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进计划范文

改进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进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进计划

第1篇:改进计划范文

一、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政府审计计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旨在有效调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包括四个环节。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2002年审计署的《审计机关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每年必须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是按年度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做出的统一安排,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目前,我国审计项目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审计署统一组织的、署本级的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管理工作,不负责安排或检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后者由地方审计机关自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日益暴露出下列问题。

1.中长期战略计划缺位,难以保证各年度项目计划的协调性。根据现行管理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只需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并确保执行即可。至于中长期战略计划,没有任何规定与要求。这导致很多审计机关根本不考虑中长期战略安排,各年度项目计划缺乏全局性、协调性,极易造成审计重复或审计盲区,监督不到位,重点不突出。

2.没有专门设置计划管理部门,难以发挥主导“龙头”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审计项目计划都是由各业务部门提出立项建议,办公厅或办公室简单汇总后,审计机关领导审定下达。各业务部门集计划管理与具体实施职能于一身,根本不能保证时间充裕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立项计划。2005年9月,审计署出台了《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要求办公厅实行统一管理。虽有一定进步,但不可否认,该办法依然无法保证办公厅——一个同时肩负其他工作责任的非专业性综合管理部门,能够出色完成计划管理任务。

3.立项程序过于简单,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制定遵循“两上两下”原则,即自上而下提出审计工作设想、自下而上编报计划草案、自上而下布置项目计划指标、再自下而上上报完整详细的审计项目计划备案。上述程序过于简单,每一步到底怎么做,尚无明确规定,致使某些审计机关经常敷衍了事,拍脑袋决定审计计划,调查研究不充分,不考虑实施可行性,执行过程中做临时变动,大大损害了审计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二)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应当编制审计方案以指导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审计方案,是指为顺利完成项目计划,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做出的计划和安排,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前者是审计机关为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对某部门、行业或专项资金等项目实施审计而制定的全面工作计划,原则性较强,对象笼统宽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没有的,体现出政府审计特色。而后者,是审计组为完成审计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工作安排,其地位和作用近似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总体审计计划(策略)。具体内容包括: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重要性及审计风险的评估;预定的审计工作起讫日期;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编制日期及其他有关内容。目前我国审计方案的编制存在下列两点突出问题。

1.只有总体计划安排,难以指导具体工作。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只要求针对被审计单位编制总体审计计划,而不要求编制具体审计计划。这种做法极为不妥,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也没有针对审计活动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具体指导,导致审计组成员具体工作时无所适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无从实施。

2.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难以抓住工作重点。无论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其他国家政府审计,都已广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日益强化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我国审计机关虽已开始关注,但在如何识别、评估进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严重限制了计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审计质量的一大瓶颈因素。很多审计机关抓不住审计重点。

(三)监控计划执行过程

我国政府审计实施计划执行报告制度。下级审计机关每半年要向上级反馈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等。审计项目计划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当按照规定报批。例如,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和授权项目的调整,必须报审计署批准。目前我国审计计划的执行存在下列问题:

1.跟踪监管不得力,难以维护计划执行的严肃性。虽然有定期报告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控,对执行情况了解掌握不够细致,没有真正从时间、成本、质量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再加上年初立项时考虑不周,审计项目计划本身不合理,造成执行计划时经常随意变动、极不严肃。

2.沟通交流不足,难以实现动态过程管理。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与上级持续沟通,不断评估事先确定的审计目标、重点、时间及人员安排等是否适当。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必要时甚至终止审计。而实际上,不少审计机关未能深入审计现场,审计组上报情况不及时,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无法实现动态信息网络化管理。

(四)考评计划执行效果

计划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制和执行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审计计划的考评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难以体现考评效果。虽然该办法要求对审计项目计划进行检查和评估,但就如何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建立考核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考评工作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难以优化计划控制措施和方法。

2.忽视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难以落实计划执行效果。国外审计机关特别重视审计建议的落实,有时对建议的跟踪可能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而我国审计机关对此不够重视,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充分关注审计成果是否被采纳或执行,无法收到审计监督的成效。

二、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法规等,归根结底,主要是三大成因。

(一)计划管理的意识薄弱,缺乏战略思考和统筹规划

无论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都非常重视计划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准则、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部署充裕的审计资源、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以持续提升审计计划的效率效果。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审计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已《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以及《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各文件之间缺乏衔接,内容零散重叠,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无法突出计划管理的战略重要性和系统性,导致审计实务中一直存在重实施轻计划的现象,难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二)计划管理的模式粗放,限制审计计划管理整体效用的发挥

我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一直沿袭以领导意志为导向,以自上而下的内部管理和严格的等级链条为标志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短期行为,欠缺深层次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不合理、不健全之处。就审计计划管理而言:各环节缺乏科学、细致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内容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计划变更随意性大;未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难以与时俱进。

(三)计划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降低审计计划管理的效率效果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审计计划管理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开发计划管理软件或利用信息化技术工具,不断提高效率效果。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虽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其成就尚未充分体现于计划管理,部分审计机关仍沿用陈旧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没有建立必要的审计资源数据库,未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计划管理各环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计划管理的有效性,无法实现动态管理,阻碍了计划管理的持续创新。

三、改进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建议

计划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审计工作中心必须前移,审计计划管理必须加强。笔者认为,可以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成因予以改进。

(一)增强管理意识,从观念上重视审计计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完善现行计划管理准则。审计计划管理应当由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控制计划执行过程及评价计划执行效果四部分构成,彼此相互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缺一不可。建议以现行计划管理文件为基础,进行整合、概括与完善,新审计计划准则,构建审计计划管理基本框架,囊括上述四环节,为计划管理提供全面整体性的规划指导。

2.设置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计划管理的部门,审计计划的控制就无法形成合力,难以真正提高效率效果。美国审计机关非常重视计划管理,审计机关内部都设有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如GAO专门设立了政策和项目计划办公室,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工作体系。我国各级审计机关也应单独设置计划管理部门,制定计划管理制度,对审计计划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3.制定中长期审计战略计划。中长期审计战略计划,是一定期间内指导、组织和控制全部审计活动的纲领,是制定年度立项计划的重要依据。建议学习国外审计机关的成功经验,采用滚动计划法,处理好中长期战略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关系,既克服年度审计立项的盲目性、随意性,还有助于确保各审计项目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资源浪费。

4.转变计划管理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将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管理结构。前者强调领导意志和纵向信息流,而后者更加注重横向、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打破僵化的部门界限,促进信息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自由流动,强调团队合作,以灵活的工作角色,而非固定的职位为导向进行人员管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以实现审计目标。

5.营造计划管理的氛围。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计划制定,主动按照计划执业,落实相关要求,共同致力于审计计划管理的提高。另外,理论指导实践,应深入广泛地开展计划管理理论研究,学习其他国家和行业的成功做法、先进管理技术,不断改进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流程,从程序上保证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严肃性

1.细化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程序。依照两上两下原则制定项目计划时,应特别关注下列三点:(1)事前充分调查,列出项目清单。审计立项前,认真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中长期战略计划,找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采取邀请专家召开研讨会、走访、发函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机关内外部对项目计划的意见。然后,将潜在项目列入“项目领域”清单,初步确定审计立项。(2)评估项目风险,确定重点对象。美国、加拿大的审计机关都要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加权位列法评定各项目的风险系数,最终将风险系数大的列入当年计划。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包括:是否为社会公众特别关注;政治上是否敏感;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复杂程度;最近一次审计时间等。可以考虑引入该风险评估机制,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针对性。(3)分析可行性,尽早排除不合理项目。从经济、操作、社会和技术四方面对拟审计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例如,审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资源是否足以满足审计需要,审计成本能否带来预期成果等。最后,将结果编制成报告汇总,由审计机关领导研究决定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改进审计方案。最新审计风险理论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业务流程重整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必要时和决定测试时)以及实质性测试。该理论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已开始广泛运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政府审计。我国也应当引入该理论,完善审计方案;(1)搞好审前调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至关重要。可以借鉴美国审计机关的做法,适当提高审前调查的时间比重,深入被审计单位活动,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为后续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打下良好基础。(2)补充具体审计计划,增强审计实施方案的指导性。审计实施方案应进一步细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层次。具体审计计划应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内容包括:为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拟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针对评估出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而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认为有必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

3.促进执行过程的信息沟通。应当在审计组、业务部门和机关领导之间建立畅通、高效的动态信息反馈网络,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各项工作能够紧密配合顺利展开。沟通的频率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内容包括审计进度、主要审计成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业务部门要及时汇总审计组上报的信息,通报普遍性问题,在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必要时,可以召集情况通报会,各审计组之间交流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共性问题。

4.设计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确定客观、适当、可度量的绩效标准,考核计划执行情况。绩效标准包括项目选取的适当性、计划执行的变动情况、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成果的评价等。具体可采用审计覆盖率、审计工作日使用率、审计力量投入率、审计工作完成率、审计成本超支率、审计意见采纳率等指标。另外,还应加强后续调查管理,跟踪落实审计建议。审计工作只是经济监督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督促改进。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配套处理方案,做到问责与问罚并举。只有同时刮起“责任风暴”,才能落实审计计划管理的目的,真正发挥经济监督作用。

(三)倡导管理信息化,从技术手段上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1.采用滚动计划法制定中长期战略计划。所谓滚动计划法,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所有审计对象分类排序,确定计划周期后(如3年),按照重要性高低计算各对象的审计频率,如每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以此确定中长期战略计划,再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一周期进行1~2年后,马上评价执行情况,并着手制定下一周期计划。该技术能够克服短期计划的盲目、随意性,有助于确保年度计划与中长期战略计划的协调一致。

第2篇:改进计划范文

【关 键 词】课堂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24-02

作为一所成立仅两年的新学校,由于学校创办时间短,扩张速度快,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充之中。为尽快整合师资队伍,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项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稳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就是一种“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研究者,即教师,以改进教学实际工作为主要目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并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本身就是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个过程,其哲学原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研究,找到问题所在,有目标地学习并运用恰当的策略,以改进这些问题。其核心理念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核心目标是构建学习型团队、反思型教师。

所谓自我反思,不仅指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也是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使用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困惑,这也是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起点。所谓同伴互助,强调的是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由于惯性思维,教师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往往难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而通过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可以更明确地发现自身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可以与同行进行对比反思,从而做到博采众长。而专业引领,要求教师既要多读专业书籍,学习先进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也要不断向同行中的佼佼者学习,更可以在自己学校内部平等交流,能者为师。

在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时,每一位教师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自己看到的具体问题起步。但改进目标要集中,应选择自己迫切需要改进的,或相对容易改进的一、两点入手,带动全面提高。从表面上看,改进的是某一方法、手段、行为、操作,从本质上说,改进的是工作态度、思维方式、教育理念,而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具体问题,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行动目标

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优势分析,可以使一些无意优势变为能动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持,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同伴的意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出客观分析,并制定出改进目标,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和对策,还要在改进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随时记录典型案例、自身的收获与体会等。通过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进一步建设、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并予以切实落实,是改变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有效措施,通过推进这项工作,将可以达成以下目标:

1. 教学模式转变。通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推进,教师将更加主动、有目的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其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实现从教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化,使学科教学的研究走向深化。

2. 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将推动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明确得失,寻求改进策略。教师将在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中获取知识、获得技能以及相应的体验,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理性思考的深度。

3. 教师的集体研究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对每位教师的自我分析进行集体讨论,并在每位教师个人改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这样将会大大推进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的氛围,教师们相互学习,彼此沟通,经验共享,形成智慧交融的合作主体。

三、措施及行动

1. 高度重视,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推进。要做到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项目,学校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各教研组具体负责推进这项工作。

2. 准备充足,分步推进。为了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学校专项工作小组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经验,制定了《课堂教学改进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表》、《课堂教学改进记载手册》、《课堂教学改进评估表》等文件,为项目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初,学校请每位教师填写完成《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特点、问题与不足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针对分析结果,从某个具体问题入手,制定自己本学期的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教师个人的改进计划制定完成并经教研组讨论修改、教学分管领导审核后开始执行。

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学校还会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份《课堂教学改进记载手册》,用于进行改进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记录、改进案例记载、学校评价记载和学期小结。这本手册的主要作用是让教师的教学改进过程有规范的积累,从而促使教师逐步养成记录自己教学研究过程的习惯,为教师专业化的长效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学校也可以把教师的这本手册作为工作交流、教学研究的资料。

在学期末,教师、教研组、教务处要分别针对每位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改进评估表》的填写,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评价及教务处评价,对教师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并引导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3. 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确保项目扎实有效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校长室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起到引导、服务等重要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化的操作,确保项目的实施不会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确立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并完善“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评价指标”,建立配套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情况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及教研组、备课组评优的重要指标,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工作起到引导和推进作用。对于改进计划落实较好的教师,学校应组织他们进行经验介绍、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从而起到示范、辐射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经验体会

通过项目推进,学校以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抓手,加强校本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育人能力。通过此项目的推进,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校本研训体系,创立了“教师文化讲坛”,定期开设由专家和本校教师主讲的文化讲坛,为教师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生活情趣提供舞台,以“文化讲坛”为载体,推动教师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定、实施及优秀课例的展示、点评,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做到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层次、有重点、有创新。

当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学校管理层面需要改进的问题。学校自身需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在校园网上开设“教学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图书馆建设力度,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资料;在管理制度、奖励措施等方面对此项工作予以强有力的支持等。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外学校的互动,加强与市、区学科教研员的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与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连建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概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改进计划范文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要害措施。积极参加公司及本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及观看“电业安全生产知识”录象,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使自身思想素质和安全工作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为自己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另还利用业余时间参阅涉及本专业的各种反违章、反措知识,为完成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恪尽职守,认真作好本职工作

一年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配合专责认真地做好班小组调配工作。围绕班各小组的人员实际配制情况,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灵活性。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检修工作。一年来,认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异动及改造工作任务,积极主动收集各班组工作进程中涉及本专业的工作内容,主动协调有关事宜,为领导当参谋,出主意,尽量减少工作过程中纰漏的产生。三是积极配合技术员建立本班组设备材料统计计划和各项设备台帐的整理、登记及日常办公和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严于律已,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一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工作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谦虚谨慎,主动接受同事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做到不利于机组设备运行的事不做,杜绝隐患和故障的发生。

总之,一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事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主要是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价值观树立得不正确,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期望。

一是进一步提升学习意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理念,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不断吸纳新知识、把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

第4篇:改进计划范文

关键词:项目进度 风险评估 计划评审技术

进度作为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一直受到项目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尽管项目施工之前已经对完工工期和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论证,但由于工程项目技术复杂,建设工期较长,实际一定会与假设不完全一致,面临一定的进度风险。而进度风险一旦失控,工期大幅拖延,将会影响其他两大目标的实现。相反,项目提前投入运行,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1]。对工程进度进行风险评估是控制项目工期,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在诸多进度风险分析方法中,计划评审技术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得到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计划评审技术没有具体区分各种风险因素对活动的不同影响程度。本文从风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出发,改进了经典计划评审技术。

1.项目进度风险评估

项目进度风险,即不能按期完工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后果。项目进度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辨识进度计划的风险因素并评价其影响,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工程进度失控而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都很大,且难以简单量化,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工期完工概率上。概率性进度风险定义为:在规定时段内,进度计划的计算完工日期超过规定完工日期的概率[2]。它的数学式表达为:

R=P(TC>TP) (1)

其中R表示施工进度风险,TC为计算完工工期,TP为规定或计划工期。

2.计划评审技术PERT

计划评审技术PERT是目前广为使用的进度风险评价方法[3],它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包含在 a,b,m的确定之中,这种笼统的综合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并赋给三时估计的方法,带有一定主观性,并且没有具体区分各个风险因素对各工作和总工期造成的影响程度,而对于具体的每项工作进度风险控制来说,管理人员不仅仅要知道项目的完工概率、本工作的关键程度,更需要知道各种风险因素对本工作的影响程度,有重点的控制风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 PERT的结果不能较好地指导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工期风险管理。

3.基于改进计划评审技术的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以上所述,目前进度风险评价方法都没有区分和量化风险因素对工期的相关性,而网络计划中活动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正是风险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从风险因素的角度来研究进度风险评估的一条有益思路。具体步骤如下。

3.1进度风险因素识别与量化,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

网络活动持续时间受多个风险因素影响,为此以进度网络计划图为基础,对辨别和量化后的风险因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每项工作的权重分配,使评估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3.2计算活动持续时间

用蒙特卡洛方法(Monte Carol Method,MCM)求解PERT网络时,活动i的持续时间d(i)的计算公式(2)。

d(i)=?琢+(b-?琢)*Randomi (2)

式中,Randomi为活动i在?茁分布下的随机取值。a,b为分别活动i的最乐观和最悲观时间估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活动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正是源于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找出对活动i的持续时间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风险因素,并确定这些风险因素服从的概率分布后,就能够用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来替代?茁分布下的随机取值,式(3)表达了活动i持续时间d(i)的概率分布。

Randomi=∑Rij*Randomij (3)

式中Randomij为活动j在风险因素i的概率分布下的随机取值。综合式(2)(3)得到活动持续时间计算式(4)。

d(i)=a+(b-a)*∑Rij*Randomij (4)

3.3 建立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针对特定的风险因素r,将各个活动上对应该风险因素的具体取值乘以其权重后相加,得到的数值R,将此时得到的总工期T相对应,成为一组数据,如此循环模拟,则最终得到的向量R和向量T的协方差即为风险因素r与项目总工期的线性相关系数。

4.实例分析

以图1所示的某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为例进行求解,网络图为双代号网络,工程计划工期为180天。

此工程进度风险因素分为5种:气候因素、设计变更因素、设备失效因素、劳动生产率因素和材料延误因素。各风险因素对每个活动的权重系数由层次分析法得到。以活动A为例,先两两比较构造其判断矩阵,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天气、设计变更、设备故障、劳动效率和材料延误对活动A的影响权重为:0.29,0.51,0.1,0.06,0.04。同样方法确定活动B至活动L的各风险因素权重。

各风险因素概率分布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判断和概率分布理论等方法获得。仿真20000次,结果可知此工程的期望工期 E(x)=175.75天,标准差?滓=6.7天,计划工期的完工概率为:73.7%。为了与经典PERT方法比较,本文也对此工程进度计划用经典PERT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其期望工期E(x)=159.9天,标准差?滓=5.3天,计划工期的完工概率为:76.7%。由此看,两种方法得到结果在一个范围内,也证明了改进后的PERT方法具有可行性。

同时,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计算出风险因素-工期线性相关系数,五种风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2,0.09676,0.2528,

0.0724,0.0964。可以看出,天气因素对项目进度的影响程度最大,设备故障其次。其实际意义是:对于项目管理,根据网络计划图对每一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时,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特别关注此两项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从而在微观层上有效的控制进度计划,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了进度管理。

5.结论

本文从进度风险的最基本元素—活动工序和风险因素的结合出发,基于PERT网络模型和蒙特卡罗仿真,改进了传统进度风险计算方法,不仅能得到常规的计算指标,又构造了风险因素-工期线性相关系数,量化了风险因素影响工期的水平,为工程进度风险有重点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齐东海,宋向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卓甫,杨高升,杨建基.水利水电施工中应用PERT的完工概率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44-48.

[3] Malcolm D G, Roseboom C E,Clark C et al. Application of a techniqu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valuation [J]. Operations Research.1958,10(7):646-669.

第5篇:改进计划范文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在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材料采购”科目的应用及账务处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笔者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计划成本法 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在途物资

原材料计划成本法核算是指企业对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及结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单价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核算,期末通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对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分摊差异,使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法是企业对存货进行简化核算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它克服了实际成本法的缺陷,被较多企业采用。笔者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感到疑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一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材料采购”科目的设置不完整,内容描述不准确,不能满足企业具体的实务操作

目前,大多教材举例应用或一些研究者观点一致认为对“材料采购”科目的描述是这样的:“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账务处理

购入材料

① 货款已经支付,同时材料验收入库

【例1】 甲公司购入A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0000元,增值税税额85000万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为520000元,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借:原材料 520000

贷:材料采购 5000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00

② 货款已经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2】 甲公司购入B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200000元,增值税税额34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180000元,材料尚未入库,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

贷:银行存款 234000

从教材中的描述和例题可以看出,企业购入材料,不论材料是否已验收入库,都登记在“材料采购”科目,并且认为“材料采购”科目期末一定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但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材料采购“科目的借贷双方应该都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教材中“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登记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其实最终还是把“材料采购”科目的贷方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采购成本。与其如此繁琐,不如在月末汇总了所有的采购入库单,统计出计划总金额和采购总金额,两者的差额为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作分录:

借:原材料(采购入库单上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材料采购(采购入库单上的实际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这样做省去了调整的一步,简洁明了,不易出错。

(二)建议增设“在途物资”科目,核算发票已到账,但材料未入库的情况

从上述【例1】、【例2】可以看出,教材对材料已入库和材料未入库的核算是一样的,都登记在“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这样做是不太妥当的。从企业内控的角度考虑,为了杜绝风险与漏洞,采购的材料必须经仓储部与质检部、生产部等联合验收,确保材料数量、品质规格与合同及实际需要一致,财会部门必须严格审查入库单和验收单是否真实可靠,发票是否合法合理,只有在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结算。而教材把未入库和已入库的材料混在一起核算,会造成存货控制链条的中断,未入库的材料将失去财务制约。所以应该将这两种情况区分开,建议将未入库的材料发票记入“在途物资”的借方,等验收单据齐全后,再从“在途物资”转入“材料采购”。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记在 “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的材料已经全部验收入库。期末,“在途物资”科目的余额为借方,反映尚未入库的材料成本。这样财务人员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多少材料已报销但未入库。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考虑因素是:并不是所有已办理采购入库的发票在月末前都能够及时到财务报销。因为报销发票还需要审批等一系列程序,材料入库和发票报销中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到了月末,可能会出现材料已经入库,但是发票尚未报销的情况。如果增设了“在途物资”科目,在这种情况下,“材料采购”科目期末余额会出现贷方余额,反映材料已入库但未报销的金额。财务人员只要拿已报销发票的采购入库单去和库房的采购入库单比对,就能掌握材料已入库但未报销的明细,催促业务人员及时报销,报销后,“材料采购”科目余额为零。

总之,增设“在途物资”科目后,“材料采购”科目借贷方均核算采购材料的实际入库成本,月末余额为零。由于借贷方核算口径一致,便于财务人员对材料进行比对控制。如果按教材所讲只设置“材料采购”科目,月末余额会是未入库和未报销两个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其含义不明确,加大了财务控制的难度。

二、暂估入账的材料,可以等发票收到后再做红字冲销

教材中对暂估材料的账务处理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尚未收到发票账单的收料凭证,月末应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下期初作相反分录予以冲回。收到有关发票等结算凭证时,按正常程序记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似乎有些不太合理。理由如下:

(1)材料入库后,就存在领用现象,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后,就会出现负库存,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对于有负库存限制的一些财务软件,该单据将无法填制。

(2)材料入库后,即使没有领用,下月初也不能用红字冲回。一旦冲回,相当于库存账为零,而库房有实物,直接导致账、卡、物不符,同时如果下月需要领用,也无法办理出库手续。

所以在实务操作中,建议将以上方法稍微做些变通。具体方法如下:

材料暂估入库后,就可履行正常的出库手续,等收到有关发票等结算凭证时,先填制正常的入库单据--采购入库单,再将原估价入库单用红字冲回。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领用,并能准确反映账、卡、物情况,同时简化了操作手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及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3]完善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之我见.财会月刊,2010.9.

作者简介:

第6篇:改进计划范文

在电力企业的工作中,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能够直接影响着电力工作的效益,而想要有效的提升电力工作的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工作,从而在提升电力工作效益工作的同时,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创新。而且,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的优化,除了能够保障企业稳定发展,也能够促使电力企业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并将管理关键进行提升,从而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1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现状

根据部分电力企业提供的资料来看,能够明显的看出点综合计划管理策略是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管理的帮助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自身的效益,以及实现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目的。而且,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体系也变得逐渐完善,不仅成为了社会上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了提升居民生活的最大保障。而从电力企业的工作环节上来看,企业内部的工作部门也在不断的增加,使电力企业所具备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但是相对来说,工作部门的增加虽然可以完善工作能力,但是在计划管理方面却由于工作部门的众多而影响开展。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想要在顺应时展需求下实现提升,就必须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也就是综合计划管理,从而达到适应工作需求的目的。

此外,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则需要注意计划方案的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方案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提升。而根据对部分电力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实施管理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模式以及缺少优秀的管理人员,从而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管理效果。所以,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良好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摒弃原有的管理方式,通过采用综合计??管理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而且,通过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的分析来看,不仅缺乏统一性,在管理工作实施中也相对分散,并不能对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提供帮助。但是企业想要获得对应的提升,就必须确保企业能够实现统一管理,并明确统一计划的管理方案,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

2.1 满足当前电力企业的工作需求

电力企业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以及居民对于电能的需求,而在开展管理优化工作时也同样需要以工作需求为主,从而有效的保证社会以及居民的用电状态。而且,在满足当前电力企业的工作需求,则必须实现综合管理计划体系的完善,并通过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目标管理等,从而经过优化使其形成一套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且满足我国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工作的要求。而在综合计划的构建过程中,则需要遵循分工明确、责任管理以及统一领导的原则,严令禁止私自行动、徇私舞弊的情况,以便于确保综合计划的涵盖范围,以及计划管理的专业、科学以及合理性,从而了有效额的对其进行优化。

2.2 发展策划体系完善

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优化就是为了能够在提升电力企业整理能力的同时,促使电力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中,必须保证发展策划体系的完善,或者另行根据电力企业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再策划出新的发展方案。而且,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开展策划体系的建立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则需要专业计划管理人员来设计,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做好综合计划方案的更改以及完善。

2.3 落实责任制度

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在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中加入明确的责任制度,通过明确的责任落实来对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动作进行限制,对于安排专业、专项计划制定、指标管理、工作实施等环节都需要将责任落实,从而保障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供电企业在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下,能够对自身工作部门的健全程度提供帮助,也能够保证企业自身能够健康稳定的实现发展。此外,在责任制度的开展中,则需要保障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责任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保障责任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的对工作人员进行限制,进而使供电企业整体的工作能力进行提升。

2.4 落实计划管理方案

在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开展中,必须落实相关的编制工作、执行工作、控制工作以及调整工作,尽可能的对计划管理方案进行掌控,并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从而对计划管理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而面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需要联系相关的部门共同探讨,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若是计划管理方案需要做出改变,那么就必须向管理层进行汇报,在得到批准或者许可之后再进行实施。此外,为了有效的满足电力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管理人员也需要根据对应的管理方案来执行自身的管理工作,并在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实现阶梯式的管理模式,从而使电力企业整体得到准确的管理。

第7篇:改进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气控制与PLC;卓越工程师;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

2010年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计划”。电气控制与PLC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即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3]。目前传统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跟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和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较好地实施卓越班级的电气控制与PLC教学,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各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笔者作为“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主讲教师,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对“电气控制与PLC”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知识讲解、多媒体演示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践教学中,改革实验内容,并以工程实例为课程设计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课程特点与现状分析

对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搞清楚课程特点,认清学生的学情特点现状,是搞好教学方法改进的前提。

1.1 课程特点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在电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厂常用低压电器及其电气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掌握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PLC程序设计和PLC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2 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虽然是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我校主要选用西门子S7-200系列PLC作为教学对象。由于目前对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的工程实践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授课内容的设置上还是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使得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难以适应目前市场用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脱离实践环节、学生工作后不能胜任工业现场中的作业要求等方面。另外,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的电气控制系统和PLC装置非常少,课程的结业考试多以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实验也完全是简单的验证性、原理性实验,这种现状使得大部分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仅掌握了plc的工作原理和梯形图的设计,但是工业上的电气控制系统是什么样子、众多的PLC型号在实际使用的场合如何选择、如何在现场安装、如何接线、如何设计、调试这些非常实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甚至所谓的高分学生到了现场后也依然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

2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进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相应地也要求教学方法必须作出改进。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背景下要采用多手段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根据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用编程实现控制。PLC是从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动作,采用可编程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地展示工业生产的控制设备和PLC内部工作原理,使得本来很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有利于学生掌握诸如“PLC的周期性扫描工作方式”等知识点,而且记忆深刻。

其次,讲解工业现场电气控制线路或者PLC组成的电气控制系统时,大量的控制要求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是不易理解的。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观看,缩短了学生和现场之间的距离,这样即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

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比较注重工程实践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与工业生产和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虽然能够编写PLC的梯形图,但是在工业现场,见到设备后仍然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学中引入大量工程案例或者我们生活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用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4]。

如在讲到顺序功能图编写梯形图程序的时候,以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十字路通灯为例进行设计训练,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交通灯的控制过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PLC的编程设计。做为启发思路,给出一个可以实现部分功能的设计方案,要求学生短暂思考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学生通过讨论很快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采纳了学生意见后,用PLC仿真软件运行学生更改后的方案设计,达到了十字路通灯工作的效果。通过动画演示、模拟仿真,从设置问题情境,到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在分析错误程序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了编程思路及在工程中需注意的实际问题。

3 实践教学的改进

这里把实践教学从总体上分为二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是实验教学,指理论课程的实验;第二是课程设计。

3.1 实验方案改进

将实验环节分成二个组成部分:基本的编程指令验证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指令验证实验而言,应当少而精,让这些验证性实验起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论理解作用。对综合性实验而言,将学过的主要功能部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整体,使学生掌握PLC控制系统整合的基本方法。为了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激发同学的创新性,实验中鼓励同学突破实验指导书所给的实验内容大胆进行创新设计,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方法,选用不同的器件等。诸如在进行“四节传送带的模拟实验”时,PLC试验台给出的电机运行采用模拟的形式,用LED灯亮和灭的形式表示电机运行和停止,这样仅仅是验证实验,学生只起到搬运工的作用,即输入程序,运行,看现象。这时利用实验室配套的小型异步三相电动机,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利用实际的电机重新设计实验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通过讨论,电气接线,编程,在90分钟的实验时间达到实验的目的。对于此种方式,很多同学乐于接受,此种实验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卓越计划”所要求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2 课程设计改进

课程设计的时候以项目开发过程开展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主要以小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多个设计项目(如电梯的控制系统、流水线的控制系统、交通灯的控制等),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设计,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设计过程中,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实施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对项目中需要用到的器件以及导线进行选型,整个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PLC的I/O口的分配,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梯形图程序的编写,以及外部接线图的绘制。

4 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后,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的上述改进方案在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中实施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企业认可。还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136-139.

[2]张春燕.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2013(5):12-13.

第8篇:改进计划范文

【关键词】安全文化 改进策略 不良事件

【摘 要】回顾国外医院安全文化及其改进策略的相关研究,明确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针对性地采取以证据为基础的安全文化改进策略,构建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伤害事件的发生。

医院安全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确保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广泛关注[1]。研究表明,医院安全文化与医务人员行为、患者预后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2],积极的安全文化能够促进医务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其不良事件报告意愿,同时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和药品差错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再住院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此外,还能够降低患者安全类指标(PSIs)的发生率[3-4]和ICU患者的死亡率[5]。

然而,医疗机构要构建或改进安全文化,不仅要充分理解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以便根据关键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而且要明确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而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国外医院安全文化及其改进策略的相关研究,旨在为我国医院安全文化的构建及改进提供依据。

1 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安全文化,使其构建或改进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国外学者[6]将安全文化的构成分为7个要素:领导、团队合作、循证实践、沟通、学习、公正、以患者为中心。

1.1 领导

领导是影响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有效的安全管理中,各个层级的领导均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管理者层级的安全管理职责详见表1。

1.2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或称团队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为完成某项任务参与到活动中的一个动态过程,主要涉及团队结构、团队动力和团队管理3个影响因素。在各医疗区域内,团队结构因患者需求而异,患者健康问题越复杂,对团队成员间跨学科合作的要求越高。团队动力是团队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表现为协调、沟通、合作、冲突管理和决策等行为现象。团队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构成详见表2。

1.3 循证实践

医疗服务过程中, 患者安全实践(或称患者安全措施)必须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最佳实践,如标准化的流程、协议、核查表或指南等。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中心(The Agency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通过对患者安全策略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估分析,推荐医疗机构采纳并付之实践,包括10项强烈推荐措施和12项鼓励执行措施[7-8]。

1.4 沟通

沟通具有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行为控制等功能。组织中的沟通分为单向( 如书面指令) 和双向( 如面谈、电话、电子邮件)两种,区别在于双向交流能够提供反馈以确保信息被双方充分理解,将误解降到最低程度。医疗服务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上的沟通值得注意:患者交接或转科, 病历文书的记录质量, 事件报告,低层级员工的个人意见表达以及规模较大的组织内部和之间信息(如安全警告)传递障碍等。

1.5 学习

医疗机构要有效避免因医疗系统或流程缺陷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就必须从错误中学习并进行系统改进;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识别事件中的关键问题, 制定预防措施和可行性计划,形成安全报告,及时公布和反馈警示信息。教育培训至少应包括安全学、高可靠性组织、安全文化评价和系统改进等理论。此外,应能够从成功或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鼓励安全信息分享,并且评价学习过程、考虑学习计划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1.6 公正

公正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基础,它鼓励非惩罚性的、免责的不良事件报告环境,但需要衡量是个人责任还是系统失误。可以通过回答下面4个问题进行判断:(1)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是恶意的?(2)医疗服务提供者是否受到酒精或药物的影响?(3)医疗服务提供者是否意识到本人发生的错误?(4)类似错误是否会有两到三个医疗服务提供者发生?

1.7 以患者为中心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第4版)中明确“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系列标准,详细阐述了患者安全目标、医疗可及性与连续性、患者与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治疗等医疗服务规范。

2 以证据为基础的安全文化改进策略

安全文化改进活动以医院、科室、病区或医疗团队为单位开展,可以采取单一的干预措施,也可以采取由多个干预措施整合而成的一个多层面的综合干预措施。一系列改进策略被用于提升患者安全文化水平,并通过安全文化测评工具证实其有效性。

2.1 策略一:管理者巡视

管理者巡视( E x e c u t i v e W a l kRounds,简称EWRs)是医院管理层与一线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识别和收集风险信息以保障患者安全的一个干预项目[9-10]。通过医院管理执行者深入科室或病区、与员工共同讨论患者安全问题、采取医疗服务改进行动及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一线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集体智慧,证实医院及管理者的患者安全承诺,进而改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安全文化态度。

管理者巡视的频次为每周1次或每4周3次,时间30-60分钟,地点选择工作区域或会议室,由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参加。科室所有员工尽可能参加,但以自愿为原则。讨论前,管理者需要向员工明确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巡视的目的旨在构建安全文化,并保证谈话内容的保密性及免责性。讨论后,要求参加人员将讨论内容告诉本科室或病区内其他两个未参加的员工,以此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有效执行管理者巡视需7个步骤[9]:(1)准备。确保管理者的承诺和定期参与,以及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资源保障;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具体的时间表和反馈机制。(2)进度。预先制定管理者安全巡视时间表,协调管理者及其执行团队、支持患者安全的员工和其他参与者的时间。(3)执行巡视。确定会议地点、会议内容(应包括开场白和结束语)以及一系列特定问题。(4)追踪。构建一个强大的数据收集、跟踪和排序流程。(5)报告。与多学科委员会分享巡视数据资料,将改进项目分配给管理部门。(6)反馈。将结果和改进措施以清晰的表格形式反馈给参与安全巡视的管理委员会和一线医疗服务提供者。(7)测评。评价安全巡视对于提高组织文化的有效性。

2.2 策略二:结构化培训项目结构化教育培训( S t r u c t u r e dEducational Intervention)项目[10]基于有效人为因素培训的4个关键原则:入门培训、行为内化、反复强化、数据驱动改进。以手术室这一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多科合作密切的特殊区域为例,从3个方面开展培训:连续规范化教育、团队自我评估(Team Self-Review,简称TSR)的理论与实践、接近错误事件报告的理论与实践。

2.2.1 连续规范化教育围绕影响患者安全的非技术因素(或人为因素)这一主题,以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的形式开展,用于提升医疗服务提供者对于人为因素在影响手术室患者安全方面的理论认知水平。

2.2.2 “团队自我评估”系统涉及术前准备介绍和术后总结两个方面。术前准备介绍通常包括专业化外科手术排序、设备核查、患者名单、潜在技术障碍及人员因素(如团队在理解沟通上的准备)等方面内容。术后总结是由团队中任一成员发起的小型团队评价活动,主要反馈非技术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同时上报给研究组用于分析“团队自我评估”方法的成功经验和任务完成状况,通过简讯形式反馈给所有手术室员工和管理层。可以利用录像带记录一天的工作实践,再以回放的形式刺激回忆、增强术后总结效果。

2.2.3 接近错误事件报告要求手术室员工以书面形式报告接近错误事件而非引起伤害的事件,经过专业分析,为改进提供依据,结果反馈给员工审议并采取行动。

2.3 策略三:结构化学科间会谈模式

结构化学科间会谈模式[11](StructuredInter-Disciplinary Round,简称SIDR),是一个将结构化交流工具与学科间常规会议相结合的安全改进策略,用于加强病区医护团队在制定诊疗计划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一个由病区医师、护士、药师和社会工作者以及病历管理者组成的工作组,共同确定SIDR实施的最优时间、地点、频次以及结构化交流工具的内容,确保重要的患者诊疗计划得到讨论。如,按照工作组推荐,SIDR每天上午11:00在护士工作站开展,持续30-40分钟,由一名病区医疗管理者和一名护理管理者共同执行巡视,病区所有住院医师、护士、药师、社会工作者、病案管理者参加。结构化交流工具应用于病区内所有24小时内新入院患者,其他患者也需讨论,但不采用结构化表格。结构化交流工具表应包含的内容见表3。

2.4 策略四: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Crew ResourceMa n a g e m e n t,简称CR M)[ 1 2 ]用于培训和提高组织人员的沟通、领导、人际关系、矛盾化解等团队交流与协作行为技能。通过沟通技能的培训,团队成员间可以相互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实现合作的最大化、失误的最小化。C R M 培训适用于所有高风险临床科室,外科系统通常会选择技术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时间固定在60-90分钟之间的常见手术开展模拟培训,共分为3个阶段,详见表4。

2.5 策略五:三位一体最佳患者安全项目

三位一体最佳患者安全项目(theTriad for Optimal Patient Safety project,简称TOPS)[13]通过开展多学科团队培训、构建以病区为基础的安全团队、患者参与团队工作并评价安全活动效果等措施改进病区的安全文化。对病区护理人员、医师、药师及其他员工开展多学科团队培训,内容包括(1)专家介绍安全文化及其现状;(2)播放医疗伤害事件的视频,围绕“个人行为和医疗系统如何造成医疗错误的发生”展开讨论;(3)以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介绍团队合作行为和沟通技能;(4)模拟临床场景,小组角色扮演,新技能实践及参与多学科间对话;(5)以对课程学习内容和下一步工作的讨论结束本阶段培训。

培训完成后,构建一支优秀的多学科病区安全团队,即三位一体病区安全团队(Triad Unit Safety Teams,简称TrUSTs),旨在加强、维持并扩展TOPS培训学习,围绕病区患者安全问题开发跨学科合作的新机制。TrUSTs按医院区域划分,其核心功能是识别和捕获员工通过网络、纸质或口头报告的以病区为单位的安全问题,采取直接的行动或政策建议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智囊团分析质量和安全改进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榜样。此外,TrUSTs组织和传递患者安全教育活动,包括大型多学科会议和小组技能课程,以加强团队合作行为和沟通技巧。

患者以个人目标的形式参与项目,护理人员与病区内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和确定他们的目标,并记录在每间病房的空白板上,呈现给所有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第9篇:改进计划范文

为了满足经济管理类教育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笔者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并出版了配套教学用书《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教学使用,现已经由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二年多实验证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建立财务管理模型的方法,解决了过去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计算机编程能力差,无法建模的问题,利用微软提供的EXCEL财务软件建立财务管理中所需要的模型。笔者建立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各种财务管理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筹资决策分析模型、流动资金管理模型、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分析模型等,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发挥管理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共分为七个模块,32个子模块,具体分为:

1.财务报表模型的设计

该模块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销售情况分析表的编制和绘图分析放在一起组成财务报表模型,较好的解决财务管理与销售与业绩管理中的问题。

2.财务分析模型的设计

主要将财务比率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杜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这四种模型设计好后放在一起组成财务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3.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利用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及年金函数、长期投资分析模型及多方案长期投资决策对比分析模型,较好解决求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各类年金(普通年金、即付年金、永续年金、递延年金)的计算;长期投资模型可以计算长期投资决策中三个动态指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及现值指数,从而判断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的决策分析。此外,还利用EXCEL中提供的折旧函数进行折旧分析、利用折旧函数和净现值函数建立固定资产更新模型,并对各个方案固定资产是否进行更新进行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4.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中主要将会计学中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组合起来形成,其中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分析模型、客户信用条件评价模型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赊销策略分析模型及经济订货批量决策分析模型等,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各种流动资金管理决策问题。

5.筹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财务管理筹资决策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长期借款分析模型、多方案决策的双变量分析模型、租赁分析模型以及借款与租赁对比分析模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进行计算,并可以计算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6.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的销售预测模型、成本预测模型、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销售业绩模型及本量利分析模型组合起来形成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块通过销售百分比法对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本量利分析模型又对保本点、安全边际量、目标利润的计算,并可以对目标利润进行灵敏度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7.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从财务预算模型编制的基础模型开始从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生产预算等基础数据开始直至编制出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和现金预算表,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政策的制定,从而根据财务计划模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计划方案。

三、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进行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设计

计算机管理会计模型库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社会生产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否则社会的生产将不能发展,人类也无法进步。我国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与案例的选取上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考虑到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目标是其他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体现。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名理财人才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育也应服从这个目标。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设计模型和使用毛线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内容不断出现,使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充,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账务处理要求,还应倾向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需要财会人员除了具备现代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服务,财务软件的功能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4.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思想伴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先进管理软件的支持,同时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背景和视野的会计软件方面的人才。

5.我国国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