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功能对等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加上歌曲的歌名、歌词的特殊化处理,使得人们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于那些对英语文化不甚了解的听众,如果没有好的译本,那么听众对于歌曲的理解就只停留在旋律上面,不能很好地实现用歌曲传播文化这一功能。国内音像制品提供的翻译,细节方面处理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曲解原文,容易对听众造成误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作指导,探究国内市场音像制品的翻译,以期对其发展有所贡献。
一、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他认为,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当不像翻译。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所以译者所追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也就是强调再现源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理想的译文没有翻译腔,要做到顺其自然的对等。此外,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不仅要在译文中找到顺其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要找到最贴近的对等语。
二、歌曲翻译
(一)词性转换
奈达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要找到最切合原文意思的对等语。本部分将采用该理念对国内音像制品的歌名翻译进行探究。
在Ke$ha的专辑Animal中,有一首歌曲叫做Hungover。下面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第一种翻译为“难受的”;第二种翻译为“宿醉”。第一个版本是国内新索音乐提供的参考翻译,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该译文为其考虑到了词义的问题,找到了汉语中的对等语,但是丢失了词性转换,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第二个版本翻译为“宿醉”,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本身的形容词转换为中文时变成了名词,不仅将难受的感觉隐匿其中,还营造出了朦胧感,而且简洁明了,符合中文的表达。
又如AvrilLavigne的Thebestdamnthing这张专辑中的歌曲Contagious,该词是一个形容词,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充分了解该歌曲的基础上将其灵活翻译成了一个动词:“蔓延”。译者通过巧妙的词性转换,充分体现出一个少女初恋时的甜蜜心情。而且“蔓延”一词,可以将女孩恋爱时的心理历程及爱意的蔓延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词性变换处理,便体现出了翻译的功能性。
(二)句型转换
奈达指出,译者应当透过句子的表层形式看到其深层次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需要灵活地转换句式。例如Ke$ha的专辑Animal中的歌曲Dancingwithtearsinmyeyes被译为“含着泪跳舞”。通过仔细研究歌词可以发现:歌手想表达失恋之后虽然痛苦但还是要强颜欢笑,这种痛苦没人可以理解。所以这首歌曲翻译成“强颜欢笑”更加符合歌曲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歌手在歌曲中表达的强烈的情感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原译者将源语信息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是源语的深层含义却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了。
又如AvrilLavigne的专辑Thebestdamnthing中的歌曲Everythingbackbutyou,译者没有很直白地将其翻译为“除了你都回来了”,而是深究其深层次含义,灵活地处理成了“时过境迁”。从动态对等的角度看,这种灵活的处理方法可以使译文在更加符合汉语习惯的同时,将歌曲的深层次含义表达出来。
(三)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奈达认为,目标语言所处的环境同样会给翻译造成困难,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同构体的概念。也就是说,译者要通过寻找在汉语中意思相同的物体来弥补源语中中文无法理解的部分。
例如Animal这张专辑的歌曲TikTok中,有一句歌词是:“Boystryingtotouchmyjunk,junk.”这里的“junk”在美语里是一个俚语,代指“女孩的身体”。而在出版物提供的翻译中,“junk”的对应语为“垃圾”,该译法将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丢失了。从功能对等来看,因为中文讲求含蓄,不能把“junk”的本意粗犷地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用中性词“身体”来代替。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体现中文的含蓄美,还将原文的意思很好地表现出来。
又如Animal这张专辑的歌曲KissNTell中,有一句歌词“Andnowsomeshitsabouttogodown”出现了“shits”,由于在中英语言中“shit”所指的物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进行灵活处理。对比两个版本的翻译:版本一,“现在有些狗屎就要下跌了”;版本二,“现在你的废话也该停止了吧”。版本一中源语信息表达丢失,而版本二很好地将“shit”转化成了中文语库存在的词,并找到了其在中文中的所指物,更符合功能对等。
三、结语
关键词:翻译;功能对等;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70-01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在1969年与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并指出动态对等(亦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义结构和形式对等。但根据奈达的观点,动态对等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要求译文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限制了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同时动态对等理论也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但是随后奈达意识到“动态对等”一词可能引起诸多误解,导致许多人对他理论的曲解。所以他在1986年与瓦德(de Warrd)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以便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奈达进一步将功能对等分成两个层次:最小功能对等和最大功能对等。最小功能对等是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是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圣经》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奈达在青年时代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也正是由于他长期服务与这一领域,其翻译思想也打上了特有的烙印。虽然奈达以翻译理论家著称,但他首先是一个《圣经》翻译组织者。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的理论是为《圣经》翻译服务的。这一理论以《圣经》翻译为着眼点,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又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事实证明,奈达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圣经》翻译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从《圣经》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看,这一理论的应用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为《圣经》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因此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发挥接受语的表达潜力,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从而为《圣经》翻译的宗教传道目的服务。例如,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圣经》中的“上帝的羔羊”在爱斯基摩语中被译成了“上帝的海豹”。因为爱斯基摩人的大脑中根本没有“羔羊”这种动物的概念,而“海豹”才是他们生活中最好的朋友。用“海豹”替代“羔羊”就使身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不同的语言表层结构得到了同一深层含义。
然而,我们对奈达的译论总存在着普遍的误解。那就是我们在接受奈达的翻译理论时,往往把它当成普遍翻译理论,甚至文学翻译理论,而不是宗教翻译理论。我们往往忽略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圣经》翻译。这实际上是一种错位。
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翻译中的最主要、最普遍的问题还是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而在语言结构层面的转换而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如果翻译仅仅涉及信息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那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指导思想。但是,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但是,不同文化之间果真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概念空缺现象笔笔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文化因素上往往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这一前提上的,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功能对等理论一再强调的读者反应相同是不可能达到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用读者反应是否相同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由于各自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读原文时都难以获得相同的反应,更别说迥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了。因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谋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同等反应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文化交流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还可以丰富目标语言。如果都采取功能对等式的翻译,那我们的语言将从此断绝外来的营养,今天汉语里就不会有诸如“滚石不生苔”、“鄂鱼的眼泪”、“穿梭外交”、“武装到牙齿”等耳熟能详的外来语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言差异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很显然,以此理论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我们在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翻译活动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它在处理文化差异和形式转换上的消极作用,认识到翻译等值理论只有与我国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相结合,才具有实用价值。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源文的种类、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接受能力等诸因素充分考虑对源文文化因素的取舍问题。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将以最新版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为例,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总结石油双语词典所具有的特点,对其中的词目翻译进行研究,并从实用角度出发探究石油双语词典的编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更好的服务读者。
关键词:双语词典;石油;翻译
一、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背景
(一)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出版现状
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孙济元主编的第二版《英汉石油技术词典》。2012年,张键主编的《英汉石油化工词典》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前出版的词典相比,收录词条数由15万降至8万,许多不常用的专有名词都被删掉,使新版石油化工双语词典更加简明,实用。
(二)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性质
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它同文学,经济,法律等书籍的翻译有很大差异,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即“以词目词为核心,将词,短语作为独立的处理单位翻译”。现根据石油双语词典特点,总结出如下性质:
1.专业性。在石油双语词典中,专业性术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对“石油”一词的翻译普遍为 “petroleum”, 少数情况下也可译为 “oil”, 但对“原油”的翻译只能为 “crude 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专业词汇的出现使得石油双语词典无疑具有其领域的特殊性。
2.示范性。据笔者对校内100名研究生所做调查表明,当翻译石油化工类相关专业术语时,近九成学生表示石油双语词典和课本是他们查阅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互联网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由于其本身具有权威性,网络上专业词目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核实。
3.单一性。词典翻译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很少出现意译,这是因为词典,尤其是专业词典本身的词目就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其翻译与句子的翻译不同,使词对词翻译成为可能。
4.简洁性。石油双语词典本身内容的专业性要求在对其翻译时力求简洁,以减少读者阅读相关文章时的难度。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所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由于现存石油双语词典中只有词目的翻译,所以下面将重点研究词典中的词汇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迄今为止的石油双语词典只有词目词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句法、篇章、文体对等暂时不能用来分析。就词汇对等而言,笔者欲从“直接提供对等词”和“括号提供对等词”两方面加以阐述。
1.直接提供对等词。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1)人称代词;(2)荡始捌渥楹鲜胶透髦质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显然,在石油双语词典中绝大多数的词目都属于专业术语,直接提供对等词适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词目。
2.括号提供对等词。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可以让目标读者知晓其意的程度,但各国不同的语言想要做到完全对应还是十分困难的。在英汉石油化工词典中,括号提供对等词相对来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国际音标和词目释义
在对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人群都希望对词目增加国际音标和注释,以便在攥写论文时对相关术语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适当增加例句
通过对我校石油专业研究生关于使用双语词典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相近词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读者更准确了解词目含义,并容易区分相似词目意义的不同。
四、结语
与其它双语词典相比,石油双语词典具有专业、示范、单一、简洁四个特殊的性质,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仍适用于词典中词目的翻译。对石油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适当增加音标,注释及例句的方法,从双语词典的实用性出发是可行的,但因此为词典编纂带来的更大难度问题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3):22-26.
[2]张键 编.英汉石油化工词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4.
[关键词]动能对等;英译策略;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49-01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论文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翻译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讲究寓意;第五,食医结合。而在西方的烹饪书中介绍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饪的方法来命名的,所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要从中国的特色入手,同时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西方人在对待饮食文化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不同的,他们考虑的是食物是否有营养,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异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现
(一)词汇空缺
文化当中独有的事物(物态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在译语文化当中缺乏对应的词汇来予以表达,从而造成“词汇缺项”(lexical gap)的现象。如中国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包子”“汤圆”“米线”等,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所指意义相同的单词。而有些中国菜又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东坡肉”和“龙须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会明白这两道菜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对等的词来翻译这两道菜。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的“肉”和“面”来理解这两道菜。
(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问题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习语中也有一些表达和饮食有关。“吃……饭”在英语中翻译过来就是“making a living”,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个翻译另当别论。比如“吃政治饭”对等的翻译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politics”,而“吃算盘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doing business”(兰保荣,1985)
三、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
有时候文化信息的翻译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去,其结果就是对等的标准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2.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汉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眼红”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绿”。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异,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由此会导致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对等。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照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酿酒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
为了达到功能对等翻译,译者必须:1.权衡在交际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显现出各种选择余地的描写,尤其是在复杂的章节中;3.尝试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写(Jin,and Nida90),因此功能对等翻译被看作是许多译者的翻译方法。
当意译为了译文优美而忽略了译文的忠实时,功能对等翻译能够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一些译者在意译中,觉得有义务改正出现在译出语境中的错误,还有一些译者碰到他们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语句时,会毫不犹豫地删掉。这些译者的这种做法是修改文章,而不是翻译。因此意译中改正错误或删掉文中的内容会导致正确的表达意思,即原文中的意思表达错误,由此就缩小了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目的就是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
意译的翻译者为了达到译文的优美,便倾向于夸大翻译或缩小翻译。另一方面,功能对等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产生翻译准确。这两种方法虽然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将导致两种理解意思。在翻译中,当处理文化内容时,过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过度地解释文化特点。意译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功能对等翻译也就不同。
四、结束语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翻译的情况,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相关文化知识的培养,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读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样,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介绍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7
1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商务英语完全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与此同时,商务英语又是商务知识、管理技能和英语语言的结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独特性。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包括:a.具备较强的客观性;b.使用平实、准确的表达方式;c.具备独特的行业特点。
除了具备以上语言特点外,商务英语还具备以下语篇特点:a.较强的语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较强的程式化色彩;c.独特的语篇文体特点。
2目的性原则与商务英语翻译论文
由德国的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等学者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们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
根据目的性原则,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实现其预期功能为标准。比如在市场营销这一商务活动中,达到商家的促销目的是广告翻译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决定了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反应和译语文化。首先,广告翻译要遵循译入语的广告语体风格。根据目的论,商务广告翻译要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即简约洗练、有吸引力,尽量做到语出不凡。
其次,广告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地道的语言,特别是套用译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对译文读者进行情感传递。这能帮助译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其预期功能。例如,某国产香烟进入英国市场时,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语: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这则广告戏谑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仅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新奇性,还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看过之后,不禁会心一笑,产生了消费欲望。
最后,广告翻译还应尊重译语文化,确保许多学者(Dudley,1998;王晓辉,2001;李明,2004)将商务英语的使用和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在总结了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基础上,介绍了现今翻译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三种理论:目的论、顺应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并通过实例翻译说明其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适用作用。
1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商务英语完全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与此同时,商务英语又是商务知识、管理技能和英语语言的结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独特性。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包括:a.具备较强的客观性;b.使用平实、准确的表达方式;c.具备独特的行业特点。
除了具备以上语言特点外,商务英语还具备以下语篇特点:a.较强的语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较强的程式化色彩;c.独特的语篇文体特点。
2目的性原则与商务英语翻译
由德国的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等学者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们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
根据目的性原则,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实现其预期功能为标准。比如在市场营销这一商务活动中,达到商家的促销目的是广告翻译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决定了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反应和译语文化。首先,广告翻译要遵循译入语的广告语体风格。根据目的论,商务广告翻译要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即简约洗练、有吸引力,尽量做到语出不凡。
其次,广告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地道的语言,特别是套用译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对译文读者进行情感传递。这能帮助译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其预期功能。例如,某国产香烟进入英国市场时,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语: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这则广告戏谑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仅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新奇性,还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看过之后,不禁会心一笑,产生了消费欲望。
最后,广告翻译还应尊重译语文化,确保的乘客),使那种体现公司和乘客之间的人情味变得荡然无存,以致大大地削弱了原广告的广告效果。贾文波(2000)建议在译文中使用第二人称用语(You)代替“guests”来顺应英语广告中“顾客至上的信念”。他把上述广告改译为“:Giveyouapleasantridealltheway!”,显然与原译相比,预期读者更乐于接受后者。
4功能对等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
奈达的翻译理论“以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郭建中,2000),其核心即为“等效”理论。作为语言共性论者,奈达主张翻译是“可译”的且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奈达将“功能对等”定义为“最为切近的自然的对等”(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Nida,1969;2001)充分反映了对于翻译中不存在像数学中那样的“完全对等”(com-pletelyequivalent)的认识,而只能是基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切近”的“功能对等”。这个“功能对等”应当涵盖(所指和联想)意义、语境、文化、文体、信息、认知和经验等诸多内容。“功能对等”既体现了翻译(尤其是文学性翻译)的“可译性”,也体现了“可译”程度的相对性或“动态性”,合理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作者与原文读者及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等。
以商业词汇翻译为例,译者往往很难实现汉英之间词语意义的“对等”。例如“龙头产品”如直译为“dragonheadproduct”,则难免引起歧义,或产生负面效果,因为龙在西方代表邪恶。如果译为“flagshipproduct”,则既符合西方的文化,又起到了传意的效果。因此,将词语的这两种基本意义“移植”到目的语中有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意义损失”,而翻译者的任务是将这种“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实现“最贴切的自然对等”。
关键词:影视翻译;功能对等;观众反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21-01
一、导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其中包含四个方面:词义对等、句意对等、篇章对等以及风格对等。而在影视翻译中,我们则从语言风格、修辞、角色化和文化差异这四点进行研究。
二、现行翻译方法中的问题
在影片翻译中,配音、字幕翻译是我们经常研究的对象。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效率和成本的追求,字幕翻译逐步成为主要翻译方式。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国家并未出台相关字幕翻译标准、一些译制片也都是由业余翻译人员翻译,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影片字幕位于屏幕下方,过分吸引观众注意力,影片中讲话者的语速各有不同,字幕的速度也需随其变化。这时常让观众觉得跟不上节奏,无法顺利理解影片含义。因此,译者需在翻译时兼顾观众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反应。并且将字幕合理调整,以便观众在最短时间内理解译文。
三、影片翻译的难点
1.修辞手法。对大部分电影来说,普通翻译策略已足够应付,但依然会遇到修辞这一棘手的问题。电影对白中修辞手法很多,尤以双关语和隐喻最为常见。众所周知,双关语是最难译的内容之一,译员需要兼顾译文的忠实性与艺术性。
例如:(1)“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选自《功夫熊猫》)
句中词语“present”就是一个双关语。其中一个意思是“今日”,另一个意思是“礼物”。但在中文里“今日”与“礼物”发音不同,如果仅按字面意思翻译,观众一定会迷惑不解,因为两个词在发音上并无任何联系。所以我们为达到原文效果需用另一个词“金日”来代表“礼物,”这样我们便能译出如下译文:“昨日已逝,明日未知。而今日为金,这就是为什么叫做‘金日’。”
影片翻译中为体现原来的幽默效果,需跳出原文结构,以全新的方式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再创造。但并不意味着随性翻译,否则将会给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影片《宿醉》中的台词“It’s too gay”被译为“太断背了”。此译文就违反了电影翻译准则。因为“断背”一词对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很陌生,无法理解。若单从语言风格来看,引用该词来取得幽默效果很有创意。但在此处却不适合,因为只有知道影片《断背山》的观众才能明白其中含义。
2.角色化。影片中对话显露出人物的语言特征、时代特征。每个人物都被赋予各自不同的特征:儿童语言天真无邪,政府官员显得严肃而专业,老者言语体现人生智慧。所以在影片翻译过程中这些特性都必须考虑在内。请看以下例子: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选自《功夫熊猫》)字面意思是“人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之不期而遇”.而在影片中这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夫大师之口,所以可将其翻译为“命里有时终须有”,从而反映人物的特性。
3.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历史沿革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性,社会价值,风俗礼仪。因此,翻译过程中源语的文化因素也需考虑在内。请看例子:
(1)Forrest:Somebody said world peace is in our hands.(选自影片《阿甘正传》)
上文直译为“有人说世界在我们的手里”或“有人说我们手持和平之剑”。比较之下,第二个译文更为贴切,因为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或皇权,例如我们所说的“尚方宝剑。”这样的翻译在文学翻译和意译的角度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影片翻译中我还需再将观众的感受考虑在内,所以最恰当的应属如下译文:阿甘:有人说我们手持和平之剑。(Fang Hua2000:76)
四、受众反应对翻译的指导
电影作为通俗艺术,决定了内容要为大众所理解。影视翻译中,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受众的“感受”论。这一从受众角度出发的理论起源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强调受众的情感反应可以使得译入语观众与原语观众享有同样的艺术体验。同样,在影视翻译中,观众也应被置于核心位置,弥补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空缺,达到相同观赏影视的效果。将受众因素置于核心,意味着译者必须考虑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带给观众可能的反应。要达到功能对等,必然要讨论两个重要方面——信息和风格。信息是翻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让观众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不同语言风格,在目的语中也都应与原文有同样的体现。以观众期待作为考虑因素和翻译标准,这些等值便可实现。
影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效果“等值”。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考虑多重因素:目的语观众的背景知识、价值观以及语言逻辑。除译出文本信息,语言风格也要考量。译者应避免逐字翻译带来的理解障碍。角色性格和语言特征也应在翻译中达到相同体现,确保译入语观众能达到源语观众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电影制作人、技术人员和译者之间需通力合作以克服字幕翻译中显示字幕的技术难点。翻译的软质量也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双语文化背景知识、影视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对受众接受性和反应心理的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简介 翻译错误 功能对等 解决方案
1.引言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各企业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各公司纷纷设立自己的英文网页塑造公司形象,以此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然而,在英文网页中存在的翻译问题,使得其对外宣传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公司的英文网页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符合英语表达规范的问题,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及文化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少这种差异,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首先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后修正为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2.中国钢铁、军工等企业网站英文简介的误译分析
2.1定冠词误用
定冠词误用是中国钢铁、军工等企业英文网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即便不对照汉语原文,也能发现定冠词使用的诸多问题。这样的译文不自然,不符合英语规范。定冠词的使用,在英语中属于基本应用,“the”的误用会大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通过分析中国钢铁、军工等企业的英文网页不难发现,“the”的误用多出现在应使用零冠词时用上了定冠词,在少数情况下存在应使用不定冠词“a”而使用了定冠词“the”的问题。例如:北方工业将“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译为“Oriented to serv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在此句话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涉及特指内容,去掉“the”使句子简洁,表达清晰。再有,北方工业将“我们崇尚共赢发展,与客户共赢,与员工共赢,与合作伙伴共赢”译为“We have been always advocating the win-win development with customers,employees and partners”。此句话中定冠词“the”的使用让人匪夷所思,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宝钢集团将“满足国内需求”译为“cater to the domestic demands。”此句中将“the”去掉更符合英语表达规范。
2.2时态、结构及搭配错误
出现时态、结构及搭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1.没有分析清楚句子整体的时态;2.没有注意到前后两句的关系;3.没有注意到句子中的提示词。时态的误用,并不会对句意理解造成较大障碍,但是这种不符合英语表达下习惯的译文会降低整体译文的可读性。例如中立重科的这句简介:In the past 20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Zoomlion maintained an annual average compound growth rate of over 65% and has become the fastest growing glob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本句话译为过去时很牵强,因为这句话强调的不是过去的情况,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后面又采用了现在完成时,这就体现同一句话了时态不对应。宝钢集团将“截至2012年末,宝钢员工总数为130401人,遍布全球各地”译为“At the end of 2012,Baosteel had a total of 130,401 employees located all across the world。”这句话改为过去完成时,表达更清晰更地道。在搭配问题上,by比at表达效果好,At指标是在该时间点上,没有体现出过去时间的延续,而by则能充分体现出原文“截至”的意义。原句可修正为:By the end of 2012,Baosteel had had a total of 130,401 employees located all across the world.
2.3英汉表达不对应问题
表达问题主要指译文中的句子顺序、词语选择等问题。由于汉语英语表达的差异,这些问题会造成整体理解上的严重偏差,译文即便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也会造成误解或者理解成为完全相反的意义。例如:太原钢铁将“具备年产1000万吨钢(其中4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营业收入连续七年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译为“Its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is more than 10 million tons of steel,among it,4 million ton of stainless steel.Its annual sales revenue is more than 100 billion yuan in the last seven years。”此句中词句表达较乱,存在较多中式表达,属于直译,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存在汉英不对应的问题。第一句话后半部分可以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链接,前半部分存在较多中式表达,修改后译文:It possesses the capability of producing more than 10 million tons of steel annually,4 million tons of which is stainless steel.Its annual sales revenue reaches more than 100 billion yuan for seven consecutive years.太原钢铁将“铁路行业用钢、双相钢、耐热钢、车轴钢、9%Ni钢等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译为“20 steels,such as steels for railway industry,duplex stainless steel,heat resistance steel,axle steel and 9%Ni steel,keep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China。”这个译文让人一头雾水,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汉式英语现象严重。译文可将前面的举例放到后面,修订为:More than 20 series enjoy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China,including steels for railway industry,duplex stainless steel,heat resistance steel,axle steel and 9%Ni steel.
2.4英汉意义不对等
公司口号的翻译是一大难题,整体来说本文所选公司网页、口号的翻译不一致,译成英语后,缺少汉语的简洁与美感。以下以山东临工为例,山东临工将“发展观”、“价值观”、“策略观”等中的“观”翻译成“concept”,在这里,value表达更贴切;将“创造,让世界一新”译为“Creativity,builds a new world”,逗号多余且英语和汉语所表达意义有出入;将“勤奋、敬业、忠诚、奉献”译为“Diligent in thingking and prompt in deed,pragmatic and efficient”,本句中的thinking拼写错误,后面直接用两个形容词表达,显得生硬;将“产品代表人品,品质赢得尊重”译为“On behalf of personal character,product quality wins respect”,on behalf of一般用于“我谨代表……”等场合,这样使用是错误的,译文整体显得生硬。
3.结语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个方面,分析中国钢铁、军工等企业英文网页翻译存在的问题,需在今后收集更全面的公司企业的英文简介,对其篇章和文体进行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熊艾莎.义乌网站英译常见错误及其对策分析[D].义乌工商学院外语系研究生论文,2006,(1).
[2]文军,陈梅.从企业翻译的接受者看企业翻译策略[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3]王娜.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译英;功能对等;目的论
一、序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第一次出现在东汉至唐宋时期,翻译的主要内容为佛经翻译;第二次出现在明末清初和五四时期,翻译的主要内容为科技翻译和西学翻译。而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的第三次翻译。此次翻译呈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翻译内容不局限某一领域: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无所不包。
中国翻译协会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从2010年起,中国市场上的中译外工作量开始超过了外译中的工作量。截止目前,中译外与外译中工作量的比例为54% :46%。这组数字说明,在我国的第三次翻译中,翻译重点开始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移。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其在文化上的传播却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包括日本。虽然国外有许多中餐馆,但是中国文化并没有被西方国家所了解和接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我国翻译人员在中译外上没有做好中国文化传播、没有做好对外宣传造成的。因此,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对我国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国际翻译界的共识是,翻译应从外语翻译成母语,应尽量避免母语向外语翻译。这是因为,翻译人员对外语的掌握程度肯定不如母语,因此,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鉴于汉语的特殊性,国际上懂汉语能从事中译外的人才很少,而中国又恰逢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需向世界宣传自己。因此许多中译外的工作是由母语是中文的翻译人员承担的。
然而,中国许多这种对外宣传是不成功的。例如,2011年中国一则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宣传片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的成就、中国人物以及中国的形象,让美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然而,这项斥资至少数亿人民币的宣传活动在美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美国民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些亚洲面孔是谁,也不知道这则宣传片的目的。由此可见,以中译外为核心的对外宣传必须以受众为导向,不能想当然,不加思考和辨别,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开展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
二、翻译策略
(一)直译与意译。在翻译界,一直以来就有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具体论述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直译和意译进行定义。所谓直译,并不一定要“直”到“逐字”的地步,一般来说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而脱离原文语言结构舒服,只译意思的译法可称为意译。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和意译不构成翻译问题。例如,“我喜欢这个电影”译成“ I like this movie”就没有直译和意译之争。
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间更多的是差异,那么当一个句子既可以直译又可以意译时,到底采取哪种策略就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一句话到底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往往要考虑到上下文、语域、题材、读者等因素,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但有一点应特别牢记,当今英汉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文学翻译。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的因素,译文应尽量保证译入语的特色。
(二)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这一理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由奈达(Nida)做出了完善。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译文要在语言的功能上和原文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对应。例如,“He is the last person I will ask for help” 这句话可以译为“他是我会要求帮助的最后一个人”,以求形式上与原文对应。但本句的意思是“我是不会求他的”。作为中国读者,读到第一种译法的时候虽然仔细想想能够理解,但是译文不够通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功能对等在避免翻译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对外宣传时,要注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求得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对外宣传才是有效的宣传。否则外国人不会理解我们要传达的真正意思。
(三)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注明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人们动笔写作一般都有目的,不论是原作者还是译者,总是为了某一目的而动笔的。多数情况下,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基本一致。
但也有的时候,译者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例如,戴高乐二战时的一些讲话有鼓舞士气的目的,而半个世纪后这些讲话已成为历史文件,翻译这些讲话就不是为了戴高乐原来的目的了。再例如,一位朋友让我翻译几个外国地址,我问他干什么用,他说给外国写信,我告诉他不用翻译,翻译了反而寄不到外国。论文或著作中的参考书目也是一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翻译时要考虑翻译的目的,考虑译文的读者是谁。这样的译文才是有的放矢的,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翻译技巧
(一)汉译英时注意降调、软化。汉语修辞有时热衷于色彩浓重一些,“大词”使用频率偏高,如“西部大开发”、“文化大餐”、“大好形势”、“和平统一大业”、“全面提高”。再如,“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真正落实”、“真抓实干”、“彻底解决”等,其中副词都是重彩修饰。而英语的修辞色彩多数情况下较轻淡。因此,汉译英时必须注意这些大词的降调和软化处理。
【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度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
【译文1】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defeated
numerous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swept over rapids and
shoals, and strode along throwing her backs.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made her a nation showing no signs of weakness despite
repeated setbacks and striving unceasingly to become stronger.
【译文2】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weath
ered numerous disasters,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 today.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only made her a
nation of fortitude and perseverance.
分析:中文使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修辞,例如“天灾人祸”、“急流险滩”、“昂首挺胸”等。译文1几乎把所有这些修辞都翻译了出来,但是不符合英文的低调原则;而且读起来十分拗口、罗嗦,不符合英语中的简洁原则。因此,译文2以译入语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了降调处理,将“急流险滩”翻译成“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将“昂首挺胸”翻译成“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译文2在将中文的基本意思准确传达的同时,还使用了许多地道的表达,是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好的译文。
(二)长短兼备、当断则断。汉语重“意合”,善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型上互相不连接,但内含逻辑关系,所以有人把汉语这种句法结构称之为“竹节结构”;英语重“形合”,借助词形变化和从句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逻辑性强,外形完整,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之为“树形结构”。
汉译英时,要善于挖掘貌似没有联系的各竹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换成英语的树形结构。把重要信息作为“树干”,把次要信息作为“树枝”和“树叶”。“树枝”和“树叶”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运用从句、同位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等形式来表达,从而将汉语简洁明快、句式单一的中文转换成逻辑性强、连接紧密、句型多样的英文。
【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主观想象或拍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译文】Adherence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not
an impulsive decis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carefully considered
choice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in China, and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分析:中文这句话中有许多逗号,但是在译成英文时,要学会断句,并在下一句中加入合适的连接词,从而将缺乏连词但却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中文转换成自然、不突兀的英语。本译文中,在“而是”处断句,并根据其中文的实际逻辑关系选择“on the contrary”这一逻辑词来承上启下,同时达到了断句的目的。
四、结语
在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目的的汉译英中,译者要在把握并传达中文主要意思的同时,注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等理论为指导进行汉英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要求翻译将受众放在心中,这样的翻译才能在受众心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架设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跨越语言的鸿沟,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诺德翻译类型 合理性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盛行,处于主导地位。语言学理论学派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的过程(Catford, 20),因此翻译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几乎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以及其他的一些非语言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功能主义目的论于首次被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提出。而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功能主义目的论长期以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有四,分别是芬兰学者冯赖特的行动哲学研究、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的通信理论、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以及语篇语用学(卞,44-59)。作为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了对翻译源文本的分类,并以分类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旨在诺德的翻译类型进行分析。不可否认的是,诺德的翻译类型分类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分类豪无缺陷,所以本文将会对翻译类型的贡献以及局限性进行详细地阐释。
1功能主义目的论形成和发展的学术背景
“翻译研究”这个术语于1988年由美籍学者詹姆斯・霍姆斯在他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首次提出,但是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远远早于这个术语产生的时间。最早的翻译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Stolze, 2)。16世纪时,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圣经》的翻译,马丁・路德在他翻译的德语版《圣经》中倡导自由译法,这种方法与真实译法是对立的(Stolze, 3)。用现代术语来说,马丁・路德所倡导的是归化译法,而后者是异化译法。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翻译学派有不同的研究重心,所以每个学派提出的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从本质而言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
一开始,翻译被认为是语言学的分支,在语言学的领域里对翻译进行研究。索绪尔创建的现代语言系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研究,因为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是紧密相连的。像詹姆斯・霍姆斯、罗曼・雅各布森、J.C.卡特福特、尤金・奈达以及皮特・纽马克等翻译学者都非常强调翻译中语言本身的因素。雅各布森(114)在他的论文《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将翻译划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类,并指出在语际翻译中语言意义和语言等值是核心问题。在这一时期里,直译和意译的冲突仍然存在。尤金・奈达在他的论文《论对等原则》中提出了静态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前者更重视源文文本,而后者更重视读者反应。奈达(136)还进一步阐释了动态转译包含的三个核心概念,“最恰当、自然和对等”,并指出“自然”的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以及特定信息的语境,并易于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这三个要求与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但是,总体而言,翻译的语言学派的主张虽反映了该学派十分重视单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等语言学因素,但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
2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和翻译策略
在凯瑟林娜・赖斯理论的基础上,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都丰富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当然,克里斯蒂安・诺德也不例外。
克里斯蒂安・诺德是赖斯的学生,也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的著作《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中,诺德(46-47)在回顾了朱利安・豪斯的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理论和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并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翻译类型,分别是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强调的是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对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读者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做文献记录;译者把源语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把他们置于源语文化中,并让它们觉得读到的东西本身是存在于读者的文化中的。工具型翻译是为了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不同的功能的翻译,强调译语文本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接受源文本传达的信息,并且接受到的信息和源文本信息具有同样的功能,即实现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的功能对等。
诺德进一步地将文献型翻译划分成了四个子类别,分别是逐行对译、字面翻译、文献学翻译和异化翻译。逐行对译旨在再现源语语言结构,常应用于比较语言学研究中;通过字面翻译,译者想要重现源语语言的形式,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语言的句式结构和词汇用法等;如果在译文中还加入了注释对源语语言和文化进行阐释,这种就是文献学翻译;如果译文给目标语言读者造成一种文化距离感,这就是第四种类别异化翻译。
工具型翻译目的是达到源文本的语言功能,所以,根据目标语语言功能和源语语言功能的相似程度可以将工具型翻译细分为三个小类别,分别是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相似功能翻译。
2.1对诺德的翻译类型的阐释
辜鸿铭的翻译可以作为文献学翻译的一个例子。当他在英译《论语》的时候,他加入了一些脚注来对中国的文化现象等进行阐释。比如,在论语第二章中,辜鸿铭(13)将夏朝和欧洲的希腊时代做类比,将殷朝和欧洲的罗马时代做类比,使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同样,在第六章的脚注中,辜鸿铭(46)将鲁国类比为古代中国的英格兰,将尧帝比作中国父系社会的亚拉伯罕・林肯。
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则是异化翻译的一个例子。比如第二十六回, “当下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怒道:“你两个做的好事!”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请你们来做衣裳,不曾叫你来偷汉子!…”,赛珍珠的译文则是:
The Old woman came in, pushing the door open and crying,“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Then Hsimen Ching and the woman both startled with fright and the old woman said,“Ha, good! HA, and this is well! I ask you to come and make clothes and I did not tell you to come and steal a man! …”
“你两个做的好事!”和“偷汉子”被译为了“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这种译法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是遵循了源语语言的用法,所以给译入语读者一种文化距离感。
诺德还指出,一般而言,使用说明书等实用文本的翻译是等功能翻译。而将《格列夫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小说译为儿童读物则是异功能翻译。诗人译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原诗的部分相似功能功能,但却不能做到等功能,因为不同语言中的韵、节奏、意象等是不同的,所以诗人译诗是相似功能翻译的一个例子。下面以古诗《天净沙・秋思》为例来分析诗人译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Translated by XuYuanchong)
虽然在英语译文仍然是诗的形式,但是同原文相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首先,在“Sunny Sand”之前添加了“Tune”来说明“Sunny Sand”不是题目,而是一个词牌名。再者,在这首词中,每一句都押尾韵/a/,而在英语译文中只有前三句押韵,而且是押的/s/音。最后,《秋思》这首词是由意象相连,而译文中加入了许多动词、方位词等来保证整首诗的流畅和完整。
2.2对诺德翻译类型的评述
诺德的翻译类型理论阐释了从逐行翻译到异化翻译各种翻译类型,并且提出了各类作品,比如说明书、文学经典和诗歌,对应的翻译方法。她的两大翻译类型分别是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前者更重视源语言文化,而后者是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导向。所以,除了源语言和源文化之外,诺德也将目标语言的语言功能纳入了考虑范围,这在根本上同豪斯的划分区别开来。因此,诺德了源文本的绝对地位,但同时她也指出她提出的翻译类型以及其他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否定对等理论,因为对等关系是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众多关系中的一种(诺德,29)。
但是,同其他的理论一样,诺德的翻译类型并不是完美无缺毫无漏洞的。她强调所有的翻译都可以归为文献型翻译或者工具型翻译,这种两极化的主张使得她的翻译类型理论的可行性有所降低,因为某一翻译可能不仅仅是文献型翻译或工具型翻译,其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包含了另一类型的翻译因素。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例子。赛珍珠将这本小说的书名译作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人皆兄弟),这个译法显然是意译(书名的直译译法应该是The Water Margin)。但是在赛珍珠的译本一直是以直译著称。她自己在译本的序言中也说道,她翻译的目标是再现中文的魅力,所以她更加注重源语言和源文本。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赛珍珠的直译:
石秀便问道:“这位兄长是谁?”
Shih Hsiu asked, saying, “Who is this brother?”
在这个例子中,“问道”被译为“asked, saying”。这种译法完全忠实于中文源文本,但是英文中没有这样的用法。除此之外,上一个部分中提及的“你两个做的好事”、“偷汉子”分别被译为“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这里的“好事”实则表示“不要脸的事”而不是英译中的“a good thing”,“偷汉子”也不是译文中的“steal a man”,但是赛珍珠却在英译本中保留了中式的说法和表达。赛珍珠版本的《水浒传》译本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就算有明确的目标,译者有时也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所以,两极化的翻译类型有时也许不完全可行。
3结语
作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诺德的翻译类型打破了源文本的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兼顾了语言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既摆脱了原文的束缚,也避免了极端功能主义之后对原文的不尊重等,且分类较为全面。但是诺德的理论也有所局限,她的二元对立的主张降低了理论的可行性,因为有些时候,一个特定文本的翻译,如上述部分中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可能包含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两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发展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其理论有所缺陷。
参考文献
[1] 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Gu,H.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Tianjin:Tianjin Social Science Academy Publishing House,2014.
[3] 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Jacobson,R.On linguistics aspects of translation.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pp113-118.London:Routledge,2000.
[5] Nida,E.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1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