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练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计;课堂联系;高效
对于高效课堂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要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照本宣科。
第二、针对性不强,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
第三、层次不清楚,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第四、形式单一,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
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呢?
一、课堂练习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堂练习题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泡制“题海”。首先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练习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进行。首先,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
二、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课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练习容易使人乏味疲劳,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练习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脑、口、手并用。
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首先,练习内容要鲜活,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可感知的、熟悉的内容,增加亲近感;其次,呈现方式要灵活,趣味性要强;再次,课前准备要充分,多采用卡片、挂图、基本的教学具、小黑板等。
三、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首先练习编排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注意沟通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其次练习的内容要做到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相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
再次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练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练习的不同要求,从而在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练习要注重应用性和开放性
在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注意体现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注意拓展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练习题的设计还要注重开放性,主要有以下几种:1.条件的开放性;2.问题的开放性;3.思路的开放性;4.结论的开放性。
五、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
关键词:有效练习;目标明确;高效课堂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优化教学进程和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一节课,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观察当下我们的课堂,有很多教师对于练习的设计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进行一些模仿性练习,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重复、低效操练的现状,走高效、精练之路。
一、有效的练习应该是目标明确的
要使练习更好更准确地为教学服务,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练习的目的,明确练习的内容极其意义等等。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师才能在设计练习时围绕知识重难点展开,才能正确指引练习的方向,才能让设计的练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真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二、有效的练习应该是有层次性的
课标中说,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会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练习设计就要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既要让学困生“吃好”,又要让学优生“吃饱”,因此,我们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要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中,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我在投影上展示出各种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回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唤起学生对于旧知的回忆,在此过程中,优等生更加熟练,后进生由不熟练慢慢得到了锻炼,使之变得熟练。
第二个练习:运用公式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其中有一个图形我设计了多余的条件,另一个图形则缺了一个条件。此练习的设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前面的两题中,得到了基础性锻炼,让中等学生也有所思考,让好学生更明白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就需要调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基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讲评时就形成了碰撞与共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分享到别人的成果。
此练习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我想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有效的练习应该是灵活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有效的练习应该是“活”的。
1.练习的过程要灵活
首先,我们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且有思维价值的习题,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提高知识学习的质量,同时也给学生留足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其次,练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应着力关注练习对于学生的思考是否深入,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是否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练习的形式要灵活
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会漠视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受制于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指出:“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的讲解而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因此,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如果改变单向的讲解模式,而采用双边互动的形式,如数学小游戏、游乐园、智慧宫等活动,调动手、口、脑同时参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各种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教师必须进行双边的练习设计,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4―01
高效课堂成为学校追求的生命线。而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效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练习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练习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而且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机动灵活、逻辑性强,使课堂练习优化。本文试探讨如何来设计课堂练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还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本教学,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三、抓住重点教学,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四、循序渐进地练习,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五、动手操作应用,注意实践性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数学 课堂练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1-01
随着年级的升高,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会有很明显的表现层次差异,即掌握的知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层次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数学课堂练习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落脚点。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会使学生扎实牢固掌握并运用一节课的知识点。练习题的设计偏多或者偏难会使课堂难以达到短时而高效的教学目标,所以课堂练习只有依据不同课型科学合理设计,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才会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题
在教学《数与代数》这种类型的课程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乏味,所以要想在练习的环节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就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兴奋点,调动起全班学生的“胃口”。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完成了学生探究的环节,在让学生小组编题考完全班同学之后,我补充习题,设计了几个成语,让学生猜是哪个百分数。其实猜出成语是哪个百分数并不难,只是我在前面做了一些铺垫,看哪个组最快猜出来,就是我们班的猜谜语高手组,所以学生都认真听,当我说出第一个谜语“百发百中”时,全班学生争先恐后举手都猜中了是“百分之百”。
接着我又抛出了“十拿九稳”“ 一分为二 ”“百里挑一”等成语,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调动起来后,紧接着我又很据本节的难点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变成了判断题,学生兴味盎然。所以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体验中度过了本节练习环节,也把重难点的知识点记在了心里。
二、设计学生易于动手的操作题
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所以在课堂练习这个环节我更是注重联系生活,内化课堂知识。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紧紧相连。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没有急着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而是给学生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图,半径和高的大小都有学生自己设计,设计完后裁剪粘贴成一个圆柱,并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各小组派汇报员展示。表面上看似很简单,画完剪贴粘上然后算出表面积。但是实际上半径的设计还有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边长的计算都在考验着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考验着小组学生的合作配合能力,因为毕竟有时间限制。看着学生小组成员认真研究、分工明确、缜密计算、配合默契完成后充满成就感汇报的样子,我知道这道练习题的设计是成功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将枯燥的计算提升为一种动手动脑结合能力。
三、设计层次分明的梯度题
我们的教学要讲究因材施教,要始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所以一节好的课堂的习题设计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断提升中等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夯实暂时稍差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提升。可以设计基础题型、综合题型、挑战题型、延伸题型、拓展题型、开放题型等等。根据不同题型可以设计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综合运用题等等。
为了使一堂课的练习更短时高效,班级有大屏幕的可以设计成幻灯片,生动形象新颖图文并茂的幻灯练习,有时会更受高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果把难易不同的习题配上不同的分值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自由选择,我想会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会根据学习能力、分值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型,也会更加激发起学生练习的兴趣,因为这会激发起他们竞争的欲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多项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而不会疲惫的陷入题海战术,随着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也必定会对学好数学信心倍增。
一、立足学练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照搬教材的误区,根据教材亦步亦趋,这种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教材内容只是一个学习载体,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人手,将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练习融合起来,学练结合,让学生在知与行中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画圆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练习活动。先让学生对圆有初步的感知,建立概念的表象,设计了画圆的练习活动:你能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学生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追问学生:画圆需注意哪些事项?会出现哪些错误?通过以上练习活动,学生归纳出画圆的重要因素:固定针尖,固定两脚,首尾相连。紧接着,又出示问题:请在纸上快速画出两个圆,一个在纸张的上面,画得大一点,另一个在下面,画得小一点。让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并没有单纯通过讲授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学练结合,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先从画圆这个活动人手,体验圆的表象特征,从而对圆各部分有直观体验和理解,接着设计画大小圆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思辨圆的位置和大小的关系,使得学生从活动探究中琢磨出画圆的方法,逐步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以上练习设计,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架构了知识网络,建构了新知体系。
二、聚焦思维训练,促进思维递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而,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将课堂练习当作训练学生思维的主要战场,聚焦思维训练,一方面从知识的内容上多加丰富,另一方面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引导,实现思维层次的推进,关注目标达成,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学生经过探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有了初步认知和了解,此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是基于基础维度:
1.长方形长6分米,宽4分米,周长是多少?一个正方形边长为7厘米,周长是多少?这个训练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属于基础层面的。
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基于思维的递进维度:
1.学校想在一个长30分米、宽10分米的黑板四周贴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边长为lO米,一只小猫沿着花坛跑了2圈,它跑了多少米?
3.要配一块周长是88厘米的玻璃,如果宽是20厘米,请问长是多少厘米?
这三个练习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人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逐层深入,学生的思维获得了递进,对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有了大幅提升。
以上数学练习的优化,通过两个层次的延伸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表象积累,为下一步深入概念本质,进行实践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思维的发展。
三、加强对比联系,凸显数学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数学技能,将思维策略具象化。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比联系,在设计练习时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另一方面结合具体问题,从知识结构上展开对比联系,让学生经历思维发散过程,促进思维培养。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了初步感知,除了设计一些巩固练习之外,我又设计了如下对比关联的题组训练:
1.找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共同点。学生经过探究认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和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反之,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和三角形。
2.如果要将一个高8cm,上底12cm,下底lOcm的梯形改变,如果高不,可以将上底变短为11cm,下底加长为11cm,你认为会变成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学生认为,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边乘高。此时追问:如果下底和高都不变,上底逐渐缩短为一点,这个梯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认为,此时的梯形变成了三角形,面积就是底边乘高除以2。
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学生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的感知,不仅对平面图形有了系统的理解,而且能够梳理三种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由表及里,聚焦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加强延伸拓展,建构知识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加强延伸,防止机械化的训练,设计丰富多样的变式习题,关注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既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巩固新知,又能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变式练习:甲乙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底边之比为2:3,面积比是多少?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高相等,底边分别是8cm、12cm,那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要使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1,怎么将其分为两部分?要让三角形的面积比为1:2,应该怎么分?要使面积比为1:2:3,应该怎么分?
在以上练习中,教师聚焦面积比这个知识核心,设置了逐步深入的变式,学生在理顺等高的基础上,找到了面积比和底边比的规律,以此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这样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完成了按照比例分配与三角形面积分割之间的知识建构,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挑战性,拓展思维的同时建构了知识体系。
关键词: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有效性 探究
自2010年开始,我省高中数学教材由“大纲教材”变为“课标教材”,改革旨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上很多人的做法依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还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拓展数学教学训练的空间,提高练习的教学效果,在数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基于对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教师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的改革之路。笔者从“练习题设计”和“练习模式设计”两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环节”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精心设计“精品”练习题
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题,这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练习题的设计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来练。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优化练习,以少胜多的目的。例如,在“几何概型”一节的练习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在区间(0,1)中随机地取出两个数,则这两个数之和大于■的概率是多少?仅这一道题,就可对几何概型全面概括。
(二)练习题的设计要控制难度
有时,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高考题,或者所谓的“名题”“好题”,而这些题目往往技巧性强,难度较大,导致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练习要重视基础、重视通法,不宜讲太多偏题、难题,不可轻易拔高,否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严重浪费教学时间,甚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使教学目标恰当,难度适中,甚至宁可降低难度。实际上,课堂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对于高一、二年级学生,不要总是拿高考的标准来要求,要循序渐进,适当降低难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得更好,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高中数学练习远离学生的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已有水平相接近。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的练习题,可设计“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所蕴含的函数问题,学生不但感觉不到数学的枯燥,还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四)练习题的设计要以思维为主线
高中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模仿。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不同角度来理解题意的练习,从而创设方法多样的习题。高质量的数学练习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让数学练习真正拥有思维的“脊梁”。
(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练习题分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将a层设定为基础层,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b层设定为能力提升层,在a层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尝试;c层设定为难点拓展层,该层的练习题有难度,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攻克。
二、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模式
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课堂练习长期以来多数是以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的,多数学困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造成班级学生两极分化,最终使一些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模式。
(一)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要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每个小组人数定为6―8人,且每个小组都要有中心发言人,每个人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小组还可以设计不同的练习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就会实现“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要优化师生关系,打破以往的练习模式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由小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坐下来平等地进行探讨,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的练习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你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从而更全面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要有虚拟的评价机制
在很多教师看来,小学生需要鼓励、肯定,而高中生就不需要这些东西。其实,即使是成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一定要做好评价机制,如加分、奖小红旗或是口头表扬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结束时,要深入地进行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反思则是归纳、总结的重要过程。特别是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结束时,一定要对练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思维过程、解题方法要全方位地进行反思。学生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练习环节不可忽视,我们要努力做好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寻找改变重复低效的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练习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练习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为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活性 趣味性 多样性 开放性
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意练习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教学实际改造或自编练习的意识不强,很少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情境习题,很多练习是单纯的模仿操作,组织练习也比较随意,导致学生的练习效益不高。如何发挥练习应有的功能,提高课堂的实效呢?
一、课堂练习要注重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数学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架构起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运用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5的乘法口诀”课后的练习中有一题:一朵梅花有5个花瓣,2朵梅花有多少个花瓣?3朵、4朵、5朵呢?因为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所以可以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南京的市花是什么花吗?”引出梅花,再出示题目,让学生利用学会的5的乘法口诀,算出2朵、3朵、4朵、5朵梅花的花瓣数。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提高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40分钟要质量呢?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练习课时也要像新授课一样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果整堂课上都是单调的习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相反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会让学生乐此不疲。不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能力的乐趣。
“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将1 2根小棒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
)根;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可将之改编:《狗妈妈分骨头》。黑狗妈妈、白狗妈妈、花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她们各获得了1 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2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她们的孩子吗?以讲童话的形式展现习题,可以提高学生操作的兴趣。同时,3次分的过程,也能强化学生“分”的体验和对方法的掌握。
三、课堂练习要注重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十分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所以练习的设计要追求题型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保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在设计练习时,如果把学生抄题、做题这种纯粹的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计算,但如果只是反复地机械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6”的乘法口诀为例,练习形式可有:①对口令,老师说“几六”,指名学生或开火车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六”,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②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⑥整理卡片,卡片上写着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
四、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要增强练习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探讨开放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参与练习的形成过程。可以在练习过程中现场采集数据或让学生提供练习素材,也可以提供不完备的练习题材,让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习题。二是要设计合适的开放题。开放题的形式可以是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等。课堂练习不仅要有基础性的题目,还要增加一些拓展性、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感觉。
还是在“认识乘法”中,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3+3+3=(
)×(
);3+3+3+3+4+5=(
)×(
)。
第一题是封闭式的,答案是唯一的,填4×3或3×4,而第二题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以是:3×8、4×6、6×4等。在改写第二题的过程时,学生已经从模仿(相同加数的改写)走向了创新(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
关键词 习题资源 课堂练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1 5 文献标识码:A
经过探索笔者认为,这主要与许多教师对教材中提供的习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运用有关,导致目标模糊,练习随意。纵观平时的数学教学,很多老师十分注重情境创设,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分析与研究;重视了课外资料的练习,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难道教材中的这些习题真的毫无作用吗?
1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备课、批改、辅导已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因而课后练习的合理安排变的尤为重要。教师因深挖课本习题资源,用好用足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1.1选择习题关注针对性
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习题的编排顺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一练,而是在深入研读每一道习题,在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教师将教材练一练中的习题做以下调整:安排第习题1“填一填,说一说” 作为第一环节;习题5与习题3“想一想,说一说”的内容二合为一,作为第二环节;习题4单独为最后一个环节;第习题2“写一写”放到课后完成。笔者认为这样的习题安排,即避免了重复练习、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层层深入的说、做中完成习题,使学生能在轻松、有效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1.2习题形式关注多样化
单调、呆板的习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唯一途径。练习形式上以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与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也要体现“活”字,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2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使课后练习更有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取“增补” “替换” “改编”等方法.使习题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性,内容更为丰富,真正为学生所用,为课堂所用。
2.1加一加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教材中的习题练习有些不够到位,有些又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等情况,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因取长补短,适当的对练习进行增补。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后习题6,教材原本安排如图:
笔者认为原习题的提问没有针对性,发挥不出习题的真正价值。在练习时教师对此练习作了补充和拓展,内容如下(1)增加了问题: “哪把钥匙能开万宝箱,看谁最先找到钥匙?”(2)拓展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确定这两把钥匙可能打开万宝箱?”(3)最后增加:“讨论:你们今后解决什么类形的习题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经过如此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对本的习题不仅仅是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么简单,他们可以先通过把每一道算式的个位与个位相乘,初步确定28?9、18?4有可能打开万宝箱,再通过列乘法竖式确定28?9可以打开万宝箱,最后讨论这样的解题方法适合什么样的习题。这样的改编使原习题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2.2减一减
在习题出现大量的重复或模仿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可将习题移到其他时间完成。
2.3改一改
由于我国地大人多,经济、教育等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一时难以缩短。而作为全国通用蓝本的教材,肯定会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因此,对于教材习题的利用,教师首先要吃透它,用好它。而当教材习题确不适合我们学生的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进行合理改编或替换,以弥补其不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4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将所学的内容降底难度。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个内容时,这是五枝笔进行比较长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解到比较长短,五个对象一起比较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对习题的静态形式进行分解,采用“二次呈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然,在此之前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材,在理解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3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3.1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的成语: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九死一生、百战百胜、十全十美。”除了与语文学科的完美整合外,在数学习题也不缺与科学、音乐、美术整合的例子。
3.2与生活实践的整合
一、对作业量的要求
王晓春说过:“大家知道,学生有一个毛病,哪个老师厉害,就先完成哪个老师留的作业。这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有些老师正是利用了学生这个特点,抢夺他们的时间。学生的时间是个常数,蛋糕只有这么大,要多吃,只有切一块大的,这是不少老师的想法和策略。这是不公平竞争。于是,谁越心狠手辣,谁就能抢到学生更多的时间,谁就能提高本科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谁就能受领导表扬,谁就是‘优秀’教师。”[1]正因为如此,每一位教师都不肯放过时间这块“蛋糕”,生怕自己的“蛋糕”少了,从而影响本学科的成绩。
如何能瓜分到最大的“蛋糕”?作业量是一个最佳的武器。“蛋糕”的大小,集中体现在作业量上。虽然每一位教师都心知肚明,如此多的作业学生肯定消化不了,上课也很难讲透。作为生物教师,面对这种竞争自然有着学科性质的先天不足,因为学生一般做完数理化才会做生物。生物作业多了,学生可能更加不会去认真做;少了,又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后作业量对于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效应值是比较高的,有研究表明,高中生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效应值为0.64,百分点得分为24分(百分点得分指成绩提高了多少个百分点)。[2]
当然作业量不是越多越好,作业量与学科成绩呈抛物线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学科成绩随着作业量增加而提升,达到一定量后呈现饱和状态,或可称之为作业量饱和点,在这个饱和点之上,再增加作业量就是无效的,甚至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因为学生的抵制等原因而呈现下降趋势。就生物学科而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一堂复习课的作业量以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的1.5倍为最适合,即选择题10题,主观题4题,主观题中一般应包括代谢、遗传、实验,另一题可以选择其他知识点的内容。这个作业量,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充足的内容可讲,保持学生的激情,又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二、评语评价
自3年前开始,笔者在批改作业时,不时地会写上一些评语,或中肯地评价或鼓励或有点调侃,在上课前总发现学生在传阅试卷上的评语。开始笔者也未曾重视,只是把它当作是平时的一种习惯而已,可在阅读《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3期的《课后书面作业:来自国外研究者的解读》一文时,笔者发现有学者对这种评语评价方式已经作了深度研究:“如果教师布置了作业但没有批改,那么作业的效应值只有0.28;当教师给出分数时,效应值会增加到0.78;教师若给出书面批语,那么效应值可以达到0.83。”[3]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分数评价为主,只在一些技能性测试中用合格和不合格来表示。笔者多年来与毕业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教师批改作业的程度与学生学习热情的相关性进行调查,许多学生表示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究其原因,教师批改作业往往是以打钩和打叉的形式,而且一般也没有分数评价。分数评价是一种相对缺乏情感色彩的评价方式,它有实效性,因为学生不可能对分数没有好奇心,但是如果平时的课堂练习只有钩和叉的评价,其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对教师来说,对每一次作业进行分数评价,工作量比较大。选择评语评价是一种折中的方法,且其效应值比分数评价要高。当然评语的撰写要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不能讽刺打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对易错的习题细心一点,统计出易错题出错学生的名单,在讲评课之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这一做法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进而在讲评课时加倍认真。
三、对复习的复习
“对复习的复习”,相关的研究不多,许多教师可能感到陌生,但是这种方法却有很强的实效性。一般情况下,高三教师分析试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分析试卷时很少再回过头去复习上一张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生物课一般是间隔一天一节,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间隔时间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在一天到二天时间内遗忘内容从66%上升到72%,如果在第三天能再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遗忘率就会减小。
正是把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笔者在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中一直采用“对复习的复习”,即在每一堂课堂练习讲评课前5~10分钟,对上一份试题中有必要拓宽的内容和学生错误相对较多的内容进行复习,一般采用总结或问答方式。当然,“对复习的复习”需要时间保证,对作业量的要求和讲解时的选择非常重要,否则“对复习的复习”会成为试卷讲评的累赘和时间上沉重的负担。
四、选择性讲解
什么样的课堂练习是最好的?教师编制试卷时会精心选择题目,殊不知课堂练习的质量就滑入在“精心”两字上。如果一份课堂练习的所有题目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那每一道题目必然都是好题目,而当所有的好题目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份试卷其实就是“群龙无首”,会让学生叫苦连天。教师在编制试卷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异。一份好的试卷从难易程度上分析,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基本上学生做得对;一种是大多数学生可能做得对;还有一种是少数学生能做,而多数学生能涉及其中的一部分小题,但对个别小题有一定难度。
当一份课堂练习具有难易程度区分之后,教师就通过批改作业,对课堂上的讲解内容作出适当筛选。一般情况下,正确率在90%以上的题目,课堂上只报出答案即可,因为这类题目学生即使有错,也基本上是粗心所致。正确率在70%以上的题目,教师要适当提醒,并要求学生自己课后讨论解决,如果有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可以问老师。错误率在50%左右的题目,要重点讲解,这类题目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课堂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一些特别难的题目,可以视情况放弃,因为这类题目往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并不一定是很难的题目,相反可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但由于思维定势,许多学生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两者应该要懂得区别。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