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制造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第1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通常,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三个阶段分段实施,学生经过60~9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数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在生产现场的观察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加深。学生经生产现场实习后,一般集中进行为期三周的课程设计,对所学习的理论、工厂的实践知识开展应用练习。本课程设计一般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零件图、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通过分析、讨论、计算,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编制详细的机械加工工序卡;针对所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结构设计,通过方案分析,选取和设计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导向元件、夹具体等关键部件,并设计出夹具装配图、若干典型零件图;学生完成设计报告,提交设计成果,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平时成绩,进行成绩的评定。

2.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三多三少”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的知识综合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内容,应用知识较多,设计内容包括工艺规程制定、专用刀具、专用夹具设计等三方面内容,参加设计的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比较欠缺;为期3周的设计时间偏少,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人数较少。

(2)“三不”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首先,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比较懈怠,造成前松后紧的学习局面;其次,设计初始阶段,不能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不会把已学知识与需要设计的内容相结合,一味等待和依赖指导教师,甚至需要指导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再次,针对一些参考资料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能进行合理选择,生搬硬套,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思路混乱,不能体现创造性。有小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困难有畏难情绪,期待抄袭别人的设计成果,独立自主性较差。图纸绘制不规范,说明书撰写不规范。部分学生图纸尺寸标注不合理,设计的工装零件制造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差。设计说明书中对设计方案的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不能明确表述;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阐述条理不清楚和内容不对应,缺少参考文献或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

(3)成绩评定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一般依据三部分:⑴出勤及平时表现;⑵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质量;⑶答辩情况。指导教师不可能长期呆在设计教室,出勤靠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图纸内容相似,说明书内容相同,答辩时间较短,提问问题有限。据此评定成绩必然存在弊端。

3.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授课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对于专业课应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授课方法,完善实践环节是确保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学生已进入倒数第二学期,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开展课程设计时,首先第一日需要做到是为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通过集中动员,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地位、作用,以便其今后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解所设计的相关任务,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端正态度,进而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2)课程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先进性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开展的课程设计,都多以零件等机床夹具设计、工艺设计等为主,由于这些课程都为实际操作课程,且内容多为金属切削机床与减速箱等操纵部件,这些课程内容更利于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也容易把握任务设计点。但这些题目往往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相互抄袭或者重复运用等情况,极不利于学会创新设计思维的运用。为此,在开展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需精心准备,尽量深入工厂寻找难易适中的零件,有条件时同时准备好待加工的零件实物。在任务课题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图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内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绘图等工作,相较于以往的课程设计,设计难度也有相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期间,积极调动思维,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但由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两周或者三周的时间,在进行设计初期,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又需要解决定位误差分为以及工艺参数计算等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经常需要加班赶工,导致他们多表现出疲劳状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

手工绘图,一方面手工绘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致使任务量因此增加;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均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并且学生在校的这段时间也多采用计算机绘图方法,仅通过运用手工绘图的方式是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这就与实际情况发生了非常显着的脱节现象。这样一来,课程设计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课程设计的时间以及主要任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例,将课程设计与其实习环节和教学环节进行了结合,提前公布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设计题目,并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进行实习期间,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观,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带着设计题目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能够充分掌握零件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兴趣。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①构建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点”充实“三化”的原则,其中“三化”主要是指模块化、基础化和综合化。在对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完成构建,构建的过程主要为“一点”综合化模块化基础化。首先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综合化模块的构建,并将“知识点”作为客观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把握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然后,按照综合化完成模块化的全面构建,模块化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样应将综合化作为主要依据,对模块化的内容进行构建;最后根据模块化的内容完成基础化的构建,基础化模块的内容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基本知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②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层次在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将其分为支持系统与主导系统两大方面。其中主导系统由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其主要是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核心,由教学组织形式、焦旭为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组合而成。支持系统则主要是由相应师资力量与硬件实验设备组合而成,在对其实践教学改革中,其实验室建设是无法得到有效改革。为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质来对其进行设计,并将其设置为典型项目或者相应任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其项目的案例或者任务则需要将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运用产学研等项目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争取做到企业需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

第2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优化设想;实施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1.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现代制造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车削、铣削、刨拉镗削、磨削、钳工、数控加工和点火花等内容。

2.分析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操作练习,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三提高。知识能力为掌握材料、热处理、机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能力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进行电焊、切割、机床加工、质量检测等基本的操作,打下职业技能的初步基础。通过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能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集体合作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工程材料、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基础内容进行取舍、优化,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和生产的特点,整合后形成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知识点项目,每个项目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并且注重项目任务的详细描述、技术知识与项目任务的相关性。授课计划根据各专业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将重点内容进行重点保证,一般内容作综合介绍,可讲不可讲的内容不讲,留给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安排表

注:安排的工厂参观亦可改为视频学习;先进加工工艺介绍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二、优化教学条件

1.理论课教学条件

优化教学内容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比较容易满足,需要一件机械类的教室,可以和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通用,四周有基本的机械零件等,烘托教学气氛。教师工作台设多媒体教学设备。

运用成熟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视频作为教学的主要展示手段,运用实物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现场感,运用试题库辅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强度。

2.实践课教学条件

实践课要有比较固定的操作场所,如电焊、气割、机床等设备若干套。如,电焊设备可以配备交流焊机、直流焊机、CO2保护焊机、自动焊机等,机床要尽量以数控机床为主,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磨床、简单的加工中心等。安全教育要放在首位,每小组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各小组设助教1名,各班级设指导教师2名。实训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可增加设备的台套数,以方便教学。

3.师资教学条件

师资的配备注意教师团队的建设,理论课教师必须从事实践教学,高水平的技师上实践专题课。这样既照顾了课程的整体性,又使学生接触高水平的技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学中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以学生能动手、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

适当地运用加工原理的动画和虚拟实训,网上实验及习题库,立体化教学系统,最大化地利用时间,培养高理论水平的人才。

教学适宜深入浅出,相信常识的深度与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容易的、有乐趣的。

实践教学中,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对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以达到用相对较少的资源、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现场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抓住总复习的时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模拟考核,深化理论基础。

2.课程考核

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兼顾过程,鼓励创新。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机考实现,实践内容通过现场评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面向新技术、新科技,对参加高水平竞赛的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

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观努力,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严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方案为目标,不断地优化课程设计与改进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日日新,与教学一起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第3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械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衔接方案;教学实施

分类号:G622,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50-02

一、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阶段侧重人文素质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掌握。中、高职阶段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图2所示。

2.课程衔接方案。根据中、高职各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以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同时实现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无痕衔接,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见表1。

3.中、高职衔接课程核心课程。根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及中、高职衔接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现确定6门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核心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数铣、加工中心,综合实训)、《特种加工》(含电火花、慢走丝)、《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含课程设计)、《塑料模设计》(含课程设计)、《冷冲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这6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均在高职阶段完成。(1)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数铣、加工中心,综合实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零件普通铣削加工》、《数控编程与仿真》、《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数车)等课程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2)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特种加工》(含电火花,慢走丝)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零件线切割加工》(快走丝)课程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3)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制造工艺》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4)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塑料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部件设计》(含课程设计)、《AutoCAD》、《模具拆装与测绘》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5)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冷冲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部件设计》(含课程设计)、《AutoCAD》、《模具拆装与测绘》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6)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钳工工艺与实训》、《机械零件手工制作》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二、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设置

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根据图1、图2所示课程体系,分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安排中、高职衔接课程。中、高职公共课程依据湖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结构标准的要求设置。中、高职阶段按一体化设计和开设专业课程。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将中职阶段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和高职阶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该中、高职阶段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中、高职阶段课程不重复开设、重点突出、难易适当的要求。目前,已经在合作的中职学校中实施了四个学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吴甚其,等.湖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S].2015.

[2]熊建武.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特色试点班(模具S2013-2班)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Z].2013.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Project of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UN Zhong-gang,XIONG Jian-wu,GONG Yan-li,YI Jie,JIAN Zhong-wu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第4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机制专业在装备制造企业又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我院机制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0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4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强化学生技能的飞跃

第5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1.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1.1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为重点,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包括迁移能力和把技能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和环境中去的能力,如任务技能、任务管理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是否能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2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方面。课程设置体现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掌握行业技术技能特点。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专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1课程设置的内涵。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教学单元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各课程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各专业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开设的课程门类、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内容。课程门类的开设指各教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前、后置课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2.2高职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职业教育要求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教学方法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对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就业起关键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

3.1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加工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方法和协作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及机床夹具的设计、机床操作及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应用绘图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机械设备的装配、安装、调试及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要求。根据该人才培养目标,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了通识必修课、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每项要求都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根据素质结构的要求,在通识必修课程里,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和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素质。根据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里,设置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机械设备装配与维修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Pro/E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如,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机械工程产品3D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岗位技能。

3.2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操作技能,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尝试,构建符合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分为4个课程模块,即通识课、专业课、集中实训课和顶岗实习课等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又分为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如下图:

图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其课程体系体现了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特点。

通识课程是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基本素质。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基本素质。

专业课程开设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对应于某一行业或服务领域的岗位群,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根据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等开设,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选修课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立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

顶岗实习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4.课程设置服务于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

学生就业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地方性,是指就业的地区;二是行业性,是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根据学生服务的地方特色和行业进行课程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是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课程安排上,应从就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开发相应的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做到面向行业岗位,面向地方特色,主要专业技术课程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岗位技能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掌握对应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从而能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马如宏,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2] 吕岩荣;王宏启;李光宇,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年32期;

[3] 陈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探究,《广西教育》2012年 第39期;

[4] 韦玮 俞建伟 陆开宏,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类型与课程设置探讨,高教探索,2009年02期;

[5] 郑春燕,普通高师院校GIS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6年02期;

[6] 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第6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33-03

经过几年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粗浅地形成了以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依据

(1)岗位需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分为: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这两个岗位都需要学生熟悉国家相关标准,绘制样图,看懂图样。

(2)后续课程。如果把整个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模具CAD/CAM、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是枝叶,那么机械制图课程就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树干,支撑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业资格。车工、钳工、铣工、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考试都要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依托。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的基础,无法看懂图纸,既谈不上加工,也无法考证。

(4)素质拓展。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不仅仅能够读图看图,还要练习实际生活。例如,根据节流阀的装配图,能够了解其工作原理,如果那个部分需要维修,能够根据装配图进行拆卸维修。

根据上述四个依据,把《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对三维立体及其相互位置的分析方法,并据此阅读机械图样;能熟练地应用绘图仪器、徒手及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识读、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法能力:质疑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方法;社会能力:知人、自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素质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竞争、效率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勤奋、敬业、重操守。

二、教学理念、思路与内容

1.教学理念

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做”,“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学方式,探索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1)“教”为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语言打动学生,把对人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用身边的事例,以浅显化、通俗化的方式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为主体。引入案例、情景、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练”为主线。打破了以往课程结束后统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组织学生适当的课堂及课外练习,运用、消化和巩固知识。

(4)“用”为根本。强调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每一个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实训,组织学生到车间观摩。

总的来说,笔者的教学理念就是引出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渴望探求知识、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

2.教学思路

结合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情景,根据专业知识习得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独立地绘制和阅读样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课时设计,具体为大一两个学期的课程,第一个学期6学时/周,第二个学期4学时/周。具体课时设计如下表:

把以前零散的章节整合为五个项目。国家相关标准及工具的应用等归结为基础知识和技能项目部分;点线面的投影关系归纳到投影基础项目里;三视图、轴测图等归到制图应用技术项目里。五个项目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基础。实践课时>理论课时的课时设计,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练中学,学中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选择采用以下教学方法:①实物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或者是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位置的关系,更有兴趣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②讲述法。传统的板书讲述,也能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③多媒体教学法。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更加直观。多媒体课件鲜明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④图示对比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好与坏一目了然,加深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不易忘记,以后自己绘图时也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⑤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⑥提问引导法。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兼蓄并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四化式”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不断地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模型、揭示板、挂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受到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讲授不同内容时,同一内容需要多次演示。然而,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动画等,与教具模型、板书等传统的方式相结合,则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知觉共同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得的准确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实践化的教学课堂。知识是能力的根基,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实践化的教学课堂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实践画图。教师只是提出要求,充分体现“导”的作用,学生可分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绘图。

(3)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语言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教师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吐字清楚、准确生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教师语言的幽默化,则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地探索。

(4)多样化的教学气氛。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教师讲,在这种单调的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端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师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五步式”

第一步,实物导入,直观演示,引入新课。举生活实例,抛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视觉和感觉上获得初步印象,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了大体的印象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第二步,重点讲授,细讲,引导设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关键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三步,小结练习,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要点。布置针对于本节课设计专项的小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理解本节课程的精华。

第四步,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打基础。在教学理念中以“练”为主线,正是通过本步骤为学生留下部分作业,让他们在课后也能得到练习,运用、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五步,拓展延伸,预习阶段,布置任务,为新内容打基础。教师针对下一节课的难点,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预习,准备下一节课。

以上五个步骤衔接紧凑,一步接一步,预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直观演示和重点讲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小结练习是知识浓缩和能力提高的体现,布置作业是对课程的巩固,充分体现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以教促学。

3.考核办法

总评成绩分为:项目考核20%,过程考核30%,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30%。其中过程考核又分为:创新30%,态度40%,作业20%,提问10%。成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通过这样的考核办法,刺激学生发挥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

参与出版了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及十二五规划教材,并配有习题集和光盘,如2010中文版《AutoCAD基础教程》。在各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如“从cad竞赛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本着启发、诱导、创设学生思考情境的原则,引发学生空间形体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正确认识已有形体创设新形体的思维,引导其进行创造性学习。笔者自制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及虚拟仿真动画,所利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模型、实体模型、教学量具、计算机室、实训室,等等。取得的教学效果为:积累了很多学生作品,学生的考证率逐年得到较大提高,通过率都在90%以上,多次在国家、省、部级大赛获奖。通过大赛,全面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了指导教师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及教师间的合作进步。通过几年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形成的课程设计还有不足,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第7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6-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赵永成,辽宁大连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次深刻变革,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要素。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为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导向的学术型高等院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现代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它应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按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

(2)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了解本科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区别,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不同,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而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

(3)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理论修养,强化知识应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根据本科培养要求,使学科基础理论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在于把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应用学科的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

(4)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结合学生未来岗位要求与职业实践需要,强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以课外生产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养成平台为辅助。

二、课程体系构成与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结合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而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关系,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改革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教育的需求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适用”为原则调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学分和内容。

2.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与认证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

(1)计算机二维、三维CAD技术组织教学。

计算机绘图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功,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该技术。对现代工程图学课进行改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算机辅助二维CAD工程师认证考试(机械设计)”。从2012年开始共参加8期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考试,通过率最初为70%左右,2015年后达到85%,通过后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师证书。

(2)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组织教学。

目前机械加工行业的数控机床越来越多,企业需要大批既掌握数控编程技术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我们对

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进行改革,先结合实际讲授“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然后进行6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或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培训,最后参加认证考试,从2013年开始,进行6期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培训,共348人,其中290人通过大连市劳动局进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颁发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证书,通过率达83.3%。

(3)机床控制技术组织教学。

工厂设备的应用和管理需要掌握设备的结构和机、电、液控制理论与技术,我们在“液压传动”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结束后,进行4周机、电、液控制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机械设备的机械、液压和电气的控制联系,使所学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4)工艺工装技术组织教学。

在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具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能力,以便进行现场服务或技术改造。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后,安排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训练和夹具设计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基本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3.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实践

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增加职业性强的技能课程,开展与各种能力培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成立了“第二课堂领导小组”,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学生立项奖8项。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建O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整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有利于校企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

2012年12月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高校教学培训协议,在大连科技学院建立教学点,由大连机床集团出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2016年5月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通过学生的政府补贴,在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经近几年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工艺、工装设计的能力,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的理论和技能。

参考文献:

孙建京.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0(A01):20―22.

第8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昌娟(1980-),女,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高保彬(1977-),男,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0-02

一、课程特点与改革必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被列入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该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设备与典型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计划教学学时多安排64个学时,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按照全国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贯彻“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主线,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原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调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总学时为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 学时,实验教学6 学时。表1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时,必须将车床的一些主要结构,如主轴箱、溜板箱中的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纵向/横向机动进给及快速移动的操作机构、超越离合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对整个传动系统图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时可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设置了课程设计、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习题、在线学习问答等环节,增加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现场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主线贯穿教学法等。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感受,尽量贴近生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讨论定位原理中的过定位时,应该采用3个支撑钉实现平面定位,若采用4个支撑钉,则出现了过定位情况。过定位是否允许,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来讨论,四条腿的凳子比较多,其与地面的接触属于过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条腿等高,且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的面都是小平面,则凳子与地面能很好地接触,人坐上去后很稳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条腿不等高,则凳子的四条腿与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触,最多3条腿接触,具体是哪3条腿接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稳定。而对于野外作业的三脚架,三条腿与地面之间是小锥面接触,属于完全定位,作业的时候比较稳定;如果用四脚架,则无法稳定地实现野外作业。

2.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去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搭建实验平台,使用实验设备、使用实验仪器仪表,选择测量的方法及处理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等,才能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3.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削减,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1)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首先是在两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就将课程设计任务分配下去,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最后在4周的生产实习环节检验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去实习和学习,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和学习效果,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生产实习、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共同完成)。

(2)调整课程设计任务和课程设计内容。由原来的一人一题变为多人一题,分工明确,4~6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3种方案),而每名学生设计不同道工序的夹具。

(3)课程设计中间答辩环节。能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案的合理性,设计的难易程度,能否实现等,同时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有利于取得课程设计较好的成绩。

4.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以往的考试模式大多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80%和2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核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将认识实习、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平时成绩中,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平时作业及实验20分,实习、课程设计及答辩情况2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实际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满分60分计入课程成绩,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取得较显著的课程教学效果,离不开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更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深入。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59-61.

[2]刘传绍,郑建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123.

第9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2]。它不仅起到课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辐射作用[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4]。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对机械人才的需求实际,本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是: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建成教学与学科发展、教学手段发展同步的动态发展平台,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生产实践、行业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实现此目标,课程团队通过以下四方面对该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建设。

1课程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主要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机械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并具有设计工艺装备的能力。1.1理论课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是:系统地掌握传统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和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比较系统地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方法,了解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在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获得精度的哪些方法最能保证加工质量,并且是成本最低的,从而选出最优的工艺方案;了解先进制造技术,探索我国超精密加工应采用哪些方法,以及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在我国应用的前景。1.2实验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本实验课程配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讲授,力图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后,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掌握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是:工艺的分析与制定、获得精度的方法和加工质量的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见表1。1.3课程实习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机械制造工艺学实习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是使学生接触工农、了解工厂、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提高思想、扩大知识、增强智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2周的工厂工艺实习,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文件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对有关工具、夹具、辅具和专用设备的结构、工作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工厂、车间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有关生产安全的防护措施有所了解。1.4课程设计教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安排3周时间,要求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能够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

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团队由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生产实践经验毕业于不同学校的教师构成。团队共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5人。课程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和实践,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一个注重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集体。

3课程资源建设

3.1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含生产实例视频及图片资料、三维动态模型和三维人机交互模型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为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生产实例视频资料应包含先进的制造方法与工艺。资源库的素材不但可用于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充实到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提供网络互动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6,7]。3.2CAI的互动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对夹具工作原理和零件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制作《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图表、Flas、视频、仿真动画、三维互动模型等多种素材,将平面的设计资料转化为立体化,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教学,实现CAI的互动教学,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质量。3.3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将多媒体课件全部改为网络课件,根据学科以及教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上网学习,同时将更多的辅助教学材料电子化、网络化,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3.4全系列课程教学视频录像。录制机械制造工艺学全程授课录像,真实记录整个教学内容。同时按知识点编辑教学视频,方便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学习。3.5教材及实践教学资源。理论教学选用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王先逵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设计选用赵家齐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对目前使用的实习指导书进一步修订完善,为课程实习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和载体。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渠道,新增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实习的新机制,提高实习质量。3.6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建立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将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全部在网站上。基本资源包括:完整的基本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国家级实习基地资料。拓展资源包括: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CAI的互动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专题讲座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学生考试题库及知识题库、课程教学和学习和交流工具、机械制造方法库等。

4课程推广

本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然后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校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和机化等专业教学中。此外,本课程还通过与国内的兄弟院校和企业的教学交流和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发表教学论文等方式,推广课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5结束语

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我校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同时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并使学生的机械制造与创新设计水平得到提高,参加机械专业竞赛获奖率提高。

作者:陈燕 邹湘军 李嘉威 王佳盛 刘威威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李建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8):58-60.

[4]熊永红.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18.

[5]杨光春,党玉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9):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