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初级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级职称论文

第1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由于高中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因而中职类院校的学生质量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因而给中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计算机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相关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却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使得中职教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较少

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新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对原有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造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由于课程课时的设置不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紧凑,这样会使得学生在接受时难度较大,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层次差别较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课程课时少,课堂内容安排紧凑,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因而影响教学的效率。首先,中职院校学生整体质量下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因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压力和困难。其次,由于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也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在中小学时代很多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对于基础的计算机知识都已经非常熟悉,这样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的接触可能相对较少,就算接触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等方面,而不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这样在教学时,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安排太简单,听课没意思,而程度较差的人觉得进度太快,接受不了,这样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佳。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以及计算机教师的水平并没有随之迅速发展。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教师所采用的教材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主,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还是比较慢的。并且,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不能保证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最新的。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对策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教学

过程中的课时问题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教学的总体时间是不变的,因而在原本就不充裕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来弥补教学中课时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授课,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发到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同时利用平台将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等到上课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地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首先,在入学时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地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于教学效率的高低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而,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应当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院校应当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计算机新知识,帮助教师及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第2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都没能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或者制定的施工计划不合理,这就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后期出现盲目赶工的现象,这就很容易使得施工单位在一些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上草草了事,甚至牺牲施工质量来追求施工进度,这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2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有效控制措施

2.1强化工作人员选拔、培训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企业要严把人才选拔的质量关,选择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坚决反对“走后门”和鱼目混珠的现象,所有的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分配到各个岗位上。这些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要接受岗前培训,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也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强化,同时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始终将质量放在第一位,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此外,企业还要不断培养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合理运用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员工还要学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以及施工步骤进行操作,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2.2把好施工材料检测关与质量关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水利工程使用了劣质的、未经检测的施工材料,就会导致工程延期,影响工程质量等。为了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企业应当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检测办法和流程,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都应自觉遵守这一规定,采取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做好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开具检验证明,交由相关负责人签字。施工单位要把好施工材料检测关与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进入到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逐渐消除施工材料质量给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此外,验收与检测合格的施工材料也要进行再进一步的取样实验,以保证其质量达到施工标准。

2.3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文件的审核、审批制度,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对项目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及指导,同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注重技术人员与质量人员的巡检工作。

2.4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制定合理周密的施工计划,控制好工期为了避免盲目赶工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危害,施工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水利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因素和施工单位自身的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为了避免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缩短工期,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造价预算,在保证整个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按照预算执行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气候、地形、地质等条件对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的影响,尽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对进度计划、人员、料物以及各部分、各工序、各阶段的监督与审核,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实行责任制。

3结语

第3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wWW.133229.Com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第4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处理:问题成因:控制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等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允许的延续时间,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就称为施工缝。施工缝的设置、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与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质量问题。现针对施工缝设置、形式、问题种类、处理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一、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

水工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应少留置施工缝。当设计或施工确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底板、顶板不应留施工缝;底拱、顶拱不应留纵向施工缝。

(二)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当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 m,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mm~300 mm处,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但必须注意加强防水措施。缝的迎水面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做法。

(三)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二、施工缝的形式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高低缝、凸凹缝、平缝等多种。高低缝不宜用在墙体根部。凸凹缝最大弊端在于施工难度大,而且很难保证质量,施工缝处混凝土凿毛时,极易将凸楞碰掉,凹槽中的水泥砂浆粉末也难以清理干净,使在浇筑新混凝土后,在凹槽处形成一条夹渣层而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黏结质量。平缝使用较为方便广泛。

三、施工缝面处理方法

(一)人工凿毛:劳动强度较大,效率较低,容易影响工期;

(二)高压水冲毛:冲毛水压力达25~50MPa,效率较高,间歇期超过2周,冲毛效果差:

(三)低压水冲毛:在混凝土终凝后,用0.3~0.6 MPa的水压冲毛,可能会冲掉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

(四)利用风砂枪冲毛:对龄期长的混凝土冲毛有效,但费工费时费料,施工干扰较大;

(五)钢丝刷机械刷毛:工效高、效果好、费用大,但边角局部不到位;

(六)喷洒缓凝剂:可促使混凝土表面缓凝,延长冲毛时间,比较经济。

四、施工缝处理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一)施工缝处理出现的问题现象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混凝土酥松,新旧混凝土接茬明显,沿缝隙处渗漏水等。

(二)施工缝处理的问题成因

1、混凝土面没有进行凿毛处理,残渣没有冲洗清除干净,致使新旧混凝土不能结合牢固。

2、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锯末、胶带、木屑、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3、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预先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水泥砂浆,上下层混凝土不能黏结牢固。

4、施工缝没有安装止水带。

5、下料方法不当,施工缝处骨料集中,影响混凝土质量。

6、混凝土墙体单薄,由于钢筋过密,捣振困难,导致混凝土捣振不密实。

7、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造成接茬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8、施工缝的接缝形式选取不当。

(三)施工缝的处理后混凝土浇筑控制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MPa。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达到去除乳皮,微露粗砂,表面粗糙的程度。

3、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mm~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4、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漏振不过振,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5、钢筋的绑扎和墙体支模。均应考虑方便施工。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第5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

辅助单元是冷却液集中循环处理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它主要实现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浓度监测、温度控制、油水分离等功能,满足机床的使用条件,并且提高冷却液的使用寿命。

冷却液集中循环处理系统的车间布置

1回液地沟的布置

如前所述,回液单元主要有地沟回液和管道回液两种。管道回液与管道供液相似,本节只讨论地沟回液方式的布置。回液地沟做法是在厂房地坪上开挖一条由冷却液至处理站房的地沟,沟内安装一条U字形钢沟后,沟两侧再回填土至地坪。地沟开挖时注意要有1%~2%的坡度,使冷却液可以自然回流。冷却液回流地沟一般做成明沟,上面铺设花纹钢盖板。地沟在布置时一般要考虑如下几点:

1)地沟总路线最短。路线越长设备成本越大,且能耗也越大,对车间物流、设备布置也有一定影响。2)尽量减少转向,转向太多容易导致切屑堵塞。

3)尽量不要横穿车间物流通道,特别是有载重车辆行驶的通道。如果一定要穿越物流通道,地沟一般改从通道下穿过,同时需向结构专业提出地面承载要求。

4)注意与厂房立柱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与立柱基础承台相碰。如图2,地沟中心与厂房立柱中心的距离L一般大于1500mm。

5)与公用地下管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避免发生交叉。

6)考虑车间以后发展需要,尽量留有必要发展空间或考

2供液管道的布置

供液单元是将冷却液通过泵组和管路系统从处理站房泵送至各台机床的设备,它的布置主要受机床位置和处理站房位置的影响。在处理站房位置和机床位置确定的情况下,管道的路线应尽可能最短,路线越长设备成本越大,且能耗也越大。供液管道的布置需考虑尽量利用建筑物的立柱、房梁、网架等结构进行支撑,其中利用厂房立柱安装管道支架是最方便的,所以设计管道时最好沿立柱沿线进行布置。同时,管道布置时需要与公用专业进行沟通,避免管道之间相互干涉。如果冷却液回流采用管道回流方式,则是在各台设备的冷却液排出口位置设置一个小型积液槽,再用泵和管道将冷却液泵送回处理站房进行处理。整个管路系统的布置与供液管要求类似,只是需要注意不要与供液管相互干涉。

3处理站房的布置

处理站房是设备集中放置的区域,包括过滤设备、供液泵组等。由于过滤设备、供液泵组有一定噪音,所以处理站房一般布置在车间外,布置的原则就是距离冷却液使用地距离尽量短,同时不影响厂区物流,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冷却液处理站房里面的主要设备有过滤机、供液泵组、储液箱、排屑器、压块机等。过滤机一般为长矩形,方向垂直于回液沟方向布置。排屑器、压块机与供液泵组分别布置在过滤机两端,储液箱靠近泵组布置。站房的大小B×L需考虑各设备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安全操作或维修空间,一般设备相互之间距离要大于700mm。如果采用的是地坑形式的站房,则是将过滤机和供液泵组安置在地坑中,地坑大小E×F要有足够设备安装、操作空间。同时,地坑与厂房立柱之间的距离D需要与土建专业进行沟通,避免地坑与厂房立柱基础承台相碰。一般D≥2000mm。处理站房大门尺寸和出口区域大小需考虑切屑运输工具(如叉车)的进出和周转空间是否足够。处理站房设备布置见图3,处理站房剖视图见图4。

土建设计要求

1回液地沟的土建设计

回液地沟一般由U型槽钢制成,沟的槽体均是钢板焊接而成。如图5,钢沟由钢制支架支撑,安装时需要土建专业考虑预埋铁,用于钢支架的固定。预埋铁埋在钢筋混凝土土墩里,一般3000mm一个。钢地沟一般宽400mm~500mm,为了安装施工方便,通常土建开挖范围需要2000mm,待安装完毕后再进行回填。

2供液管道的土建设计

供液管道的支撑一般由两种形式:一是地面支架支撑;二是利用屋梁、网架、立柱等建筑设施进行支撑。地面支架支撑需要在地面搭建钢支架,对车间物流有一定影响,所以尽量不采用地面支架,而是通过在屋梁、网架、立柱等建筑设施上安装管道支吊架进行支撑。管道支吊架支撑需要根据供液管道布置情况,向土建专业提出支撑点的位置和相应载荷大小和方向。载荷大小可以根据所选标准规格钢管的自重加上充满液体的质量进行估算。

3处理站房的土建设计

站房设计时需考虑设备大小和物流通道,同时留够设备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如果设备太大,可考虑设备安装后再进行封顶或做墙。由于过滤设备通常质量很大,所以需要向结构专业提出地坪或地坑承载要求。

过滤设备安装地坑通常要设置预埋件,需要在设计时与设备人员沟通明确各类预埋件位置、载荷大小、回液入口位置等。地坑还必须做好防水处理,防止内渗和外渗。如果地坑的位置与厂房立柱距离小于2000mm,且无法调整时,需要向结构专业提出将厂房立柱基础承台落深到地坑底面以下,避免发生干涉。处理站房地坑图见图6。

公用设计要求

1动力设计

冷却液集中处理系统的工作所需动力介质一般是压缩空气,压力在0.5MPa~0.6MPa,主要使用的位置在增氧装置和气动阀门处。设计时需要向设备厂家咨询具体耗量。

2给排水设计

冷却液集中处理系统容量通常在几十立方米甚至上百立方米,所以需根据换液时一次性灌满所需的时间,来设计供水的最大流量。平时运转时冷却液会有一定的消耗,需考虑进行补水,补水流量一般设计为2t/h~5t/h即可。使用冷却液集中处理系统可以延长冷却液的使用时间,通常可以使用1a以上。所以冷却液集中处理系统不需要经常排水,但一次性排水量较大且不可直接排入市政管道,设计时需要考虑满足能力的污水处理站房。

3采暖通风设计

冷却液集中处理站房一般不需要进行采暖,如果厂址在北方气温很低的地方,可考虑采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