,高职新生,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高职高专普遍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为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增加了一定难度。高职高专学生存在有如下特点【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生活观念的多样化;等等。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高职辅导员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以“发挥你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对高职新生“培养自信力”的素质教育课进行教学设计,就教于大家。
1教学目标
认知与能力:理解每个人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学会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寻求发挥个人优势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夸夸我”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体验找到自信、被他人认可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自信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观。
2 教学过程
2.1 设置情境,导入主题
[讲故事] 讲述故事“只要你坚信,你就是一块宝石”【2】,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自信是成功的法宝!每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靠别人的评价。建立自信的前提是发现并发挥个人的优势。
2.2提出问题:你有优势吗?它体现在哪里?
[提示] 美国“优势教育”专家詹妮弗・福克斯指出[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一个人的优势包括活动优势、关系优势和学习优势。其中,活动优势是指当你从事某项工作时,能精力充沛地去做;关系优势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所做的事情能让你感到自身的价值;而学习优势是当今时代我们接受和了解新信息的唯一方式。这三种优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思考] (1)你在做哪些事情时精力最充沛?(2)采用哪种人际交往方式能让你感受到自身的价值?(3)什么样的学习让你倍感轻松并且感到收获很大?
[讨论] 任意挑选1名同学,结合对个人的分析给出上述3个问题的答案。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名同学的分析是否为其个人优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加以应用。
通过此环节的讲解、讨论,让学生明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够成为优秀者。
2.3 提醒:要想成为优秀者,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示] 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做到的:(1)收拾好你桌上所有的纸张,只留下与你正要处理的问题有关的;(2)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事情的先后;(3)当你碰到必须当场作决定的问题时,就当场解决,不要迟疑不决;(4)学会如何组织、分层管理和监督。
[支招] 从模仿到创新,让你成为优秀者
[课堂调查] 对从小到大抄过他人作业的同学展开调查。先请出1名抄过他人作业的同学回答问题:你会选择抄哪些同学的作业?为什么?然后请其他同学做补充。
[建议] 要想使自己成为优秀者,就要善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挑战。
2.4 游戏:“夸夸我”
游戏规则为:任选男、女生各1名,请其同宿舍的每名同学至少指出1个他/她身上的优点,每人指出的优点不能相同。班里其他了解他/她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最后,请“被夸”的同学谈个人感受,以体验被他人认可的快乐。
[建议] 在生活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肯定别人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2.5 课堂小结
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以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教授的两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除非自己不敢用!”、“人贵有自知之明,更贵有自信之能!”作为师生共勉的结束语。
2.6 课后任务
要求每名同学课后认真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列出今后三年的行动计划。
3 教学设计说明
3.1 在深入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以“培养自信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课,应在高职新生中安排。我院近几年的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入学分数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问题。他们是高考的失利者,有一定自卑心理,但不肯服输。由于刚进入大学,对一切充满好奇,且追求个性。经过高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思考、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高职新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对其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注重吸引其注意力,增强其课堂参与度。
3.2 应合理安排教学时机
以“培养自信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课,应安排在新生军训结束两周后。此时,学生入学已一月有余,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刚入学的新鲜感已过,大学宽松的学习生活与高中的紧张形成较大反差。但随着对所在高职院校的了解,他们开始出现心理失衡,一方面感叹这里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另一方面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度日。“培养自信力”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利用学生不肯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斗志。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学习,自己一样可以成为优秀者的自信心。
4 教学反思
4.1 本课特点分析
根据学生现状与心理特点精心备课,教学目标明确,导入巧妙,激发兴趣,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游戏”等教学活动,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2 探究与思考
本课既有基本的逻辑结构,又体现思考维度的多层面、多角度。努力方向:应结合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举例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受到启发,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论: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仅要善于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现代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改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才能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笔者这里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构思等,这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归宿。
从教学的背景来看,教学主要是从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一是从行为主体——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学习起点是指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水平等;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偏爱;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型人格等。二是从环境(软、硬两方面)的设置、教学媒体的设施、班级的设置、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学习团队及其构成规则和劳动分工、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进行分析。
就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活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设计的逻辑是知识成分间的达成结构。由于学科知识是显性知识,所以传统的教学在操作上过多地关注显性内容的运用。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要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分析技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这又是达到终点知识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分析支持性条件。除了必要条件(技能目标)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四是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知识,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创新。五是要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学习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的。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学生的思维特征、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障碍表现及其成因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目标的主体和维度看,传统教学目标所体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新课程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目标要有层次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从目标的陈述内容和注意点看,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只关注心理描述,如“了解”“理解”等,而忽视外化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将心理描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操作性都得以体现。教师在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2)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4)行为的结果必须表达,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并附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教学策略分析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等。 转贴于
从教学方法来分析,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应当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四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均应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的个性。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无定法,乃为至法,难在创造。
从学习方法来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设计。一要制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二要制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三要制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从教学媒体的运用来分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由于新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媒体也要消除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局限,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现代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纯粹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或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维状态的,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并朝着教学目标发展。
(五)教学评价分析
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评价功能上,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强化促进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从单一主体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和主体的交互化;在评价内容上,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注重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感悟、情感体验以及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能力的培养等;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在评价工具上,注重选择适当而有成效的方式以及编制优良的评价工具;在评价策略上,注重课前的准备、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和课后反思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实施上,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现代教学设计中几个关系的处理
(一)标准与多元的关系
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或标准”,一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甚至害怕进而试图抹杀“差异”。新课程确立了“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动力”等一系列新的观念。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等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教育因素,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制订出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必须用理性精神完整地理解“标准与多元”的关系问题。“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二是我们既需要“多元化”,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三是强调“标准”,但不是像传统教学观那样,用“标准”去统一、压制“多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分,直至“达成一致”。
(二)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诸多要素逐一分析的综合则是肤浅的,难以揭示整个教学过程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的。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为根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在结构优化上,一要注意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的学习时间;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和学生进行调控,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
(三)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第一,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第二,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心理机制、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互相补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预设的扩展和升华。对于预设与生成,我们必须坚持两者有机统一的原则。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备课、上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知识,而且对课程实施起着定向、导航的作用。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越有效。第二,合理设置一些弹性目标,为教学提供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和活动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随意性的生成现象。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着“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到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生成与否的关键。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并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时尚”的现象,既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设计是一个预设与生成高度渗透、融合的同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
关键词:包装设计 课程改革 绿色 环保 人性化
引言
我国的包装工业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包装大国,并将逐步成为世界包装产业发展及市场开发的中心。包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要求包装业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内生增长、惠及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作为为新时期包装设计的培养后备人才的包装设计教育应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包装业发展所需的包装设计人才。
一、包装设计课程的变化
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最初课程包含了很多内容,除了包装装潢设计之外,还需要进行容器设计和盒型设计(一般指的是纸包装结构)。在电脑没有普及到设计课程的早期阶段,制作一个瓶子造型需要使用石膏制作成立体形状、再进行形态的切割、雕刻成型,耗时、费力、粗糙、不够精确也不环保。另一方面,容器设计与盒型设计需要更多高等数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在有限的课时内是无法系统讲授并应用到设计中的。出于以上考量,将形态设计的两个部分内容从包装设计课程中删除了。作为以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的专业来说,包装设计课程主要是对包装物的表面进行创意设计。
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包装已形成一个立体的概念、一个整体的设计过程,他还涉及到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等多方面的专业内容,任何一项与包装装潢设计都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链条上的每一环都要与其他环节做到无障碍对接,包装设计的整体工作才能够有序进行,不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等的重复工作,这就要求各环节的工作人员仅同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环节的工作内容,能够协同工作。再由于科技的发展、民生的需要,对于产品包装设计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例如:绿色、环保、人性化等等。设计者本身要具有高度的保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高度关注、并努力尝试在设计中去实践;此外,还要有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才能够设计出绿色、环保又人性化的包装作品。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包装装潢的创意设计,又能够合理选择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印刷方式,同时还要培养绿色、环保意识以及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尝试解决的。
二、改革后的课程内容设计
2.1深入了解,提出问题
这是项目的准备阶段,只有对一个项目的整体及各项要求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各项指标、限制等内容后,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意活动。
在拿到一个项目后,不管是企业项目、威客项目还是大赛项目都会有项目要求,通常这些要求都不会非常详细,不足以满足创意需求。但这是学生了解项目的最基本信息,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列出没有给出的,给出但不明确,以及其它想要知道的内容;依据上述所列出内容联络客户进行沟通或通过其它途径寻找并获取答案。
2.2细致分析,确定主题
如此繁杂、设计广泛的资料不可能全部被用到包装设计中,那么这个阶段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去芜存菁,保留对本次包装设计最具价值的资料。这个阶段是做减法的阶段,要求学生在明确知晓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在分析筛选过程中,逐步确定包装装潢设计的大致风格,圈定包装材料范围。确定风格并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作风格剪贴板,将能够体现主题风格的各个要素同时展示出来,以此来指导设计工作。
2.3作品展示、专家点评
作品的提交展示是设计流程的最后阶段,包装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是否符合绿色、环保、人性化的理念,装潢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方面有什么独特、创新之处,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展示出来,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发表。想要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包装设计过程和成果,同样需要专业的考核团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包含有视觉传达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设计、包装印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对包装设计作品给出综合评定。
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是需要通过市场检验的,在无法运用市场检验手段的情况下,邀请业内的资深专家对设计给出意见也是非常有助益的。现场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包装设计作品到课程资源网站,企业专家通过网络对设计进行点评。综合所有点评结果,给出该项目的最终考核成绩。
三、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的实施,学生在精通包装装潢设计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了解了包装整体设计环节中包装容器造型、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印刷制作等与包装装潢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通过深入市场,了解了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准指导设计工作。加强了实践环节,导入大赛、企业、威客项目,采取多方评价方式,通过真实项目应用技术、强化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素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中将绿色、环保、人性化的理念深深植入到学生的设计思维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包装设计,并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对环境、对消费者负责人的设计态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唐勇“. 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观[J].今日印刷,2010(2):69―71.
[3]邹蕾蓉\熊晓洁\谢彬. 绿色包装设计探析. 《包装工程》 2009年10期
[4]李青松.浅析现代包装中的绿色设计. 《大家》 2010年07期
[5]张军.绿色包装结构设计在绿色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年08期
呈现句子结构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语用的角度,找出语法结构的特点。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语用。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法知识。
2. 教学设计
Teaching procedure:(以5.12大地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句子)
Step 1: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passag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Let the students answer these questions(以抢答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有初步的定语从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定语从句。学生先在课文中快速找到这些句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语用的角度,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并发现其规律。
Step 2:Analyze: Why did the author use the Attributive Clause?―A way to give further detailed information.(Let one student answer.)
Step 3:Structure analysis
分析定语从句的特征:修饰某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宾语、表语)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一定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后。
引出定语从句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关系代词(简单分析句子结构,重点在于先行词和关系词,学生脑中有清晰的轮廓)
向学生展示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思考:
Step 4:Let’s practice.
Ⅰ. Introduce a guest:Ladies and gentlemen,here comes…,who is…
Ⅱ. Let’s discuss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you are crazy about. Show on the screen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What kind of students are you crazy about?
The students whom I am crazy about are…
What kind of teachers are you crazy about?
The teachers whom I am crazy about are…
At the same time,sum up the usage of whom.
Ⅲ. Let’s introduce our school to the guests.
Show some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Hushan High School is a school which/that …
This is our school which/that …
Ⅳ. Let’s introduce one of the places in our school .
Ladies and gentlemen,this is … whose …
让学生总结出whose +名词+从句 ,然后让学生操练
Can you use whose to introduce a person whom you like best?
Step 5:再总结关系代词表
让学生自己总结,体现自主、探究学习。
Step 6:Consolidation exercise:P29-2
Step 7:Homework
Us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o write a composition.
我们期待已久的运动会终于开始了。
运动会鼓舞人心,持续了两周。
我们班有52个同学,大多数参加了运动会。
我赞扬那些总是竭尽全力的人。
【关键词】定积分的应用;元素法;理论探究法
〈高等数学〉第六章第六节〈定积分的应用〉重点讲述了1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2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本节内容是定积分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定积分概念的具体化体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定积分的具体应用,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发散的方法去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体的体积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合作探究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学习动力,最终满足学习需要,产生求知欲望。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上拟采用理论探究法:从学生已知的定积分f(x)dx的几何意义这一旧知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动画,教师的诱导,调动学生的情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任意一个曲边图形面积如何去求?”交流讨论、探究、独立思维,从而豁然开朗的“解疑”,获得可以将任意曲边图形进行分割转化为定积分几何意义中标准形式然后解决。从而得到任意曲边图形面积的公式这一新知,完成认知结构的正向迁移。然后进一步探究和思维,顺利地完成旋转体体积的推导,并加强迁移与应用。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又一个教学情境,因势利导,激励启发学生主动体验,始终处于探索、研究、思维的氛围,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让学生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思维障碍,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3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文体,创设情境,增强感性认识,将抽象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认识定积分的本质及内涵。并利用课件板书相关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4 教学流程
4.1 创设情境,激意
1)课件展示实际的一些资料图片。
2)教师导入(与课件播放同步):
前面我们学习了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一个曲边图形的面积.说道面积,我们很熟悉了,因为 我们已经学习过矩形,三角形,梯形,圆等一系列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奇形怪状的面积,比如操场的面积,校园花圃的面积,公园林荫小道的面积。
3)适时设疑:
那么诸如此类的面积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4)出示课题:《定积分的应用》。
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设问,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
4.2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4.2.1 诱导观察
1)课件动画展示在几种不同曲边图形面积的形成过程。
2)教师设疑:观察和比较这几个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 , 学生在愉快的观察、思考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
3)师生小结
得出四个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1)分割
(2)以直带曲取近似
(3)求和
(4)求极限
4.2.2 积极思维,大胆猜想
1)教师设疑:从刚才的图形面积计算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这种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为个案?
想到了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由具体划归为一般. 教师肯定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2)课件展示设想,并用动画描绘:
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分割成无数小矩形来进行计算。
3)教师追问:我们的设想成立么吗?
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思考、讨论、争辩。
4)师生小结
我们的设想是成立的.给出结论
(1)选.变量
(2)求微元
(3)求定积分(出示标题一:定积分的元素法)
4.2.3 精心研究,合理推导
1)设疑
任意曲边图形的面积得以解决,那么旋转体的体积如何去求?比如我们吃饭的碗,一个灯泡的容积等等生活中常见旋转体的体积。
出示标题二:旋转体的体积。导向第二个研究内容。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球体的半径为r,求球体的体积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理清思绪,进行分析, 找出解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将体分割成面,再由面累加成体。
4)推导旋转体体积公式
5)理性分析,感性感知
4.3 练习反馈
(1)绕x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2)绕y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4.4 拓展延伸
4.4.1 师生共同小结,把握重点
要求同学们理解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即:
4.4.2 拓展
其它不规则体的体积能否用类似方法解决,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5 教师结束语
定积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枯燥无味,远离我们,而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利用定积分可以解决我们常见的一些有趣问题,所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 课后反思
本堂课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意,及时把握时机,启发、诱导、点拨,促进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维,探索研究,经历体验用定积分求面积与旋转体积“再发现”过程。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定积分求面积和求旋转体体积的公式。学生始终处于情境当中,自觉体验,思维感悟,质疑解题,获得了知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具有亲切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循循善诱,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心理当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促进、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具设计;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制造、调试、维修能力,而且还得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解决在设计、制造或者维修等所涉及的问题。与此同时,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平的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就目前而言,在我国模具设计教学中,对于模具设计人才的培养依旧存在着许多困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模具设计人才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1当前模具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也做了相应的革新,以期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效果而言,在高职模具设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过于复杂,在模具设计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都过度偏向于理论知识,且依旧存在着诸多教材内容陈旧老化现象,而忽略新知识、新方法的铺入。其次,在当前许多模具设计教学课堂中,依旧存在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采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在讲授各种模具结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等,使得课堂教学相当乏味,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机会还相当的匮乏[1]。最后,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基于模具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相对枯燥的过程,在实践机会匮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好教学工作,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更加低落,无法在模具设计教学中展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新时期模具设计教学方案
2.1加强对课程设置的创新
模具设计教学本身就是一项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而当前许多职校在模具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上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方面,往往是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使得许多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存在烦闷的情绪,而且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日后模具设计中往往难以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模具设计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课程设置的创新,结合实际改变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规划,不仅要改善学生日常学习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比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更多的精力发挥到课程设计和实验中去。同时,还应当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毕业季,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单位实习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不断的提升自我,还能解决校企之间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问题[2]。
2.2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针对当前职校生模具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的培育,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有效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不断地摸索。首先,学校应该在设备上加强投入,让学生拥有一个更好的创新设计平台,提高学生日常创新设计的兴趣。其次,作为教师,要充分的知晓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在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引领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不一样的机械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自我。最后,作为学生,在学习上不仅要勤奋好学,还应当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教师的引导等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而投入到模具设计中来。
2.3改变课程成绩考核制度
成绩考核制度作为衡量我国芊芊学子的重要标准。当前大多学校所采用的课程考核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题并采用试卷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制度往往比较片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整体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基于模具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单单的试卷考试根本无法评价学生的成绩,而是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等众多考核形式,全方位的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的优质特点[3]。与此同时,平时也应当加强学生的成绩考核,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等,为其在学习阶段就打下牢固的基础。
3结语
终上所述,基于模具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模具设计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也将存在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因此,在模具设计教学中,应当通过加强对课程设置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改变课程成绩考核制度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涂光亚,易壮鹏,刘小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4):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