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应届高校毕业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一、建立应届及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

(一)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登记。本市户籍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含)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应于毕业当年1至6月期间,持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前往居住地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就业登记。

(二)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登记。本市户籍的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含)以上、经市总工会认定为特困家庭或经市民政局认定为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时,持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书及特困家庭或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的相关证明材料,前往本人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就业登记。

(三)各社区(居委、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应主动了解本辖区内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未能前往社区登记的,应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传,及时办理就业登记,并作好择业指导。

二、建立免费择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一)市劳动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镇(区)劳动保障机构应根据《就业促进法》确定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择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谋取、就业准备、适应职业和变换职业等内容的免费择业指导。

(二)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建设需要,及时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自费参加本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享受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太政发〔2009〕2号)文件规定的培训补贴。

三、建立社会保险补贴制度

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享受单位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全额补贴,其中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补贴期限最长为2年,录用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四、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

(一)市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申报单位需填写《大学生见习基地》审批表,经所在镇(区)劳动保障机构审核后,报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二)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进行见习的,“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可与见习人员签订“见习协议书”,见习时间为3至6个月。在见习期间,“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应为见习人员购买商业意外保险,并可按不低于我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60%发放见习生活费。对“大学生见习基地”单位安排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见习的,见习生活费按本市公益性岗位的岗位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五、建立公益性岗位扶持制度

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公益性岗位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照《*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意见》及相关文件执行。

六、建立创业促就业制度

(一)实施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举办的免费创业培训,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并实施创业的,参照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太政发〔2009〕2号)文件,可申报一次性2000元的创业就业补贴。

第2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 应届毕业生 就业

一、问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江西省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24.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同样的问题。L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该学院规模相当,在江西省民办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L学院应届毕业生规模七千左右。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我国是个特别重视人情的国家,利用复杂人际关系网络解决就业俨然早就成为一种风气。

二、社会资本概念界定

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较全面地界定了社会资本的三要素: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来源和资源。 随后,亚历山大罗・波茨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述。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资源、理性选择、行动、制度和社会网络出发,建立了其社会资本理论体系。本文就以林南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据,从理论上对应届毕业生就业进行研究,实证分析L学院应届毕业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江西L学院2012届部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辅以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86.75%。调查对象中男性125名,占36%,女性222名,占64%。

四、社会资本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分析

从调查得知,社会资本对就业影响表现如下: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主要体现在期望就业单位和期望薪酬上。由于个人所占有或掌握的资源的不同,大学生各自的就业期望不同。

1.社会资本对期望就业单位的影响

本文中应届毕业生亲睐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应届毕业生有高达41%的人希望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农村应届毕业生大多社会资本积累较少,他们选择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表达了他们意图通过职权、职务、行政职能直接获得社会资本的愿望。

2.社会资本对就业态度的影响

就业态度决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通过人际关系找工作是普遍现象,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并表示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

3.社会资本对就业信心的影响

调查发现,社会资本与就业信心成正比。高达96.5%的调查对象对求职充满信心。一方面因为,应届毕业生虽然总体社会资本总量较小,但他们已意识或充分利用血缘、亲缘等资源优势,动用一切关系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承担了积极帮助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有近70%的被调查应届毕业生接受过相关教师的就业前指导。

五、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利用现状

1.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利用了社会资本调查显示,有高达73%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人帮忙或帮助了解信息”。可见,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在关系本位的中国,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2.动员的社会资本的规模小

从前文知,毕业生可动员的社会资本总量较少。调查发现,在就业中求助的人数在5―10人的还不到十分之一,11人以上的非常少。可见,大学生就业中动员的社会资本规模非常小。

3.动员的社会资本的范围狭小

调查发现,就业中主要帮助来自亲属、父辈朋友和朋友,分别占到42%、19%和14%。这些属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占到了75%。大学毕业生对老师、同学、校友、同学的亲属和同乡等社会资本开发和利用较少,仅仅25%而已。

六、对策与建议

社会资本具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应届毕业生要辩证看待,切不可盲目获取或过多抱怨。

1.应届毕业生要有意识地积累和获取对就业有利的社会资本积累“强关系”,增强个人社会资本。大学生要在家庭框架中、亲友关系范围内多参加家庭、家族聚会,主动与亲属保持联系,维护和巩固基本的社会资本。善于构建和利用“弱关系”,扩大社会资本。

2.应届毕业生要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少些抱怨,多些奋斗

今年是90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年,社会对90后的印象是有想法、有个性,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所以,90后的应届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将自己转变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社会少些抱怨,多些奋斗。

3.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本

学校要重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发展规划弥补在人际网络等社会资本方面的劣势,同时使学生清楚社会资本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积累社会资本的意识。

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给与学生利用和积累社会资本的指导,以帮助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困局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2] 张少平,张芬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月

[3] 曹霈霖.社会资本:一种解释社会的理论工具[J].理论与争鸣,2008,(8):6―7.

[4]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3―35.

第3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营销知识,也让我个人更加的成熟和坚强;在实习工作中,当我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曾夜不能寐的思考解决方法,因为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具体的市场上,曾受到无数次的拒绝和嘲讽,有多少次在深夜里独自一个人哭泣,有多少次已经决定卷铺盖离开;可是第二天又早早的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因为我始终相信:生命在于坚持,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却拒绝放弃!

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我坚持了下来;如今的我已经变的老练和成熟了,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曾多次受到主管经理和副总的表扬;在具体的市场上,能很好的处理同客户的关系,同时维护好同终端的客情关系,从而让我感受到了营销给我带来的乐趣!

首先,我介绍一下所在市场的基本情况,我所在的太康市场是豫东深度分销的楷模,实行的是大客户与小客户相结合的乡镇体制,除了县城的几位大客户外,在每一个乡镇设一个一级经销商,是完全的市场精耕。

其次,我很有幸能够参加2008年啤酒大战,感受啤酒营销,在我们区域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流通领域的维雪啤酒,餐饮渠道的雪花啤酒,当然了还有其他品牌的啤酒,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等。

在3月和4月份是啤酒竞争最为激烈的时间,因为都在抢占市场;我们金星也组织了大规模的铺货活动,比如把金星旗下的新一代,小麦啤酒等进行大的促销,并迅速的占领了优势市场,赢得了主动!

在抢占市场的时刻,在流通领域里铺货时,作为总公司的主打产品金星新一代的促销政策是10带2加1.8升的大豆油,展示两个月,27元/箱;维雪20带3,28元/箱;雪花10带2,28元/箱;竞争是相当的激烈。在县城的每一个终端店都是必争之地,各个厂家都在抢,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餐饮领域的竞争,更是在比拼实力,都在买店,你出3000,我出5000,经过较量我们金星买断了大部分饭店,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花费了将近200万买店费!

时止今天,我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在这三个月当中,我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同时也收获了硕果;由于我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色,已成为集团公司的一名正式销售人员,享受国家统筹及优厚的薪酬待遇。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市场营销系全体老师传授给我的营销知识,感谢三年以来教育过我的所有老师!学生在此向你们敬礼了,你们辛苦了!

第4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关键词: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指导;意象对话;动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78-04

所谓职业选择,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期望、能力和兴趣等,从社会上众多类型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在这个选择中应包括求职者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和工作单位对求职者的选择,通过双向选择,最终达到求职者与工作岗位的优化组合。然而,这种优化组合并不总能实现,特别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他们面对众多岗位选择的诱惑,却对自我认识模糊不清,这样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判断,从而造成了盲目就业、频繁“跳槽”甚至“啃老”的社会现象。因此,对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选择指导迫在眉睫。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指导早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开展,主要是利用相关职业量表测量辅助简单的心理辅导或思想教育,工作形式较为简单,仅仅是在意识层面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因而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影响不大,效果不佳。基于这一现实,笔者试图采用新的视角,利用新的方法——意象对话技术,探寻职业选择指导新途径。

意象对话技术简述

理论概述 意象对话是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东方文化心理学的思想发展,应用象征性意象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心理成长的方法。该技术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通过想象产生意象,通过调节意象影响被试者的深层心理,如同与“潜意识”进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许多性格侧面,我们称其为子人格。这些子人格可以人物、动物,甚至植物意象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加以表达,通过与这些子人格对话,可以帮助个体内心众多的子人格和谐相处,消除个体的心理障碍,促进心灵成长。

应用研究 意象对话技术最初运用于心理咨询和辅导,实践证明,其在人际关系、神经症、心身疾病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咨询上都有较好的效果。因其主要作用于深层潜意识,能使来访者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所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企业管理等其他领域的实践中,例如,2008年郭锐曾将意象对话技术应用于分析解决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而笔者的研究将意象对话的应用扩展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利用意象对话技术指导大学生职业选择,能使其在潜意识中真正了解自我需求,并通过这种真实需求与职业的对接,达到其自身与岗位的最优组合。

意象对话技术指导

职业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职业选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自我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意象对话技术可以通过了解、熟悉、调节、改变潜意识心理,达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目的。因此,用意象对话技术解决职业选择困惑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帮助求职者在深层心理上认识自我,即认识本质的自我。

要成功地进行职业选择,还需要了解自我的职业素质,也就是自我职业特质。这一问题利用意象对话技术的动物意象便可解决。之所以运用动物意象,是因为在人格意象分解时,绝大多数人心中都会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具有普遍性。而动物往往代表一个人天赋的素质特点和神经系统的特点,或者按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说法是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人心中通常会出现多种动物意象。而各种动物意象的特点、性格以及它们在自我动物意象群体中的行为(即互动模式)则可清晰地反映其职业素质和需求,由动物意象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和需求则是求职者稳定的职业特质。

基于以上意象对话技术运用于职业选择指导的优势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意象对话技术用于指导职业选择是可行的,是有针对性的,也可为开展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个案分析

(一)基本资料

郝某,女,26岁,湖南某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面临很高的职业选择压力。她来到工作室时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满脸的忧郁与慌张,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经常发呆走神。她坦言: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她很茫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眼看就要毕业了,还未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她很焦急也很无助。为此她变得很敏感,情绪也很不稳定,甚至与男友的关系也不如以前和谐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焦虑状态,笔者决定采用“状态—特质焦虑评定量表”确定其焦虑种类。该量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和经常的情绪体验。量表的每一项都进行1~4级评分,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合适的分值,然后分别计算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总分,最小值20,最大值80,分值越小,反映的焦虑程度越轻,反之则焦虑程度越大。通过测量,郝某的状态焦虑分数达到了63,特质焦虑分数也达到了55。由此可知,郝某的焦虑情绪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影响了其正常生活。所以笔者决定在帮助其解决职业困惑前,先探索其焦虑根源,辅助她调节焦虑情绪。

(二)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我是谁——让来访者了解自己。

针对来访者的职业选择困惑以及由此引起的焦虑状态,笔者决定先让她做个倾诉。她告诉我,她研究生生活过得一点也不开心,稀里糊涂就被调剂到现在的学校和专业,自己非常不喜欢所修专业,也不知道自己学了将来能干什么,曾想过放弃求学,可最终还是决定先读了再说。因为不喜欢,当然学起来也毫无激情,还好时间不算很长,两年时间一下就熬过去了。可是面对找工作的问题,她又一次陷入无助。她本科是学中医的,可是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此毫无关系,所学的研究生专业很难找到对口工作,而本科的医学知识也不足以让她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她男朋友的工作已经确定在另一个城市了,她肯定是要去那个城市定居的,可是她不知道在那个她要定居的城市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随着毕业越来越近,她对于求职问题也越来越紧张,因此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可是喜讯不多,她很无助,每天无精打采,浑身无力。在其充分倾诉后,笔者开始引导其看意象。首先,我让来访者想象自己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深呼吸,身体慢慢放松。在确定其已经放松后,我引导她想象从工作室椅子上站起并走出屋子,走到一片广阔的大草原上,想象自己看到一群动物来到自己面前,逐个观察出现在面前的动物,看清它们的颜色、大小,并且体会它们的感受。通过做这个意象,发现郝某的动物意象中的主导意象是大象、老黄牛、乌龟和小白羊(该来访者因多次参与意象对话体验,所以该次意象对话看到的其主导意象对其有普遍意义,如对其他来访者,主导意象的确定则需多次判断)。在她对这几种动物进行描述时,我发现她对老黄牛给予了很多关注。她说那只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在农田里犁地,已经筋疲力尽了,动作也很慢了,可是它不能停,它也不允许自己停,但是似乎田地总是犁不完,老黄牛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她在描述这只老黄牛时浑身都紧张起来,也有点语无伦次了。

第二次咨询:增强“自我功能”——善待心中的老黄牛。

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职业指导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因为如果个人的心理问题获得解决,那么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生活问题就会顺利解决而不需另行指导。所以第二次咨询笔者决定从上一次的意象开始——给那只老黄牛放放假。咨询开始,我让郝某随意谈谈自己对那只老黄牛的感受。她觉得那只老黄牛太累了,她觉得再这样下去,老黄牛会累死的。鉴于她对这个意象的感受,我决定让她再次和这只老黄牛近距离接触,帮助她的这只老黄牛停止不断劳作、永不停歇的无休止行为。于是我让郝某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后慢慢放松。当放松后再次引导她到达那片老黄牛所在的田地。不出其所料,老黄牛依旧低头工作,尽管瘦骨嶙峋、汗流浃背,但却丝毫无停下休息之意。面对这种情况,我示意其可以走近老黄牛,和它谈谈心,问问老黄牛的感受,关心一下它。在我的引导下,郝某顺利地开始和牛沟通。她告诉我,这只老黄牛说犁地是它的工作,它只有不停地耕作,才能有好收成,也才能有饭吃。它现在还有很多地没有犁完,所以它只能埋头苦干了。了解了这些,我指导她可以试图告诉老黄牛,只有学会休息,才能更有效率地干活,并建议她把牛牵到田边的大树底下歇歇,给牛喂点水,吃点草。但是郝某给我的反馈是,老黄牛不肯跟她走。看来这只老黄牛的行为习惯并不容易改变。于是我鼓励郝某可以继续和牛说话,抚摸它,帮它驱赶蚊虫,多关心它。过了一会儿,她告诉我那只牛并不排斥她关心自己,也停下了犁地的步伐。考虑到很难一次改变这只牛的行为方式,所以我决定先终止这次意象。从意象中出来,我坦诚地告诉郝某,她的焦虑就表现为意象中的那只老黄牛。只有真正让那只老黄牛轻松地劳作,来访者自己也才能轻松面对职业选择这个难题。因为郝某之前也接触过意象对话技术,也有一定的功底,所以我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其有时间的时候就多和这只老黄牛说话,关心它,使这只勤劳的牛不要总那么辛劳。

第三次咨询:我可以做什么——指导来访者职业选择。

在开始第三次咨询前,郝某兴奋地告诉我,她那只老黄牛已经肯和她一起去田边的大树底下休息了。而这次我也明显感觉到她活跃了,也没那么紧张了。但是她对于老问题——职业选择还是很茫然,所以这次的任务是帮助她确定职业方向。她问我:“我可以做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反问她:“你喜欢做什么呢?”她的回答是:“我比较喜欢中文、哲学这方面的工作,我也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在她表达了兴趣点后,我还是打算从她的这几个主导动物意象入手,帮助分析她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让她明白可以做什么。首先,我先让她感受其主导意象之一——大象。她表示,那只大象挺安详的,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事,不急不躁。是的,大象是她这几个动物意象中心理能量最大的,虽是食草动物,但因其巨大无比的力量,在动物界基本无天敌。大象还是个智慧型动物,它们会思考,做事不紧不慢,有条理。它是郝某步入职场后开展工作的强大动力,可帮助其顺利应对各项困难。而对于另一个动物意象——乌龟,因其神秘性和比较好的直觉性,决定了郝某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行业。不过我还对她有个忠告,就是乌龟虽然安全感较强,但这种安全感来自它极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是一种逃避。她只有更好地放开自己,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互动关系。对此她说她会尽力。说到她的第三个主导意象,就是那只已经会休息的老黄牛,现在这只牛已经比第一次咨询时显得有生气多了。牛的勤勤恳恳、牛的韧劲可以帮助郝某在职场上披荆斩棘,但如果过于拧巴则对她有害无利。她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对于最后一个主导人格——小白羊,我觉得对其职业选择还是很重要的。羊为食草动物,虽没有很强大的心理能量,但温和的特性使其较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而且这只羊是白色的,表明其心理还是比较单纯的,没有太强的心理压抑和情结。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郝某适合做社会型工作。她的合群、强直觉性都能帮助其顺利开展社会型工作,而智慧的大象和勤奋的牛也能推动其在这种行业中发展下去。结合她的兴趣,我建议,她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我不太建议她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现在的她心理能量还稍弱,她还不能自由调动大象的力量,而且自我开放性还有待提高,面对心理咨询这种高压力性工作,恐怕她还是会有些力不从心。但这个工作可以作为其日后职业发展的目标,因为她有这个潜力。我建议她当下可以选择社区工作者或售后服务等社会服务型行业,这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性格中的优势。郝某在听完我的分析和建议后,决定回去好好感受并进行尝试。

意象对话技术在

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一)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确定咨询方案

建立咨访关系是根本。

罗杰斯曾经指出:许多用心良苦的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咨询关系。也就是说来访者是否能接受咨询者的影响与帮助,很大程度上是由咨访关系决定的。良好的咨访关系能减少来访者的防御心理,而这一点对于意象对话技术的使用意义重大。意象对话技术是在浅催眠的状态下,使来访者完全放松,其潜意识突破意识的警戒,从而呈现其真正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倾向。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对咨询师没有足够的信任,就会无意识地带有较强的防御心理,潜意识就没有足够的动力突破意识警戒,因而也就不能成功地完成咨询。

而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要想使来访者卸下防御,咨询师必须要有准确的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来访者的尊重、真诚等,使来访者能充分信赖而不过分依赖咨询师,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开放自己,使潜意识“浮出水面”,为其全面认识自己打下基础。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交谈,必要时也可辅助量表测量。

确定咨询方案是关键。

除了咨访关系的建立,制定咨询方案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咨询方案合适与否,决定了整个咨询过程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充分沟通,平等协商,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首先,要全面了解来访者,明确其需要咨询的主要问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明确,即职业选择。那么在确定咨询目标时,解决职业选择困惑则是主要目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来访者通常存在着较明显的焦虑情绪。要彻底解决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就务必优先解决其焦虑问题。

其次,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需要清楚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来访者,这对于规范咨询行为至关重要。

再次,要确定具体方法、安排咨询时间。笔者的研究是通过引导来访者发现并认识自我动物意象(意象对话技术的具体使用)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而指导职业选择。当然,在引导动物意象之前,通常也会辅以相关量表(如焦虑状态量表)测量以明确其是否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一起解决甚至优先解决。至于咨询时间的安排,通常是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可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咨询次数,通常需要5次左右。之所以如此安排,是符合咨询规律的。咨询过程包括诊断、咨询和巩固三个步骤。要达到咨询效果,不是简单一两次可以完成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问题虽然比较迫切,但问题相对单一且没有严重泛化以致影响其社会活动,所以并不需要长程治疗,因此5次左右基本可以达到效果、完成咨询。一周一次的咨询是希望来访者在一次咨询后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咨询师的咨询意图,并在完成咨询家庭作业的基础上更快地实现自我成长,而不是单纯依赖咨询师。

(二)第二阶段,探访心理意象,使来访者认识自己

心理意象是指通过一定诱导方式产生的,有象征意义的内在心理图像。它与梦中的意象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同的。与日常的语言相比,这种象征性的意象更适合表达人的感性体验、情绪等。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也更能反映人的真实需求,表达人的性格特质。鉴于意象的象征性和真实性,可以引导来访者多次探访其心理意象,并感受和熟悉其主导意象,以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了自己能力的大小,才能确保在职业选择时更有针对性,以避免消极择业和盲目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来访者在职业选择中出现了类似焦虑情绪等其他心理问题,这在探访意象时表现为出现一些带有消极能量的动物。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首先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意象对话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因为意象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载体,当心理冲突或情结以一个意象形式出现时,这个情结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通过修改和调整意象,就可以将负性的心理能量导向正性的心理能量。消极意象转变为积极意象,来访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也就得到了改善,从而增强自我功能,为其突破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障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第三阶段,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利用意象,分析来访者的职业特质,对其进行职业指导

来访者熟悉自己的主导动物意象后,咨询师将与其一起探讨意象的特点,了解意象的优缺点。众多心理学家都强调了人类心理人格特质与动物意象的联系。英国心理学家芭芭拉汉娜认为:动物所代表的是人身上比较低级的本能性力量,本能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潜意识,这说明动物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心理关系。因而人类的动物意象反映的则是他们的“内在禀性”,也即稳定的气质特征。许多文学作品也用了动物象征手法形容个体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威风凛凛,就说像狮子,而形容一个人忠诚踏实,就说像狗。所以,分析动物意象有利于把握人的整体性格倾向。

这一步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我们帮助个案来访者体会分析其意象时,要更多地把握主导动物意象在来访者心中的独特性,从动物外表到性格特征全面整体地理解来访者的主导意象,进而清晰地认识来访者的人格特点。同时也要在意识层面结合来访者的兴趣爱好,确定来访者是否适合从事其感兴趣的行业。如果适合,则能达到人职最优组合,也会减少很多心理冲突。如果来访者不适合从事其喜欢的行业,则可以在意象中引导其选择适合其特质的新的兴趣行业。

参考文献:

[1]吕建国.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1-52.

[2]郭锐.员工动物意象呈现与工作绩效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5-209.

[4](美)Robert D.Nye.三种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1.

[5]张松.心理咨询的良好咨访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04(6):121.

[6]朱建军.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7]许维素.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第5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果显著

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上报的数据,2013年陕西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为285542人,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率为88.18%。其中,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71%,本科生就业率为89.43%,研究生就业率为86.18%。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陕西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大会、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大学生创业明星宣讲、“就业指导进校园”等活动。下一阶段,陕西省还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活动,进一步为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安徽:“四个坚持”规范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

为切实缓解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费用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安徽省从2011年起,率先在全国对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每人给予5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印制求职简历及求职交通费补助。3年来,该省共为22066名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1103.3万元,其中2013年度,全省投入就业专项资金468.3万元,为9366名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受到了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安徽省的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主要侧重四个方面,一是在规范审批程序上,坚持做到严格把关;二是在发放补贴资金上,坚持做到及时拨付;三是在扩大政策宣传上,坚持做到全面覆盖;四是在探索制度建设上,坚持做到积极完善。

海南:创业大赛助力高校毕业生创业

近日,2013年海南省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海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大赛共有515个创业团队1545人参加,其中社会组有102个团队306人参加,高校组有413个团队1239人参加。经过各赛区海选和省初赛、复赛,共有16个创业团队进入总决赛。通过大赛的举办,宣传了创业政策,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树立了创业典型,搭建了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企业与资本对接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海南省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宁夏:四项创新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为进一步创新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推出了四项重点举措。一是针对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反映的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为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1000元一次性求职补贴;二是取消了外省籍毕业生在宁夏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户籍限制,拓宽了政策享受人群范围;三是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性别、民族、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四是为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明确规定今后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要有80%的招考岗位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了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推进。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68%,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云南:“春城创业讲坛”惠及百名学子

为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云南组织开展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网络招聘月”活动。招聘月活动期间,各级人才服务机构通过邮寄、传真、网络、网站等形式进行多方宣传,征集了500余家用工单位,在各类相关网站上招聘岗位5547个,网站访问量达44万余次,网上求职人数4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率约57%;全省共举办现场招聘会53场,进场招聘企事业单位上千家,提供招聘岗位39529个,入场求职35260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1859人,达成就业意向率约为30%。此外,昆明市人社局充分利用省内各大高校聚集的地理优势,与各大高校联合举办“春城创业讲坛”及“千企万岗进校园”活动,共组织150名2014届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并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主题为“从毕业到就业——求职路上”的专题就业讲座,主动为在校大学生送政策、送岗位。

重庆: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013年重庆市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16.42万人,毕业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加6.7%。为此,重庆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全市举办了17场现场招聘会和1场网络招聘大会,为应届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约2万个,同时,提供了3000个就业见习机会,提供定向就业岗位4000个,开展就业培训3000人,开展就业推荐和就业援助服务,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

截至2013年11月30日,重庆市应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共实现就业10141人(其中11月新增实现就业1001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1.60%,就业局势稳中有升。

山东滕州:“四个一批”促进就业创业模式

第6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应届生上海户口积分细则一、申办条件

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用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以及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且在20xx年4月1日前注册登记(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的企业除外)、信誉良好的各类直接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用人单位,如确需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由其主管政府部门、所在区县政府或园区主管机构的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以正式公文形式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受理。

中介机构派遣人员,不属于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

(二)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已与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录用协议);

2.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记录和行为;

3.应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培养方式为委托、定向或在职培养(在校期间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本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除外)的毕业生不属于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凡申请直接落户的毕业生,相关受理机构将对其在学期间缴纳社保的情况进行核查。凡发现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记录的,其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申请材料

申请办理本市户籍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由用人单位递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填写完整并签字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户籍申请表》(含申请材料清单);申请表须在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以下简称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上填报后下载打印(申请材料清单将根据网上填报内容自动生成,须一并打印提交)。

(二)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表》(含学习成绩评定和学校推荐意见;表中所涉及学科(专业)代码与学科(专业)名称必须按照教育部相关学科(专业)目录填写,自设专业须填写上级学科名称和代码;表格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

(三)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推荐表。

(四)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如该协议书含有毕业生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将解除就业协议内容的,不予受理)。

(五)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单(按学期分列)。

(六)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或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复印件。

1.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毕业生毕业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所学专业属体育学类(一级学科)和艺术学门类的本科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可免于提交。

2.计算机等级考试应由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须提供一级及以上证书,理工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生须提供二级及以上证书。毕业研究生及艺术学门类、体育学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免于提交。

(七)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在其最高学历学习阶段所获奖项证书的复印件(验原件),包括以下:

1.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受理截止日前尚未领到有关证书的,须提供发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在20xx年6月30日前提交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的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2.全国性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以上奖项含地方赛区,不含专项竞赛)获奖证书。

(八)用人单位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非法人企业须另提供以下材料(已连续3年获准受理落户申请的,只需提交下述第4项材料):

1.上级法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且注册资金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2.20xx年上级法人的自主招聘授权书原件(当年有效);

3.上年度在职员工在沪社保缴纳通知书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4.上年度在沪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税单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九)毕业生在本人最高学历学习期间获得发明专利证书,须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专利登记簿副本不受理),并须提供经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带教导师签名的书面证明材料原件(公示证明样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

(十)在本市出资创办企业(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补注入资金的创业企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与其创办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公司非零注册验资证明,公司注册成立时间应不晚于20xx年5月31日;

2.由毕业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创业情况报告》及20xx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申报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下载);

3.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为员工(包括毕业生本人)缴纳社保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如毕业生本人因户籍原因无法缴纳社保的,须提供其本人未在沪缴纳社保的证明;

4.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单复印件(验原件);

5.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情况的相关材料:如属自购房,须提交自购房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如属租房,须提交租赁房屋产权证和租房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6.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缴纳的公用事业费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包括水电、通信、物业账单等。

(十一)其他材料:1.毕业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本市支边支内职工的,须提供:

⑴由父母当年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

⑵父母双方或一方支边支内工作经历证明;

⑶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2.毕业生父母双方户口已迁入上海市的,须提供:

⑴父母双方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3.毕业生已婚且配偶户口为上海市常住户口的,须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之一:

⑴毕业生为博士毕业生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⑶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⑷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⑸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⑹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⑺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除上述材料以外,如用人单位认为确有必要,可提交其他相关材料或有关说明。

三、申报流程

(一)初审机构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交《初审机构基本情况及下属(辖)用人单位登记表》。

(二)用人单位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相应初审机构。

(三)用人单位须备齐单位和毕业生的相关书面材料,由人事工作专员带好单位介绍信、营业执照原件及经办人身份证及复印件至相应初审机构进行现场申报。

(四)相关初审机构确认相关网上填报信息和纸质材料一致,审核通过后,在网上提交相关申请信息并预约时间,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现场受理。

(五)如用人单位尚无相对应初审机构的,可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上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按照预约时间携相关材料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现场申报。

四、受理期限

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申请的集中受理时间为即日起至20xx年5月31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受理时间至20xx年12月20日(以上均不含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

五、审核依据

依据《20xx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在就业创业服务网另行公布),对用人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予以评定。20xx年进沪落户标准分为72分。

六、受理单位、联系方式及结果查询

详见就业创业服务网。

一、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

(一)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统一办理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手续。

外地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领取《通知单》手续。

(二)《通知单》的第一联用于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到,第二联用于办理《居住证》积分对应材料。同时,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为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具去外省市落户所需的《就业报到证》。

(三)领取《通知单》受理截止时间为20xx年12月31日。

二、申领《上海市居住证》

(一)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其实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设置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领《居住证》。

(二)申办材料申请办理《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当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上海市居住证》申请表;

2.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

3.拟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住所证明:居住在自购住房的,提供相应的房地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租赁住房的,提供由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提供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

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的,提供居(村)委出具的寄宿证明。

4.期限为6个月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复印件(验原件)以及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

三、申请居住证积分

(一)已持有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申请积分的,可通过互联网登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模拟估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积分。

(二)持证人和受委托的用人单位须提交的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包括:

1.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

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3.劳动(聘用)合同;

4.无违反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材料;

5.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6.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磁卡。

第7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论文摘 要:从就业的宏观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作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是摆在民办高校教学及就业部门的新型课题。本文就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现状、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有239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其中214所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层次的民办高校,25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层次的民办大学。随着各高校自1999年以来连年扩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是民办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专业优势、就业心理、社会适应力等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从民办高校随机抽调了500名应届生与工作三年以上的500名往届生进行了抽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也进行了就业单位认同度调查。在走访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90%的应届毕业生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其中78%的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从事的岗位不满意,超过50%的应届毕业生在寻找机会跳槽;在走访往届生就业状况的过程中,有近10%的往届毕业生已经自主创业,超过80%的往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只有不足10%的往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了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的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我们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潜力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了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民办高校初次就业率都很高,多数民办高校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了85%,原因是民办高校普遍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专职负责就业工作人员编制都比公办院校多,就业机构健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多数民办高校以就业工作为亮点吸引生源,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普通高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加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观念上带有有色眼镜,在我们的调查中也能够看到这样一点,在问到“你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前景有什么看法”时,50%的学生认为“就业初始阶段相当艰苦,对未来发展很难估计”。这些现象值得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超过50%的用人单位认为:民办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般较低,动手能力较高,社会适应力较强,岗位角色的转变及角色认知较快,对专业的对口要求不高,这些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较为顺利的有利因素。另外,多数民办院校确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机制,这就必须使评估的指标体系由重过程评估转化为重结果评估,结果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估在推进高校办学理念转变、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体现自身特色形成中的作用,要起到推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扩大自身影响,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毕业生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 

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多样的,各种综合能力的组合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低。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着科学合理,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指标设置,把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各种能力给予加权平均,综合得出一个分数,来大致衡量出这个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最终也可以反映出毕业院校的竞争力水平。首先说明专业指标的设定,民办高校专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最基础指标,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专业,这才是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策略。应该设定制式的项目调查问卷,在每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进行专门的毕业生跟踪回访,收集各方面意见进行归类汇总,将情况反映到教学部门及招生部门,由教学部门、招生部门、就业部门召开各部门联动研讨会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只有毕业生有了一定的专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专业能力。一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专业能力最直接的反映,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尤为重要。二是岗位相对对口,绝对对口是很难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相对一致,反映出学校专业的科学性与应用性,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当超前考虑。三是薪资待遇,专业能力的水平高低决定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而加薪周期则说明收入水平提高的快慢,也是说明毕业生专业适应力的强弱。四是职位晋升,专业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岗位职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职位升迁也能反映就业竞争力,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将是学校知名度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 

第8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保障

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各方面影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还有100万左右。[1] 相应的调查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了政府和社会所应该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成为了随之而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指出相应的问题现状和可能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1.1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毕业即失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据统计,近几年我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递增,2010年应届大学生的数量达到631万人。但是相反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996年的93.7%下降到最近几年的70%左右。[2] 从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之间的反比增长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之前的较高就业率到现在的相对较低的就业率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高,成为社会和家庭的隐形负担

现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严重,为了在毕业之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少情况下存在着“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另外大部分的毕业生需要走南闯北参加各种考试,其中的车费、住宿等成本巨大。成为毕业生和其家庭在还没有就业之前就存在的巨大负担。这无疑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受到极大的挫伤。

2.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2.1政府就业政策收效甚微

针对社会失业现象,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其中不乏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但是此类问题的相关政策收效较为不显著,即比如2009年研究生扩招5万,这样的措施显然只能应对一时,暂时缓解当年本科生就业压力,而不能够改变根本问题。[3]今年来,国家倡导的支援西部计划以及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真的顺应政策做出举动并且留在山区的人员非常之少。也从侧面反应了政策落实的现状。

2.2社会层面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乏力

当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严重,是与当前教育体制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密不可分的。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怎样在社会层面建立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合理机制,成为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比较常见的中介机构来说,部分中介公司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而且社会资源匮乏的弱势,对求职大学生收取各种费用,使得本身就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在还没有工作之前就背负了因就业产生的负担。再者就是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往往把目光投向具备一至两年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而对应届毕业生存在用人歧视的现象。更有一些国家招考单位,在用人录取上存在托关系找人脉的情况,使得没有关系可找的大学生即使通过考试也难以在面试阶段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打击较大。

2.3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日趋提高的用人标准,大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成为他们择业就业的瓶颈之一。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合理性的情况,过于注重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欠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够踏实细致,高校中“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传统的“严进宽出”招生体制,使学生放松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此外,“天之骄子”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对于自己就业的心理期待值,从而容易与现在的用人情况形成强烈落差。所以,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造就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3.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3.1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关键作用

政府作为具有政策制定和行为导向功能的部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在调查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下,做出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政策导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举例而言,主要实施政策包括规定企业和公司每年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仅仅把用人标准设置在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范围内,再比如设置更为可行的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使得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偏远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

3.2规范社会机构的服务行为落实大学生就业优惠

针对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优惠,进行进一步落实。涉及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行业,应当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开绿灯,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劳动人事部门等也要定期检查相应的就业服务机构,对于没有资质和资质不够的及时进行清理。并且要公开曝光,提高社会认知度。从而形成全社会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局面。

3.3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端正心态立足实际

当今的高校毕业生应当在毕业初期,摒弃好高骛远的心态,从眼下实际做起,端正积极就业的心态。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尽快投身基础工作中,踏实做事,积累经验。而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就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在毕业之时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全面人才。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应该注重和完善的内部修养的养成。

综上,当今大学生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论从政府以及社会还有大学生本身,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各个层面积极促进,加快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第9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随着1999年开始的国家高校扩张,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由统包统分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就业范围扩大的情况,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解决就业难题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近十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绝对数量不断攀升。

1.历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

如表1所示,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应届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且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历史新高,还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改革必然调整,随之而来的行业变化,就业状况也不例外。在去产能等政策推动下,过剩产能等行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目标在此的毕业生则忧,与此同时则是新经济、新业态的诞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这些行业毕业生则喜。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5月2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批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得更实,工作抓得更紧,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2.2016年高校应届生对就业难的不同认识

关于就业难的状况,笔者通过智联招聘网站2016年公布的数据汇总出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如图所示,可知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难的看法既有主观方面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自身技能的不足,但也有超过30%的人是认为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和对职场职业信息信息的不了解,而这就明显是学校职业指导的不足。

同时,笔者也在北京市某普通高校校园内,面向2016届应届毕业生约200人发起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关于就业难问题的咨答案上,有34%的同学认为个人能力不足,但也有26%的同学认为学校职业指导不到位。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存在的误区

1.职业指导队伍不健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缺乏学校和社会统一规划管理,大部分都是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健全的统一的职业指导制度,单兵作战现象严重,比如招生处只负责招生,教务处只负责教学,而就业工作只有职业指导人员负责,缺乏对学生整体生涯的规划,没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同时,很多负责职业指导培训的老师也只是行政人员或者合同编制人员,没有长期的职业指导观念和相对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和相关实践,导致职业指导脱离实际、大谈空话,不能切中实际。

2.学校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市场需求

目前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上偏大求全,专业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供需错位,专业设置理念陈旧,新增专业建设滞后,很多专业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侧重于理论,对于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关注度较少,这样导致象牙塔的学子所学知识与社会整体脱节,也不能较好地与工作岗位、社会需要等对接。有的专业好高骛远,所提专业目标定位太高,所学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成“屠龙技”,重点不突出,主干不清晰,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获得,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岗位需求,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3.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不足,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校企联合,产学研并重,但关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获取新的资源,从而建设一个更好用的就业信息平台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建设的平台只涉及部分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只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岗位、招聘专业类别、学历、年龄要求、招聘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没有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精准化,也没有将这些相关信息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生实际来进行分门别类,没有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阅历、社会实践经历要求等相关信息。部分高校就业部门还缺乏与用人单位、与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人才市场的交流沟通,导致就业市场信息不完整、相关就业政策不及时更新,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支撑,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三、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职业指导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职业需要、社会要求和个人素质实现毕业生职业的良好规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齐抓共管,打造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团队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将职业指导工作统筹在方方面面,将职业指导责任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中就应该考虑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专业课老师渗透职业指导的观念;建立部分就业、创业基金,推动学生在校期间也注重市场需求,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2)加强职业指导培训,打造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国家明确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保证不低于1:500,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建立起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真正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2.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专业设置的问题,并且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红牌专业”,很大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接轨,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国家大力发展的部分产业对于红牌专业的需求量不足,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的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因此,要从长远考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就必须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来设置合理的专业。在招生前,高校应该组织专人到各部门、各行业调查人才需求信息,深入摸情况,超前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使所设专业既能与当地经济需求有效对接,又能起到超前服务。坚持继续开设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具有相对稳定出路的传统专业,适当控制时髦专业的设置。

3.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完善的职业指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