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几乎每个人都在感叹,为何时间过的这么快!在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回首这段时间的工作、生活,真是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望着渐渐成长的孩子们,从他们身上让我找到一种自豪感2016幼儿园教师反思周记2016幼儿园教师反思周记。这半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使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各方面进步也很大。我整理一下思绪,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听人说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心”:爱心、童心和细心。我也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的做到这“三心”,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孩子般的童心去和他们游戏,用细心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我认为具有一颗爱心是一切的基矗幼儿园是个儿童的世界,而我们正生活在这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里,我要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一株株纤细的幼苗,培育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有爱,我们还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艺术。每次的教学活动我都认真对待,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更好、更快、更开心地接受教师所授的内容,我总是不断的尝试、探索、创新。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长好、学好、玩好,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以“纲要”为准则和两位老师一起商议、讨论,制订了班级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各类计划
在一日活动中不仅以游戏贯穿各科教学,还积极使用肯定鼓励等方法,使班里每个幼儿都在温馨、欢乐的环境中身心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家园互动中,我认真做好每一位家长的工作。因为我知道幼儿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的教育,家长们的支持和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常常利用家长园地、幼儿接送时间、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地和家长讨论科学育儿的知识。同时,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家园一致共同教育。
幼儿园小班反思周记二
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不脱离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以智能目标为主线,以情感目标为动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分清主次轻重,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可以操作和测试,能及时反馈,弥补不足与缺陷。这学期抓课堂教改,首先抓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要求备课组首先熟悉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学工作思路,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熟练、正确、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脑中有大纲,要熟悉所教年级,所教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大纲对相邻年级乃至整个学段的整体要求,从宏观上一盘棋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
备课中要充分体现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同时强调各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是优化备课的保证。统一认识,备课时有几个知识点,哪些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作业的基本题统一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教学能力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首先要认真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每节课的目标与知识点的目标都应是具体明了,还要落实,只要知识点的目标得不到落实,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案要求详细认真设计书写,克服上课时教师主观随意性,不认真备课写教案,拿起教材随意上课,这样也许会有顿悟和新意,可这种随意性较大地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违背了教学计划的特点,不写教案,浮想联翩,海阔天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成串,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讲的肤浅或不得要领,就会大大抑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把这种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即写好教案),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备课的科学性。
(3)教学内容科学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幼儿园转变教育观念,从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幼儿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新理念。教师们要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念,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应尽的教育责任,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幼儿感恩教育的比重,使幼儿能够在一日生活中接受到感恩教育。在各个领域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思想,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了解感恩,学会感恩,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
二、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制定感恩教育的专门化目标
朱小蔓教授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是道德认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幼儿道德启蒙首先是情感的启蒙,幼儿的道德教育要以道德情感的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目标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会让幼儿从认知到情感到行动上都能够有所发展。幼儿感恩意识的获得并不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感恩行为也不是短短几天就可以养成的,感恩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幼儿园须保证幼儿感恩体验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幼儿各方面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幼儿的各项潜能才会被逐渐开发出来。幼儿园在制定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上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各领域教育目标为基础,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在设定不同的感恩教育目标后,要赋予它们以切实的内容和形式,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获得相应程度的感恩教育。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同家长的亲情关系;大体上了解感恩的具体内容,逐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的人际关系结构渐次有所变化,同伴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上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这些变化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了解感恩的内容过渡到主动关心帮助同伴;对于大班的幼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新的感恩教育目标,让幼儿懂得感恩幼儿园、社会、自然等一些范围较大的内容,同时幼儿也应当学会一定的施恩行为。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实感恩教育内容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开展专门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基本的感恩知识入手,逐层深入进行感恩教育。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将感恩作为活动主题,把感恩教育予以突出,也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活动中,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接触感恩教育。此外,还可以利用节日推进感恩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都是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节日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老师的辛苦,感谢他们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付出,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晨间活动的时候可以随机导入感恩的话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感恩。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提醒幼儿要学会分享,关心同伴。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随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换位思考,参与感恩活动。如开展“我当袋鼠妈妈”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抚养小袋鼠感受到自己幸福的生活是跟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吃糕点或是午饭的时候,提醒幼儿不要浪费,要感谢给我们提供食物的人。在幼儿园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起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感恩教育,将感恩的思想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当中。
四、开展家园合作,树立家园共育理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也应当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感恩教育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促成幼儿感恩行为的养成。具体说来,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幼儿在同家长的游戏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人间亲情的温暖,学会感恩与回报。与此同时,搜集一些有关感恩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供幼儿和家长一同阅读欣赏,如《饮水思源》《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使幼儿在故事中接受感恩思想的陶冶,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今天我当家”,让幼儿当家长,家长扮演幼儿,让幼儿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易,感谢他们的付出。在家园共育的形式方面,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座谈会、幼儿园开放日、建立家园联系卡、社交网络等方式,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感恩教育。幼儿园可以利用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中的表现,让家长根据幼儿的表现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做出调整。幼儿园也可以通过家长的意见来弥补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中的欠缺之处。
五、创设感恩环境,营造感恩氛围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但通过对西安市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重教学轻游戏的观念普遍存在,在游戏指导中存在着功利化、成人化、刻板化、绝对化倾向等问题。应充分认识游戏与教学分离式、交叉式和融合式三种关系模式,实现关系的转化,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深度支持教师的转变与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教学;关系模式;调查反思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1]。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两类活动分别强调顺应儿童发展和促进儿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这两个不同方面,他们就是游戏和教学。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幼儿园教育中这一两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问题和困惑的产生都是与不会区分或者不去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关。如何对待游戏,如何坚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又能自然有效地达成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这是摆在教育实践者面前的棘手而又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西安市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调查,认为当前进行高质量、深入化的教师培训是从根本上还原幼儿园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围绕游戏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与访谈(包括一对一访谈与集体座谈两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调研。
1、教师心目中的观念
关于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几乎所有教师都持肯定意见,但对于“玩”和“教”哪个对幼儿更有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更有用。理由是“教”能让幼儿学到东西,能很快看到能看到效果,而“玩”能否让幼儿学到东西很难确定,尤其是不能让家长看到预期的结果。当问到“你对游戏和教学哪一个更投入更用心”时,大部分教师回答对教学更用心,理由是教学环节比起其他环节更重要,实际上也容易把握,而对游戏则很难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关于“游戏是否有必要和教学相结合”的问题,教师们普遍认为应该结合,因为游戏能够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达成预定目标很有帮助。
2、教师的行为与实践
游戏在何时会与自己的教学行为相结合,大部分教师认为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很大量使用游戏的形式,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如有幼儿跑神、不关注的情况发生时也会使用游戏的形式,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也会考虑将重要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教师们反映教学中“借用”游戏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
3、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的评价
教师们认为目前幼儿园更关注幼儿的区域游戏和户外游戏了,而且认为户外游戏教师组织与指导比较有把握,而对区域游戏不太能胜任,尤其是角色游戏与建构游戏教师认为自己布置如何指导才好,更多地情况会让幼儿自由发挥。
二、教育实践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已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有的教师为了使活动呈现所谓理想的游戏状态,会把教学、谈话甚至是生活活动都安上“游戏”的名目,这实际上是把游戏当成一种装饰,这样的活动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显得生拉硬套甚至不合逻辑。根据课题的调研结果,经过归类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西安市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中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重教学轻游戏”的观念依然存在
教师通常能够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如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社会交往策略、积极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想象力与创造力等。但是却对通过游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鉴定的信念,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中,教学活动因其能够精心预设教育目标、可以有效控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自身的教学行为,从未相信教学活动才是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尽管教师承认游戏的价值,但是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认为成人为有而选择的活动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而非游戏活动的创生与组织。
2、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停留在功利性价值的开发层面,无视游戏的本体性价值
不可否认,游戏本身具有其形式活泼、操作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规则游戏因其竞赛规则所能引发幼儿的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在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方面,游戏确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游戏之所以存在至今,并非单纯因其工具性价值,游戏的本体性价值更是游戏的核心魅力。
3、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成人化、刻板化、绝对化的指导倾向
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游戏控制过多,异化了游戏。教师往往是游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严格控制着幼儿游戏的内容、时间、规则以及游戏的发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经常采取“包办”的做法,给幼儿准备好各种游戏材料,以一定的模式导演幼儿的游戏,如规定几种主题和角色,帮助幼儿分配角色或指定角色,角色必须按固定方式来表现,情节也要按一定套路发展。显然,幼儿没有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经常在幼儿园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游戏开始前,教师会说,你要想好玩什么,怎么玩;在游戏中,教师会说,你不可以这样玩,你必须那样玩;在结束时,教师会说,你学到了什么,你以后应该这么做。正如华爱华教授所分析的那样,“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会详细地安排游戏的过程,使得幼儿按教师设定的流程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设计中,教师规定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游戏的直接导演者,幼儿成为游戏的‘奴仆’”。
三、游戏与教学的交叉转化,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现实选择
1、教育实践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关系模式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探索实践中,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模式,根据二者融合的程度的不同,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路径:
一是分离式。游戏与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分离、独立存在。从课程计划表以至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组织环节,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各自分离的现状。教师一般更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游戏以自由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教师不太干预幼儿选择游戏和游戏进程。这也是我们传统上组织游戏与教学活动的方式。
二是交叉式。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解决。而这仍然是两个独立体。游戏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教学加以理性化;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中儿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运用。在儿童游戏时,教师在观察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可以以个别或小组形式插入有益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教学和指导。运用插入式结合方式的原则是既要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干扰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在一种活动中插入另一种活动时,应自然而不要生硬。
三是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着双向的建构,通过对话、交流、交往等活动,彼此在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得到了体验,教师在支持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幼儿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获得了发展。在这里,游戏成了幼儿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幼儿积极主动、自然而真实的学习活动。最理想的模式就是这种幼儿与教师在一起共同生活、游戏、做事,共同获得发展。
目前,很多重视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幼儿园正在尝试着把游戏与教学因素通过交叉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探讨了游戏与教学结合的不同形式。当然,教师选择以上哪一种做法,与他们的现有专业水平和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
2、教师培训:深度支持教师的转变与发展
跳出传统认识的局限,完整地解读儿童游戏的存在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厘定游戏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全面实现的可能路径,便成为一种必须。在这将近一年的指南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1)培训设计中对游戏主题、游戏与教学关系主题给予比重过小,有些培训主办者甚至随意取消这些主题,反映出培训设计者对于游戏也仅将其作为活动形式的陈旧观念。(2)部分培训中设计的游戏专题内容比较空泛,案例分析不深入,多是零散的教育案例,严重缺少反映教育活动连续性的大型案例。反映出来自西安市幼儿园园本性、原创性案例的缺失。(3)培训形式多是讲座式、讲授式,缺乏让学员深度体验、深度参与、师生互动式的参与式培训。基于上述问题,今后的培训可从培训设计、游戏主题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培训设计主要涉及到培训管理者的理念,培训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游戏主题在整体培训框架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尝试进行教师游戏组织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并且要吸引园长和其他幼教管理者参加。这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的释放,即让广大一线教师从培训课程设计中就能体会游戏对于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开发科学有效、系列化的游戏专题,本课题组目前开发并已经使用的专题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精神解读、关注游戏、关注儿童的游戏精神、实践幼儿园的游戏生活、游戏与玩具等。
最后就是游戏培训形式的改革,实践参与式培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局限于普通教室里的讲座式培训,直接将培训举办在幼儿园的教育(学习)现场,并为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便于学员们随时发起和组织游戏观摩。这样既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又能真切地把所学加以分析应用。除此之外,更要改变学习参与者的角色,改变以往单纯的师生关系,培训者既是老师,更是主持人、学习同伴、发问者和画龙点睛的人;被培训者需要动脑、动手还用动情,做到全身心的参与。
【注 释】
[1] 朱家雄.“通过游戏的教学”与“包含教学的游戏”—二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J].幼儿教育2008(8).
【参考文献】
[1] 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2] 彭海蕾.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华爱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反思.幼儿教育,2009(4).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主体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幼儿阶段的语言教育具有基础性,良好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质量,也可为其以后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场域中,与语言相关的教育乱象层出不穷,同时,很多教师似乎并不明了语言教育背后所体现的教育意蕴。这些促使笔者对语言教育现象及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思,从批判的视角反思当前我国幼儿语言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或许,幼儿语言教育的理念就在那“熟悉”场景的背后。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场景:日常生活、语言活动和其他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场景进行扫描,发现语言以各种形式渗透在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景中,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组织、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创生出多样的语言教育场景。总体而言,语言教育的场域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师幼和幼幼对话,以非正式对话姿态的形式呈现;二是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如阅读、语言游戏、谈话等活动;三是以语言为载体而开展的一系列非语言领域的活动,如科学探索、手工制作、学唱音乐、学跳舞蹈等。
(一)日常生活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语言不仅传递纪律、礼仪、尊重等规范性信息,而且也是建立良好师幼和幼幼情感的关键途径之一。理解日常用语、遵守行为规范、乐意与人交谈、表达内心想法等是日常生活中渗透性语言教育的主要指向。下面笔者将描述一个关于中班教师在晨接之后与幼儿对话的案例,并对其作进一步分析。
幼儿:占老师,早上好。
老师:代华楠,早上好,去把书包拿出来放好,书包放到书包架上去。(老师因为她的迟到,显示出不高兴的表情)
幼儿:占老师,我今天来得有点晚。
老师:你知道啊,为什么啊?
幼儿:我爸爸从泉州回来了。
老师:然后呢?
幼儿:我爸爸回来了,就要去喝酒,然后就起不来了。
老师:为什么要喝酒呢?
幼儿:我叫他不要喝酒不要喝酒,他就要喝酒,气死我了。
老师:然后呢?
幼儿:因为他喝醉了,我不放心他开车,所以我不要他送我的,然后,他非要送,然后就来得有点晚了。
老师:那好吧,看在你这么能干的份上,今天就原谅你了,去吧,拿碗打饭吃。
此案例中的占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但从语言教育的视角分析她与幼儿的对话文本,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尽管占老师不断提问,鼓励幼儿表达,但在实际情境中,她一直站着,在对话进程中存在形式上的不平等。而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很少蹲下来与幼儿对话。第二,幼儿的任何行为与表现都有他背后的原因与动机,但占老师在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时,已显示出她的不高兴,而面对幼儿的“过错”,教师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三,在占老师的追问环节,幼儿似乎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或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如“为什么要喝酒”。此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反思,或进行引导性的追问,或换一种提问方式。
(二)语言活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学习有五大领域――健康、语言、艺术、社会和科学,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幼儿阶段的语言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语言发展,为此,幼儿园纷纷开设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以提高幼儿语言水平,达成语言领域课程总目标。下面笔者将描述中班语言活动的教学案例――小猫的生日,以呈现语言活动的常见场景,并对其作进一步分析。
老师(手拿布制小花猫):小花猫,你好,让我先来抱抱你,请你做我的好朋友。还有谁愿意和小猫做朋友的?(学生都举手)这么多,来来来,那咱们一起和小猫打声招呼好不好?小猫你好。
幼儿齐答:小猫你好。
老师:你看,小猫笑眯眯的,它一定也非常喜欢你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有一件特别令小猫开心的事情,所以它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你猜猜它遇到什么事那么高兴?(部分学生举手)心心,你猜?
心心:我觉得小猫找到了一条大鲫鱼。
老师:猜得有道理,猫最爱吃鱼,如鱼得水。还有吗?来,多多说说看。
多多:今天小猫过生日了。
老师:有可能,小猫过生日,多开心,猜得有道理,还有吗?(部分学生举手)嘉嘉,你说说看。
嘉嘉:我猜小花猫今天和其他小动物过新年了。
老师:她想的和你们都不一样,动脑筋了。还有吗?小兰。
小兰:因为它今天捉到了一只老鼠,所以它很高兴。
老师:说得真完整,(小花猫)本领那么大,我们给它一点掌声好不好?(老师指着小花猫)
老师和学生:小花猫,你真棒!(合拍着手)
老师:好,给了小花猫掌声,也给我们的小兰一点掌声。
老师和学生:夏小兰,你真棒。(合拍着手)
目前在幼儿园的课间活动中大都存在以下两种现象:“圈养”和“放羊”。
(1)圈养。圈养是指幼儿的活动在教师的高管束之下,幼儿大都能中规中矩,但是幼儿的身心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幼儿时常会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2)放羊。放羊是指教师不管幼儿的活动,让他们完全地自由活动。我们经常可见教室里幼儿飞快地奔跑、大声地叫喊,这样虽然能放松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紧绷的神经,但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也不利于下面活动的开展,经常有幼儿很难平复兴奋的神经,活动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原因,不难有源可溯。根源有二:
(1)教师观念落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我们只要把幼儿的学习活动搞好了就行,其他的就能放低要求,课间活动可以很随意。只要能保证幼儿的安全就行。他们没有认识到课间活动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2)活动环境单一。幼儿活动的环境比较单一,缺乏对幼儿的吸引。比如活动区的材料区经常摆着几种一样的东西,教室里的环境也一直是老面孔,难以保证幼儿持久的兴趣。
三、幼儿园课间活动的有效措施
1.正确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间活动是调节幼儿生理、心理的重要时机,它能放松幼儿高度紧张的神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幼儿休息一会儿,以便其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在课间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及时关注并抓住时机,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应。
2.精心投放游戏材料
精心投放活动材料,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区,使活动区的设置科学合理,而且材料丰富、可变、有层次、可操作。例如可以经常更新教室里的环境,使得教室能根据主题不断变化而更新,使幼儿有新鲜感,有话题讲。
3.巧妙创设室外环境
在室外的走廊上画上几根彩色的线,就能成为孩子边唱边跳五线谱的好地方。地上的格子会成为孩子喜爱的“跳房子”。地上写的数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单双数,而且可以玩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例如单脚跳、双脚跳、造房子等。所以要巧妙创设室外环境,让幼儿在课间有既轻松又好玩的地方。
4.创新应用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也是幼儿课间活动的最爱,一些徒手的游戏就受到幼儿的热烈欢迎,例如丢手绢、切西瓜、木头人、熊和石头人、炒黄豆、萝卜蹲等。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也能创新运用,比如:丢手绢,现在的孩子一般没有手绢,我们就商量用别的代替,用孩子身边的一个小玩具,抽屉里的铅笔盒,手上的一只套袖等。如果丢手绢的歌重复唱了很多次,幼儿觉得趣味性不大后,我们就商量唱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幼儿唱着熟悉的歌曲,玩得特别开心。
5.无痕开展活动延伸
课间活动还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有时一个有趣的集体活动后,幼儿的兴致仍旧很浓,我们就把集体活动的内容延伸到课间活动中。因为不是集体活动,幼儿身心放松了,玩起来也就更加投入,表现也更为出彩。一些手工活动结束后,幼儿总是喜欢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别人说一说、玩一玩,一个课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6.积极进行幼师互动
课间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能使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有利于游戏发展得更深,新游戏学习得更快,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良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7.及时有效的评价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管理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权力至上”的弊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幼儿园管理者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了,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崇尚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是权威,权威主义风行。这种崇尚权威的风气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依照管理理论:管理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对此管理者最为需要的恰恰是思想,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试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的幼儿园,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2.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是办园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幼儿园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规章过分地细则化、标准化现象,幼儿园俨然成了程序化管理,大有形式主义的倾向,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教师被当成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只搞形式主义。
3.量化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弊病大于积极因素
在教师中引进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源的竞争机制是幼儿园实行教学量化管理的最得意之处,我认为这也是最大的失误。幼儿园内部的教师之间,首先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即使有所谓的竞争,也不是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源,而是处于热爱教职的自我奉献。为利运转的轨道势必减少教学切磋,构筑教学封锁;削弱感情交流,增多感情隔阂;缺乏心理调适,滋长心理嫉妒。教师之间,创造性各不相同,百花吐艳,不可能划一量化比较。试问哪一所学校能用量化管理的方法,对魏书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工作进行量化?幼儿园实行量化管理,还以家长评价教师活动作为重要的量化依据,这是一个隐忧。
幼儿园教学管理制度介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物质设施之间,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它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幼儿园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提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也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1.必须建立在个性整体性与教育完整性的科学基础之上,确保共性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个性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个性品质是不能孤立地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对一个人的某种个性品质也是不能离开个性整体结构孤立地进行评价的。同时,幼儿园教育又具有德、智、体、美、劳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统一的完整性。因此我们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必须建立在个性整体性与教育完整性的科学基础之上。具体地说:幼儿园教学常规的内容应该充分结合本园实际,多层次多方面地完整配套;在实施常规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养成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把幼儿园制订的规范逐步内化为全体成员的个性品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习惯。
2.应重在对教学活动的外部监控与调适问题
目前的教学工作,就不少幼儿园而言不是没有规范,而是要超越规范;不是没有制度,而是要从“制度化”的陷阱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强化”管理,而是要改善管理。新课程方案倡导幼儿园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园传统,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园的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这表明了管理重心下移,从集权走向分权。
3.教学管理要适应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促进课程改革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园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研究者。因此幼儿园的教学管理需要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否则难以保证和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应给教师自主的空间。我们必须还给老师一个共同创造的自由空间,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切实保证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其次要走向动态开放的管理。教学管理应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真实地了解教育实施的过程,包括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幼儿的需要,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计划及教学方式等。教学管理需要从静态而封闭的管理走向动态而开放的管理。最后,提倡团队协作教学。当我们把以幼儿发展为本和关注幼儿个体需要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时,教学管理的重心任务需要转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幼儿园自身实践为基础,以团队的形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支持、沟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幼儿园中音乐公开课已经非常普遍,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可很多幼儿园却将音乐公开课演变成了“音乐公演课”。文章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反思
一、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公开课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很多幼儿园将它演变成了“幼儿园音乐公演课”。笔者通过对一些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观摩,认为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活动设计追求新颖,不能真实反映日常教学状况。组织一次公开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的是表现出多样化的内容。虽然公开课一般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为了保证实际的效果,教师要从多方面做足准备,以至于出现了偏离日常教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公开课之前,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准备,花费时间是平时的几倍,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2.在目前的大多数幼儿园中,教师身兼数职,音乐课是一位教师组织,但在公开课时,会有其他教师辅助教学;3.为了公开课的效果,很多老师会挑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参与,或者提前做一定的铺垫和工作,导致了教学条件的失真。
第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情感。很多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出现这种情况: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场面热闹,幼儿表现出色,俨然是一堂精品课。实际上是教师事先在班上反复排练的结果,为了完成精心策划的教学流程,教师根本不考虑活动中的现场生成,只是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家达尔克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但现实情况是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的顺利进行,对整个音乐活动的情感输入不足,幼儿缺乏体验,体会不到音乐情感。
第三,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很多公开课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这种教育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要求幼儿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诱导孩子们说出预定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缺乏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只有众口一词的理解与极为相似的动作,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体会不到快乐。
第四,内容重“全面”,重点不突出。从理论上讲,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 更要关注幼儿的认知特点。然而, 执教者为了让观摩者对整个活动留下比较完整的印象,就会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本该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内容全部堆砌到一个具体的活动之中,致使活动显得冗长、复杂, 重难点难以体现。一个活动承载的内容愈多,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而且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出现“大杂烩”的现象。
第五,评价不深入,不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评课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评课者针对执教教师教学的缺点与不足进行点评,只关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评价虽然能够帮助执教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但将执教教师置于被审视、被评价的位置,也给执教教师带来压力和不适,致使不少教师因为公开课压力大而不愿意上;另一种是评课者碍于情面,只是泛泛地就执教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说一些空话、套话,或仅限于一些具体教育细节诸如声音大小、教态、教学流程等方面的评价,而没能追溯其内隐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显然不利于研讨型公开课的展开,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六,课后缺乏梳理和再实践。当前不少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不仅研讨深度不足,而且缺少研讨后的梳理和再实践。执教教师对他人发表的看法或提出的建议懒于梳理或提升不足,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再实践。这就使得研讨结论往往只限于此次开展的活动而难以推广,更难以提升各方参与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执教者不反思,其行为就没有变化,而且幼儿园开展这样的活动的意义无处实现。
二、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的反思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作为交流课的一种形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否认它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园本教研的开展。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这种内在价值却被弱化,工具性价值被放大到不恰当的程度,以至于公开课被庸俗化,于是才会出现上述大量作假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明确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提高、发展,不是为了划分等级。做一件事情,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统领。同样,公开课的目标取向也会引导教师的行为方式。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开展应该定位在交流、学习、合作、分享、真实上,只有符合这些要求,公开课的开展才能有声有色,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教师不应把公开课看成是外在施加给自身的压力,也不应把它看作是评价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唯一维度,而应将其视为自身成长的需要,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
(二)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领域,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
乐。”①这说明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教给儿童必要的技巧,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是其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领域总的要求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学习,让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并在个性、情感、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们反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为了明确我们应该为幼儿做些什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除了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快乐,在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性是形象性和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戏性、技能性和综合性。因而,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和观摩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为音乐活动设计的主体,以游戏为手段,让幼儿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园音乐教学观摩活动只有紧紧围绕“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去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使幼儿园音乐活动回到本真状态。
[注释]
①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34页.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怎样面向每一个幼儿[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5期.
[3]赵瑜华.观摩活动为了谁[J]幼儿教育,2006.4.
[4]韩君恒.“有效教学”下的幼儿园公开课探究[J]基础教育,2011年第6期.
[5]杨美艳.走出幼儿音乐教育误区的几个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一线),2009.4.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环境;自然角;科学发现室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科学教育又是与科学有关的诸多活动之一,对于学前儿童和科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儿童的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儿童拥有自己的科学,儿童与科学家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为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的设包括科学观察类、操作实验类、制作设计类、谈话讨论类四种。除此之外,科学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环境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创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目的性、自然性、安全性等原则。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区的设置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定,区域可大可小,内容可简可繁,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能够开展符合教育目标的科学探索活动。同时,为幼儿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区的内容时要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总体计划保持一致,并注意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密切配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要体现出地方性、季节性等特征。
二、幼儿园科学环境
第一幅图为自然角,图中的自然角设置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利用走廊边上的木架。主要摆放的是植物,在自然角种植植物,是自然科学角的主要活动内容,既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幼儿园的物质材料应该尽量以自然材料为主,例如秋天可以收集不同植物的落叶或者种子等,而不应该追求昂贵的成品材料。
自然角是幼儿园中浓缩的“大自然”,是幼儿了解自然、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置在活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例如向阳的窗台、角落等,同时,饲养的动植物要适宜在室内生长,以适宜盆栽的品种为主,不宜过分高大,宜选择颜色鲜艳、生命力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常见植物,应该是无毒、无刺、不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的品种。饲养的动物要适宜在室内生活,例如蝌蚪、乌龟等。自然角要能呈现自然界物种的丰富性和变化的多样性。
第二幅图是科学发现室,科学发现室是幼儿操作、实验、探索的场所。科学发现室内有幼儿常用的物质材料,如常用的磁铁、平面镜、放大镜、棱镜、电线、电珠、电池等,保证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机会,能够自由地、独立地选择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活动。同时,科学发现室内也有一些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如手工工具、废旧物品等小型、简单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结合教育活动,让幼儿进行科技小制作。
科学发现室的材料的使用要随着科学主题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例如大班“镜子”主题活动时,教师除了应该多准备正常的镜子,也应该准备一些特殊的镜子,比如说凸面镜和凹面镜等。不仅如此,也可以为幼儿准备制作镜子的材料,让幼儿了解镜子的生产过程等。科学发现室内材料的制作和使用往往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统一安排,然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制作。科技发现室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尽管他们制作的东西不够成熟、完善,但都凝结着幼儿的心血,把他们展示出来,会使幼儿感到兴奋、自豪,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增强。同时,也能起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同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计划、内容、实施和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和课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和优化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育中观察幼儿,还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质意义。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这种价值判断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和原则标准,以及通过对幼儿反应的观察,在了解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评价和分析,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使教育活动更具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之外,幼儿园组织的教师的相互评价和集体讨论,也有助于达到调整和改进教育活动的目的。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纳入自我反思过程,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是其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动机才可能坚持实施反思性自我评价,幼儿园也可以用各种形式鼓励和考察这种反思性评价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下例举一些与教师自我反思有关的思路或问题提示,以供参考。利用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启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以便改进工作。经过反思性评价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启发,寻求改进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一般思路或问题
1.对《规程》和《纲要》的理解程度如何?对主要的原则性观点是否已心中有数?还有哪些难以理解之处?(及时提出作为教师讨论会的话题,或寻求其他帮助)
2.对所执行的课程的理论基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我是否能既准确又灵活地贯彻课程的要求?感觉哪些地方做得比以前好些,哪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哪些方面有困难需要寻求帮助?
3.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是否既考虑到本班幼儿的一般能力和兴趣,又考虑到个体幼儿的特别需要?
4.对班上的每个幼儿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有意识、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5.最近的教育活动中,哪些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什么?如何进一步去做?
6.最近的教育活动中,哪些活动幼儿似乎不太感兴趣?为什么?如何改进?
7.在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结论之前,我是否全面系统地收集该幼儿的情况(如向家长、同事、幼儿了解情况,作必要的检测或诊断等)?
8.是否与家长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和听取家长的意见,注意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9.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进步较大,如何进一步鼓励发扬?
10.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现问题,如何进一步帮助引导?
二、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反思问题
1.环境和材料的提供
1)各种活动角安排是否特点明显,动静交替,既利于教师观察,又便于幼儿活动?
2)是否有幼儿仅仅反复重复单一的活动,或者无所事事?
3)是否有幼儿特别抵制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或破坏性使用玩具?
4)是否有幼儿特别依赖成人的帮助,或不肯参与收拾?
5)玩教具是否放在幼儿可及的高度和位置,便于幼儿自己取放?
6)各种常用的物品是否放在规定的、便于取放的地方,并有图片标示?
7)是否有专门的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幼儿是否容易看到并经常鉴赏?
8)教室布置是否与当前教育主题相联系?环境布置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9)是否提供具有各种难度、各种质地的材料,供有不同需求的幼儿使用?
10)能否保证所有玩具物品清洁无毒?
11)是否对教育活动所需使用的科技产品(如电脑软件,学习机等)进行适宜性评估,并指导家长和幼儿正确使用之?
2.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
1)是否提供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探究活动?
2)新的学习经验是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
3)活动的难度安排是否循序渐进?
4)活动中是否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其他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5)是否让幼儿充分利用感官和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来获取知识经验?
6)是否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计划和改变计划,观察和探索事物?
7)是否允许幼儿犯错误和提供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
8)是否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幼儿,尊重个体幼儿的需要和选择?
9)是否允许有足够的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时间?
10)幼儿是否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如美工、表演、讲故事、建构等)表达自己的想法?
11)是否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12)是否提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问题,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并接受各种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励创造性思维?
13)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否占有合适的比例?
14)我怎样评价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15)是否仅采用书面测验来确定幼儿的认知水平?
16)是否通过重复练习来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17)是否要求全班幼儿达到同一
个标准?
18)是否不仅评价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19)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还是相互竞争?
20)对幼儿行为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正面引导,转变注意力,提供其他的选择和行为范式,还是单纯地否定或批评?
21)是否制定明确的易于幼儿理解的行为规范并在必要时向幼儿解释,帮助他们做到自觉执行和自我控制?
3.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反应
1)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感到安全、自信、有兴趣,对活动保持热情?
2)幼儿能不能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3)幼儿是否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4)幼儿是否乐意尝试新的活动?
5)幼儿能不能遵循必要的规则?
6)幼儿能不能自己产生规则?
7)幼儿是否对别的幼儿或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
8)幼儿是否乐意从事日常性活动?
9)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并执行维护环境的任务(如收拾、喂小动物、给花浇水等)?
4.师幼互动
1)是否每天主动跟每一位幼儿有言语往,并鼓励幼儿跟老师说话?
2)跟幼儿谈话时,我是否蹲下,与孩子视线等高?
3)是否及时对幼儿的问题作出正面的回答?
4)是否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和意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5)是否坚持一贯的行为规则.让幼儿清楚所允许的行为规范?
6)是否鼓励幼儿合作友爱,互交朋友,相互关心和帮助,并接受不同意见?
7)是否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冲突,鼓励他们完成挑战性任务?
8)是否尽量找机会与幼儿个别谈话,或在小组里和他们交往?
9)是否能公平地、有策略地解决幼儿的纠纷?
10)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不爱说话,所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11)如何对待有缺陷、有疾病,或不利家庭的幼儿?
12)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情绪和焦虑,对老师表达个人的需求与情感。
5.与家长合作
1)是否热情地与家长打招呼?
2)是否定期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
3)是否鼓励家长在家里观察孩子的情况,并与家长交流?
4)在学年期末,我根据什么对幼儿的发展做出结论?
5)是否向家长解释各种测验结果和分数的正确含义?
6)是否定期让家长了解教育计划并寻求配合?
7)是否经求并尊重家长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8)是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专长,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9)家长是否愿意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10)家长是否主动与教师联系,反映孩子的情况和需要?
11)有时是否抱怨家长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
12)是否有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我是如何解决的?
13)家长是否把教师视为专家,完全依赖教师教育孩子?
14)家长是否对家长会没有兴趣,所以出席率不高?
6.健康与安全
1)是否帮助幼儿和家长克服分离时的情绪问题?
2)是否经常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出示孩子在园参与活动的照片等,让家长放心?
3)是否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和发展自我意识,鼓励表达情绪情感?
4)是否对幼儿进行健康安全卫生教育,如身体各部分功能,卫生、营养、锻炼、生病和吃药,紧急时拨打110,等等?
5)是否以身作则,在健康卫生方面做幼儿的榜样?
6)是否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健康卫生、生活习惯等信息?
7)是否向家长提供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以便配合对幼儿的教育?
8)安全起见,是否在某些活动之前先征求家长同意?
9)如何处理家长的抱怨、批评或建议?
10)是否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健康卫生设施?
7.游戏
1)幼儿每天是否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
2)每天是否安排各种类型的游戏并提供丰富的材料?
3)是否指派幼儿的游戏内容?幼儿能否自由地选择游戏?
4)幼儿是否愿意并能够轮流玩喜欢的游戏?
5)有些幼儿是否总是游离于游戏,需要老师将之拉回到游戏中去?
6)幼儿游戏时,我是否仅仅旁观或看管而已?
7)幼儿游戏时,我是否积极参与或帮助,或对幼儿进行观察?
8)是否每天记录每个幼儿参加了哪些游戏?
9)幼儿游戏时,是否表现出自发的快乐和好奇?
10)幼儿游戏时,是否表现出友好合作?
8.建构活动
1)如何利用积木等建构材料在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启发幼儿的学习?
2)在幼儿使用积木建构时,是否鼓励他们说说有没有计划,想建构什么东西?
3)是否采用问题的方式,激发幼儿动脑筋思考,产生新的玩法?
4)是否鼓励和启发幼儿用语言讨论他们的作品?
5)是否鼓励和引导幼儿互相合作?
6)是否利用积木学习判断和比较距离、空间及大小,练习手眼协调?
7)是否在建构活动中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欲望和主题?
9.语言和阅读准备活动
1)是否在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并设法定期更换图书?
2)幼儿是否喜欢经常到班上的图书角去?
3)是否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是否教给幼儿如何看书,读书上的故事给他们听,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5)是否跟幼儿讨论他们看过的书或听过的故事,并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讨论?
6)是否让幼儿在猜谜、填词、完成句子等游戏形式中学习阅读准备技能?
7)是否在幼儿感兴趣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读书”和“写字”?
8)是否总是对孩子们发明的故事和文字表示赞赏?
9)是否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幼儿的语言发展,如商量鼓励,以身作则使用正确语法、句型、礼貌用语等。
10.主题活动
1)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内容选择活动主题?
2)在计划主题活动之前,是否广泛研究和收集有关的资料?
3)在计划主题活动时,是否鼓励幼儿和家长的参与?
4)在计划主题活动时,是否考虑如何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过程与效果?
5)主题活动中是否纳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发展的活动内容?
6)主题活动所需的材料是否适宜充分?
7)教室环境和活动角的创设是否与主题密切联系?
8)是否在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和有关的反应?
9)主题活动期间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及时调整计划?
10)是否评价主题活动的效果以便今后的改进?
11)最近结束的主题活动中,哪些效果较好?哪些效果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