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有关战争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战争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战争的作文

第1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教材

语文课标的宗旨是培养学会使用语言的人,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说不出得体的话,写不了文章,就不能说他学好了语文。而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时间长度与宽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时,如何能够产生思想的深度?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精准的导引,精确地训练,精细地评讲。我曾利用网络资源制作PPT做过如下尝试。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挖掘并拓展相关内容,有

效利用PPT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我上《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先让学生学习了相关课文,让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有所了解,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感悟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又利用PPT做了有关战争的专题,在真实的数据、画面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多么可怕,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多么难能可贵。其中主要内容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朝韩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叙利亚的现状等,并以“现代战争的代价”引出战争对于生态环境贻害无穷,真正让学生感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对“和平可贵”的认识,如此再来让学生以“和平的祝祷”为话题作文,其感悟更深。平时的课文基本都可以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写作迁移训练,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再如,根据课本提供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我从学生习作中归纳整理出带有共性的不足之处,制作课件,作为作文评讲课的素材,让学生据此总结出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日后的作文中能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第2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课程资源开发

背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入手,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讲,提升学生自我思想品位,正确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反映出对自我的认识,能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能感知成长中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能体验社会交往中的故事和感触等。通过教学反思我感到:以往对开发写作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开发不多,所以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教学,也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初中学生本身受经历不多和写作素材积累比较少的限制,如果课程资源不能有效的开发,在上作文课时,往往感觉写作文无从下笔,提不起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备课组教师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对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感到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努力挖掘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各种课程资源,并注意与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有效地增加知识的投入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才能实现对学生写作方面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案例(1)从学科之间的教学整合中开发课程资源

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来看,对学生的写作,都有许多可挖掘的素材。对语文老师来说,也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利用。但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呢?写作教学如何与其它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呢?我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着这个问题。以前曾经与政治老师上过一次有益的整合实验课,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学生反映比较好,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与历史本身都属于文科类,有许多相通之处。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就蕴藏着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活生生人物形象通过影视的渲染、提炼、加工和放大作用,对激发学生写作方面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对培养学生产生写作灵感和写作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设计,其中作为写作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收看影视录象后的“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对“战争”这一话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本节课中历史事件影视录象的观看,看谁的视线明亮、明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我在课前把写作要求布置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整合课如期举行,历史课上那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影视录象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的场面: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血腥残忍的画面。孩子们的视线中,满是红色的海水,断肢残臂;耳边只有枪支的扫射,榴弹乱飞,爆炸、惨叫的声音。我和孩子们的视线凝固了,心灵被震颤着。伴随着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活跃和丰富了学生的联想,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激情和灵感。整合过程对我和学生都有许多新鲜感,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讨论的非常投入和充分。在学生反馈的作文中也感到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许君贤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终于明白,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一道生与死的天堑;战争就是眼见着战友的牺牲,自己却无能为力;战争就是用鲜血浸透的无数军装。这就是战争,我所看见的战争!的确,我们离战争是很远,但那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就在伊拉克,那儿的人们正饱受着战争带给他们的妻离子散,家园尽毁,可我仍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是我,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会看到在天空的另一边,象征着和平的白鸽会冲破战争的牢笼,将希望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学生的作文中,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评析:教师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有机整合,相互利用对方教师和其它方面的课程资源,挖掘出对方学科的教学优势,发挥其对方学科的教学特长,关注对方的教学视角,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所利用,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值得提倡,对开发课程资源有积极的意义,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广泛地深入探索和研究。

案例(2)从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整合课程资源

按照以往家常课的写作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几篇范文,提出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剩余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反思中感到,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兴趣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应该进行教学改革。

我有这个想法并不是偶然的,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校本研修,新的课程理念感染了我,开发课程资源的思想激励着我,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参与,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内涵,重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动了一些脑筋,做了一个有心人,落实科研先行的理念,研究和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充分地开发了课程资源,注意各种课程资源之间的有机整合,重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营造了比较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写作教学与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受----积累----体验----思考----发现----领悟-----写作”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看---听----思----说----写结合起来,教学效果确实与以往大不一样了,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了。

评析:把学生看来比较枯燥的写作课,变成生动、丰富、活泼的课程,教师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学生喜欢课程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教学过程新颖、有兴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展示自我,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课堂知识和信息的投入量,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理解和认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然后在教学行为上能及时跟进,研究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和怎样与教学有机整合起来等问题,努力探索出合理使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3)从学生的作文积累中挖掘课程资源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以前我挖空心思地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中去寻找好词、好句和好的范文,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备课组教师之间的集体反思中感到,最好的方法是挖掘学生身边的写作素材,寻找他们自己喜欢的各种写作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觉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往往是最感兴趣的,有时他们会苦苦的期盼着老师的评语,经常偷偷的窥视着其他同学的成绩。其实他们就是想要得到老师的一句赞许,也许这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需求吧,也许他们想为自己鼓劲吧。老师的评语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风景,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怎样在学生的作文中挖掘出有指导性的范文呢?首先我要求学生重视作文方面的生活积累。因为学生自己积累的作文,本身就是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随笔,注意观察生活中真实的、感悟最深的事情,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做一方面能体现写作的实效性,学生有东西可写,印象深刻,活跃发散性思维,容易提高写作灵感;另一方面也能对写作素材和语言进行积累,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也是有益的。我鼓励学生把一个学期的作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类型,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收藏,这样既能方便他们利用自己的文章进行学习反思,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经常翻阅和参考自己的作文,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每次上写作课之前,我都有计划的安排几名学生展示他们自己的佳作,当然尽量要求他们查找与本次写作教学有关的作文,这样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强,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激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展示,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另外我在实践中感到:从每一位同学的作文中,找出一段好的语言来展示,既容易操作,效果也比较好,我有时将他们作品中的好的开头、结尾、好的段落记录下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作文评讲课上展示给学生,鼓励他们。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一、一介绍自己的最佳作文片段,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是最好的作品,这样就会激励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看到这些文笔流畅的佳作,我感到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通过挖掘课程资源和激励作用,学生的写作兴趣确实被调动起来了,文章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了,习作中的亮点不断被发现,为自主开发潜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3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1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愿望

在渲染气氛、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习作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境。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通过声、像、形同步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当学生产生表达愿望,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时,作文的兴趣、主动性就越高,写好作文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在指导看图想象作文“战争与儿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讲述日本的电影片断,配以背景解说,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画面定格在习作要求中提供的照片上,同时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观察并想象这个孩子的外貌、年龄,他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同时,再相机补充播放有关背景(教师收集相关影像资料,制作《战争中的儿童》短片)。真实的场景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个个思绪活跃。此时,让学生静心思考: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自由选题,自主写作。“和平,和平”“悲惨的一幕”“哭泣的男孩”“一张老照片”等,学生有感而发,想象丰富,写起来水到渠成。又因为学生的感受各异,习作往往多彩纷呈、彰显个性。

2 记录生活,指导理清思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指导写活动类习作时,通常是开展活动后再回忆活动过程、活动场景来进行习作指导。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记忆的遗忘和对于活动中动感的场面、动作观察不清,教师指导起来“口说无凭”,学生写起来自然表达不清,出现思路混乱,条理不清,甚至前后颠倒,又或者是三言两句,写不具体等现象。

在指导这类习作时,教师可将活动过程用DV机记录下来,剪辑制作成精彩片段。通过回放,让学生回顾活动、游戏或者生活的精彩片段,从而记住重点内容;再进行快速回放,回顾活动过程,把握事情的主线。这样的观察指导,引导学生在有序、细致的观察中理清思路,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引发具体、生动的表达。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长期训练,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感性,学会了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视而不见的内容,获取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理清习作思路的能力。

3 建立词库,提升作文品味

学生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是作文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言之无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将好词好句摘记下来。学生的积累本倒是内容丰富,可真正在作文时,这些好词佳句却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如何指导学生将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从而丰富作文语言,提升作文品味,是习作教学的又一问题。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随时可用、人人可用的词库、素材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将某次作文中可能用到的词语、佳句编成词库,供学生作文时选用。如指导描写春天景物习作,教师就可将描写景物的词语(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杨柳依依、争奇斗艳、色彩明丽等)、描写春天的诗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的词语(如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赏心悦目、悠然自得等)编成词库。学生在作文时,当出现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时候,就可以到词库中寻找需要的词句;在完成草稿后的修改润色环节,学生还可以在词库中寻找更恰当更优美的词句替换掉原来的比较直白平淡的词句。于是,学生的作文语言更加丰富,作文品味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词库、素材库。如把师生共同收集而来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分类整理,可分为风景篇、人物篇、动物篇、记事篇等,上传至QQ群空间或者公共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随时登录,上网浏览,学习借鉴。另外,师生还可以随时往素材库中添加新内容,如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关于习作交流的好网站……集众人之力,作文素材库更加丰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 直观反馈,引导修改习作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平常的作文教学,当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习作再进行讲评时,至少总要间隔三至四天。这时,学生对本次作文的要求、自己的思路等已经很模糊了,作文已定稿,所谓“木已成舟”,修改的积极性也没了。再加上讲评时,只是对例文泛泛而读,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教师的讲评也就显得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及时反馈、直观反馈、指导修改的目的。

一是作中讲评。习作时,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输入电脑,教师利用主机全面调控。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教师可抽调任一学生的习作,开展针对性的讲评。学生又可根据教师的点评及时作修改。教师及时获取学生作文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及时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修改。这样的程序可在短短几分钟完成。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作后讲评。运用CAI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片段输入,不同段落、词句用不同字体显示,精彩之处用线标出。大屏幕直观呈现文字,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修改好的文字当场显示。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文评改中,使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享受了习作成功的乐趣。

第4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一、多读、多想。多读名篇佳作,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古人云:“读书有味身忘老。”“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文如其人,人品高自然而然文品亦高。

读书,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心到”。要边读边想,读而思,思而读。读书当务求甚解,要达到真正把书读“破”。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人袁枚认为,关键是“破”和“有神”三个字,“破”即剖析、解释之意。“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即是说读书要善于消化运用。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必须多读好书,而且要活读书,最终能够达到“下笔如有神”的至高境界。读书还要多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司马迁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读书之所以有心得,关键源于多思善思。善读书者也总是习惯于俯而读、仰而思的。这是因为,真正的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得来。多想无疑是作文从模仿到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多抄、多背。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三遍。”徐特立老人的治学经验是三个“不如”,即: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多抄,确实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好经验。至于多背,那好处就更多了。它不仅可以深刻领会书中的思想观点,增长知识,而且能大大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还能起到它山之石为我所用,练就流利、通畅的表达能力的目的。古往今来,那些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语言大师,那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手笔,无一不是对好书美文倒背如流的大学问家。可惜的是,现时一些学校借口“减负”竟要丢弃多背这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曰“传统方法”)。丢弃这一传统无异于舍本求末,揠苗助长,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愿有关教育部门注意这一问题,及时纠正这种倾向。

三、多写、多改。先说多写。多写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要写好文章,“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写得多了,自然驾轻就熟,水到渠成。叶圣陶老先生对听说读写自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听和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对语言的吸收;说和写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输出。”

第5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的祈雨、治水活动常伴随着巫术仪式,所以产生了反映祈雨与治水巫术仪式的神话。

1.祈雨型。古代祈雨,多由巫师主持并实施。甲骨文和相关典籍多有关于用焚巫、暴巫、雩舞等方式祈雨的记载,说明巫师在祈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巫师主持的具有巫术性质的祈雨活动是驱使水神降雨的仪式。这类仪式导致了祈雨型水神巫术神话的产生。由于社会的变迁,反映此类仪式的神话已残缺不全,仅寄存于相关神话人物的造型中,如雨师、四海海神、夸父等。(1)雨师。雨师,有多种称谓,可见其并非专指一神,而是众多掌管雨水神灵的统称。最初是以毕星为雨师,即以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的毕星为雨师。《周礼》中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在天,雨水也是从天而降,古人便以为雨水是由毕星操纵的。将毕星认定为较早出现的雨师,是因为这种认定符合自然崇拜演变的规律。自然崇拜最初的对象就是自然物质本身,后来才发展为人格化的神灵。雨师人格化之后,便出现了一系列人形化的雨师。先秦时期人形化的雨师有蓱翳、屏翳、玄冥等。雨师人格化的原因,一方面与自然崇拜的必然演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巫师经常参与并操纵祈雨活动有关。蓱翳、屏翳、玄冥等极有可能是祈雨的巫师人物。雨师之名,以“师”名神,含有尊重的意思。其实,尊雨师之神为师,主要是出于对操纵降雨的巫师人物的尊重。同样的道理,风师之名也是出于对呼风唤雨之巫师的尊重。明确了雨师与巫师合二为一的关系,再来考察雨师驱使水神祈雨的神话。《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郝懿行注:“雨师妾盖亦国名,即如《〈周书〉王会篇》有姑妹国矣。”王念孙指出:“《御览•鳞介五》(卷933)无妾字。”按经本无妾字,所以郭璞注只释雨师:“雨师谓屏翳也。”按郭璞雨师之说,此雨师形象中当蕴含了水神巫术仪式:“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或“各操一龟”,蛇、龟均为水神,人黑者或人面黑身者,操蛇耳蛇或操龟之形象,正是巫师人物用水神施行巫术祈雨仪式的写照。其实,《山海经》不少掌管水域,能呼风唤雨之神灵,都具有雨师以蛇等水神为饰的形象。(2)四海海神。《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不廷胡余。”《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又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四海海神或珥蛇、或践蛇、或衔蛇、或操蛇,均是以蛇为饰,象征着它们都是掌管水域的神灵,其形象皆源自巫师人物操纵水神施行祈雨的巫术仪式。(3)夸父。夸父追日神话,在《山海经》中有两处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为何追日,神话中没有明说,只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夸父追日颇有微词,这是神话记载者的评价,并不代表神话的真意。神话极言夸父追日时的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都不解渴,曲折地透露出当时严重的旱情,烈日暴晒、河流枯涸。上古人以为旱情是太阳神造成的,要解除旱情,就需赶走太阳。夸父追日,即是逐日,就是要将太阳赶回其居住之所禺谷以消除旱灾。可见,神话反映的是一种驱旱祈雨巫术。这种巫术还见于驱旱神女魃活动。《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天女,即天神之女。上古神话中的太阳神往往是旱神,旱魃成为其女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女魃神的形成,与上古太阳为旱神的信仰有关。神话说,女魃从天而降帮助黄帝战败蚩尤之后,“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女魃所居必大旱,要解除旱情,必须念口诀驱逐女魃。神话反映的正是逐日驱旱祈雨仪式,只是所逐对象已由日神置换成日神之女魃。这种仪式在后世演变为浇旱魃仪式,一直流传,至清代仍盛行不衰。旱魃神话与相关仪式也足可佐证夸父追日之本义。夸父逐日,是为除旱,夸父的原型就当为驱旱祈雨之巫师。上述神话中的神灵均以水神(蛇、龙、龟)为饰,既表明了他们主宰降雨的神职,也是巫师人物驱使水神施行巫术祈雨的仪式的再现。

2.治水型。治水是为了解除洪涝灾害,在古人的观念中,洪涝灾害的形成也与水神有关,所以在治水过程中也要施行水神巫术。反映此类巫术的神话,称为治水型水神巫术神话。治水神话以鲧禹神话为典型,《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治水,用息壤以堙之法。息壤作为一种不断增长的土壤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物件,可见鲧治水也用巫术之法。鲧的治水巫术与水神也有关系,但难考证。禹治水,既用堙,也用疏,并在两法中施行水神巫术。晋王嘉《失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黄龙曳尾,是模拟水神黄龙疏通河道的巫术,玄龟负泥,是模拟水神玄龟修补堤岸的巫术。此则神话所反映的正是大禹所用水神治水巫术。由于大禹治水多用疏通之法,所以神话中表现大禹施行巫术疏通水道的行为居多。屈原《天问》:“应龙何画?”王逸注:“有翼为应龙,有神龙以尾画导水,注所当决者,因为治之。”朱熹注引《山海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因为治之。”诸多文献,都叙述了大禹驱使应龙疏通河道的巫术,此应龙与前所述黄龙一样,均为水神。通过对水神施行打击乃至杀害而消除水患的巫术,典籍也多有反映此类巫术的神话。大禹导淮神话讲述了大禹降服水神无支祁的巫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古岳渎经》:“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啸并,攻不能兴。禹怒,召集白灵,授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氏、章裔氏、兜卢氏,黎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禹授之童力,不能制;授之乌木,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之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勇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免淮涛风水之难。”古人往往将水害归咎于水神作祟,所以要施行驱除或征服水神的巫术。禹通过太阳神庚辰来施行囚禁水神无支祈的巫术,终于获得成功。治水神话中的施虐巫术还有杀死水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诅,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相柳水怪所到之处皆陷为水泊,疑为地震灾害造成堰塞湖现象的神话式表达。禹治昆仑北水害,实则为治理堰塞湖,所以才用填土的方法。禹杀水怪相柳氏,是治理堰塞湖过程中施行的巫术,神话几经转辗叙述,已成为一个完整的降服水怪故事,但其中的巫术行为人依稀可见。

3.创世型。女娲的本事在于造人,但随着女娲神话的不断传承发展,又衍生出了女娲补天杀水怪的神话,女娲补天杀水怪神话显然是受原生态水神巫术神话影响而形成的。女娲补天杀水怪,也属于对水神的施虐巫术行为。《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治理水患是与补天相联系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治水,而是属于对世界的重新创造。在创世神话中,世界的创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创造,才能建立起稳固而有秩序的世界。女娲之时,固有的天地不够牢固,发生了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的情况,女娲炼五彩石补上了破损的天空,用螯足将其固定,并且杀水怪消除水患,都属于再次创世行为。女娲与禹的水神巫术行为,同出一辙,却有着不同的性质。女娲的治水属于创世性质,而禹的治水则属于创世后的创业行为。显见,女娲治水巫术神话是受禹治水巫术神话影响而形成的。如上所述,在原始农业发端与洪水泛滥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水神巫术神话,反映出当时水神巫术仪式的盛行。由此,水神巫术及其相关神话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泽披后世,影响深远。

二、部落战争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水神巫术神话的产生,强化了水神巫术仪式的神圣性与普适性,由此,水神巫术仪式的应用就超出了祈雨治水活动的范围。《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代的这种观念,同样也适用于史前时代。祭祀包括与祭祀相关的巫术活动和战争是氏族部落中的最重要的活动。将两件最重大的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战争中使用巫术手段,这样,就产生了用于战争的水神巫术。黄帝战蚩尤神话是反映水神巫术仪式的典型案例。《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丁山先生认为:黄帝、蚩尤为水旱之神,“左传所传说的‘阪泉之战’黄帝擒杀蚩尤的故事,实象征祷雨之祭用蓄水的‘应龙’决杀旱龙的寓言。”丁山先生断言:“因此,我敢论定,所谓‘逐鹿之战’,所谓‘阪泉之战’,不是什么民族战争,也不是什么奴隶革命,只是把农业生产者受了旱灾的威胁而举行祷雨的典礼演绎成为祷雨的神话而已。”[2]丁山先生否认黄帝战蚩尤神话为战争神话,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神话明明白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的生死较量;但丁先生认为神话表现了与祈雨有关的巫术仪式,是独具慧眼的。事实上,黄帝战蚩尤神话,并没有正面叙述战争,而是叙述了战争中的巫术对抗行为。双方所使用的巫术,都是驱使水神的巫术,这是将当时农业生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巫术法则运用于战争的结果。黄帝先是用应龙施行巫术。《大荒东经》:”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应龙是有翅膀的水神,可见黄帝所用之法为水神降雨巫术。蚩尤则针锋相对,利用水神风伯、雨师作法,纵大风雨,以遏制应龙之水,也是运用水神巫术。黄帝又用魃来施行止雨巫术。魃,旱神。旱魃,从表面上看,与水神相对立,从实质上看,却有着同一性。水神掌管雨水,既可降雨,也可止雨。止雨,也即旱魃之神性。旱魃表现了水神止雨方面的神性,实为水神大家族一员。旱魃止住了风雨,黄帝在与蚩尤的斗法中取胜,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黄帝部落赢得了这场战争。共工与颛顼之战也与水神巫术相关。《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神话没有明确叙述战争场面及水神巫术,但战争的结局是洪水泛滥,从中也透露出了战争中施行水神巫术的信息。此外,神话中的炎黄之战,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也与水神巫术有关。《吕氏春秋•荡兵篇》:“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淮南子•兵略训》:“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史记•律书》:“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黄炎故用水火”之句,说明炎帝所用为火巫术,黄帝所用为水巫术。这与各自的巫术习惯有关。其实,水火巫术具有同一性,实则为一神职的两个侧面或两种功能。所以水火巫术实则为同一性质的巫术。炎黄所用巫术都可以称之为水神巫术仪式。由此,也就不难解释火神炎帝后裔共工、相柳为什么是水神的缘故了。从以上神话可见,古代战争,多用水神巫术,说明水神巫术影响深广,已经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巫术仪式。典籍所记战争神话,几乎都与水神巫术相关,据此,中国古代战争神话,又可以称为水神巫术神话。

三、水旱灾害民俗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神话反映仪式,而仪式一经神话的阐释,就获得了合理性、合法性的存在,因而能广泛久远地传承。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达、增强并理顺了信仰;它捍卫并加强了道德观念;它保证了仪式的效用并且提供了引导人的实践准则。因此,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努力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3]产生于农业文明发端时期的水神巫术神话,由于反映了以祈雨、治水为内在意蕴的水神巫术仪式,所以一直影响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并使得水神巫术仪式成为民众生活中的核心仪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举行祈雨仪式,在民间主要是举行水神巫术祈雨仪式。水神巫术仪式又以龙巫术祈雨仪式为主。商代已有用土龙祈雨的巫术。殷墟卜辞载:“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合集》629990)这里记载的是作土龙祈雨,是以泥土造成的龙来再现龙的形象以祈雨的巫术仪式。汉代,土龙巫术仪式大为盛行。《淮南子•地形》:“土龙致雨。”许慎注:“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龙致雨。”汉代土龙巫术还融入音乐、舞蹈及多种法术。东汉桓谭《新论》:“刘歆致雨,具作土龙,吹律,及诸方术无不备设。谭问:‘求雨所以为土龙何也?’曰:‘龙见者,辄有风雨兴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造土龙巫术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土龙祈雨巫术,主要由地方官吏来主持。在土龙巫术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蜥蜴、画龙、草龙等巫术祈雨仪式。蜥蜴巫术,是以蜥蜴代替土龙以祈雨的巫术仪式。蜥蜴之所以能够代替龙,是因为古人视蜥蜴之类的爬行动物为龙的同类。《太平广记》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故事:“王彦威镇汴之二年,夏旱。时表王傅李玘过汴,因宴。王以旱为虑,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覆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瓮前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已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击其瓮,不得少辍。’王如其言试之,一日两度雨,大注数百里。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方言》八云:“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蝾螈,即为蜥蜴。蜥蜴因常用作药物,所以有蛇医或蛇师之称。蜥蜴祈雨法为土龙祈雨法的变异形式。唐宋间又出现了画龙祈雨的巫术。郑处海《明室杂录》:“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川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井办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于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上及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池中,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白龙自波际乘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雨遍于畿内。”宋代画龙祈雨相当盛行,人们还用现成龙图案来祈雨。以龙图祈雨,至明清仍有遗存,不过,所画之龙已经不是出于名师之手,而是坊间所印制的纸马一类。可见,其俗已经广为流行。近代社会,龙巫术祈雨仪式仍有传承。如胡朴安所记天津祈雨习俗:“天津农人遇天旱之时,有求雨之举。求雨者,或抬关壮缪之偶像出送,或抬龙王之偶像出送,前引仪仗多件,锣鼓喧天聒耳,犹如赛会一般。另有一人,身披绿纸制成之龟壳,以墨粉涂面,口中喃喃而语。其余随从之人颇多,大都戴一柳圈,手持一柳枝,亦不知何所取意。每到一处,该处之人皆须放鞭炮,陈列贡品迎接。有街市之处,门口皆插柳枝,用黄纸书‘大雨时行’四大字悬之。亦有书‘大雨如注’,或‘天降大雨’者。另有儿童等用长板凳一条,塑泥龙于上,以蚌壳为龙鳞,粘其上,扛之向街中游行,口中喊曰:‘滑沥滑沥头咧,滑沥滑沥头咧。家家小孩求雨咧。’或又喊之曰:‘老天爷,别下啊,滑沥滑沥下大咧。大雨下到开洼,小雨下到菜畦里。’”这种声势浩大的祈雨活动,包含了多种巫术仪式:抬关羽水神、龙王水神游街,扮水神龟神游街,插柳、戴柳祈雨(杨柳是民间信仰中的致水之物),其中用板凳龙游街的祈雨仪式,是传统龙巫术祈雨仪式的继承与发展。

四、节日民俗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第6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那么,对于这类记录战争主题的人物摄影图片我们到底如何进行解读呢?在教学中,笔者是从拟解说词入手对图片进行解读的。课上笔者让学生从第一组图片的图1和图3中任选一幅写一段解说词,然后再由组里推荐在班里交流,尽管他们写的语言流畅,词采华美,想象丰富,但笔者也发现了他们大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体不辨,详略不当;强化背景,主次失当;想象随意,不合情理。

下面以第一组图片中的第一幅为例,谈谈解说词写作的几个误区。

文字说明 1937年8月28日下午4时,三架日本轰炸机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等候在这里准备撤离的1800人(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记者王晓亭拍下了这幅照片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这幅照片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日本侵略者曾悬赏捉拿王晓亭。

案例一 一个坐在废墟上的孩子,他正张大了嘴巴哭号,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你可听见?我听见了,所有有人性的人都听见了,所有有良知的人都听见了,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听见了。他们都在为他揪心,他们都在为他心碎。但有人没有听见,日本侵略者们,他们只听见了欢笑,那胜利的欢笑,那夹杂着中国无数亡魂的欢笑。

思考一 主体不辨,详略不当。人物摄影图片的主要形象(主体)应该是图片中的人,细节是指跟主体有关的物品、动作、表情、声音等,它最能揭示图片的内涵,尤其要关注。不难确定,图一的中心人物是个孩子,细节就是这孩子的哭号、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这段解说词开头涉及了图片的主体及其有关的细节,角度把握是对的。但后面大部分文字涉及的图片主体接连有变,先是“我”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再是那些有人性的人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最终落到日本侵略者听了孩子的哭声怎么样,中途几易其辙。这表明学生还不能准确把握图片的主体,孩子哭声给其他人以怎样的感受可以写,但笔墨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详略不当。

案例二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思考二 关注背景,主次失当。背景就是人物身处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图片中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建筑物坍塌,血流成河,这就是图片的自然环境。而图片的文字解说告诉我们,这是1937年后的上海火车站,日军轰炸后站内准备撤离的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这就是图片的社会背景。必须明确的是,人物摄影图片的主体永远是人,背景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主题的,二者之间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如果对这段解说词稍加分析就未免感觉它已喧宾夺主,除了末句涉及图片的主体小男孩及其无助哭泣的细节外,其余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对图片的背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描摹,这样最容易导致主次失当。

案例三 孩子,你哭了吗?你怎么哭了呢?天哪,你这么小的天使怎么会这么脏啊!一身的灰尘,破旧的衣服,满脸的血污。我可爱的小天使啊,你的爸爸妈妈呢?你的家呢?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啊?你一个人在这个又破又乱又脏的废墟上,想哭是应该的,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还是口渴难耐,或者是肚子饿极了吧!可爱的天使,是不是战争把你带到了这儿?你不应该在这儿的,不应该的。

思考三 想象随意,情理不合。《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解说词实际就是学生受到感性材料刺激后,对感性表象和记忆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作文。合理的联想想象,就是紧密结合图片的实际内容,融入图片情境,体会图片人物的感受,既不能囿于图片内容,又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图片实际。案例三中有关孩子哭泣原因的想象显然就没有紧密结合图片中孩子的实际,偏离了图片的主题。因为摄影者捕捉这个历史瞬间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反映战争中人的遭遇,而不是孩子生理上的饥渴,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想象时必须紧密围绕图片的主体,结合图片的主题,再现图片背后的故事。任何脱离图片内容,偏离主题的随意想象都是不合情理的。

写作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误区,这与摄影作品的特性不无关联。摄影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决定性瞬间”将成为摄影记者更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因此,他们会明智地减少对事件的全景式的扫描,而加强对事件局部和细节的关注,这样图片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就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而我们接受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进而才去阅读其文字说明的,读图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偏差。如何避免这些偏差,正确地去解读图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引导:

第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大致主题。

解读图片首先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把握图片的大致主题。如何把握?一方面要整体把握编者和摄影者的意图,做到两揣摩:编者把本文放在“和平的祈祷”专题的“历史的画外音”这个版块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摄影者抓住这历史定格的瞬间又到底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显然是战争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整体把握图片和图旁的文字背景。读图时不能孤立地关注图片本身,还要关注图旁的文字说明。显然,文字背景更强调战争这个特定背景下的人的行为,而不是战争中的景物(环境)。当然,最后还要抓住主体、细节、背景、想象这四个要素深入挖掘图片的内涵。

第二,明确图片题材,强化主体意识。

首先就图片题材而言,图片的题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图片两组》显然属于与上述诸多因素相关的战争题材。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史,便有了战争。我们知道,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都是无以复加的,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所以,图片主体(主要形象)总是与人有密切关联,这种读图意识必须强化。

其次就视觉效果而言,并非所有的人物摄影图片都会让人产生视觉的偏差,比如第三幅。因为图片背景已经淡化,父与子形象本身就占据了图片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下,读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便很难再去随意想象的。因此,读图的过程中自觉地聚焦人物形象,放大局部细节未免不是避免偏差的好方法。

第三,借助叙事作品阅读要领,进行迁移式解读。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学过的知识要懂得迁移,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解读图片。比如阅读小说我们往往从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入手去深入把握小说主题。下面我们就以阅读技巧的迁移方式来尝试一下解读图片。

以第一幅图为例,从小说的三要素中找出如下内容: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浑身是血污的孩子;细节:孩子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们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大人们都死了(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如果让你根据你读懂的这些内容,想象一下事发时的情节该是这样的:战争的灾难是深重的,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听到了飞机的呼啸,听到了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而又撕心裂肺的哀号……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是这张图片的一段解说词或者这张图片的“历史画外音”,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例一:是谁让你的身后瓦砾遍地,是谁让你的四周血流成河,是谁让你的亲人横尸铁轨,是谁让你的身心备受摧残。你那孤独无助的哭号是那样的撕心裂肺,虽然唤不回亲人的生命,却应该唤起我们的警醒:牢记战争的残酷,遍播和平的种子。

例二:在流血漂橹的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上传来了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那是一个刚在日寇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在无助的哭号。你看,他已是满脸的鲜血;你瞧,他稚嫩的小嘴已经干裂;再看他眼神所指的方向,那是许多交错纵横的尸体。他的家人再也不能给他带来欢笑和幸福,战争使他们只能两地相隔,永不相见!

第7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教师播放婉转美妙沁人心脾的钢琴曲《月光》,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同学,感情的蓄积和酝酿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乐声中大家读得投入沉醉。课后要求学生巩固朗读练习,找一首最喜欢也是和本文的风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乐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下来。教学时,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认识,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这样要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最佳做法是:借助影片,激发兴趣,弘扬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利用影片,放一个反映普法战争的专题片,让学生通过直观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主人公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如讲《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时,先播放反映人民渡江作战的记录片《开国大典》,让学生目睹当时战争情景,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对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刻骨的对敌之恨溢于言表。实践证明,利用影片、幻灯片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以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就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学生而言,的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就有助于学生理解、领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

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赶时髦,而能被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法宝,应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作文教学

第8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

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

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写作就像摄像一样,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越可以把人、物的细微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在一个宽泛的范曙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化大为小”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

如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作文,题干指出:“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世纪青年》杂志特开辟‘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等专栏,向广大跨世纪的青年人征稿。请你为其中的某个专栏撰稿,把面向新世纪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有的学生就以《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为题,大而空,只能泛泛而谈。而有的学生却能围绕“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个总话题深入思考,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把大话题化而小之,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如《新世纪让战争悄悄走开》《还新世纪一片蓝天》《惩治腐败》《呼唤公平竞争》等等。

其次,善于“化大为小”,并不等于选材范围的狭窄和思想主题的浅显,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以小见大”,善于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大背景,以一点水见太阳,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来。

比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突然,在前面独自跑着的孩子被绊倒了,摔倒在地上,大声哭着。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走上前要拉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让他自己爬起来。”请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话题作文。

这是一个一读皆懂的话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跑题偏题。但如果仅就事论事,文章就会思路狭窄,显得“小气”。我们不妨来个“以小见大”,把这一件具体的小事同社会、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谈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大的主旨来。

如: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角度切入,谈培养孩子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的重要性。也可以从精神品质、人生哲理等大主题角度切入;谈人生道路、工作创业中“永不言败”精神的可贵。

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三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文章。这才能有个性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如话题《人与自然》,一般考生会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实还可以由苏轼等文人借自然荡涤自己的胸襟,想到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湖南考题中的话题作文以《家庭教育》为题,惯常思路是劝告家长给孩子“民主”、“平等”、“自由”,开笼放雀。有个17岁的女考生却把自己设计成一个10年后的母亲,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未来的宝宝,自己准备怎样当家长。视角一经变换,让人眼睛一亮。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注意做好以上几点,还要避免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的以下主要问题:

复制话题: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才是“做文章”。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义散漫: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工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忙下笔,这样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义散漫,不知所云,造成主题不明。

穿靴戴帽:原因是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但也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另起炉灶:主要表现是:考生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话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内容和试题根本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无法按试题写出新作,只好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第9篇:有关战争的作文范文

——在20__年征兵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做好征兵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征兵工作是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县教育系统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证障的高度,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局,高度重视征兵工作。下面,我就如何把好今年征兵工作中的文化素质关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多年来,县教育局对征兵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局领导、办公室、教育股、人事股、监审股和各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研究和分析征兵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征兵工作落到实处。从局机关到各学校,均能积极主动配合县、乡征兵办公室开展好征兵工作,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确保征集新兵的文化素质。

二、结合实际,广泛宣传

新兵的素质关系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只有向部队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部队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完成,科技强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才有保障。因此,我们要利用教育部门的优势,发动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大力宣传《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等兵役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做好今年征兵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宣传服兵役是每个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动员适龄青年,包括已取得初、高中毕业文凭的在校补习生踊跃报名应征。同时,大力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和义务的民族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依法服兵役的意识,确保今年有更多、更好、更高素质的适龄青年报名应征。

三、认真把好文化素质关,确保兵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