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学生值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

第1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我的成长足迹” 自评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38-03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据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探索运用的“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记录方式,保留和分析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动态表现,以期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1 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自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通过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自评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学习自评的理解存在误区。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评的理解不全面,他们把学习自评简单地理解为自己批评自己、说自己的不足。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自评就是“数学题目做错后找错误的原因”,或者仅仅是在期末成绩报告单中写写自我评语。只有少数学生觉得学习自评是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一贯表现。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自评上,更多的学生把它理解为找问题、作总结。

(2)数学学习自评的内容、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缺乏目标性。

在数学学习自评中,主要以口头表达、文字书写等方式为主,内容以总结本学期表现、对某件事情的反思、考试后的自我分析等为主。在这样的学习自评中,学生常常会写到:粗心没看清楚题目、题目的数据抄错了、计算出现错误等,基本上把自评结论归咎为“太粗心”。这样的数学学习自评主观性太强,缺乏目标性。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部分学生甚至不知如何进行数学学习自评。

(3)数学学习自评随意性较大,缺乏长期性、规范性。

小学生进行自评基本上是在教师要求下完成,自评的次数不多。有的教师甚至觉得小学生太小,自评没多大意义,因此,在评价中,或者全权代劳,或者置之不理。调查中发现,90%以上学生表示如果不是教师要求,肯定不会进行数学学习自评,50%的学生把自评当作教师布置的临时任务而已。因此,在数学学习自评中往往流于形式,往往时断时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 “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的特点及意旨

从当前小学数学自评现状来看,教师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对错、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心理学家杜威强调:“教育评价不能仅考虑应该教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学到什么,忽略这个方面,教育便成为外来的压力,即使产生一些表面效果,也不能称为教育。” “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从教师的教为主导向学生学为主导的转变,使学生能对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作业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自我做出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规范、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一周学习情况的总结以及家长对孩子本周自评后的寄语,等等。其最显著特点就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并突出自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其意旨就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数学学习的成长进步过程,在成长变化中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自评,学生们可以清楚的通过评价数据的记录了解自己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及时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需要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出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自评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的特点、意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自评方式的标准化。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受教育程度,无法全面恰当的来评价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哪怕是接触较为广泛的“考后反思”,多数学生都会写到“这次没考好,下次要努力”。学生们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自我评价缺乏针对性,也就失去自评的激励功能。为此,“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设定了如下规定:

从以上表格设计内容来看,“我的成长足迹”以标准量化评价表为主,自我总结和家长寄语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我的课前准备情况”(见表1)要求合理放置学习用品、准备所需教材和练习并安静等待老师上课,按要求完成的给予加分。“我的课堂常规表现”(见表2)主要观察孩子的课堂纪律,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被老师点名的则按次数扣分,而整节课未被提醒的则可以加分。“我的课堂发言表现”(见表3)重在考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其数学思维能力,我们鼓励孩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一点一滴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无论是否回答了问题,只要有举手、想发言的表现,就给予1分的加分,对于特别精彩的发言会寄语3分的加分以示表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情况(见表4)评价是学生在当天作业的订正复批后自主进行,教师不统一安排时间。

这样,数学课堂表现有了统一评价标准后,学生们无需老师的提醒,自行根据本堂数学课的表现进行累计加分即可。评价一般在课堂的最后1 min进行,简单方便、操作性强,容易收到评价效果。

(2)突出自评方式的灵活化。

从自评方式的内容可以发现,“我的成长足迹”致力于改变过分强调纸笔测试的结论性评价,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探索。标准量化评价表中的课前准备、课堂规范、课堂发言,就分别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主动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以学生测验成绩、作业正确率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而且更多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评价方式、手段、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不让学生因为数学成绩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

(3)凸显自评方式的轨迹化。

“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以一周为阶段周期(见表5),将学生一周数学活动中的各项数据收集起来,根据数据汇总后的情况评价本周学习状况,以此进行自我总结,发现不足,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与“档案袋”形式有相通之处,学生能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学习进程,老师能明确掌握学生学习的变化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客观交流和探讨。此外,“我的成长足迹”着重体现学生的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调发挥自评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励的功能,从很大程度上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注重自评方式的个性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一直以来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评价偏向过于绝对化,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成长足迹”实施中,既体现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又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比较客观的判断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潜能,能针对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5)体现自评方式的亲子化。

当初,在设计“我的成长足迹”的时候,我们就考虑是否让家长也参与这项自评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还能因为家长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学生不容易长期坚持完成一项活动,这就需要借助外部因素督促他们坚持到底,家长寄语(见表6)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家校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起自信心。

4 “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的效果反馈

“我的成长足迹”数学学习自评方式实施一学期后,对前期调查的学生进行回访调查发现,学生对数学自评的认识有了明显加深。其中,84%的学生知道数学自评是“自己评价自己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100%的学生明确“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中,都进行了自我评价”;“把自评当成老师任务”的学生由90%下降到15%;72%的学生认为“能通过自评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有23%的学生觉得在进行“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后,家长对自己学习的关注有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逐渐养成,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曲连永.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119.

[2] 杨柯.教学自评与师生互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

第2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一、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并调整自己的活动,“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特别是,能够建立在清醒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理性之上. ”

实践证明,只有独立的反思,才能使学生产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而这些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产生的. 所以,反思容易形成独立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负担,而变为学习乐趣. 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探索性和严谨性也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把握数学的本质,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即反思性学习才能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内容及意义

1. 反思解题思路,优化思维过程

小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看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加深思,急于求成,并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常识错误. 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致使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2. 反思错误根源,强化反思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仅要求指出错误之处,得出正确答案,还要求分析错误原因,是来自粗心、解题习惯不良还是知识理解有误、公式应用有错,等等.

3. 反思他人见解,吸收为我所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回答还是小组的讨论或者全班的交流,都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这有助于提高反思的技能,体验反思的作用,养成反思的习惯.

三、培养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

1. 建立错误原因分析记录卡

每个人在做数学习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把这些错误记录在像下表一样的卡片上,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

2. 写数学反思周记

如在最近的期中测验后,有一名同学在数学周记中写道:每次考试后,老师总会对试卷进行讲评,并让我们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思考,找一找自己错误的原因. 我觉得这次测验有两个题目错的冤枉. 第一个错误是判断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四分之一. 我当时读完题目时没有多想,就进行了判断. 实际上是错的,应该是平均分. 其实这个平均分老师在上课也是特别强调过的,我怎么就忘了呢?第二个错误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没有除以2. 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特别会忘记除以2,怎样才能记住呢?…总之,整张试卷的错误都是不应该的,我以后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3. 教给反思的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激发学生仅思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自觉性. ”为了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教师应从以下3个方面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 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反思性数学学习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 因此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要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涂荣豹. 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 2000(4):17.

第3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发现,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往往显示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相较于普通的课堂导入方式,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生活案例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对“统计”二字有初步的认识。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这是我在我们学校花坛拍摄的郁金香图,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出具体的数字呢?”学生涂完之后,教师可以对比出示图片和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答案不言而喻,教师趁热打铁:“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校园花坛的郁金香小施魔法,一下子就使学生的眼睛盯到图片之上,并结合一问一答的方式,成功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若是缺乏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是无法将它发掘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圆柱认识的学习过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圆柱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去摸一下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并让学生说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一些学生会说摸到的是一个光滑的平面;而另一些同学则可能会说摸到的是一个圆形。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如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这是圆柱侧面。通过这种方式,恰当的利用引导性语言,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可以更好更快的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三、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含很多数学问题,行走上学的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位移。让学生能够通过书本上所阐述的数学问题展开想象,尽量与我们的生活,每天所必须去做的事情联系起来。逐渐的,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十分有趣的,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十分的强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应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数学的价值观。总而言之,数学的教学要紧紧围绕“数学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将数学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利用好生活中每一个与数学知识有关系的生活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数学理论思想、规律和方法,而是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关问题。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学知识与技能后,我们还可开展一些生活化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比如,在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让学生在课下对教室、学校操场、家庭居所等所占面积进行计算;在学习了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之后,为学生拟定一个购物计划,让学生自己到超市购物、付钱,并将所带的钱、支付的钱、找回的钱用笔做详细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汇报给我们,由我们来检测他们的实践效果。这样,我通过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既使数学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化,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五、改革家庭作业的模式,注重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

第4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创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立足于“开放创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卓越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数学的主体,引导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数学的角色中。借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与力量,体会数学精神和文化,突出个性化教学。我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操作、讲故事、谜语、生活经念、实践、动画、设疑等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4+4+4+4,7+7+7+7+7,8+8+8+8…+8(5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孩子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加,而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

二、营造氛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中心环节。

首先,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其次,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称赞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这一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念、感悟思想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全面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帮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必然环节。因此,教师要在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不同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念和经过的数学学习过程探究新知,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注重教学反思,完善数学卓越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这体现在学生能用多少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反思教学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重要环节。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可以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完美构建数学卓越课堂。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完美数学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构建实施课堂创新教育的立交桥[J].华人时刊(校长),2012,(04).

[2]董培银.小学课堂创新学生乐中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2,(08).

第5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素质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1988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国家教育部门从课程的内容、难度、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度等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尤其是2002年,全国已普遍使用了新教材,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也有新的要求。

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选拔、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一切评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上的,不同的标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2学业评价概述

2.1评价目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学科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及科学品质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2.2研究进展

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学业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也正在以全面测评素质为导向,积极探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中学业评价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五年来教育、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方面的十余种刊物中,有关学业评价的研究很多,有些地方已经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实践。据报道百万学生改变以往的成绩报告单,而使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让学生从分数堆里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初中历史和政治也尝试开卷、闭卷相结合方式并以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3评价功能

学生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控和价值的判断。数学学业评价作为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的手段,其功能如下。

(1)导向功能:为了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以数学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发展。(2)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做出判断。(3)诊断功能:通过评价、调查、了解、验证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制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4)调控功能:根据诊断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利于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5)激励功能: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会对人产生压力或动力,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朝着目标方向努力。

3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的实施

3.1具体实施建议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注意多元化,对学生既要有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根据这些要求,把对小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听力测试、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四个方面。

(1)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是指学期末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统一出题,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考试,学校教师统一阅卷。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卷为8开双页,卷面统计成绩为100分。对一些开放性的题,教师阅卷时可给予学生适当加分,但加分不计入统计,只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鼓励和肯定。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70%。

(2)听力测试

学校根据学段教学目标和本期教材口算的内容和要求,可由学校教导处或任课教师出20道口算题,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听算测试。具体做法是:教师念题三遍,学生听题后在听算单上填写出答案,听算结束,学校可组织教师统一(或任课教师自己)阅卷,正确的一道给0.5分,满分为10分。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

(3)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应该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的行为是否规范,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写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部分也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表1)。

(4)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各学校教学的实际,对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进行。

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时,要注意从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否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学习水平,是否能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表2)。

3.2改革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建议

(1)从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结构的复杂完整性,结合新数学大纲确定的目标,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面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基础知识、态度方法、思维品质、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除知识测评外,还应考察其学习的态度、收集与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创造能力等,评价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测评。

(2)从具体的评价操作上,可用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情况的实作评价来补充单一的纸笔测试。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里,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因为它能更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测评比单一纸笔测评更全面、更真实,可作为纸笔测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等级记分制下附加评语性描述,评语应指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学业考评从过去以分数形式的表征性评定转化为以等级制附加评语性描述的实质性评定,后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从评价方式上应注意把形成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相结合,且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更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问题,反馈信息以促进改进,使其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评价原则,应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培养学自主、自信的意识。

(5)现代教育评价更重视自我评价的功能,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时的角色互换,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调动教与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和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调整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在心理上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以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6)配合评价改革,应积极开展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使试题为检测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改革评价制度首先要改革试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制定考试命题,命题内容中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具体知识注重考核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7)评价最好采用“等级制+评语”的综合性评价,改革应试教育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半开卷、开卷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淡化考试,这将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中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8)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改革,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估学生发展的体系,依据评估学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可采用“个人发展参照法、教育目标参照法、教育常模参照法”。成绩考试的评卷,应特别注意激励独创精神,对于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解法应予以加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上,应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来判断教育成果及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的探索过程;学习方法;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01-01

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初中课改数学学习下的几点体会: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

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溥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并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本人在几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

(二)教会学生学习

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7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1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

1.1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1.2观察的持久性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1.3观察的敏锐性

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1.4观察的全面性

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2 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3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4 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5 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第8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 体验 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①。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应用需求。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集体性的特点,更偏重于直观思考,这种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的思维模式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需要我们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比如学习分数,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份西瓜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学习负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楼、二楼、地下一层怎么计数呢?圆周率是“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教学的关键点。以前的传统教学法是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点,但这样,就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去主动探索把前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学得不牢固,很容易就忘记。所以,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孩子认识圆的周长之后,自己去想,互相讨论测量圆周的方法,接着小组同学动手操作、相互合作,测量几组圆周长与直径的值,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在充分地交流之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固定比值,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另外,在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遵循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先观察实验得到的数据,初步体验到“所研究的圆的大小不同,但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用直径去度量三个圆形车轮,发现“每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引导学生想象,“换成其他的圆,它们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通过“是”“也是”“还是”三个层次,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在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凭借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积极探究,真正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学习效果显而易见。这样,孩子得到的知识真实、牢固。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以教材和教参的重点和难点去衡量是不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设置适合自己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更加和谐。

二、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重点培养心智活动技能和动作技能,在小学主要体现在: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如教学测量圆周长中,在分组讨论圆周长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问题后,学生就动手测量起来,有的用围的方法,有的用滚动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了他们的活动技能,即测量技能。在探索圆周与直径关系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又是测量圆周,又是测量直径,最后又计算起圆周与直径的比值。在此环节中,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既提高了数的计算技能,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又要我们小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懂用熟巧”去培养。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动手去实践体会,如自己做个计数器,一些图形的空间形状;也包括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技能。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之灵魂,这种思维方式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②。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现技能之后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分类的思想、矛盾的思想、划归的思想等,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思考。

从圆周长测量方法的提出,到有意识地去测量圆周与直径,最后在班内交流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总结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总结出圆周率的意义。这里,学生寻求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通过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应用

《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③。数学能力包括把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课堂以及相关的练习。这种作业将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注意变式训练,既要训练发散思维又要培养收敛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知识的使用和迁移能力,就要精心设计练习,使之有梯度、有层次,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上述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评价,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测量长度的能力;百分比计算的能力;发现问题(自己不懂得问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未知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能力;还包括综合汇总、评估的等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已有的数学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数学能力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应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根据小学数学教育规律,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历过这些程,学生才会有大的收获!

【注释】

① 丰仙花. “经历过程”的数学学习,《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期.

② 金敏飞.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试周刊》,第19期.

第9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具 课堂教学 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49-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数学活动,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认真实践、合作交流、质疑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具作为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具辅助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

一、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1.巧用数学学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具创设合适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本身,体会数学的魅力。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够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和高效性。如在整理乘法表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准备好表内乘法卡片,让孩子先通过分类整理找到整理乘法算式的依据,然后再按照他们发现的规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摆成排或列。这样不仅使原本枯燥的填表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要想从杂乱无章的乘法算式中理出头绪,就必须关注乘法算式之间乘数和积的关系,从而真正达到了整理乘法表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产生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2.善用数学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经过多次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的动手操作实践才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让学生通过拼、摆、剪、画图、测量等操作经验,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是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最好的操作工具。如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面积的真正含义,可创设情境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通过重合方法不易实现比较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想法寻找合适的学具,有的用剪刀剪然后再重合验证,有的想到用硬币或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平铺比较,有的想到了作图画大小相同的小方格,这就把“要我学”变成了开动脑筋的“我要学”,在运用学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善用学具可以推动学生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是人立足于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中彼此协作,共同提高。在独立探索的前提下,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方法,在交流中反思,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学具作为合作学习的纽带,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妙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运用学具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感知和抽象数学知识,是沟通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学具

1.创设教学情境,抓住学具使用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具趣味性,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会不失时机地产生使用数学学具的强烈需求。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办小商店进行模拟购物,利用学具人民币购买1元的商品,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追问为什么付10角也能买价值1元的商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牢固掌握元角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购物经验孩子的理论认识得以升华。

2.抓住教育契机,总结学具操作中渗透的数学原理

利用学具操作学习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直观化的操作感受,化抽象为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是结合操作过程,总结抽象的数学原理,提升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往往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操作过程分离,不能准确用语言描述为什么如此操作,我的做法是初步引导时放慢脚步,每操作一步追问为什么。例如,在进位加法9+6的教学中,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操作总结计算方法,我分别追问在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的过程中“9”在哪?“+”在表示什么?“6”在哪?结果中十位的“1”在哪?结果中个位的“5”在哪?这一追问过程,让孩子能够边操作边思考,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提升思维能力。

3.养成有序操作习惯,做好学具操作准备

小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弱,在教学中进行一项简单的学具操作,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花费很多时间。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迫使教学中断,冲淡学习气氛。因此,指导学生养成有序存放、摆放、操作的习惯非常重要,使学生在运用学具时能够准确快速找到,并准确操作,节约操作时间。

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动手操作学具前很容易产生急迫动手的心情,此时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经常出现没听清楚操作要求和目的就开始动学具的情况,这样的操作活动往往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在操作活动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听清楚操作要求和要领,进行思考后再动手。

4.注重操作指导,优化学具操作过程

同样的学具,使用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会相差很大,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学具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优化学具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以其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等特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学具,组织好操作过程,发挥出学具的最大作用,调动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