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教育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

第1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之风横行。青少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所有的新事物不加辨别,或者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分好坏,全盘接受。同时,对一些事物只看表面现象,不能很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同学,因为一件小事,或吃过一些小亏就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产生了怀疑,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可以信赖的,别人都是不可以相信的。如此种种,必将导致一些行动上的过激,性格上的怪僻,行为上的异常。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共同参与者,首先,我向全班同学表明我的态度,不管你以前怎么样,我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信任,不存在偏差,不存在偏见,更不存在成见,把班级体建设成一个平等、信任、和谐的交流平台,使大家的关系建立在一个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新学期开学时,我发现班上有些同学在非开放日到校外活动,当我问及他们是怎样骗过门卫出去时,有的同学告诉我,是冒充我的签名混出去的,还有的同学告诉我,翻墙出去的。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来大家总结二点:一、这种做法确实不对,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二、想出去怕老师不批准,只能另辟捷径。关于这个问题,我趁热打铁,及时向大家表述我的观点:第一:只要是正当理由的,走正常请假手续,我一定批准;第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一定要对老师讲实话,根据情况,酌情处理;第三:不管出于什么情况,说谎话者,骗人者,一律从严处理。从此以后,学生尝试着找我批过几次假条,再没出现过翻墙外出的事情。以诚感人者,人示诚而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人者,先正己。有人说,看一个孩子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家长是怎样的人。我想说,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去要求别人做到。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平时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首先,我就要做到每个周日晚七点的班会时间,提前进班。自担任班主任以来的两年时间,从没有一次迟到。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以爱的力量感动人,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不成型,不稳定,容易叛逆,不服管教,稍不注意,容易形成对立的局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在身体发育方法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思想成熟方面还处在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转型期,需要爱和关怀。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既希望得到关爱与注意,又想要表现出成熟的一面,敏感、脆弱、不服输。基于这一点,在情感上,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充满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但在发现后要及时改正。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指导他们怎样照顾自己,整理个人内务,做他们的朋友,有了问题,共同面对,不以师长的身份压制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引导,指明前进的方向。从新生入校开始,我就告诉他们,在学习中,需要做好哪些事情,学好哪些课程,三年后毕业时会面临怎样的选择,让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规划,有方向,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以后,别的想法就会减少,有利于班级的稳定,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诚信可以使人受益终生。榜样,使人生有了目标和方向。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无坚不摧。

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我还是个新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我相信,有我们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明天定会阳光灿烂,我们也终将做到无悔于人生,无愧于这个职业。

作者:夏艳娜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第2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所面的是复杂多变的世界,随时随地会有很多毕业论文不确定的因素干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计划的执行、组织的运转及目标的实现,所以,必须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积极的防御、实施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管理决策、目标计划的实现,保证组织持续稳定的发展,捍卫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

一、制定控制标准中的伦理性要求

控制职能的目的是保证教育管理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制定控制标准时应围绕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进行,牢牢把握住目标这根绳索;对于控制对象的选择要有所权衡、分清轻重缓急,讲求控制效益;给控制过程中的人以尊重关心,突出伦理精神。

(一)控制对象的选定:要重点突出、实属所需

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复杂多样,决定了在控制的对象选择时,要重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

1.以目标为导向:关乎组织目标的实现

目标是控制的前提和基础,目标决定着控制的内容,控制工作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教育管理者,只有事先明确自己管理的对象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时刻记住,目标是进行控制的准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控制。心中无目标,胸中无数,就无法进行教育管理的控制工作。控制要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任何偏离目标的控制都是无意义的、盲目的。

2.控制对象的伦理内涵:选择时有所侧重

在教育管理中为了保证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控制是必须的。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目标最终实现以前进行控制,纠正与预期成果要求不相符的活动。因此要在实行控制之前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并把它们列为控制的对象。但是,管理者同时又应该知晓,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对教育管理活动开展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千头万绪:有来自内部人、财、物的;还有来自组织外部的。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如果教育管理去对它们进行一一梳理,恐怕会越来越乱。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步骤都要进行控制,而是选择一些关键点作为控制点,以控制点来控制全局,一般来说,控制关键点是计划实施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点,或者容易出现偏差的点,起转折作用的点,变化大而又不容易掌握的点,有示范作用的点。所以选择控制关键点的过程是快捷、准确实施控制的有效过程。”教育管理者,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哲学家的头脑,善于分析哪些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的问题则会迎刃而解。这样组织的发展才能有所保证,而不会乱成一锅粥,失去方寸,组织的利益与成员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组织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才得以真正地落实。

(二)控制标准设定时应突出伦理倾向

制定控制的标准是为了保障控制的实施、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它不能唯控制是从,在此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其伦理倾向,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关心组织成员的利益、情感、需要等,避免给组织和组织成员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1.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合道德性目标

教育管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计划所设定的目标,目标是教育管理努力的方向和归宿。所以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职能活动的展开,都要以目标的实现为方向,制定一切具体的职能措施都要以目标为准绳,始终不离“目标”这个中心。控制是教育管理活动的职能之一,它同样要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这是控制活动应坚持的方向。发展是教育管理活动的硬道理。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计划到组织再到控制这一系列职能活动的开展,使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组织吐故纳新,向高层次发展;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清楚,教育管理活动的目标是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一个目标实现,不代表着教育管理活动的终结,它还有新的目标和更高的目标。这样组织才得到了生生不息的发展、更新,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具有了生命力。所以说,发展是教育管理前进的机制,发展应该是教育管理利益实现的必要途径。而这种发展又是合道德性的。

第3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一、为什么要利用教育指标检测基础教育的发展?

目前,有人对开展基础教育监测的必要性存在疑问,如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统计体系,为什么还要推动建立基础教育的监测体系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放在近年来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

1、世界范围内对基础教育质量和绩效责任日益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质量既包括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学校安全、家长学生满意度等过程质量,也包括学业成就、身心素质、社会收益等结果质量。从美国1983年公布《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到英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国家课程”,以及近年来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即OECD)国家积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都显示了各国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视。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教育指标项目中,教育系统的质量、产出和结果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指标。但在我国原有的教育统计体系中,关于基础教育结果、产出和质量的信息是严重缺乏的。

与教育质量有关的是绩效责任或问责制度。随着教育公共性的增强,人们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诉求。例如:每年政府向基础教育投入的财政经费有多少?主要用到了哪些方面?它们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中小学校是否对其教学质量和绩效承担了足够的责任?等等。要及时、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大面积、长时间的跟踪监测是不可缺少的。

2、教育决策者和政策分析人员的大力支持

目前,以数据为基础的判断越来越为教育决策者和教育政策分析人员所接受。不少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多从量化角度,而不是纯理论思辨的角度了解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而发现政策问题、确定政策优先事项、启动新的政策议程。这种需求大大推动了教育监测体系的发展。经合组织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教育指标项目失败的教训时,认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指标信息和政策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不能向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及时和政策敏感性强的信息,这样就得不到决策人员的支持。所以,当1987年经合组织重启“国际教育指标项目”时,首先强调指标项目的“政治背景”和“政策需要”,甚至有学者直接将其称为“教育政策指标”。

3、基础教育统计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与基础教育有关的统计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在指标体系的构造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构建模式,指标构造维度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甚至缺失状况,复合型和综合性指标、质量指标和主观指标较少,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不够多样化、参与机构较少、收集方法不够丰富等问题;统计报告对教育教学的结果性、政策相关性、可比性、学科性等特质不够重视;在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分类管理制度和整合,等等。

从理论角度来看,教育统计体系与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属于两种不同的功能范式。教育统计是对教育系统基本状况的原始描述,所以产生的数据大多是原始数据。与教育统计体系不同的是,教育监测体系本身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专题性、成本较低、定性和定量结合、调查覆盖范围宽的优势,侧重反映教学质量、学业能力资格、教育内外部关系、管理效率、价值判断等教育系统最重要、关键的特征。所以从结构来看,教育统计一般由单个变量来完成(如果仍要称为指标,则可称为“原生性指标”或“单指标”),而教育监测的教育指标则是对单个变量的组合测量,是组合指标。可见,教育监测体系是对现有的教育统计体系的再加工和补充,它不是多余或重复的工作,更不是与现存的教育统计工作相互矛盾的工作。

4、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及教育比较的压力

美国在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里,大力倡导设计一些适当的教育指标来评估教育质量,1984年的沃卡特报告利用教育指标监测比较了50个州的教育表现。到2001年,美国有45个州通过包含“表现指标”的“学校报告卡”提供学校的信息,27个州要求提供学校的等级排名。目前“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广泛开展了对数学、阅读、科学等9个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其他国家如英国也有教育技能部、标准和效率单位以及教育标准办公室等多个机构开展基础教育监测工作。

从国际组织来看,经合组织于1987年重新启动国际教育指标项目,引领和推动着国际教育指标和教育监测工作的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1年开始对“全民教育目标”开展监测,并分主题提供一些年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多年来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的学业成就评价。另外,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对各国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参照作用。总之,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这些行动,不仅对每个国家基础教育监测体系的研制提供了经验,更增加了教育比较的压力。

因此,利用教育指标监测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不是一项偶然性和临时性工作,而是近3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如何建构基础教育检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

构建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体系框架,需要深入分析两个关键问题:

1、如何对基础教育系统进行分类?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有某个直观简单的指数能完全表现出基础教育系统的关键特征,所以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那么,如何对这个体系加以分类、对指标进行科学组织呢?目前,国际社会从宏观教育系统角度进行了分类组织教育指标的尝试。这里我们简单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兰德公司、经合组织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监测中教育指标的分类组织提供借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分类框架以约翰斯通的观点为代表。该分类框架把教育系统划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子系统。美国兰德公司也设计了包括输入、过程和输出系统的以质量与结果为导向的分类框架。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为建立“世界教育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系统分类框架。这个框架采用CIPP模式,分为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四个部分。经合组织教育指标项目早期采用CIPP框架,但2002年后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最新的分类框架突出了与教育政策的相关性,区分了个体、教学、机构和系统的层次,但仍看得出CIPP模式的痕迹。

从国际教育指标分类的经验看,分类框架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采用CIPP模式进行的。笔者认为,尽管CIPP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我国基础教育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前期可采用CIPP模式作为其指标分类组织的宏观框架,然后在运行过程中再根据实际经验不断修正。

2、当前需要优先或重点监测哪些内容或主题?

这个问题是从基础教育监测的可行性的角度提出的。监测必然要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的资源约束,不可能为所有的服务对象提供囊括全部基础教育信息的服务。所以,必须明确急需优先监测的主题,确定大家较易达成共识的指标领域。1991年,美国“教育指标专门研究小组”提出指标设计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重点监测三大领域中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习和学校机构最重要的领域,包括学习结果和教育机构质量两个方面,二是教育发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学校的准备状态和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方面;三是最重要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和经济生产能力。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国际基础教育监测指标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当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纳入优先监测领域:

(1)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必须指出,质量监测不等同于学生学业成就测量。质量概念在基础教育监测中的内涵更广泛。例如:从学生层面看,质量监测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并不仅仅只是监测那些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学业成绩),也可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情况、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从学校层面看,质量监测还包括对教师质量、课程与教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设备、学校安全等方面的评价监测。从系统层面看,还包括对影响基础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面积推行,但是对改革推进的程度、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其与政策目标的差距还缺乏全国范围的监测报告,以致在有关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的方向、改革成效等核心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论。所以,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重大政策需求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监测应当把质量纳入优先监测的范畴,首先提供质量方面的指标信息。

(2)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近些年来,教育公平成为国际基础教育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平、均衡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应当监测基础教育系统输入、过程和输出中的公平问题。例如:监测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的程度,监测城乡或区域之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资源条件的差异,监测城乡学生受教育质量或结果的差异等。

(3)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基础教育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所以监测基础教育运行效率可以避免浪费,缓解教育经费的紧张,进而让资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效率是成果与投入的比值。基础教育的成果主要是指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投入则包括经费、设备、场地、人力、时间等。基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监测可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如生师比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如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人员性开支占经常费比重)、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如设备利用率、图书周转率等)、产出结果(如毕业率、存留率等)等角度展开。

第4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公关礼仪;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关礼仪课程,这对广大中职生的个人形象、职业发展和品德修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强对中职公关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公关礼仪教育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公关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大多由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最终导致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公关礼仪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中职生普遍缺乏对礼节礼仪的正确认识,存在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个人礼节礼仪常识、尊敬长辈和师长意识淡薄、不文明的习惯较多等。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没有使用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的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

二、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教育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教学服务作用,为培养优秀中职人才提供保障。

1.列入必修,提高重视。由于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基本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技能相对单一,且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公关礼仪教育,最好将其列入中职生专业必修课程之内,将其与学分挂钩,提高学生对公关礼仪的重视度。同时,相关任课教师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有学生出现公关礼仪课不及格的现象,要坚决让其重修,进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学生强化礼节礼仪常态化概念。

2.理实结合,促进内化。在中职教育中,公关礼仪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全面落实理实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将公关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在公关礼仪课上,学生应统一着装,然后教师讲解相关职业穿着技巧和生活礼节礼仪常识,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充分掌握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场合的礼仪;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公关礼仪实践平台,加强公关礼仪教学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以促进中职生公关礼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3.多元教学,强化兴趣。公关礼仪教育并非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礼节礼仪教育。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精心创设生活化礼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多维互动课堂,进而提高公关礼仪教育实效性。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轻松愉悦、活泼生动的课堂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公关礼仪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创设问题式、生活式、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合作探讨、即兴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及时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兴趣支撑下将公关礼仪化为内在素养和习惯。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既要将公关礼仪课列入必修,提高学生重视度,又要坚持理实结合理念,促进公关礼仪知识内化,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强化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爱群.浅谈对高职院校开展公关礼仪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8).

第5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1)学生文化素养低,自学能力差。

多数中职院校接收的学生都是初中分流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低,容易形成团体的学习积极性低,以及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某些组团式的违规违纪情况会给学校带来挑战,形成严重后果。

(2)学生心态脆弱,心理问题突出。

很多学生对自己没考上高中上中职上学感到自卑,有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心理缺陷。若学校和家长不能正视并进行合理引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学生非理。

2.各类问题出现的原因

(1)对学生不够关心。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心状态等方面不够了解,做不到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障碍。这样不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是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中职院校管理者责任感差,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学生自己的原因,不是学校相关管理者的责任,对学生各项不良行为持不关心的态度,且不进行及时教育。其次,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中职院校受到生源质量、师资构成及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影响,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影响了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管理方式不当。

调查发现,很多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深入挖掘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一味训斥学生,不但没解决学生内心的症结,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和教师接触,更不愿服从管理,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针对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改革思路

1.转变意识形态,重视对学生的服务意识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难以提高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往往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看管式”的方式。但是教师的这种思想很容易通过行为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本来脆弱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而且这种看管式的方法容易使教师不了解学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及时了解,更谈不上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关怀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的工作职责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无论在心理、生活还有学习哪个方面有问题都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要做好对学生的服务,首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可以考虑在班主任制度外建立导师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某几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学生出现心理、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找自己对应的导师,而导师本人也要抽出确定的时间给学生开相关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并处理学生可能的各类问题。及时准确的沟通和交流是团队合作的有效保证。另外,写好班主任笔记,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行为、心理的变化都要有记录,这样不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成长历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未来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本着服务的原则处理,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通过耐心来体现,学生不是成年人,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怀,当一个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向教师敞开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成功的时候。

2.发挥学生“三自管理”效能

“三自管理”是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表现欲强,因而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三自管理”效能。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管理资源,又能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增强学生责任感。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体制

第6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高职英语教学管理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了更贴近社会实际要求,在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本土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模拟书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首先要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并加以研究与解决。一方面,相当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技术水平差、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方法被动、机械,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且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当前高职学生的状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的英语素质相对较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英语水平整体较低的学生,他们既往英语学习经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的确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但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阅读能力不强,听说能力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普遍感觉在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法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众口难调,应用型、实用型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英语课的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还有的学生认为英语“无用”,只要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在客观方面,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对高职院校定位较低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信心[1]。高职教育虽被定位为对高等教育的有益和重要补充,但事实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成长阶段。人们对它不甚了解,也存在很多偏见。自出现以来,它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社会偏见视作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科,而且是排在一般专科院校之后的“三流”专科,是别的学校实在挤不进去的那些实质上的高考落榜生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社会认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可谓艰难。 

2. 高职教师状况 

(1) 当前英语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由于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们继续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同时,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发展新动向,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手段、方法不够鲜活。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的扩招,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使得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只能照本宣科,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只侧重写作和阅读,忽略听说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僵化,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各种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被动、机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实用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必须从以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的地位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其次,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表现为重读译、轻听说,重视接受性技能训练、轻视表达性技能培养。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将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放在培养阅读涉外业务交际资料及有关应用文的能力上,把听、说训练提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第三,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部分学校及其教师把英语各类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尺子。考试本身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回归考试的本来目的,防止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2.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灌输法”。首先,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当代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时尚的语言引入课堂,使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教材的奴隶,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其次,课堂上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此外,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great”“wonderful”“don’t be shy”“ok. that’s a good idea. thank you”“try again. take it easy”等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积累一些笑话和轶事,并随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4]。第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做morning report,让学生去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例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教师可采用情感教学的一些策略:① 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② 支持性。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③ 愉悦性。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3.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爱惹是生非,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更有耐心、爱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心学生,以个人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另外,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基础非常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师在评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大学所学的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词汇遗忘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在知识上与时俱进,真正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往中,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既熟悉本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对高职学生来说,既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尹利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出路探析[j]. 考试周刊,2010(18). 

[2] 姜凌琳.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 才智,2011(9). 

第7篇: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班级管理 人文素质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