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学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对于数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小学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对于小学数学认识不够深入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课外知识的涉及量和扩展量都不够,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将书本的内容全部照搬到课堂下,完成授课就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教师或许会觉得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没必要给学生灌输太多的内容和知识,或者认为数学只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教师的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大大局限了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全面了解,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论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学理念应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础知识,更加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授课中所欠缺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掌控者,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不能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授课时多年积攒的经验,对于“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就导致教师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等灌输知识的阶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创新课堂讲解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设计中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于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更加符合当今形式下,新课改对于中小学教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完基础课堂知识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而单纯的小学数学知识则略显枯燥,不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应用性,比如,在讲授怎么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桌、课本的面积,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答案,积极的活动参与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关键词: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语文老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题解、介绍背景、概况段落大意、总结全文、总结中心思想等等,在教学步骤上没有任何的新意。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就教学目标而言,大部分教师预设教学目标,都会根据考试内容进行设定,“考的就讲、不考就不讲”,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这些教学目标置之不理,这样使得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本体性,比如说:教师在教授课文时所设置的问题和试卷中所设置的问题大同小异,正所谓的“换汤不换药”。这样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文中都可用,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审美体验、思维能力的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阅读的能力、感受文章的美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多样化的考虑到学生学情、教学要求、文本内容等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美,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守住语文的体性。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都会在上课前设置好教学内容,上课时按部就班的按照所设置的内容上课,对于学生的新问题、新思想难以接纳,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思想火花被无情的浇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更别提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了。所以,在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应该占有大量的资料,做到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合理利用其它的教学资源,比如说:老师、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多媒体等等。把课本知识融入生活中,也让生活经验进入课本中,做到融会贯通,让死的教材变成有生命力、有张力的知识,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次,就教学方法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里的独特词汇和字句,而不只是关注文本的内容。夏丏尊说:“学习国文,应着眼于文字的形式上,不应着眼于在内容上。”朱自清说:“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词汇的发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获得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以此可见,着眼于形式秘妙的必要性了。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讲解这里的“上”和“入”字。一般来讲“上和入”是用于描写人物的,而这里的上和入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给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生命力和特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陋室显得更加的生机盎然,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这样从形式秘妙入手讲解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体味到了语言里的美感,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将炼字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最后,只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还要有渊博的文化素养、学术研究的素养为辅助,缺一不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具有语文素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苏轼写的《赤壁赋》中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曹操、孙权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赤壁之战之后,曹仁驻守,周瑜一身戎装,与其对阵,身先士卒,中箭受伤,而本词却写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符合事实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不符合?据苏轼的人生经历来说苏轼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周瑜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潇洒,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也反衬自我的落寞。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什么孔雀是往东南飞,而不是往其他的方向飞。”而孔雀为什么向东南飞呢?是从地理知识来说的,刘兰芝回娘家是往东南方向走的,所以孔雀往东南方向飞,指的是刘兰芝往东南方向回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系统要领;归控效应;衔接原则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1]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27):203-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直观的板书设计既引人入胜,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能为学生提供具体、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学生所学知识内隐的特点外显化、简单的结论过程化、零乱的内容结论化。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又有哪些特点呢?笔者经过教学实际总结,认为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课文主题思想
例如:《我要的葫芦》一课,教学重点是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二、再现课文的情节和难点
在教学篇幅较长的文章时,教师应抓住文章情节和难点进行板书设计,这样,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具有利于揭示文章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从这些情节中去读、分析、归纳。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有条不紊。
这个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把《蜘蛛》一文的重点和蜘《蜘蛛》板书设计蛛捉虫的情形再现出来。更直观地从板书设计上看出捉小飞时一下子,捉飞蛾时,抽出丝来把它缠住,捉甲虫时最难。
三、突出课文顺序
如《画鸡蛋》一文,如果给学生介绍达 芬奇是一个画家,接着又讲他学画时老师对他的指导,再讲他开始学画时,老师反复让他画鸡蛋的意图,他不理解并向老师提出疑问;再次又讲老师对他的教育,老师指出他认为画鸡蛋容易是错误的------终于成为大画家。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在思路上混乱不清。
运用直观的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以化难为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较有前瞻性的专业,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表明计算机专业更加需要结合其他专业。“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有的计算机教学设计以难以实现新形势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努力顺应新形势发展的变革。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性更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课程,计算机有本身的语言,从最简单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C、C#、C++、JAVA等高级语言,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习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就像是与计算机沟通的渠道和工具,这些语言无法用于其他专业的使用,这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会更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应对的情况将更加复杂[1],他们毕业后面对的也许不仅仅是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以前的计算机只需要孤立的关注计算机本身,“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需要关注互联网与多种事物的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工业4.0现代化生产等,都是计算机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这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之上,掌握计算机结合其他知识形成的庞大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我们对未来某种技术的革命,比如工业技术改革增加智能机器的数量,降低工业生产劳动力的使用,从而保证资源最大化的被有效利用。(二)多元化趋势明显。原来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能只是作为一个编程工作者,但随着计算机专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专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计算机可能就不只为了学习编程,学习计算机语言,或者是为了学习某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比如,可能有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攻方向是影视媒体,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方向便不再是计算机语言的编程,而是媒体数据流的处理,比起计算机语言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某款视频或者图片声音处理软件的高级进阶使用技巧,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经典事例处理的讲解。计算机的多元化更加明显,学生可以更加自如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但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授课教师教学备课的压力。(三)局部体现变异性加剧。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有时会体现出局部的变异性,所谓的变异性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发展,相反,它发生了某些我们并没有预知的结果。这种局部变异性在以往体现出的事例不胜枚举,以曾经的计算机大佬IBM为例,巨型机的小型化便是计算机的一次变异,从计算机的研发到巨型机小型化期间,计算机被设计出来的目的都是进行庞大而专业的信息与资源的处理,并不是用于个人的。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变异发展,导致了IBM辉煌不再,个人计算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的变异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更加出乎人们的预想。首先,计算机的形态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其次,计算机可能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只懂得执行的机器,其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因此,计算机专业未来面对的可能是变化的发展,在变化的发展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与岗位,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四)对学生自学要求增加。“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面对的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因此,学生要保证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仍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不被时代抛弃,做未来的宠儿。做到这些的基础就是学生需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在计算机专业要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拓展知识储备,为创新改良技术打下基础。
二、高校在“互联网+”的形势下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是有益的,切忌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尽量做到讲述的课程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对于学生,教学内容也需要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不同,对此教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相应的分组制,对大的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详细教授课程,让学生更有目的性的学习自己所喜爱的技能,保证其以后工作时具有足够的技能储备。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教学设计也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不同人的知识储备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最大程度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其获得工作生存的必要技能。(二)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尽管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思潮下,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喷薄而出,但计算机教学不是进行计算机理论的设计与探讨,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计算机概念,同时,大多数高校也不具备有研究所的专业器材和充足的资金储备,用来完成计算机理论相应验证。因此,在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中,可操作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能因为“互联网+”强调多行业的协作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他们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确立相应的知识储备[2],并在其之后的求学途中,有足够而且深厚的基础准备与部分新颖理论验证的经验。(三)计算机教学设计要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常常一个极具天赋的人就可以完成计算机软件或者系统的编程。而现在计算机经过长足的发展之后,数据库日益庞大,个人再想独立地实现编写出系统程序或者软件,已然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协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在计算机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对各个小组分别布置一个总体任务的不同步骤,并让他们进行协作。教师只负责布置总体任务和划分每个小组负责的内容,协调进度和统一设计规划等都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在实际的企业中,员工的协作能力有时比其专业技术更为重要[3],毕竟具有某项天赋、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是少数。在学生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训练其协作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段视频。首先对这段视频进行摄影、录音、后期处理等多任务的划分,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主题,最终呈现一个5-10分钟的短视频。这样就很容易在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四)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对于学生而言,吸引他们选择计算机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专业。计算机教学的设计可以由浅入深,并在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中多设置实际的例子,可操作性强的例子,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获得更多的趣味性,从而让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4],教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计算机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学生的创新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更容易接受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三、结语
总体来说,“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的教学会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困难和挑战往往就是机遇。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花费时间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全面。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有更多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学习中的趣味性。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教师的一个规划,其中体现出的是教师的个人授课风格,在其中,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的探讨与良好的互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其知识边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宇阳.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2):105-106.
[2]林锋.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35.
[3]薛巍.“互联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策略[J].现代装饰(理论),2016(6):270.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3结语
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开始了向平面设计教学的转变并逐渐步入新的发展轨道。随着设计型人才需求一再加大,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有力推动了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门槛不断降低,高校录取人数和毕业生数量不断翻新,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出过度膨胀、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紧张、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就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来说,人均教学资源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决定了诸多教学问题的不可避免,为此,许多院校只好凭借经济优势去弥补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长期以来使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
(一)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是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情况来看,各大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不仅缺乏特色办学意识,还存在教学内容枯燥重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如许多院校在大一开设的《素描》和《色彩》等课程,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已经学习过,如今重新学习旧知识,无异于新锅炒剩饭。此外,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一些专业知识如“构成理论”会在色彩构成、版式设计等多门课程中被提及,这些,都是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的表现。
(二)教学有效性不高
平面设计对实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中,务必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艺术表现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模式、手法并没有与专业教育实现同步发展。撇开师资力量欠缺对平面设计教育的影响不提,但就课堂教学来说,许多教师采用的仍是填鸭式单向灌输教育手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词定义、设计原理,专业配备设备、操作室等极少使用,使学生对知识的而理解长期停留在定义和书本层面,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根本无从说起。
(三)缺乏办学特色
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它固然会与其他专业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却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要尊重其专业特点,用创新的眼光审视平面设计教学。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国内平面设计教学、办学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思维老套,创意不足;院校之间、教师之间模仿拷贝成风,教学方法如出一辙,毫无特色可言。既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也无法展现学校和地区教育特色,就连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
(四)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高校扩招尤其是艺术专业扩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招生门槛降低,难免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这一点,在平面设计专业体现的最为明显,许多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每年都能收到一些基础水平为零的学生。生源质量差,加上高校教学实践时间有限,最终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意识逐年下降。许多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设计技巧和美感传达上,很少考虑作品的市场需求。可想而知,这些学生毕业后,要么是就业困难,要么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实现课程设置合理化
针对高校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高校应作出积极回应,不断提高高校平面设计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具体来说,学校要在扎实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美学、建筑史、经济学、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在教学大纲中的比重,尝试将市场营销、商业知识等经济学、社会学科课程渗透到平面设计教学中去,力争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商业知识,提高其市场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以某艺术院校为例,该校明确提出高素质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视培养广告、媒体、网站、印刷平面设计专业人才为己任,力求教学求新求精。该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也依次为导向,积极根据设计专业培养方向,开展印前技术、文案策划教学,大力加强专业设计原理、技能教育。一方面借助于多媒体创意设计课、公开演示课机会,督促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自我锻炼。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僵化的情况下,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是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帮助学生探索新的学习途径。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侧重教学的实用性,注意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共同向前发展。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在“宽专业、厚基础”教学原则指导下,沿用国外平面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开展合作设计、小组合作教学,采用对话式、体验式教学,积极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从而为学生个人才智发挥提供了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该教师还与其他课程教师联手共同寻找与企业对话的机会,制订了“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利用社会设计大赛、设计作品征集活动,指导学生组成创意小组、推广小组,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最终,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该校平面设计专业最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解决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到艺术实践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让教师和学生针对平面设计实践意愿和构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考虑他们提出的成立校园设计工作室、设计项目管理团队等意见,结合学校情况予以支持、审批。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设计水平。同样,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感情经验、学习专业技能。关于这一点,某教师是这样做的: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该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设计比赛、企业项目设计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观摩各类设计作品,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客户消费习惯、设计项目相关知识,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市场。另一方面,积极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聘请设计师来校点评、指导学生创作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认识自己。该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尝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高校务必要结合学校、地方经济和文化优势,拓宽专业教育道路,打造教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办学特色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新的进步。就目前来说,行之有效的高校特色办学策略有:
1.综合性办学策略。
在专业设置上打破学科界限,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如加强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经济专业的联系;提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如在实践教学中,将平面设计融入到其他项目建设中去。
2.突出地方特色。
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和利用力度,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山东高校与风筝艺术、剪纸艺术、泥人艺术盛行地携手开办的艺术设计教学就属于这一范畴。这些,都能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使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远离发展盲区。就平面设计教学来说,高校和教师既要坚持平面教学的独特之处,开展平面设计艺术教育,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探讨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之路,打造平面设计教学品牌,提高专业竞争力。
三、结语
(一)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及时了解行业信息,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核心课程
职业教育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受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人才需求也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变化。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行业发展信息的获取方面往往滞后,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获取信息并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获得有用的、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例如在与常州大地装潢合作的大地订单班中,通过合作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研发的室内设计新技术,根据新技术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充实核心课程的内涵,让专业核心课程始终满足于市场的需求,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中去。
(三)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
高职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设施相对陈旧、滞后,教学内容也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因此,与企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常用的模式。让企业参与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与教学管理,让企业全方位融入学校、融入专业,通过企业的带动来促进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校方积极配合调整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加实用化。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下,设计企业可以根据其在社会一线的成功实践经验和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向校方提出当今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社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等。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上海水晶石公司通过在重点核心课程领域的合作,探索环境艺术专业校企合作如何深入、紧密的问题。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课程置换,以建筑可视化的课程置换的教学改革为试点探索在教学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建设由上海水晶石和学校共同开发,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标准,课程教学中全程引入“企业技术培训”和“企业化工作模式”,按公司的工作流程制订项目展开与实施计划,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多任务、多技能的综合训练与职业体验。
(三)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培养“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通过与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由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技师进入课堂,可以解决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难题,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专业教师通过在教学与技术合作中,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在我院与上海水晶石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安排一名专业教师全程负责教学安排,同时负责辅导学生和与企业技师沟通,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由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企业分阶段选派不同的技师进课堂授课,由企业技师将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带入课堂。期间,企业项目负责人定期来校参与辅导并讲评,课程采取学院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考核。在我院与常州大地装潢的订单班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派一名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教师既可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专业能力的实践根据在企业项目的贡献得到企业一定的经济回报,在合作中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任务通常具有项目周期短、工作任务强度的特点,不光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职业技能更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因此,设计公司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我院与常州本土的龙头企业霍克展示合作开办了“霍克订单班”,在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合作中,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融入企业的员工手册。企业为学生提供效率手册,负责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校企双方的合作重点在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毕业生经考核达到企业人才录用标准,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