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学检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免疫学检验论文

第1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实践带教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衰老细胞或凋亡细胞以及自身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病理性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一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从而诱发疾病[1]。抗核抗体(ANA)是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的总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以真核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滑膜液、胸腔积液和尿液等其他体液中[2-3]。自身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诊断、病程活动程度预测、疗效观察、指导临床用药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自身抗体检测作为免疫学检验中的重要分支,虽然实习生在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中已有学习,但教材中相关部分内容涉及不深,特别是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判读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等较为复杂,最终导致大量实习生对该部分内容无法熟练掌握及实践操作相对较少[4]。现针对此现象,结合笔者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多年带教中的体会,在自身抗体检测实践带教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思路和方法。从强化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技能的系统培训、加强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案例综合分析、加强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培训以及注重前沿知识的讲授等方面,让实习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自身免疫性疾病检验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5]。现将实践教学体会和需要重视的问题总结如下。

1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的理论学习

在临床检验相关学科中,免疫学检验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较好掌握免疫检验理论知识是学好免疫学的重要前提[5]。自身抗体检测作为免疫学检验的重点、难点,要求实习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习期间,多数实习生是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他们并未真正掌握相关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6]。所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带教教师应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总体概述及检测方法介绍,并对目前主流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化学发光法等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系统培训[1]。经过自身抗体检测前期培训后,带教教师有必要每周或每两周安排至少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身抗体检测相关理论课,便于实习生对自身抗体检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梳理,也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7]。

2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相关技能的提升

2.1自身抗体检测操作技能提升

实习带教期间,培养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其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8]。免疫学检验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实习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学习,实践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8]。带教期间教师在旁监督,时刻要求实习生按照检测项目以及仪器的操作标准来执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培养实习生规范的操作手法[5]。

2.2自身抗体检测阅片技能提升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等[1]。其中,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内容相对复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实习生多加练习。要求实习生厘清免疫荧光检测原理,掌握荧光模型各时期形态[9-10]。日常工作中,带教教师可收集自身抗体相关的荧光图谱,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培训和考核,对每次易错内容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际,不断积累经验,让实习生对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定的荧光核型有个初步认识,养成良好的阅片习惯,以便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基础[4]。

3加强临床案例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3.1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带教教师可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教学,这种案例式教学通过将真实的临床案例贯穿于教学中,激发了实习生对学习的热情。实习生不仅可以积极讨论,还可以巩固所学免疫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1]。

3.2典型案例分享

平时带教教师可收集经典的关于AID的临床案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等。带教教师可将案例对实习生分享。通过真实、直观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带教效果,还易于实习生理解记忆,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等[5]。

4加强自身抗体检测方面的质量控制培训

4.1构建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自身抗体检测时能排除其影响因素的存在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确保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满足临床报告发放的要求[7]。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为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必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培训。

4.2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目前国内自身抗体检测在AID临床应用中已普遍开展,但自身抗体检测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各个单位采用的检测仪器不同、试剂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导致检验人员对检测结果缺乏准确把握,因此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至关重要。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包括分析前(例如:项目编号、运输、接收离心预处理等)、分析中(例如:实验操作、主观判断等)和分析后(例如:结果判断、检验报告书写、失控原因分析等)[12],这三部分质量控制做不好都会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4.3提高实习生质量控制意识

检验实习生对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带教教师应让实习生学习并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室SOP文件操作,控制自身抗体检测的检测条件和过程[5]。相关质量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培训,培养实习生从一开始实习就意识到质量控制在检验科工作中的重要性[12]。

5加强检验医师和临床医师的沟通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日常工作中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要相互交流学习,特别当遇到疑难案例时。如发现某种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结果与临床情况不符时,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必要时会诊,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性别、年龄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患者下一步更好的治疗方案[10-13]。此外,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教师与风湿免疫科医师进行临床案例沟通时,应尽可能使实习生参与进来,进一步培养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能力等,让实习生知道,检验与临床息息相关以及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6注重前沿知识的讲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教师可通过前沿知识的讲授,教会实习生如何获取专业相关最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8]。带教期间定期为实习生举办专题讲座至关重要,如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检测及研究新进展等。带教教师可向实习生介绍最新文献及相关专家共识,但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研究内容复杂,实习生理解困难,带教教师在讲课时,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方便实习生理解掌握。带教教师可在每次课后布置相应作业或安排某实习生下次上台讲课,使教师和实习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实习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实习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还可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以及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实践动力[5-6]。

7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

第2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2.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

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3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4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第3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8009

国内刊号:42-1720/R

邮发代号:38-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成为有关部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1.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

快速检验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者对食品质量的评判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食品的部分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在对食品质量进行定性的时候相较于以往的感官判断更准确、合理。借助快速检验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者可以准确理性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判断。如此,避免了感官判断准确率低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督朝着优质、高效目标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快速检验方法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上的不合格的食品可以快速准确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者准确识别,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该方法的实施也对那些非法食品经营者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检测箱只是一个小小的箱子,但是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上食品的危险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 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的形式及应用

2.1 试管法

试管法可用速测管显色半定量或定性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可用于亚硝酸盐、二氧化硫、鼠药、甲醇等的测定。目前试剂盒也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中。如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应用于食品农药残留免疫检测, 将会成为食品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有效快速检测手段。目前大多物质的检测方法都可以试剂盒形式存在,如慢抗试剂盒(如β内酰胺酶检测试剂盒和总抗生素检测试剂盒)以及环丙沙星等药物试剂盒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市场中。

2.2 便携式仪器法

便携式检测仪在食品检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适用于农产品监测站、田间地头果蔬的检验以及商贸批发市场、酒店等处果蔬的检测。以李培武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内外首创了黄曲霉毒素B1亲和微球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开发出黄曲霉毒素B1专用定量荧光避测仪,该测试仪测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最低检测限达到0.3μg/kg。便携式仪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快速检测等优点,也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可结合不同技术制备得到检测仪,应用于各种食品检测中。

3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快速检验方法中的应用

3.1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指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即在体内发生,也可以在体外发生。不同的微生物具有特异的抗原,辅以免疫放大技术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就可以鉴别目的微生物存在与否,并较准确地检测出其含量。目前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法(ELISA)、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深沉法或免疫色谱法等。1989年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就已将免疫技术应用于肉类及家禽的检验中,并制定了相关检验标准。免疫学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可定量分析、简便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细菌、霉菌、及细菌和真菌毒素等的检测中。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3.2.1 DNA探针技术DNA探针技术又称核酸探针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是指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互补杂交,杂交后又能被特殊方法检测的已知被标记(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链。广泛用于食品中致病菌和病原体检验等方面。基因探针法具有准确性和灵敏度高,针对性强,检测快速等特点。

3.2.2 PCR技术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技 术 简 称 P C R(Polymerase Chain Reae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早期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检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快速检验中,并且被认为是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PCR技术可用于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其他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PCR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形成一种稳定、灵敏、易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技术。

3.2.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DN段(即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探针分子上杂交信号的强度检测出样品分子数量及序列信息。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可用于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3.3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由生物识别系统和信号转换器组成,通过酶、抗原、抗体、微生物、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元件,电化学、信号放大装置或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传感器把待测物浓度转为电信号,再根据电信号测出待测物浓度。该检测方法经济、简便,不需要预处理;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选择性及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方便携带,可实现现场检测和连续在线监测;操作系统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准确度高;样品用量小,响应快,敏感材料可反复使用;此外生物传感器可得到的信息量大。生物传感器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糖、氨基酸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多方面领域。

3.4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的理论,通过对其生长过程中相关底物和代谢产物和电阻抗的变化特性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微生物检测目的的方法。

3.4.1 电阻抗技术

生物电阻抗测量,简称阻抗技术,是通过测量微生物代谢引起的培养基电特性变化来测定样品微生物含量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生理代谢作用使培养基中的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转化为电活性物质,如乳酸盐、醋酸盐等,使培养基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性增强,电阻抗降低,由此可判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陈广全等人采用该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

3.4.2 微热量计

技术微热量计技术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生长时产生热量的变化检出和鉴别微生物。微热量计具有恒温精度高、检测灵敏、操作简单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热效应小和缓慢的生物过程的研究和检测。

3.4.3 放射测量技术

放射测量技术是用14C标记微生物生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长繁殖过程中所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等代谢底物,并测量微生物代谢产生的14CO2含量,从而判断微生物的量。该方法用于检测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4 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种类繁多,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且检测快速等优点,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生物检测方法,不具有特异性操作相对生物检测法复杂等缺点;生物检测法虽然生物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简单,但其成本相对较高,且当待测物中含有与目标菌竞争性物质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等缺陷。因此,若要达到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完善,就必须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技术综合利用的研究,以使食品检测技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中平,徐春祥,高巍,等.酶联免疫分析法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7,1:198 -201.

[2] 李培武.特大喜讯:饲料查毒添“金睛”动物安全有保障:农产品黄曲霉毒素亲和微球速测技术及速测仪诞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安全饲料专刊,2005年8月21日.

[3] 何永盛,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C].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9,7:188-191.

第6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马弋,1977年12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现任职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所,湖北省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秘书。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微生物学检验。曾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本,参与起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3个,获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成果奖各1次。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给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断带来风险和精神恐慌,食品安全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中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仅必须具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应对各类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检验能力,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一些更加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正在逐步普及。特别是一些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仪器的使用,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了进一步的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我们邀请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弋老师,请他与大家共同分享解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问题的成功经验。

记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一些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

马弋: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主要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主要是针对一些卫生指标菌,它能反映出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而定性检测的致病菌一般都是在某一类食品中不得检出的,不同的食品容易受到污染的致病菌也有所不同,比如说禽类食品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全世界已发现的血清型有2500多种,不产生外毒素,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还能产生肠毒素,其中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引起肠热症为主的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而非伤寒沙门氏菌则会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的阪崎肠杆菌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版的国家标准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就把它作为新增菌纳入进去,它主要引起婴儿患上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菌血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此外,海产品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该菌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的肠毒素。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大多数患者会中度脱水,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有生命危险。

记者:结合您多年来微生物检验经验您觉得微生物检验的难点及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弋: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难点及核心是对致病菌的定量检测,因为致病菌长期与人类共存,大部分致病菌都是我们肠道内常见的菌群,大多都是条件致病菌,只有达到一定的量,超过了一定的发病阈值才引起发病,所以食物中检出阳性致病菌并不一定发病,而且食物的一些加工过程也可以杀灭致病菌,所以定量的概念很重要。由于细菌的生长和环境密切相关,数量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所以最难的还是定量。再一个就是细菌的耐药性,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医生很难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病人进行救治,所以在监测致病菌的同时最好能对其耐药谱进行一个检测。如果只做定性检测,难点在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这跟检验人员的经验,培养基的质量,仪器设的使用等因素相关。

记者:鉴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上述特性,其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检测高要求,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马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向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代谢技术、基因指纹图谱技术,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向发展。

记者:在此您能否介绍几种新的检测方法?

马弋: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1、API手工生化鉴定系统:最常见的有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的API20E。

2、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免疫测定法的代表技术是ELISA技术,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上作为一种试剂,来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ELIS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所有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均可检测。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ELISA敏感性高,不需特殊设,结果观察简便。

3、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系统: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除了可用于初筛检测,由于其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

4、自动化仪器。

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是由微量生化检测系统发展而来。其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组成专一鉴定试剂条(或板)。经培养后用光电读数器自动读数,将数据自动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结果分析报告。这一类的鉴定系统主要有:ATB(法国梅里埃公司),BIOLOG(美国BIOLOG)等,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除了鉴定微生物外,也可进行药敏试验。

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采用光电技术,电脑技术和细菌八进位制数码鉴定相结合。对各反应孔底物进行光扫描,动态观察反应变化,一旦试卡内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指示反应完成,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生物数码与菌种库标准菌生物模型相比较,经矩阵分析得出鉴定值和鉴定结果,并自动打印报告。

第7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从事健康评价、高危预测和个体化诊断的综合平台。健康评价即我们常说的健康体检,高危预测是指对基因检测结果和家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所提出的易发生疾病人群的提示。个体化诊断是综合当代科学理论及技术手段,结合中医辨证的理论,对个体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针对个体的评价和诊断,从而指导个体化医疗建立实验室健康评估体系。

实验室在保障人类健康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性、标准化国际性是对先进实验室提出的要求。国际上对医学实验室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评价。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即lS015189,以推动全球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04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将此标准引进了国内,并把它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进行执行,几年来,我国仅有8个实验室通过认可。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教授不但在专业领域是顶尖学者,而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他所领导的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是首批被认证的实验室,这意味着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在临床标本检测,药品评估等方面已经实现国际互认,患者拿到此处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为了发展和不断提高,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坚持发展科研,不断探索,在与相关专家反复研讨后,先后在健康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承担国家和地方的课题7项,建立了新生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女性的生长不同期所需要的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个体化诊断。

今年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办2007年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方法暨高通量检测技术临床研究发展论坛,讨论了在健康评价手段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新进展。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名代表们欢聚一堂讨论了世界本行业最新话题。会议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国内专家与美国专家的实时在线讨论,引进美国同行的思路,引进他们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中国检验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实验室管理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检验分会委员。

“以前,我们只认识到人体2000个功能基因,医院检验科只能提供几十个到上百个检验项目,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功能基因约有3万个,这就对我们检验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检查几项? 200个?还是2000个?还是两万个?同时,我们获取到近万个参数,又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价患者健康和疾病状态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

康熙雄教授多年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免疫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曾在东京大学参加肿瘤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肾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2年康教授提出“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前沿方法学,进行“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方位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应用研究,主编出版了《临床电泳》《临床蛋白质组学》《临床免疫学》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被SCI收录。目前,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以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蛋白质飞行质谱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流式细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的共享性的临床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平台、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2003年的SARS考验着每一个医药工作者,为保护人民大众的健康,检验工作更不能有任何闪失,在SARS过后更应该如此,SARS期间,康教授领导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担了863子课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并总结抗击SARS过程中实验室诊断经验,先后主编出版了《SARS实验室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非典”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科技出版社),于2003年7月参加国际SARS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得到国际组织和专业团体的关注,也得到总理的肯定和市政府的嘉奖。

第8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基础研究人员都认识到加强临床与基础结合的重要性[2],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础医学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其他医学院校相似,我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生源欠佳、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薄弱、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M]。如果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综合医学研究素质,拓宽学术视野和就业途径。

 

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以及在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专业中的具体操作措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针对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曾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等情况,我们在导师选拔、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课题等方面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我校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一线医技人员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

 

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人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〇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

 

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人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人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

 

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人,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5,6]。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基础医学作为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支撑,加强其学科建设非常必要。为了充分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我们首先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将原有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个学科合并,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此外,我们还建设了由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解剖及病原生物等标本模块组成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学教育中心,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科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基础医学内部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学科群组建、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以健康和疾病为基础,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学校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提升基础医学的学科整体发展水平。

第9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资料与方法

实验对象:实验标本来自天津市泰达医院体检中心、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的被检者。正常对照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9~56岁,为健康的体检者;上消化道出血确诊人群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4~78岁;下消化道出血的确诊人群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54~91岁。

实验方法:各种检测方法的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1份标本在相同条件下用3种方法检测,记录测定结果,用于对比分析。

结果

用蒸馏水和抗凝的新鲜全血配制一定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用3种方法进行灵敏度的检测。见表1。

血红蛋白胶体金法和转铁蛋白胶体金法灵敏度几乎相同,而化学法敏感性相对较低。

构建量化模型标本。见表2。

血红蛋白浓度0mg/L,结果均为阴性,说明pH不对其产生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相同时,pH不同时发生了变化,且pH越小(酸度越大)影响越大。

血红蛋白胶体金法检测结果。见表3。

血红蛋白浓度14000和7000由于浓度太高产生后代现象,但酸度越大影响越小,说明盐酸破坏部分血红蛋白。

转铁蛋白胶体金法检测结果。见表4。

转铁蛋白在pH 1~5时与空白对照(蒸馏水)相比均受到影响,但与血红蛋白胶体金法,影响有所减小。

健康体检者和内镜确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标本结果。见表5。

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见表6和表7。

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化学法对血红蛋白的检出最低浓度10mg/L,而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胶体金法灵敏度比化学法高得多,其检出最低浓度为0.2mg/L,最高检出浓度可达2000mg/L,当人血红蛋白浓度>2000mg/L时,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与杨新原等1报道的胶体金法检测便隐血的后带现象相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免疫学中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引起的。其原理基于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亦遵循pH抗原抗体反应特点,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反应最充分。若抗原极度过剩则无反应物形成,称为后带现象。过量大出血粪便中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致使反应体系抗原过剩,便隐血试验出现假阴性

结果。化学法试剂属匹拉米洞法,利用匹拉米洞当作呈色指示剂,在酸及过氧化氢(H2O2)的作用下,与血红蛋白反应,产生经盐酸作用过的血红蛋白对改良的匹拉米洞化学法、血红蛋白胶体金法、转铁蛋白胶体金法与蒸馏水相比均受到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pH紫蓝紫红的颜色。

的影响或(和)盐酸本身的影响。盐酸为酸性物质,对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将表中各管各取出一部分加入适量NaHCO3粉剂,调整各管至中

性(用pH值试纸测),再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不发生改变。调整了pH值后结果仍与没有调整pH值前的结果相同,说明不是pH过低影响的,而是盐酸破坏了的抗原结构造成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性的。通常所谓的胃酸即指盐酸,其分泌浓度约150mmol/L,在胃液和食物等其他物质混合后有所下降2。正常胃液的pH值0.9~1.8。所以检测呕吐物和胃液隐血时,也应考虑到胃液中酸性成分的影响,最好采用化学法测定。

健康人对照组在正常饮食情况下留取粪便标本,血红蛋白胶体金法、转铁蛋白胶体金法、Hb、Tf联合检测法阳性均为1例,检出率1%,而化学法检出9例(含与其他3种方法重叠阳性1例)。经随访得知,该患者留取粪便前一天鼻出血,部分血液吞咽入胃。其他8例阳性者,与正常入食的肉类、蔬菜相关联,属于假阳性。本组约有半数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隐血未被检出。其原因可能有:①粪便中血红蛋白含量太高,出现“后带现象”,造成假阴性结果;②出血后,红细胞在肠道停留时间久,血红蛋白被消化酶降解或被细菌充分分解消化,使其免疫原性丧失;③患者血红蛋白的抗原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的原因3。转铁蛋白胶体金法:4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隐血34例阳性,检出率77.3%;5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隐血检出44例阳性,检出率78.6%。联合检测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检出率分别为86.4%、89.3%。研究表明转铁蛋白与粪便混悬液在37℃孵育4小时后4,其抗原性无明显改变,而血红蛋白抗原活性已丧失65%,由此可见转铁蛋白在肠道内抗菌能力强,自身稳定性高于血红蛋白5,还可以克服被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而被分解或破坏,使其失去原有的免疫原性而出现的“假阴性”结果,因此,转铁蛋白胶体金法是提高消化道出血检出率的良好指标。

由于粪便混有血液与检测其他液体中的血红蛋白有所不同,因此欲获得高符合率结果,必须遵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使用,在粪便样本的多部位或多次取样。从而提高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病变及溃疡出血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其准确可靠出血诊断依据,但临床仍需综合相关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消化道的出血作出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1杨新原,沈红霞.胶体金法检测便隐血的后带现象[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6):907.

2黄彩英,苗春生,车欣.胶体金法检测便隐血的后带现象[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1):60-61.

3罗本丽,刘体全.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