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美交警事迹材料范文

最美交警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美交警事迹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美交警事迹材料

第1篇:最美交警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形神兼备 个性 细节 情感

人物通讯,是具体而形象地报道各种人物的事迹、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可以说,任何一家媒体,都不会忽视人物通讯这个体裁。因为人构成了社会,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事件,事件又构成了时代和历史。因此有人说:你不用费神去解释时代,解释历史,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都会在记者的人物通讯中品味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体会到历史的辉煌或堕落。

很多记者特别是从事行业性新闻报道的记者,在日常工作和采访中,可能很少接触到重大历史事件或具有重要身份的人物,但通过对身边人物的挖掘和描写,完全可以展现出一个群体的风貌,展现一个群体的风采。

一、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见“形”更要见“神”,切忌高大全

我们所采写的人物通讯,多以先进人物为主。他们,展示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但是无论他们有多么高尚,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有些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虽然高大,但总让人感到缺少了亲切感和平实感,让人感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太少了,可望而不可及,影响了人物的感染力。因此我们笔下的人物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他(她)的所作所为,是有思想根源的。我们不仅要写出先进人物做了什么好事,而且要写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仅是罗列一些事实,见“形”不见“神”,是人物通讯的大忌。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敏是安徽省泗县交警大队的一位中队长,他的妻子身患癌症生命垂危,岳母因为医疗事故死于上海一家医院,刚刚送走岳母不久,父亲又查出患了肺癌晚期。疲于奔命的杨敏负债累累,但他却一次次地将送上门的“好处费”拒之门外,无数次地无私帮助别人。看起来这是“不合情理”的,但记者许春谯却通过细致的采访,在人物通讯《撼不倒的真情汉子》中,挖掘出了杨敏的内心世界:“这位优秀警察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完全是出于自己这几年来求医问药艰难经历的结果,动机很单纯。这就是:人要有责任心、同情心,能帮的尽量帮……1997年的一个雪夜,他硬是将一位出车祸的驾驶员从变形的驾驶室里撬出来,他自己的手都撬出了血。他说他听到受伤者的求救声就想到了正在求救的妻子,他觉得他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也需要别人帮助……杨敏既是在执行任务,也是在执行良心的召唤;他在帮助别人,也是在期待别人的帮助。警察的角色在杨敏这里朴素而单纯。”

这样的文字,读过之后,不会觉得杨敏这个先进人物的思想纯粹吗?正是因为他在生活的艰辛中感受到“一些能够主宰别人命运的人麻木而冷漠,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感”,杨敏才可以一次次地监督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警察。通过许春樵的采访和描写,杨敏这个人物,既是一个尽忠尽职、爱岗敬业的优秀交警中队长,同时也是一个表里如一,热爱家庭的模范丈夫,丰富、感人,可信。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不会削弱我们的敬佩之情,反而会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把人“塑造”成“神”的做法,才会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对通讯的主人翁产生情绪与意志上的对立。不要那么多拔高地描写,只要真实地再现。让新闻人物走下“神坛”,这也是新闻改革在新闻人物写作上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二、个性,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抓不住人物的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抓住了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使形象凸现,使人物活起来。

笔者曾采访“江淮十大女杰”、“安徽省十佳女警”、颍上县胜利派出所副指导员王敏。到颍上已是中午,县公安局的同志热情地邀我先去吃饭,并到小饭铺里找到了每天中午都不回家,在那里吃碗面条的王敏,想让她陪我一起。但王敏并没有来,甚至没有出来,仅和只有几步之遥的我打了个招呼。县局的同志有点讪讪地向我解释:“王敏说她吃过了。”当天下午,当我终于在派出所里见到身材矮小、容颜苍老的王敏时,她正在接龟话,见着我,只是淡淡地点点头,又忙着接她的电话去了。县局的同志赶快给有些尴尬的我解围:“王指导,人家记者是专程从省城来采访你的。”她接完电话,这才冲我笑了笑,声音沙哑地说了句:“那所长你们聊吧,我出去了。”

这就是我和王敏的会面。是她冷漠、不近人情吗?不!她可以在中秋节时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只为了给一位并不属于她们辖区的老人补办户口本;她可以每天上班提前半小时、一小时,下班晚走一两个小时,宁愿自己受累,也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她可以默默地照顾一位孤寡老太太十余年……后来,她歉意地对我说:“不是我存心冷落你,真的是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日后,我在人物通讯《淮北平原上的一棵橄榄树》中,将会面的情形详细地写了进去。我觉得这正好凸现了王敏不居功、不虚伪的朴实的个性。包括我和她的道别:“在离开颍上的那个清晨,一阵敲门声将我唤醒。原来是王敏一大早赶来,专门要陪我上街吃早饭。我感谢了她的盛情,她却讷讷地又有些感动地说:‘我看你太辛苦了。’我感动于她的‘感动’,更感动于她对自己的‘不感动’。一个长年默默奉献的人,对自己的付出已成了习惯,却将他人的一点点‘辛苦’深记于心。我想,这就是王敏的品格。”这篇通讯刊出后,我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肯定。他们都觉得,王敏的个性鲜明,很有感染力。

三、少一些主观的陈述,让细节和情节“说话”

有一些人物通讯,常常是作者出面把人物评价一番,充满了抽象的词句,比如先进人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工作、刻苦学习”等,举的例子也是概括性的叙述。这样的通讯,不用采访,在家里整理整理材料就可以完成,会让读者觉得空洞、印象模糊。人物的事迹,变成了观点加注释,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写作手法。

人物通讯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大特色,很多反映普通百姓人生故事的通讯都在全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年深月久地牵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看看他们的记者是怎样写人物的:五叔五婶是湘西深山里的普通农民。他们有两个成绩优秀的儿子,是他们人生的希望,可贫穷却使孩子的求学路快要走到头了。五婶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为了让儿子能继续学业,身高不足一米六的五叔咬紧牙关,披星戴月地苦挣苦熬,变卖了家中能拿得出手的一切。《中国青年报》记者蔡平翻山越岭到了五叔五婶家采访,临走前和同行的人一起凑了点钱交到五叔手中。“五叔的眼睛一下睁得大大的。他没有推辞,抓过钱来,使劲在手里窝来折去,又紧紧握住,从左手换到右手,右手换到左手,嘻嘻笑着,一句话也不说。他实在太需要了!”就这么几行字,传神得让人心酸。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在人物通讯中,细节好比是特写镜头,足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塑造人物性格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细节描写,人物才不至于瘦骨嶙峋,人物形象才能丰满,个性才能更加突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要写好人物通讯,就要善于展开生活的画面,让人物自己去活动,充分地用事实说话。

四、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自己要投入真挚的感情

实践证明,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读者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读者在阅读新闻作品时,固然受到理性的指导,同时也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配。这一点,在人物通讯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抽去感情的因素,采访的动力、采访的效果以至作品的感染力都将不复存在,对采访的人和事,自己被感动了,就有写作的冲动,自己的感情也必然被带到笔下,最终被读者所感知。

很多时候,人物通讯的采写是含着泪水完成的。《中国青年报》女记者蔡平从湘西的深山中回来后,“在火车上又翻开孩子的日记,泪水不自觉流下来……回到北京,很长时间,我无法坐下来写作,打开电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我的记忆里也有几次噙着泪水的采访,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清明节前夕,赴蚌埠市五河县采访县公安局东刘集乡派出所所长陈先家的事迹。陈先家是在处警归来的路上为避让群众而死于车祸的。那几天,我阅读了大量陈先家的事迹材料,听了陈先家事迹报告会,看望了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到他工作的地方,和他的战友和乡亲们聊天……我看到了太多怀念和遗憾的眼泪。年事已高的老母亲还日日到村头眺望,盼着儿子回来,再喊她一声“妈妈”;同甘共苦的战友梦见了他三次,在梦中还问:“所长不是牺牲了吗?”陈先家说:“没有啊,我治好了。”战友笑啊笑啊,就笑醒了……整个采访都是在感动和泪水中完成的,回来后我写出了通讯《生命如歌》。“四月是东刘集最美的季节。田野里满眼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旺,轻快地掠过我们的视野。路旁,不时可见繁花满枝的果园,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清香。我不由地想:当在奔走在乡间的陈先家看到这样如画一般的景致时,他一定会对这块土地更深地眷恋、更深地热爱吧!可惜,他逝去在那样的一个萧瑟的深冬里,没能赶上看到今年盛开的桃李……”通讯在报纸和杂志上刊发后,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给我打电话说,很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通讯的,蚌埠市一位读者还专门写了读后感《第一次,我的眼泪落在报纸上》。今天,当我重读这篇通讯时,仍能感受到当时心中那种无言的感动。

的确,为了塑造好人物形象,记者必须满怀深情地投入生活,细心地观察、体验,有所发现,并为之激动,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情真意切,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