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遣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月登高饮酒,妇人带莱萸,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第2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延续30多年历史的千叟宴如期在三水芦苞镇独树岗村举行,250多围酒席宴请了1600多名村中老人、港澳同胞和党政代表,酒席之多、参与面之广,创下了历年之最。

独树岗村传来阵阵欢笑声和碰杯声,村前灯光篮球场和广场大排筵席,村中老人、港澳宗亲和政企代表齐聚一堂。20名长者坐在主席台上,接受少先队的献花和政府部门的祝福。今年103岁、村中最长寿的老人蔡月桂脸上笑出层层皱纹。一直以来,独树岗村有着敬老爱老的传统,每年重阳节,村里都会举办千叟宴。老干部蔡可平依然记得,30多年前,港澳同胞自发组织千叟宴,“当时只在村中古庙摆几十席”,如今,筵席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首次突破250席,创下历史新高,并加入了各种文艺表演。

过去老人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吃尽了千辛万苦。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深有体会,我们的父母所处的年代和带儿女的辛苦人人知道。现在老了又不愿打扰儿女的工作,自己孤独的生活,就像满文军在歌里唱的“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真实的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父母无私的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儿女,自己默默的老去,想想我心里也很伤感!

在这里我想说点:作为儿女应该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老人没时间等我们有时间,为父母尽尽孝心,捶背揉肩,嘘寒问暖,多吃几顿团圆饭,为老人洗洗衣服陪陪他们,象照顾孩子那样呵护他们,让我们的父母愉快的度过晚年。不要找借口说原因,免的以后心里悔恨自己。老人节,想起我的双亲已离我远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父母慈祥的笑容,心里荡起无数的感慨,想起童年,想起父母年轻的笑脸,许多许多……

我们应该感谢,感谢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老人节日,让我们有时间和机会孝敬老人,感受亲情!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沉淀着金秋的丰硕,感受了生活的温馨!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今天,很开心很有意义的一天,因为这是我进入中学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虽然以前也参加过这我喜欢的社会实践,但还是抑制不住我心中的好奇,控制不住我想要快点到达敬老院这个神秘的目的地的心情。

敬老院以前给我的感觉是黑白的,无色彩的,它永远都笼罩着一种暗淡悲伤的气氛,可是这个敬老院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宁静的,清新与安宁,绿色也较多,很像一家疗养院。

虽然怀着很大的热情,也充满信心,但参加这次活动之后,我才明白,自己成功在那里,失败与不足又在哪里,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还更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许多东西都急需吸收与提高。对我来说。我与个别老人的交谈能力是有的,而且和他们交谈时我会察言观色,不同的时候能及时应付,也给老人们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可是,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组织每一个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搞些热闹的气氛使他们知道我们的心意,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我还非常欠缺组织能力,也非常欠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在众多参加者的参与下,我们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这让我认识到,做每一件事,我们都要用心,用心用爱去左每一件事,让自己无悔,让温暖和爱与人分享,让自己在爱中茁壮成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名言,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这天,我们应该尊老敬老,听长辈的话。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我们更应该孝敬,听从长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这一点。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学会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长辈。就在这天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家里为长辈做一件孝心事。这天我早早得写完了作业,思考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到底该为长辈做什么呢?这时奶奶突然对我说:“午饭要延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我的脑际——为什么非要奶奶煮饭,我自己难道不可以吗?正好我可以让奶奶尝一下我的手艺。虽然我只会做蛋炒饭,但我认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克服。

说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厨房,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鸡蛋,还有剩饭,又从碗橱里拿了几个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盐。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锅里放油,在等待着油煮开时,我们还可以把蛋敲开。油煮开了,我们就可以把调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饭了。炒饭很简单:先放少许油,再把饭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时候放少许盐,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饭一起放入锅内,一直不停地翻炒!

饭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们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饭了吧,我好饿!”我并没有和奶奶说我已经煮好饭了,因为我想给她一个surprise。当奶奶来到厨房时,看到桌上的饭时,非常震惊,便问道:“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说道:“对啊,没事儿干,而且我肚子好饿啊,所以就做了。”奶奶听了非常开心,便说道:“我的孙女长大了嘛,都会做饭了!”我满怀信心地说:“那是当然!”中午,我们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谈笑风生。这天我们聊了许多。

第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途径;激活课堂;延伸课外;家校联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88-0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古诗文,让孩子爱读诗,读懂诗,让中华经典诗词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阐述。

一、激活课堂。读写结合

探索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词教学行之有效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古诗词教学,才能让孩子走进古诗词,从根本上激活孩子们的“阅读期待”,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1.激活课堂

①创设情景,走进诗文

孩子们愿意读诗,但大多数是“小和尚念经”,古诗词一般短小押韵,朗朗上口,孩子们很轻松就会背诵了,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情感等,一般都闹不明白。所以,教师应该避开灌输式的讲解,创设情景,让孩子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感知、感受、感悟。

文包诗的典型特点,寓诗于晴境之中,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咏华山》《游子吟》等,诗文对照,品悟意境,学生易读易懂。

②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诗词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是有效的途径。如《枫桥夜泊》通过诗人夜泊枫桥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读诗,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先简单勾画出诗中所见,再读体会诗人如轻烟般的愁思后,细画此图,图诗结合,理解诗人淡淡的愁情。

③诵读感悟,自由交流

古诗词表达简洁,孩子诵读理解也有所不同,课堂上应允许孩子自由交流自己的诵读感悟,当然,这应该是在初读之后,了解了诗人作诗的背景、诗词大意等之后,反复诵读有所理解、感悟,与同学交流,既加深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创新、合作等能力。

如:南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诵读之后,我让学生围绕“你读出了什么?”展开交流。有人说:“我从萧萧梧叶送寒声感受到秋天来了,天气凉了。”还有人补充说:“我从江上秋风一词知道是秋天。”有人说:“我从动客情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还有人说:“我感觉诗人想念他小时候的生活了,他看到儿童挑促织很感兴趣。”也有人说:“我觉得这些小孩子很贪玩,夜深了还不睡觉,还在捉蟋蟀呢!”……交流之下,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品读、思考、想象的能力。

2.读写结合

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实实在在地读一读,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读写结合,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习作中运用古诗文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为古诗文扩补感受,扩补情境,续编故事等。如: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教学中,我让学生由这两句展开想象,自由编说童话故事,以竹笋冲破岩石为中心编写,主题表现竹子坚忍不拔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习作8》,指导学生选择两句诗,查找相关资料,对诗的全文,创作的背景,对诗意的理解或赋予的新的意义等,展开交流,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学生能在平时多积累,在语言中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定会大大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感悟古诗文。

二、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1.延伸课外

(1)诵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询问、调查等手段,自主学习,不仅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文,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诵读与生活运用相结合

诗文源于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和孩子们散步、郊游、逛超市等过程中,我们可以诱导孩子在不经意间,见物吟诗,见景吟诗,叙事吟诗等等。

如: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出示这样一个题目引导学生:当你爸爸在中秋节期间出差在外时,你觉得他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他此时的心情?孩子很容易就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类似的引导还可以有许多:秋天,看到满山的枫叶,你会吟诵哪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小明的爸爸看到小明的钢笔字写得比自己还要好时,他会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长此以往,很多时候,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恰当得体地溜出句古诗或创作出诗句,这样,古诗文便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诵读与活动相结合

以活动激趣,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班级小诗人”;举行“古诗配画”、“课本剧表演”、“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经验交流会”、“诗词创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三、家校联手,营造氛围

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所以我们可以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学生,甚至学生家长。

引导孩子们读诗词,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让他们多看、多读、多背。

1.制造氛围

教师可以在班里宣传、布置每天一诗,可以在黑板报中腾出一角,每天更新一首诗词,大家都去读,自然形成一种氛围,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大家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

2.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和孩子一起读诗、谈诗,互相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读得多读得好时为他点赞,稍有松懈时为他打气加油,让孩子们持续这股热情。

第4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 浅析许渊冲先生《唐诗三百首新译》中叠词的英译 “侨易”的内涵与外延 外国诗人译唐诗 浅谈唐诗翻译的可译性及译者素养 浅析唐诗中用字的“推敲”问题 闽侨书屋的经验与问题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法译唐诗百首》看数字的翻译策略 解读《唐诗三百首新译》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翻译的不可译性 浅析会展口译中的“译”和“不译” 试析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方言对译 浅析唐诗中“花”的认知隐喻 浅析唐诗中的无限春光 浅析唐诗中的乡梦意象 浅析唐诗中的养生之道 论侨易视域中的《金瓶梅词话》与晚明江南士风 侨易视域与汉学主义 易纳德:自信的公牛 浅析琼侨的社会地位变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5105.

笔者虽然对唐诗的研究比较粗浅,却因为对诗歌的喜爱、对翻译的热爱,慢慢开始关注起德国译者对唐诗的阐释与理解。虽然唐诗的译介困难重重,德国人却一代代地翻译着唐诗,不仅是诗人、汉学家在翻译唐诗,就连对中国古诗感兴趣的业余译者也加入到古诗德译的行列中来。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唐诗德译这一侨易现象的侨易主体是语言水平极高且属于中国古代的文本,要求担任桥梁的译者具有很高的语言与文化功底。从侨易条件上来看,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方便,资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得,然而,我们的译文水平并没有随之同比提高,相反,从最终译文来看,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误译现象并不少见。可以说,某些词汇的错译对原诗造成的是外伤,某些误解造成的则是内伤,这就是说,它所传递的核心内容是错误的。总的来说,唐诗德译这一侨易过程有两种不同类型:(1)仿变,即带有变化性的摹仿,更多地是一种具有借鉴性的创造,显示出“乔装易容”。具体表现为译诗基本达意,以散文体形式出现,或对译为诗,只是内容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删;(2)仿常,即模仿,乔装易象之后不变仍是常态。就是即便是模仿、参照、学习,甚至是想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但最终仍免不了受到学习主体的内在原则制约,也就是说基本原则是绝对的,具体表现为不仅是诗体,而且译文符合原意,其最高境界便是不仅有符合原意的诗句,也有原诗的相应意境。

在《变创与渐常》一书中,叶隽先生从哲学视角为侨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三维,大道侨易”的说法。所谓“二元”,即“乾元―坤贞”构成的基本二元结构,其内是一个三维结构,其外则是大道笼罩。参见叶隽:《变创与渐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页,第20页。这里的“三维结构”指的是在乾元、坤贞及其间搭建的桥梁。在唐诗德译语境中,我们可以说,二元指的就是唐诗和德语版的唐诗译文,其间的桥梁便是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完成翻译过程的译者。笼罩其外的大道便是原作与译作虽有外在的不同,内里却是相同的。然而,让德译唐诗在侨易过程中达到这一高度是相当困难的。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译作真可谓是良莠不齐。唐诗侨易之所以会有种种不同结果,究其原因,显然主要在于译者。一首唐诗经过译者之手变成其德语版本,形成仿变或仿常的结果。这其中,要摹仿,首先就要正确理解原诗,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德译唐诗的实践中,可能发生的理解错误主要有三类:词义、文化现象、诗歌内涵的错误理解。在笔者看来,这些错误便造成了诗句乃至诗歌整体上的桥变。所谓桥变,是叶隽先生在侨易学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原本指的是连接双方的中介变化,即通过连接双方的桥梁架设,使得事物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唐诗德译这一侨易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对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都会导致译作的改变。而让一句,乃至整首唐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发生本质改变的便是建立在错误理解基础之上的错误翻译。这里,我们以几个翻译实例来加以说明。

一、 词义误解

在《中国禅宗》一书中,瓦格纳先生翻译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使之单独成诗,并命名为《无题》(Ohne Titel: Ausschnitt aus dem berühmten Werk von Liu Yuxi)H.G. Wagner, Wie die Wolken am Himmel. Die Dichtung des ChanBuddhismus, Kelkheim: YinYang Media Verlag, 2. durchgesehene Auflage 2012, S.62.。

把这首德语译诗再译成中文,我们就会看到一首全新的小诗:

山不高,Die Berge sind nicht gro

其仙名远。Gro sind die Namen ihrer Heiligen

水不深,Die Wasser sind nicht unergründlich

龙灵如渊。Unergründlich ist die Seele des Wasserdrachen

这里,译者没有理解“在”的含义,也没有明白,是山以其仙而名,水以其龙而灵。而“灵”这个词在这里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其含义是:神奇,灵异。此类误解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在笔者迄今所读过的德译唐诗中却有一定的数量。又如,尤尔根・韦伯(Jürgen Weber)在翻译杜牧的《泊秦淮》(Ankern vor Qinhuai)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一句时,把“商女”译成了酒家女老板。在翻译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Frühlingsabend)中“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时写下的德语意思是:林花几乎落光了,小路上的草踏过后还是先前模样。Chinesische Gedichte, bersetzt von Jürgen Weber, .

二、 不解文化现象

在翻译含有特殊文化现象的诗歌时,德国译者也会表现出种种不解。这里我们仅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来加以说明。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多位译者在翻译唐诗时都挑选了王维的这一首诗来翻译。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并不难,但不是每一个译者都知道这里的山东并非今日的山东省,而是山的东面。此外,“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也着实让译者费了不少心思。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四个不同的处理方案:

方案一:Am neunten Tag des neunten Monats Sehnsucht nach den Brüdern in ShandongFrühling im Jadehaus, Klassische chinesische Gedichte, Ausgewhlt, übersetzt und herausgegeben von Mingxiang Chen und Hildburg Heider,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2009, S.72.

九月九日思念山东兄弟

Jetzt steigen meine Brüder auf den Berg, 现在我的兄弟登上山顶,

Um Kornelkirschen einzupflanzen, ohne mich.栽下山茱萸,唯我不在。

方案二:Erinnerung an die Brüder am Neunten NeuntenLeise hr’ ich Blüten fallen, Gedichte aus der chinesischen Klassik, Yan Zhao Dieter Ziethen, Grbenzell: Hefei Huang Verlag, 2015, S.25.

Heut’ versammeln sich alle auf jener Berghh’;今天所有人都聚在那座山上,

ein Bruder fehlt, keinen Duftzweig tragen seine Hnde.只缺一个兄弟,他手里没有拿着芳香的枝条。

方案三:Am Chongyang Fest denk ich an die Brüder in Shandong唐诗. Gedichte aus der Tang Dynastie, 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tragen von Barbara Maag. Erftstadt, Herstellung: Books on Demand GmbH, Norderstedt, 2003, S.58.

Die Brüder in der Heimat steigen heut auf den Berg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上山顶

Stecken Beifu ins Haar, doch einer fehlt.头插蒿枝,却少了一个人。

方案四:Am Neunten Tag Des Neunten MonatsSehnsucht Nach Den Brüdern Im Fernen Land stlich Der BergeHansGünter Wagner, Wie die Wolken am Himmel. Die Dichtung des ChanBuddhismus, Kelkheim: YinYang Media Verlag, 2012, S.108.

九月九日思念远在大山东面的兄弟

Und in die Erde stecken einen Zweig在地上插一根枝条

Für den, der fehlt.为那个缺失的人。

其中一位译者发现,山东其实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忆”这个词指的是想,想念。之所以思念兄弟,是因为这是一个家人相聚的节日,重阳节。这一天,诗中的兄弟登至山上,遍插茱萸。其中的“茱萸”分别被翻译成了普通的枝条、有香味的枝条、蒿枝和山茱萸。而“插”字,也是各有不同的译法,有人说是栽下,有人插一身,有人头插蒿子,有人说是手里拿着一根枝条。其实这是当地人在重阳节的一个习俗,就是重阳节登高时在身上佩戴山茱萸:“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寂寞的山/一个人也不见), 又把《山居秋暝》的第一句译为:Verlassene Berge/ vorbei ist frischer Regen(孤独群山/新雨已过)。显然,这两位译者都忽视了王维诗歌以“空寂”为表现的禅境。

第5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古诗时,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

二、感知诗意

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感知诗意。

1、从插图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从已有的知识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古诗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诗的感知。这时,不必提过高的要求。比如《夜宿山寺》,学生在朗读几遍后,就可以粗略地知诗的大意。

三、解读诗句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1、再现形象。诗歌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头脑中的形象转化。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再现诗歌形象时,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得到。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通过联想当时的情景,可以理解古诗的内涵。

四、领悟诗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中隐含一些什么道理或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诗读懂读好读活。在教学时,可以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领悟感情,或者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播放抒情的轻音乐,老师充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还可以配乐,男女生分别诵读。

五、进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在进入诗境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如《望庐山瀑布》等。

第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素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57-01

古代经典诗文一般均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丰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意境浑远、语言凝炼、声韵和谐、富于节奏感、具有音乐美等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能使学生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同时,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诗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深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丰富的美感,深沉的爱心,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发育得到良好的浸润与熏染。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除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的古诗外,我还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节选,背全诗

二年级上半学期,学生们从古诗《草》中读到了白居易所作的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白居易所造就的壮烈意境中了解了古原草的特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学生所学到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前半部分,在教授《草》时,我对此作了简单地介绍,没想到在学完古诗的第二天,我班的田博文竟在欣赏古诗的时间里为全班同学吟诵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并对字、词、句的意思作了简单的解释。一时间,学生门对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便声情并茂地,将在芳草芊芊的古原迷人景象背景上的送别情景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尽管有些学生对诗中某些词句甚至是全诗的意境不大理解,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必将融会贯通,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处于这种考虑,在以后学习或欣赏到从原诗中节选出的诗句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读读、背背全诗,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诗句内涵。

二、设桥梁,导背诵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由于时过境迁,无论是社会状况还是人情风俗,都是当今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为了能让学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吟诵古诗,我总是切合时宜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联系起来。

过重阳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登高以避灾的习俗。借此机会我推荐学生们读了一首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诗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其中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母亲节,带着炽烈的情意,我领着学生诵读了这首诗,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使他们知晓: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是不能报答万一的。

除了搭好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文的桥梁外,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兴趣及欣赏能力也极有帮助。

诗人李绅的《古风》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极端不合理的现实。而杜甫的《自禀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及白居易的《轻肥》亦有异曲同工之效。学完《古风》后,不少同学阅读、赏析、背诵了这两篇佳作,认清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一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巧搭台,广激趣

对于学习课本以外的古诗,我从不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几乎全凭兴趣与各自能力。学生学起来心情愉快,没有压力,因此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我为培养学生的诗文素养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小老师教古诗”是我班周二、周四语文早读的固定栏目。被选出的小老师在教学前一天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古诗板书于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待同学门都到齐后,他会模仿老师的样子为同学们解字,解词,讲述诗意。而此时的我则成了一名“助教”,站在一旁,或是补充,或是轻声指点。小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而在座的同学则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欣赏到了不同风格的名篇佳句。

第7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一、朗读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很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学生才能品味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教学古诗时,笔者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正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其要求为: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解决。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3.读出语气和语调。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诗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古诗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他们理解、体味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一边读诗句一边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物。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绘而成。第一、二句中黄鹂鸣唱,白鹭飞翔,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蓝天白云相接的样子。用黄、翠、白、青等色彩构成丰富多彩的画面,一派生机。第三、四句中一个“含”字用得恰到好处,使远处雪山景色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赏其境,品其味,其趣无比,其乐无穷。

三、悟情

体会诗句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有困难。如《春望》一诗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现在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他们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一是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二是以情激情,促进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逢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这样,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三是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卢纶的《塞下曲》,针对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可抓住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此外,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教学生一边诵读、品味,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诵,体会思想感情。

四、延展

我们都知道,现代课堂是一个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课内外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诗文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作业: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内容完成。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大了他们对古诗的积累。

五、背诵

第8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兴趣;积累;意境;巩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这一首首诗歌传承千年,经久不衰。优美的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丰富的情感。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音乐美。这些优秀的诗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古代即有“诗教”一说。“诗教”是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小就教授孩子一些优秀经典诗歌不仅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幼年时代记忆的一些知识很难忘却,在成为耄耋老人时还能清晰的记得儿时念过的诗歌童谣,小时读过的歌谣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所以从小就将一些经典诗歌教给孩子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将这些古典诗歌教给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呢?

一、明确目的

首先要认清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他们进行诗歌教学不能和高年级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去让他们弄清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甚至去掌握诗中某些字的用法。我们要看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都比较低,更谈不上有多少知识积累,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能记住这些诗歌。当然强制记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语言讲解诗的含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记忆。

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完全体会诗的意境,但是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背过的诗有更深的理解。这就象有些动物的反刍现象,先把草吞下去,等到需要补充养分时,再倒到嘴里来咀嚼。

其次要控制教授的数量,如果每天都教新诗,低年级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一个星期教一到两首新诗的任务比较适宜,既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又能使他们对教授的诗歌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当然经常和古典诗歌打交道,无形中就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诗中体味祖国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精选诗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泱泱诗国,历代流传的经典诗篇数以万计,在这些浩如烟海优秀作品中,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诗篇教给低年级学生呢?原则是:“立足大纲,绝句为主,唐宋首选,贴近生活。”新的大纲中为我们推荐了一批优秀诗文。这些诗文无疑是优中选优,但为了增大学生的读诗量,除了让学生掌握大纲中的诗歌外,我还从唐诗和宋诗中选择了一部分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诗歌教给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诗时以绝句为主,绝句对仗工整、韵律极强,便于记诵。在选诗时还要注意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其意象的诗,以及意境明晰、贴近生活,甚至是可以编成古诗的诗。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游子吟》《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激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最好的钥匙,要使学生学得好、记得牢,首先要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选诗阶段就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在教每首诗前都要找一个激趣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主题,我便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写一个身在外地的人对家乡的思念。《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学生较容易体会。当然诗的类别很多,一些纯景物意境的诗可以将它们按季节划分,在不同的季节教授这些诗,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如《清明》可以在春天教,学生一方面了解了清明节,另一方面又从诗中领略到细雨纷纷的清明景致。《小池》放在夏天教比较好,而《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色在秋天教能使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江雪》则更适合冬天的意境。一些叙事诗可以将其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如《赠汪伦》是一个挚友送别的故事。《塞下曲》是一个将军打猎的故事。总之要找到每首诗歌的激趣点,这样诗歌就不再深奥和枯燥,拉近了孩子和古典诗歌的距离。虽然不要求他们去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但通过激趣讲解他们对诗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相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强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四、背诵与巩固

诗歌是富有韵律感、音乐感的语言艺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韵语教学”。象《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古代启蒙教材,当时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却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可见,“韵语”是十分便于记诵的方式。诗歌的韵律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当然也更容易记忆。

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产生兴趣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读、背了。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熟读的同时可以对背诵进行适当的指导。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可以采取先试背再轮背等方法。将写在黑板上的诗先每句擦去两个字让学生背诵,这样层层推进,直到擦去所有的字。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逐步成功的。在学生还不能熟练背诵时还可以采用师生一对一句、小组分句轮背、男女生轮背等。这种师生互动,同学间合作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背诵更富有情趣,取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一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基本上在课内就能熟练背诵教过的诗,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不断巩固。可以在每节课前准备时间让已经会背的学生带领全班将诗复习几遍。一个星期只学一、两首诗歌,学生很快就能在反复的诵读中记熟这些诗。

“恒”字是做成功任何事的法宝。低年级诗歌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坚持“细水长流”,坚持每个星期有新诗,坚持学习新诗与复习旧诗相结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通过点点积累,一年下来,学生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十多首诗。如《望庐山瀑布》《咏柳》《枫桥夜泊》等一些千古传唱的佳篇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更重要的是在班里形成一种人人争当背诗小能手的风气,有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所教的诗,他们在课后自己寻找喜爱的诗来背诵。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不断地背诵出一些新诗也感到很高兴,对这种教学形式表示了支持,他们主动配合和孩子一起去找新诗来背诵,这些都使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更为高涨。

第9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

一、关注背景,激发兴趣

打开课本任一首古诗时,我们必然看到古诗题目下面诗人的名字,关于诗人的资料在参巧书中都有简介,要是想得到更详细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取。而纵观古诗教学,介绍诗人的环节普遍得不到重视。其实,了解诗人和读懂古诗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古诗来自诗人缘事而发,所谓“在心为志,言发为诗”。就是说诗人把自己亲眼所见的特定的景象写下来,并通过灵性的诗词表现诗人当时的情态、思维、观点、目的、感想等。古诗就这样欢欢喜喜地乘载着诗人的文采,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让人们赏读。再说,诗人每写一首古诗的过程都可构成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如果这些诗人故事一用上场,就相当于给古诗教学的土壤引来充足的水源。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要把诗人背景和古诗分割开来,具体是改变以往那种知诗人不多的做法:只看重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的掌握和背默,忽视知晓诗人那感人之事以及他的其它佳作。实践证明:当学生拿起诗时,教师若能生动地介绍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好像亲眼看见诗人在作诗的情境,,就能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心品读诗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想学生喜爱学习古诗,课前预习或教学古诗中,教师除了重点介绍诗人是缘何事写出本古诗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诗人的一两件感人事和其它佳作,以及后人对他(她)的诗的高度评价,这才符合大语文观。总之,教学中教师重视对诗人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从小熟知中国的古代诗人,而且激发学生爱其诗。

二、走进情境,领悟诗音

一首首古诗能一直被人们传诵,必然有其绝妙之处,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诗的意境美,其意境美通过诗意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结合而突现。最叫人怡悦的是诗人以诗跟读者在心灵上交谈,让读者获取智慧。古诗教学中不但要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美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从诗的意境美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人格,即真正想对赏析者要说的话――诗音。如果古诗教学中只是侧重对古诗的读、悟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而没有让学生领悟诗音,那就会使诗人与学生缺少了心灵上交谈的互动,还会使学生的领悟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领悟诗音”的环节不可少,更不可少看。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笔者出示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先引导学生从读、悟中走进了那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意境“一位老人家回到久别的家乡时十分高兴,说起家乡话来一点都没有变音。由于离开家乡很久,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做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加以询问。他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活泼的神态,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再引导学生感悟诗音:诗人好像对读者们说:“一个游子心里很爱家乡还不够的,还要经常回家乡看看,别因工作忙就少回家乡。要不,会像我有那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这诗音对我们现代人多有教育意义,也许这就是古诗历久常新的原因。

三、归类总结,巩固记忆

古诗教学中,不但要把古诗教好,还应指导学生归类古诗,一可以统观古诗并得以比较,二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三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一首古诗教学任务完成前,让学生可按季节、传统节日、传说、或作者等进行归类。如写春季景象的古诗有《春日》、《咏柳》、《春晓》;写夏日的古诗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诗有《望天门山》、《古朗月行》;写传说的古诗有《嫦娥》。这样归类和比较,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领悟诗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自然和科学,然后言发为诗,才使古诗像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像星星一样繁花似锦;领悟诗人们的创造性能力来源于生活的实践;领悟诗人们的高超文学来源于自身的好学和善于向他人学习。进而使学生对诗人产生敬佩之情,并产生学习诗人创作写诗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好地记牢所学的古诗。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古诗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歌,开展佳词绝句欣赏或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学的古诗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