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所见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所见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见教学反思

第1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实际情况;思考;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39-01

对于在我们小学校的音乐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是以教唱歌曲为主,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课外的教学活动也较少,学校也没有多少乐器,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一套。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高度重视,加以改进。

一、小学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小学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困难。

1、师资力量匾乏。在学校中,音乐老师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兼课老师,有的老师甚至一点乐理知识都不懂,只不过会唱几支歌而已。所以,他们上音乐课,也只不过教唱一点歌曲,至于乐理知识基本也都没教过,所教的歌曲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流行歌曲,什么情呀爱呀,小学生天天都挂在嘴边,而爱国歌曲却教得太少,这对小学生的思想发展很不利,现在就有很多小学生不愿意老师教音乐课本上的歌曲,认为那太老土,这就造成了师资严重匾乏。

2、教学设备不足。我们学校只有一台电子琴,有很多小学生还不知道腰鼓、小号这类小学最常见的乐器的样子。

3、大环境下家长重视不够。现在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应试教育的影响还非常深,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把主课学好,经常听他们说的是学美术、音乐、体育没有什么用的观念,所以转变家长的观念迫在眉睫。

4、资金不足。现在,我国对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对小学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客观条件也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资金问题,导致教学硬件差等其他问题,这也是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二、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培养多少音乐家,而是培养将来的高素质国民。就象一首英文歌曲《Music is The Key》(《音乐是一把钥匙》)的歌名所说的那样,音乐正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仅打开音乐体验之门和为多学科的学习打开视窗;更加为人们的生活作出良好的导向。因此,让小学生体验到音乐功能的多样性不但是他们的权利,也是音乐教育家和所有音乐教师的义务。为小学生从小创造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无疑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养分。

三、反思改革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音乐的学习领域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性活动,课外活动,视听活动等,把这些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教学,还要把音乐与舞蹈、美术等艺术综合起来教学,这样音乐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把音乐教学摆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2、热爱自己的专业。我们自己的专业就是“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合在一起的专业。自己爱音乐,用心感悟音乐,才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也热爱音乐,乐于领悟音乐。同时,最能代表你水平的专长你千万不要放弃,学生对你一辈子的尊重或者将来具备某种音乐特长,也许恰恰是因为看过了你哪一次的演奏或演唱。对于教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教育经验的积累,会使你逐步教好你的学生。三、敢于创新,灵活教学。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音乐教师有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自由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的权利,如果你和你的学生一样讨厌你手中的音乐教材,我觉得就应该考虑如何重新组织或补充,让学生学得更好和更开心的音乐教学内容了。做到大胆切入自己的专长。适时的在学生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专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有计划地传授这些知识,并且取代一部分现行教材中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使自己发挥专长,又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增添学校的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意让孩子们在不同场合感受音乐的魅力,如生日,节日,比赛,运动等,让孩子们知道音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多进行音乐课外活动。如采用歌咏比赛、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小组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加以提高歌唱效果。音乐可以成为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我们要探索音乐教学新思路,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把音乐教学搞得更好。

第2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培训模式 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又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的发展,还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我们物理教研组承担了学校课题《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的子课题《新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论及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探讨。

一、问题与源起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性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地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

2.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增强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2.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再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不断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3.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三)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3)有教学反思,但没有反思记录。

很多教师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却因为怕麻烦,没有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时间一长,自己的反思就忘记了,达不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更达不到提高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2.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都是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转来转去都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以及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3)重教师而轻学生。

许多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二、研究与实践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那么,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到底应该反思什么呢?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1:以高三第一轮复习《按图索骥——函数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为例说明。

按图索骥——函数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

1.方法与技能:知道图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会从图像的轴、斜率、面积、截距入手解决相关问题。

2.方法与过程:通过利用图像解题,体会图像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的作用,从而理解“按图索骥”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体会若干学习规则:从各类疑问的解决中归纳一般解题规律,并将一般规律应用于相关问题的解答。

重点也即难点:将物理公式与图像的数理转换。

请一学生用身体语言将黑板上三个图像所对应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并说明为何如此展示。

教师总结:

物理图像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使动态变化的过程清晰明了。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来认识图像。

一、识图——将图像翻译成物理函数或情景

思考:看图“看”什么?

小结:一看轴、二看斜率、三看截距、四看面积、五看交点。

二、画图——将物理函数或情景翻译成图像

思考:例2(2001年春):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若不计空气阻力,从抛出到落回原地的整个过程中,下列四个图像中正确的是( )

小结:

一写:函数关系式。图像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两个数,沿图像上各点移动,反映着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因此,图像都应与一个代数方程相对应。

二建:建立坐标系。将代数方程按变量和自变量的意义建立坐标系。

三定:确定若干坐标。将可以确定的数据反映到坐标系中。

三、用图——图像与物理函数或情景相互翻译,解决复杂问题

一、图像与物理量函数式的关系。二、图像中轴、斜率、面积、截距、交点。

应用1:例6(2006年天津卷22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右下图所示的R-1/I图线,其中R为电阻箱读数,I为电流表读数,由此可以得到E=?摇 ?

课堂小结:

一、物理图像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

·1、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2、使动态变化的过程清晰明了。

·3、使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明确。

·4、恰当地表示用汉语难以表达的内涵。

·5、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

可见:应用图像,既能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判断,又能进行定量的计算、论证,通过图像往往能找到巧妙的解题途径,把问题简单化。

二、图像分析中的一般规律方法(如何按图索骥?)

·1.全局掌控——

·关注图像的函数表达

·2.局部掌控——

·关注图像中的轴、点、线、面

三、图像分析引发的几条学规

课后反思:

1.教学流程——给课堂“序”的空间

处理函数图像题主要是能进行图像与函数或实际情景的双向翻译。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图线及其特殊点或斜率的物理意义,然后能根据所给信息作出有关图线和能根据图线所给的信息解决问题。其中图像与物理公式间的数理转换是学生最难把握的。根据学生对图像问题的现有了解和认知规律,设计了“识图”“画图”“用图”这三个环节,希望这样一种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编排,让学生能层层深入,从各类疑问及疑问的解答中体会解决图像问题的一般方法策略。

2.教学载体——给题目“变”的空间

理科教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一定要以题目作为承载,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雾里看花”。高三教学尤其如此,只有用题目来说话,用数字来证明,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以题目来加以佐证,题目的最佳来源当然是高考题,所以本节课全部选取了历年以来的高考题。更重要的是,对高考原题进行了一些串联功嫁接式的“变式”,希望给学生的刺激强度会更大,理解会更深刻。

3.教学方式——给学生“动”的空间

在上课初让一学生自编自演,用动作和语言解释画在黑板上的三种运动(分别用S—t图,v—t图,F■—t图表述),并讲述他“识图”的方法。从而快速切入课题。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分析,或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给学生解决问题或暴露问题的机会。

(二)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例2:以与学生课后交流后的感想为例。

中午,10班一学生蹑手蹑脚地走进办公室。“老师,你有时间吗?”“当然,问问题吗?”“不,只是想跟你聊聊。”我欣然应允,叫他搬来凳子坐了下来。“老师,你上课太认真了,我成绩上不去,我不喜欢。”我吓了一跳,“什么什么,什么意思?”难道我认真备课、上课还错了?搞了半天,我才终于弄清楚,他觉得我的教学节奏太快,打破了他一贯的闲散轻松的学习节奏,所以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我不禁哑然,前几天也是这个班的另外一个学生来找我瞎聊,觉得很适应我的这套节奏较快,密度较高的复习策略。的确,高三一开学,我们就直接进入了紧张的第一轮复习,每天的课都很紧凑。但是,同样的上课方式居然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谈了将近40多分钟,学生似乎是有所得地走了,但我却无法平静了。说实话,教了几届高三,我一直沿袭着这样的一套复习策略,也曾出过一些成绩。所以,已经习惯和迷信了这些老教案、老思路。但是,这个学生的话犹如当头棒喝,再结合学生在期中考试中的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看来,我需要反思:我单方面地“投入”等于教学的主动吗?我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但是,每天从思维中来到思维去,从题目中来到题目中去,在课堂上很投入,感情充沛,热情饱满,可是学生“激”而不发,“打”而不动,所以我虽全情投入,奈何学生情难以领。再思忖,为了赶进度,追效率,我用的多是“引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我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这样是不是遏制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蒙上了一层物理学习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阴影?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心境和课堂教学的意境会是怎样的?那么,是不是还有更高效的复习策略?是不是还有更和谐的上课方式?

看来,要教好物理,仅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物理不好学不好教,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学习将会越来越难,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如果你这个教师是学生喜欢的,那么他可能“爱屋及乌”因此而喜欢这门课。所以,我认为一个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必是一个会“借题发挥”、“插科打诨”的教师;必是一个深谙“一张一弛、张弛有道”的教师;也必是一个能在合适时机、合适部位给课堂添加“油”的教师。

这种“油”可以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鲜活而又有探究价值的事例引入课堂。比如嫦娥一号飞天那晚恰好是物理晚辅导,学生观看了飞船起飞后,激情高涨,难以平息,根本无法进行辅导,我索性投其所好,改变原来计划转而讲人造卫星发射、变轨、回收的相关原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旁边教室的学生也挤过来听。

这种“油”也可以是概念原理分析时的类比夸张。比如讲解波的衍射时,将波的波长比拟为人的腿,将衍射能力比拟为人跨越障碍物的能力。如此,学生一下就明了其中的关系:腿越长,跨障碍物的能力就越强。

这种“油”更可以是习题评析时的平中见奇。比如对变速圆周运动中能不能过最高点的分析,许多学生只是就题论题,而没有从力的本质来把握真正的原因,于是,可以设计以下变式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种“油”甚至也可以是方法归类时的易色翻新。我相信,严谨的物理课堂有了这些“油”的加入,教学意境会变得更优美,必能让学生学得游刃有余、收获满满。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3:学生做题:如图所示,质量M=20kg的物体从光滑曲面上高度H=0.8m处释放,到达底端时水平进入水平传送带,传送带由一电动机驱动着匀速向左传动,速率为3m/s,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则(1)若两皮带轮之间的距离是6m,物体冲上传送带后就移走光滑曲面,物体将从哪一边离开传送带?(2)通过计算说明的结论。若皮带轮间的距离足够大,从M滑上到离开传送带的整个过程中,由于M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了多少热量?

经过教师评析,原来茫然无措的学生会有所感觉,原来不知甚解的学生会感叹“原来如此”。原来学生有所感觉但却“误入歧途”也终于“迷途知返”。但是,多数学生此时充其量还是处于“听懂”的程度,只是初步领会了题中所含的思维方法。如果就此省略了让学生继续思考和运用的过程,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的怪圈。所以,要让学生既听懂又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学以致用”的机会,“趁热打铁”设计一些思维方法不变,而若干条件情景有异的变式题。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提高思维层次。

因此,便随机一变:

将母题中皮带速度改为速度5m/s向左运动,传送带长度长为9m,则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多少?此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四)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

三、收获与启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以教促学,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2(6).

第3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社会工作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14-03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教学是一个互动与陪伴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包括了理论,更强调实践,如何能让社工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包容、开放的环境?给学生以“发声”的机会与权利?

―― 一个社工老师的声音

社工游戏、角色扮演等传统的社工实践方式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对教学方式做些改变。文章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以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探索体验式等多元教育手法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 体验式学习概念

Kolb(1981,转载于库伯著,王灿明等译,2007)认为体验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先前经验和新的体验,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习情境的相关知识”。从过程角度而言,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反思,并将体验转变为概念,再反过来成为向导的过程(Saddington,1987)。集美大学林海燕等老师指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身体感官进行认知、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知识、理解、态度的过程(林海燕,1999;岳锋利,2003)。首都师范大学的周婷(2009)认为体验式学习“提倡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个体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知识富有个人经验性的重建和内化,这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发展观。”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官体验和反思的过程,它强调知识和信息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实践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个人经验的重建与内化。

二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运用的可能性

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发展来看,体验式学习强调体验、行动、学习和反思,杜威曾明确指出“体验加反思等于学习”(周婷,2009),体验与反思有助于学生梳理感受、构建认识、内化感悟。

2014年世界社工联合大会指出: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强调“实践和反思”,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感受,进行反思,检验理论,并从实践中发现理论。

团体康乐辅导是社会工作实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即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总结反思,从而将自身经验、理论知识、价值伦理等内容进行整合。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是非常类似的,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重构和内化,从而真正实现“生命影响生命”。

三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介入的理念与方式

1.创造情境,发挥想象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个“场域”中,是一个互动与影响的过程。然而,一贯的教育方式是由老师完全主宰课堂,而没有给予学生“发声”的权利和机会,如何真正做到平等和开放?即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方向与内容,具体方式如下:

首先,根据团体康乐辅导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规定若干个主题,例如未婚怀孕妈妈、亲子关系等①;其次,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8~9人,选定某一主题,在了解和学习该主题的前提下,策划一次小组活动②;再次,活动开始前一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策划案,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课堂实施环节③,教师扮演观察者角色,由该组同学自主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活动。此外,在所有活动结束后,教师与该组同学进行分享与反思,深化体验过程。

将课堂的主动权“出让”给学生,为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机会和空间,更给予学生“发声”的权利。

2.共同分享,促进反思

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反思”,尤其是在体验学习之后,及时反思能够促进学生将感受性知识转化为理论性知识,从而达到个体经验的重构与内化。在团体康乐辅导课程实践中,强调集体反思、小组反思、个人反思。集体反思,即课堂活动结束后,分别由该组组员和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分享和反思;小组反思,即主题学习、制定策划、活动完成,教师和学生相互陪伴,共同分享和反思;个人反思,即通过个人反思报告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个人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4F”提问法,即事实(Fact)、感受(Feeling)、发现(Finding)、未来(Future),帮助学生梳理身体感官感受到的情境和事实,描述对所处情境的真实体会和感受,从而反思在情感和事实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以及未来实践中的改进措施等。

3.重构认识,付诸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手法,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解构,打破了传统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手法的改变就是一种认识的解构与重构。

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重新认识过往的知识体系、社会观念、处世模式等,对其自身而言,已逐渐开始思考和反思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在体验和反思过程中,不断重构认识并且内化,并在生活中开始付诸行动,尝试改变。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运用于社会工作教学中的理念及方式如下图(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介入的理念与方式),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将个人经验重构和内化,从而影响行动,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介入的理念与方式

四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反思

1.教育理念的改变

一道三尺讲台,不仅拉远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建构了师生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体验式学习理念和方式则通过由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自由、包容和赋权”的教育理念,探索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的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对于社会工作学生探索自身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有重要的意义。

2.课堂效果的反馈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想象力,更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将理论学习和创造力有机地结合。与此同时,自主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非常棒的一门课,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且也学到不少东西。

此外,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并尝试用专业价值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3.团队协作的改变

课堂分享中,学生多次提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彼此之间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开放自由的教学手法,也给予培养团队意识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和分歧,但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巧。

对教师而言,教授知识固然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与合作,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体验式学习通过灵活、自由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4.学生成长的体验

第4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让我轻轻的告诉你,真诚的帮助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适当的激励,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安全心理空间,教师的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言是治疗苦恼的医师

古希腊的米兰德曾经说过:对人类而言,语言是治疗苦恼的医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给学生鼓励和肯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

学生郑岩再给我的留言中写道:不管您怎么批评我,我都没有怨过您,因为您说过“知道吗?郑岩,其实我挺喜欢你的刻苦努力的!”我无比高兴,因为我知道,张老师是看重我的!这句话助我走过了无数难关,走出了无数低谷……

(二)评价因人而异,评价标准分层化、具有创新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赞扬。而新课标下的评价不只是对学生所做结论或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评价。《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适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

二、信任是最好的评价

(一)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卡连柯曾经提出尊重、信任、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那就是教育要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就应该给学生尊重、信任、与希望。

还记得那个曾经的班长张云霄,那是刚刚升入初中的第一次书费,我对他说你来收吧,经过一下午的努力,看到满头大汗的他从学校会计室回来,说丢了100元,到现在还记得他眼睛里的不安和懊恼,同学们和我都停下来帮他寻找,结果却是徒劳。转眼又一次的书费,我对张云霄说你来收吧,他很犹豫,看得出他想找个理由放弃,但看我很平静根本不再理他,忙别的事情,也只好接受。这次的结果当然是出奇的成功。

(二)无言的放手,满心的收获

《新课标》要求评价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只一切都归结于学生是否在自己动手操作。即便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自己的重要性,自己被重视的程度,和自己参与解决问题后的充实快乐的感受。

三、同学眼中的同学

(一)用欣赏拭亮心灵

张晓一曾是我十分挠头的学生,在我的眼里凡是学生应该具有的美德他都不具有,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了,但是却做了一件让我足以反思良久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离放学还有一段时间,我走到他们组说,给你们留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写张晓一的优点,最少一条,上不封顶……周一真的让我惊讶,平时总告他状的郭靖写了满满的一页,还有详细的事件,当时我只是把这些给了张晓一,之后张晓一的情况却大为改观,作业、课堂表现,集体活动,样样积极。毕业的时候,当我们在回顾三年生活的点滴的时候,我又见到了这几张折叠无数的纸,晓一说这是他的珍藏。

人的所见不只是眼睛,更重要的是心灵。对表现最糟糕和不可救药的学生,他身上也不会没有闪光点,而这种评价和发现无疑会对一个孩子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二)欣赏他人就是欣赏自己

第5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专业解读,阐释理念

1 专家引领,帮助家长整体把握《指南》精神

《指南》一颁布,就有家长来向教师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家长自己从网上下载了来学习。这说明有些家长很关注幼教方面的信息,也渴望获得一些专业资讯来指导他们科学育儿。当然,更多的家长不知道也不太关注《指南》,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在育儿方面不需要科学的引领。鉴于此,我们给全园每个孩子的家长发了一份《指南》文本,以便于家长学习、理解与运用。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来了参与《指南》制定的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给全体家长做了一次讲座。专家逐章、逐条地分析《指南》的内容,还举了很多实例,家长们发现《指南》和自己的育儿实践结合紧密,因此都听得非常专注。

讲座之后,我们组织了交流会,有的家长写的学习体会比较深刻。比如,一位家长写道:“对孩子的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的生活细节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可塑性强,好模仿,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生活中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直接经验是他们今后学习的基础……”

2 现场观摩,帮助家长发现问题。找准目标

在聆听专家解读后。我们发现家长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然而我们知道,道理往往容易懂,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有的家长又把握不好了。因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全园性的针对家长的教学观摩活动,以帮助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向小班、中班、大班家长分别展示了科学活动“报纸发声”、音乐活动“包饺子”、美术活动“自制拼图”等。我们设计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提示家长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观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家长思考,引导家长带着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以中班音乐活动“包饺子”为例。首先,我们在“三八”节请妈妈们来园跟孩子一起包饺子。孩子参与了全过程,观察怎样和面,怎样擀饺子皮,怎样放馅包好。饺子下到锅里,孩子又观察到水煮开之后饺子在翻腾,还观察到一勺冷水浇下去后饺子一下子不动了,而后慢慢又翻腾起来的那种状态……这个活动之后,到四月初,我们组织了音乐活动“包饺子”,让幼儿通过分角色表演和律动来表现“包饺子”主题:每个幼儿先扮演包饺子的人,表演和面、擀饺子皮等动作,然后自己变成饺子跳进“锅”里翻腾。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发现不同孩子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十分困惑: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大胆地用身体各个部分去表现在沸水中翻腾的饺子。而我的孩子却始终游离于活动之外呢?

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和专家、教师们共同研讨,深入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反思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明白了,有的孩子在包饺子活动那天没来,有的平时生活中从没看到过包饺子、煮饺子,也有的可能在那次包饺子活动中没有仔细观察。由于缺乏经验的铺垫,孩子就没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和创造了。家长们认识到:孩子只有有了生活经验,知道饺子是什么样的,放进锅里会怎样,煮开时会怎样,等等,才能大胆地表现和创造。许多家长感慨道:“原以为看书、做算术、弹钢琴等才是学习,想不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

教学观摩活动让家长看到了幼儿园是如何贯彻《指南》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日常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的。为他们在家庭中实施教育作了示范引领。

二、跟进指导,深化理解

家长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次讲座、一次现场观摩、一次讨论学习就完全领会《指南》精神,将其转化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家长通过初步学习有了运用《指南》的意识,并努力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实践,但在落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深入解读,针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来跟进指导,不断深化其对《指南》核心价值的理解。

1 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教师要主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发展上的“短板”,并调整教育重点,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大班幼儿优优在数学、语言等方面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家长依然担心他上小学后跟不上,还给他报名去上园外的各种幼小衔接班。教师认为,优优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上已远远超越同龄孩子,但其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薄弱,对此,家长却没能意识到。

于是。教师主动约优优的家长来园谈话,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发展相对薄弱的方面。教师告诉家长: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上的衔接,还要做好社会性发展方面的衔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能促进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根据教师的观察,优优相对薄弱的恰恰就是社会性方面,班上小朋友都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对此家长应引起重视。因为孩子上了小学更多是和同伴在一起玩,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孩子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同伴,孩子会感到很孤独,这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建议家长回去多观察孩子,尤其要把孩子放到同伴群体中去观察,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各领域目标对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作个诊断,发现自己孩子的“短板”在哪里。

没过多久,家长主动来和教师交流了:“老师,您说得很对。我回去后,一方面认真学习《指南》,另一方面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发现他常常说其他小朋友傻,不尊重他们。比方说,他会主动给小朋友讲他喜欢的‘三国’故事,可要是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他说的故事或人物时,他就说:‘你是傻子,我不和你玩了。’几次下来,他不愿意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小朋友们也都不喜欢和他玩了。这段时间,我天天和他讲‘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可是一点用都没有。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教师说:“《指南》的社会领域有一条教育建议:‘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相互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知道的事儿我不知道’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可以当着他的面问问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有什么特长。请学弹琴的说说弹琴的事儿,请喜欢汽车的讲讲他知道的关于汽车的事儿……要让孩子意识到人各有所长,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有朋友。”

一段时间后,家长开心地赶来告诉教师:“昨天优优自己说‘人各有所长’了。他开始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会认真听其他小朋友说话了……”

2 引导家长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有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指南》的作用,将《指南》中列出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对照着去考核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达不到“标准”,就异常焦虑。

例如,中班幼儿小小的家长看到《指南》“健康”领域中4~5岁女孩的身高参考标准为99.9~118.9厘米,他想:糟了,小小才98厘米,岂不是不正常了吗?家长的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造成小小对“身高”的话题异常敏感,一听见教师对别的孩子说“呀,你长高了”,她就把头低下去。这个心病甚至影响到了她语言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了解情况后就对家长进行了心理疏导:“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个子一直不高,结果上了初中以后,他一下长到了一米八。这就说明每个人的生长期是不一样的。即便孩子的身高会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只要营养充足、多运动。孩子还是会长得比预期要好的。”教师还咨询了儿童保健方面的专家,获取了一些专业知识:“小小这一年中长高了6厘米。这个阶段只要孩子每年增长达到5厘米,就是正常的。”这么一说,家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中班幼儿乐乐的家长学习了《指南》后,觉得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很重要,就对照《指南》的语言领域目标一条一条实践。她发现其他几条要求孩子都能做到,唯独“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事情”这一条做不到。她着急地来和教师交流、探讨:“我每天都要他讲幼儿园里的事情。或者讲我们一起外出时经历的事情。原本他虽然讲不完整,也讲不连贯,但还是愿意讲的。现在我要求他讲完整,他反而一讲话就结巴了。还一直嚷着‘烦死了’,不愿意跟我说话了。”

教师听了家长的表述,首先指出了她方法上的不妥之处:“要让孩子自觉自愿地讲述才行。像你这样每天去问他,凡事都让他讲,而且要求他讲完整。还不把孩子讲述的欲望和激情都扼杀了?”接下来教师重点跟家长探讨如何看待《指南》中列出的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典型表现的问题:“虽然《指南》是经过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的,但也只表明这些要求大部分幼儿是可以达到的。并不代表每个幼儿都必须达成。《指南》中所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同时,教师告诉家长:“《指南》中的目标是指到该年龄段末期幼儿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您孩子现在才刚满4岁,不要着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的。”家长仍有顾虑:“可是,我看到同班的孩子佳佳和他一样大,却已经能讲述得较完整了,我就着急了呀!”教师说:“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一致匀速前进、全面开花的,有的孩子可能动作能力发展远远好于其他孩子,有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而乐乐对所有科学现象都很感兴趣,很愿意探究,这点在班上很突出呀!你看,乐乐其他方面的目标都超前达到了,唯独连贯表述的能力发展得缓慢些,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给他一点时间,耐心地等待他的成长,而不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呢?”

3 引导家长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有的家长看到文本怎样写就依样画葫芦,照搬照做,不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作灵活的调整。这样在做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例如,《指南》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子领域中有一条教育建议:“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冬冬的家长看了之后想:“我家冬冬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这下我有办法了,我这就去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她请了一群小朋友到家里去玩,结果那天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她就来跟老师抱怨:“《指南》上面写着,‘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可是家里来这么多小朋友我真没办法招架了。而且,冬冬好像更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了。那天因为小朋友抢他的东西,两个人还打起来了。老师,这怎么办?这个方法不灵嘛!《指南》是不是写错了?”

教师就帮她分析原因:“刚开始,不能一下子请太多小朋友,因为从冬冬的角度考虑,他本来就不善于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缺乏人际交往的兴趣和策略,你一下子请了那么多小朋友来,他招架不住,效果适得其反。同时,你邀请的那些小朋友的人际交往水平也有高低,他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样的阵势还不把冬冬给吓着了吗?较为合适的方法是:一开始先邀请一个小朋友,最好是比冬冬年龄稍大一点的,能够关心、谦让的小朋友。等冬冬开始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同伴交往经验丰富一些了,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巧以后,再逐步增加人数,增加交往难度。慢慢地还可以邀请一些跟冬冬性格反差较大的、比较强势的孩子,并和冬冬讨论:这孩子一来就抢东西,你要怎样做才能和他友好相处?怎么让他既跟你玩又听你的话……”家长感叹:“原来‘邀请同伴’还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啊!”

4 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引导家长长远地来看待孩子的发展,重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例如,小班幼儿文文的家长看了《指南》艺术领域的一条教育建议“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后很受启发,就在家专门开辟了一面绘画墙,准备了很多材料,让孩子想画就画。但问题接踵而来。由于小班幼儿是动作思维,文文通常是拿到纸就画,对纸张不加选择,也不会考虑构图问题。家长拿到画一看,觉得画得很好,但当她发现文文画在了一张废纸上时,就要求文文在干净的纸上重画一幅。文文说“我不要画了”,家长却非要他画,还规定不画完不准吃饭,就这样,家长和孩子较上了劲。

家长来找教师交流,教师帮家长分析: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持续时间也短,在他画完之后再让他去修改,他通常是不乐意的。如果实在很想把孩子的画展示出来。可以把画剪下来,再贴到一张好的纸上去,就像裱画一样。这样,既鼓励了孩子,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画画的兴趣。总之,家长应该持续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削弱甚至扼杀它。家长说:“哦,还是老师办法多,原来还可以这样把孩子的作品保留下来。”

接着,教师又进行重点引导:其实裱不裱都没关系,因为孩子乐于创造、大胆表现才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并不要求家里的作品墙像艺术馆那样美观、典雅,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的作品漂亮与否、完美与否上过于较真。家长最应关注的是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孩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