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诗词 爱国主义 文学主题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试论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纷纷走向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催生了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最为作家和读者所关注的抗战文学。由于战争,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战现实,容易发挥宣传轰动效果,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富于感染力、战斗力强等特点,很快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体裁。
诞生于抗战中的诗歌,不仅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整个过程,乃至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 世纪中,一直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向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不甘于民族文化与国土的沦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自己世代繁衍的家园,是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最普遍的主题
“九一八”后,《松花江上》首先唱响了抗战诗歌的主旋律,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由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高度概括了当时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在敌人用刺刀顶住我们中华民族胸口的时候,发出了战斗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悲壮的吼声,发自中华民族心底;这吼声,像狂飚一般,在全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抗战爆发后,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无数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发表了许多激励抗日救亡的诗篇。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
在这首气势宏大、情感亢奋、形式自由奔放的诗作中,诗人用炽热的语言直抒胸臆,把悲愤的目光投向饱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地,用简短、遒劲的诗行,有力地表现出反抗的风暴怎样从血泊中卷起。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侵略者,诗人发出急促而粗犷的战斗呐喊,号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自己底血管”,“拔出敌人底刀刃”,到保卫祖国的神圣的战场上去:“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因为“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全诗所抒发的感情既沉痛悲愤,又激昂狂暴,充满了从民族灾难中升华出来的强烈斗争欲和复仇欲。闻一多先生由衷称颂:这是一种“鼓”的情绪,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力与活力,在这大地上”。
这种激励斗志、战斗号角式的诗歌,在抗战时期相当普遍,汇成了抗战诗歌的主流声音。
正是由于英雄主义本身焕发出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也往往是爱国英雄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和事迹,吸引诗人去加以描写和表现,以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战争一爆发,诗人艾青就“拂去往日的忧郁”,迎着“明朗的天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的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终于找到了光明所在――延安,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以《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反法西斯》等诗集,以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烽火岁月的时代精神。这是作者本人,也是我国抗战前期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收获。在长诗《他死在第二次》里,作者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英雄士兵。他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义无反顾重又走上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长诗歌颂了这位兵士的革命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他的激情来自民族的觉醒和解放,他的无畏联系着祖国的生机和希望,一草一木都鼓舞着他再去为之而战斗,而牺牲。
创作的《义勇军》曾经传诵一时:“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在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了/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不多的诗行,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使人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下闪亮的寒光。他用形象启示人们:“正在血里生长着”的,不仅是长白山下的高粱,而且有全中国人民心底的仇恨。这个骑着战马、挂着敌头,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了读者有力的鼓舞。《阅兵》和《山中――致将军》形象地描写了人民将领的神勇英姿:“师长飞马上山/谁也不曾听见/那马蹄一响/他已到半山间/将军轻轻的/冷声一笑:一块石头/也不许他侵犯”。钢铁似的诗句,为我们塑造了钢铁似的英雄形象。
在整个中,充满凛然正气,壮烈不屈的英雄一再成为我国抗战文学作品所表现和歌颂的对象。正是英雄本身焕发出的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漫长而艰苦的,是我国历史上伤亡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但是,敌人的凶残,从来就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乐观精神
抗战时期涌现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充满着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一种明朗的色彩,表现出对民族群体力量的自信和对貌似强大的敌人的高度蔑视!作家和诗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民群众深信: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决不会屈服,一定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抗战刚刚开始,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的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别妇抛雏”返回祖国参加战斗。民族革命的号声激起他歌唱的热情。在《战声集》里,作者以他所特有的奔放和豪迈,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愿望、抗敌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站起来啊/莫再存万分之一的侥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87-01
语文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诗歌因其历史的厚重和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在阅读鉴赏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古诗短小集中,上口易读,便于记忆、吟诵,深受学生喜欢。它们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范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优美精练的语言;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古诗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我们利用古诗教学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培养昂扬向上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动力。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中国的诗人中不乏乐观向上的人,他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时能乐观面对,努力走出人生的阴影,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处世。如曹操的《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如坡的许多诗歌,都充满着乐观的情怀,在教学中如若能抓住这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怀。
3.提升学生的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学做人
语文教学是什么呢?是以语文为载体的“人―人”系统,学校的“产品”不是别的,而是适应社会需要、有持续发展素质的人。教学的对象是人。教书育人是天经地义。“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学语文,知爱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在心田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古今中外事件、人物、知识和景物的记叙和描写而渗透其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分别从“悲与喜”两种对比强烈的角度,表达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政治动荡,国破家亡,再让学生了解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志向,到了晚年报国信念仍矢志不移,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歌,抒发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当学生明白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追求之后,便自然明白了诗人临终前为什么念念不忘“九州同”的美好愿望了。一位即将辞世的老人所流露出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感人至深,教师可用深情的讲解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语文,懂感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许多古老的诗句,告诉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其实,语文也一直与感恩教育相连,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机。
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体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大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表现大自然之恩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感激大自然之恩。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荷花》《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表现父母之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如教学《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等课文时,引领学生体会父母的博怀、无私奉献的品质,母爱、父爱的伟大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应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三、学语文,识环保
我们知道,关心地球、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作为一个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因素,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家乡,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通过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等形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就是等于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如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向学生介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如果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呼吁全人类都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如果地球被破坏,那么就无处可去,就等于灭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我们应如何保护地球”这个问题时,由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如何保护环境的做法。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地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
四、学语文,明诚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诚信则是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遵守诺言,言实有信。对一个人来说,“诚信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富兰克林也说过:“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在现代生活中,拥有诚信,两个企业才能合作,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精心设计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如在学习《中奖那天》时,我让学生讨论:“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学生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认识到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做人”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把每个孩子引上人生正路,让每个孩子享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景瑞. 我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真实体现。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习进程受到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很差。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和“言”不能够被并重,所以才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文章、文字、文化和文学等方面,只有综合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和“言”并重,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32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能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能够使其古代汉语知识基础更加扎实,能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但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直接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尤其是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导致语文教学整体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引导学生认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字的发音和意义与现代汉语都有一些不同,有一些字的写法也会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字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着重进行有效的指导。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把实词的字义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按照课下的注释,同时使用一些字词典。通过自己翻译并且总结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自行翻译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状语后置的例子,比如,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具告以事”,“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再如,由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韩愈的《师说》中有“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乎”之后为状语,也为状语后置。通过对于这些生词和文言文句式相关的知识的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受内涵
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诵读,因为只有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够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诵读,也就是对于文言文文本的眼观、口诵和心思,形成对于文本的有效理解。通过对于文言文的诵读,能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很好的共鸣,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扎实。普通文章也好,文言文也罢,都是由作者的真实情感写作出来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阅读形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把文言文中抑扬顿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对话部分,可以首先由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诵读标准的同时,弄清楚文章大意,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根据其中的内容合理安排自己的情感。最后进行全班齐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诵读教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教材。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以表现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其中的内容就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同样,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能够从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身到秦王面前进行刺杀的行动中感受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民族大义,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仔细研读作品,做好文学鉴赏教学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风格是闲适恬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四、品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5.意境:如安谧美好、华美壮丽、恬淡闲适、意境高远、开阔宏大等。
古典诗歌是我国浩瀚的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鉴赏优秀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理解标题,抓住主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关联作者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内心世界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诗歌意境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准确理解术语内涵,初步形成鉴赏能力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