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高效能辅导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能辅导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能辅导模式

第1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关键词】效能建设;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工作的质量和力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比较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服务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主体。辅导员主体作用的弱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效能较低的关键因素。

当前,辅导员工作的范畴已经向宽领域、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工作的标准和尺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高效能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新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素质能力,而以效能建设的理念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切实发挥辅导员主体作用的坚实保障。

而效能建设就是一种以能动作用为主、非能动作用为辅的管理集合体,把管理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追求运作投入最省化,障碍最弱化,产出最大化,是涉及硬件与软件、融合整体与个体、兼顾短期与长期等多重因素在内的动态的系统性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达到一种尽可能的内在和谐,使组织自身效能达到最大化。落实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就是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系统重组,实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和承担起学生“知心朋友、人生导师”的职责和使命,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

一、以职业化为方向进行辅导员队伍效能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辅导员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功能、教育功能、调控功能方面,效能建设就是使功能不断优化与发展并最终走向职业化的过程。所谓职业化是指一项工作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为职业的过程。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进程就是要逐步按照专业化、终身化和社会化的进程来提高效能,这是现代社会职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对主体功能发挥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共性要求的实现与个体优化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根本提高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效能的理性选择。

1.“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观念的要求。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往往由于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原有的专业知识逐渐荒废,自身德育知识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思想和业务水平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下,队伍自身应与时俱进,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交叉学科素养,丰富和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工作效能。

2.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辅导员工作的范畴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等多个领域快速扩展。长期以来,高校和社会只看到辅导员的一般价值,局限于辅导员完成工作岗位所赋予的基本任务,如上情下达,安全稳定、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等,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价值,未能正确对待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完成的工作。如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心理辅导与关注、就业指导等;更没有深入挖掘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附加价值,漠视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状态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使得辅导员的个体发展及整个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效能建设就是要在实现辅导员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提升更高层次的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

3.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迫切要求。辅导员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在课堂外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事务的管理服务进行渗透式的教育,寓教育于管理,以管理促教育,在工作原则、方法、形式等各方面都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规律,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但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陷入尴尬境地,一是制度建设滞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较为模糊。二是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失位,一直以来辅导员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突出,在对辅导员的使用、管理和工作绩效评价中人为因素主导、标准不一、行政命令式色彩浓厚;在工作要求上“一刀切”,强调队伍的共性而忽视对辅导员个体的关注。三是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问题,如部分辅导员出现理论跟不上实践,思想跟不上现实,经验跟不上变化,方法跟不上要求的严重滞后现象。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队伍建设的思路应该由片面强调整体转为个体和整体二者并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前景是决定辅导员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了辅导员在个体层面上都得到了积极发展,辅导员队伍才能得到整体优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化的效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摆脱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二、目前以职业化为方向开展辅导员队伍效能建设的制约因素

影响和制约辅导员队伍效能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一是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二是自身结构的束缚和障碍,三是现行机制的低效和滞后。

1.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对效能建设的外部制约。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分清思想观念的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就会直接影响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的、任务的正确判断与定位,影响主体的价值取向、从业态度与积极性,从而消极被动,敷衍应付,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能力,甚至放任自流,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与效果,更体验不到积极的主体效能感。多重角色的辅导员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具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但这种角色并不会自发发生作用,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氛围、组织管理体制以及自身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但目前缺乏这样一个环境与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导致了人们对辅导员工作内涵的片面认识,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和社会地位,阻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

2.辅导员队伍组织结构不合理滞缓着效能建设的运转。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严重束缚了队伍建设的效能发挥。一是结构性缺失,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等几方面的参差不齐导致工作效能的弱化,只有专业化的辅导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高度,更谈不上进行工作研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的效度。二是目前多数学生工作组织机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组织结构,不能适应辅导员工作任务激增、力求以学生为本全面开展工作的要求。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务的模式已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受传统组织模式的束缚,过多的角色占据了辅导员很大的精力,弱化了本职工作的实效,以效能建设为中心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让辅导员工作走向职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3.辅导员队伍的现实运行机制影响了效能建设的速度和力度。目前的辅导员管理体制使其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辅导员工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保证导致的人员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严重影响队伍的稳定;学校普遍缺乏完善的辅导员队伍的目标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尚未配备一套系统、可行的队伍建设条例,队伍建设的原则较为模糊,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以及相应的待遇等正是辅导员自身缺乏信心和职业准备的重要因素,导致现有的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专业化程度低、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性等弊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虽然必要而且可行,但是目前这种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性、专业性认识的保守思想正是导致辅导员队伍效能建设有限的根本原因,过分强调了管理和约束的作用,而对其发展功能认知或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三、以职业化为方向深化辅导员队伍效能建设的路径思考

目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和新生环境外在制约和影响着效能建设的理念和方向,辅导员队伍自身的组织结构、队伍运行的制度体系也内在地阻碍着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但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催生着从多层面和多维度进行效能建设:一是价值层面的变革,触及到人员的心理变革;二是结构性变革,如组织结构的优化,人员素养的重塑;三是机制变革,诸如管理范式和运行体制。

1.科学树立工作理念,发挥辅导员主体作用是效能建设的逻辑起点。只有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才能反被动为主动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因此,要自觉树立效能理念,走出“事必躬亲就是敬业尽责、工作到位”的误区,重视层级领导的理念;走出“照搬照办就是落实坚决”的误区,强化创新发展的理念,从深层次上突破传统模式对辅导员工作理念的束缚,建立以个性为核心的教育服务指导型的工作理念,建立专业追求的思维路线与模式,引导辅导员自主坚持可持续发展。

2.高效配置队伍资源,实现辅导员结构变革是效能建设的基础工程。效能建设注重科学的模式,结构性变革为效能建设的职业化方向提供了整体的架构和系统的空间。一是职业细分,对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化区别,努力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思想品德和党团教育、社团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发展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二是素质重构,对队伍成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高和优化,尤其是工作作风和态度等方面的改进,是效能建设的关键要素,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重塑则是其具体内容,辅导员应向人生导师、知识博士、研究学者、管理行家和心理医生的方向重塑自我。三是功能结构转型,辅导员应履行主要功能是教育,而不仅仅是管理和服务,因此,辅导员把学风建设放在自身工作的中心位置,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形式有余、内涵不足”的问题。同时,辅导员队伍要在第一课堂占据一定的地位,要在第二课堂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抓好重点学生的工作,从而在两个课堂上充分履行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职责。

3.合理建构制度体系,完善辅导员队伍机制是效能建设的核心内容。①以专业化为基石,优化选聘准入机制,健全考核激励体系。一是建立开放性的、程式化的遴选机制,根据学校长远规划、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划制定辅导员的总体人数和群体结构,考虑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以及研究能力。二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利用较为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辅导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按照辅导员工作职责,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和综合考核体系。

②以科学化为支撑,构建辅导员培训体系,塑强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为支撑建立立体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二是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学习型队伍,通过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开展专题研讨、组织参观考察、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形式,逐步形成学习研讨和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

③以职业化为方向,形成发展支持系统,拓展队伍职业空间。一是规范管理体制,形成管理支持系统,建立由直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为领导的组织机构,明确一个机构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和考核、业务培训以及理论研究。二是坚持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定位,对辅导员职称评聘实行标准单列、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三是鼓励和深化辅导员队伍职务晋升和岗位流动,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同时根据辅导员自身发展特点向教学、科研岗位、管理岗位进行无障碍流动。

尽管不同学校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背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体制机制上许多学校还是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不过仍有许多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我们学校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系统。同时,辅导员本身要明确所从事职业的历史责任,更要理解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张继平,罗汝坤.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适应性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14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3.

[3]朱孔军.价值审视和制度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4]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思修慕课是一种全新的上课方式,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上课体验。在我看来,这样的上课方式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有着许许多多的优越性。

首先,网络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能动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随时随地登陆慕课进行学习,这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可以重看、回放慕课,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以往的上课方式学生可能会因为走神而忽略了老师上课所讲内容,但在慕课,学生可以对以往老师讲课的精彩之处进行重复观看,可以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讲课内容,再也不用为一不留神漏听老师所讲内容而懊悔了。

其次,慕课上的学习论坛,打破了专业、学校、纵向的年级区分,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多元融合。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我们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再者,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这有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在上慕课的同时,教学中还掺插着周末的见面和平时的小组讨论。这弥补了慕课的一些缺憾,有利于师生间的即时互动与交流。这些见面课和讨论课提供了相互辅导协作的机会,方便老师为学生答疑和学生之间就某些疑难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术表现能力和培养对课程的满足感。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第3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特别要求和强调“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教会学习”、“发展智能。”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和未来成就有着重大的影响。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平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途径、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导航,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1. 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比如曾经有一道高三化学知识背景的反应,又是高炉炼铁原理的实验室设计,它包括了气体的净化、检验、酒精灯的点和熄顺序等,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很多问题,说明他对知识掌握的全面、考虑问题更缜密。如:

(1)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2)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

(3)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

(4)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5)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有的同学还编出一些计算题,第6小问编得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气体是流动的,有损耗。这和书本上的“高炉煤气”含有哪些气体,为何称之为“煤气”是不谋而合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2. 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化学①》(必修)P95实践活动——雨水pH的测定,《化学②》(必修)P68的实践活动——在塑料袋中放一只成熟的苹果,再放些青香蕉或青橘子,将塑料袋口扎紧,密封好。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等等。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不难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得出如何催熟青香蕉或青橘子。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3.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化学学习系统中,课堂学习方式是学习的主渠道。在化学课堂学习方式上,我们探索出一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知识组织的封闭教学体系,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由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问题和学习资源,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关研讨、交流、辩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原有问题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探究性问题。

化学小组学习是另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如何构建高效能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从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认为实施高效能小组合作学习重点要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1)科学合理地分组。(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教程。(3)提高实施课堂合作学习的水平。(4)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5)重视合作学习的反思。(6)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实施高效能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必须关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2)明确分工,学习必备的合作技能。(3)要在独立的基础上合作。(4)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4)运用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促学。

课堂化学学习方式关注的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而对优等生“吃不 饱”,困难生“吃不了”学习的差异性往往长鞭末及。化学辅导学习方式首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研究目标是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地把课堂上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及时补救,使学习拔尖的学生的化学学习特长更进一步发展。

第4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58-03

“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的概念由Holec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1],他指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学习。21世纪初,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学成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领域。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以下简称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过去十年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出现对此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因此,笔者将对十年来国内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详细的梳理与简要评价,同时也提出这一领域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以期为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学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构建过程而获得的。建构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与他人密切联系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和社会性(协助学习),同时还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即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基于此,蒋丽萍将自主学习模式流程归纳为四个步骤[2]:(1)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英语学习创设相关主题情境、设定相应专题,吸引学生参与;(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探究完成学习任务;(3)通过学习网站的答疑、论坛、展示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优化建构;(4)学生将作品传到展示区,教师在师生、生生互评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蒋丽萍提出的模式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估者。学生在每个步骤做出的信息反馈为教师今后的操作以及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王雯秋提出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教学是通过教师面授和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后辅导[3]、自学构成。后者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教师、同学、网络、体验学习中心、社会(如口语角、英语沙龙),通过讨论与交流完成对听、说、读、写、译等知识的意义构建。这一课程模式一方面注重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多选择的语言资料和练习;另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互动,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原有知识累积基础上不断进步,实现英语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快速增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自主学习无一例外都提倡教学过程的双主模式(教师、学生均为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由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控者转化为学习的辅助、促进、共建者。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践和经验,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以上这些理论框架的探讨与研究既为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行理清了思绪,也是将这一新模式付诸实践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教W的对比研究

网络自主学习初期的实证研究通过英语水平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将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研究其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学习自主性的影响以及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满意度反馈。

这些实验不论时间长短、样本大小,从结果来看,都一致肯定了网络环境赋予英语教学科学性、交互性、丰富性、智能化、情境化等特点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成绩。

研究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此教学模式实施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凸显的问题是目前该模式对说、写能力的培养欠缺。正如陈青松、许罗迈(2006:23)在研究中指出,网络课程大部分练习都是客观题,只有助于接受能力培养而不适合产出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和交际能力。新模式适用于听力和阅读教学,因为网络资源丰富有趣,学生可以选择内容反复练习。但对说的能力提高不大,造成因素包括缺乏口语测试系统硬件、需要加强课外口语监督机制等。

可见,在接下来的模式推广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便是加大对学生产出能力的练习,帮助他们对练习成果进行有效检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锻炼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策略,培养其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审查能力。

三、网络自主学习下学习适应性、策略与效能研究

网络学习适应性研究以信息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了解网络学习模式的进展情况。研究普遍发现,在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里多数学生表现出适应性不足,甚至出现“迷航”的症状。之前调查研究展示的乐观结果(如学生认为通过自主学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动性)不容乐观,它只是表明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而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刘萍研究显示,在上网学习的人当中(不包括上网不学习的学生)66%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很重要,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并不高,只有56%的学生在未完成任务时不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4]。此外,虽然75%的学生肯定了网络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如有利于改善语音语调等,但真正利用充分利用资源操练的只有少数。显见,学生的认知和行动有较大差距。

完善自主学习模式,提高效能产出方法需要从多处入手。首先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设备条件,创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其次,网络学习资源需保证质量,开发出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化、立体化表达形式创建真实、生动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主学习效能最重要的在于提升学习主体的适应能力。研究发现,适应良好的学习者更频繁地运用认知、元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且在完成复杂型任务时更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认知策略。学习者适应性水平与后续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张泳、何高大[5])。刘萍也在实验中发现[6],学习适应能力培养机制通过教育干预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认知和元认知水平。因此,在改善外部学习环境的同时,作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应当多注重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其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水平,规划整合自主学习,最终提高效能产出。

四、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新视角――生态学研究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由Lawrence Gremin[7]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尝试用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教育生态学将教育和其存在的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彼此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陈坚林(2010)提出从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外语教学,将计算机与英语课堂全面整合,以达到教学改革目标。魏晶在研究中指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8]。前者指存在于学习主体之外的影响教学的可能因素,包括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校计算机中心、家庭、社会等。后者指影响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态度等。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学生、课程、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个体生态环境。只有各因素间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构建一个符合学习者发展的生态环境是首要前提。要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多元的教育。教师必须成为差异的接纳者,个性的欣赏者,认清学习者独特的生态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

此后,有关网络环境下生态化课程设计的研究更加强调了生态教育系统里各因素间交互性这一最为重要的特征。

李芳媛提出的网络自主学习课程设计要素包括宏观(教育政策、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资源、设施等)生态位和微观(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生态位[9],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网络学习课程整体运行模式为“1+X”:以课程平台为中心,把语言的相关环节,如上课、作业、考试、评估等转移到校园平台网络。1为大学英语课程平台,“X”可以不断更新,各环节与网络平台,以及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模式运用到网络自主学习上,形成“2+X”模式,即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及利用网络工具开展的自我学习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源库的资源学习。

师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网络生态教学系统设计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10],通过其与周围环境互动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意义构建过程中,产生三种形式的生态交往模式:认知主体间,即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生态交互;认知主体与认知工具,即人―机交互模式;认知主体与客体,即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生态交互。建构主义倡导的合作学习体现于学习者和指导者间的协作、交流,每个人既是知识“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认知主体应与认知工具、认知客体营造良性生态交互模式,即主体能有效利用网络和资源,但又不为虚拟的网络资源所“污染”,受网络牵制。

生态化视角为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提供更科学、全面的切入视点。它将所有影响学习的环境(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因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宏观、微观生态位)包括在内,动态反映各因素的联结、交互性情况。这一研究视角补充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相互影响方面的解释缺失。但目前网络自主学习生态化的研究以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为主,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我们仍然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解释在自主学习这个生态环境中各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怎样才能使各因素间形成良性互动,如何发挥形成性评估的优势等问题。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国内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信息技术与网络辅助的自主学习教学和研究在近几年发展快速,但从目前看来这些研究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调查该模式实施情况和效果的大型实证研究并不多。其二,实证研究多偏向“是”“否”的态度调查(如网络自主学习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出能效等)。关于模式实行过程各环节(如资源、系统、学生、教师)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的数据论证较为匮乏。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首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迷航”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帮助其提高学习策略、元认知能力。之前的部分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议在真实的课堂操作中成效如何。其次,建构主义、生态学的观点都强调了课程各环节(因素)的交互性、联结性。这些环节(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交流的现状,帮助他们实现有效互动?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得各生态位之间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实现动态平衡?学生自评、互评是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有效评估,实现“以评促学”?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以何种比例结合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能效、环境等,这些都是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陈青松,许罗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

习[J].外语界,2006,(6).

[3]蒋丽萍.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W习模

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4]王雯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

[5]刘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自主学习适应能

力的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6]张泳,何高大.学习适应性与学习策略之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4).

[7]刘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自主学习适应能

力的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8]Gremin L.A.Public Education[M].Newyork:Basic

Books,1976.

[9]魏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者个体生态环境建构

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6).

[10]李芳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探索

[J].外语电化教学,2011,(7).

[11]蔡基刚, 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

学模式[J].外语界,2003(6).

第5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理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着深厚的开展知识管理的底蕴。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所需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当汲取知识管理理论的精华,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适应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地整合知识资源,有效地将自身内在的活力激发出来,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

一、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辨析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进行转化,这是知识管理理论关键性的基础。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知识管理理论最为关键的基础在于,创设有利的条件及环境,促进组织中知识螺旋向前延伸,使隐性知识向现行知识转化,进而由显性知识相隐性知识升华。知识积累增值,这是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知识累积增值,指的是使知识系统重建在组织中实现,不断优化知识搜集、获取、共享及应用升华等过程,创新组织内的知识,促使组织及个人知识累积增值,进而转化为智力资本,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由理念到实践的升华,这是知识管理的实施环节。知识管理的实施主要有一下五个环节。一是将知识管理的地位予以明确,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目标、总体框架、实施步骤和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二是优化组织架构。可以设立知识主管,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努力实现由知识向有形资产的转化,实现知识增值。三是建立组织的知识库,将易显示和表述的知识重新组织,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存储。四是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如信息过滤等,降低冗余知识的消极影响。五是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分为,倡导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行为升华为核心价值观。

二、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意义

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使辅导员对现有管理学领域及企业实践中的技术和方法加以借鉴,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将自身在工作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如思维方式、沟通技巧等重新进行整合并外化,转化未便于进行学习、分享及传播的知识库,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辅导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而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正是促进辅导员成长为“开放化知识系统”的过程,有利于辅导员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化转变,核心是辅导员以科学性与专业性为支撑,向着长期从事、具备高素养并取得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专家型发展的过程。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通常存在某些弊端,如经验化和浅表化等,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将辅导员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建立起来,促进辅导员从事专业的业务钻研和前沿性理论呀就,加快辅导员向专家型教育者转化。第三,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拓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辅导员工作在实务领域运用知识管理,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和对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可以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丰富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理论的内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路径

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知识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一是组织辅导员系统学习知识管理理论,提高辅导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认识。二是对服啊导员队伍在工作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分享的方式和难点等进行了解,奠定知识管理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基础。三是借鉴国内外外关于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并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三是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来,科学地对工作进行评价。第二,将知识管理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平台建立起来。一方面,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知识管理的专门性机构建立起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将辅导员队伍与图书馆藏数据库应用间的壁垒打通,拓宽辅导员队伍获取知识的渠道。另外,还应当将知识管理相关技术频台建立起来。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及云端服务技术等,建立庞大的辅导员信息库及工作库。第三,建立高效能知识库,专门供辅导员使用。在这一知识库中,主要是储备辅导员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等,并且知识通过系统梳理,科学地进行分类,利于查找及借鉴,以减少辅导员进行学习的精力和损耗。第四,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传播。一方面,积极构建有助于分享隐性知识的物理空间,使辅导员的工作空间更加开放化和互动话。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资历及工作风格各异的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使新老辅导员通过各种沟通方式进行隐性知识经验的学习与传播。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1.依托业务系统,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业务系统和数据加以整合,由原来的31个业务系统整合为3个平台上的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银行、企业一个门户入网、一站式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天津外汇局将利用大数据并结合地区情况,构建起以重点企业监测为基础、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监测为节点、防范外汇风险应急管理为闸门三位一体的货物贸易非现场监管体系,建立重点企业库和银行监测库,定期进行监测,形成宏、中、微观紧密衔接监管体制,有效做到抓大放小,实现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贸易要在实现全口径采集业务数据基础上,建立重点企业核查机制,分阶段、分行业、分交易类别确定监管重点,通过系统设置重点企业样本组,有针对性地开展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工作,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2.建立工作制度,完善非现场监测工作机制。外汇管理改革后,监测分析成为常态化工作,天津外汇局要分别建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和账户非现场监测规程制度,明确非现场监测与综合分析内容和具体业务流程,并定期形成分析报告作为监测分析常态化重要载体。同时要成立外汇综合分析工作小组,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对分析报告内容进行充分讨论,集体研究确定下一步监测核点,形成一套完善的非现场监测工作机制。

3.优化人员配置,提升综合监测分析水平。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职能有所转变,天津外汇局将按照总局要求重新划分科室、对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岗位设置,让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的年轻骨干负责综合分析和非现场监测工作,做好对经常项目外汇形势分析工作,发现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及时反馈,切实提高综合监测分析水平。

二、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

1.创新监管模式,实行专人负责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外汇管理改革后,天津外汇局应不断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将所有需重点监测及关注问题进行梳理,按照业务系统模块与贸易方式相结合再任务分解的方法,对监测工作进行划分,明确监测重点和责任,实行专人专领域监管,全方位、立体化监测跨境资金流动,并按月沟通监测情况、集体研究确定核查方向,提高监管有效性。

2.强化事后管理,加大现场核查和分类管理力度。外汇管理改革后,天津外汇局要采取与企业负责人约谈等多种方式,对外汇业务存在异常的企业实施现场核查,并将符合分类管理条件的企业及时进行分类,使绝大多数A类企业享受便利,对B、C类企业在单证审核、业务类型、办理程序、结算方式等方面实施审慎监管,充分体现促进便利化与加强管理并重的监管原则,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管理模式。同时发现异常交易线索向外汇检查部门移交并积极配合检查工作,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3.注重专项管理,加强对新外贸企业的帮扶。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新列入名录企业实施辅导期管理,为了更好地对新外贸企业进行服务,天津外汇局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培训,组织专题培训班全面介绍外汇法规,同时日常提供专门咨询,另一方面要管理与服务并行,对新企业实行定时提醒、分类管理的措施。这种做法将不仅强化企业守法自律意识,也使外汇局对辅导期企业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同时也有助于外汇局提供政策服务、依法行政,形成正向激励,切实做到将服务寓于管理,为新企业保驾护航。

三、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

1.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促进经济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天津地区大企业数量少、外汇收支占比高,针对此特点,天津外汇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对核心企业实行“一对一”专员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了解重点企业新动向,并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实现从抓全部主体向抓重点主体的转变,同时也将有效促进市场经济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探索银行主体监管,加强对银行的窗口指导和核查。外汇管理改革后,银行将承担更多真实性审核工作,是外汇局和企业间的重要桥梁,银行是否能切实履行“展业三原则”是外汇政策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天津外汇局将指导银行制定并完善其内控制度,同时对银行结售汇情况进行监测,加强沟通联系,使银行能及时了解外汇形势与当前时期需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外汇业务加以指导,提升银行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四、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

1.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外汇管理改革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促进便利、服务实体发展,天津外汇局也将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首先要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的政策便利化程度,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其业务流程和需求,加强培训和指导并给予专项服务。其次,要稳步开展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工作,指导有需求的公司完成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2.实行差异化管理,确保合规企业享受政策便利。近年来,天津地区外贸企业转卖业务量迅速扩大,转卖业务存在资金流与货物流偏离的特点,如不加以处理,这些指标异常的转卖企业会被业务系统自动列入重点企业监测库,进而进入现场核查,这样不仅会增加外汇局现场核查业务量和审核难度,还将加大相关企业工作量。下一步,天津外汇局将对主营转卖业务的企业进行调研,并研究措施对其实行差异化管理,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确保合规企业享受政策便利。

五、从“正面清单”转变到“负面清单”

1.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明确“一事一议”处理机制。对于现行法规中无明确规定的业务,要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本着“促便利、防风险”原则,集体研究解决方案,必要时向总局报备。

第7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策略

教育部在2007年7月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而引发全国大规模的英语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要求引发了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着重强调了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中心议题”。新《教学要求》在教学模式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并形成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将打破以往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新《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同时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秀部分,又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完成传统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听说操练,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实用能力较快提高。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网络的便捷优势,打破课堂的局限,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高等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网络技术在自主学习方面凸显了它的特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为英语教与学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实现构建了有机的平台。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求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加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满足社会对英语应用人才和复合人才的需要。

2.高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学习任务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优质高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鼓励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2)指导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任务,树立成功学习者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承担学习责任,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方面,给予学生耐心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防止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动机明确,学习兴趣浓,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求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设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诱发学生生疑思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使学生不断感受与体验成功。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不断地成功会使学生建立稳健的自我效能感。

2.2加强学生学习策略培训,着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尽早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使学生养成策略使用及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从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教师及学生应承担的责任;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采用内省法及追溯法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强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开展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讲座、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合作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定期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帮助学生客观评估学习水平。

2.3自我监控,自主评价策略。

重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是学生个体对自身水平及学习行为的一种评价,是保证学习效果和对学习负责的一个重要手段。自主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有助于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 提高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评价主要是学生学完某一章节内容或是某一单元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网上测试,把自己的测试成绩记录在网络学生评价数据库中。学生可能会在自主评价中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网络协作学习和教师辅导答疑。因此,教师要定期上网查看学生评价数据库中的成绩,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师专栏或虚拟社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对学生在自主评价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作为真实学习材料的来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想教学环境,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尽管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广大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就会真正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2.4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对环境具有巨大的依赖性,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关键是如何创造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如今,互联网、多媒体及各种报纸杂志为英语课程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资源,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为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提供服务,学习资源可以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节目、音频节目、动画、网页,甚至是相对完整的网络课件,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系统可以提供资源管理工具,为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英语学习提供方便。学生既可以在线学习,又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实现灵活的离线学习。在语言学习中,每个学习者的个体情况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能否按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视域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选择性地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在线讨论这一优化资源,就可以进入真实的语境,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各国人群在网上用英语交流,而且可以收看各国的电视节目,阅读各国报纸杂志,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网上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极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有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高新艳.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08(28).

[3]宋淑芹. 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 2008(2 J:86-89.

[4]王俊梅,刘广敏.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8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走高效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和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教育是人的教育,更应牢牢坚持以人为本。而现实中,大部分学校最缺失的就是以人为本,学校不关注教师职业发展,不关注教师的能力提升,不为教师的发展构建机制,搭建平台,只关注教师的分数和升学率;教师不关注学生主体,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分数和升学率机械灌输知识,机械训练知识,如此畸形的教育模式之下,学校怎不艰难前行、质量愈下?!学校要想走出困境,提升质量,办出成效,创出特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高效发展之路。教育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本。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往往是学校教师群体特长的体现。只有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特有的经验和独到之处,才能汇积和升华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学校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机会,创建平台,关注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持续的发展。二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要加强学情研究,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会学、善思,学习高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允许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要按照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的人才。

二、坚持“精细管理”。走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管理粗放,落实不到位,教学管理、集体备课、教后反思、精选习题等措施在部分学校还没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只有方案而无行动,有的虽有行动但措施不力、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质量提升须有精细管理作保证,学校应吸纳先进管理理念,追求精细化管理,以精细化的管理来保障教育的高效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其要义在于落实。学校管理要向“制度化、标准化、序列化”努力,要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要建立起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质量分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等若干制度。对这些教学制度,要从高处着眼,小事人手,狠抓管理细节落实,对教师要狠抓教学细节落实,在教育科研、备课、听课、教学反思、批改、辅导、成绩分析等方面要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的相关考核,坚持常调度、常检查、常反馈,使各个教学环节更加规范科学,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配合、有实效;对学生除了要狠抓知识落实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变化,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引导。实施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能够引导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保证学校教育质量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坚持“科研兴教”,走内涵发展之路

改革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具有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必须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从笔者到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学校科研状况不容乐观,问题比较多,一是仍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科研促教意识不强,满足于传统经验稳步慢行。校本教研活动没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很多流于形式,影响了教研实效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二是教科研工作方式比较陈旧,方法不多,主要还停留在研究课、示范课之类,还未构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校要想在艰难慢行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则必须加强教科研意识,加大教科研力度,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推动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整合教师力量促进教师的素质整体提升。要积极动员广大教师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改,注重过程,追求实效。要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教学成为艺术,让教师成为专家”。通过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更大提高。

四、坚持“科学评价”,走科学发展之路

第9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健全人格;自我养成

健全人格就是把自己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以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为基础,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控制系统和完整的心理结构。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坚定自己的选择,同时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在理解与宽容中获得豁达与大度,是一种精神境界”。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健全人格的“独立性”与“共容性”两个方面。独立性指的是能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并且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独立性还是以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以人与人之间尊严与权利的平等为前提的。共容性包括“共”与“容”两重意义,“共”指的是人们在价值上的普遍联系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共同规则和共同伦理。“容”字表明:共容性并不是对传统依附型社会关系的简单回归,“容”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观念、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作风的充分理解、宽容、对话与沟通的多样性生存方式。现在学校的人格培养教育内容被分割为可量化的指标,人格教育以教师的说教和辅导员的管教的标准教育模式来实施,这些人格教育的外在因素已经基本具备,健全人格的形成还需要内在因素的决定。为了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潜力,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和内在的习惯,健全人格形成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这是内因。本文就健全人格的自我养成教育问题,从对己、对人、对环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在传说中,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西方诸神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西方的主神宙斯以及由他所统率的众神氏。凡人是难以涉足于神的地界的,而神的箴言——“人,认识你自己”,又应该让人来知晓。于是,就有了斯芬克斯的故事。“斯芬克斯”是传说中的一个奇特的生物——“狮身人面”。现在的埃及还有她的一座雕像,与那雄伟的“金字塔”一样著名。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她作为神的使者,带着神对人类的忠告——“人,认识你自己”,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了人间,古希腊的“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那座神庙里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卑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悦纳自己必先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会接收自己,对自己不提出刻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这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以致对自己苛求,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在人人都会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己都有的“不完美”表现,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信心。追求完美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力量,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不允许自己有一点“不完美”的表现,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碍。

二、对人:学会爱、学会交往、学会关心

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持,人生本来就应该互相关心,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生存。生命的充盈和匮乏完全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关心,关心便是爱,是真实的温暖和光明,也是人生的真谛。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也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和同学一起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从而增进了解、开阔心胸、增强生活及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根据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产生情感的障碍和危机,除了由于生物学变因和心理学变因外,还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能否通过积极主动的交往,建立和保持群体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获得来自群体的心理支援,这一点非常重要。黑格尔认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一条道德的绝对的命令。“人类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教育的主要责任”。良好品德在个体与个体关系的层面上的基本表征是“善待他人”。同时,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浅交,不必疾恶如仇,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哲学学者内尔。诺丁斯则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心这等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是“一种动机能量流向他人的过程”,这种能量流动过程在本质上正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情意相互感通的过程。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开放、不加选择的接受。关心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一种美德,它也是一种能力——关心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人们建立关心的人际关系,或者帮助人们关心客观物体和意识形态的知识。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追求。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向善,努力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对环境:接受现实。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