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导向范文

就业导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导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导向

第1篇:就业导向范文

论文摘要:文中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招生数量逐年增长。有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如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高职学生如何就业的话题备受关注。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关心的 热点,也是家长们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2004年 12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济部长在会议上强调:2005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政策、健全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关 键一年。周济部长要求,各类高等学校都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 制;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针对职业教育,周济 部长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

高职院校办得成功与否,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 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一是院系分级管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刚刚建立而尚未实现有效运转, 还没有探索出相适应的全程化、全员化的工作模式,更无法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现场招聘、提供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是就业指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对就业指导研究还停留在初浅阶段,缺乏高质量的适合就业指导的教材。

三是社会对高职学生在认同上存在偏差。当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人为地加大了高职 毕业生就业难度。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也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许多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 动者,而大批高职毕业生却找不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的现象。

四是高职毕业生还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就业心理,如只注重自身需求,不考虑社会实 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经受不住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情绪失控等。许多高职学生对自身无法合理定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职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没有做好从—个普通劳动者干起或是独立创业的准备,不适应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找工作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结果是从“有业不就”到“无业可就”。

二、就业工作思路及对策

鉴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及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工 作总体思路中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把就业作 为系部领导、就业干事和辅导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任务,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 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人本化理念要求我们在就 业指导工作中,树立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变“就业安置”为“就业辅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应以人的发展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 潜能;应做好择业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应对社会选择。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 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这 也是深层意义上的人本理念人本服务的标志就是要体现“亲情、周到、温暖”,全体教职员工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学生提供 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从而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

1.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要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人手。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 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紊、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 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才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才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 定性,应及时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办 出特色。首先,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 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地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第三,专业建设应坚持“就业主导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 就业为主导,形成有利予就业的教学链。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书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毕业时与社会零距离。

2.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做出努力:

1)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可以是“2+1”的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 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2)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高职院校可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 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 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也减少了企业在岗前培训所需花费的人财物方面的投入。

3)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4)建立多证培养制度。高职教育要锁定“两强”(比普通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专生知识能力强)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多证书”可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它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多变性需求。因此,应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实际成效。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3.学院统筹、系部负责,搞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划、管理和考核

就业工作是否做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良性运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协调统筹全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系部应 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就业干事、辅导员组成,具体承担系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院系两级协作运行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体 系,理顺关系,既保证院级统一管理和考核,便于宏观调控,又直接面向系部学生,便于微观搞活。

(三)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

拥有 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是开展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应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院师资队伍建 设之中,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劳动人事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

(四)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

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不应该局限在临近毕业阶段,应贯穿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一年级 开始,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全面的、详细的、具体的规划,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就业的最新动态,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毕业生。通过三年的就业指导过程,逐 步构建“入学初引导教育、入学后渗透教育、实习中跟踪教育、毕业前强化教育”的全程化服务体系。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提早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明白国家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让学生明白学生是就业的主体,使学生树立起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2.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为了明天的就业,今天要努力学习”的良好心态,确立奋斗目标和今后职业理想;

3.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在就业和人生方面得到科学规划,启发学生认识自我,从性格、能力、专长、价值观、事业兴趣、心理测试等提出人生规划;

4.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传授学生求职技巧,包括应聘信、面试、服装、社交仪态、化妆、角色体验等得到必要的培训,使学生能真正做到面向市场,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五)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途径有:

1.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职业辅导专家对学生做就业形势政策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素质。

2.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还应该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状况的分析和调查,建立校友会。

3.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随着经济与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业单位既有国家机关、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 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 精神,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4.了解市场需要,掌握用人动态,举办人才招聘会。

(六)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

第2篇:就业导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创业教育 内涵目标 原则 途径 措施

职业院校应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原则”,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背景与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日渐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引导的根本要求,更成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已经从知识教育升级到素质教育,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以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正涵盖了当前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所需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而对职业教育来说,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落实到创业上去,创业素质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正是符合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趋势。

2.“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伴随中西社会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尤其是,他们相对于老一辈人,在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更关注自我价值实现与否。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完全能帮助中职学生事业走向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

3.“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开展择业就业教育的需要

当前,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好好读书―拿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这一传统意义中的“最佳出路”已成为“第二选择”。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80后、90后的学生认为,“老路子”已经不适应这个开放、自由、独立的社会,也不适应活跃、百变的市场经济。因此,“创业”也成为当代中职学生更青睐的“就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念,了解就业与创业的有关知识,掌握必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增强参与竞争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培育健康的就业与创业心理,正确地择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从而成功地走向社会。

4.“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创业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技能,这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就业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竞争和学会适应,一方面培养学生找到适合自我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和激烈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下,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竞争。

二、“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

1.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所谓创业,是指创造、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创业能力,就是创造、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正确择业,顺利谋职就业,还要敢于面向市场去自己创业,即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要在已有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创业教育,不断变革“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内涵和形式,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服务。

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特别是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能力培养相比,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的特征十分明显。第一,契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即服务地方企业,接轨区域发展,对接行业经济,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就业是学校办学导向,也是创业教育的第一守则。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合体道路。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的人才对市场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够迅速适应市场,迅速找到创业方向。第三,创业教育重实践,重过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多元的教育平台,支撑学生的创业点子,实现有效创业。

2.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主要目标

第一,重在专业教育和专业拓展。如果创业者没有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创业就无从谈起。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在原来教育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因此,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教育和专业拓展工作。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进行专业拓展,如教育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明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产品质量要求及其检测手段,教育学生学习专业产品的设计技巧与思路方法及手段,教育学生市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产品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与分析处理方法等。

第二,重在创业心理品质和素养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素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克制性、坚韧性和使用性六种因素。这六种个性心理品质和素养的核心是意志特征和情感特征,是从特定的角度反映意识和情感要素的。学生有了这良好的六种心理品质和素养,就具备了基本的创业“基因”。

第三,重在创业技能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创业技能主要指从业和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也包括交往、公关与协商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驾驭变化的能力等,它是一种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

三、“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工程建设。

1.打造一支队伍――“就业导向”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责任。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上好创业教育课、做好创业活动的指导,还应深入企业了解熟悉企业的运行管理,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更应做好创业咨询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的从教人员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一般的职业素质要求,更应具备创业教育特有的对任课教师的特殊要求。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首先应坚持专兼职队伍相结合,专职队伍主要包括讲授创业或就业指导相关任课教师、辅导员,兼职队伍则包括从事专业课教学特别是科研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文化素质基础课的校内教师。同时,通过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壮大教师队伍。

2.构建一套体系――“就业导向”的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全面体现创业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有一套融创业精神培育、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3大板块课程体系。创业精神可以催生出不懈的创业动力,创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在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与模拟。

根据3大板块课程体系设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首先,在校本教材建设上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建设相一致,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纳入到教材之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创新性。其次,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程性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这样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基础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创业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营造一种氛围――“就业导向”的浓厚创业教育环境氛围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不断创造有利的制度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与机制保障有力的良好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管理环境、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

首先,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有关制度。学校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如《学生科技活动和创业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等,各部门形成合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应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创业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增加设备投入。

再次,应给予人力支持,提供队伍辅导。学校要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业能力强的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

另外,应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机制和教师指导奖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重奖。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作为年终工作考核时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搭建一个平台――“就业导向”的开放式创业教育活动平台

学校应积极搭建一个“就业导向”的开放式创业教育活动平台,广泛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活动,应把开放式的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应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积极扶持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如开设一条学生创业长廊,故名创业街。创业街将结合专业及学生生活可以为学生开设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专区。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等手段开展代购团购活动,充分迎合当代学生的消费习惯,既可以解决学生课余活动难题,又可以通过对专区的管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养成节省的良好习惯。

(2)物流专区。在物流专区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储、运输等实训设备实现校内的自给自足。可以组织自己的物流队伍,对每天学校的邮件发送与接收给予有力的支持,既方便了师生,也让参与其中的同学感受到物流的实质。

(3)格子铺专区。学校可以有更浓的商业气氛,建立格子铺专区,尽可能地让学生实现格子铺创业、珍珠奶茶创业、旧物交换创业等更多成本小但平日必需的商业活动。

(4)生活配套服务。学校引导学生开展以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提供便利为主的实践活动,比如洗衣代办等,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商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5.开辟一条路子――“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之路

学校是创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企业是就业的载体,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否有效就业和创业,最终要看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否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学校应提高校企合作、做好就业和创业指导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调动校企双方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改革职教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举办诸如“校企合作走进课堂,联手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巩固“企业冠名班”的办学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冯峰.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

[2]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创业教学[J].职教论坛,1998(7).

[3]舒涛,李军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第3篇:就业导向范文

江苏省地处沿海地区,属经济发达省份,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对较多,就业环境相对较好。但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依然相当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需就业的生源过多,大致情况为:省内生源的学生基本选择省内就业,省外就读的江苏籍学生回省就业居多,省外生源选择在江苏择业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再加上往届遗留下来的未就业生等。仍以淮阴工学院近5年园艺专业毕业生为例,从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来看: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市)就业人数比例约为57.6%,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就业人数约为23.2%,苏北(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5市)就业人数约为19.2%,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就业。省外就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安徽、山东、广东、福建、湖南等。上述调查表明,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多数园艺专业毕业生会首选江苏省,其次是以江苏省为中心辐射到临近的省份和城市。这也与徐向东提出的“毕业生向往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预期收入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流向的重要原因”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二、园艺专业学生培养状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其教学体系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课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展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淮阴工学院为例,学校设立园艺本科专业已有近十年的时间,期间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评估等工作,并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高校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践学分的比重,然而,理论学分所占的比重还是远远超出了实践学分,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向理论倾斜,这可能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本科专业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理论教学易被监督、考核、量化,通过一定学时的授课,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而实践教学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相对复杂,如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指导与考察,经费的投入,交通等等,涉及问题较多,需全面统筹,才能保障实践的顺利开展;再则,即使实践学时跟上了,对实践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客观评价,所以实践教学依然是人才培养的弱链环节。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观念引导在就业政策上,我国早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转变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政策的调整,促使学生对自主择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观念引导,学习观、就业观念的引导应贯穿专业培养过程的始终,从入学教育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前期规划。对那些在就业观上认识片面(例如非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不进等)的学生,要及时关注,既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也要引导其开阔视野。此外,在学习观、就业观的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努力为就业赚取资本。看似就业时手里证书很全,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通过的这些应试资格考试,仍可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短期获取的知识、技能储备也如同空中楼阁。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鼓励学生下企业、进一线,以获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指挥棒,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当代性、前瞻性,决定了高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这五个方面构成。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特别是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完善,竭力做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培养目标。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通常高校配置的实验室基本上能满足实验教学所需,但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场地、经费、管理等因素制约,往往发展滞后,使学生无法完成对园艺产品产前(规划)、产中(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产后(保鲜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等多个环节的实训。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实习基地每年接受学生到基地实习,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由于区域间隔,往往学校和教师与基地联系较少,缺乏与基地间的信息反馈;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属于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单位属性也与学校存在差异,致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有机衔接也难以掌控;还有一部分是靠个人关系联系接洽,其随意性较强,表现为监管、监控不到位,其安全问题也往往被忽视。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注重:科学制定实训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选配专职人员担任专门实训指导老师,构建理论与实践衔接、校内与校外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实践的刚性需求。

4.加强平台建设,优化模块设置当下众多高校都在努力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然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与市场、企业接轨,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回炉重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这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环节的通病,其根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素质与岗位能力的脱节。就学校教育而言,应努力整合资源,培育出相关领域内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平台的发展,不断促进理论和实践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融合,有针对性地优化专业模块设置,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平台提早介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效,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从而进入“平台+模块”的良性轨道。

5.根据企业所需,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是近几年应用型院校的普遍做法,一般合作项目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领域。从企业而言,通常需要高校提供能满足企业所需的专门型人才,最好是量体裁衣,压缩不必要的、低值的课程,针对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实现独家打造、定向培养。那么,这就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入手,勇于舍弃无关紧要的、重复性的课程,把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体现“应用型”特点,摆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如此,高校为企业输送了专门人才,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率;企业也获得了所需的人才,降低了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培训成本;毕业生也能够在就业后迅速上手,独当一面,这样既提高了就业满意度,也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局面。

四、结语

第4篇:就业导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拓展

作者简介:卢洁莹(1964-),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室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11-04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目标深刻转变,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学术型”教育开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至今,职业教育为生产、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日趋明朗。但从目前高职教育实践看,人们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认识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误区并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内涵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导向”教育的认识误区及根源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业教育相对于“升学教育”是一大进步,但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就业教育的前提假设是:社会存在很多固定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是固定不变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将一些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传授给那些没有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的人。因此,职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技能,职业教育就把这些固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一劳永逸享受终生。这种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误解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它还会压制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片面社会化代替个性化,用太多的框框限制学生去批评、去求异、去猎奇、去冒险、去建造自己的创造性的学习与生活空间。这样的职业教育文化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它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从高职就业教育具体现状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教育只“教”学生“技能(知识)”

我们不否认,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关注技能(知识)的实用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以胜任工作岗位为目标。以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目标。但问题在于:他们认为就业教育是只“教”学生“技能(知识)”的教育。他们把“技能”看成静态的,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企业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企业不需要的,教师就不教,学生就不学。最明显的就是在就业导向的要求下。目前,少数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上岗能力。以达到所谓的与企业的“零适应期”目标。因此,就出现了如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院校学生成才还需要什么”的尴尬。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也出现过。杜威批评说这是“工艺教育”,它使学校忽略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这种职业纯粹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的,它仅仅是教学生一种更好的职业,使得他们以后更容易赚钱。针对现行职业教育的这一弊病,杜威以葛雷学校为例指出:职业教育“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前,他都有机会学习较多种类职业中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专门过程,……使得他从事的无论什么工作都真正成为一门职业,一门终身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为了工资才去日常工作。”实践证明。那种单纯培养学生单一的就业技能的观念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职业教育遑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就业教育只负责学生“就业”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升学导向”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持的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但问题是:我们今天少数人认为,管“就业”的职业教育就是不需要重视人文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认为将学生推向社会企业越早越好,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需要一年才能学会的东西,学生在企业社会中只需要两周就能掌握,以此否定学校课堂人文课程知识的教学的重要性。忽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把加强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认为是职业教育“学问化”,是搞升学教育,将文化基础课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推向非此即彼的境地。如。广西某职业学校将学生送到东部某城市做“”“实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这种现象,杜威曾指出,这种职业教育观维护的是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以及教育与民主分离的旧传统,它是沿袭和维护教育为少数人而设的旧传统。“现在有一种所谓的职业训练运动,是为了适应现有工业制度。这个运动会继续把传统的自由教育或文化修养,授予少数在经济上能够享用的人;而把……狭隘的工艺教育授予广大群众。当然,这种计划表明只是延续旧时的社会阶级区分。”在我国,有人认为我们小学前三年所受的教育对我们后来接受的教育没有什么用处,认为那种知识太容易不需要学。因此,我们不必浪费三年时间去读,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从四年级或更高的年级开始读。殊不知这三年是学生后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础,今天我们不敢想象能让一个文盲去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我们的职业院校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机械操作、制作外贸单证、维修冰箱空调等技能(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希卡娅认为,简单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实际上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学生自己也只仅仅停留在学会制作外贸单证、简单的电脑的维护、做中西餐面点之类,那么。我们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显然,持这样的职业教育观念违背了学生的生存发展权利。因为这种职业教育是以现在的工业为标准的,它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社会职业不断变化使得受到狭义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训练好了的时候。他们掌握的技能却早已不适用了,并且很难实现职业间的转换。这也许是少数高职院校就业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难言之隐。

(三)就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从大职业教育观看,“就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从学校职业教育看,就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只需要关心特定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职业学校成为工业或商业的附属机构。作为工艺教育或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容易使学生急急忙忙地为各自的职业做准备。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在教育的视野中,以至“生存的整个过程被人们体验成有利可图

的资本投资活动,我的生命,我这个人便是投资的资本。”个体不过是在经济独立的外表支撑下的、缺乏创造性与自由个性的生物性和机械性的人。正如刘易斯,芒福德认为:“这样的文明最终只能造出群体的人:不会选择,不会随机应变,不能自主地活动:这类人至多只能可悲地对单调的工作表现出耐心,显得温顺。守纪律;而当选择愈来愈少时,他们也就变得愈来愈不负责任:在广告及现代商业销售的影响下,或者在集权或半集权政府宣传和计划机构的支配之下,纵使不是完全那样,他们最终也会成为条件反射支配的生物。”这种狭隘的“职业主义”的教育结果是,技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授,技能在传授的过程中丧失了传授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这种劣质的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职业教育的逐利性、机械性和效用性,使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把属于人的精神和意义层面的缄默存在排斥在教育之外,“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殊不知。人的精神活动是以特定的活动或工作为载体。并以推动特定工作任务进展为中介的过程。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认为,在“从技能新手到行家”的转变过程中,情感是促进整个过程转变的动力:拒绝情感投入和冒险意味着停滞不前、厌烦倦怠和技能退化。也就是说,如果职业教育抽掉了职业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变成一种“职业培训”,这就消解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扭曲了职业教育的真义。因为。注重职业教育结果的职业教育容易忘却人的创新精神培养过程。

二、“创业素质”的生成:“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

我们澄清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认识的误区,如何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社会职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职业岗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旧职业的消失、新职业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人的职业能力的生成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参与相应的职业教学活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职业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生成人的相应职业知识(技能)。通过职业素质生成人的教育活动。

(一)职教课程:序化的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

传统职业教育是“静听”的教育,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社会生产实际。学非所用,动手能力不能适合现代生产企业的要求。其问题的核心在课程方面的表现是:职教课程与升学导向的课程相同,只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为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将人的工作世界的知识纳入职业学校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的特定的工作项目组成学习领域。职教课程是教师(或实习师傅)教和学生学两者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主体既是需要知识教育学习者,又是在与教育者沟通过程技能的创新者,通过“潜在课程”的缄默知识。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教育,把企业精神内化到自己的人格背景中。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有互动式学习模式和技能培训式学习模式等等。在互动式学习中,师生双方在互动的沟通中激发创业的火花,悟出创业的真谛,学生强烈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的,由此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在互动式教学中,“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同时,我们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著名企业家授课,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容易体验到企业的文化。将以书本形态呈现的知识化为在工作中的“有活力的知识”。这样以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他们进行从事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开创性才能。在技能培训式学习中,培训方式以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内容,创业教育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如管理实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系统仿真、小发明小创造、创业计划对抗赛、成立创业者协会等。将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融入管理实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系统仿真、小发明小创造、创业计划对抗赛、成立创业者协会等中,这一系列由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

(二)职教过程:就业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融合

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创新精神的表现:从教育活动自身来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受教育者个体看,是个体改善自己生存状况,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证明;从社会企业看,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从总体看,职业教育将职业目标和教学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根据综合技术教育原理,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多元性智能决定了人的创造性特点多样化。为此,根据人的创造性特点,我们将职业教育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职业岗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结合有关职业岗位演变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对那些乐于创业但创业外在条件不充分的学生,培养他们能够创办个体或私营小企业,能成为自我就业的小企业经营者:第三层次是对那些智能条件和各种外在条件相对优越的人,一方面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谋职业出路,成为开拓创业型人才。自由是自主创业的前提。我们破除学校教学制度对学生创业的束缚。根据学生需要来组织和实施。如。施行学分制、选修制、创业学分与课程学分等值、互相转换等改革,学生可以提前或延缓毕业:通过产学合作,我们培养复合性人才,对原来的专业进行重组或辅修第二专业,如原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我们尝试开设计算机应用与营销等等。对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允许学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而没有苛刻的时间限制,实现学生能真正自主地选择课程、教师和教育改革项目,而不受专业、学院、学校等界限的阻碍。

(三)职教目标:创业素质的生成

创业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表征。创业素质的养成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整个国家创新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著作都十分强调创业教育这方面的目标。如,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

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创业者创立的小企业能够提供现代经济中大量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1999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七条也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就是说,职业教育培养人的创业素质的责任是无疑的。

第5篇:就业导向范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外贸;单证员

中职学生从初升中就是落榜生,到中职学校学了技能之后,除了少数能够升入高职院校深造以外,其他学生面临就是就业或者失业,如果中职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将增加该类学生的二次痛苦。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个人而言,就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家庭而言,就业是安居乐业的保证;对社会而言,就业是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学里,将通货膨胀百分比与失业率百分比之和称为痛苦指数。有研究表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数的公式应该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1.6。鉴于此,寻找中职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的涵义以及现实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能。第二,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变化而开发不同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第三,教学过程协作性。校企合作,让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单证人员指导学生,并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增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多次强调指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二是符合全球化趋势及中国跃居进出口贸易第一的大背景。去年,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有望超越美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其中,温州地区进出口总值1278.3亿元人民币,列全省第七。可见,外贸人才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据统计,浙江省国际商务单证人才缺口达16万人,单证员岗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三是解决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重复,中职外贸专业学生对单证员的操作情况有了很大的了解,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

二、中职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单证员

为此,笔者多次进入温州市人才交流市场,探寻温州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外贸企业人才种类,岗位分类很细,大致有如下几种。

外贸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多样,从复印文员到商务谈判,从海关办理报关到向保险公司投保,从工厂刷制唛头到办理托运手续,外贸工作岗位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外销员需要英语口语能力较强,因为需要与外商贸易谈判,单证员更加需要的是细心。如今的商品都趋于免检,但报检员还是需要的。报关员需要大专以上才能报考,需要较多的报关知识。这些外贸工作所需的人才中,比较适合中职毕业生的是单证员。一来英语口语要求不高,二来需要谨慎细微。就本身的工作而言,也有升职的空间,在上海等发达地区,有些单证员从文员开始做到了单证师的职务,其中经历了十来年。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单证员的日后工作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进行描述。

(一)单证员的岗位需求

外贸单证员的主要工作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和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它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要想做好单证员工作必须先准确把握单证员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口企业中单证员工作所涉及的部门繁多,总体有如下几种,一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负责一国不同社会领域管理职能的部门,相关政府部门主管贸易制度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单证员有时候对一笔出口业务需要领取出口许可证等。二是商检机构。国家规定,商检不合格的商品不能出口,因此,单证员要及时根据自己的出口商品了解商检机构的规定和做法,并积极配合商检机构做好商品检验工作。三是海关。进出口商品只有经过海关验单、征税、查验、放行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进口或出口,否则就是走私行为。单证员对每笔业务的出口必须进行报关,如果没有报关资格的则可以通过专业的公司进行报关。四是保险公司。国际贸易运输路线长、不可控因素多,风险大等原因,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转移和分散风险。最典型的是以CIF达成的交易中,单证员必须及时向保险公司投保。五是船公司。承运人是保证所运货物按时、安全地送达目的地的责任人,任何一笔业务都离不开承运人。单证员在收到信用证正本的时候,就要开始着手准备租船订舱等事项。

(二)单证员必须具备的素养

因此,单证员岗位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第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掌握电子报关、电子报检、退税、网上申领许可证等。第四,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能力。必须了解国际汇兑的流程及操作方法。最后,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能力,单证工作特别需要耐心细致,责任心强。

因此,比较而言,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工作起点较低,从基本工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角度来看,其难度也较低。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将这一岗位定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岗位之一,很多学生也将这一岗位定为工作的起点。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单证员的培养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中小型贸易企业,从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下面几种途径有利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教材――结合地方特色校企合作编写

教材的选用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地方特色,现在的教材没有统一模式,有些内容过于老旧,比如说核销制度我国已经取消了,但是教材中还是有,有些新知识的更新过慢,比如说FORM F的制作,教材中没有涉及,还有一些比如在信用证中涉及佣金那么商业发票中是否该填制佣金的内容也没有涉及。我建议,教材应该符合当地的行业特色编写,并增加当地产业的中英文单词,并增加当地单证员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不同部门的流程图,同时增加当地企业所涉及的信用证的范本,当然编制教材的时候,对于企业的敏感信息要做一个处理。

(二) 授课时――小组合作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

单证员岗位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从单纯的老师教学生练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必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结合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组合分类。为了使中职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单证员岗位,必须全方位的学习制单的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多人合作的形式,达到一个合作学习的目的。

所有单据的制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三一致”,当一个栏目的缮制错误就极有可能影响一票交易的顺利完成。用人单位在进行单证员招聘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对于一般毕业生来说肯定是无法满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书本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单据缮制中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一笔交易的完成,学生按角色扮演一笔外贸交易可能涉及的生产商、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商检局、保险公司、外汇局、海关等来分别完成各自承担的单据缮制和审核等义务。每个部门所提交的单据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小组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一笔交易。其中出口企业向出口地银行提交的结汇单据是制单的重点,也是日后单证员工作的首要职责。

(三)实训操练时――学生分层法和自制单证法相结合

笔者通过十年从事学生外贸制单的教学中发现,当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中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制单特别好的同学和特别差的同学相差很大。于是应该在班级中进行小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单都有所提高。

在结汇单据中,经过基础的学习之后,就可以着手用WORD或者EXCEL的软件自制单证。商业发票、装箱单可以利用EXCEL制作,提单和保险单等可以利用WORD制作。采用自制单证方法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使用OFFICE系统,让学生加深理解每一项表单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自动化办公能力。在自制单证时,不仅要制作单证的表面格式,还要建立相关栏目的引用公式及计算公式,从而可以掌握商务成本核算的方法与技巧。其次摒弃了过去对单证实训软件的依赖,在现有的实训软件中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少了计算的能力,也让许多同学依赖了自动软件,这无益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最后,由于大多数中小贸易企业都采用OFFICE系统制单,因此,让学生经过实训课堂的多次训练,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容易上手。

(四)建立“校单证工作室”――代币制的实施

学校单证工作室的建立应该来说是一场教学的改革,就如去酒店点菜一样,会看到满是仿真模型菜肴一样,想吃什么可以点什么吃的。看到的与实际上菜是一样的。在单证工作室中,主要做如下几件事情:

1、 收集世界各地的信用证

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开立的信用证格式是不一样的,而且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信用证要求需要制作相对应的单据,建议在校单证室中,首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各套信用证的范本以及所附随的结汇单据。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在各种不同信用证的制作要求下,提供什么单据。

2、 选拔制单能手――入企实习,返校帮扶

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单证学习后,会出现两极分化,此时应该选出拔尖者更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制单技能。当统一考试之后,从成绩名次录取前十人组成单证团,成立校单证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入选人员就有一个福利――校方必须利用多种资源和途径,选择出口商品在本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外贸公司进行合作,让该批单证团的同学加入外贸公司进行工学结合的实习。比如说早上上理论课,下午到企业实习,一方面解决了企业难招聘的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想提高技能的难处。同时该单证团成员肩负一个任务――通过自己所学的帮扶班级中其他同学共同前进,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责任去帮助后进者。建议对单证团成员每月技能考核一次,让其不断提高技能。

3、实行“代币制”促进学生正确制单

代币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商家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说腾讯、淘宝以及移动积分等等,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激励手段。而外贸制单,所涉及到的货币都是想象的,哪怕信用证金额是200000美元,学生看到的也只是多少个零的问题,不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个零的误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的损失。所以,要采用一定的货币等级制度,让制单正确无误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次等量的代币券,如果是制单错误的,则分文不给。哪怕是一个地方的失误,因为在国际贸易结汇中,一个不符点就会导致一笔货款不能顺利赎回,所以,制单的正确性是最重要的。通过“代币制”酬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掌握单证岗位的核心技能。

四、总结

总之,通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的。单证员是外贸环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要协调处理好与检验检疫机构、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银行等各部门的工作,他的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的完成交易,成功收汇。试想如果前面的谈判、生产、质量、装船等环节都顺利完成,若可是后面的单证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笔交易前功尽弃。单证工作看起来简单,但真正想把这份工作做好,是需要花心思去摸索的。单证行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值得中职外贸毕业生把它作为事业去奋斗。

参考文献:

[1]季晓伟.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调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8)

[2]杨晨光.国际贸易标准化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中国教育报,2011

[3]金崇华.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第6篇:就业导向范文

(一)适应了“学会生存”的国际大趋势

早在2O世纪70年代,毋冶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每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著名报告,疾呼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就是四个支柱的核心。于是,“Learningtobe”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学会生存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讲,学会谋取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无疑是其最紧要的生存能力;而这种生存能力又必然构成其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显然,拥有“职业+技术”优势、被定位为以就业为办学方向的高职教育,在性质和政策定位上就与“生存”、“就业”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二)由中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所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并且劳动力最多的中国,其就业问题又具有特殊性——青年就业、转轨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互交织。青年就业状况映射国家经济成长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转轨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又事关城乡统筹以至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以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数以亿万计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的、既“高”又“职”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下称高职教育),如何将庞大的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深入的分析不妨回望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危机和1998年的国内特大洪水,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拉动内需;正是基于这一政策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启动了——教育产业化俨然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自前几年开始酝酿而2001年正式全面推行的高校扩招,迅速并大规模地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相应地,这种“驼鸟政策”的“副产品”是:当时被延缓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累积,经过3.4年的学习周期,终于在2004年开始爆发。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以《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正式确立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在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直面经济低迷的严峻性

(一)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走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当历史的脚步迈向2008年,世界金融与经济形势的突变,使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遭遇最严峻的考验。其实,早在2007年4月,本次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已现端倪,然而,世界并不以为然。中国基于自己的国情,对于经济增长的困境及其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就业难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略一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新国策。

让世界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8年8月,情势急转直下,美国次贷危机以致金融危机已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对实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三大世界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衰退,从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强烈的波及效应。作为最大的新兴体国家,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显示2008年10月,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94.7,与9月份的105.3相比,下降了10.6,是2002年1O月以来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而当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与9月相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此外,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满意指数分别为94.2和89.8,也都呈下滑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从目前来看,到2009年,其深刻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的明显下滑,带来的是失业问题的空前严峻。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企业倒闭潮和一些艰难维持的企业的“员工长期休假行动”(一些企业迫于《劳动合同法》的压力,不敢公开大量辞退员工而采取的对策),造成了快速上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失业。显然,那些非熟练甚至是半熟练的劳动力,在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底层的和中下层的工作者,无疑会首先进入这个失业大军;而直接面对并服务于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受教群体的职业教育(当然含高职教育)无疑受到的冲击也是空前的。中国的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处在作出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

(二)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那么创业就是经济活力之源、社会进步之翼、扩大就业的倍增器。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在于:

首先。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抓纲带目、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意义的就业只是个人行为,而创业形成的结果则可以是群体性的就业增长。也就是说,创业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手段,不仅产生一对一的就业效果,而且以一定的乘数创造大于一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总数达到520.5万家,吸纳就业6927.5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621.4万家,吸纳就业5309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就业规模分别是13.31人和2.O3人,这意味着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分别是以13和2的乘数而创造就业岗位,前者和后者分别以一个人的创业创造13个人和两个人的就业机会。

其次。以创业促进就业更符合当前的就业特点。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青年就业群体越来越大,一方面,这个新生就业群体因缺乏直接工作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常常遇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下岗失业群体不一样,具有教育水平较高、知识新和思想开放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越来越高。必须把对他们的创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国内大学校园。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其后,许多高校陆续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虽比普通高校起步晚,但高职院校可以立足“职业+技术”的独特优势,同时将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业意识融于他们的创新行动之中,定能使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次,把创业和带动就业相结合,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有效途径。单纯的就业通常只能使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而创业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其他投入要素的报酬。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指金融资产收入,也包括创业过程中获得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鼓励创业不仅可解决一个人甚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还通过劳动报酬和其他要素报酬,使收入份额向普通劳动者一方有所倾斜。

三、从传统型到创业型: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模式转变的方向性

(一)高职教育面临构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的新任务

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高职教育及其具有深远影响的就业导向,如何回应时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是一个事关其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全新诠释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提出了“实现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命题,其基本内涵在于:基于这一政策要求,高职教育要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要转变社会服务方式,以教学和科研为支撑而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显然,这些有赖于高职教育能否从倚重教学转向教学与科研并举。

在传统型就业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往往是以教学的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取代科研而得以协调的,从而使其仅以单一的教学活动服务社会;而受制于现行的考核制度并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高职院校为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将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放在首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在创业型就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学活动显然无法适应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将以“三位一体”的创新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其矛盾也在这一实际的进程中得以动态地协调;而两者这种动态的调适本身就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动体现。

(二)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考察的历史宽远性

在当前社会转型(我国已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之际,正值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交织期)、经济走势已下行的关键时期,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此,人们诉求于大学理想,寻找着大学的发展新方向;作为以发展技术见长而更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国大学的专门教育——中国高职教育,更是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战略抉择。回溯大学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历史演化轨迹,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更宽广而深远的维度。

大学的千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冲突与协调史。经典大学理想鼎盛于l9世纪初而衰微于该世纪末,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生活;20世纪中叶后,象牙塔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大学,其理想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目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增加了服务社会的新职能,而且是生存方式和理念的改变:人才培养目的已从追求人的完善的终极目标转变到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需要,科研也从对纯粹知识的探求转变到对应用知识的更多关注。回到现实,正是大学社会理想和观念变化的缩影。

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为什么而教、大学应该教什么[4]。“大学应该做什么”内含的是大学先后产生的三项活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矛盾及其协调。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最为尖锐。由于针对高深学问的教学本身就带有研究的性质,而研究学问本身就完善了人格。因而在大学的理想中,无论是基于人的发展还是知识的完善,两者是能够结合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及其对校园越来越大的影响,终归打破了校园原有的封闭式的平衡,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得她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大学加速了向社会的靠拢并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其经济社会功能日渐凸显——培养人本身的教学和为培养人本身的教学服务的研究以及纯粹科学渐受冷落,而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科研即社会服务型研究大受重视。科研的独立及其分化——分化出纯粹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或社会服务型研究,尽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更是由于其在近代工业革命中展现的巨大力量。精神的东西一旦化作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就会巨大而又难以逆转。“大学应该做干}‘么”的冲突与协调,又引申出“大学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应该培养人的理性、个性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还是培养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而为个体的谋生做准备;其背后则是自南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及其整合。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别体现了大学与社会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前者彰显了精神发展需要,具有非实用性;后者则催生了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的分化,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用性。由于工业主义的发展以及生产领域中技术变迁的影响,一种专门的教育及职业的教育开始崛起并逐步从大学中分离出来。但过度的专业教育又会不断显现出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仅为职业做准备的狭隘性。于是,通识教育,这个“现代版”的自由教育就诞生了。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延续,又是自由教育的现代再现,即强调以专门知识发展精神以及人作为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实为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协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就在于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中,学生能够进入到更广阔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视野。

可见,总是打上了那个社会烙印的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实为大学教育的“有用”与“无用”的千古之争;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现代大学,痛并快乐地接受着一个难以逆转的事实:那些顺应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大学教育活动被认为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改革[N].上海证券报,2004-07—19(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

[3]高飞,杨冠宇.大学生刨业与.商情,2008,(2):13—14

[4]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问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第7篇:就业导向范文

关键词:岗位能力;实训教学;实训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60-01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raining

GUO Heng

(Anhu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efei 230051, China)

Abstract: Regarding employment as lead to, and serve for employment is a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o educate of do to learn the target, on clear and definitely the educati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aching principle.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 the teaching to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realm to practice deep into, benefit by canvassing various opinions, work hard to make the practice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more full of result.This is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persistence with the occupation ability and employment is for the basis, strongly educate the practical talented person of technical ability type, availably demand that serve society, is also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keep on the development's demand.

Key words: occupation ability; experiment teaching; experiment equipments

1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已成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们的共识。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如何真正搞好主要担负使学生学了就能用、会用,面向就业市场管用的岗位能力的实习实训教学,就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深入探讨的要点和难点。本文就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谈些个人看法,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2 实训设备

随着职业教育特色的逐渐凸现,职业院校都对实训教学高度重视,加大了对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但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资金的捉襟见肘也是不争的事实,解决好经费紧张与实训教学设备需求的矛盾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1) 在院内实训教学设备的选型上不能过于追求设备的先进性

从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的角度说,设备的选型与企业同步是最好的,但在资金上无法完全满足。院内实训教学设备的选型应该是以满足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需要的主前提下,兼顾贴近企业现场性和保有一定的先进性,并为产学结合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功效。我院在数控设备的选购上就是依照这样一个思路来操作的,采购的主体设备不是国际也不是国内著名的产品,只是小部分选购了国内著名厂家的产品。在数控系统的选型上也是这种做法,从而使有限资金增加了尽可能多的实训设备,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实训工位,主体设备满足了双证考核教学的需求,而少量的较好设备也在产学结合中发挥了作用。

2) 实训设备的有效利用

如何使有限的实训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满足技能训练的需求,这是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除了在实训教学环节上进一步探讨外,应做好两点:一是全院一盘棋统一管理,力争所有实训的设备能在全院范围内的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设备的作用。我院于2004年在省内职业院校中率先设立院实习实训中心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实训教学中,我院不仅实现了院实习实训中心所属设备的全院共享,而且各系部专业实验室的实训设备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只要管理好、协调好,实训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二是对实训设备的课余利用。随着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训的要求愈加强烈,我院实习实训中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课余强化考证培训;此外实习实训中心积极与工厂企业联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零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产品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训设备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对岗位能力形成的需求。

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从职业教育的需求上来看,教(理论课),学(校内实训),做(校外实训)三者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径。校外实训基础优势很多,就实训设备方面来说,能大大突破校内实训设备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工种岗位的前沿技术装备,大力加强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本文中的院内实训设备的选型观点提供了可行性支撑。我院各系都在努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些己卓有成效,这是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3 实训教学

在对职业的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中,一致的看法是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更新的社会岗位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如何形成规范的、科学化的,适合院情的,满足就业需求的实训教学方案,也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1) 实训教学资料的完备和规范

由于种种原因,通常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带有教师的个人色彩和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制订完备的实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项目等实训教学资料就成为规范实训教学的首要条件。制订的原则应是,贴近现实,兼有一定的先进性。我院实习实训中心对机械类各工种的各类实训教学制订了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习教师的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是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规范要求并结合实际课时来完全并组织实施的,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检查也有了充分的依据,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从而了规范我院的机械实训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于理论课教材的最大不同是在于:应充分结合院校自身实验实训条件,以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应用性。要避免实训教材的实训课题与现有实训设备脱节,要坚决杜绝实训教学中的空对空。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自编实训教材。原则是: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出发,结合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满足职业技能考核需求,适度兼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先进性。我院实习实训中心以院内教师为主体,结合院外专家意见组织编写了机械类实习实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使用,使得以往学生空手来上实训课,没有操作工位时无所事事的现象,转变为人人带着教材来上课,没有操作工位时,对照教材观摩教师和其他同学操作的可喜现象。同时,通过自编实训教材,实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更新和提高,在教、学两方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8篇:就业导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导向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吴慧萍(197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36-02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作为专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体制,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提高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最初的模式是“学科系统导向”,然后转化为“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我国也在不断探索最适合本国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案。

然而,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也曾经借鉴过国外课程发展理论的新思想,倡导过双元制、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和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等课程方案,但是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实证研究都证实,因为学习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无论是在设计课程微观的教学内容,还是在工作分析后形成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个院校又重新回到了以学科为系统的老路上。审视和反思之后,不难发现我国现行课程开发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职业院校专用”教材,其内容的形成以普通院校教材为基础,换皮但是没有换心;(2)课时安排上往往还是以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出现,没有形成“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模式;(3)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不强;(4)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以人才市场岗位调研和会计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与学生的学历提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职业规划不相匹配,都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培养学生,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工作中不能转化为职业能力,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往往是企业找不到人,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其一,课程开发与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相适应。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的培养要求是:既要懂会计理论又有实际的操作技能;精通国家税收的相关法律,会帮助企业税收筹划;对实际遇到的财务问题要有精准的职业判断;会财务分析,对财务项目筹划要具备交流与沟通能力;当然,还要有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据此,2011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立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加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顺应浙江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商务中介、现代金融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需要的,满足学生职业规划个体需要,分类培养,融学历提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三位一体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二,就业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2011年3月开始,学校邀请企业会计专家对中小企业会计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规范、基本业务、基本操作等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财务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就业导向课程的开发。

据分析,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职业岗位群有出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业务会计等,会计工作先从建账开始,通过记账、算账、结账,最后报账、查账。通过制证、复核、登账完成记账。会计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会计核算的每一项任务包括填制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报表等,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应满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把会计工作能力转化成学生学习能力,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其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聘请行业专家和校内专职教师一起,研讨、修订和确认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同的就业会计岗位,从中分析出不同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把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按照其相关性归纳总结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对部分核心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对每门会计技能实务课程聘企业专家上2~4节的综合实践课。

其四,在教学条件实现方面,学院成立工商注册的“自办实体公司”——鄞州诚缘财务咨询有限公 司,注册资金10万元。公司对外开展了咨询、培训、实践教学、会计等业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对内服务于本学院的学生,实体公司实行“校企”双方合作,教师、学生既是学院的师生,也是公司的员工,公司的 业务由教师任会计、出纳等,并带领学生进入公司实际岗位(出纳、分类账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等),是让学生“真刀真枪”干的一个会计专业实训场所。会计校内实训实现从模拟走向真实,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档次。

其五,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就业导向课程都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共同主编并出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企业、行业专家始终对课程教学进行指导,在刚上课时,行业专家会对这门课程进行纲领性的介绍,并且说明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需要学到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何考核该课程等信息。在课程快结束时,行业专家同学校教师一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考核,一起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典型工作能力领域转化为学习能力领域并设置课程(如图所示)四、会计专业就业导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关键能力及专业素养分析(如表所示)

在此基础上,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标准的实施方案,使融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于一体的就业导向课程体系的实施得到充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第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6.

第9篇:就业导向范文

论文摘 要: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现象普遍。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1.就业难与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且在工作岗位上也显示出诸多缺点,如专业技能不足,应用论知识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就业环境不乐观,一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就业引导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环境不乐观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不景气,导致众多企业开工率不足,新增就业岗位锐减,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干扰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现象,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1.2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引导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教学管理管理观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人才,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数量供过于求,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优势明显不足。本再者,本科的教学内容广而不专,毕业生多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和定位亦不明确,教师们无法对其因材施教,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又薪资定位高,就业难在所难免。

2.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而教育本身是为了促进就业,从高校来讲,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在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指导和促进学生就业这个中心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时,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助于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3.高校教育改革措施探讨

3.1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教育教学能否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衔接,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能否正常就业。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就业需求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工作水平,才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为“理论——实践——理论”,该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高校教学时就应考虑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创新式”和“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内容,考虑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单位挂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可直接留岗。高校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只要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是很有优势的。

转贴于

3.2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要成立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针对企业和市场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淘汰饱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并在教学环节引入就业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以就业和和市场为导向,突出课程的复合性、实用性,明确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地位与内在联系。分层次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能力课、核心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鼓励课外教育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专业课的教学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课堂学习是在校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是校方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当前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呈年轻化态势,实践经验较为薄弱,校方应鼓励青年教师向一些资深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青年教师派送到实训基地或研究院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主动就业的意识,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4.结语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难现象普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有责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孙杰.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6):52-54.

[2]王辉,杨大方,吕小师.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37.

[3]黄炳翔、刘红宇.基于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108-1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