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2009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以师资、干部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教师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在本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职教发展内涵。因此,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以此为手段提高专业教师的职教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
一、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有不少都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没有教学经验,缺乏专业实践和高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这便导致了他们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生动的内容,不能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的设计远离实际,停留在课后作业的水平上等。这种欠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对专业课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尽快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二、目前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职院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文件,而高职院校还没这方面具体指导文件,高职院校及系部零星出台了一些“暂行管理规定”,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下厂实践,普遍存在对口的实践岗位稀缺,实践单位工艺单一,教师实践岗位重复。同时,企业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教师不能参与相关新品研发、工艺改造、项目申报等实践岗位,未达到实践的预期效果。
三是学院与企业沟通协调不够,企业承担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对教师实践情况跟踪不够,实践管理运行中出现学院与企业脱节,实践工作留于表面的现象。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已派出多位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要顺利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将此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管理制度。
1.选派教师从点到面,选派程序层层把关
选派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应优先考虑专业课教师,先选派业务素质好的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再选派其他专业课教师,经过三年时间,争取所有专业教师都能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每位教师根据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合作企业要求,可在寒暑假,也可在学期内申请脱课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践锻炼,累积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5个月。实践教师需要严格按照选派程序,先提出申请,填写《审批表》和提交《实践锻炼计划》,经所在教研室、系部审核批准,报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备案,同意后方可下厂参加企业实践。
2.实践企业与岗位的选择
实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践目的选择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一般应在系部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中选择,优先选择生产正常、管理规范、有较大生产规模、技术先进、产品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以强化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特点、典型生产工艺等的全面认识。
3.明确实践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下企业实践主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参与实习单位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岗位操作,参与生产车间管理与产品开发,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2];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专业建设,对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及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参与企业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等工作。实践内容应体现如下要求:①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充实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实效。②必须与系部专业发展相结合,以进一步储备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③必须与自身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着力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拓展专业外延。④必须与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相结合,即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了解实践岗位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参与职业工种技能的培训与鉴定。
4.实践期间的管理与考核
(1)确定企业联系人。要求接收企业有专人负责实践教师在实践期间的各项工作安排,与教师一起制定实践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2)签订协议。被批准下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师应与学院、企业签订《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协议书》,内容包括教师实践锻炼期间三方分别应履行的责任。(3)考勤。实践教师应严格遵守企业考勤制度,实践企业负责对实践教师进行考勤,并每月提供一次出勤率情况回系部,系部根据企业给出的考勤表进行考核,统计出勤率,上报学院人事处。实践期间如需请假,必须向实践单位履行请假手续,如请假超过2天,还须报系部批准,超过3天,按学院人事处请假制度执行[3]。
5.过程管理
(1)实践教师应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与制度,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进行岗位实践,并做好工作笔记,在实践中期回校为全系教师作一场实践汇报。(2)所在教研室要及时掌握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情况,做好沟通联络工作。(3)系部将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检查和走访,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同企业督促教师切实做好实践工作。检查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若检查发现实践教师两次以上无故不在岗,则专业实践考核为不合格,并按违纪处理。(4)对违纪教师将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取消所有实习待遇,并视本次实践经历无效。
6.总结和反思
实践锻炼结束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做如下总结工作和提交以下总结材料。(1)由实践企业对下厂教师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作出评价,填写《教师实践培训鉴定表》。(2)针对自身实践岗位写出相应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及操作报告或产品(项目)开发报告。(3)结合实践锻炼的实际工作项目,对所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或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并提交一份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完整的项目化教学设计。(4)撰写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总结报告》。总结中至少应体现如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吸收消化企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新工艺、新办法,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思考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及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现行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等;思考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途径;思考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安排、培养模式、设施设备的配备、师资队伍等是否合理。并结合上述思考和岗位调研,对系部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培养“双师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教师在“做中学”,再在“做后教”,切实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明确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明确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方向,使得教师对今后的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要,从而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炳和,罗元,束惠萍.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
设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8,(9):86-87.
[2] 关锦文.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
(一)师资力量问题
电子商务是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课程融合了技术和商务两方面知识。一方面,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都是新兴的学科,通常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要么是技术类专业,要么是经管类专业,能够对两方面融会贯通的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对企业实际商务运作的经验。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引用实际案例,但也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给学生深入的引导,很难让学生体会实战的情况,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训软件作用有限
目前各大高校为解决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问题,多引用实训软件来摸拟电子商务实践操作。但实训软件只能够练习网络营销工具的使用,并不能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商务环境。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变化快,实训软件普遍存在更新升级不及时的现象。因此,大多数实训软件都难以满足实践练习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大学课堂普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理论信息量的传递,老师容易控制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但电子商务是实践先于理论发展的专业,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中心式”的课堂,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不能感受网络营销的实际环境,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不灵活
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面对单一的试卷考试方式,多是为应付考试,考前几天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考后又会忘的一干二净,根本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
二、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构建
(一)互动式课堂
1.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真实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借助企业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发起讨论,做出适当总结。通过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入企业头脑风暴的讨论模式,从而增强实战感。
(2)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增加成就感,以产生学习的兴趣。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涵盖了从产品策划到销售推广,由网站开发到网站运营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在每个电子商务阶段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
2.建立从实例到理论的教学思路
一般情况下,教师介绍课程知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即先介绍基本理论或技能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练习实践。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具体的实践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工作有所依据,减少犯错的机率。但也容易让人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缺少灵活性。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领先于理论的新兴专业,行业的理论规则都还处于发展形成的阶段,要求从业人员能够从根本上了解网络环境,灵活的使用各种网络工具,能够制定有创造力的营销策略。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因此,将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式转变为先展示完整的案例,或直接进行实习实践操作,再通过现象总结理论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中总结理论规律,一方面充分接近商务环境,适应网络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分析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接触校外实战环境,建立实战平台
1.鼓励学生进行调研分析活动。电子商务的工作不只是推销和宣传,还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通过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对手的调研和分析,掌握市场环境,才能制定适合企业经营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亦是如此。在电子商务尤其是经管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市场调研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工作,一方面,可以熟悉调查工具,培养市场分析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的接触可以增进对商务环境的理解,对于将来进入真正的市场环境做好准备。
2.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实践。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时代,网络上有很多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商务平台。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条件在各大平台上进行实践操作是进行网络营销实战的好机会。如在淘宝网、拍拍网上开店。利用威客网,以企业的真实的电子商务任务为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将课程与网店经营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经营,课堂上组织讨论,对营销效果进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增进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
(三)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不再只看学历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因此,单纯的知识点考查已不能满足对人才能力的考核。跳出传统考试方式的框架限制,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结合试卷、课堂发言、实践总结、项目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考查。将实践部分加入到考核中来,不仅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多方面尝试,提高自己能力。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本身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始终带有局限性,尤其是营销管理相关的部分,难以给学生以足够深入指导。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的方式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落实于企业经营,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深入企业,切实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五)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大赛,模拟实战环境
关键词: 高职专业教师 任务驱动法 企业顶岗实践 实施
1.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现状分析
1.1调查内容
主要对江苏颐海药业、江苏康宝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扬子江药业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调研,以访谈的形式与车间主任、生产部部长和人力资源部部长等企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与交流。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可行性、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学校的教学改革及培养目标、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技能要求、企业能够提供的条件、企业对学校的要求、合作企业必备的条件、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的必备基础等关键问题,本着互惠双赢的基本理念进行坦诚交流与友好协商。
1.2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调研和访问,了解了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层面:缺少政策的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学校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缺乏沟通;二是学校对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
教师层面:一是教师下企业积极性不够高;二是实践不能顶岗;三是某些教师自己的态度不端正。
评价层面:顶岗实践的评价缺乏科学性,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针对上述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现状,为确保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在调研的基础上,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加强对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监督和管理。
2.任务驱动法
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是带着问题、任务去企业实践的,在企业中围绕任务展开顶岗实践,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考核和总结顶岗实践过程。
2.1任务驱动法实施步骤
2.1.1专业选择。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获知需要进企业实践教师的专业,安排的进修专业应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安排新兴专业、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专业为主、为先。
2.1.2企业选择。专业确立后,开始选择实践企业,应主要选择在当地行业中代表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工培训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联系的企业实践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长久性的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2.1.3制定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在与企业沟通好实践的时间、人员、地点后,制定该地区(学校)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包括实践的专业名称、参与的学校数量、教师人数、起止时间、实践任务、考核办法,等等。
2.1.4信息公布。将制定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通知相应学校或在网上公布,教师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交申请。
2.1.5确定任务。统计教师提交的申请,依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分布、需求等综合情况统筹安排,确定实践人选和任务。
2.1.6监督管理。实践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目的和纪律;实践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企业实践的各项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2.1.7总结评价。教师进企业实践后,要求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对完成任务的教师进行奖励,为组织好下一轮的进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2.2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2.2.1目标明确化。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水平,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纽带。
教师根据企业实践的具体任务,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为自己到企业顶岗实践的任务,带着任务去企业顶岗实践,就会明确自己要干什么,顶岗实践的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针对性。
2.2.2管理人文化。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由于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导致的专业种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不相同,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有所差异。在总结平时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带着问题、任务去企业实践,而实践的任务由教师自己亲自选择,所有任务来源于教学实践,贴合教师需求。在企业实践中必将认真对待,积极行动,自觉地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服从企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和管理,遇到实际问题也会主动地请教指导老师,因为在规定实践时间内,如果完不成自己的任务,就会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就时时提醒实践教师,必须完成自己的企业顶岗实践任务。这样,学校和企业管理起来就会大大人性化,也将大大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
2.2.3考核科学化。顶岗实践是综合训练教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进一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保证教学效果和实习质量,应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才有利于促进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践质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专业技能评价体系。
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考核,除了一些必要的表格填写、企业考核之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师企业实践的任务完成情况,从企业实践回来之后,每一位教师应向学校管理部门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由自评、教师评、校领导评相结合,其中,自评占30%,教师评占30%,校领导评占40%,总评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应的分数分别为90、80、70、60分,60分以下判为不及格。实践总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应的报酬,应重新申请参加下一届教师企业顶岗实践。
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一线,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充分了解企业,亲身体会企业的真实需求,受益匪浅,使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化、管理人文化、考核科学化,从而确保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丛培柱.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0,(30):181-182.
[3]谭绍华,雷道学,吴刚.重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职教创新,2010,(2):85-87.
[4]蒋华,钟桃英.职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58.
[5]王.高职教师顶岗实习锻炼的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9,(7):103-104.
[6]周晓红,李春光.浅谈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0,(4):163.
[7]张艳英.顶岗实习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7-39.
[8]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6-17.
[9]李秀疆.为职业而教――顶岗实习的感悟[J].交通职业教育,2010,(1):53-54.
关键词:企业深度参与;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4]王丽,杨文军,葛科.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139-14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level,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s not enough,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enterprises are not so enthusiasti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mode, expand the forms of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to realize all benefits of school, enterprise and teach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 i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rough practice in enterprise.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实践;校企合作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nterprise practi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47-02
0 引言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拥有一支符合职教特征、教学要求和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既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1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意义
1.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不仅能够了解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能够了解自己所属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将课程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所了解到的企业的聘用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培养标准;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1.2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 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活动,能够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相关岗位的职责、操作规范、企业的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同时在专业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为教科研工作积累素材,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1.3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职学院的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根据具体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内容,施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职业学院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能将课程内容贴近工作岗位,更新原有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实践技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更鲜活的资源。可以说教师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4 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资源共享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可以深刻的感受企业文化,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获取实践经验,为教科研工作积累更多资源,也可以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建议。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能够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交流,形成学校与企业资源多元共享、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 教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只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的激励机制,使得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的需要或迫于学院的压力才进行企业实践活动,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实践,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刚熟悉和适应了企业的环境,还没有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要离开企业了。其次,如果不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或学院硬性的规定,这项活动跟教师自身利益没有太大的关系,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去企业实践,即使去了企业,也只是去企业看一看,没有真正静下心进行顶岗实践,不从事具体的工作,自然没有收获,了解的也只是企业表面的东西,甚至打着企业实践的幌子,去做其他的事情。最后,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待在学校,社交圈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自己也觉得没有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不愿意到企业。实践结束后,往往由企业出个证明,盖个公章而已。通过对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后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填写的实践日志中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完全雷同,从教师提交的实践总结及相关论文中看不出教师企业实践的痕迹。
2.2 企业实践制度体系不完善 虽然许多职业院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制度,但只是通过制度来制约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没有健全完善的过程监督机制,甚至是为了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而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企业实践的内容、形式、实践的企业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实践的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只是要求教师个人提出申请,学校批准后,教师自己去企业实践,在企业实践结束后,由企业出个证明,盖个公章,提交一份企业实践总结,期间的各项费用都由教师自己承担。通过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填写的工作日志中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从企业实践总结中也看不出教师在企业真正干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同时,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大多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企业和学校都不会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否按时上下班,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都依靠教师自觉自愿,在实际的企业实践工作中,教师的工作表现并不是很好。
2.3 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不够 大部分企业都是教师自己动用关系联系到的,也有的是系部帮忙联系,合适的实践企业难找。据一些教师反映,自己在企业实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接触不到企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时间过长企业反而会觉得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进度,长此以往,教师个人对于企业实践的态度也会变得消极,不利于企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大部分企业也不太愿意安排教师的实践工作,将接纳教师实践视为负担,即使是勉强接受的企业也多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面子,特别是短期的实践。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实践教师没有要求,不会安排具体工作岗位,也不希望教师参与企业的活动。
3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
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协商,因为它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观念问题、制度问题、时间的问题,还有统筹规划问题、监督管理问题等等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的条件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每一项工作都牵动着每一个利益主体,因此,需要多方的积极配合来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目标。
3.1 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要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积极性,职业院校就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做,要在时间和经费上对实践教师进行支持,要舍得投入。
3.2 制定和完善企业实践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实践制度,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成效作为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师到企业实践之前,要事先制订一个较为科学的企业实践计划,内容包括企业实践的目的、准备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教师带着任务和问题到企业,要有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够承担和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实际的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的整合,理论联系实践,还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3.3 加强过程管理 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除计划之外,必须要有本人亲自填写企业实践记录,实践记录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遇到的问题、感悟、收获等方面。学院要将教师实践记录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考核的标准之一,计算工作量。由学院安排专人到企业z查教师是否从事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工作、上下班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等。并与企业核实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师所记录的出勤、工作质量、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
3.4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的成效如何,还取决于学校是否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共赢。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真正为企业解决诸如管理、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认证、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教师既然来到企业进行实践,就必须要认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服务意识,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工作中实现价值。企业方面应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强化人才意识,支持和服务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效果
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发挥教师流动中心“多元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功能,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出台了一项鼓励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规定各系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脱产到企业进行整学期的挂职锻炼,除基本工资外,按行政坐班人员计算课酬。要求实践的教师每周五下午到学院人事处汇报下周的工作计划和本周的工作总结,提交挂职锻炼日志。会计系选派何玉玲老师到宁夏用友公司进行了4个月的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教师本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何玉玲老师获得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信息化教学三等奖。总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剑,李宇红.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和促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9-5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majors' production practice effect, many reform and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in production practice. Methods to improve production practice effect and students' interest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工科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改革;实践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jor;undergraduate;production practice;reform;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87-02
0 引言
生产实习对于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生产实习时间长,接触面比较广。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将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是一次重要的认识社会,了解企业,转化思想的过程。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经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研讨会”上强调“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实习作为高校本科生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应该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足够的重视。
1 现阶段生产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但是因其影响因素较多,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1 工科性质的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主要原因:①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进入企业新环境也不熟悉,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学生在实习中,是一种学习的性质,不能给企业创造利益,相反会带来诸多不便。②企业生产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生产实习的安排和接待;现在社会网络和信息转播发达,也有一些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被泄密而带来诸多不能预料的后果。③现在人才流动顺畅,就业形式紧张,企业也不需要通过学生生产实习来发现人才和招聘人才。④高校实习经费紧张,相对所要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实习费在企业看来没有多大意义。
1.2 生产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源于企业处于对生产安全以及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考虑以及担心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流于 “走马观花”的形式。有的生产实习基地对于生产实习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配合,负责讲解的技术人员责任性不强也会影响生产实习效果。
1.3 带队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相对而言实践经验特别是生产经验是比较欠缺的。而且实习地点时有变动,指导教师也很难面面俱到的对每个企业有充分的认识。
1.4 生产实习方面进行的改革研究也相对较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待进一步提出。很多高校都存在重视科研立项,而教学改革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学改革中,理论教学改革也相对比重较大,而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更少。
1.5 生产实习实践紧张。根据教育部安排,目前高校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总时间合计为5~6周。生产实习所占比例最大,但是也只有3周左右。如此短的时间,学生要真正熟悉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管理方案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可以达到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生产实习形式化”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2 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的举措
针对生产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本教改课题小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结合课题组多年来参与生产实习教学的工作经验,提出提高生产实习效果的各项措施。具体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2.1 调查企业、带队教师以及学生三方对生产实习的认识和想法 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在企业、带队教师以及学生三方中展开调查,得出目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各方从各自角度和全局角度对生产实习目的和效果的期许和建议。通过实际调查,更好的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2.2 研究如何提高实习单位及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基地是将学生融入到企业里的各个职能部门,实习工作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操纵在各部门的有关管理人员手中。这样实习单位及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效果。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使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实习基地是整个生产实习环节中最重要的,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基地起了主导作用,企业及实习部门是否积极和认真,对实习最终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为了发挥实习基地的积极性,必须要实现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不能只是一味有求于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主动性,进行的举措有:聘任基地单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聘任各管理部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为实习企业进行人员讲座与培训;派出学校专家为企业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协同攻克等。总之,要不断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密切二者关系,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
2.3 探索多种实习模式 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是将学生集体组织起来安排在相关专业的企业定时定点的进行,因为受到实习时间、地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影响比较多,因此除了传统的实习模式,应该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相结合的方案。这主要有:①将集中实习安排修改为分散实习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下进入某一个企业的学生人数大大降低,减少了企业的压力,也不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企业易于接受学生。这种模式下一定要注意三方的沟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②重视仿真实习。现在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可以通过电子音像、三维动画等多个渠道,对于一些在企业无法动手的生产环节,使学生通过观看而获得直接的认识。③发展校内的微型实习基地,同时将校内实习基地动手实践与校外参观相结合,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④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实习的三个方面,为了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可以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有效延长了实习实践,加强了学生对企业技术、生产设备的掌握。
2.4 探索提高带队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带队教师在生产实习中不仅起着管理和组织学生的作用,也要协同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由于企业技术人员还有生产任务,所以很多时候主要依靠带队教师为学生讲解生产现场,答疑解惑,所以带队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实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采取以老带新;安排教师在假期进行工厂实践;对带队教师进行专业强化培训;稳定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强化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对带队教师的考核等方法,努力塑造出一批“双师型”的教师。
2.5 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探索提高学生实习兴趣的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完善实习前、中、后三阶段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实习中的考核制度以及实习后的考评制度。注重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对实习学生实行分组管理,利用学生“乐于竞争,品尝胜利”的心理特征,在教师有意的激励下,同学之间、各组之间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操作竞赛。
3 结论
通过三年的不断改革和实践,总结出目前影响毕业生产实习的主要因素及新形势生产实习环节出现的新的问题;总结出提高企业对生产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总结多种生产实习模式的实施细则,并对各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对,将各种模式在整个生产实习环节合理安排组合,形成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总结出增强带队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总结出提高学生生产实习积极性的方法。这些改革和实践,显著提高了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创新创业能力,使得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涛,苏秦,乔建明.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工程,2009,12(4):131-134.
关键词:零距离接触;实践经验;应用技能型人才
现代企业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授者,多数高校教师硕士毕业即步入教师岗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熟练,必然导致其培养的学生上岗适应能力差,难以满足市场及行业的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迫在眉睫。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实践和行业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特定性、触摸业务的具体性、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法与途径
1.“订单选送式”培养模式
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已成为比较广泛的现象,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可以采用“订单选送”式选派一些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观摩考察,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接受实践业务和技能培训,要选择合适的企业、对口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也要求企业提供实践资源和行业专家、技师、工程师等能工巧匠作为专、兼职教师,带领教师步入企业工作岗位,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如果没有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教师掌握实战经验无从谈起。
2.促使“校企”深度融合
在政策、资金、办学条件允许下,如果能实现校企合作与融合是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的快捷方法,这会使得培养方式更直接,培养人数更多,培养条件最全面,降低了其他方式的限制性,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层出不穷,技术和工艺日新月异,教师通过校企合作, 通过一定过程直接学习到企业的新方法、技术和经验,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科研项目、拓展科技服务活动,实现教师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成为教学能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行家,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3.注重“过程”渗透
增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能够促进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对培养机会的珍惜意识,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对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视,应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先选择典型企业、教师有兴趣的岗位、激发热情的技术难关、提高竞争意识的业务等培养教师综合能力。让教师及时写总结、制定解决方案、作课题,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对教师的学习及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考核, 在过程中,让企业专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应用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并给予评价和评奖,而后需要不断调整、修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形成“工学结合”的再培训机制
企业是增加实践经验的大本营,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离不开企业,要进行“工学结合”的再培训机制,形成“先学―后教―再学―精教”的教学模式,即青年教师入岗前先到企业实习实践一段时间,把企业视同学校,让教师接触到学校之外的实践工作,教师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能及时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用在教学中,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长期的过程,等教师把一定的经验积累传授之后,可以再次到企业调研和实践,再把新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对于肯学习、愿实践、技能强、善研究、能创新的教师多奖励。由教师身上体现理论和实践双重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实施“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深远作用
1.激发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自主性
多数教师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周围环境还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单一甚至有些枯躁,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他们有机会与企业接触,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情况,掌握自己在学校里无法见到的知识,能够开扩视野,增长自身阅历和实践知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兴趣,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提高经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培养拓展能力和发挥创造力。
2.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通过与企业接触、交流和学习,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利于丰富教学素材、总结教学案例、开发优秀课件、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岗位仿真教学等,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也为专业设置、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提供条件, 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让教师的课堂不再是“闭门造车”,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技能性。也利于教师们走出原来单纯的理论框架,促进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77-04 中图分类号:0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全新课题,相对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经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强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素质,将成为网络工程领域的佼佼者。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是网络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成绩以及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而且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师资不足以及过程管理与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网络工程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如何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改进和提高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目标,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3方面的共同努力。
1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不够规范,在一些主要环节上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监控或监管不严,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报酬又很低,加上学生由于忙着找工作和考公务员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不经常联系甚至联系不到学生,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不够,最后只是在设计质量和论文写作上把关,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2)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指导不到位和放松要求的问题。在分配毕业设计任务时,每名教师一般会指导3~5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还存在过宽、过大、过难、过虚、工作量不足、与专业方向不一致、应用性不强、重复率高、更新率低等问题。
在论文评阅和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有时指导教师出于不影响学生就业的考虑,加之毕业生数量多、答辩任务重、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就会对学生放松要求,以致出现答辩流于形式、走过场以及评分结果不客观等现象。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认为不好好作毕业设计也能蒙混过关。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导致主观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时间段也是学生就业的高峰期。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对毕业设计没有很上心;更有甚者,有少数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采取网上下载、改头换面、抄袭甚至雇佣“”等方式,以达到顺利毕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教师指导不认真、学生主观不努力等原因,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2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具体来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大学前3年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后期发展潜力;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学校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顺利工作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在2008级学生中开展试点,在其大学本科阶段的第6个学期末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挑选约一半的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培养,另一半学生则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改革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外,还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就采取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的方式,对毕业设计一些关键过程进行改革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包括选题、开题、项目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对于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学校落实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与合作企业一起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把关,保证毕业设计课题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企业导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意见和设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企业工程实践案例为背景,共同为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
2)开题阶段。
学生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以后,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了解项目的背景和需求。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设计资料和项目信息,按照学校的规范共同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认识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指导学生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含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
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检索与搜集相关文献,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定期检查。企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让学生熟悉企业工程项目开发的规范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和相关要求,独立完成包括文献综述及方案论证等内容的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3)项目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阶段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实现、测试与维护等环节。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指导任务由企业指导教师承担,院系要组织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企业监管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前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进程是否与开题报告规定的一致、毕业设计内容是否充实以及文档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给每个学生评分,评分结果按照10%的权重计入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发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就论文的内容和格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以便学生在返校之前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4)答辩阶段。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给出毕业设计成绩和参考意见。对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家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学生在进行正式答辩前,其毕业设计成果必须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审核,若有任何一方不通过,该学生就不能参加答辩。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通过PPT和现场演示方式汇报其在企业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成果,答辩委员会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是否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以及毕业论文是否符合学校规范和相关要求等,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企业评价、总结报告与毕业论文的质量等分别给学生打分,最后按照加权方式计算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5)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逐步改进和完善的工程,对于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过程,学校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吸取企业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毕业设计培养方案。
3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实施案例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目前学校已与哈尔滨、大连等地的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10余个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覆盖网络工程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专业方向,为实施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企业名单见表1。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2008级和2009级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毕业设计改革。试点学生在大四进入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研发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为联合指导教师,他们根据关键技术凝练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达到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08]http:///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860/201 102/115066,html
[2]苗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5):15-17
[3]朱玲,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140-142
[4]龚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8
【关键词】汽车专业 教师 发展
汽车专业,是一个技术不断更新的专业,这也就决定了汽车专业教师需不断发展其专业水平,但汽车专业又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在我国,修理汽车熟称“修理万国车”,因为我国拥有全世界的车系,要想一个教师能精通各个车系,显然是不肯能的,因此汽车专业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有明确的车系方向,而这个方向的确定,需要学校来创建这样的平台。下面就我从一些兄弟学校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作简单介绍,希望能为学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1、传统评价制度的弊端
传统的教师评价多是奖惩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主要着眼的是教师的过去,面对的只是少数教师。这种评价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而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2、从评价的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价内容应该以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艺、教育教学能力、技能水平等)、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等)看成是专业素质的基本成分,确立以教师职业态度、师德水平、专业知识、学历、业务能力、教育科研等方面为主要评价内容,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职业态度、师德水平是直接关系教师形象的因素,在评价中要予以特别重视。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元化: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的运用上,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记录袋,在教师评价中通过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来记录和引导教师的成长。成长档案袋设置成展示型档案袋和过程型档案袋有两种,把着重点放在建立过程型的档案袋上,通过过程型的成长档案更能把教师的每一步成长都记录在册,教师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而不是仅仅“秀一秀”自己的成果,评价的目的也不再是给予教师好与不好的结论,而是注重教师在业务学习发展过程中成长和改变的事件记录。
另外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解决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多教师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二、多种模式培训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培训和发展必须贯穿其专业生涯始终。调研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发现,教师参与校内培训、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竞赛训练和企业实践,是促进汽车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校内培训
校内培训是一个新老师进入一个学校接触较多的、培训力度最大的培训项目,因而校内培训的质量对新老师的影响相对较大。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
(1)授课能力的培训
一名新老师,进入到学校,如何去分析学生,如何去掌控课堂,把握教学的节奏,这都需要进行培训,单独通过优秀老师的一两次课程的指导,显然作用微乎其微。学校可以通过安排一名优秀教师为主课老师,新进教师为辅助老师,通过一学期左右的配合教学,进行学习,新老师基本可掌握授课能力。
(2)操作能力的培训
作为汽车专业的新老师,在大学中学习的都为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相对较少,这与职业教育中实践性知识较多,理论性知识较少正好相反,因此在进行校内培训时,更多的应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
2、依靠专家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内教研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虽然它形式众多,但从引领者的身份而言,主要有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两种。相对而言,前者是引领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稀有资源,主要是从事汽车行业的资深人事,他们最清楚社会发展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最了解各个车系的最新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是学校专业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者和实践者。
3、凭借课题带动
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关键。而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最主要策略,就是课题研究。教师结合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其中教师是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中,打破研究高不可攀的神话,在教学的过程中勇于反思、探询、研究,以亲身感受去验证、理解、关注,进而发现、提出、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教学案例为切入口,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教研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使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竞赛训练提高规范性
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评价职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汽车专业竞赛的比赛重点更多的是汽车维修的规范性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维修规范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在专业技能上能有较大的提高。
5、企业实践提高技能
汽车专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产生在企业,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来提高理论知识,但要提高操作技能,那就需要到企业理去实践,只有经常在企业理实践的老师,才能更好的了解一些操作的技巧,才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以此作为自己能的提高方向,同时,通过企业的实践也能让教师感觉到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使其能有发展自己专业的意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实在在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自己的专业。
以上是我从一名教师角度,对目前一些学校提高专业教师发展,取得较好效果的途径方法的总结。总之,汽车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内在动力、更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和科学的方法引领。
参考文献:
1.黄绍裘(美),黄露丝玛丽. 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2007;
3.王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