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唇亡齿寒的意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唇亡齿寒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1、寒风凛冽:冽:寒冷。寒风凛冽,形容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2、寒附火者: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3、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4、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5、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6、歲暮天寒:指年底時候的寒冷景象。

7、號寒啼飢:因為飢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8、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9、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10、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11、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12、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13、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14、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處是冰和雪。形容極為寒冷的景象。

15、欺霜傲雪: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16、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17、風雨凄凄:凄凄:寒冷。風雨交加,清冷凄涼。

18、嘘寒问暖: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19、寒附火者:因為寒冷而靠著火取暖的人。

20、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21、凄風苦雨:凄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22、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23、天寒地坼:坼;裂开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24、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25、天寒地凍:形容天氣極為寒冷。

26、啼饥号寒: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27、寒风刺骨: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28、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29、風刀霜劍:寒風象刀,嚴霜象劍。形容氣候寒冷,刺人肌膚。也比喻惡劣的環境。

30、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31、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32、风雨凄凄: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33、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34、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35、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結成冰。形容天氣十分寒冷。

36、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37、透骨奇寒: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8、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39、缩手缩脚:缩:收缩。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40、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41、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第2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1、寒风凛冽:冽:寒冷。寒风凛冽,指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2、寒附火者: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3、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指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4、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指天气非常寒冷。

5、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6、歲暮天寒:指年底時候的寒冷景象。

7、號寒啼飢:因為飢餓寒冷而哭叫。指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8、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9、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指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10、寒风侵肌:指天气寒冷

11、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指天气非常寒冷。

12、寒风侵肌:指天气寒冷。

13、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14、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處是冰和雪。指極為寒冷的景象。

15、欺霜傲雪: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16、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指极为寒冷的景象。

17、風雨凄凄:凄凄:寒冷。風雨交加,清冷凄涼。

18、嘘寒问暖: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指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19、寒附火者:因為寒冷而靠著火取暖的人。

20、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指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21、凄風苦雨:凄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指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22、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23、天寒地坼:坼;裂开天寒地坼:指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24、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指天气十分寒冷。

25、天寒地凍:指天氣極為寒冷。

26、啼饥号寒: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指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27、寒风刺骨: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指恶劣的寒冷天气。

28、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29、風刀霜劍:寒風象刀,嚴霜象劍。指氣候寒冷,刺人肌膚。也比喻惡劣的環境。

30、天凝地闭:指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31、春寒料峭:料峭:微寒。指初春的寒冷。

32、风雨凄凄: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33、料峭春寒:料峭:微寒。指初春的寒冷。

34、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35、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結成冰。指天氣十分寒冷。

36、天寒地冻:指天气极为寒冷。

37、透骨奇寒: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指天气非常寒冷。

38、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指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39、缩手缩脚:缩:收缩。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指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40、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指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41、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第3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参加“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我为农信社做贡献”的专题演讲。作为信用社的一分子,为信用社的发展出谋划策是我的责任。尽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是我对信用社的未来充满信心!

首先请允许我谈一谈对次此金融危机对农村市场影响的部分认识。金融危机在在波及中国伊始就对农业产生了潜在影响,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中国二三产业肆虐的同时,对农业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首先是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相关企业经营不景气,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造成农民工返乡潮,现在已经发生了。本地富余劳动力的逐步增多,将有利于降低本地工价,外出务工返回人员受资金和技术限制却创业艰难。其次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不景气,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回落,并且而受生猪价格下滑的影响,其他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最后,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可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增幅减缓,而用于涉农的财政支出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而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供给,从而对整个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因素。而这一切的不利因素却正是考验和体现我们价值的机会,逆境如一座大山,征服它则风景这边独好。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开辟一条上山的路。

战略支农指的是大局上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援农业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发放农业农资贷款业务了。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农民的关系是共同进退、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农为本不动摇。09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仍然是三农问题,说明了国家对农业是相当重视的。在危机面前,国家定然不会放任农村市场不管,根据日本的成功经验,国家很有能借此机会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这就为我们的开展时效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前提。

那么我们将怎样具体开展工作呢?我总结为战术支招。战术支招的意思就是将我们的业务和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元素绑定在一起。把农业、农民最需要的东西用业务的方式加以体现出来。

一、礼品"三下乡"

"三下乡"指的是国家政策下乡、农业信息技术下乡,信用社优质服务下乡。通过"紧盯"国家政策,把各种利农惠农的政策第一时间印制出来,同时针对我国农业实用技术落后和增收致富的各种信息闭塞的现状,信用社制定出系统的方案和措施,寻求最可行的"点子"。把这些东西连同我们业务一起送下乡,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后放了心,在有了技术以后充满信心,再加上信用社送来的诚心,可谓是"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二、"擒贼先擒王"

我这里说的王就是"山大王",是指那些有"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的勇气和具有产业链战略思维的新农业创始者。沿海地区的非农企业分崩离析以后,很多人才必定向内地向农业方向发展。新农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必定广泛吸引技术和人才转型到农业,而这些人和技术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创业者势必成为我们未来最大的潜力客户群。我们给这些创业者提供最优惠的金融政策和财务支持,势必率先攻下新农业市场的滩头阵地。

二、帮农民消费

第4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关 键 词】 成语;古汉语;语言;活化石

成语的产生有一定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二是出自历史轶闻故事,如“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三是诗文语句,古典文学作品,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四是来自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五是来自一般的口语、俗语,如“唇亡齿寒”“亡羊补牢”等,这些词的意义浅显易懂,比喻义也较明确,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六是来自外来语,如“天方夜谭”等。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又为人们所习用,是一种活的化石。下面我们分别从成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一、成语中的古今字、通假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不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为今字。为了把多种意义加以区分,就另造一个字代替某一个意义,今字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古字宽,也就是说今字并不能代替古字。如“图穷匕见”中的“见”是古字,今字为“现”,意思为显露。

1. 古今字的来源

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如“被”与“披”,成语“被发文身”“被褐怀玉”中的“被”是古字,今字是“披”。《说文解字》:“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指被子。又“披,从旁持曰披。”“被”“披”两字均从“皮”字得声,加上不同的形行,产生不同的字。

二是同音假借形成的古今字。如“然”与“燃”,《说文》:“然,烧也。”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指示代词这、这样,如“大谬不然”“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即此义,为避免词义混淆,就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即“燃”,如“燃眉之急”“蜡烛自燃”中的“燃”,是根据音同而造的今字,于是跟古字“然”形成古今字。

2. 古字和今字的构成关系

首先,今字一般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形成一个新字,表示某种意义。如“反躬自省”中的“反”与“积重难返”中的“返”就是一对古今字,“返”是在古字“反”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形符(之)形成的。

其次,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更换形符。如“不亦说乎’中的“说”,即“悦”字。《说文》:“说,说释也。”“说释”即“悦择”,喜悦之意。《说文》中没有“悦”“烽”,以“说”更换形符,造“悦”字,表示喜悦。即“说”“悦”是一对古今字。

再次,从语音的角度来看,今字一般以古字作为声符,或沿用古字的声符。如“求”与“裘”,成语“轻裘肥马”中的“裘”指皮袄,古字为“求”,后以“求”为声符另造“裘”表示皮袄。其他的“昏”与“婚”,“取”与“娶”等。

最后,声符、形符全换另造个字,从而形成古今字。如“三战三北”“追亡逐北”中的“北”,甲骨文中是二人相背的形状,“北”由相背引申为逃跑,从而另造一个“败”字表示此义,因此,“北”与“败”就形成一对古今字。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弃本字不用,另找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借另一字的声音代此字的意义。有的把通假字叫假借字,就是古汉语通用的借字。理解成语的通假字要用本字,否则很容易望字生义,导致误解。

1. 从本字的有无可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种。本无其字的通假也就是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这样下的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表示这个意义。成语中仍保留这种现象,如“匪夷所思”“匪石匪席”中的“匪”本义最一种竹器,这里假借为一个否定副词,而另造一个“篚”字表示本义。本有其字的通假实际是古人写别字,就是书写的人图省事或忘却,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久而久之,这个被用来代替的字被社会所承认,就通用了。成语“妒贤疾能”中的“疾”,本义是指一般的病,在这里通“嫉”,表示妒忌。

2. 从声音联系来看,有音同假借和音近假借两种。音同假借是通假字中最多的一种,它包括声音完全相同,或四声相承。成语“分文不直”中的“直”本义是直视,正直,通“值”。还有“流言蜚语”中的“蜚”通“飞”,“披沙简金”的“简”通“拣”。音近假借即声音相近的通假。如“博闻强识”亦作“博闻强志”,即“识”通“志”,是韵母相同的通假。

二、成语中的词义变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词汇表现得最为突出,词义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理解掌握成语时应注意词义的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指词义的范围扩大。成语“尖嘴猴腮”的“嘴”,古汉语里指鸟嘴,人的嘴称“口”,在现代汉语里,“口”与“嘴”的词义不分,“口”多用于书面语,“嘴”多用于口语,即“嘴’可泛指人和动物的嘴,词义的范围明显扩大了。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指词义范围的缩小。成语“无色无臭”的“臭”古代指气味,现代汉语里指恶臭气味,专指难闻的气味。

(三)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指词义发生了变化。如“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的“假”,古汉语里指借,凭借,汉以后,当作“非真”讲,现代汉语里常用此义,由动词转为了形容词,如“以假乱真”“弄虚作假”“弄假成真”等。

(四)词义感彩的变化

成语“闭门造车”,古代的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遵照一定的标准,关起门来造的车也能合用,是褒义,现在指不顾客观情况,单凭主观想象行事,变成了贬义。

(五)成语整体意义的转变

成语整体意义的变化,也是词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我们将原义和变化后的意义进行比较,往往觉得大相径庭,天壤之别,看不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认真的分析研究,仍有贯连之处。成语“穷则思变”,原义指事物到了尽头,极限,就会发生变化,现指人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就要改变现状。“穷”由“尽,极限”之义转为“贫穷,穷困”。

综上所述,从成语的文字、词汇、语法可窥探出,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又有所发展、创新。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意思是稳定的,结构是定型的,它是历史的产物,遗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往往会望字生义、望词释义,借用误解成语。我们通过对成语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准确理解、掌握成语,提高现代语文的写作水平,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让祖国语言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进永战.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1).

[2] 兰寿春. 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辨析[J]. 龙岩师专学报,2002(1).

[3] 冉生国、宋淑玲.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略谈[J]. 语文世界,1998(6).

[4] 张红华.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7).

[5] 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第5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大浪淘尽,悲喜自知,冷暖自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乘坐的是“诺亚方舟”,可于长风骇浪之上弄潮。诚如每一个员工都期望所在的企业能无坚不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激烈的市场暗战中,支撑任何一家企业岿然不动的根本因素则是管理。一个管理良善的企业,在时间的积淀下,名誉、效益自然接踵而至。那么,如何成就一个管理得好的企业呢?

目前,市场上企业管理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管理模式也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流水的模式,铁打的员工。任何企业管理的改革实质上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因此,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塑造,包括人的品格、人际关系的处理。《弟子规》的宗旨就是以德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 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总被定位为儿童读物,暂且不论其定位。当人类从蛮荒的原野中匍匐而出,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重新塑造的过程中蜕变。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复杂的不可抗力因素,逐渐地被动或主动丢失一些品格,又重新接纳一些。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的追逐。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

为员工补“情”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李嘉诚如是说。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假设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心”的描述奠定了“经济人”的假设,即人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但实际上,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每一个“经济人”的前提都是“社会人”。但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社会人”的品格。《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弟子规》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

首先,在儒家那里,德行的根本在孝道。“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立于世的根本在于父母,我们必须感恩。这样在进入社会企业后,才会更加勤勉工作,爱企敬业,因为企业就如同父母,给予你事业生命。其次,“事非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以信为本。我们讲一诺千金,承诺所载动的是人性的重量。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之上,以诚信为基础的。诚信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可塑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带动经济效益。最后,“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仁爱是企业的向心力。人和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人和的支点就是仁爱。没有比仁爱更能征服人心,凝聚人力了。

你怎样,企业就怎样

《利未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圣者说,如果你点亮我的灯,我就点亮你的灯。”

身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弟子规》给出答案,员工和企业是相互的。你光明,企业就不会黑暗;你温暖,企业就不会淡漠。这个“你”,有管理者,有员工。

《弟子规》中说道,“将加人, 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业里,工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服务。但是,我们却总习惯于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罔顾其他。对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约束、管辖得合理,且有条理。那么,管理者对待下属员工时,就以己之正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们熟知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员工都有激励的效果。《弟子规》又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拢人心在于德行,员工自然信服。

对员工而言,《弟子规》中讲到“见人贤,则思齐”。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大多数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中。企业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所谓“唇亡齿寒”,企业是员工与企业自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工作,把“小我”融入到企业的“大我”之中。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不应该把自己只看成是公司的一名员工――而应该把自己看成公司的主人。”因此,每一个员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你怎样,企业就怎样。

打造学习型团队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一些企业成功了,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其经验作为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企业管理有规律而无固定模式。《弟子规》中总述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般我们总是误解“学习”的意思,“学习”不但要有“学”更重要的是“习”。大多数时候,企业总是为学而学,而非为行而学,学以致用才能打造学习型团队。

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动而论道”,需要知行合一。方太能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著名的品牌,除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外,其总裁茅忠群运用《弟子规》打造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使企业管理在创新上独树一帜。方太在中国企业界,首设“孔子堂”,让员工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在方太的企业文化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写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并且“人品”在企业管理中居首位。茅忠群认为,任何一个制度完善的企业,如果价值观缺失,是无法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第6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谚语典故;思想政治教学;运用举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21

谚语典故是人们长期经验的结晶,是人们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富有表现力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它们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有些很富有趣味性、幽默感。在教学中加以恰当运用,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现结合实际教学,列举40例。

1.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3. 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5. 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6.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 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8. 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9.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10.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1.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13. 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14. 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15. 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6.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17.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18. 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19. 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0. 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21.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22.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23.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2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25. 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手艺再高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26. 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2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2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0. 熟能生巧。是指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3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3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33.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34. 学以致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5. 事实胜于雄辩。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36. 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3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8. 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39.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40.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第7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拉康哲学;镜像;他者;实践;社会关系;辩证性

Abstract:ItwasunexpectedbyJacquesLacanthathistheoryexpressedinformofextremepessimismjustprovedreverselytheMarx''''sthesisthatthehumannatureisthesumandtotalofone''''ssocialrelationsIgnoringtheeffectofpracticemechanismontheformationofhumanconsciousness,histheorygavenoreasonableexplanationtothesourceandessenceoftheOther(other)Becauseofthedeficiencyofdialecticthinkinginhistheory,heabsolutizedunidirectionallytheformationofconsciousness,thusresultinginthattheframeworkofhistheorycouldn''''tgooutoftheframeworkofmodernphilosophy,ie,thesubjectobjectdichotomywiththeimplicationofvaluessuspendedActuallytherelationshipbetweenindividualconsciousnessandhumancultureisinheritedanddevelopmental,ie,apracticerelationshipbetweenthematerialegoandspiritualegoindifferentsociohistoricaldomains

Keywords:Lacan''''sphilosophy;mirrorimage;Other/other;practice;socialrelation;dialecticthinking

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哲学家,是20世纪继弗洛伊德之后在精神分析领域内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他通过镜像理论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从笛卡儿开始的作为西方哲学思维起点的“我”,包括弗洛伊德发现的非理性“本我”并不存在,“我”事实上是他者(other或Other)的永久异化,是人把他者的东西误认为自身,从而得出人的自我意识是外界他者对我的建构和奴役,人永远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的结论。拉康哲学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镜像理论和主体心理结构理论,他从哲学的高度建立起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由此,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开始,经过荣格、霍妮直到拉康,已经走出最初的医学领域,而成为一门精神分析哲学。

可以说拉康的“镜像”和“他者”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他者”理论,事实上和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论述相类似。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计,实质上说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对个体本质的决定作用,拉康理论中他者对自我的奴役,是与此相呼应的。拉康用一种悲观和极端的方式,事实上反而证明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个论断。他者—绝对精神—社会关系—文化,这几个不同的词汇,在社会文化作用的意义上是类似的。

但从总体上看,拉康的理论忽视了实践与意识间的建构关系,存在辩证性的缺失。他也没能合理解释他者的缘起和本质,忽视了个体意识对反映到其中的大他者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以及通过实践机制对社会关系(或者说大他者)的反作用。片面地强调了个体意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忽视了个体意识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将个体意识间相互建构的多向作用误认为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其理论座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范式,暗含着价值悬设。“镜像”和“他者”理论存在着相当的主观臆测成分。

一、“镜像”的悲剧:对实践机制与个体意识间建构关系的忽视

西方近现代哲学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到康德的先验主体,再到黑格尔的“美丽灵魂”(beautifulsoul)和认识的绝对主体,最后发展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先验自我,自我历经完善,被确定为一切知识的终极根据。而拉康的“镜像”说,通过对“自我”的批判实现了对这一哲学基础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超越。拉康认为“自我”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一个虚幻“镜像”。自我的秘密是:“象征通过想象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2]1他说:镜像阶段如一出戏,它的内在推动力从不足被推进到期待中,使主体为了实现被外在的空间所认同的目的,形成了从破碎的身体到对自身整体性幻想的转变。

他通过对婴儿时期人类“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关键不在于“成为认识对象的东西”,而是“造成我的存在的那个东西”。指出个体意识建立的依据、框架都来自于外界,是外界他者镜像性的投射和语言建构的。“自我是在由无意识决定的新的主体布局中根据他者而构成的。”[2]475自我其实就是伪自我,他者就是自我的缺失。“主体除了构成一个绝对的他者的主体性之外什么也得不到。”[2]95“这些观念(指自我心理学观念笔者注)正好与全部分析经验相反,就这些分析经验教导我们不要把自我视做感觉系统的中心,或者将其视做是按‘现实原则’组织起来的。这个原则表达了一个完全敌视知识辩证的科学偏见。”[3]他认为笛卡儿的“我思”,弗洛伊德的“本我”都是外界的强加,真正的我就是虚无。这个思想看似悲观,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自我意识最初的前提和基础,确实来自于外界社会。

拉康加深了个体意识发生机制的研究,这是巨大的贡献。但意识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个体意识的选择机制和创造机制何以可能?如果意识都是他者的强加,那么人类社会应该没有新的事物出现才对,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人类发明出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如汽车、飞机。而且,不同个体的思维和行动的差异性如何解释?在个体意识的动力因方面,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的本质,除此之外都是虚无,但他没能合理解望的产生机制,即欲望作为意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事实上,人由于长期进化形成了一种抽象和超越的能力,使得人能够在意识中构建应有与现有的对立,正因为这个矛盾才产生出不断丰富的需要和欲望,再通过实践机制与现实发生互动关系。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只是消极适应和条件反射,其意识中没有矛盾,所以它们形不成超越和创造意识。而人的意识可以对外界信息加工而形成新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新质。最有说服力的是这种新质,可以通过实践机制转变成现实,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这个现象证明个体本我和自我是存在的,否则,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根本就无法解释。需要和欲望推动着思维和意识的进展,但这种进展必须通过实践的“上手性”才能建构起来。同时,欲望必定有遗传生理结构作为基础。实践中的这种建构,又是通过主体间性(也就是社会关系)实现的。社会的发展,正是由无数个体意识通过实践机制所推动的。说到底,个体的意识还是由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实践关系建构起来的。人的实践使存在具有了意义,个体意识的形成也必须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解释,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的原理,而拉康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实践对个体意识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二、神秘的他者:模糊的来源和本质

拉康认为,是意识外的他者统治了个体意识。“这就是为什么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实现为他有生命主体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最伟大的天才也接近不了的限度上;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背离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境域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自己限制在那些致命的否定形式之中的状况。”[4]拉康说:“关于主体的自我,没有什么必须要解释的;这个自我不能再被主体以‘我’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能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呈现。”[5]44我本质上就是他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拉康说:“无意识就是具体话语中超越个人的那一部分”[5]50。“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人(other)的话语。”[5]54这个他者到底是什么?又从何而来?按照拉康的逻辑,如果没有个体的自我,那么任何个体都没有自我。假如个体自我始终是无的话,那么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无与无的关系,无与无相加的结果应该仍然是无,那么他者的出现就是不合逻辑的。毫无疑问,个体间关系的建构和他者的产生是与人相关的事。所以必须批判地分析他者的本质,防止将其实体化。

拉康区分了大他者(Other)和小他者(other)。他认为人在掌握语言之前,小他者(other)对个体意识产生了最初影响。婴儿最初的印象是父母亲人的面容,还有人的某些无语言的活动,如儿童之间的游戏。当他第一次面对镜子时,意识中有了“我”,自我整体意识于是形成了。且不论其分析是否存在缺陷,单是这种区分就具有意义。人类个体意识发育的最初,确实存在着镜像小他者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但是,拉康没有合理说明人在小他者阶段的意识和动物意识的区别在哪里?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动物在自然界中很少有机会看到镜子。那么是不是说动物反而避免了自我异化?动物在幼年肯定会受到同类个体活动的影响,这种类似于小他者的东西促使动物形成同类意识。如果没有区别,就说明小他者阶段并不属于人的本质内涵之意,因为这种意识动物也具备。人的本质意识在于抽象思维和实践意识,大他者才是人所独有。

事实上,大他者(Other)是许多个体在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体现为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生活方式(广义的文化),他者就是人类文化的前进之流。它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到个体的大脑中,为意识最初的发育打下了基础。人在意识形成初期通过肉体器官和外界相互作用,感觉到自己能以一定的行动影响外部世界。通过这种相互作用,找到了自己与外部世界间的界限。而且不仅仅是区分,还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认识到一种相互的关系。自我和他者的作用,也就是人与外界相互关系的更高层次在大脑中的折射,大脑通过意识结构对折射的信息进行加工,影响身体作出某种反应,不同个体的这种反应相互作用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经过历史的演变在不同时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社会结构),这种范式反过来又对个体意识形成基础性的影响,这就是大他者的来源和本质。大他者阶段,是人以语言为载体的抽象思维的形成阶段(第二信号系统)。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人发育的最初阶段会重复进化的历程,比如从有尾到无尾。同样地,婴儿早期和动物发育的早期相类似,所以人在心理上不可能没有一点动物意识的影子,婴儿最初主要靠第一信号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这就是小他者的本质。动物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一个基础层面,正像狮身人面像的隐喻一样。而人后来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镜像在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被拉康高估了。事实上,一个没见过镜子的婴儿和另一个见过镜子的婴儿,在意识发育上并没有明显不同。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的作用和反馈逐渐建构的。动物即便放到社会中,当做婴儿去抚养也无法具备人的意识。这说明人在生理上尤其是大脑构造上肯定有异于动物之处,这是遗传生理基因的作用。但是光有先天遗传也是不够的,人的意识主要是后天社会关系的影响,“狼孩”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人的意识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没有抽象思维和语言,所以动物是不会受大他者影响的。如果按照拉康的逻辑,“狼孩”才是正常的没有受他者奴役的正常人。不过恐怕没有人希望自己变得这样“正常”吧。

三、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

拉康的他者理论存在着静止和割裂的片面性,缺乏发展和联系的内涵。拉康说:“主体最终只得承认,他的存在绝非别的什么,而只是他自己在想象中的构造(oeuvre);而且这个虚构削弱了他所有的确定性,因为在为另一个人(foranother)而重建其存在的工作中,他再次遭遇了根本性的异化,这异化使他像另一个人(likeanother)那样建造其存在,而且这异化总是注定了其存在要被另一个人(byanother)夺走。”[2]42“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2]219他的理论科学地消除了先验论,给笛卡儿以降的西方自我主体哲学以毁灭性的打击,证明了个体意识形成的基础质料因是从社会中来的。但是,他将这点绝对化了,认为个体的意识结构是由讲话的我和倾听的他组成的,但这两者都来自于他者,是他者的一部分。他的理论将个体与他人及社会文化存在的关系单向化、绝对化,所以他的理论是残缺的理论,也因此得出了悲观结论。他的理论没有达到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高度。

这种割裂和单向绝对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能辩证理解人的意识发展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事实上,个体意识的发展存在着从“没有自我的建构”到“有自我的建构”的转换。前者是被动的过程,后者则是相对主动的过程。在起点上,人的个体意识首先要以接受一定环境下社会积淀的文化(生活实践方式)作为前提,这样才能成为人,这是个体一开始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拉康认为绝对的我开始是一个无,并非没有道理。但随后,个体在这个前提下开始创造和实践。尽管绝对的我一开始是无,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就不是无了,而是有选择、有判断、有创造的知、情、意的意识主体。

在意识形成早期的无自我的建构阶段,类似于人类胚胎发育重复过去的进化历程。这个过程为自我意识提供了前提和质料因,就如搭建房屋的砖瓦和木料。这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确实是他者。后来,意识开始独立思考这个房屋如何搭建,自我开始出现。按拉康的观点,这时的自我仍然是伪自我,因为人在思考房屋蓝图时使用的观念和设想,也是由他者所建构的。真是如此吗?回答是:当自我没有批判意识时是这样,但当有了批判意识之后就不是这样了,就有了真正的自我。因为有了批判,意识就化被动为相对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价值判断和选择,并有可能创造和改变现实。

没有绝对的自我,也没有绝对的他者。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个体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若成为人,从一开始就须臾不可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相分离。完全的、极端的自我就是无,但这并不值得惋惜。因为若那种自我存在,人就脱离不了动物界。人和所谓他者的关系是一种既离不开,又批判地推动其发展进步的关系。自我事实上不是受他者的奴役,而是从他者受益良多。与他者是唇亡齿寒的作用机制,而不是谁奴役谁的逻辑。即使是“奴役”,也是相互的“奴役”。

四、不可能的我: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和隐含的价值悬设

拉康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其理论中隐含着价值悬设。拉康认为人的意识的形成就是一场异化的悲剧,“人自认为是人”[2]195。事实上人总存在于他处,他只有作为另一个(other,他者)人在场,他才能活着。“人与他人的一切关系中甚至在最善意慷慨的帮助中”,也必然存在着侵凌性[2]95。人没有他者对其存在的,他就无法生存。这就是侵凌性的本质。“‘我’作为主体是以不在的存在而来到的。这个主体与一个双重疑难相协调:一个真正的存在却会因自知而破灭;一个话语却是由死亡来维持。”[2]661在黑格尔那里有“主奴辩证法”,但统一于绝对精神。马克思通过实践和社会关系范畴扬弃了主客二分,是一种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统一的“合”的哲学;而拉康哲学虽然彻底,却在座架上割裂我与他者,属于对抗的“分”的哲学。与皮亚杰不同,拉康否定自我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起来的感知实体。他认为真正自我的建构是不可能的。因为从一开始人的意识就像一块白板一样,输入和接受的都是他者的东西。他的意思是意识中没有新东西,有的都是他者的东西。将主体仅仅视为一种“最根本的假设”,深化于自反性的主奴关系是拉康哲学的真正基础。所以拉康一反笛卡儿的格言说:“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想,所以我在我不思想的地方存在。”“在我是我思想的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有想到我在思想的地方,我在思考我之所是。”[6]拉康说“我”在“我不在之处”存在着,是“他者”强占了“我”的位置,我与他者处于永远的分裂之中。他没有找到一个统一“我”与“他者”的基础,所以他的思维方式根本上还是主客二分的。

另外,由于没走出主客二分的哲学范式,加之辩证性的缺失,导致其哲学中存在着一个不合理的价值悬设。这个悬设就是:来自他者的东西和自我的主体性一定是对抗和矛盾的,自我被他者所建构就一定是奴役性的,就是非法的悲剧。他的论证试图说明我是非法的“伪我”,是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但是,来自于他者为什么就一定是不合理的呢?他者本身也是无数人类个体长期实践建构的结果和产物,为什么一定是贬义的?他者必定是人类的他者,具有丰富的优秀的内容。自我,即使建构的最初阶段不是按自觉意志建构的,就一定是非法的吗?没有他者的建构作用,个体根本就无法成人,这样的“自我”更具有贬义。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可能不存在一定的悬设,但必须认识到悬设的相对性,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悬设。

五、结语

事实上,不是他者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大我”,为个体意识提供了前提;不是镜像的异化,而是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对意识进行了建构。拉康哲学是成也镜像,败也镜像。他没有想到个体意识本身是一个会取舍、会加工、会行动的镜子。而社会历史也是由这样的一面面“镜子”相互作用形成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就是动态的社会实践。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个人)是通过上手性建构了世界和主体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实践关系是解决一切哲学悖论的必经之途。他者的形成是众多个体意识对摄入信息不断加工并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是一个从个体进入主体间活动场域的过程。历史地看,大他者的内涵处于不断地更新丰富之中,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如果不将对象放到一定关系中进行解释,一切意义都是不可言说的。主体间性就是社会关系。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认识和影响一切,社会关系是实践的真正场域。

他者事实上不是他者,而是人类的“大我”,个体意识是“小我”。小我(个体意识)首先接受历史上和现有的大我的信息。以此作为自己形成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小我中逐渐形成应有与现有的矛盾,产生了意识动力(需要和欲望),通过身体的中介,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形成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小我”和“大我”之间保持张力、相互作用。如果这种张力不合理或消失,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小我”在对“大我”一定程度的把握中,或多或少地改变和影响了“大我”。这就是个体参与、影响和改变个体间交往形式的过程,是小我融入、改变大我的过程,也是个体融入、改变社会实践的过程。但不同个体对“大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个体仅仅停留在接受阶段,有的停留在接受和反思阶段,只有少数个体可以达到超越阶段。

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影响现实故我在。也可以说是我实践故我在,我建构故我在,我在关系中故我在,我关系着(这里的关系作动词用)故我在。自我意识和他者,不是无和他者的关系,而是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个体意识“小我”和人类文化“大我”的实践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LacanJThemirrorstageasformativeoftheIFunction[C]∥Ecrits:asellectionNewYork:WWNorton,2002:8

[4]LacanJAgressivenessinpsychoanalysis[C]∥Ecrits:asellectionNewYork:WWNorton,2002:21

第8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你今天“嘴痒”了吗?

话说得越多未必就越好。其实“嘴痒”当属人的一种痼疾,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得像歌唱那般动听,还有太多的话未经大脑过滤,仅凭一时的“嘴痒”难当所致。痒虫爬上嘴,就像一个烟鬼被人偷走了香烟立即会落泊得不成样子一般―――不让他说话大有可能把他气死或憋死!

这不,某日中午我与同事去一家拉面馆吃拉面。我们正“香吃辣喝”之际,只见一个年轻人走进来坐下,接着便叫:“师傅,给我拉一碗面!”“好哩―――请稍等!”师傅道。

过了一会儿,拉面没上,年轻人急了:“喂,我的面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拉出来?”“马上拉,马上拉。”师傅满口应承。

我的朋友低着头好像很神秘地瞄了我一眼。我没领会,可是他却把面碗往桌子中间一推―――不吃了。偏巧那位年轻人又嚷:“等这么长时间你还没拉出来,我不吃了!”他说完起身扬长而去。

这时朋友才小声地“提醒”一句:“听到没有,他要吃的面是叫人拉出来的。”

呕―――不但我呕了,邻桌的两个小女孩也呕了。

我再抬头看那个师傅,只见他气势汹汹地立在我们面前。为防止把我们扔到大锅里涮一遭,我掏出一张10元的钞票往他手里一塞,便夺门而出。

在路上,我责备朋友:“你怎么说话呢?欠揍!”

朋友怏怏道:“咳,还是因为我‘嘴痒’,没忍住,就说出来了。”

“嘴痒”难止,痒则难当―――说话是为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如果人放纵了“痒痒”嘴,反使交流与沟通出现瓶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管好那张不经意间便祸从口出的嘴呢?

嘴痒于夫妻间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颂扬。但有的人经常因为“嘴痒”而成为引发夫妻之间“口水仗”的爆发点。

恕我冒昧,如果不从女方谈起,我就有无从着笔之尴尬,因为大多数男女之间的“战事”都先是由女方好“嘴痒”“升级”的结果(即使恋爱也是如此)。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水是什么?可以解释为柔弱,也可以解释为洪水猛兽。女人可以自诩力量比不过男人而弱,但一旦动起嘴来,男人的力量又算得了什么?

别看婚后的女人很喜欢向他人吹捧自己的丈夫有多大能耐,但回到家把门一关,就喋喋不休地要求丈夫努力,如果男人应允了,女人自然会小鸟依人般把你爱得比恋爱时期更加热烈,否则定有你好受的。

然而糟糕的是男人偏偏笨嘴拙舌,娶了个好“嘴痒”的女人又学不会怎么哄她高兴。本来自己是很有涵养的,不过是收入低了点儿,但也不至于到养不了家糊不了口的地步。每逢被女人数落,男人先是默默地待在一边看英超意甲NBA,可是好“嘴痒”的女人岂能容得你三番五次地把“最高指示”当耳边风?啪―――电视没得看了,男人急了,越急越说不出话,霍地起身,一拳挥向女人身边的玻璃。

玻璃碎了,男人头也不回地冲出门去。男人好不容易气消了回来,女人也知道该识相点儿了。可是,她那张嘴瞄准时机又要开痒了。于是又要面临前面的那一幕。如此反复几次,男人心碎了―――她现在所叨唠的话怎么比当年恋爱时期频频地问的那些“你爱我吗”“你为什么爱我”“你认为她比我漂亮吗”之类的话语还要无聊呢?男人越想越撮火,而越有可能成为一只疲倦的种马。后面等待好“嘴痒”的女人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韩非曾说,家常琐屑之谈,一件件数落,会被人看做浅薄。女人婚后的生活质量如何,能否留住自己的丈夫,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能否管好自己的痒嘴。所谓唇亡齿寒―――“嘴痒”于夫妻间也!

嘴能揽客也能轰客

试想,如果一个团队出现了员工因管不好自己的嘴而乱说话的现象,那岂不打乱了团队整体工作部署和工作秩序?以服务业为例,我们就经常看到服务员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在客人面前乱说话现象。我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事。

去年年终,我和几个哥们去一家餐厅“海吃海喝”。乍一看,这家餐厅门面既具特点也足够气派。席间,老朋友让服务员上点儿生抽。一会儿,小姐端上来的是一碟生葱。老朋友一看,说:“我要的不是生葱!”那小姐一边拿回生葱,一边嘟囔着。

又过了一会儿,那个小姐把碟子放在桌子上。贪吃的我夹起一块软炸里脊往碟里蘸去,刚一入嘴,就叫起来:“这是什么呀,生醋?”老朋友急了:“我再重复一遍,我们要的是生抽!”你猜那小姐回敬了一句什么?“是你的普通话说不清楚。”

这下可麻烦了,我的老朋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我没工夫跟你理论,叫你们领班过来!”。

不一会儿,领班来了,她一边面带三分笑地道着歉,一边分发名片。都赖我嘴痒,插了一句话:“我们一进来就发现这个女服务员摆着一张臭脸,真是晦气!”

领班道:“哦,她刚刚被我们经理训了一顿,心情不好,各位多包涵包涵。再说了,您几位是来吃饭的,又不是来挑小姐的。”

一个哥们站了起来:“这话听起来怎么比刚才还别扭?你的意思是因为我们不是来挑小姐的,所以有理由给我们摆一张臭脸了。是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你的话是什么意思?”老朋友也站起来了,“我还以为你是真来道歉的,你们的嘴真是训练有素呀。”

“你们理解错了。”领班继续辩解道,“我是说她刚刚挨训,你们也理解理解她的心情。”我说:“刚挨过训的服务员就不该让她来上岗。”

领班说:“如果上岗前我们全体服务员挨经理一顿训,我们都不来上岗,这餐厅还开吗?”老朋友猛地一拍桌子:“又把问题抛给咱了。算了,这顿饭别吃了,后面的菜也别上了,咱换个地方吧。”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去过这家餐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服务行业对客人就应该低三下四地说话。我只是想提醒那尚未注意到员工语言素质训练的单位,如果你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而忽略了这一环节,大有可能会导致你的手下在客人或客户面前任着性子胡来。

怎样提高员工待客用语能力呢?一般而言,诚恳的、善意的、礼貌的、赞许的、谦让的话语应该多说;而恶意的、虚伪的、无礼的、贬低的、强硬的语言就不应该说。俗语说:“人上一百,形形。”在客人或客户当中,不明事理者也不乏其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应该用机智的语言化解矛盾和冲突。强调理由无异于找借口,如上所举的餐厅遭遇即可证明。服务行业的员工除应接受基本的语言训练外,还应结合本行业的性质,准备一套相关的待客迎言送语模式。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我们应该懂得:一张嘴既能揽客,也能轰客。

特殊场合的语言应酬

许多人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正常,可是一旦到了特殊的关头,那张不争气的嘴就连一句有用的话也说不上来了。他们总想说些什么,但总是为自己言不达意而感到困窘:该说的话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依我看,越想让自己的话精彩起来的人,就越容易在临场发挥时出纰漏,甚至犯低级错误。这可不是“笨嘴拙舌”惹的祸,而是心态出了问题。

心理高度紧张,语言的发挥岂能正常?这样一来,讲错话,讲反话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考察一个人的说话能力,要看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的一两句话。下面,我就3种特殊场合的特殊语言应酬谈一些看法。

巧逐不速之客有的朋友总是不请自来地出现在你的家门前,或打电话以饭局相邀。你若拒绝他生气,你若同意他神神叨叨地没完没了。有什么办法能够既不挫伤对方自尊,又可以挽救自己宝贵的时间呢?

假如能用婉言柔语向对方提醒、暗示自己很忙,就比较容易被对方接受。比如对方预约最近到你家闹闹,你不想接待他,不妨找个明知他与别人有约的时间反约他:“今晚我有闲,咱俩好好闹闹。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给我那孩子补课了。”有礼有节,对方又有什么理由抱怨你呢?再比如,你明知对方对学习毫无兴趣,不妨可以由此切入:“我刚买了计算机,准备在最短时间内把电脑五笔字型学熟练,你要是有兴趣,到我家来一起学习,你看怎么样?”对方还能怎么样?

酒桌巧应酬以酒为介的应酬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等方面发挥着独到的作用,但也经常会给人们带来不尽的苦恼。很多不胜酒力、对“酒言酒语”又知之甚少的人,就是栽在管不好自己的“酒嘴”上。因此对酒桌的应酬语言不可不知。

首先要知道酒宴是大家参与同一个主题的活动。在这种场合,要尽量多谈论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避免演“独角戏”而忽略了众人,否则你可能要付出被罚酒的代价。

其次是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赴宴时说话要分清主次,你可以谈论别的话题,但语言要得当,不要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更不要借酒发挥,甚至“借花献佛”,搅乱设宴主题。

其三是要像对待谈判那样对待别人的劝酒。自己向别人劝酒也要适度,要讲究艺术。既要自己喝到适量,对他人也莫强求。没有人因为你酒喝得少而瞧不起你,恰恰是“有喝必醉”者,才会被视为最大的无礼。如果有人对你苦苦相逼,那么你耍耍赖也未尝不可。

其四是要认真对待敬酒程序。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方身份为序,敬酒前要注意对方的称呼或称谓,切莫失语。

其五是当自己感到喝得有点过量时,要少言甚至干脆装醉,说一两句假糊涂真清醒的话,比如拽出衣兜叫人把你“喝不动”的酒往里倒。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个绝妙的理由,趁自己还清醒时开溜,退到一边呼噜大睡。切忌在三分醉的时候还和他人较劲,奉陪到底。否则,你的嘴就很可能真管不住了。

巧慰病榻之友就躺在病榻上的病人而言,探望者的每一句话,都很可能会触动他脆弱的神经。那么,探望病人时应该说哪些类型的话呢?

一是多劝慰。探望者每一句积极的劝慰语言,对病人来说都是沁人心脾的。要依照病人所患的病种,有针对性地劝说对方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要充分相信现代医术的高明。同时你须面带三四分的笑容,让对方从你的精神面貌里感受到生之有幸。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恐慌心理,对此,探望者更应该积极耐心地做些说服工作,尤其现身说法的劝说,效果极佳。

二是多鼓励。探望病人时应该多说些有利于患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的语言。倘若你见着病人就冒冒失失地说:“哇―――你病得不轻啊,看你怎么瘦成这副模样了。”或者实话实说:“唉―――看来你的病比较麻烦,我四处查寻,目前国内还没找到特效药。”与其如此管不好自己的嘴,不如不去探望。

张嘴说话巧避“雷区”

说话的禁忌说到底就是分寸的禁忌,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轻重严松快慢。关于说话的禁忌有很多,我在这里只提10个重点。

习惯用语的禁忌

习惯用语能自成一格,大抵是因为这种用语来自最亲近的人之间所专用的俏皮话,比如夫妻之间的俏皮话。但这种习惯用语若是在不经意间置于不适当的场合,那就有失体统了。

某君和妻子都喜欢狗,平时表达爱意也是狗长狗短的。吃饭前妻子常说“洗洗你的狗爪爪”;而读到好文章时丈夫也常会说“竖起你的狗耳朵好好听着”。长此以往,“狗言狗语”习惯成了自然。一天,领导看了此君写的材料说:“写得不错,里面没有错别字吧?”此君竟顺嘴就来:“肯定没错,不信你就睁大狗眼好好瞧瞧!”话刚出口他就知道乱了分寸了,于是连忙道歉:“对不起,领导!我跟我老婆说惯了……”不料这话一出口,分寸就更乱了―――领导是位女士,而且很年轻!

传言的禁忌

当你听到有关某某的传言之时,应该慎重思考一下:无论消息是经过“添油加醋”的,还是可能都是真的,只要是对他人不利的,一旦越传越广,都会对他人造成精神和名誉上的伤害。如果你也介入其中,你就成了无畏的传言者。况且在背后传人的是非,早晚有一天会传到当事人耳中,且经过多次转传,原版早已走样,结果不言而喻。尽管你不是传言的源头,但你平常不管好自己的嘴,就容易成为别有用心散发传言者的工具。

争议话题的禁忌

很显然,越是敏感的就越是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不适合在一般场合下谈及,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双方皆有理,就容易引起更大的磨擦,甚至把话说过头,授人以柄。凡具有争议的话题自然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可辩性,而争辩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战胜对方。而争辩只会把观点引向极端,这样一来,说话就更没有分寸可言了。

隐私话题的禁忌

如果你是第一个知道某个朋友隐私的人,那说明朋友非常信任你。这种隐私是不能外泄的;如果你是第N个知道某人的隐私者,说明已经有人出卖了别人的隐私。这种出卖,大抵就是出于没有分寸的嘴。隐私与短处或多或少地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不管好自己的嘴,随便说出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证明你为人的卑鄙。如果你是听来的某个人的隐私,但这并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并非你所能详知,在这样情况下,你如果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向外传扬,就会颠倒是非,方寸大乱。

气愤之余的禁忌

人都有生气的时候,而由生气走向发怒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如果因为发怒而失去自控,什么样的话都会说出口,局面可能会难收拾。先不提手痒脚痒以至挑起“武力战事”,光是火急火燎地嘴发起痒来,一场无畏的“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生气时首先要想到如何给自己降降温,学会忍气制怒。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谅己之心谅人。这样,你说话就不会那么冲动,那么没分寸了。

个人不幸话题的禁忌

人生之路的坎坷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能及时化解,有的因不能及时化解而成为一种痛,这种痛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幸”。比如身体曾患过重病的人,现在已经康复,他根本就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他的这种不幸;比如有些人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他不愿被人提起,若是对方主动提起,你则需表现出同情并倾诉的神情,但不要追问不休。如果不幸的主角是你自己,也不便与人谈及,因为这将使人为难,因为你的不幸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关痛痒。你不知分寸地说了,人家不知道该如何向你表示同情和安慰。

闲聊的禁忌

爱闲聊的人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无目的的“没事说着乐”的“谈资式”闲聊;一种是有目的地以闲聊为陷阱,套人之口误的假闲聊。无论是什么样的闲聊,都不能失去应有的分寸。如果一个人成天不干正经事,专门对一些无聊的话题感兴趣,那只会把自己也变得无聊起来。比如谁谁谁家二公子包“二奶”啦,比如谁谁谁靠两条香烟就把扣他驾照的交警搞定啦等等,而且一说就没个完,越说越离谱,越离谱越无聊。可想而知,这样的谈资,还有什么分寸可言?更无聊的是一些长舌妇女,本来没有的事,居然什么鼻子什么眼都能被“聊”得跟真的似的。所幸的是,她们谈归她们谈,只有傻瓜才会把这样毫无分寸的话放在心上。如果不是傻瓜,那是否也把你的话当真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夸也有禁忌

做生意的人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而对其中某一方而优点自吹自擂尚可理解,但把这种自夸行为用到与人相处中的说话形式上,那就叫不知分寸了。爱自夸的人大多自视清高,根本不把别人的话当话,只会自己吹大牛、侃大山,极尽所能地表露自己。这种人根本就不会交朋友,更不会有朋友,殊不知“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没有本事,只会毫无分寸地自吹自擂,丢不丢脸?

抬杠也有禁忌没有人愿意和那些习惯性地与他人唱反调的人交朋友,也没有人会对说话爱抬杠的人从心里感到钦佩。即使你的口才很出众,但你以抬杠的姿态到处逞能,只能惹人憎恶,招人厌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