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学校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38-01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呈乐观态势[1],同时也面临一些与其他毕业生共性的就业问题,如竞争激烈、岗位胜任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自豪感缺乏等。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学校工作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得出更为深层的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其中学校因素对毕业专业素质影响最大,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模式落后:目前,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势必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差,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拓展。
1.2 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许多学校仍保留以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因而在就业时没有优势。
1.3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难以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同步,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设置新专业。专业的盲目、重复设置也是降低就业质量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根据市场热点,但不考虑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必要的教学条件,“一窝蜂”地跟进设置热门专业,培养要素不健全造成了人才质量不过关。还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走了普高教育的路线,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造成影响。
1.4 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目前,部分学校不能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丰满教学内容[3],造成知识陈旧,与社会生产严重脱节,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就业竞争力。有些学校仍延用那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素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5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职业教育师资的学历、职称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这些青年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生产实践经验滞后,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克服上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合理化专业设置: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就业机会。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应该基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同时基于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前景产生个性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甚至应该先于市场需求的发生,规避市场经济中信息“滞后性”的影响,同时兼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2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在就业中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来自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能否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并获取足够认同的敲门砖)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即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入手,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3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在就业这一问题上,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而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4]。中等职业学校所要面临的现实却是:在普通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的冲击下,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偏低,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在有着一千多年积淀的“学而优则仕”的沉重舆论压力下,不少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无可奈何地进入职业学校。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专业,更谈不到喜欢专业,也就更谈不到在毕业后“敬业、乐业”。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正确认识自己,梳理发展思路,辨明发展方向,确立职业目标的过程。而职业目标一旦确定,学生就会自觉地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但是,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单靠一门课程、几次讲座、几次学生活动就能解决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部过程中,渗透在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与服务中,完善的、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和构建。
3 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可能带来的冲击,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办学模式,适应时代变迁之需求,以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
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学生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 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7(09).
[2] 孙勇,杜云林.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教育论坛,2009(12).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业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65-03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依据教育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地收集并分析处理学生的学业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价值判断。[1]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学业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经过学习、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学业成就;同时又可把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达到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逐步趋向科学化、多样化,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手段,但客观上处于改革探索过程中的学业评价活动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
(一)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尚缺乏
职业教育由于办学层次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等综合职业素养多样性要求,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复杂性,难以制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致使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综合评价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强化了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评价的主体作用,侧重于学生的在岗表现及操作能力评价,在实质上弱化了职业学校评价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企业评价还存在标准模糊,走过场的现象。
(二)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较片面
评价内容以学校的学科课程评价为主,通常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项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依附于学校或地区组织的考试,重视主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轻视非主要课程评价,忽视德育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评价,侧重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忽视与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评价,如职业习惯,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数据信息处理等。片面的评价内容,必然会带来评价结果的失真,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较传统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目前尚以“考”为主,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技能等级评定等终结性评价测评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训练表现等过程性评价,并不受学生和教师重视,或流于形式。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或处于空白状态。正是由于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位,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偏差,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智能发展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成长历程。
(四)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主体较单一
目前,任课教师基本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缺少学生家长、教学辅助人员、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评价,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强化了教师的单向性和权威性,弱化了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这种缺失学习主体的评价,显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难以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给学生造成学业成就与己无关的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削弱学生对学业成就追求的热情,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二、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成预定的培养目标,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的学业评价应以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就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而言,应从充分考虑实情,正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对较薄弱的现状,不能一味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评价,而是要应用多元智力理论,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业评价应重点立足于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于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一)全面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者须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在校期间要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发展性原则。社会日益注重和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促进了职业教育知识观、学习观、育人观的变化,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是就业一条道,具有了自主创业、升学等多样化的选择。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服务就业,还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因此,评价须充分体现发展性,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动态发展。
(三)差异性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群体之间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特定的智能特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业评价应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设计能够体现差异性的评价模型,进行适度灵活的差异性评价,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可操作性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等显性内容,还包括能力、态度、职业素养等隐性内容,对评价活动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针对评价的内容性质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于显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对于隐性课程,可采用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与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集体活动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的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或无意间对学生所表现的行为、态度进行评价。尽管非正式评价的主观性较大,但便于操作,可以弥补评价中对学生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忽视。这种评价方式同样也适合于顶岗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模型建构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立足于科学衡量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未来发展,引导学与教的创新,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学路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确定评价标准
开展学业评价的关键是确定适合于职业学校教学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开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管理,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因此,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颁布的专业标准、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继续学习专业等,以及开设的各类理论课程及要求、技能训练项目及技能等级、社会实践活动等,明确地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构建“模块化”评价模型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业评价模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权重及其评价方式。为便于操作,将评价模型设计成以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进行评定。各门课程所占的权重按照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或学分数确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对于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可用等级证书替代考试成绩。
模块二:技能训练课程。主要由技能训练项目组成。教师根据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训练准备、操作规程、合作精神等表现情况进行评定,同时组织学生对训练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所占的权重按照技能训练项目的课时数或学分数确定。
模块三:顶岗实践。所占的权重按照其课时数确定。教师可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学生的顶岗实践总结进行评定。为使企业鉴定真实客观,教师要提前与企业沟通,并提供必要的鉴定内容。
模块四:活动项目课程,如社团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采用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依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活动总结进行评价。所占的权重按照活动的时间折算成课时数确定。
以上四个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活动项目)的权重都按照该课程(活动项目)的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确定,四个模块的成绩总和即为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对于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其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不完全相同,开设的课程(活动项目)、实践活动也不尽相同,可按照上述模型分别进行评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属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必备条件,可不列入评价内容。
应用该模型可以对职业中专、五年制高职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以职业中专为例,若选定的总课时数为三年学习期间总的课时数,则四个模块的总和即为三年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就;若选择半个学期的总课时数,则四个模块的总和即为这半个学期的学业成就。借助计算机进行统计,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也便于教师给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性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安全,梁成艾,陈群.关于重庆市中职生学业评价现状之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1).
An Analysi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Model
ZHOU Xin-hua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dult)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Nanjing 210018, Jiangsu Province)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症结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无保障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比,严格“超时”。教学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对学生仍是“一纸定输赢”,注重“满堂灌”“填鸭子”,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就连占课时比重不高的实践课堂也往往成为“理论阵地”。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毕业生走向市场的砝码,企业选择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标准则更是“召之即来,来之则能战”。然而,传统教学远远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二)校内模拟实训不规范,实践实训教学不理想
多数学校都配有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安装了各种会计实训软件,但数量不多,使用情况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低投入,高产出”来对待会计专业,导致实训经费短缺和实训场地标准不高,实训设备落后,难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实训效果不理想;其二,传统教学课时分配,使得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的实训实践课程安排与其他理论课程相冲突,没有充分协调,往往要给理论课让路。
(三)校内模拟实训不真实,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
校内模拟实训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但存在模拟实验资料与真实业务有差距的缺点,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仿真性,同时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难以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
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会计顶岗实习难以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因为工厂企业的需求不旺盛,再加上这些单位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商业机密的泄露,所以实习人数,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虽然学校也鼓励老师进工厂进行实践,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参加的时间有限,很难正规地开展实践,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难以保障学到实践技能,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二、依托会计中介机构的明显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方调查和探索,借鉴成功经验,我认为,中职会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让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进来。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会计中介机构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中介服务行业也繁荣发展起来,大多多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实习、就业。因此开展有效的沟通,加强合作,有助于我们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改进,为学生成才搭建快速立交桥。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效果。
其一,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在这类企业中,学生实训可以接触多种类型业务。同时在会计实训中,又要参与跟客户的谈判,提升服务,严守客户的商业机密,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等,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方面的素质。
其二,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不足。在会计中介机构中,有一大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如果能够吸收这些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中来,则可以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缺憾。
其三,实现了 “实训即工作”的积极效果。在会计中介机构中,中职学生所接触的对象,都是真实的,真实的账务和税务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将来的工作”。
其四,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实现双赢。中等职业学校愿意寻求会计中介机构,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的毕业生,而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意愿也比较强,可以解决自身会计人才的需要问题。这样一来,双方可以互惠互利。
三、依托会计中介机构,创新会计实践教学
我们探讨了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带来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同制定学生的技能培养标准
这些培养标准应包括对会计、税收等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准确进行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能够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相关税务处理,可以进行财税咨询和其他一些会计服务,让目标能够变成现实。
(二)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建课程体系
及时与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沟通,适时调整课程,增加像《纳税会计》《审计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加强会计审计、特殊业务纳税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让课程体系变成现实。
(三)聘请会计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开展专业性讲座或教学指导
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和偏难课程的讲解,如对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可以直接聘请注册会计师到校进行现场传授,这些注册会计师有着丰富的审计业务资料和审计业务经历,可以现身说法,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而对于网上报税的操作,则可以聘请在会计中介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
(四)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
要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做到“人人有人带”,中等职业学校老师要进行跟踪和指导,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实习期不得少于4个月,实习期满要由双方共同给出实习鉴定。
(五)完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线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我们应该为学生进行规划,如果就业不理想,将来势必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对于此项规划,我们可以从与会计中介机构的交往中,摸清他们的用工需求,让学生在会计中介机构进行就业。同时让会计中介机构根据自己的客户资源,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完全可以主动应聘会计类工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班风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63-01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班级是实施这项工程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正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因此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生源的质量、社会的认知程度等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中学班主任决非易事,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 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因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等缘故生源受到影响,有时被迫降低招生标准,导致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致使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有的初中没有毕业,有学习成绩差的,有不想学习的被父母强迫送来的,有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送来学校,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只要不让他们出去社会上跟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2.缺乏理想,对前途没有规划
在初中毕业时未被录取进普通高级中学之后,就自感低人一等,前途渺茫,加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只顾眼前、不想以后。问起他们的理想,学生可能还会认为师长老师思想陈旧;谈起前途,总以为自己还不用去考虑,自有父母操心,自有毕业时的学校就业保障。传统的升学教育使得学生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勉强选择了职业学校,但内心对在学习并不抱多大希望,以为自己永无翻身之日。既然如此,学习又有什么用,以至于缺乏理想,对前途没有规划,得过且过。
3.卫生习惯差,缺乏公德心
调查发现,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只注重个人卫生不注重集体环境卫生。男生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但集体宿舍垃圾成堆;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抽屉里却有大堆的瓜子皮和吃过的食品袋。行走在校园当中,垃圾乱扔。集体大扫除,常常要反复督促,才能完成任务。至于攀折花木、浪费水电,更是时有发生。
二 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几点体会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很多问题,管理这些学生,需要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从教十几年,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几点体会,供同仁参考。
1.建设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一个班集体的风气是否健康向上对每位同学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必须在营造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上狠下功夫。一个没有好风气的班级无论在哪方面都不会有好成绩,其中每一个成员也不会有好发展。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班级管理中我利用班会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张贴适合本班的班级规定、公约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自律的良好品德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让学生严格执行,反对自由散漫现象,对学生是一视同仁,对学生不护短。作为班主任对班上发生的事情应及时处理,决不拖沓,不马马虎虎了事,更不能放任不管。发现问题先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对事不早下结论,处理问题尽量公正合理,不草率,更不偏听偏信,确保学生心服口服。作为班主任我更注重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绝不能失信于学生。这也是班主任在学生中有无威信的关键。在班上布置的事情要做到检查、落实、兑现以便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2.选好学生干部培养得力助手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同时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当重的教学任务事必躬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一个新的班集体建立以后班主任往往要通过观察、了解和培养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热爱集体、乐于为同学服务、组织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和团支部干部。只有这样的班干部才能赢得同学的支持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敢于和善于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但要把握好尺度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班主任要牢牢把关。对于班级的日常工作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去做。实行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干部既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有权利的约束。要善于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作班干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3.搞好学习环境卫生
一个班级的整体面貌首先就是它的教室环境、卫生情况。我认为学生的不良习惯,不管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改正他们。首先应从卫生抓起,因为做好卫生工作比纠正不良行为要容易的多。再者从卫生这一细小的方面而言让学生得到一种启迪:小事不为何成大事?开学始,对于教室卫生我做出明确的打扫卫生程序,每位学生打扫卫生是都要以此程序来完成,从而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寝室卫生首先做的不是强调打扫地面,而是强调如何摆放好鞋子、脸盆、毛巾、行李等物件做出明确规定。总之从这些细微的小节出发,让他们自然而然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在打扫卫生这件事上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总之,职业教育中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它是能否培养出合格毕业生的关键之一,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又是班主任工作质量优劣的关键。只有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才能为的毕业生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绪君.《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识码:A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日本只是一个保守封闭的农业国家,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二战之后,整个世界都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巨大飞跃:日本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奇迹式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开始研究这个奇迹“背后的故事”。显而易见的,飞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文化、经济、政治等),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这些专业工人为日本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日本的职业教育不仅为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还成为了其他各国的榜样。这一状况引起了笔者对日本职业教育的兴趣,日本的职业教育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它是怎样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
然而,当深入到这个领域,尤其是在笔者到达日本,进行实地调研后,发觉日本职业教育背后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问题集中在学生和工人的社会地位上。Shavit也曾提到过:职业教育冷落了工人阶级并迫使他们处于低级的经济地位。而Cristina和David则更直截了当的指出:职业教育帮助年轻人避免失业,却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方面,比如职业地位或者工资水平。还有一些专家指出了日本职业教育的教科书过于落后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模式
由于历史、社会以及经济背景不同,职业教育的模式因国而异。Jandhyala总结出了两种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包含在正规的教育系统内的职业教育;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工作中的培训等)。本文为了使调查更加清晰,只关注作为教育系统一部分的职业教育。
二、检验日本职业教育
在调研过程中,采用现场采访、文献资料以及官方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以期找到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谁在职业学院学习?为什么会选择职业学院?Dore和Sako(1998)指出只有那些在高考中失利的考生才会退而求其次地选择职业学校。James(1998)20世纪八十年代对Shintani金属工厂调研的时候,研究了工人们的背景。12名该工厂的工人从职业院校毕业,其中的9位是从同一个职业学校―东京工业学校毕业。这所学校与Shintani金属工厂签订了就业合同,这9人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被工厂雇佣了。James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人选择这所职业学校是因为毕业后能够直接就业。
2007年笔者在日本采访过一所以外语培训为主的职业学院,当问到一个英日翻译专业的女生为什么会选择职业学院的时候,她说因为没考到大学,父母建议她学些实际的东西,因此她选择了英语。然而,当问到一个在大学读书的男孩如果他当年没考到大学,会不会选择职业学校的时候,他表情夸张地笑着说:“绝不,我爸妈会杀了我的。要是我没考到大学,肯定会进复习班,接着再考,直到考上为止。”一个大学老师也告诉我,进入那种所谓的培训学校甚至都不需要参加高考,他们的成绩实在太糟了。大部分的日本学生都会进大学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
2、哪种职业学校受欢迎?毫无疑问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工业化发展初期,所有与工业技术相关的职业学校不仅招生火暴,还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日本经济的日新月异,受欢迎的职业学校也发生了变化。
MEXT的官方数据显示了1980~2004年间学生在选择职业课程上的变化。1980年医护类的课程选择的人数最多,达到25%,接着是服装家政类(20.6%),第三位是工程类(18.6%),然后是文化类(12.0%),商业(10.3%)和公共卫生(7.0%)。到了24年后的2004年,医护类依然坚挺的位列第一(28.9%),接下去是文化类(17.5%),工程类(17.1%),公共卫生(12.3%),商业(10.3%),教育及社会福利(9.7%),以及服装家政(3.9%)。
3、职业学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合格吗?职业学校的定义告诉我们,学生应该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学到实际的技术和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毕业后能立即找到工作。然而,在日本这样一个用学历衡量能力的国家,要和大学生们竞争,职业学院的教学水平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日本的职业教育处制定了许多细则来支持职业教育。例如,职业学校的实践课程时间必须占到总课程的一半,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等等。然而,Okano Kaori通过调研一所商业学校发现,由于学生进入这所学校是因为没通过高考,这使老师和学生都对教学没有兴趣。学生会出现逃学、抽烟、打架、上课听歌、睡觉等状况。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上职业学校,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也不愿意学,这样的教学怎能合格呢?
在采访过程中,外语职业学院的女孩对自己专业的教学十分满意,一个班25人,配备5名助教,也就是每5个学生就有一个导师。每个班还有一名外教。小班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效果很好。
4、毕业时学校会提供工作机会吗?日本的技术学校多数和相关工厂签订了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上班,但是收入方面却会低于大学毕业生。除了技术学校,笔者所采访的时装学校和外语学校都不能提供工作,但时装学校的学生认为只要学校的名声好,自己找工作也是不成问题的。
三、日本职业教育的困境
1、社会地位问题。在上文提到的文献和采访资料中都显示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学院。在日本,大学的名气和文凭在找工作时非常重要,而且找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你在社会中的地位。另外,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是所谓的“3K”工作(高强度、高污染、高危险)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工作层次低,挣钱少,而且没面子。这就迫使日本的年轻人在重压之下考大学,进名校,宁可进补习班补习三四年,也不去上职业学院。职业学院明显成为学生们最后的选择,因此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得不到人们的尊敬。
2、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日本职业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管理严格,学风严谨,师资力量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的职业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比大学更有竞争力,学生实际能力也相对较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学风不正,破坏了职业学校的名声。另外,鉴于职业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地调整变化,但在采访过程中,并没有学生提及这方面的变化。
四、结论
职业教育在日本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严重缺乏自然资源,同时人力资源富足的国家,日本政府深知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大力支持并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确实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平衡的,在调研过程中,日本职业教育所暴露出的学生社会地位以及教学质量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及时更新的学习内容,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怎样使职业教育平衡稳定的发展,是日本政府和专家现阶段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05-05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受此影响,2016年教育部开始着手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规模和趋势将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制定和实现。预测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规模,研判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从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部分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但对全国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多。陈嵩以及周梦、邢志敏等分别预测了到2010年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1][2];欧阳河、郭峰等分析预测了2006―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3];张继红分析预测了到2024年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4];谭界忠分析预测了到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5];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分析预测了到2050年包含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阶段教育发展趋势[6];陈波涌则侧重探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分析方法[7]。总结各学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在具体预测内容上,职业教育多是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分开分析预测;在预测数据上,主要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出生人口数据和学龄人口数据;在预测时限上,预测起始数据多是2008年以前数据;在预测方法上,主要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推算;在发展趋势上,中职学生数量在未来五年会先降后升,会在2018年达到底谷,而高等职业教育预测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预测到2020年会继续增长,有的预测高等教育生源减少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压力。因为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研究文献已过时或不能满足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研判,而且研究文献缺少对中高职的统一分析,所以笔者拟依据教育部学龄人口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运用口径一致的基础数据,对未来十五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别进行分析预测。
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主要体现在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学校数量、教职工规模、专任教师规模、校舍规模、仪器设备规模等方面,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是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最主要指标,两者相互联系,也决定着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等职业教育其他方面的发展规模,最具有预测意义。本文将从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两方面对2016―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1.预测方法
预测未来中职发展规模主要思路是,先预测招生数量,再由三年招生数预测在校生数量。具体的计算公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高中阶段升学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
首先,要确定初中毕业生数量。从学龄上看,中职在校生的年龄约为15~17岁。预测2016―2030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即要预测2016年当年及以前出生人口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所以,根据倒推办法,要从2016年起计算0~6岁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入中职情况。这就包括两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学生数量与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每年人口数量。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学生数量可根据教育部“2016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进行计算,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每年人口数量只能依靠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1―2015年每年出生人口进行计算,同时要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情况。计算初中毕业生数量,可分为两段,即2016―2024年初中毕业生数=“2016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中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数;2025―2030年初中毕业生数=2010―2015每年出生人数×义务教育巩固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5年为93%,2020年为95%。2025―203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则会进一步提高,预计达97%,故2025年后按此计算。
其次,要确定高中阶段升学率。由于历年的高中阶段升学率没有权威统一的认可数据,所以,只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估算。估算公式是:高中阶段升学率=高中阶段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100%。由此,计算2011―2015年历年高中阶段升学率,取平均数为97.4%。
再次,要确定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由于此比例也没有权威统一的数据,所以,采取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实数值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一种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即50%;另一种是按2015年实际比例测算。根据测算,2015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为43.1%。
最后,测算在校生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三年招生数之和×中职三年招生数之和与相应三年实际在校生数的误差系数(2013―2015误差系数的均值)。由于中途辍学、学生流失等情况,中职学校三年招生之和要大于中职实际在校生数,所以,存在误差系数。通过对2013―2015年中职实际在校生与相应三年招生之和的计算,误差系数为13.5%。
2.预测数据基础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预测方法,对教育部2016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1―2015年每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2016―2030年初中毕业生数(如表1)。
3.中职预测结果
(1)中职招生规模。由上述预测方法可以得到中职招生规模预测结果。从2016年到2030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曲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从2016年至2018年招生规模呈下降趋势,2018年达到招生最低值,然后从2018年至2024年呈总体上升趋势(除2023年外),2024年达到招生的最高值,2025年又出现下降,然后从2025年至2030年是新的上升阶段,除2029年外(见下页表2、图1)。按43.1%计算,2016年中职招生600.10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招生592.60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中职招生726.03万人,到2030年中职招生727.29万人;按50%计算,2016年中职招生696.17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招生687.47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中职招生842.27万人,到2030年中职招生843.73万人。
(2)中职在校生规模。在未来15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中职在校生规模曲线总体呈现与中职招生类似的波动上升趋势,从2016年到2024年先降后升,达到峰值,然后到2030年又是先降后升,逐步接近原先的峰值(如表3、图2)。按43.1%计算,2016年中职在校生为1 578.42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在校生为1 550.94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在校生达1 828.95万人,到2030年在校生达1 806.92万人;按50%计算,2016年中职在校生有1 736.22万人,为最低值,最高峰时的2024年在校生将达2 121.75万人,到2030年在校生将达2 096.20万人。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1.预测方法
预测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院校)发展规模的思路仍是先预测高职招生数,再由3年招生数计算在校生数,再按2015年高职院校校均规模计算学校数量。具体计算公式为:高职院校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高中阶段升学率×高中阶段三年后毕业率×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的比率。
首先,确定初中毕业生数量,计算方法如上述计算中职的方法。其次,确定高中阶段升学率。按上述2011―2015年历年高中阶段升学率均值97.4%计算。再次,确定高中阶段三年后毕业率。根据国家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比较2008年至2015年间招生与其对应的毕业生数,得出五年间学生毕业率。第三,确定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由高职招生数除以高中阶段毕业生数,可得到入学比率。由于近五年来此入学比率一直在上升,所以,同时计算出两个比率供测算使用。计算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得到25.18%。同时计算2013年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取均值得到23.40%。第四,计算高职在校生规模。其值可由高职三年招生数之和乘以高职三年招生数和与在校生误差系数得到。计算2013年到2015年该误差系数,取均得到3.21%。由于高职存在五年制等原因,高职在校生大于三年招生之和。
2.高职预测结果
(1)高职招生规模。根据上述高职发展规模预测方法,可以得到高职招生的预测结果。从2016年到2030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高职招生规模曲线总体呈现先降后升再略降的趋势。从2018至2021年高职招生数量相对于其它年份均较低,形成招生低谷期,在2021年达到招生的最低值,之后逐步上升至2027年的招生高峰,然后再缓慢上升。按25.18%计算,2016年高职招生数为328.55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高职招生数为310.75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高职招生数为369.59万人,到2030年高职招生数达到350.47万;按23.40%计算,2016年高职招生数为305.31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高职招生数为280.33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高职招生数为343.45万人,到2030年高职招生数达到325.68万(见表4、图3)。
(2)高职在校生规模。未来15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高职在校生数量走势曲线形成明显的“S”型,与高职招生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但曲线更平滑。从2016至2021年高职在校生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至2027年高职在校生呈上升趋势,2027年达到最高峰,然后从2027至2030年又呈下降趋势。按25.18%计算,2016年高职在校生数为1 047.58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为941.72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为1 110.53万人,到2030年达到1 076.14万人;按23.40%计算,2016年高职在校生数为998.16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为875.12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为1 031.98f人,到2030年达到1 000.03万人(见表5、图4)。
三、结论和讨论
通过预测分析可以发现:
一是到2030年职业教育规模在波动中增长。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存在阶段性的波动,但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总趋势上是长期增长的。这为职业教育办学指出了发展方向,要大力办好职业教育,充分满足学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同时这也给职业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题。学生规模逐年变动,而职业学校的数量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立即停办或开办一所学校,这涉及到教师安排、学校管理、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二是阶段性下降或上升特征明显。从中职来看,从2016年至2018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至2024年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总体上升;从2025至2030年招生数量缓慢恢复上升,在校生规模先降后升。从高职来看,从2016年到2021年招生数量处于下降和低水平状态,在校生规模一直在下降;2022至2027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呈上升状态;2028至2030年招数量缓慢回升,在校生规模缓慢下降。这种阶段性状况的出现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动引起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阶段性变化。阶段性变化将对一些职业学校产生短期性影响,尤其是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阶段性下降会给部分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压力,甚至生存困难。有的学校可能因为生源减少而出现招生困难,甚至学校停办。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增长和阶段性变化趋势,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和设计,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举办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学校。要加强前瞻性研判,深入研究未来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设足够的职业学校学位和学习条件,充分保障规模增长的学龄人口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
二要将职业学校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体量将在2020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进入世界中高发达国家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要努力办好每一所职业学校,使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进入更高层次,形成中国特色,彰显世界潮流和水平。
三要拓展职业学校功能。要提前应对职业教育生源规模下降问题,不能简单关停并转职业学校,要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作用,承担其他教育任务。学历教育不是职业学校的唯一任务,职业培训、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其他教育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应有的功能。同时,在其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嵩.我国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趋势分析[J].职教论坛,2005(7):14-16.
[2]周梦,邢志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72-74.
[3]欧阳河,郭峰,张燕,安秀芳.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37-40.
[4]张继红.基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9):172-173.
[5]谭界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分析[J].高教论坛,2007(5):142-14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 职业道德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07-01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第一类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第二类为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第三类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第三类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
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
普遍存在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的问题。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三、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应从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思路方面进行改进。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情、厂(场、店)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
而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应从如下四点进行: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 、“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永葆青春与活力,才能建立起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三、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内容
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国情、厂(场、店)情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劳动生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
2.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抓好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