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潮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观潮教学设计

第1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江潮的变化。

3.在明确读书笔记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这课做读书笔记,如,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具体的句子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效果良好。

第2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 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 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 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 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 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 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 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 ,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 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 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 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 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 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 。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 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 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 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 。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 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 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 、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 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 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 、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 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 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 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 ,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第3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

1、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梢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注意全面、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潜质,避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浪费。这种教学目标主要可以概括成三个部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比如,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语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种是 “让全班同学都有感请地朗读下来。”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很多老师都设定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另一种是 “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组连续的问句。”这篇教材中最有语言特点是这组句子。让学生读好,是有可能的。

3、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

3.1、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2、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3.3、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

4、民主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式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良好的角色转化机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既可以是传道者和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和意见倾听者;既可以是长辈和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和朋友,努力创设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协的、宽松合作的、开放的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身形成想学的强烈愿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5、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我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小女孩随她奶奶去了之后会怎样呢?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小女孩和她奶奶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再有寒冷,不再有饥饿;有的同学则想象小女孩变成了天使,专门去拯救那些饥寒交迫的小朋友;还有的想象小女孩在天堂里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6、让多媒体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第4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也是语文课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多种情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

但目前多媒体课件大多都遵循传统的教育理论,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依然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还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理解为简单的图片、视频、音效的欣赏以及对视觉、听觉的冲击,强化记忆,更有甚者只是原来课堂板书的翻版,走入了误区。其实,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种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或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一、巧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可通过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新课伊始,在充满幻想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秀丽的山水风光,那形态万千的青山,那无瑕翡翠般的碧水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发了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诱发出来了,借此引出新课,水到渠成。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了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再现文本情境,活跃学生形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色、光,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形声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文字叙述生动化,从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理解。例如,教授《观潮》一文时,传统教法很难使学生领会钱塘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用多媒体视频就可以直观、生动、感性地将钱塘潮浪头翻滚、一浪卷一浪、汹涌澎湃、震天动地的壮观场面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钱塘潮雄伟的气势,对文本有了更具体、更贴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情境、进入情境时再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整节课,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获得的知识丰富而扎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用来重现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例如,教授《黄果树瀑布》一文,当大合唱响起,气势磅礴的黄河展现眼前时,学生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这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依据课文内容,为母亲河写一段解说词。此刻所有学生的精力都聚焦一个点上,为了出色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地研究课文,理解、筛选、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反复尝试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商量讨论,进行了真实的口语表达,课堂充满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四、展现审美情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多媒体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场,召唤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进行阅读活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进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审美化的教育历程,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领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综合性学习《荷》专题,选取的多是精美的抒情散文片段,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池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蜻蜓飞翔而过的景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学生伴随着《雨打芭蕉》的乐曲,在老师的范读中欣赏着美景,很快入情入境。很多学生想起平日里积累的古诗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诗意般境界中欣赏美、体悟美,甚至产生表达美的欲望。

第5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

语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它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均衡发展非常重要。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语言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够拓展其思维空间,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教师都开始了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1目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其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从阅读的角度讲,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既不能准确地完成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也不能实现语文素材的不断积累,而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目标不够明确,如许多教师以文章的主旨分析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降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同;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主导性作用,将阅读环节完全寄托在多媒体课件讲解上,而学生在课件的浏览中不仅难以形成深入阅读,也无法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从而出现了阅读效率低下,阅读知识积累不足等问题;从写作的角度讲,许多小学生在拿到写作任务的时候,常常头脑中一片空白,既不能合理调动所积累的阅读素材,也无法对文章的结构脉络做出有效的安排,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写作要求,出现了胡编乱造、相互抄袭的情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写作积累不足,即学生的头脑中所积累的写作主题有限,因此在运用中必然会出现词汇匮乏、语言苍白、表述不当等障碍。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要想实现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必须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利用阅读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利用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首先,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产生兴趣,才能够形成深度阅读的行为,并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摒弃“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的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诵读空间,让学生在经典段落的诵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从如何准确表达情感的角度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例如在《桂林山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并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段经典的排比句,而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还可以深刻体会作者在经典段落中所寄托的情感,而这样的阅读积累,无论是从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使用,还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上都能够给学生以后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其次,实现读写结合,利用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学生的阅读过程,既是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经验的过程,也是探究写作特点、写作规律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出发,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价值,并为学生提供写作契机,鼓励学生完成创作。例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了阅读问题:划出文章中小女孩“捕捉春天”的动作细节;然后学生在阅读中从第二段出发,对“穿梭”“停下来”“伸向”“合拢”等词汇进行标记,并在阅读中深入体会了作者在小女孩捕捉蝴蝶时的惊讶,以及小女孩触摸春天时的感动;最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写作要求,即从文章的主旨情感出发,结合亲身经历,利用相应的动作细节刻画,描绘一下你在生活中感受美、感受自然的体验。而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并养成从阅读中提取写作素材的习惯。最后,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阅读写作一体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现代教学领域,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写作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教学内容。例如《观潮》一课中有一段关于钱塘江潮水的经典描写:“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配合阅读效果,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而学生结合视频观看,可以进一步体会潮水由远及近的视觉冲击,以及所产生的万马奔腾的听觉冲击,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能掌握从多重感官集中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3结语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衔接上,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阅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形成写作动机,进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丁锋 单位:新泰市新汶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秀云.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艺术,2016(2):70-70.

第6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多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2、创造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3、培养问题能力,使学生善提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4、走出课堂,跳出问题看"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重新;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建议[J];成才之路;2011年20期

[2]孙晓艳;把握阅读心理,提高小学生语文默读能力[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3]曾志梅;《快乐的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其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2期

[4]苑海芹;指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四个方法[J];学周刊;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