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中学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数学教案

第1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61―01

数学学案导学突出强调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学案教学模式,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编制导学案的目的

1. 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被形象地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故而更有利于学生自学;

2. 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

3.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

4.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各项化,体验知识的“超市自选”。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 充分挖掘教材。教材是浓缩的精华。数学导学案的成熟与否、完美与否都体现在与教材的融合方面,融合的程度越高,学案体现出来的价值就越高,贡献值就越大。教师要认识教材所表达的清晰概念的整体性,并加以全面拓展;任何知识点都必须关注,讲求知识点的连贯性和融合性,难点、重点要突出。

2. 定位学习目标。教材中都对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们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恰当分解,来编写学案教学;目标要全面,计划要详实,不要有遗漏。哪个是弱项就要重点摆放在哪,缺失什么就弥补什么,分解要明确详细,面对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新要求,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注重“导”与“学”的关系。在设计学案时,注意“导”的设计层次,让“学困生”“追赶上来”,让中等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优等生“飞跃三级跳”。学案教学中“导”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没有“导”的指挥,那么“学”也是没有目标的“利剑”。“导”和“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导”讲求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学案“导”的作用。

三、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学情分析,以学定教。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现状、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学习态度和经验有所了解,并据此选用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策略。实践证明,整合学情分析的结果,教师能够从多视角对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生成和发展,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2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一、课前之“导”,“导”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初中教师要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学案导学”教学中“导学题”的设计第一,贴近课本.初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再加上一些有趣的元素,可通过改变课本例题的数据设计出与习题同等难度的习题;可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稍加难度,供学生提升能力等.第二,温故知新.为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与课上知识有一定的链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使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学案导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寻找科学的切入点,加快学生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原有的知识储备,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巩固了之前学到的知识.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联系到实际生活,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中之“导”,导在重、难点突破、规律探寻

“学案导学”的又一教学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出新颖、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1.要善于尊重学生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只是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却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2.要善于鼓励学生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敢于质疑,鼓励学生积极的互动,互动既要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还要在学生群里、学生个体之间展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自由、轻松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使学生团结合作,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3.要善于激活学生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与教师互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已知二次函数为y=x2-4x+3,该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B,顶点为C,求所围成的三角形ABC的面积.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且每种结果都找一名学生讲解,在学生解答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自己的答题思路出现了问题,最后,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将该题的重点部分再讲解一遍.明确A、B两点间的距离公式|x1-x2|,再理清二次曲线与y轴的交点(0,c),最后根据配方法,明确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k).

三、课后之“导”,“导”在学法分析,思路拓展

第3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中学数学;教学效果;应用

一、导学案的相关概念

(一)导学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在备课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通常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等几部分,教案的作用是为了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此不同的是,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导学案能够更好地将教师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有联系,密切连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导学案还可以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数学知识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和应用。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作为基础条件,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导学案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并制定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导学案交流,共同进步师生相长。教师根据课程的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学案,促进学生加强思考和自主学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努力解决导学案中出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享,最后与教师共同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三)从教师层面分析,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改善教师的观念,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是以教师为主角,由教师进行自编自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此类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而采用导学案教学手段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可以彻底改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好课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来进来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身心负担,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通过导学案教学法,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有了思考和提出见解的机会。通过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改变了依赖教师的毛病,开始自主翻阅资料交流讨论,进而完全掌握知识。通过导学案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量增加课堂容量,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导学案已经将中学数学知识的框架问题、例题以及补充知识,都通过学案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了学生,进而降低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其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规范答题来提升自己自身的考试能力。导学案教学法使得中学数学课堂上的内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所体现的,学生需要正确组织答案来回答导学案的问题,在课堂过程中加大了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初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导学案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设计好教案

课前预习环节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充分体现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又能充分表现出主体。使用导学案教学方法来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学案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进行精心的学案设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自身自身定义为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而设计出更加符合W生特点的学案。通常来说,导学案不宜篇幅过长,教师应将导学案中学习过程进行细化,并分出具体的模块,比如可以将导学案分为学习目的、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学习练习、能力练习、总结和意见提出等环节,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尽量细化。

(二)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设计出具有吸引性的问题,但是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中,应合理的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使所涉及的内容与下面要学习的新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其次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应不断更换方式,假如教师每一次都设计同类问题,学生将会产生厌烦情绪,例如讲授“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主体问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等到正式教学时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将其探索、预习的知识点讲述给其他学生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因此,在进行讲解问题的设置时,应设置能够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三)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

在课堂之前,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来进行导学案中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可以让学生将通例用图表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材料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诱导性的提出问题,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答疑,答疑过程要严谨,并且要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现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真正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高层次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进而让学生爱上学习。

(四)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中学教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没有完成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纳和补充,与此同时,中学数学教师应适时地将导学案收起并进行仔细的审阅,对导学案上所反应出来的个性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安排,做到脚踏实地,确保导学案达到真正的效果。

(五) 以学情为基础安排导学案

学情除了表示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之外,还包括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现阶段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浓厚兴趣时才会主动学习并融入新的知识,所以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应采用具体的情境列入课题,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猜想和证明的过程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命题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具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学案为本,加强交流

M行导学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来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并让他们自己来确定成员,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堂中。开展数学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单纯的由老师进行讲解,或者是学生进行提问都无法起到最好的效果,而导学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一设定好的思路进行讲解,真正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导学案是民间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善于思考,进而提升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师生共同承担,体作用,学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而是能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在导学案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解决,进而使得导学案发挥更大的效果,提升导学案的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勤芳.关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03):232-233.

[2]李文磊.浅析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91.

第4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一、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不仅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将课堂活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一)设计与案例教学有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活动课上是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断地具象化的最佳时机,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相关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而带领学生一步步的解决问题。

具体举例:比如在“方程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例――在奥运会期间,中国男篮顺利进入八强,在此次比赛中姚明一共夺得了115分,并且参加了7场比赛,那么每场平均得分是多少?进而老师可以引申到数学方程式的知识,加入一个人在篮球赛中2分球进了x个,3分球进了y个,总得分是80分?那么该如何列出方程式?(答案为2x+3y=80)

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具体应用数学知识,更直观地把握数学知识,并且这样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在课堂活动中增加探究式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案例是初中数学老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解决了疑惑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规律,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关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涵盖了很多的难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优化案例教学效果。在下图中,ABC中,线段AB与线段BC相等,长度为12cm,已知∠ABC是80度,∠ABD与∠DBC相等,并且DE平行于BC,问题是“求DE的长度为多少”?

这个时候就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首先分析题干中的条件,明确这是与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关的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解题关键是“构建DE=・AB”的等量关系的结论;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题过程。

二、案例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环节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源动力,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案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

(一)创设问题

比如在学习有关直线平行的条件这部分的知识时,在课堂开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具体举例:问题1:对于平面中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都有哪几种可能呢?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相交或平行这个答案。由此,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了,那么在这个图形中会有几个角?这几个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直线相交的情形进行思考,接着引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问题3:两条直线的平行应该如何进行定义?与两条直线的相交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二)联系实际生活,发掘数学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蕴含着数学知识,老师应该充分联系生活中的这些数学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第5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一、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内涵理解

(一)案例式教学的涵义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是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商业管理中运用真实情境或事件来讲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式教学法则是在更迟的1990年代以后。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等达到一种高质有效的教学目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重在公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课堂堂上也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氛围,真正做到营造健康、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与其它的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策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载体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案例等,那么它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因为那些习题案例都是学生在做了之后存在问题或者学生一起来探讨的,都是在实践中来的,再拿来在课上当作案例来讲解。从这当中也可看出,这些拿来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或者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因而案例教学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掌握一种方法,在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案例教学发还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老师更多的是做引导。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

由于以前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性地位,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素质教育中的许多新理念或者新的教学策略依然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意识不够强。例如案例教学法,一些老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还不够强,或者只是单一地理解其内涵,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在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现在的一些案例教学课堂上,老师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为由,没有给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只是单纯的自己讲,学生在下面听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

(三)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不够具有典型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数学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很重要,选择好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要不就是照般教材上的例子,要不就是只参考教辅材料上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少之又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的探索

(一)首先是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做起,先是要有案例教学策略应用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案例教学的氛围,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习题案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来等等。其次还要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案例教学是实际水平能力,要让他们会选择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创新形式,从根本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用。

(二)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多媒体设备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用图片声音等来进行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设施联网学习国内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吸引学生,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6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性 讨论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79

随着我国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得到进一步完善,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发现、总结、概括能力。而学案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往的教案式教学模式提出的最新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主感受数学规律的推理过程,在学案式教学模式学习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对于学案式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够全面,或者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等的局限导致学案式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中落实学案式教学。

首先,理解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在全面把握学案式教学与传统教案教学之间的本质区别之后,教师在推进学案教学时才会考虑更加全面。我国基础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学生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打破学生的机械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初中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应变能力。但是,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都采用教案式教学,教案式教学存在两个方面典型问题:一是教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综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没有参与到教案的制定中。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把学生排斥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没有自己发现问题和主动思考的机会,只有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规定性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通过和教案式教学对比,有助于把握学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我们发现学案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探索,兼顾学生的学情之后制定出的符合学习自主探究需求的学习辅导资料,学案在数学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资料,而是师生共享的教学内容,学案的有序性和知识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衔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因此,学案式教学侧重学生为本位,强调“学”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快速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思维的创造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完善教学过程的目的。这就是学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师掌握之后就会避免以自己为主导设计教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案的引导和线索作用,更会注重学案的不断完善,还会为推动数学课堂走向完美而尽力。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是推进学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开展的内容,这既是学案式教学的必要目标之一,也是重要的开展形式。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思考、解决数学难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概括数学章节的难点和重点。主体性直接关系学生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案式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学生自主设计学案,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性格、情绪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小组划分,小组成员里面必须体现层次性,使小组内部可以自行解决部分难题。教师让小组在学期初始就抽签决定自己负责的章节学案设计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设计学案,并且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教师给学生讲清楚学案的层次和要求之后,把部分学案设计权利下放,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先自主学习,了解自己负责章节的基本内容,而小组内部成员会在预习的时候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可以把疑问汇总之后交给老师,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补充完善学案内容。

第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学案自主预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收获和提升,同时会遇到一定的挑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关注作业的质量,把预习任务作为必要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这是开展学案教学的基本准备,教师还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的学案预习要求,使其能够在学案预习中增强主观能动意识。

第三,开展学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学案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启发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解决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学生在掌握全等的基本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在遇到以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是会产生疑惑,“已知三角形ABC,AB等于A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AD为角A的角平分线,求证角B等于角C。”学生虽然基本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里实际上是先要求求证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ACD,然后证明角B和角C相等。但是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发现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角平分线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信息,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列举出来,在这个启发下,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继而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学案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开展丰富的讨论活动,在学案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活跃的学习探究氛围。学案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以学案为内容和依托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融合丰富的讨论交流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案学习中,充分发挥出学案教学的优势。

第7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教学实效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变化莫测的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优劣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对数学问题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等方面的培养,不能运用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案例式问题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深入实施新课标内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在此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案例式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紧扣案例的巩固特性,使学生对内容及时掌握

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深切感受到,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教学,例题内容的解答,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掌握,但由于在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巩固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十分精确。而采用典型的案例,进行知识的有效讲解,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准确、实时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如在讲授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内容,我向学生出示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某质检部门抽取甲、乙两厂相同数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测得甲厂有合格产品48件,乙厂有合格产品45件,甲厂的合格率比乙厂的合格率高5%。求甲厂的合格率是多少?

案例2.某市为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段全长为3000米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队城市交通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效率比原计划增加25%,结果提前20天完成这一施工任务,原计划每天铺设多长管道?

我在出示这两个实例后,让学生解答问题,使学生在进行此类相关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让学生进行解答,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掌握。

二、注重数学的生活特性,使数学案例贴近学生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生对充满生活特点、贴近自身实际的数学问题充满了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案例式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进行有机的融合,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知识时,我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地在调整电价时,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电,采取了居民用电分段计价的办法:若每月每户用电量不超过80度,按0.48元度收费;用电量在80―180度(含180度)之间,超过18800度的部分按0.56元度收费;用电量在180度以上,超过180度的部分按0.64元度收费。同时规定在实行调价的当月收费中,用电量的1/2按原电价0.42元度收费,用电量的2/3按调价后的分段计价办法收费,以后各月的用电量全部按分段计价的办法收费。(1)已知在调价的当月,小王家用电量按原电价部分所付的电费为12.60元,现请你求出小王家在调价的当月共需付电费多少元?(2)若小王家在调价后的第三个月用电量为x度,请你写出小王家第三个月应付电费y(元)与用电量x(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在案例式教学中,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传统课堂的个性与灵气,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三、抓住习题的探究特性,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态诸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探究的案例习题:某市高速公路收费站有m辆汽车等候收费通过,假设通过收费站的车流量保持不变,每一个收费窗口的收费检票的速度也是不变的,若开放一个收费窗口,则需20秒才能将原来排队等候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全部收费通过;若同时开放两个窗口,只需8秒就可以将原来排队等候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全部通过。若要求在3秒内江排队等候收费的汽车及后来到的汽车业随时收取费用通过,请问至少需要同时开放几个收费窗口?

在教学中,我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又积累了进行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切身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意义。

总之,案例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进行辛勤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习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

第8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

第9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导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和抽象理论灌输,代之以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情感和规律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能去堆砌他人的理论说教,而只能从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定对应的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课堂认知速率,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导学案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导学案教学概括地讲就是学生在实现编好的学案引导下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课前“先学”,课内再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后导”,其整个过程以学生主导,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课堂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功能。

一、怎样整合导学案

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后根据学生认知给出的新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方案。为了博采众长,导学案通常由科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设定,这样便于吸取每位数学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更能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操作中,第一,要明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细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应的时间设定,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及对应的分析和启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学案真正实现导学价值。第二,要注重基础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给出的概念和案例掌握基本概念。第三,要完成初步练习。导学案要在预习环节设定对应的基础性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完成知识迁移。第四,要引导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反思一定要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根据导学案设置的反思问题进行反思,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并能及时完成易错易混等方面的自我总结,有效完善课堂认知。

二、学案如何导学

学案导学环节是实现学案价值、提高学生认知速率的核心环节,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从认知时间分配上选取课前预习与课堂导学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

1.课前预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样才能达到“预则立”的学习效果。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高效预习的探照灯,它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重点问题,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初步探索,完成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圈点,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这里就拿高一阶段看似比较简单的集合教学为例。如果没有导学案,许多同学可能一看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就不重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导学案问题引导就会让他们发现细节:①集合的性质是什么?②例析下面几个选项哪个是集合:A.花草树木(该选项考查大家对集合确定性的理解);B.{9、5、5、6、8}(让学生意识到集合的互异性);C.集合{甲、乙}与集合{乙,甲}是一个集合吗(强化对集合无序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学案引导,学生可能在阅读中不会发现知识细节,而通过学案启发学生就能深入思考,全面掌握和理解集合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课堂导学

有了学生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就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导学。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登成导学练习来掌握他们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情况,只有抓住学生的导学反馈,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课堂导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习。

这里拿映射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函数到高中阶段切入到以映射的思想和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函数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针对概念来说同学们的理解肯定比较笼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导学:

(1)基础题:如果有f(x)=4x2+5x+6,请求f(x+1)

这道题体现的是最基本的映射概念,我们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展示:f(x+1)=4(x+1)2+5(x+1)+6=4x2+3x+15。然后让他们根据映射的概念分析:根据映射的定义f(x+1)就是定义域(x+1)到值域集合f(x+1)上的映射,那么参照给出的f(x)的映射法则,我们就可以直接将x+1带入到4x2+5x+6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完成这样的演练和解说,说明他根据导学案进行了预习和自主探索,掌握了基本的映射思想。

(2)拔高题:反过来加入f(x+1)=x2-4x+7,怎么求f(x)

这其实就是在映射的基础上拐了一个弯,需要进行逆思维思考,我们可以选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来完成: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解法:f(x+1)=x2-4x+7=(x+1)2-6(x+1)+12,他是通过将代数式转化成能体现f(x+1)映射法则的方式进行替换来取得结果f(x)=x2-6x+12。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配方过程烦琐。但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吗?谁还有简便方法?在我的鼓励下第二位同学这样解答:设x+1=a,那么x=a-1,这样的话就有:f(a-1)=(a-1)2-4(a-1)+7=a2-6a+12,所以,f(x)=x2-6x+12。这样结合代数的思想进行逆向思维有效化简了问题,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通过上面的课前预习和课堂重点探索的学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导学案在课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发现知识细节,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地启发大家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终通过重难点问题的探索与讨论,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识探索过程。学生认知新事物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及时弥补学生的认知漏洞,提高课堂学习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