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33-01
一、导论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机械高级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面向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而课程是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根本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为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过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能适应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应用环节弱。教学还是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三是实验条件、设施落后,实验、实践环节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四是计算机教育落后。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五是考试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改革热点。许多学生仅凭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获得高分,而其真正的水平却不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实践,最终导致与实际脱节,眼高手低。
三、教学改革的探究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职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黑龙江职业学院对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就制造技术领域来看,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工程师的知识宽口径。“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多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高职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首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教育,科学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承瑞,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6):90~92.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岗位群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或相关岗位工作,具有机械制造行业加工、装配、维护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且面向基层专门人才。从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机制专业职业岗位群某一种或几种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从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分析机制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对岗位群岗位进行归类,以此为依据,构建机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再转换为行动领域,然后选择有教学价值的行动领域,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排序,进行教学转换。
3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
3.1 岗位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群
通过对广机海事重工有限公司、中泽重工有限公司、鑫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50余家临海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产品设计与测量、CAD绘图、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面向基层岗位的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机构创新等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3.2 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与装备制造生产企业的一线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分析归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3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开设课程
分析机制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后,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依据典型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设金工工艺与实训、机械加工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等12门课程,其中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应用技术属特质学生选修课程。
3.4 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岗位与所需职业能力、课程性质,对开设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将12门主要课程分为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和机械创新类等7大类能力。将上述7种能力作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机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考虑装备制造专业群通用性,将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等4大类职业能力作为专业通用能力,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共享建设成果。将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归纳为机制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作为选修课程。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机制专业开设道德与法律、体质与发展、数理与科技和文字与语言等4大类素质能力训练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数学与应用文写作等11门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与素质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一起构建了机制专业能力训练体系框架和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紧扣行业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建设参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标准,并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性实训校区企业合作。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从岗位典型任务出发,对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梳理,融合国际和国家最新行业标准,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技术,以“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
4 结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系从2009年开展了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效。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取得国家财政支持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立项和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
参考文献
[1] 罗健文.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计算机专业群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75-7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教学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7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在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以最优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好的人才,并提供最好的教学模式,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向国内品牌专业进军。在教学的前提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己任,注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同时,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实现将知识转换成动力,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探索与创新,为本专业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实现技能与现实的统一。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技术与知识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机电合一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常常会将社会高科技复合技术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渗透学习为主,技术指导为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对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同时,强调分析应用能力,不仅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更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因此,要做到很好的教学,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科知识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感且动手能力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机械化制图时,上课时带来的都是实物模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研究与观摩,同时要是再将其全面的轮廓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投影到平面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对模型产生认知,最后再将这种立体投影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想象力对模型产生三种认知:具体模型的立体认知、模型投影的立体认知、平面模型的认知。这三种认知需要学生有立体感知力,并在平面图形中形成整体的立体图形思维,因此,在机械化绘图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的要求就很高,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读图能力,实现图形的立体化。
其次,学校安排课程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分散。大学课程的教学比较分散,常常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校教授的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课程,比如制图等,也没有学习专业的软件。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学习英语、计算机、维修等课程,也没有学习实质的专业课程。当第三学期真正学习软件的时候,由于时间相隔就,第一学期学习的画图等知识,学生已经遗忘,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合理,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学校可以将软件的学习与机械化制图飞学习放在一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直接实践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理论知识,将知识在实践中融化,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提供的相应对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要更好的进行学习,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形式,以最优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促进教学培养最好的学生。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科技三维造型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的立体感不强,教师可以利用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用现存的道具来辅助教学。比如让学生多进行立体模型制作的比赛以及对模型的模拟比赛。比如用橡皮泥来制作自己想象的东西,或者教师给定一定的模型标准,让学生对比制作,增加学生的空间感与设计感,帮助学生解决立体感不强的问题。同时,可以运用社会上存在的科技手段来教学,比如运用三维、二维软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运用绘图软件,将课本上以及资料上的二维图形,按照模具显示,直接绘制。同时根据投影的成像,进行转换、改变角度,进行修改与设计,并进行真实的模具制作。通过这些软件以及亲自制作,让学生感受到三维空间的乐趣,并感知三维空间的具体形态,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实现制图等的精确性。
其次,多组织实践活动,制定学习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最终是在社会上培养与之对应的技术人才,需要的是可以实干的人才。因此,这些人才必须有过硬的机械化理论知识为支撑,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校时,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朝这个方向前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熟悉并理解理论知识,避免盲目化,提高学习的效率,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设定到四年的教学流程,尽量不浪费时间,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重视实验课与实训课。实验课分为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确保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好的学习这门课,成为专业性人才。
3 结论
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元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不断的进步,本专业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上遇到很多难题,很多人也在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也期待更多的人投入进来研究与分析,寻求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轻松,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将会学得更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志坚,陈关龙,马培苏.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7-8.
[2] 郑夕健,罗继曼,袁从启.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33-36.
关键词 厂中校;数控精雕;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55-03
1 引言
2013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被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第三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建设期五年。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厂中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是该专业建设方案中明确规划的子项目之一。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东莞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务求做到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效益达到省内先进高职院校的行列,把学院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数控精雕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数控雕刻技术的高速发展,精雕技术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既节省了精雕的时间,还把精雕工艺更好地提高,这使得很多行业受益于精雕机的出现。数控精雕加工涉及诸多行业、分布很广,有礼品业、广告业、印章业、木器加工业、建筑业、艺术模型业、机械加工、工装模具等,可加工的材料也是非常广泛,包括金属、石材、PVC板、ABS板、亚克力、仿石材、橡皮、双色板、铝塑板、玻璃等材料。随着人们对精雕机的认识和掌握逐步加深,应用范围会得到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也会逐步提高,数控精雕加工必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校企合作“厂中校”的建设
1)珠三角地区数控精雕技术人才需求岗位调研。对珠三角地区30家企业进行“关于数控精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调研任务。其中,家具厂10家,占33%;首饰加工厂5家,占16%;手机配件加工厂8家,占26%;机械加工厂7家,占23%。被调研的企业大部分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代表性。通过调研,得出珠三角数控精雕技术人才岗位需求分析统计表,如表1所示。
2)“厂中校”合作企业的选择。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精雕)成立于1994年,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0多名员工、年产一万台精雕CNC雕刻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精雕已成为精雕CNC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我国模具加工行业享有盛誉。北京精雕东莞分公司于2011年成立东莞市精雕职业培训学校,专门为客户输送大量数控精雕技术人才。北京精雕不仅销售精雕机床,还培养数控精雕技术人才,这一策略为企业同时解决了设备、人才以及技术支持等问题,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每年都会接收北京精雕培养的大量技术人才。具备生产、研发、培训以及技术支持于一体的企业在国内屈指可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看到了北京精雕的企业优势,并积极与其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培养人才。
3)“厂中校”合作协议签订。通过北京精雕东莞分公司和学院双方共同合作协商、深入研究,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合作协议保障校企合作“厂中校”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北京精雕东莞分公司挂牌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厂中校”,与学院机电工程系共同制订人才培训方案,每个学期承担“厂中校”教学任务,并优先推荐学院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就业,学院则需派专业教师在“厂中校”驻点督查教学工作和学生纪律情况。
校企合作“厂中校”的实施
1)“分段式工学交替”课程改革。要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必须做到课室在企业、课堂在车间,结合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教学,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精雕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了包括精雕操作实习、精雕编程实习、浮雕基础设计实习、浮雕高级设计实习、产品造型设计与加工实习、对口职业上岗培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2)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面向珠三角地区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针对生产、数控装调、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支持等领域岗位[3],明确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递升顺序,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进阶、能力递升”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4],如表3所示。
3)工学结合“厂中校”的监管机制。工学结合“厂中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由东莞市精雕职业培训学校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完成,成立专门的“厂中校”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监督“厂中校”的运行情况;学院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厂中校”进行学习,聘请北京精雕的高级技术人员(企业导师)承担“厂中校”教学任务,并指派驻点教师实时监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情况;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下,企业、学院双方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
4)“厂中校”教学评价。学生在“厂中校”的实习成绩主要由企业导师严格按照企业的考核标准进行项目化考核,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习项目并考核合格,第六学期才能具备推荐就业或顶岗实习的条件。
5)实施效果。通过“厂中校”数控精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2011年第一批“数控精雕工学结合”试点改革班25人,就业24人,就业率达到9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其中东莞地区的几家企业如华星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制工进取者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惠州伯恩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毕业生非常满意,所接收的学生都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3 结束语
数控精雕工学结合“厂中校”的建设与实践,充分发挥了北京精雕的企业优势,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促进了教学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今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将把“数控精雕”工学结合教学逐步推开。
参考文献
[1]宋轶玲.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利基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3(4):15-17.
[2]程蓓.“厂中校”、“校中厂”交互模式下教学工厂建设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4):67-69.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机械工程;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古莹奎(1976-),男,河南南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实训中心主任,教授;何学文(1971-),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10-6-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9YB4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8-0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机械工程人才的孵化器,主要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高等工程科技人才。[1]针对当前机械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应用能力差、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缺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明确建设思路与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建设力度。[2]本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探讨本专业的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机械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缺少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过于守成,缺乏创新。
(4)较浅的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习惯于按专业招生,分专业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5)渐趋职业化。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局部培养过于职业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要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避免将本科生培养成单一的技术工人。
(6)学分与学知识的矛盾。目前学校各专业普遍实施学分制,并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进行学分分配,尽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本着较优的比例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但学生往往在选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抑或是仅仅为了拿学分而盲目选课,造成很多主干专业课没有选而学分已经达到要求的状况出现,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7)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难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建设与优化的途径
鉴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结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明确提出其建设思路为立足江西,面向市场,面向矿山、冶金行业,把积极加强发展和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高素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本科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完善特色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2.继承与拓展已有教学科研成果
在继承传统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设备管理专业已有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提下,紧跟当前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本专业向更广更深层次拓展。使本专业成为涵盖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新产品研发、自动控制、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液气一体化工程以及矿冶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的极具行业特色的新型专业。
3.以服务地方、行业经济为导向,制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江西省具有矿山、有色、冶金行业背景的机械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理应承担起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地方和行业(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结合矿业工程和有色、冶金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以有色、冶金行业的典型工艺和设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用人单位的“零适应期”要求,共同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人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专业必修课模块,使每个特色专业方向设有3~5门的特色专业课程。把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方案,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5.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建设开放型、多元化师资队伍,以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为要求,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同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聘用校外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乃至学术团队作为企方教师,共同参与特色专业的教学工作。
6.建立渐进式、长效性的实践与就业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以有色冶金机械、矿业工程机械、钢铁冶金机械为背景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并共同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办法,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围绕特色专业课程,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实习贯穿到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实施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和现场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毕业设计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在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下,实现毕业设计现场化、工程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
7.建立和完善专业反馈机制和自行考核评估机制
经常校正专业建设的正确性。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生源、就业、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社会动态、时代需求,做到及时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保证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将校内教学督导制、助教制由校内延伸到企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使专业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更具有实效性。通过对专业教学、科研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在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方面具有实时性、共享性和开放性。
8.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合理使用多媒体,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使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形成互补,出台课前、课中与课后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关规定。进一步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讲授,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实验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组合、改造、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强网络化教学、科研信息平台的建设。设置自学型课程、讨论型课程、工程设计型课程、创业训练课程等,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互动交流、研究型、开发型教学形式转变。
9.加强教学管理
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0.加强学生思想与学业的引导
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思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通,学业问题进行引导。在学生选课、科技创作、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引导,避免出现学分与知识的矛盾。鼓励学生主动开阔视野,加强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三、结束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培养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机械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加强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有色、冶金行业及江西地区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机械类专业。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包含工程机械、机械电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冶金机械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四个硕士点招收研究生,已建设成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品牌专业,并获批为国家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古莹奎,刘娟娟,黄开启.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优化探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8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并对中职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让该专业的学生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 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企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较高,需要中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科学设置课程进度,完善课程内容,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校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将专业课程进行分类。中职学校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为社会培养管理型、制造型和设计型等类型的人才。同时,中职学校应重视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社会实际应用情况,根据机械工程市场变化情况,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分析社会对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的重点,研究社会新出现的知识和相关技术,让学生及时掌握该专业知识的应用动态情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设置专业课程时,应重视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先进性。
2 建立实践教学系统
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建立实践教学系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实践教学系统时,应加大对实验设施和实习项目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进行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时,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3 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较多,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该专业人才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对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国内外该专业的教学经验,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教师开展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教学时,可以在初期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让学生牢固掌握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在中、后期,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且中职学校应制定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大纲,并合理规划教学进度,为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4 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教师的专业性,不断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优化该专业教师的结构,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时,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中职学校应开展各项进修项目,让本校的教师到具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单位进行学习,使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均得到提高,且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中职学校应科学建立教师管理制度,重视年轻教师的发展,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并培养教师不断学习的习惯,使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5 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鼓励教师积极完善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支持教师积极进行该专业内容的科学研究,提高该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应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程规划,并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保障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且中职学校应积极应用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实验室建设,为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中职作为培养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应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对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以改善教学质量,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社会培养具有过硬专业能力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现状;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20
0 引言
传统的机械加工模式的核心是人力,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实现较低的生产效益。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机械制造的生产速度较之以往大大提高,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生产成本。整体来说,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机械制造业传统劳动模式向现代化劳动模式的转变,推动了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新型自动化技术应用,提高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
1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首先,在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由于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制约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其次,很多企业在人才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企业内部综合素质强的员工数量较少,大部分工作人员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建立在理论上,并不了解具体的应用方法。在机械设计工艺水平方面,盲目的照搬照抄只会降低整体设计水平,制约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最后,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缺乏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掌握和应用,我国的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2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对机械自动化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所谓机械自动化生产,就是利用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实现自动控制的生产方式。目前,在轻工业领域、石油化工领域,甚至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都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实现了机械生产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无疑给各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国外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被各行业视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技术,都在追求技术的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服务于当今机械生产制造业,并收获了良好的成果。但这种情况在国内却很少发生,国内在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管理上,明显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于我国自动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来说,只有努力学习和创新自动化技术,加强自动化技术应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机械行业生产的发展。
2.2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虽然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观念,上到企业的管理层,下到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对先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不适应,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实力的强化,专业人才的缺失无疑是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推广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当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专业工作团队和管理团队为基础,突破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此外,还应当重视专业知识的实践工作,仅仅凭借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在机械工程自动化领域内的灵活应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研究出适合自己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3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策略
3.1 明确发展方向,提高管理效率
机械自动化技术以机械化取代人力,其目的是实现生产的高效性和系统性,再机械自动化生产应用过程中,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在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应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培养自动化技术创新意识,在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强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研发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积极促成机械自动化技术产业链,注意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从整体上提高机械工程的管理效率。
3.2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
专业技术人才是全面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核心力量,只有充足的人才投入才能更好的满足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首先,我们应该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寻找不足,改变传统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念,不仅要求专业人才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工作,做到“工学结合”,让学员以充分的实践来融入到机械自动化技术操作体系中,培养出全能型的技术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学员自身潜能的发掘,适当引导学员能力发展方向,全面推进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建亮,吕顽凯.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3(05).
[2]徐永新.浅谈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17).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用人单位
序号
招聘岗位
招聘专业
招聘人数
工作地点
南昌卷烟厂
1
烟草工艺岗位
烟草工艺、烟草工程、烟草学相关专业
2
江西省南昌市
2
信息技术岗位
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
2
3
电气维修岗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微机电系统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机械、电气相关专业
2
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招聘计划
(本科以上学历)
用人单位
序号
招聘岗位
招聘专业
招聘人数
工作地点
南昌卷烟厂
1
信息技术岗位
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
1
江西省南昌市
2
电气维修岗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微机电系统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机械、电气相关专业
2
3
机械维修岗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机械工艺技术、机械(不含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机械工程(不含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工程相关专业
2
4
营销员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与贸易类、电子商务类、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
3
全国各销区
5
车间设备操作岗位
理工类专业
2
江西省南昌市
6
人文社科类专业
2
赣州卷烟厂
1
车间设备操作岗位
机械类(不含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仪器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10
江西省赣州市
2
理工类专业
2
3
人文社科类专业
2
广丰卷烟厂
1
跟班工艺岗位
烟草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相关专业
1
江西省上饶市
2
计量管理岗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专业
1
3
电气维修岗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微机电系统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机械、电气相关专业
3
4
机械维修岗位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相关专业
3
5
信息技术岗位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软件工程、信息自动化控制、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专业
2
6
车间设备操作岗位
理工类专业
2
7
人文社科类专业
2
井冈山卷烟厂
1
电气维修岗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微机电系统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机械、电气相关专业
2
江西省吉安市
2
机械维修/操作岗位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相关专业
3
3
车间设备操作岗位
理工类专业
2
4
人文社科类专业
[关键词] 农业 机械自动化 应用 途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6-01
1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未达标。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在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种植的过程当中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的生产,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支持农业的自动化生产,种植和管理的规律和经验非常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精准农业、集约化农业的实现尚需一段时间;另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的过程当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缺乏,部分地区虽然具有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不完善、不达标,无法满足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的要求,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和推广,影响到精准农业、节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的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生产的集约化。
1.2 机械设备的价格和结构缺乏合理性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设备为了确保操作性和作业性,机械设备的结构非常的复杂,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低下,面对复杂的农业机械设备,无从下手,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操作的便捷化,还会影响到这些机械设备维修的难度和费用,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当前,由于农业机械自动设备的市场刚刚起步、机械设备制作成本高等,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价格昂贵,对于经济水平落后的农民,价格问题成为制约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今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复杂、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价格昂贵,这些不合理的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应用和推广,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应用,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解决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和应用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1 创新技术
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便捷性的增强以及广泛应用需要对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这样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如果没有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支持,那么,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也就无从说起。第一,我们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视,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研究;第二,强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研发技术与实际生产活动的结合,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既符合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断的研发出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机械自动化设备;第三,保护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知识产权;第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把市场作为导向,发挥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为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基地。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量的研发出来,并高效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促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和精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设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抓住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机遇,开展大型的工程和大的项目,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对“土地使用、农田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业开发”等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基础设施,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另外,为了确保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农机维修站,聘用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并定期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维修提供保障,确保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2.3 提高农民素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也不断的更新,面对先进的和功能强大的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强化农村地区人才队伍的建O,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增强农民操作技术的娴熟程度,例如,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今的教育资源,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将农业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深入基层进行专业化的讲解和指导,实现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培养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实现。
3 小结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农业机械自动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视,清楚和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操作人员素质的增强,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兴龙 任波;浅谈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J]更多还原;《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07期
[2]赵红 烟承梅 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