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此,在定岗实习过程当中,我很注重培养自己组织与指导课余活动的能力,组织我班学生进行了以下课余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参加英语歌竞赛、植树节植树、学雷锋活动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给学生紧张沉闷的学习带来了欢乐和喜悦,也让我看到了她们的另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现将实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开展活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但是,一次成功的课余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知,受到教育。所以,活动内容积极向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每次课外活动都要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组织实施。组织课外活动我们要借鉴好的经验,加大管理的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管理得当,措施到位,实施有效,并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把开展课外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一、生物园的作用
生物园的建立可加深和扩展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有助于培养生物学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生物园内各种活的生物,作为上课演示、观察的实验材料,也可作为平时的观察材料。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绿色植物的一生”“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水池植物群落”等内容可在生物园上课;还可布置学生到生物园观察幼苗出土等课外作业。这些都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巩固和扩充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自然易于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生物园的建立为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基地。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可以在生物园地采集制作各种标本;可以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各种活的生物的观察和实验。还为绿化美化环境作贡献,并向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生物园栽培了各种绿色植物,本身就绿化、美化了校园。同时还进行扦插、压条、嫁接及种子育苗等试验。可为整个校园及校外有关单位提供一些树苗。通过栽培各种作物及饲养经济动物等,向农村示范推广,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二、生物园的设置
本着利于完成生物园的任务和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1. 地址的选择 为方便课外活动、教学、学生安全及管理,生物园应设在学校内或附近不远的地方。园地应是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并要求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水源近便,排水良好。这些优良条件可保证生物园任务的顺利完成。园地周围应扎篱笆,或筑围墙,或种植黄杨、小檗等绿篱或防护林,以保护园内动物植物及其他设备不受损失。
2. 面积与形状 应根据学校条件确定面积和形状,根据学校地形既可集中,也可分散,形状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校园面积小的学校应尽量利用边角空地建生物园。
3. 生物园的规划 应按照生物学教、科技活动内容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一般可分以下几个区域:
植物分类区 尽量栽种植物基本类群的各种代表植物。还可种一些当地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和珍稀植物。应按分类和生活习性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既便于进行生物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又有利于植物生长。
花卉区 种植各种花卉,可美化校园,并可出售,为建设园地提供资金。
实验区 按教学和科技活动需要,可划分为嫁接、扦插、杂交、引种等区域。各实验均要有对照区。
动物饲养区 主要饲养各种有代表性的小型动物,如蚯蚓、鱼、蛙、鸽、兔等。也可以培养草履虫、水螅等低等动物,供学生观察、实验或科技活动用。
生态区 设置小型生态环境,如小型水池,其中放置山石,山石上种植苔藓和蕨类植物,水中养殖藻类及小型水生动物,从而构成一个合理的食物链,以便进行生态学的教学。
苗圃区 用以繁殖品种优良的果苗、树苗及花木,为充实园地 植物及绿化、美化校园创造条件。温室条件差的中学,可先建塑料棚式温室,主要用来进行苗木无性繁殖、种植和繁殖名贵花木。绿色教室供在生物园地上课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科技活动的场所。最好在周围设有绿篱,上有葡萄架之类的天棚。
此外,在生物园的两旁或适当地方,用标语牌写上生物学的名言警句。整个园地应整洁、美观。这些不仅可给学生以教育,还可以给他们以美的熏陶。
三、生物园的组织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性
中职生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下,导致物理学科有效性难以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经过总结与反思,得出了教学要具有趣味性、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学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可以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出现一种轻松的氛围。还要认真策划引入新内容,给出适合的问题与练习内容,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来讲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的讲解。由于引入新内容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内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所以,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了解新知识,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烈。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一定要分步详细地讲透,安排的练习要难易适度,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
二、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造就出懂技术,能适应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物理属于一门专业性强,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内在素质可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在进行中职物理讲课当中,教师最好将所教内容和学生专业进行接轨,重点讲解物理知识在学生将来工作上的实际应用,使学生知晓现在的学习是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以增强他们学生的主动性,并逐渐提高他们的物理应用水平。例如,对于学习电子技术的学生,教师可主要围绕电子与电磁学方面知识来讲解;对于学习通信线路的学生,教师可将热学、力学与光学部分的内容和专业应用结合一起来讲授;而对于学习数控与机电的学生,教师则可将与电工有关的电磁学内容和物理内容进行精简,以减少教学知识的重复。总之,在将学生专业和物理教学内容有效接轨后,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知晓了所学的物理内容在专业学习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使他们在物理应用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选择教学内容当中,应站在实践的角度,本着有助于实际应用的原则来确定,并考虑其实用性与全面性。“单一的知识永远也不会成为课程,而学生的融入则是知识能够成为课程的前提。”所以需要拉近学生和物理学的距离,加深他们对物理内容的感知,且将所教物理内容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由于学生明白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可促使他们努力探求相关基础知识,逐步使他们对物理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例如,我在讲到“力的合成”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活动——“抻不直的钢丝”。让两名学生用力来抻一根中部悬有红砖的钢丝,看看哪两名同学能将钢丝抻直。结果大家情绪高涨,但许多同学都不能把钢丝抻直。这时在学生心里就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入了将要讲的知识,使学生满怀好奇心地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又如,学生对汽车一般都比较熟悉,可先让他们思考小型汽车的前窗为何大多是倾斜的?经由对接触到的相关事例做出分析,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折射、反射知识。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探索的过程。所以,教师须在日常物理讲课当中,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接触到的事物,并鼓励他们放开思维,积极创新,不受旧规约束,敢于讲出内心的不同看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小实验,开展有趣的物理活动、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实习等课外活动。
(一)学生自制小实验,开展有趣的物理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搞一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通过科普宣传活动,搜集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资料,举行物理趣味游戏、表演小魔术、物理知识竞赛等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来增强其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实习
中职教学更注重实践,注重学生能力的高低。而当前的物理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形成物理实用能力,这一情况亟待改变。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与用人企业沟通,由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其生产工艺流程和严格的生产技术要求,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在真实的体验中认识到物理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技能中的重要作用及普遍应用,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物理。
五、结语
以上,我们从教学要具有趣味性、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几点教学策略入手对中职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其实,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俊淑.对职高物理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4).
[2]邱润明.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Z1).
[3]周巧明.职高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4]李建华.中职物理教学路在何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
[5]孟然平.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6]黄秀绢.中职物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7]史月霞.职中学生物理学业不良的诊断与应对方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音乐实习;角色转换;素质;推进
在高校音乐实习的具体内容有:实习担任班主任、课堂音乐教学、指导学生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是今后要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的重要标准。利用课外开展的音乐活动大大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它的组织形式千姿百态,内容变化色彩艳丽,将其它不同类别的学科巧妙结合,实现了开展强化理论综合知识和实践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实习促进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
音乐教学实习是学生向教师转换的重要手段,任何形式的课程和活动都替代不了。尽管高校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很充分,又开设音乐专业基础、技能课,开办心理、教育学和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诸多课程,然而学生只有在亲自进入中小学教师角色,才能确切地体会怎样上好音乐课,怎样开展音乐艺术活动,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终将要走出校门,踏入工作岗位。我们音乐教学实习之目的则使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完全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以不断加强学生组织才能和教学水平,将来为学生教音乐课打下坚实根基。
音乐与思想品德教育是乐理教材所囊括的主要教学项目,素质教育以此为第一要素;音乐和审美教育实质是音乐教学的终极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目地之一,又是对音乐人才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功能;音乐与创新思维不断反映在音乐教学过程,鲜活的音乐赏析、表达了创新思维,萌发了表演欲,丰富了联想力和创作兴趣;音乐与文学知识则组成歌曲元素、歌词内容、旋律功能,词与曲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音乐作品描述的情愫反应时代性,词曲涵盖各地风俗世故,地理概貌和历史人文等;音乐与舞美都属艺术门类,综合性较强;现代科技化促进了音乐发展,囊括很大的科技含量。
开展多学科音乐课堂知识实践,有利学生素质提高
音乐的课外活动统指课堂教学之外的音乐活动,其体现了音乐教学外延。它的组织方式及参与模式色彩斑斓,参与形式可分三种:一是团体形成的活动状态,像校外的音艺团队、舞蹈表演及合唱团体等;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形式,比如小型乐队、二重唱和重奏等;三是单独活动方式,像独演独奏、独唱独舞,这些都属单人性活动形态。
音乐教学要注重思品素质、德育与美育素质培养。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学生在观赏、表演、编创的过程里实践了审美活动,并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不同音响节奏的高低起伏变化状态,让学生感染并生发创作欲望和情绪,以纯洁心致、陶冶性情、开启智能;利用团体舞蹈、重唱合唱、列队排演等项教学,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团结协调风尚得以提倡。 加强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常识素质培养。音乐课曲目简介中,利用对歌词涵义讲解,对学生实施历史地理、人间世俗及民族文化的传授;姊妹艺术包含舞美、戏话剧及文体,通过乐曲旋律分析开展的线条比较进行素质教育;经过对作品的情绪分析,对学生进行美术色彩知识教学;运用歌舞表演与学集体舞,进行形体练习与演艺常识学习;利用旋律节奏教学,开展队列与随机表演训练。
音乐实践实习综合教学成效显著
纵观我国中学环境教育模式可发现,其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二是分散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其中以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为主,这样是目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常见的模式;三是开设环境教育的选修课程或者与环境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受限于课时安排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普遍实用性不高;四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教育,这种方式具有灵活、直观的特点,在实际环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意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高中教学模式特点,以及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环境教育融入教育改革,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更系统、统一的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和方法、目标;三是环境教育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四是环境教育向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转化,成为中国可持续教育的重要力量。
2.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1)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纵观所有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与内容重合率最高,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且都是以人与环境为主线,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需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因此地理学科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最合适不过。首先,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课程性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样是从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来揭示他们的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然后加以阐述和解决,二者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学科;其次,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发展具有共向性特点,二者都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地理学科的环境真实现状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提供给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2)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素质教育体系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课程改革必定是面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其中就包括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导向意图,确立了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深入的体现;再次,素质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环境道德观的形成;第四,新课改之后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调整和运用,通常来说,语言形式、直观形式、实际训练形式是最主要的三种模式。语言形式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活动的沟通来获得环境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等;直观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的直观展示或演示,以及教学性的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性的认知,比如演示法、野外观察法、参观法等;实际训练形式是指通过指导性或引导性的实际接触性训练来锻炼学生形成技能、习惯或能力的方法,比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模拟法、快速联想法、材料阅读法、图表分析法等课联合运用。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带来的压力导致他们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外活动机会,渗透环境教育。通常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有环保宣传活动(比如主题宣传活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实践活动等)、环境竞赛活动、环境保护小组的社会活动等。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与目标、学生特点、学校与周边提供的物质条件等因素。此外,课外活动还需遵循个性原则、自主原则、时代原则与安全性原则。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 如何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紧密联系项目管理的实践,主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全面阐述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注意的关键问题等,其核心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现场、信息、合同管;组织协调。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工程实践和案例的结合、不重视课外辅助教学手段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实效。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维一体”教学改革模式应运而生。
二、“三维一体”模式的含义和实质、实施构想、特点
1、含义和实质
1)含义:“三维”指的是课程教学过程立足于课堂理论教学,分别同学生课外活动(如认知实习、现场模拟、专题讨论等)、工程现场教学、专家互动式专题讲座等三个维度结合起来;“一体” 指的是课程教学方法立足于案例教学,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定位一个完整的、全程闭环式的案例载体。
2)实质:“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教学形式,是一种从课程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彻底的教学改革模式。
2、实施构想
“三维一体” 教学模式就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实例为基础,通过追踪一个案例的全程闭环式运行,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传授活动。它先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完整案例入手, 是指开课之后, 在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章节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演示一个较为典型的、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实施过程, 使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感性认识框架。然后,按照教材安排的章节结构,以完整案例的相应部分为导入,立足于课堂理论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同学生课外活动、工程现场教学、专家互动式专题讲座等结合起来,依据案例,传授书本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将每个章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相应部分建立起联系, 知道某一章节的理论方法是如何解决实践问题的,它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使用。每章针对案例的应用要结合实践结果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 并在其后附注关于案例分析应用的讨论题,以加深和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最后,以一个全新的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案例为对象,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模拟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一次实践训练。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问题来源于实践, 成果技能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的案例教材和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获到更为生动有效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特点
可归结为“一个目标”、“二个立足”和“三个维度”,具体为:1)“一个目标”: 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增强学生
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能力,实现造就“实践能力强,操作上手快”的一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二个立足”:一是立足于完整的全程闭环式的实践案例;二是立足于教学大纲统率下的课堂理论讲授。
3)“三个维度”:整个教学过程从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展开———维度一是课堂理论教学同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 维度二是课堂理论教学同工程现场教学相结合; 维度三是课堂理论教学同专家互动式专题讲座相结合。
维度一注重课堂外的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认知实习、现场模拟、专题讨论等。职业技能包含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三种形式。感知技能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来培养;操作技能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而心智技能是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心智技能用一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难以培养,这方面可通过课外辅助教学,围绕专业知识来组织开展各类学生课外活动,使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职业技能。
维度二注重参与工程建设的现场教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应以学生掌握实际施工技术和能解决施工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为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现场技术人员的“行为引导”和学生在看、问、实操中的“感悟”来实现,而参与工程建设管理是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事先布置一些有关实操方面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现场的观察、向技术管理人员请教、实操等方式找出答案,并把其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工程现场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获得职业经验。
维度三注重行业专家和项目经理开设专题讲座的互动式教学。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同时还要了解行业和市场发展的方向,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请专家开讲座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多了解市场和管理的最新信息,对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管理措施有所认识,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局限,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三维一体”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作为案例载体的建设项目的合理选择。
“三维一体”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首先要定位好一个合适的基建总项目。所选择的基建总项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总项目包含足够多的单体,其开、竣工时间及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大致与课程教授的相关章节吻合,便于实践案例教学能与理论知识的传授进行对照;二是总项目的建设地点尽可能符合安全与交通条件,利于学生出行。要想选到合适的建设项目作为实践案例,保障“三维一体”模式的成功,可以考虑高校和企业长远合作,在适合工地建立实习基地的问题。
2、课堂理论教学的合理安排
课堂理论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三维一体”模式中仍居于主力位置,它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课外辅助教学、工程现场教学、专家互动式专题讲座等教学过程和手段的运用起到统率作用。“三维一体”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要兼顾本课程和其他前续、后续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其先后顺序的确定要以建设程序为主线,间隔时间要依据项目建设的生命周期性规律加以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还要遵从于工程管理实践的规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
3、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
关键词:高等院校 测评系统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163-01
1 需求分析
高等院校测评系统是结合院校实际,经过广泛听取建议,认真组织研究制定的一种教学评价手段。旨在全面客观掌握教学质量信息,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员团队,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测评前,系统设置好所有将被测评人员的基本信息,学院组织实施测评工作,测评全部结束后,依据汇总的数据信息得出测评结果,学院依据教学质量测评的结果,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调配与组合,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同时可以采取奖惩措施、竞争上岗机制以及淘汰制,选拨优秀教师,激励落后教师,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推动学院更快更好的发展。
2 系统功能设计
2.1 测评对象
本学年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
2.2 测评内容
高等院校测评系统分为学生测评、教师测评两个部分。
2.1.1 学生测评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辅导员的测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新颖、先进;是否针对教学对象的工作需求;对个人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内容设置是否具有系统性;内容量的大小和深度、难度设置是否科学合理。(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授课、讨论、自学、实习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科学、是否丰富多样。(3)课程计划:各项教学活动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4)教师责任心: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课程准备、授课辅导水平以及工作的态度是否认真。(5)辅导员管理水平:辅导员日常管理的水平和服务意识。(6)课外活动安排和设施:学校所安排的课外活动及配套设施。
2.1.2 教师测评主要是教学专家组对授课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测评
(1)教学设计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介绍前沿理论动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分析课程内容的难点、重点和热点。(2)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授课目的、内容、手段、时间安排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规范、清晰、美观。(3)教学设计的新颖性:课堂设计有创意、有特色;授课方法新颖、符合教学对象特点。(4)教学实施的完整性: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堂讲授前后呼应。(5)教学实施的准确性:口齿清楚、观点正确;授课时间把握准确。(6)教学实施的启发性: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注重学生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
2.3 测评等级
院校测评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主要由测评人员参照测评标准进行等级评定。
3 测评数据库设计
院校测评系统主要以数据库为支撑,完成相关信息的录入和存储,可以利用SQL SERVER2005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开发[2]。
教师测评信息数据表中的字段为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学历、职称、职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讲授的课程名称、课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先进性、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的新颖性),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完整性、教学实施的准确性、教学实施的启发性),教学效果。
学生测评信息数据表中的字段有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学历、职称、职务)、课程名称、授课班次、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课程计划、教师责任心、辅导员管理水平、课外活动安排和设施。
4 测评系统模块实现
测评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架构技术。三层开发结构包括数据层、逻辑层、表现层,第一层的Web浏览器主要完成用户接口功能。第二层是Web服务器层,Web服务器接收到用户访问申请时启动相关程序和数据库接口,建立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实现数据库操作,并通过Web服务器将结果送回到客户端。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管理[1]。这三层结构与EPSS的三层结构信息库、支持机制、人机界面对应。
客户通过匿名登录进入到测评系统,进行测评,测评完毕就可以提交,提交后的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中,待测评全部结束后,服务器自动进行测评统计汇总,最后显示测评的结果。
5 结语
高等院校测评系统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监督机制,学院通过分析测评结果,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结构,促进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2、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做好角色转变。加强师德修养,关心爱护学生身心健康,自觉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承担地理课教学工作,按照学校的安排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认真钻研大纲、新课程标准,把握我校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并认真执行,期末写出专项总结。
5、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我校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准备好实验实习和操作所需的仪器设备,认真备课,写出符合要求的教案,做到常写常新,逐步形成有自己个性化教案,及时布置作业,全批全改,做好作业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6、坚持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要做到目的明确、讲解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指导学法、讲练结合、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学常规。
7、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兴趣,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课堂管理,做到管教管导,培养良好习惯,寓教育于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课外活动。
8、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辅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9、按规定做好期中,期末考试和升学模拟的出卷工作,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及时反馈,改进教学。
10、重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积极创造条件,上好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11、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完成各类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3、学期完成听课16节,下班辅导10次,及时做好家访工作。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