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

第1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区家庭服务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内包含家庭服务内容的机构合计138家,包括95家法人企业和43家个体工商户。其中:房产中介72家,物业公司17家,保安公司2家,装潢公司2家,无法核实而暂时情况不明的8家,从事其他经营15家,空牌公司4家,目前专业从事家庭服务业且运转正常的只有18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区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我们除了对**区**托老院、**区**家政服务公司、**区**镇**母婴服务部、**市**区**镇**老年关爱之家等单位的相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外,又对**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今年5、6月份新增家庭服务业人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上9个镇共新增家庭服务人员497人,其中从事家庭保洁、老人照料、母婴护理304人,占61.18%,本文的全部分析均基于对上述对象的调查。

一、对调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1、从事家庭服务人员以女性占多

通过对这304名家庭服务人员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家庭服务员43名,女性家庭服务员261名,分别占总人数的14.14%和85.86%,女性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在该行业中女性比较受欢迎,并已成为活跃在**家庭服务业领域的主力军。因此,重视对这一人群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课题把家庭服务业女性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事家庭服务人员年龄已接近老化

通过对样本的年龄统计,从事家庭服务人员年龄偏大,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者占第一位。一般情况下,从事家庭服务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应该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而**从事家庭服务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去呈逐步上升趋势,如果说从事这一行业中年人居多数,是因为这部分人对传统的家务劳动比较娴熟,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对承受繁重家务劳动的耐性和稳定性较强,所以能得到用户的欢迎;35岁以下新生代家庭服务业女性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少,甚至寥寥无几,这我们能理解,一方面说明了家庭服务业工作强度大、报酬低,年轻人一般不会选择,即使选择,也是从事母婴护理,从**这一年龄段来看,35岁以下的6个人全部从事母婴护理。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年轻女性从事家庭服务业开发不够,对该行业的特点、趋势、前景缺乏研究。而**家庭服务从业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所占比例竟然高于中年人,并且60岁以上人员比例已经达到25.65%,按理说,她们这个年龄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不再适合从事繁重的家政服务活动,可竟然比重如此偏高,只能说明在**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是决定其职业是否受欢迎的极其重要因素,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中年人对家庭服务业的排斥。

3、家庭服务业的职业工种表现出传统性和低层次性

通过梳理从业业态数据,可以发现,**的家庭服务业门类还是以家庭保洁为主,显示出职业的传统性和低层次性。目前,**区和全国一样,家庭服务业主要有母婴护理、家庭清洁、家庭病患护理、家庭医生、家庭餐饮、家庭教育、家庭园艺、家庭养老服务、家庭装饰维修、家庭儿童接送服务和家庭钟点工等。由图2可以看出,**女性的从业业态主要集中于家庭保洁、洗衣做饭、老年护理、月嫂及婴幼儿抚育等传统业态,而家庭医生、儿童发展与家人关系、食物与营养、饮食与健康、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等先进业态较为欠缺,而低层次性和狭隘性的业态不仅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阻碍了我们对该行业女性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4、从事家庭服务业女性学历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

从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小学、初中、高职、高中、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51%、36%、1%、7%、3%,主要集中于小学和初中学历,学历水平明显偏低,除了**市**区**托老院职工中拥有本科学历3人外,其他单位均没有,因此学历结构明显不平衡。如果和调查的全部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相比,问题更显严重(见图3),女性从业人员小学以下学历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相应比例。同时,具有职校学历的只占1%,这既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预示我们的职业教育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过调查还发现,**女性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为女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除了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普遍缺乏就业前培训,除了**区**托老院和从事月嫂工作的拥有一定数量的技能等级证书外,其他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家庭服务业质量偏低也就在所难免。

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1、择业动机和工资

首先,我们考察了部分样本的择业动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基本来自于农村,也有少量城市下岗职工,其执业动机基本是为了满足家庭开支的需要;也有一定数量的“陪读妈妈”,选择家庭服务是为了打发在城里的时光。她们的收入普遍不高,除了从事母婴护理月收入在4000元至8000元不等之外,从事保洁和老人护理收入多集中在1500至3000之间;另外,从事保洁与时日有关,节假日相对较高,平时相对较低;当然具有家政服务从业经验者或者坚持以人为的家庭服务业机构收入一般较高,如**区**托老院职工月收入最高达6000元,最低也在3000元,人均3200元左右。

2、合同和保险

合同是规定家政公司与员工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也是员工权益的重要保障。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家政公司与员工签订了规范的合同。客观上由于不少从业人员均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年龄,因此,用人单位一般以协议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保障方面,只有极少数公司为职工交纳保险,如**托老院为护工缴纳医疗等保险,而更多的则是从保证保洁人员的安全出发,为他们购买商业险 ( 意外险) ,而剩下的大多都超过退休年龄,除非已参加保险,否则已错过购买保险的时机,从而表现出一定担忧。

3、从业人员的心理状况

通过调查和访谈,从业人员大多表示,从事家庭服务业的目标一是是为了承担家庭开销,二是为自己的养老积蓄资金,三是让自己的儿女或孙子辈能够有更好的教育。因此,她们一般较珍惜现有的职业,希望城市能给她们带来稳定的工作和较高收入。尽管表示在**城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般,感觉城市有些冷漠,但是大多数仍然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且对未来也充满期待。

三、**家庭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政府支持和法律关注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为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政府出台获证奖补政策,对乡镇成人学校、各培训学校进行培训补贴,此政策委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代为执行。但此政策只覆盖数年前的相关学校,而近5年内新创办的职业培训学校却不能享受这一政策。**市和**区的相关政策也不同步。如对于职业技能培训,在**可在获证奖补和专项奖励中二选一,而对于第二项奖励在**则不予执行。省、市出台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但**所有民办养老机构均享受不到政府资金补贴。如**区**托老院是一家专业关注接收重症、瘫痪、老年痴呆等需要特别护理的人群,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功能训练以及临终陪护与关怀的民办养老机构,成立4年多来,先后接收近500老人入住,目前在院老人130余人,但资金全部来自自筹,未享受到政府一分钱的资金补贴。家庭服务人员尤其是女性从业者存在一定的工作风险。《劳动法》以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家庭保姆不属于劳动法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家庭服务人员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只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这种赔偿的数额和赔偿原则与工伤赔偿有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雇主在接受家庭服务的过程中也会遭遇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由于从业人员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很难赔偿雇主损失,由此极易发生劳动纠纷。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人员和雇主三者之间权利义务的可操作的全国性法律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服务人员和消费者或雇主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及时的维护和有效的保障。

2、职业技能较低,培训体系不健全

**家庭服务女性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下岗职工或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是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源地还是在从业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层次性,而且低层次从业人员偏多,从事低层次业态者偏多,高层次人才偏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家政服务,他们还需要家庭医生、家庭教师、家庭律师等高层次的服务。在满足日常料理家务的同时,对孩子的学习提供辅导,对老人或者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显然,目前**女性从业人员根本无法提供。

另一方面,目前,**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以及技能培训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标准。一些已达一定规模如**区**托老院能注意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其他公司即使有多数也只是岗前培训,缺乏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层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能培训。鲜有定期的、持续的培训机制。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竞争力,没有特色。众多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几乎没有对员工开展过培训,致使家庭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训练,多数工作人员仅凭借个人经验开展工作。因此职业的规范性明显不足。

3、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目前**家庭服务业总体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这一品牌已崭露头角 ,但总体来说,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家庭服务产业尚未形成,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没有行业工作规章和标准,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和约定。大多数家政服务机构在其工作性质上只相当于劳务中介机构,把家政服务员推销出去了事,既谈不上对服务人员的前期考核,更谈不上后期管理。有的服务协议不规范,或不签订协议,导致双方权益保障没有依据,发生纠纷争议难以处理。

总体而言,**家庭服务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整个行业显示出小、散、弱的局面,所能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还比较初级,服务的衡量评价标准和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建立。

四、发展家庭服务业、维护女性就业人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规范发展”的原则,明确人社局、民政局等监管部门职责,出台和完善家庭服务业相关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文件精神,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引导组建家庭服务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准入制,制订准入标准和服务协议,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欺诈行为,取缔无证经营组织,确保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协调、维权、规范和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工资指导价位等免费服务;把家庭服务女性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多渠道维护从业人员权益机制,切实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女性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家政服务机构、家庭和家政服务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家政服务员劳动报酬和休息权益,及时妥善处理家庭服务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加强对员工制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监查,督促非员工制从业人员参加有关商业保险。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家庭服务业良性发展环境

针对目前**家庭服务业机构以中介服务为主、以小公司为主的特点,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推行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参加社会保险,对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家庭服务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在税收、工商登记、经营管理上给予政策优惠,对规模较大、运作较好的家庭服务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对家庭服务业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创业的社会风尚,让社会理解、珍惜、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增强家庭服务人员的劳动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现代消费理念,扩大家庭服务消费群体,鼓励更多的下岗女职工和农村妇女从事家庭服务业。教育女性从业人员勇于挑战旧的传统观念,积极为她们解决后顾之忧,稳定家庭服务业队伍。要大力宣传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表彰一批优秀家庭服务企业和优秀家庭服务人员,向社会大力推介家庭服务规范企业和优秀员工,引导女性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积极从事家庭服务工作,形成尊重、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加强家庭服务女性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充分考虑**家庭服务就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专门针对家庭服务业的就业培训政策,鼓励支持具有培训、就业服务功能且信誉良好的家庭服务机构直接承担培训任务,支持家庭服务机构或养老机构建立家庭服务员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派员协助进行过程监管、督查、回访,严把准入关、考核关、鉴定关,提高培训质量。

如前所述,**城区家庭服务女性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来自于各乡镇,也有来自于区外。她们学历文化层次较低,但有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勤劳纯朴,有吃苦精神,对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要求不高,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太好,比较适合于传统的家庭服务业态。但她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和标准知之甚少,缺乏对现代家用电器使用与保养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所以,**妇联拟以**职业培训学校为载体,依据女性从业人员年龄、学历、经历等特点,加强对她们的短期职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家用电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家庭菜点和面点的制作、家庭保洁的基本常识、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家庭基本礼仪等。为迎合部分人群对高档家庭服务的需求,对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以及30多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城市下岗职工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因为她们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但缺乏家庭生活经验,所以可以对她们进行稍长时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家庭护理、康复治疗、母婴护理、健康营养等有一定知识含量的项目为主,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服务的需求。

4、重视社区功能和妇联组织作用的发挥

第2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谁在领跑创业?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失业率增加,农民工大量返乡,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调查报告在此背景下,对百姓创业主体做了多角度分析,描绘出了百姓创业致富领跑者的清晰轮廓。

男性为主、女性创业比例在提升

2006~2007年,我国创业者的男女比例为74.24%和25.76%。但2008~2009年度,男性创业者的比例下降到72.96%,而女性创业者上升至27.04%。进一步对比之前的相关数据,创业者主体还是男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创业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年轻、高学历创业者逐渐增多

在创业年龄上,26~35岁仍然是最佳时期,报告中49.73%的调查者在此年龄段创业;其次是36~45岁和18~25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5.72%和18.39%。创业群体的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

与2007~2008年的调查报告相比,创业者主体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但其中高学历的创业者有增多的趋势。此次报告显示,本科生创业比例和研究生创业比例分别占样本群体的20.46%和4.33%,而2007~2008年度的数据为16.67%和3.25%,两项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

企业雇员创业领先

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为样本总量的38.84%,农民以24.65%居次席。同上年度相比,农民和无职业者所占比重在减小,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略有增加。

创业者优选个人消费服务业

报告显示,在2000~2009年这一时期,个人消费服务业创业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占样本总量的17.71%,成为现阶段我国创业者的优选行业。同时,公共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创业行业中的比例,从1990~2000年间的1.65%上升至2000~2009年间的4.23%,增长较为迅速。总体看来,对比于种植、养殖及加工行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在资金投入上,公共服务业进入门槛是最低的,创业资金投入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产业。基础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初期投资大部分在5~10万元之间,而工业加工业(30万元)以及农产品加工业(10万元)的资金进入门槛最高,创业初期投资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极少。

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群体

大学生(即具有大学学历者)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更多涉及到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成就感的追求,分别占据样本总量的21.19%和15.37%。而生存问题的影响较小,仅为样本总量的9.10%。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基于对个人能力的考虑进行创业。客户资源、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是首要考虑因素;在资源积累方面,经验、渠道和技术也成为他们赖以依存的关键优势。

对比其他类型的创业者,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年龄更多地集中在了18~35岁期间;主要通过合伙集资的方式,创办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主要活跃在基础服务业(通信、信息)和生产服务业(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中介咨询),而在农业上的比重明显偏低。

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金和市场竞争因素,其次是经营管理不善和产品、技术落后,而排位偏后的原因“项目选择错误”的比例(3.54%)明显低于样本总体比例(15.85%)。

金融危机谁主沉浮?

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百姓创业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创业者感受到了经济寒冬给企业带来的阵阵寒意。金融危机到底对中国的百姓创业活动带来了哪些冲击?创业者应该怎么面对挑战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转机,确立生存之道?报告对上述问题一一做了回答。

金融危机的冲击波

调查涉及的3306个样本中,大部分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企业存在影响,占62.54%。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中,外部环境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从行业看,个人消费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18.42%),农业受影响程度极小。与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并存,也有极少数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于自身企业没有影响,这一比例仅为13.65%。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资金规模在20万以下、员工不足20人的企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

金融危机加剧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均出现变局,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在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下,产品需求下降、利润减少、融资越发困难、很多出口业务的终止使企业被迫转内销。

危机下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让近半数以上的企业出口减少,但企业出口减少的降幅最多不超过30%。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受到直接影响,利润下降幅度多在20%以下,极少数的企业利润下降率超过50%以上。为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不少企业通过裁员、减薪等方法来减少成本,但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内企业裁员规模多在50人以下。其中,约40%的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并没有裁员,而70%以上的企业即便裁员也不超过10人,裁员较多的企业所占比例极少。

但历次危机都是产业重组的起点,危机总是会带来资产重组、并购的机会。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方面,创业者最为认可的是对企业流程的改进与组织、企业管理的改善。

危机下的生存能力

金融危机引起的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经受了一次考验。本次调查将影响企业生存能力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组织因素、战略因素以及企业家个人因素。结果表明,创业者认为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影响都是正面的,而数据对比显示,资源因素的影响最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相比于无形资源(包括声誉、组织、技术等),创业者认为有形资源(包括原料、设备、场地等)更加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战略因素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影响最弱。

企业家个人因素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也是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家的作用方面,调查将其分为17个方面,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企业家的作用持正面评价。而他们最为重视的企业家能力是制定“正确的公司战略”,其次是“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而言,创业者认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企业家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人”。

第3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排在前十位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有苏黎世、法兰克福、悉尼、芝加哥、东京和日内瓦。此次调查中,政策监管和税收环境成为衡量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报告称,伦敦和纽约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为全球参与的交易提供了广泛服务。而两个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及监管方面尤其突出。

在谈到亚洲金融中心时,报告称该组织2005年发表的报告认为,亚洲各金融中心之间没有明显领先者,而此次最新的分析却显示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

该报告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为评比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

人力资源是指该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推动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教育环境。商业环境则侧重于监管、税收环境、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商业环境是否宽松。而该调查将监管视为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场准入则指该金融中心的证券化程度,股票、债券的交易数量,以及城市中为金融领域服务的公司的数量。基础设施衡量的是该城市中建筑物租金和是否有足够的办公面积。综合竞争力则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条件。

据BBC报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由英国的Z/Yen调查公司为伦敦金融城统计制作,每两年公布一次,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是根据对全球金融服务业决策层人士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47个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指数,综合计算分析得出。

排名目的

推出这个指数的日的是展示金融中心之间相对竞争力的变化,以助了解金融中心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沙特的迪拜)是否可能;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亚洲是否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耐德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凸显了两个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伦敦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城市。”

伦敦金融城2005年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亚洲几个金融市场之间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今年的调查则清楚表明,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香港被认为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东京仅排名第9。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受访者认为香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报告认为,香港拥有严格的监管以及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只要亚洲金融市场不再出现较大的波动,香港是成为另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报告称,由于在人才、市场监管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与排名第9位的东京,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

根据调查报告,成功的金融中心扮演了五个角色中至少一个:

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够这个资格;

国际金融中心,比如香港,承担了大量跨国交易活动;

特色金融中心,在某个领域独霸鳌头,比如苏黎世的私营银行业是世界第一:

全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金融服务中心,比如上海;

区域金融中心,承担了国内一个地区的主要金融业务,比如芝加哥既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一个地区金融中心。

伦敦和纽约扮演了全部五种角色,但伦敦在五项竞争力指标上都超过了纽约。

竞争力要素改变

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金融界要人对构成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要素的看法跟两年前不同。2005年,在《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相对竞争力调查报告》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和技术是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因素,而这次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到监管政策和税务环境。

计算指数中采纳的其他竞争力因素指数还包括人力(高质量劳动力供应、劳动力市场灵活程度、商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况)、商业环境(监管、税率、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经商的难易程度)、市场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居住生活条件等因素。

第4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MBA 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揭示,在失败的创业者中,因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企业失败被最多的创业者所认可,其次是创业项目选择错误,第三是管理不善。而把握市场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家人、朋友的支持,第三是在创业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10 万元就可创业

综合众多创业个案,我们不难发现稳健的财务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别举债,别投下家庭储蓄,控制个人财产的资产负债率是对创业者的忠告。

《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你想创业,有10 万元就可以起步了。在924 份有效问卷中,48% 的创业资金规模在10 万元以下,19% 在10 万到30 万之间。

如果你有了足够的积蓄,而你的年龄又恰好在26 ~35 岁之间,那么就赶快行动吧,这个年龄段看来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创业的人数接近一半,达到47%;36 ~ 45 岁年龄段的创业者也占了27% 的比例。其次是25岁以下的创业者占的18%,数量也不少。而46 岁以上的创业者只占到了8%。

理念带来创新

一个很好的创意,也许独一无二,但在市场上并不一定有价值;而市场上有价值的东西,别人在做,你也可以分一杯羹。《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多数人往往根据工作、生活中的启发来选择创业项目,所占比重达到70%。男性和女性选择创业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创业趋向于选择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而男性创业趋向于选择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批发零售业、工业加工业、农业加工业。

专家建议,创业者不能以项目能够赚多少钱为惟一目标。如果能把创业当做一项事业来经营,有理念就会带动很多新的产品创意和实践冲动。

高学历有助于创业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雇员和农民是创业的主力军,企业雇员所占比例达到了41.56%。他们所选择的创业行业前四位依次是批发零售业、工业加工业、信息服务业及农业加工业。创业者中男性比例为77%,女性为23%。

在创业者目前的最高学历中,高中学历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科。专家预测,今后的整体趋势将是创业者向着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历人数在减少,专科、本科、研究生在增加。虽然创业能力不一定和高学历成正比,但教育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眼界以及附加的人际关系等资源,无疑会对创业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积极掌控创业风险

《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创业初期,创业者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筹集、市场需求、技术、人才和内部管理等,其中市场营销、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员工管理是最让创业者头疼的问题。而在经营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是资金困扰和客户拖欠账款,这两个问题的严重化最容易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走向破产。相对来说,司法、宏观经济以及其他的外部环境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影响要小一些。

创业和打工不同,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张罗。对创业者来说,首先要对即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只有理顺内部的资金、产品和人员链条,后院不起火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第三,不要过于迷信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学专家的论断,更多地关注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微观环境,因为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交通环境问题,就有可能给企业的物流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第四,在这个强调合作的时代中,一个良好的团队是抵御风险的有力保障。创业者在组建团队时,简单一点,朴素一点,每个人不一定都很强,只要能凝聚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这会比有很多“大明星”的队伍要好得多。此外,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会为创业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所以创业企业也应该选择加入这些组织,以扩展自己的事业发展空间,寻求更多支持。

重视员工培训更有利于企业成长

一个不断成长的团队才能造就不断壮大的企业,而我国创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及提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被调查的创业企业中,员工整体学历水平都不太高,主要分布在高中和初中学历水平。2005 年,不同行业的创业企业员工培训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信息服务业用于单位员工的支出最高,达到2151 元,服装加工业最低,只有247 元。

对于创业者自己来说,持续不断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应具备的前五大品格是诚实守信的原则、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求异的思想、灵活变通的本领、把握机会的意识。应具备的五大能力为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运作能力。此次被调查者中,有一半参加了各种培训,其中有近60%的人认为帮助作用是很大的。他们主要接受的培训有三类,技术类、管理类和政策法律类培训,而接受管理类和技术类培训的创业者更多一些。

有趣的是,创业者都有读书的习惯。其中有48% 的人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在1 ~ 2 小时之间,有32% 的创业者读书时间低于1 小时,读书时间在2 ~ 3 小时的创业者占15%。创业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以自我提高和工作需要为目的而读书的约占73%。从创业者经常阅读的图书种类统计发现,经营管理类图书、专业图书(医、工、法律、计算机等)和历史人物传记类图书占据了前三名的位置。

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创建于1964 年,隶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北京市政府首批认定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先后被国家和北京市政府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德育先进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等称号。

北京仪表学校设有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经贸外语等14 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同时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现代化标志专业。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和计算机应用实训中心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并向全市开发的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640 人。四十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学校在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开展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了近万名急需的各类人才。

第5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一)翻译产业内涵

关于翻译产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朱宪超(2009)认为,广义的“翻译产业”不仅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及翻译技术,还应包括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以纸质、网络或影音等形式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或对外信息内容传播等。狭义的“翻译产业”即“翻译服务产业”,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以“译出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主要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不包括对劳动者(译员)的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工具(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工具等)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对劳动对象(语言和文字)的分类、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的是“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产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在最近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上又改用“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崔启亮(2010)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语言文字信息内容设计与开发、文字信息内容翻译与本地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语言技能教育与培训、语言行业研究与咨询、语言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翻译产业”概念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的含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水,2010:4)。因此,“翻译产业”的概念可界定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换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译产业包括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即笔译口译服务、软件本地化、网站全球化、技术开发、语言培训或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等。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语言服务企业(即本文意义上的翻译企业,下同)37197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约1576亿元。在当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柱性行业,现代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崔启亮,2014)。换言之,翻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就翻译产业的结构而言,我国翻译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以及翻译能力产业。翻译内容产业是翻译产业的核心层,指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产业,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网站国际化、翻译创意、影视字幕译制等领域。翻译技术产业是翻译产业的相关层,指研发和生产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指提供翻译培训、翻译咨询、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整个翻译产业的支持层。《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29372家,从事翻译技术产业经营的企业共54家,而从事翻译能力产业经营的企业数量为278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其中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的人员占53.8%;兼职人员达330多万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翻译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期间该行业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9)。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产业经济学也称作产业组织学,其研究对象为产业,具体包括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SCP范式是一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美国哈佛学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体涵义是指,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同时,绩效、行为、结构之间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结构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制约力量。市场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SCP范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某一具体产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理论权威植草益(1988:17)认为,SCP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确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需要也涉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尽管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生产性企业为研究主体,但其同样也可运用于翻译产业这一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产业中各企业间市场联系的表现和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整体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用以计算的数据可以是资产总额、产量、产值、销售量、销售额和雇员数量等。现阶段,我国翻译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态,而且尚未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统计数据当中,精确的行业数据目前尚难以获取,《报告》提供的数据尚无法充分衡量该行业的组织状况。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翻译企业的数量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单兵游勇作战状态,资源比较分散。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75.9%,而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翻译企业总体注册资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此外,我国的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四位,占全国总量的69.8%,仅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翻译企业就占到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5.6%),仅北京一地的翻译企业数量就达到12000余家。因此,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度不高,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参与国外行业组织,获得国外语言服务行业认证的企业数量很少。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提供的同类服务,因存在差异而导致产品间的不完全性替代。产品差异化实现了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减少,从而独立地影响价格,进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场垄断。我国的翻译企业业务,即产品构成为:笔译和本地化服务占71%,口译占22%,其他(包括培训、翻译工具与软件开发等)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翻译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口笔译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低端市场竞争,翻译价格低,产品质量也较低。与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场领域,如中译外等领域,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联接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中介,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包括定价、价格竞争等价格行为以及产品策略、企业组织调整等非价格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即翻译企业的企业行为。就价格行为而言,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十分混乱,价格竞争激烈。翻译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没有明显的替代品,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按照价格因素,可将翻译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分成多个层次。高质量翻译产品与低质量翻译产品即互为替代品。由于我国翻译市场刚刚初步形成,消费者在对翻译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对翻译服务的形态、方法等了解较少,对一般客户,较低的翻译质量即能满足其需求,无需花费较高代价购买高质量翻译产品,因此对高质量翻译产品构成了替代威胁。另外,再加上国内翻译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胜任的兼职翻译人员涌入翻译市场,采用掠夺性定价方法,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的原有市场。如有的翻译公司声称“本公司对承接译文,只分种类不分难易程度,施行统一收费”(田传茂,2007:108)。这种做法对不少老牌翻译公司构成了很大冲击,使翻译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翻译公司为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步骤,以降低成本。这样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使我国翻译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翻译质量低劣的情况。就非价格行为而言,我国翻译企业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和中端翻译企业近年来开始注重自身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将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流程进行运作,实行项目经理制度,重视知识资产管理,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提供语言服务,实行多元经营等。在品牌推广方面,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2%的翻译企业会通过报纸杂志来进行品牌推广,13%的企业通过展会活动来推广,也就是说只有25%左右的企业有主动的品牌推广意识。34%的翻译企业是通过网站论坛来推广,其实这一推广是定位于接市场散单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品牌推广。另外,还有41%的企业不作要求。在企业重组方面,一些低端翻译企业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无法经受市场的考验而消亡。高中端翻译企业则开始注重多元化经营,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表明,一些企业已将产、学、研、政相结合,打造了涵盖翻译服务、职业培训、研究、信息数据交互、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基地,呈现出翻译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取得的相应经济成果,体现在产销量、成本、利润等方面,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及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调整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由资源配置效率、产能利用率、技术进步等指标综合度量。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翻译企业营业额、成本、利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细数据。《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翻译企业年营业额为200-499万,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很少,超过2000万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技术进步方面,《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近三年(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在使用自主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旺盛,产业前景良好。同时,通过对其产业组织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翻译产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另外,我国翻译产业的产业地位尚不明确,《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国民经济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中,都未将翻译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列入其中。而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ficationSystem,NAICS)中,从2002年以来就已列出了翻译与口译服务业(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产业代码541930,属于职业科技服务(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产业的范畴之下,其翻译与口译服务业具体包括以翻译与口译为主的企业以及提供手语服务的企业。基于此,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给予政策扶持

确立产业地位,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翻译市场已经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衡量其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创建并规范了翻译任务的执行模式,使得翻译市场中所产生的翻译工具经改造后几乎被所有的职业译者使用。翻译行业日趋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翻译业务量增多、待译材料和文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材料处理和翻译的标准化、特殊翻译工具的研发和应用、质量管理、翻译服务业外包、翻译企业集中或分散发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结构图所示,政策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着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贺宏志、陈鹏,2013:92),加速翻译行业产业化,尽快将翻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当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进翻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树立行业品牌,并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不断刺激新服务、新产品的出现,提高效率,这种内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建立翻译或语言服务园区。

(三)开展翻译产业状况调研

加强翻译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应建立行业研究机制,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领域政策,寻找行业发展机遇;深入调研行业状况,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四)注重人才培养

第6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税收政策;营业税;对策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00年至2009年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至2010年全国物业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8万家,物业管理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就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入行门槛较低、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税费负担较重,相关政策支持不足等等,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我国物业管理行业面临较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本文试就物业管理行业涉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措施,以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的文明化进程。

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涉税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税制中,物业管理服务业所要缴纳的各类税种一般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多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一直没有明确地对物业管理行业在营业税税目中归类,行业内约定俗成地比照“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缴纳流转税,按收取的全部物业服务费5%的比例计算缴纳营业税,把服务费结余,按调整后应税所得额的25%税率作为企业经营成果计算缴纳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按营业税的7%、3%分别缴纳,车船使用税则是以物业管理行业拥有的应税车船为征税对象实行定额征收。在实际工作中,物业管理公司依据所涉及的业务不同,还可能涉及增值税及其他子税目营业税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国家税收扶持政策的缺失和物业收费水平的停滞,在税收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举步维艰,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物业管理行业萎缩的情况,留下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物业管理业归属“服务业”,适用5%的税率,相对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3%的税率明显偏高。据北京市政府2007年对本市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调查显示,主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特征,其中文化体育业的平均利润率达到了24.7%,邮电通信业的平均利润率更是高达33.6%。作为建筑业的后续产业,物业管理业利润率与建筑业不可比,而行业利润率最低的物业服务业,却承受着高于其他行业的营业税税率。此外,与物业管理业同税率的金融保险业,享受着国家营业税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却没有一项优惠政策惠及物业管理行业,明显存在着行业高低收入的差别和减免优惠政策的不同。

2、物业管理业的营业税是以企业营业额为依据计算征收,企业负担沉重。在酬金制收费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的营业额为向业主收取的物业服务资金,由物业服务支出和物业服务酬金两部分构成,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是用“以支定收”的方式确定的,具有明显的业性质,其中物业服务支出属代业主收取并用于支付维持清洁、维护秩序、绿化养护、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等物业服务日常开支,具有代收代付的性质,不应作为税基。

3、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在保洁、设备维修等专项服务外包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趋细化,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分包,相关工作必须由相应专业技术部门来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不可能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如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电梯维护等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专业外墙清洗、日常专业保洁、中央空调维保等专项服务,也应分包委托给其他专业公司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与专业分包公司之间存在收入共享问题,在申报本企业营业税时,应允许将外包服务的支出从物业服务资金收入中予以扣减,以余额作为计征营业税的依据。而目前税务机关对物业服务企业在计征营业税时,不允许将各分包专业公司的收入扣减,而是按照收入全额计征,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4、所得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所发《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核定表》中,将物业管理这一特殊业态笼统并入“服务业”中的“其它行业”,此举有失偏颇。其一,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规模偏小,创富能力差,多数企业生存状况困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40%以上物业服务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近20%的企业经营状况“持平”,物业服务行业的微利特征明显,而根据现行所得税关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比,物业管理业被排除在外。其二,物业管理业更不符合国家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物业管理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完善物业管理行业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住宅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国住宅产业从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同样,物业管理行业也亟待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物管经验,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物管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物管新路,以求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相关政策支持上,税收政策的扶持应为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1、独立税目、调整物业服务企业的营业税税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业将面对更加广阔领域和空间。随着各种现代管理措施、先进的服务理念及高科技的应用,物业管理服务将向高端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物业管理行业逐步成为一个集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综合管理行业。鉴于此,建议在营业税税目中单独设立“物业管理业”子税目,比照邮电通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将物业管理企业营业税由现行5%的税率调低为3%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税基,对物业服务业实现差额征收。其一,对代管代付性质的资金,采取以扣减代管代付资金后差额作为计税依据。其二,结合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在保洁、设备维修等专项服务外包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建议比照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征税方式,合理扣减外包服务的支出,将剩余的服务费收入作为计征营业税的依据。如:比照旅游业将全部的旅游收入扣减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费、门票或者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比照广告业以其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广告公司或广告者(包括媒体、载体)的广告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以体现合理税基,避免重复征税。

3、在所得税上,应尊重物业服务业利润率低的实事,实行适当的税收倾斜政策。因物业服务业既非小型微利企业,又非高新技术企业,在所得税上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物业服务企业的各项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项目,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而言,亦应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自身管理,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筹划,如:在物业服务业有关所得税征收方式上,对于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可申请实行查帐征收方式则较为有利;而对小规模且财务管理不健全的物业服务企业,建议采取向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征收的办法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地产,2008(8).

[2]董贤钧.物业管理新十年发展畅想[J].中国物业管理,2010(1).

[3]张亚佩.浅析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9).

[4]徐彦琴.浅谈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0(1).

[5]林常青.关于减轻物业管理行业税收负担的建议[J].中国物业管理,2008(2).

第7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本次参与调查__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3人,18-25周岁9人,占7%,26-35周岁57人,占50%,36-45周岁29人,占25%,46-55周岁19人,占16%。婚姻状况:18人未婚,94人已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人,占2%,高中20人,占17%,大专24人,占21%,本科及以上67人,占58%。居住方式:独居3人,占2%,夫妻二人11人,占9%,夫妻加孩子32人,占28%,夫妻加孩子加老人46人,占40%,夫妻加老人5人,占4%,其他方式17人,占14%。家庭月收入情况:2000元以下4人,占3%,2000-4000元55人,占48%,4000-6000元15人,占13%,6000-8000元22人,占19%,8000元以上18人,占15%。

被调查人员中,34%较需要家政服务,35%不太需要,30%不需要。没有请家政员的原因,57%选择自己及家人有时间做,13%是家庭收入的因素。

家政服务项目方面,被调查人员中,56%选择家庭保洁,13%选择烹饪,9%选择照看孩子,7%选择照顾老人,其它15%。对于家庭保洁频率,52%需要每周一次,12%需要每两天一次,3%需要每天一次。对于烹饪服务频率,30%需要每天,11%需要不定期。对于照顾家中病人,41%选择需要专业护理,29%需要基本照料。对于家中有学龄期孩子的家庭,28%需要接送孩子上学,21%日常家务,21%课业辅导。

家政员类型方面,被调查人员中71%选择钟点工,25%选择白天来,不住家,3%选择住家型>!<。家政员的年龄段:51%选择36-45周岁的,42%选择46-55周岁的。家政员的性别:86%选择女性,14%选择男女不限。家政员的籍贯:52%要求市内,46%无所谓。

在招聘家政员方面,64%选择熟人介绍,32%选择家政公司。而在选择家政公司的时候,46%考虑的是口碑。

被调查人员中,38%的家庭接受每月在家政服务上花费500元以下,41%接受500-1000元,16%接受1001-2000元。3%接受2001-3000元。

1.市场供需存在着矛盾。调查显示居民对家政服务等级需求越来越高,保洁、保姆等初级项目外,对月嫂、养老护理、病老陪护、课业辅导等中高级服务项目需求量逐步增大。现市场尚还不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市场鱼龙混杂,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广大居民面对现在的家政服务供需现状往往无从选择,不是找不到满意的服务,就是不敢接受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2.行业观念陈旧。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而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现在一方面居民对家政服务专业技能需求越来越高,而愿意在家政服务上花的钱却偏低。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怕丢面子,怕受歧视,宁愿无事干或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市场需求大,服务网络少。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34%家庭需要家政服务,说明我区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是庞大的,64%的人选择熟人介绍的家政服务人员,这表明家政服务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导致供需无方,接触难,在短期之内熟人介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不利于家政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4.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家政服务业由于市场广阔,供不应求,只要想干的就可以干,因而造成市场结构混乱。目前新北区的家政服务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市场价格不统一。如月嫂服务,收费价格相差甚大。此外,家政服务员的自身安全和利益无法保障,雇主的利益也无法保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建立巾帼家政服务机构,打造服务品牌。各级妇联作为群团组织,社会诚信度高,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妇联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引进、促进、推进巾帼家政服务健康发展的责任,组织动员下岗女工和外来务工妇女自主创业。要大力引进江苏省“好苏嫂”家政服务品牌,同时大力学习和借鉴山东济南“阳光大姐”、浙江杭州“西丽”巾帼家政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行业树立标杆,带动全区家政服务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拥有专业的家政服务队伍是创建品牌的重要基础,而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是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年底,新北区妇联将结合“好苏嫂”的挂牌,积极发挥巾帼创业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的作用,全方位、高起点、严要求集中培训不同级别、不同档次的家政服务人员,同时还将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家政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家政服务市场不同层次的雇主需求。

3.加大宣传力度,构筑妇女就业平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树立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巾帼家政服务公司,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引导家政服务向产业化发展。鼓励下岗女工、农村妇女自觉抛弃行业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活动,让她们到家政服务行业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再就业。对社区下岗女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详细调查摸底,掌握她们的务工需求,及时向家政服务公司反馈信息,健全全区家政行业人员人才信息库。通过电台广播、电视广告、报纸宣传等形式,对家政服务市场的供需信息进行及时宣传,使雇主和求职者都能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实行双向选择。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新区高知人群集聚的优势,多挖掘市场潜力,为高新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当好后盾。

第8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一、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离岸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承接服务外包国家呈现全球化。全球离岸服务外包规模从2004年192亿美元将增长到2007年的500亿美元。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到2008年,离岸服务人员将从目前的150万跃升至410万。目前,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既有爱尔兰等发达国家,也有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还有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印度是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首选目的地,中国在未来的10年中有望发展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离岸外包中心,Accenture公司及IBM等都认为巴西将成为拉美地区主要的服务外包中心。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离岸服务外包更加关注的目标

降低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一直是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两大动力。离岸外包可以降低35%的成本。竞争的加剧,迫使服务外包企业将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更加关注的目标。服务外包企业必须通过培育或找出一些精心挑选的核心竞争力,并确定从事这些核心活动是世界最优的,然后把人财物等资源和管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核心竞争力上,并将其他非核心活动外包。通过发展良好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内部资源回报最大化;增加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阻止现有或潜在的竞争者进入企业的利益领域,保护市场份额,从而创造更多价值,提升绩效。以金融外包为例,竞争的加剧使银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并将银行业务外包开始向其核心领域和战略领域发展。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信贷机构将其贷款处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不受本国有关法律监管且精于按揭贷款业务的外包商来做。亚太地区的一些银行甚至将抵押贷款等核心业务外包。

(二)从ITO-BPO-KPO价值链升级成为离岸服务外包的主流趋势

外包市场结构正从基础的技术层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转向高层次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更高附加值的知识流程外包(KPO)正在兴起。

1、BPO将继续保持高于ITO的增速快速增长。全球BPO规模从2002年的1100亿美元将增加到2007年的1730亿美元,BPO年复合增长率将为9.5%,高于ITO的复合年增长率6.2%。KPMG会计事务所调查报告指出,BPO外包量可能会在未来超过ITO外包量。

Gartner研究报告表明,美国企业愿意接受业务流程离岸外包的比例由2002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9%和2004年的50%。

印度BPO外包2004年收入达到36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54%。明显快于ITO外包年均30%的增长速度。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在2006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业务利润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呼叫中心业务在印度外包业务领域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35%。而利润率达到30%的BPO高端业务在未来5年将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

2、KPO成为服务外包增长的新领域。KPO需要的是对行业知识有着专家级要求员工,同时也要求更高层次的控制、保密性和强化的风险管理。

大型BPO公司进行多样化发展并开展KPO业务,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使研究标准化。摩根大通、美林、麦肯锡以及其他全球企业在印度都有类似的“附属”机构,为它们提供股票研究报告等材料。Nasscom与Evalueserve公司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全球KPO市场的规模将从12亿美元升至170亿美元。印度有可能由现在的BPO基地过渡成为一个KPO基地。

以印度Office Tiger公司为例,该公司现有员工3500名,其中1/5的员工是会计师或MBA。预计营业收入在1年内增长2.5倍,于2006年3月达到1.25亿美元。并且Office Tiger公司还将收购一家按揭贷款分析公司进行扩张。

二、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还存在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规模较小、从事外包服务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应采取“基地城市+示范区”模式,加快上海等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在宏观政策、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发挥基地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以服务业外包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吸纳服务业外资

目前,服务业外资占中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30%,这一结构与国际外资流动趋势恰恰相反。即使吸引服务业外资较多的上海,2005年服务业吸收外资73.14亿美元,仅占外资总额的52.88%。

1、积极稳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服务外包业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对会计、电信等服务业,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要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审慎开放。

2、推动世界知名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并在引进和推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吸收其在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项目方面的丰富经验,迅速提升高端服务的能力,推动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

(二)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达到4000人才能建立自身在承接大型项目上的优势,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对外的信誉。我国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公司人员仅4000人,收入仅1.01亿美元,中国30家大型软件公司当中只有6家达到CMM五级认证。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INFOSYS员工突破5万人,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财年预计收入将突破30亿美元,印度的30家大型软件公司全部达到CMM五级认证。

必须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重组等聚集性措施,形成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以补贴的方式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维护和进一步完善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等服务标准国际认证。对商务部确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企业,要积极给予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研发资金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推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大型离岸外包项目提供信贷保险服务等。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体制。构建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与相关执法部门间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形成部门协作、区域互动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改善保护知识产权、企业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环境。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规定,加强承担第三方容灾备份业务的机构建设。

(四)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尽快出台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可将服务外包业视作高新技术产业,抵消企业所得税法调整后“示范区”内离岸外包企业所享受的15%的优惠税率将上调到25%带来的冲击。对离岸服务外包,暂不区分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服务,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借鉴当年我国为促进商品出口而采取的出口退税政策及效应。对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给予免征;对于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可以给予退税。

(五)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当前,缺乏从事国际服务外包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约我国承接欧美离岸外包业务的发展。为此,要将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培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长期性的、战略性的举措来抓。

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制度。吸引国外熟悉欧美市场、国际业务流程管理和能与欧美外包客户直接进行业务沟通的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外包专业教育。吸引境内外机构和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兴建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和非学历教育。建立服务外包人才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对服务外包领域急需的新职业开发。鼓励跨国公司与国内培训机构和大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六)巩固日、韩服务外包市场,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

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以日本和韩国低端的数据输入等BPO业务为主,产业利润率低,承接欧美服务外包刚刚起步但利润率高。

1、巩固日、韩服务外包市场。利用在日本、韩国软件市场逐渐建立起来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使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在日本和韩国金融、电信、游戏等领域发包量及发包层次,积极扩大在日本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外包市场,扩大与韩国在文化资讯、移动通讯等领域的人才资源合作。

第9篇:服务业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一)实习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每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有特色的实习管理模式,黑建筑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一套运作良好的实习管理模式和简单易操作的管理体系。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通过制订相关文件和不定期不定时采用各种方式抽查监督实习环节的落实情况;中间协调由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科负责;具体工作则有实习工作小组完成,实习小组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认真执行相关管理文件的工作要求,落实教学部门对实习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并及时了解实习状况和采取措施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反馈实习效果和操作过程中的信息。

(二)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把握人才市场脉搏,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选择理想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建设实习基地:1.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2.综合性较强,能够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如在水一方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酒店;3.品牌价值高的五星级酒店和业内知名旅行社,如上海佘山艾美酒店、海外旅行社哈尔滨分公司等;4.稳定性强。

(三)实习过程中实践和理论失衡严重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并希望实践能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而使学生毕业就具备较高专业的水平。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践一年。在企业实践这一年,学生就很少有静心思考和调查的时间,加之指导教师一般在校都有教学任务,很难到企业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企业和学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感

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某种偏见,导致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且旅游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接触的人杂,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招收的是“服从”调剂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规划,基本功不扎实,在实习的时候也不安分,存在应付了事混日子的思想。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爱上旅游专业。

(二)实习基地建设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当前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向实习学生要效益要产值;学生要的是实习经验,学生更希望能积累多种经验;学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另一方面提高办学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实,平衡各方利益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学校在向企业安排实习生前,先按企业需要培养出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应变能力强,工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相信企业是能够尽快认可学生并积极安排岗位实习的。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建立稳定的实习伙伴,还要建立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课程和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

(三)实习模式国际化

中国加入WTO后,旅游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国际影响越来越明显。这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把老师送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学习,送到旅游管理专业先进的国家院校去交流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和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提高实习调查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里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习任务,但是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的质量还有待提升。提高实习报告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实习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强调实习调查报告是实习评定中的重要部分,进而推动毕业生重视调查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