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学范文

儿童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学

第1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一、点赞式评价,营造气氛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二、典型化评价,树立榜样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随机性评价,照顾多数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师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大胆又谨慎评价,以人为本

第2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情境创设一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根据以上解释,教学情境中的“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环境,“情”则可以理解为老师和学生的心情、感情。有位名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意思是盐只有溶入汤中,才能被人们愉快地吸收,知识也只有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会吸引人情趣盎然地去学习。所以教学情境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的运用等等。这种环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与教学情境创设结合

针对小学儿童教育教学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应结合小学儿童四个心理特征,包括记忆特征、注意力特征、兴趣特征以及想象力特征。这也是影响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心理特征。首先在记忆特征方面,小学儿童拥有着强大的记忆能力,处于大脑记忆功能运用的黄金时期,而这种强大记忆能力需要一定的有效刺激才能激发出来,学习动机与目的便可以提供这种有效的刺激,而对于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对材料理解得越充分,学生的记忆也就越深刻。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要学生参与并发掘教学知识的活动及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动机,以引导发现式的情景教学,使发现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更主动的去记忆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活动,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材料上,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思维的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形象,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比较、综合、分析、类比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注意力特征方面,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这个时期的儿童情绪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很难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因此小学生无法像大学生一样进行长时间枯燥的学习活动。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出:当小学生的知觉过程(视觉、听觉等)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注意就会产生。长久单调的活动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多种教学活动互换可以维持注意的稳定性。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注意的稳定。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让老师牵着走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并将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体会发现知识内容,运用情境的灵活转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以任务形式施与学生一定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张弛结合,是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保持在教学活动中。兴趣特征方面,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兴趣的稳定性并不强,而兴趣的稳定性正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正是小学教学的关键之处。通过对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将新旧知识结合,并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知识内容的表现越直观对学生的影响也越积极。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新旧知识的关联与矛盾处,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以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复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以此激发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情境创设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竞争因素,并适时通过表扬等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对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挑战性活动,在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后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演,并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在成功与鼓励的激发下,提升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心理的满足感保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教师也应综合多种方式方法,不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枯燥,而令学生失去兴趣,应适时并持续的给与一定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在想象力方面,儿童拥有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在儿童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能充分发挥出儿童的想象力的优势,利用儿童的创造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问题。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出:在表演、游戏等活动中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想象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发挥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点拨类干预是必要的。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表演和游戏类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想象的范围予以设定,让学生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想象,避免学生因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象,而使思维脱离教学主题。

第3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第4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一、有意识地选择游戏教学法中的曲目,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什么都想自己试试。对于音乐也不例外,老师干巴巴地说,孩子被动接受,只会扼杀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探索空间,启发鼓励孩子们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游戏是儿童永远的天性,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教学寓于游戏中,让小朋友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不同的音乐感受。这时,曲目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了。例如,《跳圆舞曲的小猫》,乐曲轻快、活泼,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围成圆圈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感受乐曲带给他们的快乐气氛。在音乐欣赏教学《小青蛙》中,我在小朋友欣赏完以后,要求小朋友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的形象,用他们自己的感受与想象来表现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还有在《龟兔赛跑》中,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成乌龟和兔子,随着音乐自己来表演动作。儿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學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跳起来,激发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有意识地选择音乐曲目,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形象表现信息的前提是通过听觉而非其他途径(如教师的讲解等)达成的。在音乐欣赏课中想象某种形象,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音响的感知,而不是想象形象本身。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曲目,引导小学生在音乐音响中找到与形象相联系的表现手段。如教师可以选择《狮王进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记住音乐的主题,感受速度、力度、音区、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与动物形象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给《狮王进行曲》的主题旋律编配歌词,如:“我是狮子,森林之王,我的叫声吼吼吼……”让学生对音乐所表现的视觉对象狮子及其对应的主题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请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模仿狮子行进的动作。当主题音乐由低音区升至高音区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想象出狮王出现后,还有很多的小狮子跟着出来,从而将音区的变化与形象的大小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这样的曲目选择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描绘音乐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三、巧选曲目设计课堂教学,感受音乐的变化

《音乐新课程标准》将小学六年级分为两个学段,制定了相应的学段目标。1~2年级,要求学生“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能感受乐器的声音。能辨别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一部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等均有着极为多样、微妙的变化方式,教师在选择音乐曲目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音乐节拍的强、弱、次强,乃至音乐节拍的延续感、流动性等选择曲目和设计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玩具兵进行曲》,让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走路,在均匀律动的步态中拍拍手摇响铃,或者简单地加重脚步,加深对2/4拍节奏律动的体验。在乐曲开头由引子导入主题,由渐慢到恢复原速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蹲下,之后随着音乐逐渐地站起,待恢复原速时再踏步向前走,帮助他们体验速度的渐变。再如,选择弦乐曲《钟表店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拍手和点头的方式表现音乐中不同段落所使用的快、中、慢三种速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听到跳音时垫着脚尖走路,在听到连奏时用滑动走路,或者挥动手臂走路,体验音符之间的连贯性。

第5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包装;儿童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2-01

人们总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开始回想过去,这些心理可能大多都来于成长的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面临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这些总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客观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去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肯定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年代――儿童时代。去找寻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因为儿童时代的心理是那么单纯,无忧无虑,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创造性。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很丰富,好奇、好动、有极强的模仿力,智力属于儿童的启蒙时期,接受新事物很快,记忆力发展很快,因此学东西接受新事物很快。一些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卡通化,或模仿动物造型的儿童产品设计的包装,通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童人性化设计是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因为儿童是非常富有感情的,在使用产品时,他们希望能和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无意中在这些包装中带给儿童的视觉的美感。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天生情感丰富,喜欢接近一些具有亲和力,或是充满生命力的趣味包装的产品。他们喜欢明亮的色彩,抽象的卡通,可爱活泼的风格,这些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因此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都会从儿童的心理世界去汲取设计灵感,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和儿童喜爱的产品包装设计。

一、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

一方面,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包装,并在产品包装的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产品随着儿童的年龄的成长,淘汰率非常之高,如果能把这些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成可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产品,那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儿童年龄一起成长的儿童产品产品包装的设计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

二、优秀的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能使儿童了解未知事物、了解外部世界

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只有去研究儿童心理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包装,诸如良好的环境因素,这些产品设计的包装能去引起儿童的关注,同时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心理特征。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他们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一块奇异光鲜的色彩、一个古怪的符号图腾、都会令他们驻足半晌,浮想联翩。这些都是来自于客观心理而作出的主观心理表达。

三、缺乏趣味性的设计不可取

大多数儿童产品都应以趣味性为前提,始终应抓住儿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有机地溶入儿童使用的产品之中,增加快乐原素。要想使孩子身心愉悦地在产品中找到乐趣,这不但要求产品包装的外观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要求外在包装产品具有一定内在的传导性、启发性、和想像拓展性。从儿童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得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认知心理与审美特征,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千万不能走“以成人的观点去主观臆测”的错误之路。成功的儿童产品包装应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会使孩子插上理想翅膀,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

生活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受伤害,心理防备力较差,因此儿童产品更应注意安全性问题。忽略安全意识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是不可取的,其背后必将隐藏巨大的隐患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其次,繁琐复杂的包装设计不可取。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单纯的,其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儿童的耐心也常常不足,如果一件产品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他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再愿意亲近该产品。要提高儿童产品的易用性,这就需要在力求产品包装简洁化的同时,巧妙的对产品符号进行视觉化。

儿童产品设计的确包装应该高瞻远瞩地去研究和探索、展望儿童产品包装的特征、属性与未来,从有利于儿童健康发育、心智成长,有利于儿童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促进和提高等角度出发,来探讨儿童类产品的包装开发将成为国内外所有开发商、设计师群体以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我们去注重了,去发现了才能把儿童领域界推上一个新台阶。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层面,年幼的心灵在一定方面是需要生活中的产品包装的设计引导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需要,心理,特点,方法

一、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背景

在我们国家,儿童英语学习有许多负面的因素。这些负面因素之一是,儿童英语学习是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虽然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发展。在每个发展阶段,孩子们都会用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去观察和解释世界。在任何特定的年龄阶段,教孩子是一门学科。所以,教孩子英语,教师必须要很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其因材施教。然后,这样会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二、儿童心理特点的分析

孩子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并获取知识。这样在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和性格的特点中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1、感知和记忆的特点。记忆力指的是人们获取、储存、保留以及以后恢复信息的过程。孩子们的记忆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基于影像的记忆,从大量的观察来看,孩子们倾向于从表面来观察事物,很少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是机械记忆,儿童实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也不能加强他们的记忆。然而,孩子大脑皮层的反应尤其强烈,所以,他们的机械记忆比成年人要更好。因此,教师必须让所有的感官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便孩子们的记忆可以达到最好的水平。

2、想象和思维的特点。想象力,也称为想象的能力,是心理图像,感觉以及概念形成的能力,他们不会立刻通过视觉、听觉或其它的感官来感知。想象是心灵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创新。想象力能帮助提供经验的意义和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基本的工具,通过它,人们能够理解世界,并且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想象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只要是孩子们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不清楚的地方,他们喜欢问任何问题。其次,儿童倾向于想象简单的东西,而且他们的想象也不稳定。第三,孩子的想象力是生动且夸张的。他们的想象力集中在动态和成某种形状的物体,而非静态的物体。另外,儿童的想象又富于夸张性,如儿童模拟电影、电视中敌对双方交战的游戏时,就用一根小棍或手指当枪指向对方,嘴里不停地发出枪声,对方便立刻倒下。

思维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使用数据或信息作为输入,使这些信息与之前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结果是要么是有用的知识,要么是什么都没用。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包括进食、睡觉或工作。

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韧性,固执。他们不会因为其他人说不而放弃他们的观念。如果一个孩子的观念起作用了,如果它已经生产而且孩子已经努力去构建这个观念,他是不会放弃的,除非他有很多新的经验为此提供了理由。

3、情绪和性格的特点

一般来说,情绪有两种感觉。一个是温柔的,浪漫的,或怀旧的感觉或情感。另一个是个人信仰或判断,这不是建立在证据或确定性上的。

总而言之,孩子的情绪的特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孩子做事情比较容易冲动。他们通常非常兴奋以至于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其次,不稳定是孩子情绪的另一个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孩子可能会改变他们的情绪。当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玩具,他们会哭。然而,如果大人给他们,他们会立马就笑。第三,孩子会直截了当的表达他们的情绪。性格涉及到个体心理生活的最重要,最显著的部分。性格还涉及到一个人是否快乐或悲伤,积极或冷漠、聪明或愚钝。多年来,许多人已经对性格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一个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是由动机、感受、想法、和心理功能其他主要领域所引起的。性格通过其对身体的影响,有意识的精神生活,还有个人的社会行为表达出来。

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原则

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相互的并不可避免的。此外,合作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下面的关键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现代教学法,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重视在教学中他们的个性。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导师,但也是孩子们的偶像。首先,教师应分析孩子的心理和选择相应的正确的教学材料和工具。第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第三,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以及克服他们的害羞或焦虑,一个成功的教学不能没有儿童的合作。最后,老师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信息来培养他们使用,判断和分析知识的能力。

2、注重兴趣的原则。据说,一个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老师应该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兴趣。首先,也许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新的东西,只要是与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或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有关,都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二,当孩子被别人赞扬或鼓励时,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当孩子事情做得很好时,教师需要赞扬他们。孩子们想要从他们的老师那获得认可,然后慢慢体会。

基于注重兴趣的原则,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英文歌曲合唱,通过选择吸引人的音乐引起儿童的气质和兴趣。因此,孩子们将以轻松的心情学习英语。此外,图片,优美的身体语言、简笔画、照片和多媒体课件都是可视化教学的好材料。他们可以通过使用熟悉的细节或者游戏。

3、沟通的原则。众所周知,语言的社会属性是作为交流工具。根据整个语言环境以及双方的身份,人们准确并得体的使用使用语言是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的沟通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课堂上交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材料作为语言数据来指导孩子们如何与别人交流。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利用书本知识来提高他们的交流,因为简单的模仿和主要的机械重复将会降低孩子们使用英语的热情。其次,为了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英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习俗的不同。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问“你吃饭了吗?“这意味着一个问候,然而,在英国和美国,“你吃饭吗?”是指说话人打算邀请听的人吃饭。

四、以儿童心理特点为基础的一些教学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试图引导他们把学习英语的过程不是当作一个困难的工作,而是作为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新的发现以及每天可以进步的过程。(Wang Dianjian & Lai Hongling, 2002).

1、 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1)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气氛而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孩子的活动,并且作为他们的合作方,孩子们将会打开他们的心灵,然后教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儿童故事,然后用英语,还有简单的方法复述他们。

(2)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兴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儿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找一些书籍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枯燥乏味的知识可以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容易且乐意接受,这同样也让孩子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2、对孩子学习的及时积极的评价。在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孩子是有潜力的,但潜力的发展取决于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只有当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受到尊重时,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Liu Jinhua, 1997).根据儿童个性的心理特点,教师需要及时积极地给孩子评价,以便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因为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和及时的评价将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此外,至于那些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地孩子, 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对还是错,老师应该及时给他们鼓励。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去展示自己并且孩子也想要试试。

五、结论

1、论文的局限性。孩子们通常对新的具体的事情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在本文中,对一些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但由于缺乏深厚的教学经验,作者没有提供更多例子来说明论文。同时,它是一个必须进一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继续指导英语教学。

2、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建议。儿童的学习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和努力。孩子们的英语不够完善。从最近的研究可看出,它有自己的缺点。所以如何教孩子英语成为教师的主要关心的事。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孩子们应该配合老师,课上与课后都要积极主动,还要不断地练习。

参考文献:

[1]Mayer & J.D. 2005.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第7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负重心理

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习钢琴的儿童是在缺少愉快的心理过程中度过的。由于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种负重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崩溃,以致终止学习。为什么听起来美妙无比的音乐,学起来却痛苦不堪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外,还有社会、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心理问题等等。

一、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分析

学习钢琴虽然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大有裨益,但是,我们又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这一教育功能,找出其自身的规律,避免其盲目性。

第一,儿童自身的心理问题。准确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掌握儿童学琴规律的最好方法。心理研究发现3-7岁的儿童,他们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易分清质与量、因与果、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关系,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观意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长及教师传授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直接感性认识接受得较为积极,而对间接理性认识接受得较为被动。虽然钢琴发出的美妙声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的确是理性因素居多。所以儿童们在欣赏钢琴音乐时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而学习钢琴理论与技能时却表现得较为被动。

第二,教学体制。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技能的训练,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会使人产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断反复又会给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中度过的,这种教学体制的模式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们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也会是同样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学方法。儿童天真活泼,同时也十分脏弱,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机械的反复、长时间的注意,都会使儿童难以承受。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由于多数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会重复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即更多地强调与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个性的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例如:过分强调技术的训练,很少注重儿童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儿童由于教学方法上的不正确所带来的厌倦心理,也会转嫁到钢琴学习上。

第四,家庭和社会。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教育备受关注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实际的盲目心理与从众心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只有提供给学习钢琴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二、减轻儿童负重心理的基本途径

针对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注重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琴压力。下面,谈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减轻儿童的心理负荷。

(一)动机、兴趣、情绪

动机、兴趣、情绪是减轻儿童负重心理的内部动因,在学琴过程中,需要越迫切,兴趣越浓厚,情绪越稳定,儿童的学习热情就越高涨,学琴的状态就越积极。

第一,良好的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力量,钢琴学习也直接受到一定的动机支配。有些孩子来上第一节课时,常常会带着一种恐惧加被动的服从。通过询问,我们可以发现原因是家长在学钢琴前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不良动机的诱导。例如,“你平时太调皮了,学琴是为了让你收心;学琴可苦了,你要好好练。”这些有害的暗示会使孩子觉得钢琴学习是一种“可怕”的事,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从激发学习动机出发,应该让孩子觉得钢琴音乐很好听,弹钢琴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父母能从孩子的琴声中得到快乐,小伙伴也会因为有一个会弹琴的朋友而自豪等等。良好的动机是减轻儿童学琴负重的原动力。

第二,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琴也是如此。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钢琴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跟一般孩子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兴趣特点是易于变化,优美的音乐,有趣的图片,动人的故事,好玩的游戏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钢琴学习中,培养并保持孩子学琴的兴趣是减轻他们负重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奏、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和蔼可亲的态度,都能提高儿童学琴的兴趣。

第三,愉快的情绪。在钢琴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是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任何斥责、强迫都会影响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孩子在上课之前刚好被父母骂了一顿,那么他在上课过程中一定是情绪消沉,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真实地暴露出来,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鼓励是使儿童保持愉快情绪的最好办法,它可以使儿童在精神上获得很大的满足,增强自信,在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对钢琴的学习将投以更大的热情。

(二)良好的学琴环境

儿童钢琴学习的心理当然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琴环境来减轻儿童的负重心理。

第一,家庭环境。对一个琴童来说,能为他(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父母自身对音乐的爱好,会吸引孩子。例如,早晨,轻松愉快的音乐、会使孩子精神振奋;晚上,悠扬动听的旋律,会使孩子带着微笑进入梦乡……让孩子多参加音乐会,多听钢琴演奏,会建立起对钢琴的亲切感。此外,家长对琴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钢琴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到不可抗拒的压力。孩子需要一种感情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叫你练琴就练琴,没什么条件好谈,”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摧残。

第二,教学环境。钢琴教师不但有让儿童会弹琴、弹好琴的责任,还应该培养儿童爱弹琴、乐弹琴。在教学环境中,老师过于严肃的面孔,不耐烦的情绪,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荷。所以,教师要鼓励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只有让儿童时时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才能使他们消除学琴时的紧张感和负重感。此外,由于钢琴学习的整个进程比较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会造成拔程度现象。其实,高度复杂的作业,必然会引起儿童紧张、恐惧加厌烦的情绪。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作品外,也应掌握教材的难易,在儿童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于他们弹奏的作品。

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对于每一位琴童来说,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还是增加音乐修养,学习钢琴都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何减轻他们学琴过程中的负重心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只有发挥儿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才能真正使“要我学琴”变为“我要学琴”。

参考文献

[1]丁祖荫著.儿童心理学Cul.济南:山东敏育出版杜,1986.

[2]沈竖,李山川著.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第8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心理特点;钢琴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于掌握一门乐器的必要性。而钢琴这件有“乐器之王”之称的西洋高雅乐器就成了家长及孩于们的首选。在我国,钢琴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专业音乐学校的钢琴课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个别课为其教学的基本形式。如何让儿童在钢琴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且要对学生学习音乐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差异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等密切注意,方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

现代音乐教育所提倡、强调的是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及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在充分掌握儿童音乐审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发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对于人类来说,个体的发展主要指从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儿童期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初期,其身心发展经历大致有六个较大的阶段,即:

乳儿期: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幼儿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

童年期:从六、七周岁到十一、二周岁

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周岁

青年初期:从十四、五周岁到十七、八周岁

(二)儿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期学生主要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道德品质和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认知活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期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在课堂教育中会使自己的感知服从教学目的,而不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决定。对事务的认识水平也由整体感知逐渐学会分析事物。

2.儿童期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内容不断扩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也逐渐发展起来,各种意志品质如意志主动性和独立性也逐渐发展起来。

3.儿童期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发生较大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塑造儿童个性的一个新的起点。儿童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从独立性很差到逐步学会独立性的思考与评价,从只评价外部行为表现逐渐转化为对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评价。这都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完善的表现。

(三)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

在音乐学习中,相应参与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构成了音乐的基本心理过程。

1.音乐感知。音乐感知是音乐学习心理过程的起点,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学习是复杂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对音乐信息的输入不能是单一的。

2.音乐记忆。通常我们将记忆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种。有意识记忆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在音乐学习中,我们常把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以发展音乐记忆力。例如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对主题音乐的感觉只是根据个人喜好,在无意识中或有或无的留下一丝痕迹。

3.音乐思维。“是指对大脑储存的音乐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以领悟音乐真谛的心理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实现的”。他是从事物外部的审美感知为起点,之后经过创造性的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过程。这些都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在教授儿童时的一些方法

根据儿童期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教师在教授儿童学琴时,不能一味的按照成年人的思想观、教育模式去盲目的制定教学方案,而是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一)教师语言儿童化

儿童期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尚未完善、独立思考能力尚未成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缺点用儿童化的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改得快、记得牢,且在上课时教师的语速要放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演奏时拖拍,像拖个大尾巴一样;手型塌了,小房子倒了;音符弹奏不均匀,可以比喻成火车上不是每个人一个位子,太挤了;弹奏音阶时,要像上个大山坡(渐强),不能像走马路一样平坦;临时升、降号,等于去爷爷、奶奶家临时住了一晚;渐强、减弱就像用力推车上坡和车子一下山慢慢刹车一样,等等。教师应尽量以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恰当的比喻,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孩子做的是否正确,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制定施教方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施教方针,掌握施教的分寸,提高教学质量。

1.针对儿童期学生好玩的特性,注意增加学习的情趣性,也就是奥夫教育体系所提倡的让孩子“快乐学习”。

2.针对儿童期学生好动的特性,注意增强律动性,乐曲以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快慢有致的速度以及各种不同的感情变换,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让他们在动中形成良好的乐感。

3.针对儿童期学生好奇的特性,注意提倡探索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教师不能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答案去探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4.针对儿童期学生好胜的心理特性,注意增强激励性。即在课堂上遇到一般性错误不能全盘否定,应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碰到弹奏不大熟练的学生,可以说“各方面都很好,如果能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要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用竞争等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儿童学琴任重而道远,如何能让小琴童们真正体会到学琴的快乐,需要学生、教师及家长三方面的配合。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希望通过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分析,能够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让众多琴童在艺术道路上,勇攀高峰。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山版

社,2000,84-86.

第9篇:儿童心理学范文

主要表现在: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认兴趣出发;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想象丰富,易于进入情境;争强好胜,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但对集体的观念不强等。如何根据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的体育教学呢?

设计初入学儿童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合理组合教材。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再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做增大了活动量,提高了课的密度,学生就不会被与教学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非教学因素的干扰。考虑教材组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运动量,把新教材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活动量大、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放在稍后一些的位置上,这样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体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根据他们自制力麦,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解决好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初入学儿童“上课”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基本是凭着兴趣上课。当他们聚精会神地学习了一个动作,或者进行了一次活动之后,如果老师不及时地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下一项教学内容上去,他们就极易涣散下来,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