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公共卫生是一种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1]这是较早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公共卫生的认识。但实际上,早期对公共卫生的管理和执行大多局限于单纯的疾病预防机构,仅仅执行预防疾病的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状况和疾病谱的改变,临床医疗服务机构也开始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现如今,在明确管理的前提下,提供促进公众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是我国现在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公共卫生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有新的内容添加进来。航空公司运输能力的大大提高和运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大大增加了传染因子及其传病媒介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2]近两年来,深深引起全球注意的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比如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出现,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以及与埃博拉病毒同一家族的马尔堡病毒的确认。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新事件的传播更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不仅仅限于卫生人员或其他职业工作者。
2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和现状
公共卫生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全部公众,那么为了能更好的达到保障全社会身体与精神健康的目的,一开始就决定了在国家的主导下建立并维护且运作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大范围的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的公共卫生机构加上保障公共卫生的职业人员共同构成了基本的公共卫生体系。[3]而在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中也将有更多的人将加入进来。然而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有各种不足。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属于公共产品。[5]纯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是较大,大部分人口都处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这种不均衡造成了事实上,各个地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状况是不一致的。但是,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在任何地区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时事实上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必将逐步加大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资金和设备上的投入,与之对应的是人员的职业素养的不足。人员在这方面的职业素养不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投入,并且需要全社会在这方面给予重视。
3公共卫生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更多的是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对大多数人群。基于对公共卫生新形势新内涵的认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缺乏高职业素养人才的现实,卫生职业教育中不管是公共卫生专业还是非公共卫生专业培养都应该做出改变和调整。为了培养出既有高度职业素养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能够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现有的卫生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科内容的精炼和融合上做出改革的尝试,力争在保证学生能得到技术培训保持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更保有社会责任感。争取在职业教育目标中整合管理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对“公共卫生管理”、“沟通与社会动员”、“信息管理”三个领域所要求的能力是与日俱增的,它们集中反映了对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正是卫生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在教学上要注意将知识、技能、管理有效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教育之间的联系,随时给公共卫生事业以支持。
关键词:突发事件;药学应对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作为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责任重大的县级医院药品使用、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应急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应急药学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成立了药学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小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任业务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急预案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药学应急预案;部署突发事件药品储备、调配及配制;掌控药学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医、护紧密配合及时沟通的工作,以确保大规模人群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联络和快速级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特长人员)联络方式(手机、住宅电话及家庭详细住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不同应急的技术要求,随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快速接受应急召集。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调配、应急配制体系
3.1建立“重点储备,网络调配”体系应急药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备好抢救药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减少致残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然爆发的特征,药品的储备很难计划、不可预知,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我们采用“重点储备(有季节性、有预见性的储药,如:夏季集体食物中毒,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等),市区县二级调配网络系统”,这样既能满足突发应急需求,又能极大地节约有限医药资源。
3.2建立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配制体系对于特殊的应急药品(没有应急储备),为挽救生命,报应级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或其他地方标准由具备配制制剂资质的药剂师进行配制。例如:发生在我县某工地集体误服氯化钡中毒事件,针对钡离子中毒药物治疗是需要大量口服硫酸钠溶液,但在我院没有储备,致电本市各兄弟医院也没有储备,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报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同意后,立即组织制剂人员配制硫酸钠口服溶液,解救了38位工人的宝贵生命。
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学技术预案体系
4.1对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确切,能够及时确诊的病症,药学应急人员要参与临床救护,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获得预定的治疗结果。例如:确证发生煤气中毒时,在采取必要医学抢救同时,可采用细胞色素C15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辅酶A50U,ATP20mg改善组织代谢,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防止脑水肿等。
4.2对突发不明原因罕见疫情,确诊致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针对病症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监护。监测病人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用于判断病人现实的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解决病人现实存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预防病人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把多个个体化给药方案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SARS的致病原是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将这种种导致SARS的新型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后命名为SARS-Cov)。作为县级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药学人员,我们遵循“非典”药物治疗原则,明确目标,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性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为病人建立了用药档案,评价不同个体人群不同用药方案,摸索出了适合本院的一套治疗“非典”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药学应对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县级医院药剂科综合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药剂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虽然整个体系是基于“突发”的前提,但对平时药品储备、调配、配制、临床药学监测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是促进医院现代化药学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4/1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S].
2ThomasG.Ksiazek,etal.Anovelcoronavirusassociatedwithsevereacuterespiratorsyndrome.NEnglJMed,2003,May15;[epubaheadofprint].
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三大类,在进行处理污染物时,可以单独使用某种方法,也能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化学法和物理法的投资比较大、成本比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因此,常使用生物法进行处理。生物法是指利用系统中的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来转化、降解污染物,达到污染物处理的目的,生物法具有污染物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消耗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环境处理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1 现状
广水市辖17 个乡镇、401 个行政村,共93 万人,农业人口为80.27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6.3 万人,全市现有医疗卫生单位23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 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乡镇卫生院1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家;村卫生室389个;从事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803 人。
1.1 组织管理逐步加强各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宣传,组建了4 支全科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指导团队和65 支全科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责任团队,开展季度督导和年度绩效考核,每年都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形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培训,组织管理逐步加强。
1.2 资金管理逐步规范5 年来,广水市对乡镇能够按照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及时拨付和结算补助资金。2014 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09 年的15 元提高至35 元;17 个乡镇项目单位基本能够做到专项资金专项管理;部分乡镇对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能达到40%的要求。
1.3 项目工作逐步推进2015 年广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已由2009 年的9 类36 项增加到11 类43 项。新增的服务内容为卫生监督协管和中医药技术。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2015 年截至9 月底,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688 500 人,建档率90.41 %;发放健康教育折页188 237 张,举办健康知识讲座41 734 人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14次;预防接种14 226 人次,接种率99.66 %;传染病报告3 516 例,发病率378/10 万;管理0~6 岁儿童55631 人、孕产妇6 584 人;管理高血压患者41 980 人、糖尿病患者7 572 人、65 岁以上老年人50 349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 722 人;卫生监督协管项目全面开展,中医药技术服务已逐步启动。
2 问题
2.1 项目资金拨付不规范,不及时市级对乡镇级、乡镇级对村卫生室的项目拨款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部分乡镇对村卫生室的拨款打了折扣,达不到40%标准,有的乡镇甚至不到20%,影响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院村两级项目拨款未能严格体现量化绩效考核原则,不能发挥项目资金的激励作用。
2.2 项目管理思路不清
2.2.1 管理架构不清多头管理、多科负责,卫计局行管机构与妇保院、疾控中心等专业技术指导机构缺乏互动机制,科室之间配合协调不够,以致合力不足,多头管理成了无人管理或选择性管理,多科负责成了无人负责,即便负责也缺乏权威。
2.2.2 管理路径不清上层缺乏顶层设计,广水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有广水市的特色、重点和模式。但调研发现,四年来没有拿出一套自始而终的工作路径和统一模式,采取的仍然是上传下达式部署工作,甚至政出多门,各说各话,以致基层无所适从;基层缺乏研究创新,主要是部分基层领导,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做什么?如何做?心中无数,更谈不上探索创新。
2.2.3 管理目标不清部分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不能认真研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各级文件要求,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达到的具体指标和质量要求不熟悉、不清楚,以致工作中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数量。
2.3 项目服务模式理念落后
医改后,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能应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职能。但现实中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重医轻防观念严重,认为临床医疗能给医院带来较好效益,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益较差,以致医卫分离,工作中人为割裂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错误地认为临床医生是看病,公共卫生人员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公共卫生医师责任团队名存实亡。一些乡镇卫生院仍然采取大包大揽、突击体检/ 随访、盲目追求服务数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2.4 院村两级职责不明
部分乡镇没有按照60%/40%比例要求,明确制定、划分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职责任务,或者划分后没有可操作性,部分单位仍然采取大包大揽形式搞突击,重点人群体检、随访等工作存在村卫生室完全不参与或全部交由村卫生室负责两种极端现象,没有发挥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有效作用。
2.5 院村服务能力不足
一部分乡镇公卫科骨干流失严重,导致人员断层、工作脱节;公卫人员素质总体偏低,无学历或专业不对口人员占比过大;临床医务人员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内容、规范、流程不清,无法有效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医生普遍老化,年轻的乡村医生不能及时补充;人员培训力度不够,主要是院/ 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效率低下,多数流于形式,以致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整体不高,服务能力整体不强。
2.6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真正实现量化考核;对相关工作人员也未能真正落实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利用不严格,对下拨款和工资发放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绩效挂钩原则。
2.7 网络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现有信息系统共享不足,不能与新农合、职工医保、医院诊疗等部门或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可操作性不强,内置档案、表格等模板不规范、不实用,统计、分析、搜索、更新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基层院/ 村做了很多重复和无用工作,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死档问题突出。
3 对策
3.1 加强项目管理顶层设计
3.1.1 明确组织领导
通过优化管理架构,来理顺多头管理、多科管理的混乱局面市卫计局和专业机构应成立独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办公室,基层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相应成立独立项目办公室,而不是挂靠在某某科室。在此基础上,加强协调沟通,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决议、简报,从而达到形成合力、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目的。
3.1.2 明确管理思路和工作职责
管理思路是纲,各级工作职责是目,只有纲举才会目张。特别要说明的是,按照卫生部[2010]159 号文件落实院、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职责很重要,这个文件有效解决公共卫生科人员不足问题。根据院、村两级功能定位,进一步责任分工,分解职责任务,大胆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部分适宜任务交由村卫生室落实,从而突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组织管理和督导培训职能,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化解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真正建立起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分片包保、院/ 村落实的运行管理机制。
3.1.3 明确院/村两级量化预算
对院/ 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 大类43 小项的工作量化测算,使各级对自己的工作量和预算清楚、透明,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后果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院村两级工作的主动积极性。
3.2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调研发现,蔡河、长岭、马坪等乡镇设立慢性病咨询门诊,让服务对象由被动接受突击逐步转型为日常适时上门主动咨询,效果明显。上半年,省卫计委、市卫计局先后发文,要求实施健康管理创新工程,要求疾控中心设置健康管理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健康管理门诊,组建健康管理团队,逐步将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手段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应以此为契机,更新观念,积极研究探索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健康管理中心和健康管理门诊这一新的服务平台,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管理服务,彻底改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只是建建档案、填填表格、测测血压、量量身高、电话随访、应付应付、糊弄糊弄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改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老百姓心中的务虚形象,提高社会满意度。
3.3 推行项目管理信息化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湖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在广水市搭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和办公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网络平台,应覆盖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并预留接口,真正实现上下左右纵横连接,高效、快速、通畅,即居民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能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云管理、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彻底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健康档案利用率低、死档和人、财、物浪费问题。
3.4 研究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目前大部分乡镇仍然实行的大包大揽、突击体检/ 随访、追求数量等服务模式,虽在项目启动初始阶段取到了广泛宣传的轰动效果,但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服务。细就是要细致、周到、便利。因此,研究探索适应老百姓需求的新的服务模式势在必行。在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上创新,通过考察学习和总结以往经验,研究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自己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并坚持按制度和机制运行,持之以恒;在规范上创新,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规范》为蓝本,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广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全面回答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四个问题,对各个项目的工作资料,包括各种表格、记录、方案、小结等都要预先拿出样板,做到目录化、模板化、档案化、电子化,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规范操作;在模式上不断改进创新,在吸收别人成熟经验和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目前,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分片包保,院/村落实的医卫结合服务模式,在蔡河、陈巷、马坪、长岭等乡镇实行后,效果良好。这一模式的关键点是院/ 村落实,即通过强化卫生院健康管理门诊(或慢病咨询门诊)和各村卫生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阵地作用,在日常诊疗和健康咨询中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符合实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从而,完成院/ 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任务。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化学的方法。同时,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是由于其个体微小,用肉眼观测不到,需要抽象思维去理解,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且离日常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可在相关章节引入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可联系生活及专业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同时还要重点介绍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学好该门课程是顺利学习其他专业课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从事环境工作的必备武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求知的渴望,更好地体会微生物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介绍我国2003年由SARS病毒引发“非典”,2009年遍布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几年来的流感病毒变种H5N9,及2014年在西非肆虐、没有任何疫苗和针对性治疗方式的埃博拉病毒,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手足口病等;讲到细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时,可先联系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如由酵母茵、霉菌等发酵生产的食品,如酿酒、制醋、酸奶、泡菜、酱油、豆瓣、醪糟、豆腐乳等,以及由霉菌或放线菌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介绍细菌的生长曲线时可结合各生长阶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在介绍微生物生态时可结合氧化塘的应用帮助同学理解藻菌共生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活性污泥法为例对其中的微生物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对微生物原理、工艺特征、运行过程易出现的问题等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应用介绍的同时可介绍一些食品和衣物的霉烂变质、食品保鲜等生活小常识,让学生感到,学了这些知识,不仅对专业有用,而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帮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的留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在讲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讨论解答。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必须学会在讨论中学习。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便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结合N、P元素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以人工湿地为具体实例,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组讲解人工湿地不同处理工艺及各工艺不同反应阶段中N、P元素的转化及涉及的微生物类型。通过这种形式在教师或学生主持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论、辩论来学习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不断完善多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下却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而有趣的图象。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尤其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污染处理工艺流程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照片。影像、视频资料等,以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行摄影、实况录像等采集资料,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污染代谢原理、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实验操作演示等声像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微生物世界逼真地展现出来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
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例如以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为例讲解病毒繁殖过程、革兰氏染色方法、培养基的制备、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观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等内容可采用教学录像、动态仿真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讲到相关微生物在环境治理的应用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为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物生物填埋场进行参观实习,设身处地的深入了解工艺。任课教师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厂企业等了解工程应用情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工程实例讲述概念。例如,在讲解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时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相关理论是怎样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又是怎样回到实际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只有找到了理论的应用场合,才能称真正的理解或掌握了这个理论,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将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案例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多了解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环节相关的知识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性的手段之一。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时间能否保证,实验课程结构是否科学,是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现展对人才需要的关键。微生物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微生物实验中要将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特点,可将相关实验设计为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如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及景观水体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使学生将学到的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地综合应用到实验中,并巩固基本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在讲授实验课时,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历届同学易出现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布置了实验设计的大作业(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报告完成中,分析与讨论部分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本项目处理的废水主要为湿法工艺生产硅微粉过程中原料冲洗、球磨粉浆沉淀、水幕除尘及地面冲洗工段等产生的工艺废水。根据企业水量平衡可知,需要进入废水站处理的废水量为880m3/d,工作时间为8h,则废水处理站规模为110m3/h,考虑到水量变化设计规模确定120m3/h。进水水质为SS15000mg/L,pH6.5~7.5,电导率250~350μs/cm,有机物含量极少。处理后水质要求为浊度3NTU,pH6.5~7.5,电导率250~350μs/cm。
2工艺流程及说明
洗砂水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调节,然后用泵输送到反应池1,加入预先配制好的混凝剂PAC,搅拌反应后进入反应池2,再加入絮凝剂PAM。反应后的混合液经整流消能后进入斜管沉淀池,上清液进入砂滤池过滤后直接用于生产或回流到制水车间回用。沉淀池底部的石英砂定期排放,压滤脱水后回收再利用。
2.1调节池:生产废水首先通过地面开槽自流进入调节池,与板框压滤机的滤液和砂滤池反冲洗水汇合后,在池内进行调节均质处理,减少水质水量波动对后续混凝沉淀反应的影响。
2.2反应池1:经均质调和后的废水进入沉淀池1,在搅拌条件下,废水中细小的颗粒与PAC的水解产物发生作用,通过吸附、卷带和架桥等作用形成更大的絮体。
2.3反应池2:反应池1中的废水经混凝后,还不能取得良好的沉淀效果。因此,在反应池中加入絮凝剂PAM,通过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作用使上述絮体形成更大的矾花。
2.4沉淀池:经混凝、絮凝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斜流式沉淀池分离。由于斜流式沉淀池缩短了沉降距离,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且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SiO2,比重较大,不会产生絮体上浮和沉淀物堵塞斜管的问题。
2.5砂滤池:为了进一步改善沉淀池出水的水质,使其达到制水车间回用水要求,设置了砂滤池以去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少量固体杂质。使水进一步澄清和净化,为后续的水纯化工艺减少处理负荷。
2.6板框压滤:沉淀池底部的沉渣经过压滤机脱水后,形成浆饼。浆饼运输到回收车间后进行烘干,去除浆饼中水分,再经过破碎、磁选提纯、球磨、分级后即可销售。
3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
3.1调节池:钢砼结构,数量2座。工艺尺寸(L×B×H)8.50m×7.00m×3m,有效水深2.5m,有效容积148.75m3,停留时间12h;设耐磨泵3台(2用1备)。
3.2反应池:钢砼结构,数量2座。工艺尺寸(L×B×H)2.50m×1.10m×4.00m,有效水深3.6m,有效容积9.9m3,每池设搅拌装置1台,加药装置1套。
3.3沉淀池:钢砼结构,数量2座。工艺尺寸(L×B×H)8.50m×2.50m×4.80m,有效水深4.4m,有效容积93.5m3。
3.4砂滤池:钢砼结构,数量1座。工艺尺寸(L×B×H)4.20m×2.50m×2.40m,砂层厚度0.8m,滤砂为均质滤料。滤速为10m/h,反冲洗采用水冲方式。冲洗强度为15L/m2·s。
3.5板框压滤机:1台,型号BM80/870-U(A)-1K。
4运行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该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已有6年。目前,各环节运行稳定,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出水的浊度小于3NTU,实现了循环再使用,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用量23.7×104m3。另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沉渣可回收利用对外出售,每年可增加收入326万元。
5结语
论文摘要:在诸如大学生住宿安排方式等管理决策上,大学管理者应结合管理对象的属性认定、管理目标的价值认同、管理抉择的依据选判、管理决策的现实考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针对大学组织结合的特性,大学管理者应突出会共决策过程中对公共性维度的把握。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活动不断出现新变化,产生新问题。以大学生的住宿方式为例,“校方如何安排和管理才合适”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校方提供给学生的住宿方式主要有两种:要么按同一班级人住,而不考虑学生及其家庭之间的经济差异;要么打破院系和班级编制,按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不同收费档次的公寓或宿舍。这类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如马斯诺所谓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推而广之,实际上关涉大学管理者如何理性决策,而其关键在于大学管理者如何把握公共决策中的公共性维度问题。
就大学生的住宿方式问题来说,管理决策至少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一、管理对象的属性认定
为什么会产生大学生到底按班级住宿还是按经济能力安排的纷争,这里首先涉及大学生的身份认定问题,即管理对象的属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性质不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既带有教育性质,又带有服务行业商品化的性质。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就是这种商品化服务、经济性质的体现。我们通常在探讨教育的基本属性时,会说教育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还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基于此,大学生相应地就具有双重身份属性—既是大学的客户,又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和产品,是教育的对象和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对于大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视角和侧重点不同,相应的价值观和采取行动的抉择也不同。
二、管理目标的价值认同
对于大学生身份属性的不同认定,由此也引导出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的矛盾对立。
教育平等和民主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我们所理解的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教育平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平等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教育平等的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含义;第二,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理想,任何人都不受限制地享受高等教育的各种权力和资源,任何人为的障碍(个人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都是不合理的,人们甚至还试图借助高等教育平等达到消除社会差异的目的。“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包括三个方面:(一)进人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结果平等。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然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平等则是绝对的。目前,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都未能实现理想的平等,高等教育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的事实: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贫富家庭之间的不平等,等等。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平等”的实现程度可以不断提升,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绝对的平等。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增长,使得高等教育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平等主张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包括人学机会、各种教育资源等),而教育效率又涉及到投人和回报的比例关系,教育效率它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投人与回报的利益最大化。显然这两种价值取向总是处在相互矛盾之中。把大学生当作客户,必然要追求高等教育的效率;把大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对象和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必然要追求高等教育的平等。是高平等低效率,还是低平等高效率?面对这种矛盾,到底是更注重其一还是兼顾两者,如此,抉择就需要依据。
三、管理抉择的依据选判
上述大学生的住宿方式问题,就管理对象的公众性、管理目标的社会性特征,无疑使对其管理成为一个公共决策的过程。英国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在《社会正义原则》一书中谈到了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问题。他按组织、社区、群体和共同体的结合紧密程度,划分如下三种“公共性维度”:第一种是团结型社区(家庭、宗教团体、职业协会等紧密结合的小团体),其正义原则是按需分配;第二种是工具性联合体,如公司、社区等经济性关系,其正义的标准和原则是“应得”—所得与贡献相等;第三种是公民身份的联合体,如国家、民族等,其正义原则是“平等”,特别是“法律上的平等”,对应的主体是“公民的主体。”
戴维·米勒的理论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公共性维度”是进行“公共决策”首先要考虑的前提条件。根据这个“公共决策”的原理来看大学,大学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公共性维度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既有“工具性联合体”的特征,又具有“公民身份的联合体”的特征。相应地,大学在对学生的住宿安排和收费方式等问题上,是更注重“应得”地效率原则还是教育平等原则,取决于该大学的“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如何。
我们知道,国有大学和私立民办大学在“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由大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有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社会的投人,更多地反映为社会公众的共有性,而私立民办大学在创立之初主要依靠私人资本的注人,并依赖于办学维系其滚动发展,社会公众性较低;其二,尽管两者的培养对象都是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具有“工具性联合体”的一致性,但国有大学的工具目地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其“工具性联合体”的特征实际很大程度上具有公众性,而私立民办大学因其生存、发展的需要,比较偏重于办学的工具性效益。而当大学的工具性特征比重偏高时,其“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就会相应降低。
由此可见,大学的公共性维度不同,进行公共管理的抉择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国有大学来说,应注重高等教育平等的考量,特别是精英大学,它的“公共性维度”的瞩目性及其自身作为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平等的要求,一则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倾斜要求公正、平等地分享国有精英大学的高等教育机会;二则是作为社会教化的重镇,也理应将公正、平等的理念落实于平常的管理活动中,熏陶现在的学子,未来的公民。而不能按家庭出生背景、经济条件等将尖子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于私立民办大学,它更加注重对高等教育效率的追求来获得紧缺的办学资源,这也无可厚非。
四、管理决策的现实考最
然而,理性的决策离不开对现实的考量。决策的过程关键是达到一种合理与现实折中的平衡。对两种相互矛盾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抉择时,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要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办学实力等具体国情而定:其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都还相当落后,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而国际竞争又相当激烈,这些都必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从而实现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二,要正视高等教育过程中各种不平等的现实,兼顾“平等与效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最大可能的平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因而对于不平等的地方,则只能用现实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而高校收费制度(住宿费只是其中一项)可以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因此,现实选择与总的趋势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这也是大学作为一种复合体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其“工具性联合体”的效用要求偏重于其公民身份联合体平等诉求的妥协与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看,突出人的主体精神(如心学)、道德人格(如理学)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只不过相同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想变奏;而中外哲人对人的道德和主体精神的探究,无疑对现实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大学管理者进行理性决策的又一个思想基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就突出了“作用于物的心”的首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主体改造客体、心对物的改造,包含一种立足于现实、发挥每个个体的主体精神作用和自觉创造性的意蕴,体现出“进去向上”的人生观和新的人文精神。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律进行了论述,人能够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就是意志自律,就是“自由”。人比自然界更高就在于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产!所以,从道德层面来讲,即使把大学生当作了大学的客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不完全是环境的产物,还应有人格意志和精神力量,要发扬“颜回精神”。当年西南联大师生住的是茅草房,头顶上还有日本的飞机和炸弹,依然能够培养出杰出的一流人才。这些事例集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逆境和贫穷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困难,但是一旦当你克服它之后就变成了人生的巨大的财富。住宿方面的贫富差距的不平等并不是成才的实质和关键,能够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机遇中得到“有教无类”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是在目前社会的现实条件下可以获得的最大的“教育平等”了。
复旦大学2日在其官网发表声明说,此前媒体所报道的“泄密门”事件不实,该校向社会公开论文无任何营利行为。声明中承认,鞠川阳子在向学校提交论文时曾申请“绝密”密级,但其申请未获涉密认定。并且,当鞠川阳子提出申诉后,复旦经调查后仍认为其论文不涉密。
据了解,鞠川阳子已聘请了律师,并向复旦大学和销售论文的“中国知网”提出巨额赔偿要求。复旦发言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这是她的权利”,学校将积极应对。
■ 焦点
1 复旦是否向网站出售论文?
复旦大学承认,鞠川阳子的论文确实提供给了“中国知网”,但“完全出于学术公益服务的目的”。论文稿酬由作者直接向杂志社领取。
复旦在声明中介绍说,2007年复旦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协议,加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该电子杂志社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教育部主管。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该社“中国知网”实施网络出版。
鞠川阳子提供了一份交涉录音,其中一男子说,“中国知网提供的费用,研究生院也是拿不到的,而是交给了学校,不再给到学生个人”。鞠川阳子据此认为,这在事实上构成了学校出售论文。
复旦发言人说,有关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学校与中国知网只有一笔论文采集费,“除此之外没有金钱往来”。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知网给学校的成本补贴,每本论文10元钱”。
2 双方是否签订“保密协议”?
鞠川阳子介绍说,她在2009年10月完成复旦硕士学位论文,并同复旦签订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协议。
她说,“现在复旦极力否认保密协定有效性,如果今天不承认,那就应该在入学时候就告诉我”。
但复旦发言人表示,如果学生要申请论文保密,必须是在论文开题时便同导师一起向学校提出。而鞠川阳子是在论文完成后向图书馆递交论文时才提出申请。“对于涉嫌要保密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从申请单上看,鞠川阳子只是简单地填写了保密缘由为‘公司机密’,并勾选了‘绝密十年’,图书馆在看到该申请后,没有看到学校的涉密认证,认为不符合规范,便没有批准她的‘保密’申请。”鞠川阳子实际上并没有与复旦签署过保密协议。
3 谁有资格认定论文“绝密”?
复旦发言人表示,学校在鞠川阳子论文是否涉密的问题上有过调查结论,不能认为其论文涉密,校内也没有发现涉密管理违规。如果说有问题,那是校内行政管理服务有不到位之处。
鞠川阳子对“只有学校才能认定保密”的做法提出质疑。她说,“我公司的商业机密为什么需要你认定,我自己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而复旦发言人表示,复旦是根据国家的保密体系走的,这不是学校是否尊重其公司商业秘密的问题,“这涉及现有保密体系衔接的问题,不是复旦所能解决的。”
■ 连线北京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是否涉密由学校定”
昨晚,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解释说,北大也有保密论文,但是否属保密论文须由学校来定而并不是由学生来定。“在学生确定选题后,就会确定论文选题是否属于保密论文”。
依照北大《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学位申请的保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定密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时提出,涉密论文答辩不公开举行。
另外,在学位论文的保存和使用问题上,北大规定,在无密级的学位论文上,印刷本保存在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不提供外借但提供室内阅览服务;为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交换服务,并保存交流档案。
“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是指同北大签署有正式馆际合作协议的各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用户。北大会根据国家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和作者许可对学位论文电子版进行合理使用:为北大校区内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检索和阅览服务,北大会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来实现用户控制,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