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标志性;意义;城市精神;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一本书,打开它就能通过不同的字符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建筑就是城市的字符,字符的风格与排列组合反映出不同城市各自的特质与品位。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识别符号、城市名片和城市象征,是一个城市特质最直接、最浓缩的表现,而且更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追求,艺术地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最终成为一个城市品牌,使人们用最短的时间对一个城市产生最深刻的印象。
一、标志性建筑的概念
标志性建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标志性”,标志在《设计辞典》中解释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视觉符号和图形;二是“建筑”,它有作为建筑的一切构成要素,可是建筑单体,也可是群体建筑。关于标志性建筑,本文拟概括为:具有标志性、反映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城市重要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
标志性建筑在英语中常与“La ndma rk”对等,翻译为“地标”或“地物”,但标志与地标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概念,地标偏重地理层面,形象新颖、体形突出的建筑可能具有地标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形象突出的建筑物都具有标志性特征,只有同时具有心理和地理意义上的标志作用的建筑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
二、标志性建筑的特征
标志性建筑之所以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主要因为标志性建筑的成立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2.1建筑具有的特殊功能。比如皇家建筑--北京天安门,她雄伟宏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是开国大典的主席台,具有其他建筑无可相比的特殊性,无可争议的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纵观世界各地的著名标志性建筑,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红场”,美国的“自由女神”、“白宫”,法国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无不以其特殊性,担当起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2标志性建筑通常由国家或世界公认的著名建筑师设计,这也是赋予建筑特定标志性的前提。当然也有例外,如悉尼标志性建筑D悉尼歌剧院,丹麦建筑师在35 岁设计的时候是无名的,如果没有有名的建筑师发现他的作品,那么悉尼歌剧院就被淘汰了。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当初被公众口诛笔伐的颇具争议的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人们的公认,丹麦设计师约恩•乌特松46年后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大奖,被誉为“悉尼歌剧院之父”,历史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 建筑是时间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
2.3标志性建筑的规划选址大多在城市区域的特殊的地段,在某些城市关键性节点或者在城市特定的中轴线上或者在城市比较有争议、敏感性的地区,周边有开场空间,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并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区位地段优势特点。
2.4标志性建筑具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背景或与一些特定的历史性人物有关联,成为一种历史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如青岛五四广场的“五月的风”。众所周知,五四广场因而得名,1919年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而努力。1914 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19 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收回青岛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转让给日本。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鉴于青岛与“”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五四广场中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2.5历史上包括现代的一些偶发事件,这个偶发事件也许不是太具革命性、历史性的纪念性事件,纯粹是偶发事件,包括灾难,同样促成了标志性建筑的诞生。如世贸中心双塔楼,在9.11事件前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但9.11以后它的遗址也成了标志性的建筑,纽约市政府抓住机遇开辟成旅游景点,在周边包括地铁出入口放置了大量照片,极大的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再如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侨联灾后援建的北川中学将着力打造成北川县的标志性建筑,建成后北川中学将蕴含苦难与希望、爱心与关怀、坚强与重生、奉献与参与。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成为全球华人爱心的见证地。
三、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文明城市的“城市名片”, 我们对一个陌生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标志性建筑开始, 它也往往是我们对一个城市记忆的尽头。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能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因而, 越是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的标志性建筑便越是具有张力和生命力。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形象代表。提到北京, 标志性建筑当然是古典的天安门; 繁华的上海则以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为代表; 古城西安的形象代表是古城墙和大雁塔; 拉萨的标志性建筑是布达拉宫; 香港标志性建筑首推维多利亚港⋯⋯这些标志性建筑已经融入各个城市的血脉, 充分展示了其人文历史、地域特色与个性魅力, 成为举足轻重的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
四、标志性建筑发展的趋向
4.1文化与技术的结合。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反映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我们强调标志性建筑的精髓是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但它必须与现代的技术结合, 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再用传统的砖、木、石构造今天设备齐全、功能复杂的建筑。不少标志性建筑本身就记载着建筑发展的历史, 如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艾菲尔铁塔, 在材料、技术、造型上都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它们开创了玻璃与生铁在建筑上的广泛运用。因此, 标志性建筑不仅要注重文化内涵, 也应该注重体现新的建筑思潮, 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4.2构建多层次、多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布局。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文明城市的城市名片, 是一个城市的城市符号。在城市建设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城市中建立多层次、多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布局。以标志性建筑影响范围和水平, 既要构建能代表城市整体形象的城市级标志性建筑, 在城市的各个市区又要构建区级的标志性建筑, 甚至再细分到社区、街道, 使每个区域都具有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大家喜爱认可的标志性建筑。用标志性建筑来构建城市区域, 使整个城市形象更加鲜明、直观, 促进人们更好的认识与记忆城市, 为人们留下一个美好、清晰的城市意象。
4.3保护与发展并进。
在高速发展的城乡建设中, 城市建筑遗产被破坏、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很多历史性标志建筑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郑州市的“二七”纪念塔被周边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包围, 显得毫不起眼。这说明标志性建筑的自身保护与周边环境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结束语
城市标志性建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可今天对它的研究与探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中国面临的城市化中,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沉积,有利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地规划、布局,采用先进的材料、技术,建设好城市中标志性建筑是城市优美空间环境营造与城市个性特色形成的必备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拥军,郑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中外建筑.2007(2).
[2]牛建宏.走出标志性建筑的误区.中国建设报.2003.10.30.
[3]戈晓芳.“标志性建筑”要体现中国特色.广东建设报.2005(4).8.30.
一、重庆发展屋顶绿化的必要性
(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建筑热岛效应
绿化后的屋顶由于受植物和土壤的保护,使其贮热量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建筑物吸收的热量减少,降低了热效应,因此有效地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些对于重庆这座“火炉”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城市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城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屋顶构造的损坏,很多时候是由于温度的迅速变化造成的。而有一定覆土厚度的绿化屋顶,其隔热和防渗等性能比一般屋顶要好,其良好的隔热、降温与保温作用使得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减缓。因此屋顶绿化的建设不仅改善环境,同时也保护了建筑的寿命。
(三)塑造立体景观,造就生态重庆
屋顶绿化用绿色代替了混凝土和沥青的颜色,使身处高层的人们感受到置身于绿化环抱的自然美景中,充实了城市的景观体系,特别是在重庆这座“山城”,随着建筑物的层层叠叠,也让我们的绿色从平面延伸到立体,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使得整个城市景观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立体感。同时屋顶的绿化的应用和推广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气候,提高绿化率, 还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在城市的发展中真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四)提高重庆的城市品质
屋顶绿化是缓解热岛效应,节约土地,开拓城市景观空间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办法。从人们生活方面而言,对屋顶进行绿化能够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通过这些方面,就可以提升重庆的城市品质。
二、对重庆屋顶绿化建设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在重庆城区的屋顶绿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跟据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的规划。近年来重庆城市日新月异,对于新建建筑,我们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可以对屋顶绿化制定比较严格的建设指标,使项目初期就考虑到屋顶绿化的建设问题;同时,重庆还是一个老的工业基地,城区中还有大量的老建筑,如果是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我们则应根据建筑的不同现状,特别是必须清楚旧建筑的屋顶载荷状况,合理地进行屋顶绿化设计和改造。
(二)尊重科学、大胆创新
对于城市的屋顶绿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栽培基质和植物,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在屋顶植物栽培基质方面,其现状基本上都是自然土壤的栽培。这种利用自然土壤的栽培方法是有缺陷的,首先是自然土壤单位面积的密度和重量较大;其次是自然土壤不易保存水分,重庆夏天的高温和暴雨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和水土流失;最后是自然土壤的营养成份有限,不能满足植物后续生长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找到一个适合重庆屋顶绿化的植物栽培基质。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栽培适合重庆地域、气候、人文特点的植物,这些植物要有抗风、抗伏到的性能,还能适应重庆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只有这样我们的屋顶绿化才能成功。
因此,针对重庆城区目前的一些现状,笔者对屋顶绿化的建设提出以下两个方案 :
1.如图
1方案,其建筑为对称设计,屋顶景观主体为超大观景平台,中央区域为大型景观雕塑;边上辅以仿自然水体,与长江交相辉映;仿自然的断崖设计,既解决了地形的高差,又很好的融合了周边景观;植物栽培上以草本为主,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
2.如图
2方案,其建筑为不规则曲线的退层设计,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屋顶景观的主体为观景平台,观景平台边的帆影与长江中的船只相互映衬;植物的配置上以乔木和草本为主,在都市的繁华中提高些许宁静。
结语:总之,屋顶绿化是重庆城市绿化一个重要的方向。随着屋顶绿化的深入,人们也会习惯了这种绿化方式,屋顶绿化还会引领重庆城市景观走向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所以说屋顶绿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屋顶绿化既生态又科学,同时也提倡了绿色科学,绿色生命,绿色建设的主题,扣动人心,符合重庆城市的发展需要。
回溯历史,城市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经过工业化时代以后,出现了三个里程碑。这三个里程碑一个是田园城市,一个是新城,一个是生态城市。
“有这三个里程碑,也就有三个问题。”仇保兴说。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他对这个话题再熟悉不过了。
他认为,目前普遍有三种思路:一是目标导向,易犯乌托邦之病:二是问题导向,易缺系统方案;三是经验导向,易被过去的成功锁定。
“我们应从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着眼,才能有效避免以上三种思路固有的弊端。”仇保兴说。
从“田园城市”到“居住机器”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出现的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
当时,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促使他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设计出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丽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一莱奇沃思;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理念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遭遇现代主义思潮冲击,各种观点也开始蜕变,这时期开始流行一句有名的宣言:“建筑是一种居住的机器”,而最先说出这个宣言的是二十世纪的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风格对当今设计领域的影响很大。他受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影响,所采用的工业化材料和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看法都使他成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先驱。他从风格化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开始追寻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是非常现代,非常摩登的,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他创造性地让建筑理想体现阳光、空气、绿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点的完美结合。但是,这种理念下,城市建筑群都有一个特点:从飞机上看这个城市都非常漂亮,住一天下来却感觉很疲惫。人们后来发现,这似乎的确是为机器设计的,而不是为人居住生活设计的。
仇保兴说,田园城市的理念和居住机器的空间格局深深影响中国的建筑师,也影响了国内的决策者。
在继承吸收传统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年初,成都市也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想法。这个城市希望,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形成超大型、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思想的现代田园城市,并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成都还专门举办了一场“中国田园城市样板楼盘评选活动”,从低密度、低容积率和高舒适度着手,着重考察其在低碳、节能方面的实际应用,最终恒大山水城、河畔新世界等建筑群入选,可谓噱头十足。
新城风潮与生态之梦
人口总是在不断扩张,城市需要“新城”。英法等国家在生存方面有很多好的想法,他们建设新城的想法就是在城市之外绿地上选择建设新城。
英国是疏解伦敦的压力,在新城的选址上,当时英国选择整个英国的空间,选择在80公里之外的地方建新城,因此英国30个新城计划是均衡遍布在整个英国国土上。
“在平地上重新建设新城,这就需要强制性的征地措施,和强制性进行国家扶持,所以新城建设速度很慢。而法国不一样,法国注重原来比较繁华的小镇组合成一个新城,保留原来的特色,田园式的风格,把现代的因素安去。”仇保兴说。
法国则注重与巴黎老城相结合。巴黎的新城创建了功能综合的现代化新城中心区,把行政管理、商务服务、咨询产业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多项功能都集中在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计新颖并能体现现代科技技术水平的新城中心区内。巴黎五个新城都是在巴黎直线30公里之内。新城建设的基础,大部分是在空地上进行建设,
仇保兴认为,从新城的功能定位上说,英国把新城作为工业城来建设,法国是强调商业和娱乐性。新城的布局,英国的新城布局按照霍华德同心圆模式,法国按照地形,按照交通走廊形式。新城的建筑,英国是新城在建筑方面集成了英国的特色,而法国则是灵活的,而且是比较活泼的。
美国在上个世纪末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去追问一个新城为什么能够吸引人去宜居?他们发现,第一个因素就是城市能不能创造吸引人的美感需求,第二个因素是基本服务,中学和小学的教育质量是被人们选为最主要的因素。
“生态城怎么把幸福感与可持续增长均衡?这就要讲到美国居住地和幸福程度调查的数据。”仇保兴说,人住到这个城市里,就是想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在调查表里可以看到,城市的美感在总体幸福感中占0.56%。在美国有一些新城中间大学居然吸引向哈佛大学等大学的教授年薪降低20%住到新城区。
“有很多新城建设模式失败就是不能吸引优秀的中小学入住。”仇保兴说,“我们的新城建设往往缺乏这一点。二是健康医疗,三是就业机会。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考虑基本的需求。”
他表示,这样一可以回到生态城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在交通方面要求编制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把步行和骑车以及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作为生态城的整体发展比例。二是在土地使用方面,要求生态城内部应当实现混合的综合商务和居住功能,尽可能减少非功能的目标。三是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生态城的绿色空间不低于总面积的40%。
关键字:建筑设计;总体布局;功能设计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basic unit of city design, is the main way to implement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Hangzheng store out building design [2008]41 plots were analyzed,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same type referenc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you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的追求也不断地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也将不断地跟着步伐不断地改变,“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这些都将是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
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二者是建筑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规划如何;例如在建筑中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这些都将影响着城市的规划,简言之,即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对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
二、项目概况
杭政储出[2008]41号地块项目位于下城区北部东新街(原“杭重”地块),项目东至杭宣铁路、南接规划中的长大屋路、西靠东新东路、北接石祥路。距武林广场约6公里,距西湖约7.5公里,交通便利。西临东新河、上塘河,北朝半山,周边自然环境优越,本次开发的杭政储出[2008]41号地块项目为杭州新天地商务中心开发项目,位于新天地项目东部区块。东靠费家塘路,西面紧临G地块,北侧地块为L地块。该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45520平方米。
三、设计构思
1、依照新天地总体规划,处理好与城市构架体系的相互关系,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体系。尊重原城市设计,以合院组织建筑,以一个完整的合院加两个半合的庭院,有机的组成本项目的建筑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2、采用合适的材料与技术,即达到绿色环保的节能要求,又保证建筑的经济性.通过合适的材料,构造等措施,保证建筑实用、美观、大方的同时降低建筑造价。
3、精致简洁的外观,寓于雕塑感的体型,打造标志性的城市精品。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维持新天地整个综合体的统一风貌。方正的建筑体块使建筑更加富有活力和雕塑感
5、挖掘基地周围环境因素,使建筑融入于环境之中,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总体布局
1、总平面布置
通过分析基地周围交通,环境以及各项规划指标各种因素,本设计由8栋45米以下的高层组成,两两组合,形成3个空间院落。中间4栋高,边上4栋低,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效果,极具层次感。既优化办公环境,又减少对建筑立面上的单调乏味。简洁、严谨、理性的建筑造型以及大面积的花岗岩幕墙在勾画出建筑本身丰富的轮廓层次、营造统一而又变化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体现一种企业文化。
2、交通组织
沿基地内,设置两条南北向的内部辅道,将车流分流,停车就近进入附近的地下车库入口,内部完全人车分流。
利用基地内部道路,环绕基地做6米的消防车道兼后勤车道,建筑人行主入口四面设置,使每个组团均有独立的车行人行入口,方便分块管理。
3、绿化景观
绿化景观设计充分考虑绿化的多层次性及渗入性;绿化与建筑立面有机结合,把绿化融入办公环境之中,满足绿色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原则。裙房屋面设计空中花园,使屋顶的空间价值得以利用。因此形成由内而外,从高到低,多层次,多角度的景观体系。
五、平面功能设计
1、功能布局
(1)办公,原城市设计本项目等位为soho办公区,因此所有的办公单元均为小分隔单元,适用于成长型小企业使用。
(2)底层商业及配套用房
建筑一层主要为入口大厅及沿街商铺。在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裙房临街面作为商业空间,而在相对靠近建筑内院的地方,设置物业管理用房,为本项目配套服务。
地下一层设置变配电间和自行车车库兼人防及汽车库,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和汽车库。
建筑首层层高4.5m,办公层层高3.1m,建筑高度44.95m。
2、造型设计
基于基地地理,交通和环境等因素考虑,建筑以八栋板楼组成主,以合院的方式组织建筑形态,中间高两边低,形成区域内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在建筑细部上,采用实面为主的建筑表皮,严谨、理性、简洁的建筑手法,处理建筑。。建筑外观形象采用现代设计,与其功能和用途相配合。外立面使用合乎时宜的材质,主要为浅灰色花岗岩幕墙,并结合局部玻璃幕墙,以此营造建筑明快亲和简洁的品质。
关键词:建筑景观;地域性; 贵阳
Abstract: from the city and the landscape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features three aspects of guiyang city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scape. The main building of guiyang city landscape analysi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building landscape; Regional; guiyang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通过各种物象来体现,称之为“要素”。自然物和城市人工建造物都是构成景观的要素。城市中的建筑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可以说是它们是城市的景观。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同样拥有独特的建筑景观,本文从空间观念特征、城市地域性特征、生态学的特征3个方面分析贵阳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其中主要分析贵阳建筑景观中的地域性特征。
1建筑与景观的定义
1.1景观的定义
在地理学上,景观被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山地景观、森林景观等。景观建筑学一般认为“景观是指一定地域内山水地貌、植物动物、人工建筑以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形成的可供人们欣赏的景象”。
1.2建筑的定义
建筑要满足人的需求,即实用,美观和经济。建筑一方面以实体的物质属性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2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当代,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发展,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空间性特征,二是生态性的要求,三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2.1空间观念特征
建筑与景观的隔离在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模糊化中得到减轻。透明材料的围合加强了室内外的视线联系,空间的流动使人可以在建筑内与外进行穿梭运动。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化为“内”与“外”的关系问题,内与外不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互补的。内部空间外部化,外部空间内部化,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将促使建筑与景观的共生。
贵阳的大十字广场(图1)是将景观和建筑在空间结合比较成功的例子,广场中的植物园以及很多建筑小品如报刊亭还有商用建筑本是就是整个广场中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本是景观。贵阳市(图2)大剧院在设计中巧用地形,合理组织城市广场。由城市广场向文化广场、主体建筑依次展开。规划布局从城市交通与周边环境出发,将文化广场面向南明河,这样不仅拥有良好的景观视野,而且回避了熙攘的交通。总平面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前区为城市文化广场,中区为主体剧院建筑,后区为剧院辅助场地。城市文化广场正对城市转盘,由大剧院螺旋盘开的屋面围合而成,既可作为城市空间向剧场空间的过渡,又可起到聚散人流的作用。露天舞台,叠水喷泉以及大台阶的设置,建成后,广场更能丰富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该区域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氛围。整栋建筑流畅飘逸,象展翅的凤凰,象翩翩起舞的仙女的裙带,象架起的钢琴。由水平方向的顶慢慢变成竖直方向的墙并斜插入地面,尔后,高高竖起一座雕塑作为结束。从屋面到高塔一气呵成,用立体构成的手法把城市雕塑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三个不同功能巧妙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全新的建筑形象,形成一幅亮丽的城市景观。
2.2生态学特征
人、建筑、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关注问题。对于贵阳市来说,生态学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贵阳整个城市的生态规划战略上,并且富有特点。一个主要是贵阳的三条环城林带第二是贵阳市将形成“众星捧月”的空间布局形态。第一环城林带长70余公里,总面积达13.6万亩的,使贵阳拥有了“林城”的美誉。 第二环城林带“136”工程的“1”就是做好一个规划,“3”即再建30万亩第二环城林带,“6”即在第二环城林带上建6个各具特色的园林式公园。 二是众星捧月”的空间布局形态。将由市中心及周围的八个片区形成“众星捧月”“绿带环绕,各自成区”的空间格局。 贵阳市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形成的环城林带,严格保护片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保护城市片区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几个片区。可以说这种生态性的城市格局宏观上奠定了贵阳市城市景观格局,建筑掩映在一般森林的海洋之中,相得益彰。
2. 3地域性特征
2.3.1地形地貌的影响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建设规划用地大都有高差,因此解决好高差设计规划的重点之一。要在坡地,高台上建筑,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应当利用好地形地貌,同时兼顾经济性。这样的例子很多,它们是山地建筑的典型,贵阳财经学院的图书馆(图2)就是典范,入口处大大的坡地并没有完全推掉土方,这样很不经济,而且从场所精神来讲,这样做是失败的,所以利用好矛盾,就是转劣势为优势。前面大大坡地中间作为主要入口,顺着坡地,也可以直达二层入口,同时在在坡地上规律设置天窗,使得坡地下的阅览室获得充足的天然采光。坡地上同时可作为室外绿地供休息和室外阅读。这种巧妙改造地形不仅丰富了建筑空间,也将建筑纳入到了景观之中。
2.3.2地方文化特色对贵阳建筑景观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化宫汲取了贵州侗寨鼓楼(图3)曲线的神韵,为三叉弧形堵式建筑,前弧形面有机衬托塑像,大楼六个面的每一面形状都构成“山”字形,建筑造型着力强调贵州、民族、文化三个内涵,颇具贵州地域及民族色彩((图4)。“贵州民族文化宫修建得既有民族特色,又非常气派、大气。”贵州民族文化宫外观像侗寨,在浮雕、檐角、颜色的运用上,借鉴贵州民族特色元素。它是独一无二的,既是建筑又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参考文献
[1].刘克良.--我的建筑创作方法与实践
[2].王伟鹏 .阳近代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再认识 2005
[3]陈宇.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克罗基乌斯.市与地形[M].钱治国,进益等译.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关键词】建筑色彩 城市规划 文化内涵
在现在社会城市的策划、制造中,大家不但对房屋作用、单位、构造等各方面的计划有更高的要求,更对建筑物的外表有了新的需求,因此不仅需要房屋建筑的颜色需要和那个地方的颜色整体策划相互适应,还要全面运用各个颜色本身的属性。
一、建筑色彩于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介质,每个地方的老旧、现代房屋,全部用肉眼能看到的外表来表现每一种外形、内涵,因为房屋规划想法、需求、地域、空间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内容,所以地方房屋设计、建筑颜色的相统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建筑色彩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建筑的设计理念、色彩、风格的不同则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差异性。以广州市与江南城市为例:由于广州地区的阳关充足、四季常绿,受地理环境、人工环境色彩、老城区建筑等色彩艳丽的建筑、环境影响,广州市的建筑色彩不宜采用明度低、纯度高的颜色,与江南城市的水墨色彩不同,建筑的色调通常选用纯度、色调适中的色彩。
其次,建筑色彩能从整体上对城市起着一个装饰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文化、种族、地域的城市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均是以美化、装饰为主要目的。在此之中,能够通过很多细节对其文化和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色的特种和魅力,在感受建筑魅力的同时能带领着我们去认识那段历史和过去。
再次,建筑色彩能够以多种搭配、不同颜色、各种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以最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忧郁、快乐、幸福、轻松、悲伤等情感,而通过与建筑结构、周边环境的结合,以灵活的变化与人们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使“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具有生机、情趣。
二、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建筑色彩反应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
物体的色彩不但拥有原来的不同点,也是一类知识内容的传送工具,它拥有大家增加在它上面的知识,在确定的尺度上面表示了一座城,一个地区的知识。色彩可以传递很多深意,在一些背景之下蕴藏着宗教、阶级等观念。比方说希腊神殿色彩,将红、青、绿、紫等颜色融入其中,实则是表达了希腊人民的宗教观。其中,红为火、青为大地、绿为水、紫为空气,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在我们国家的魏晋年代的时候,对于佛教相关建筑来说金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颜色,它可以表达出他们的一个信仰。但是在之后出现了阶级的划分,这种颜色也成为了划分阶级的一个标准,而且作为一种政策,比如在西周时期奴隶就是利用颜色来判别等级身份,分为有正级颜色和非正级颜色,它的等级相对于来说要低一等。唐朝作为用颜色划分阶级等级的开端,将黄色作为皇室专用的颜色,皇室以外的人员都不能使用这个颜色,皇宫寺院则是使用黄色和红色来进行设计和搭配,然而官宦大臣则是使用绿色等颜色,对于没有任何权利的平民百姓就只能使用黑白灰等颜色。除此之外,色彩可以体现出对应时期的主流文化,清新、简单、典雅高贵的色调是宋朝最喜用的,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以及禅宗哲理都是非常理性的,也是宋代社会崇尚的文化;现如今,银色就是高科技文化的一种象征。同时,色彩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不同色彩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建筑色彩结合人们心理需求,赋予城市建筑抽象意义
建筑拥有各种功能,故而人们相对应地也会抱有各种情感,举个例子,住宅建筑区别于法院那般建筑的是它需要让人感到亲切温和而不是庄严肃穆。在对建筑进行设计和布局时需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在实际中需要对建筑的色彩及其建设都要做出好的判断和规划。比如说,住宅建筑一类,如今多数是使用的较为明亮的、色彩度较低、偏向暖色的设计,从而使居民能够感觉到温和、轻松、舒适等;与之不同的是,办公类的色彩设计更偏爱于白、蓝、灰等中冷色调,以凸显其理性、冷静的日常氛围。所以,色彩的情感作用来自于对它的联想与象征。
(三)利用色彩的标识作用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
各式各样的色彩在装饰这个美丽的城市的同时,也在跟其他的具有一样组成建筑当中起着让人一眼区别效果,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的独特性。在进行城市改在和设计时,要使选定的一个建筑与其旁边的事物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们需要使用色彩差异较大的两个将他们进行图标。譬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在不同单元之间的隔墙上涂抹了各种鲜艳的颜色,这些高饱和度的红、土黄色等颜色给那些单元楼都刷上不同的颜色,这个就形成了强烈的比对,住户就会很容易的根据颜色找到自己住的那栋楼了。
(四)利用色彩的物理作用强化建筑设计的物理效能
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D1)也就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这其中可以表现这个主题非summer莫属,大家各自都有钟情的衣服裤子,但是主要还是要穿起来舒服凉快。可是当我们在winter,口味就会发生变化,更喜欢一些暖色系的衣服裤子。in the same way,那些不热的教学楼或者写子楼里面,他的表层颜色一般是浅色或者淡色为主,这是有原因的,他们更能产生节约能源的目的。在亚洲j有些国家的外部的保护色就是白色。这是很好的。特别是在有重要作用的墙面的色彩部分,因为粉刷脱落是整个工程进展的敏感指标,我们必须做好反射系数的预算评估工作,自己预计出最合理的反射系数,同时增加环境的亮度,这样才能实现最好的墙体装修效果。
(五)利用建筑色彩的装饰作用,促使城市建筑融入周边环境
1 设计理念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设计:
1.1城市中任何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都是城市整体的组成部分,建筑与城市己越来越不可分离。劳动力大楼作为同安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城市主要干道,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处理好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环境和城市空间融汇一体,成为城市景观轴上的亮点。
1.2作为同安区新建重要公建之一,劳动力大楼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而且必须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取得建筑外观美学上的新突破,并注重环境设计。
1.3建筑是“器”与“意”表达的综合体;建筑创作是建筑的技术构成与文化的结合而又融人情感的过程。作为一个功能化很强的建筑,劳动力大楼应体现其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建筑文化,表达使用者的精神意愿。
2 总体布局:(图1-2)
建筑集中布置在基地西侧,这样既避免了主要道路一侧的噪声干扰又使得沿环城话路一边得以打开,形成开阔的人口广场,方便人流集散。北边的不规则地块被利用起来作为公共停车场,东北角则被开辟为绿化休闲场地。主体建筑分为三部分,均南北向布置,并由一片大弧墙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弧墙中部凹进,起到自然引导人流的作用,并扩大了入口广场,是建筑主人口所在。次入口结合公共停车场设在北侧,方便停车后直接进入建筑,公共人车流得以完全分开。内部人车流则由西侧入口解决,车辆就近建筑物停放。
3 功能性与形式美的体现
3.1理性的功能布局(图3-4)
整座建筑按功能分为三个部分,采用E字形布局,按正南北方向依次排列。中间是招聘大厅,两翼部分是办公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三者间通过一个贯通的空间连接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招聘大厅设在弧墙的凹段部分,正对人口广场,方便人流进出。部分采用三层通高的中厅来组织空间,大厅上空采用玻璃盖顶,使整个大厅更加通透、采光更加充足。招聘大厅同时兼做交通和人流大厅,由此把人流引向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体块分区清晰、明确;空间规整、南北朝向、自然通风采光良好。
3.2个性化建筑造型(图5-6)
沿环城西路设置的弧墙完全包裹了南北向主体建筑山墙,赋予城市干道一个完整的界面。它长约140m,高约12m,具有一种运动的趋势,使整做建筑看起来生气勃勃,是整座建筑最具特色和个性的地方。围和形态的大尺度弧墙满足了崇尚“简约之美”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体现出建筑造型的创新和时代性。
建筑的美在于它本身的风格,我们在造型设计中,注重采用建筑本身要素的对比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大面积的石材墙面和玻璃的对比、硬朗的直线雨蓬与弧墙的对比、大小方向不同的条窗的对比,产生了丰富的光影变化,营造出充满现代感的个性化建筑风格。
4 场所精神的塑造
场所就是指建筑所处的客观的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力场”。建筑的场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满足基本的功能的基础上,能反映出场所环境的特征,并创造出容纳人们活动的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氛的建筑空间。
我们认为劳动力大厦作为服务性建筑首先应该具有开放性和亲和性的特点。主立面的弧墙面对城市主干道呈拥抱的趋势,既暗示劳动力市场广纳贤士、吸引人才之意,又体现了开放性。开放性的特点还表现在不同大小的空间范围的通透性。对界面的处理如门、窗、隔断等强调的是保持一定的视觉联系的处理方法,以增强心里感知范围的扩大。此外,沿外墙布置并向内延伸的浅水池、完全通透的一层立面等处理手法增强了建筑的亲和性,拉近了建筑与人的距离。
其次,其造型应体现出文化特性,并转化为精神象征性的表达。建筑正立面由一块自由曲线墙构成,即暗示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性和吸引人才之意;而其上随意开洞、开窗的方式更进一步体现劳动力市场双向自由选择的内涵;墙上安装的巨幅电子显示屏即时播放有关人事信息,更加强了劳动力市场这一场所精神的表达。
此外,弧形外墙的不确定性使得不论外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都变得丰富起来,展示了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也展示了一种精神的冲动。积极的室内外空间使建筑环境充满生气,场所精神得以最后实现。整座建筑充满视觉;中击、活力和动感,这正与建筑所要体现的蓬勃向上、勤劳奋斗的性格相呼应。
5 结语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二、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三、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