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自我监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监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监管论文

第1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第2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保障社会稳定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都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很重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融资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不够理想,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疏通股票融资渠道

股市行情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和真实经济的关联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我国股市还仅仅是国有企业分散风险、筹集资金的一条途径,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则基本被排斥于股票市场之外。在过去“额度管理”的股票发行机制下,广大中小企业很难从相当紧张的发行额中分得一杯羹,高额的佣金成本和成本也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因此,要疏通股市渠道,就应在继续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发展股票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营造上市环境,为那些成长性较高,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应主板市场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场所。

二、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

市场机制能确保资金的高效配置,它通过价格调节使资金直接流向需求者,并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现今已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这预示着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众所周知,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本性融资。其中,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参与市场竞争并已产业化的产业或企业;而风险投资基金则专投于尚未产业化的项目,或者是直接投资于技术人员或企业家,即种子投资。投资基金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前的创业投资,特别是商业模型好、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是弥补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最佳选择。

三、规范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对于9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的某些区域性股票市场,由于市场极不规范,场外交易出现了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被国家责令关闭。目前应考虑在清理整顿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实现市场的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和融资开辟渠道。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当前基层银行不愿积极发放贷款的原因,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不高、信贷担保体系缺乏、信贷风险难以分散和规避有很大关系。通过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重要条件。

1.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多为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力量较为薄弱,而且各自为战,不成体系,难以更好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从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在资本金的来源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如商业担保公司和互助担保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2.成立再担保机构,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建议成立国家和省两极再担保机构,分担担保机构的业务风险。具体模式是: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直接面向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融资担保,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担保机构将所有的担保业务向省级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对区域内的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为主要业务,同时负责对担保机构的业务监管和协调等其他事务,省级再担保机构还可以将其承担的再担保业务,拿到国家再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国家再担保机构负责担保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全国范围内的担保业务监管以及最终再担保。以此形成“一体三层”的担保体系机构、共同解决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合同进行保险,以减少和分散贷款风险。保险机构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合同担保保险这一保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保险业务。当企业不能还款时,保险公司给予贷款担保机构或银行一定的补偿,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五、加强整合,建立银企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所谓银企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指由银行过去对企业单纯的资金支持,上升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帮助和改进,它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银行与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与我国银行企业化的改革,从根本上决定了银企之间必须重新整合,尽快建立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尤其是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考虑在中小企业中建立结合中国国情的主办银行制度,重建银企关系:

1.赋予银行更多的权益。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主办银行制度,与国外相比,在于银行对企业不控股,只是通过加强信贷管理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来建立银企关系,只规定了银行的义务和责任,很少提及权益。而且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对企业持股。根据这一规定,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产权联系基础,银行只能作为债权人从外部服务于企业,很难改变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而银企结合的核心是要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双方资本互相流动。要实现这一点,一个较好的途径是银行实行股份制。在这方面可选择部分有潜力、成长型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试点,允许企业与银行相互持有各自的股份。这样可以使银行超越一般债权人的身份,不仅可以促进银行集团化发展,更是解决现阶段银行不良债权、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一种手段,密切了银企关系,有利于互相监督。

2.强化银行服务功能。

首先,要发挥信贷桥梁作用,促使科研单位与中小企业联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软投入。银行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期间,与众多的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如果能够发挥信贷桥梁作用,促进和鼓励科研单位同中小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支持中小企业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获得专利产品、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指导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上马“短、平、快、高、精、尖”项目,将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第3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企业年金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养老保障责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是对抗老龄化危机、家庭小型化趋势、长寿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然而企业年金计划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纷繁复杂,因此,要达到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建立高效率、高效用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自2004年两法施行以来,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5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680亿元;到2006年底,达到910亿元;2007年企业年金的全年增量为400亿左右,积累基金达到1300亿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采用机构监管的模式。所谓的机构监管,即按照企业年金运营中涉及的机构的类别设计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年金运营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企业年金的监管主体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企业年金立法和执法的监管、负责经办机构资格的确认等;银监会,负责托管银行的监管;保监会,负责监管保险公司;证监会,负责监管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财政部,主要负责监管企业年金方面的税收政策。这种根据机构职能分工负责的机构监管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1.存在监管盲区以及监管重复的现象。

监管主体过多,包括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政府主体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审计署等;非政府主体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受益人等。这些主体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不能使监管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2.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以及受益人自我监管缺失

在年金监管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而委托人以及参与缴费的职工也缺乏安全与权益意识,每月缴费后,不再过问企业年金的运作情况,使得企业年金的运作缺乏受益人的自我监管。

3.企业年金担保机制不完善,受益人利益缺乏最终保障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立的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了第一线的担保方式,但担保的水平很低。除此之外,我国并没有其他的基金担保制度,一旦年金基金发生投资亏损,风险准备金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法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二、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监管方面的经验

(一)美国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

美国的企业年金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分别对不同层次的退休金计划进行监管,同时,主要有三大组织机构来负责处理退休金的监管:国内税属、劳动部、退休金和收益保证公司。监管的主要法规是ERISA法案(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和IRC法案。在ERISA之外,美国的企业年金还受到税收法、保障法、1947年全国劳动法、TaftHartley法案的部分管制。

(二)英国职业年金计划的监管

英国养老金制度的监管机构有:国内税收收入局;职业年金监管局;政府收益相关年金计划;职业年金咨询局;金融服务局。此外,英国还建立了两大辅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吹哨"机制,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可以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二是建立"成员抱怨"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广大成员通过该意见表达机制,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者不满反映给监管者或监管机构。法律方面,主要是受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和1995年的《养老金保险法》的监管。

(三)日本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

在日本,对企业年金监管的部门主要有两个:一是厚生劳动省和金融服务机构。在监管模式方面,日本的监管模式从定量限制监管逐步向"审慎人"规则方向发展。在法律规范方面,主要遵循《劳动标准法》、《公司税收法》、《员工养老金保险法》、《DB养老金法》、《DC养老金法》。此外,近年来在简化法规的驱动下,通过注册的养老金保险公司、工会、员工养老金协会进行间接监管的作用正日益提高。

三、对改善企业年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结合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存在的现行问题,借鉴国外美国、日本、英国的经验,我认为,企业年金应在一下几方面完善。

(一)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

所谓的功能监管,就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在功能监管框架下,各个监管主体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总体上监管,而在具体的操作方面,银监会负责监管托管事务,保监会监管账户管理事务,证监会监管投资管理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监管过程中起着领导的作用,是法定监管人。

(二)中介机构的监管

明确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的定位,加强信息的披露。通常情况下,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财务报表和基金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受托人必须聘请外部精算师对其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各机构必须经信用评级机构的评定。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要公正的进行并加强信息披露。此外,要建立企业年金的行业自律机制。这一点要借鉴英国的"吹哨"的机制和"成员抱怨"机制。自律监管要依赖于某些重要专业人员的监管。

(三)受益人的自我监管

提高受益人的安全意识,建立受益人的意见表达机制,加强受益人的自我监管。受益人的意见反映了受益人的要求、希望和不满,是促进基金经理人改善经营管理以满足受益人要求的动力。所以,建立受益人的意见表达机制,既是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担保机制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养老基金担保公司。养老基金担保公司资金来源于年金计划发起人的缴费、年金基金的部分投资收入以及年金基金担保公司托管的计划资产,比较可行。并且,通过赋予养老基金担保公司一定的监管职权,能够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效率。我们国家的企业年金现在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段,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担保机制是必要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华金辉.企业年金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海南金融.2005.8.

[2]单美姣.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4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课程成绩考核模式 网络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特色作业 提问式考勤

《环境保护学》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一门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变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课程,主要内容为各类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方法。目前我国面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因而开设本课程可弥补农学专业教育的不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课程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成绩评定,公平合理的成绩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3]。为提高环境保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均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4]-[6],但目前对于课程成绩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

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教研组以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建设为契机,对成绩考核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将其应用于2013-2015年的实际教学中,并根据教学效果反馈进行了完善,逐渐形成了本教研组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

1.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本课程的传统考核模式:(1)期末成绩占总成绩70%,形式为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2)平时成绩占20%,形式为课堂回答问题或小作业等;(3)点名式考勤占10%。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考核模式存在一定不足:(1)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偏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随意逃课的现象;(2)期末课程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开卷考试试题内容过于宽泛和乏味;(3)平时作业数量多、内容陈旧,使得学生负担重、兴趣低、疲于应付,且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4)单调乏味的点名考勤,占用课堂时间,且对师生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传统的成绩考核模式应该加以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研组从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入手,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立了课程成绩考核体系:(1)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至60%,增加学生对选择考核方式的参与程度,并对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方法进行革新;(2)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至30%,平时成绩设置为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和特色作业三个模块;(3)考勤比例仍为10%,采用提问式考勤的方法。

2.期末成绩考核方法改革

2.1考核方式的投票决定

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本教研组认为由学生投票决定是可行的,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具体程序:课程进行至半程或三分之二时,由任课教师介绍各个考核方式的特点和要求,然后学生利用纸质选票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投票,投票完毕,由任课教师根据多数同学意愿决定考核方式。经实际教学检验,选课同学对该方法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较高。

2.2课程论文考核方法改革

课程论文是选修课程采用较多的考核方法,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查询资料撰写论文。然而,由于课程论文在成绩评定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使得评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同学对课程论文写作的认识存在误解,写作用语一味迎合批改教师以期取得高分;由于批改标准不一,部分同学不认真对待,滥竽充数交差,甚至抄袭。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行课程论文的标准化批改,将成绩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规范写作。改革后的评分标准见表1,其特点是注重格式、创新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文献查询和写作习惯,还可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本教研组还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的电子版,由任课教师制成课程论文集(电子书),于网络空间或者打印存档。由于涉及自身的荣誉感,学生写作认真程度显著增加,论文抄袭现象显著减少。

2.3开卷考试内容改革

环境保护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较多,传统的考核对于内容广度和深度要求较高。对于选修课来说,过多的知识点和过高的难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研组认为开卷考试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形式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的模式,分为3-6大题,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程知识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如:(1)论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2)探讨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发表对当前突出的具体环境问题的见解;(4)研究当前某具体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等;(5)结合农学专业知识,讨论如何实现绿色农业。

3.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改革

3.1网络学习评价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教研组在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环境保护学”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建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式交流[7]。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成绩考核模式――网络学习评价,教研组将此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学成绩考核中,比例为10%。具体方法:要求同学们定期进入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和交流,结课时由任课教师进入系统中的学生学习统模块计,查看和汇总学生登录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发表讨论次数、回答问题次数、查看教学材料次数等,并进行评分。教学实践表明,网络学习评价是一种精准和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可促进师生的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3.2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和状况的评分,代表着自己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效果的认可程度[8]。在2013-2015年的实际教学中,教研组要求选课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方法:(1)学生对自己的听课效率进行评价,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若两者严重不符,则酌情扣分;(2)学生对自己的期末成绩进行预测,若预测成绩与实际成绩误差≤10%则给满分,若误差超过10%则表明对自身学习水平认识不足,扣除相应分数。教学跟踪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间接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3.3特色课程作业

传统的作业一般要求各种资料查询、罗列和分析等,部分不仅作业枯燥乏味,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研组认为作业应该简单、新颖、与时俱进,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研组推出了特色课程作业,并根据认真程度和新颖性进行评分:(1)要求用手机拍摄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图像,制成环保视频;(2)要求用智能手机下载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查询软件、查询学校周边或者家乡的环境污染数据;(3)要求分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4)看环境保护纪录片,写出观后感。经实际教学验证,同学们对此类作业的兴趣较高,完成较好。

4.考勤方法改革

目前,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影响了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因而各高校非常重视点名考勤。但是,该方法单调乏味、占用课堂时间,过多的点名还会影响师生关系,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教研组认为采用提问式考勤方式不仅可以起到点名的作用,还能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提问式考勤覆盖面和效率不如点名方法,因此提问式考勤需要提前规划尽可能增加覆盖面,还需要与点名方法相配合。

5.结语

本教研组以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从已有成绩考核方法的现状出发,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引入了期末考核方式选择的自由投票,革新了课程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开卷考试的内容,注重了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特色作业和提问式考勤的积极应用。考核模式应用于2013-2015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反馈见表2。由表可见,自由选课的总人数随年份有所增加,表明该专业学生较为认可课程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的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民主投票,三届均为课程论文,选课同学对投票模式及后续的论文评阅方法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期末成绩及格率达到100%,平均分数逐年增加,且均大于80分;三届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分数均大于94分。课程论文选题统计结果表明,多于60%选课同学的课程论文涉及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成因、PM2.5防治和噪声污染危害等,表明同学们比较关注当前社会环境和生活中常见问题出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和解决当下问题。因此,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学习成绩,改善了课堂气氛,促进了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 (1): 3-7.

[2]李凌绪,李平亮,邢小霞.应用型本科农药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科教导刊, 2016 (5): 125-126.

[3]罗兰,李平亮,杨从军,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5 (57): 1-3.

[4]董怡华,冯治宇,林静雯,等.“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42-45.

[5]赵本良,章家恩,秦钟.高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及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9): 110-111.

[6]代莹,王伟,张敏,等.《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1): 64-65.

[7]罗小勇.网络教学平台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 (17): 336-337.

第5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很显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通常公司的高管自己也持有股票,因而希望看到股价的上涨。此外,如果股东赔了钱,公司高管就可能丢了工作。

但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伊泰·古德斯登(Itay Goldstein)、亚利克斯·艾德曼斯(Alex Edmans)和前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现在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执教的菲利普·邦德(Philip Bond)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事情还不止于此。他们题为《金融市场的真正影响》(The Real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s)的论文,探索了股票价格、公司的健康状况、公司高管做出的决策,以及出借人、投资者、客户、经理、员工和监管者等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项针对这一主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进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交易的金融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信息角色”,这一角色会影响到由公司构成的“实体经济”做出的决策。“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不只是个附属物。”古德斯登在接受访谈时谈到。“相反,它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市场分析人士一直将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视为市场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预期的一个指标。但是,古德斯登与同事得出的结论是,股价也会反映出人们对公司管理层决策的认同或者反对,从而会影响公司做出决策。

清楚股票市场这一反馈角色的经理,可以利用市场的反应指导自己实施购并等重要行动。“就市场认为某个想法是不是个好主意的问题,你会希望市场能给你提供某些信息。”古德斯登谈到。举例来说,公司披露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开办一间工厂的消息之后,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也可能会下跌。如果股价下跌了,那么,公司的管理层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者发现了公司经理没有看到的某些危险,他们可能就此放弃这一计划。观察股票价格成了从数千个投资者提供的更广泛的知识、观点和分析中受益的一条途径。

此外,弄清联系市场和企业间的反馈过程,还能让人们理解从其他角度很难解释的现象,古德斯登谈到。其中之一是“空头袭击”(bear raid),就是卖空者将赌注押在企业的股票价格将会下跌上。反馈效应可以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卖空会增加股票的供应、打压股价、阻止出借人为企业提供资金、削弱企业的实力,并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因此,即便实际上企业的健康状况很好,但卖空者依然可以从卖空交易中获利。

尽管人们认为,一家企业的经理比外人更清楚自身企业的运营和业务前景,但他们永远都无法获取全部信息。三位作者在论文中写到,股票市场“汇聚了很多投机者的信息,合在一起,他们可能比企业经理更加见多识广。众所周知,信用评级机构会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对企业能否获得信贷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措施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对银行的现金流影响最为显著)的监管机构,也会密切跟踪市场中的股价变化……同样的,员工和客户可能也会根据股票市场流出的信息来决定是否为其工作,或者是否购买其产品。”

其薪酬通过奖金、股票期权或其他与股票价格密切相关的经理,也会根据自己的决策对股票价格产生的潜在影响来做出决策。“股东之所以选择通过将企业经理的薪酬与股票价格捆绑在一起的方式来防范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股票的价格能够反映出公司价值。”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如果股价不能提供公司价值的信息,那么,股东就不会将管理层的薪酬与股票价格捆绑到一起,从而,经理也就不会在乎股价了。”

市场效率的传统观点认为,投资者能消化有关某个公司的所有可获取的信息,并会通过推升和降低供应和需求,使股价达到一个能反映出企业真正价值的水平。但是,研究表明,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干扰,古德斯登和同事列举了很多例证,比如,“非理易者的优胜劣汰”。

“从传统观点来看,非理易者基于与企业的基本面无关的理由进行交易会赔钱,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市场消失。”他们写道。因此,“聚集在市场的只是理易者,而股价会有效而正确地反映出公司的基本面。”

但反馈效应能让非理易者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因为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并制造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大量正面评论充斥在交易者之间时,哪怕这些评论是非理性的,它们也会通过促进人们对股票的需求、让企业看起来更健康,并鼓励公司管理层做出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会做出的决策而推升股票价格。非理易者则可能因此挣钱,并在交易中存活下来。“这再一次表明,当股价反馈对决策至关重要时,市场效率的传统定义并不准确。”论文的作者写道。

另一个例证:金融市场的“挤兑出逃”(run)。当投资者只是因为其他投资者卖出股票而卖出自己的持股时,就会发生挤兑出逃。挤兑出逃会将股票价格打压到低于企业盈利等基本面所决定的水平。在一个完美的有效市场中,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投资者会基于企业的基本面进行买卖交易。在理想的有效市场的假设下,一旦股票价格低于适当的水平,其他投资者就会发现便宜筹码并买入股票,而这一需求则会使股价趋稳或上涨,从而防范挤兑出逃的发生。然而,反馈效应却会通过阻止出借人为企业提供资金、削弱企业的实力而为挤兑出逃火上浇油,从而引发更多的抛售。

论文的作者还写到,了解反馈过程还能帮助企业调整其资金募集战略。举例来说,希望最大限度利用来自市场的反馈信息指导决策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发行股票而不是债券来筹集资金。债券对反馈不太敏感,因为投资者的关切所在是企业依承诺偿付利息和本金的能力。只要企业的健康程度足以使之完成这些承诺,那么,对债券持有人来说,企业的收益、监管环境以及业务选择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所有这些因素却都会影响股票的价格,所以,股票能提供更好的反馈。

第6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排行榜;比较研究;21世纪大学协会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5-0069-05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但是,何谓“高等教育强国”,学界众说纷纭,尚未有定论。虽然近二三十年国际上出现了若干世界大学排行榜,但这些排行的评估对象是具体的大学,并不涉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整体。近年来开始有机构关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21世纪大学协会funiversitas 2l,简称u21)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5月,该协会推出了《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简称u21排行榜),2013年5月又了新一年度的排名。这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一、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的基本框架

u21成立于1997年,由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的21所研究型重点大学组成,旨在协助成员学校实现全球化教育与科研。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的目的,是通过设置与其他国家比较的国家系统基准,来改善高等教育的表现。2012年,u21总共对4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排名。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于欧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北美、非洲以及中东地区。2013年,u21评估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了50个,同时,在评估指标中增强了网络测量的变量,并注意改善数据的质量,以保证方法的一致性。u21排行榜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u21指出,鉴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需要一整套的指标,以用来评估该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和价值。一个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应是资源充足,且在有利的监管环境下运行。另外,国内外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这一系统的成功与否是由输出变量来测量的,例如科研成果、入学率与就业率等。u21使用资源、环境、连接性和输出这四个指标测算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排行榜。

二、u21排行榜中的中国高等教育

(一)资源

这一项指标主要是比较高等教育的投入。测量的指标包括政府支出比例、总支出比例、生均支出、研发支出比例和研发的人均支出。充足的资源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由于研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测量高等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的贡献,u21排名纳入了对高等教育的研发支出指标。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测量指标是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份额。因为缺乏同家、地区间教学质量测量的可比性指标,u21用生均资源这一指标作为替代。

高等教育投入往往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1比较了参评的50个国家的人均gdp排名(各国、地区人均gdp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4月16日所的报告)与u21排名的关系。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在u21排名比较靠前的国家人均gdp也较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加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量。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相对短缺的高等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给国家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根据《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99%),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74%)。这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二)环境

对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来说,资源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而环境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项指标中的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测量有三个组件,即机构的多样性,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中的高等教育和培训指数,以及基于在u21成员学校调查所得的一个指数。该调查包括三个问题:高等教育机构监管及其透明度、教师就业自由度和学校ce0的选任,旨在测量高等教育自治情况。u21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理想特征应为:存在国家监管机构,尤其是那些公开他们研究结果的监管机构;学者不是政府雇员,且能在机构间自由移动;校长由大学挑选;以及有完全的灵活性来委任外国学者。

高等教育的监管环境对于确保资

使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对雇佣条件的过度监管会限制学者的贡献和吸引留住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能力;对竞争的限制可能会阻碍教学方法的创新;高等教育替代形式的狭窄选择可能使参与率降低。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利;妇女或来自低社会阶层机会的缺乏意味着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学历代表了人口及劳动力的技能,常被视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替代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员,广大女性群体拥有便利的高等教育参与机会,能够最大限度使用社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便得到充分开发。“表现最好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政府设置主要参数和监视绩效制度,但允许机构独立操作不受政府直接干预。”

这一指标指向高等教育制度与其运行环境。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部主任ellenhazelkom曾在“高等教育排名与政策选择”论坛上指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系统应该具备开放和竞争的教育,为最广泛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机会,培养公民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吸引国际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实行有效治理,获得有利秩序下的自治。

从表2可以看出,与美、英、日、韩等国比较,我国在数据可获得性(e3)以及政策和监管环境(e4)方面得分较低,而在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e1、e2)方面得分比较靠前,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相对来说得到了较好利用。

(三)连接性  如u21排名榜中所言,“如果一国能与该国社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且在教育和研究方面与国际社会也有好的合作,那么该国高等教育体系价值会提升。”嗍连接性既是教学和研究质量的评估指标,同时也是吸收新发现和新想法的评估指标。

在强调知识创新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在吸引世界一流学生并挽留人才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竞争力特征的核心表现。与外国合作者共同的数量,可以反映一国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学术无国界,良好的合作能够促进本国学术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提升一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国际上的位置。这一指标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指出了学生的国际流动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科研人员跨国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外界了解自身情况以及自我宣传的窗口。

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wrwu”)基于各个大学在全球互联网上的资讯表现,衡量网页数量和链接数量等指标,旨在促进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知识与资料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和公开出版。wrwu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衡量的是“学术成果及其传播的网络表现”。这一排名与二级指标c3、c4相关联,测量网络可获取文本数量和第三方网页中高等教育机构网页的外部反向链接数量。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网络上的活跃性与可见性尚属良好。但在整个连接性指标中,中国的得分最低,各项得分也均靠后。尤其是在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文章比例和网络可获取全文文本数量上,得分极低。这说明,中国的开放性以及与外界的连接性还远远不够。与英美国家相比,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国际学生比例(c1)。图2是由oecd公布的在目的国注册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百分比。排名前六的均是欧美发达国家。

根据《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2》的数据,2012年共计有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比2011年增长了12.21%。但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分布不合理,留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国家,来自欧美的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小。按学生类别统计,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6%,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而根据oecd公布的《教育概览2011》,中国留学生占据oecd地区全部国际学生的18.2%(不包括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1.3%),总人数达到33.97万。与巨大的流出相比,我国的同际学生比例就显得微不足道。

(四)输出

为了捕捉高等教育的输出,u21排行榜使用了研究成果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获得率、一国研究人员的存量、优秀大学的数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指标。其中,指标04使用的是2011年上海交大排行榜上前500名机构的数量除以国家总人口的均值,这项指标粗略测量了一国人均就读世界前500强大学的概率。指标05也是使用2011年上海交大指数并对每国三所最好

大学取均值,没有列入前500强的机构权重为零。

高产高质的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最为直观的贡献,也是适合国别比较的量化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存在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水平的代表,同时也是该国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彰显。高等教育的参与率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最终它将转化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因此具备一定规模的参与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给国家提供一支训练有素,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给人们提供一系列满足不同兴趣和技能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不仅能够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播。高等教育学历人员与中等教育学历人员失业率的比较,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价值与适切性。

首先,从科研的最为直观的输出——论文(见表501、02、03)来看,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6位。但是,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世界平均值则为10.60次。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2002-2012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共有17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我国排在第14位(见表6)。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的国家有10个。瑞士、美国、荷兰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达到16次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论文在总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并没有体现在论文的影响力上,依然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

其次,从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表现——进入学术前五百强的数量(04、05)来说,进入前100名的中国大学数为零,进入前500名的中国大学有88所(见表7)。美国在这一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亚洲地区,日本虽然进入前500名的大学数量大概只有我国的一半,但进入前200名的大学却多于我国,而且拥有几所前100名的大学。

总体来说,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学术表现卓越的大学较少,处于世界前200名的大学数量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高水平大学的存在,代表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实力的突出象征。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大学,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意。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方向

与美、英、日、韩等国比较,中国在五国中处于末位。即使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得分上与日韩也有不小的差距(见表8)。

这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发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要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资源投入,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直以来,我国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大规模的教育。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人民币,如期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78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7%。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综合多位研究者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结果后指出,“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在国家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促进资源投入多元化,拓宽资源投入途径,多吸引社会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管理好高等教育资源,加强经费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组建专门监管机构对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二)改进大学治理,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涉及高校治理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从大学治理的角度看,特别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保证政府对大学必要的监管的前提下,给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拥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三)促进国际化办学,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u21排行榜“连接性”指标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更体现出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

联系。在这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需要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知识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摇篮,应该走出象牙塔,承担起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知识技术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二是要“走出去”,进一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包括跨国科研课题的共同探讨、邀请国外同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研究等,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三是要“引进来”,要创造条件,吸收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提升国际学生的比例。具体说来,就是要提升学科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学术水平,要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与国外大学课程接轨,与国外大学实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等等。

第7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第8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下发了众多管理性的文件,但由于研究生规模增加过快和文件执行中存在的过渡性等问题,使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本文将从研究生课程管理、日常管理、毕业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1.关于研究生课程管理

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研究生课程是对其进一步的提升。多数高校对其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需修满14个学位课学分和13个非学位课学分。但通过调研多个高校,研究生在选课的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1)选课比较盲目

虽然研究生在网上选课前经过了导师的审核,但所涉及到的课程仍局限在导师所熟悉的课程。同时,所选课程和后来所做的课题往往相关联不大,就其原因主要是在选课时研究生的毕业课题没有确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往往是熟悉、“容易得高分”、“结课形式是交大作业的”等等。

2)研究生结课形式多样

有些研究生课程,尤其是非学位课,由于学术型或应用型的特殊要求,需以提交论文或大作业(应用型)的形式结课。但在现有评分体系下,未对其有明确的规定。授课教师在对其评分时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论文的重复性、学术型或准确性缺乏甄别。

3)研究生一级学科实验评分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一级学科实验是培养研究生的动手实验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学校在开设这一课程时无法做到评分体系的一致。一级学科实验分为多个项目,学生自主选修。但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研究生的一级学科成绩仍挂在某一个实验老师系统下,但成绩是由其所修实验课程的老师共同提供,这个授课老师和学院带来很大的困惑。有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规定研究生必须修完几个一个学科实验项目,再分别对研究生的实验报告和分数进行甄别,统一判断该生的课程成绩,然后由学院科研秘书统一登陆成绩。这一手段暂时解决了实验评分体系缺失的问题,但仍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人为因素过大,给学院带了很大的工作量[2]。

2.关于研究生日常管理

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应以研究生自我管理为主,尤其是生活方面。通过调研,本文只针对学生的学业方面进行讨论:

1)研究生日常出勤的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应对研究生的出勤给于约束,主要是通过建立研究生点到制度和奖惩体系对其进行管理。在研究生课程、学术讲座以及其他活动期间,对研究生进行点到。点到制度是个被动的制度,但现阶段它仍有存在的必要。通过它,可为学院提供评判研究生课程成绩、学术报告、奖学金等的资料。

2)研究生授课教室的管理

研究生授课教室,尤其是学院自主授课阶段的专业课教室,多与其他部门混用。这类教室一般为学校公共教室,且为多媒体教室,可用于研究生上课、学术报告、会议、学生活动等。由于没有独立的教室,这给研究生课程带来了不确定性,时常停课,严重时造成有些课程不能按期结课的现象。

3)研究生课程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针对研究生课程的完整程度,尤其是课时的保障,需要加强管理。通过调研,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的监督管理主要由研究生所在学院的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在管理过程中,经常是科研秘书一边做规定一边监督,不能保证监管的分开,无法做到严格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等现象。

3.关于研究生毕业管理

为了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毕业需满足学校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质量、创新学分等方面。研究生学位论文需经过所在学院内部审核、学校抽检、外审、学位论文答辩等程序,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淘汰机制。经过调研,研究生在毕业阶段存在着论文检索比例超过30%、小论文未按期见刊、答辩不能通过、材料不全、材料不能提交等问题[3]。

4.结论

针对硕士研究生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各个高校都在加强管理,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同时应在源头上进行管理,即对研究生加强“学业、生活、毕业”等方面的教育,从思想源头上对其进行教育,进而以学生催进老师,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存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郭俊,曾伟.中国研究生管理研究现状与反思:2000~2010[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4),3:58~63.

[2]胡剑波.刍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150~151.

第9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证券自律监管是证券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成熟市场 经济 体制国家的证券监管体制,以交易所、各种证券业协会为主体力量构成的自律监管都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证券自律监管体制下,无论是证券业协会还是沪深证券交易所,都存在诸多缺陷,建议通过健全自律监管组织治理结构、强化监管职权、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等措施加以完善。

一、证券自律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各个国家由于 政治 、经济、 文化 传统及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进而导致了其监管体制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区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证券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自律模式、法定型监管模式、中间型监管模式。

(一)英国:传统自律型证券监管模式

英国是一个具有典型自律传统的国家,市场经济传统使英国的市场对政府的干预具有天然的戒备 心理 ,各种会员式的行业协会构成了英国市场 管理 的主要力量。从证券市场监管的类型上看,英国是“自律监管”的典型代表,强调“自我监管”、“自我约束”,英国的证券业自律监管从监管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证券交易所构成的一线监管;第二层次是由证券交易所协会、收购与合并问题专门小组和证券业理事会三个机构组成。

英国的证券交易所实际上行使着英国证券市场的日常监管职能。

英国的第二层次的证券自律监管体系由三个非政府机构组成,主要为英国证券交易所协会,其实质属于行业协会,它由伦敦证交所和英国其他六个地方性证券交易所的经纪商和自营商组成。通过对交易所的自律,为交易所监管其会员提供各种行为规则,从而实质上成为监管英国证券市场的重要自律机构。英国企业收购和合并问题专门小组,它是一个由英格兰 银行 总裁提议设立的研究机构,其职责是起草管制企业并购的规则。英国证券业理事会,它是由英格兰银行提议而设立的一个由10个以上专业协会代表组成的民间证券管理组织。其主要工作是制定、执行有关交易的各项规则。该理事会下设一个常务委员会,负责 调查 证券业内人士根据有关规则提出的投诉。

(二)美国:集中统一监管模式

美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进行,sec是依照1934年《证券交易法》而成立的,sec作为对美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独立超然机构,拥有规则制定权、监督检查权、 行政 处罚权、准司法权等诸多权力,sec在证券市场管理中的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中、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执行命令非常迅速,监管效率极高。

美国目前共有八个国家证券交易所及一个全国证券商协会,其他还有各种地方性的证券业协会和其他职业共同体等,这些组织构成了美国证券自律监管的重要力量,其中规模最大的自律组织的就是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其会员证券商达5000多家;其次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会员证券商有500多家,多数证券商同时为nyse和nasd的会员。纽约证券交易所是联邦政府指定的自律组织,其责任不仅监督股票交易,且须监视所有nyse会员与会员券商,以检查其是否遵循nyese、sec以及其他政府管理机构制定的证券监管规则。nasd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会员制行业协会,其工作人员最初由志愿人员组成,如今会员已囊括在sec注册券商的90%。nasd的市场管理部门是其最大的部门,其监察及管理nasdaq的股票交易市场,以及非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的股票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otc),其行使的权力包括会员注册准入、自律规则的制定、日常交易监管(主要对场外交易otc市场)、会员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处罚等,对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法国:中间型监管模式

欧洲大陆国家的 证券 监管模式大多是介于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之间,既注重政府的直接监管,又注重民间组织的自律监管,其中以法国和德国最为典型,本文主要介绍法国的监管模式。

法国对证券业的监管既强调政府的直接干预,又注重自律机构的自律监管。法国对证券业监管的主要机构有证券交易所 管理 委员会、证券经纪人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协会三家。其中,证券交易所管理委员会是法国政府监管证券的职能机构,受 财政 部监督,该委员会的成员亦由财政部任命。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证券 市场 的交易情况进行监管;对各有关证券的规则提出制定和修改建议;有权对参与证券交易的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营业行为进行检查审核;决定对证券报价的承认或撤销,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佣金的标准;还可对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程序做出决定;确保 上市公司 及时、准确披露相关信息资料,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是法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最重要机构。

证券经纪人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协会均为行业自律机构。其中,证券经纪人协会是由全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组成,主要职权包括:组织实施证券市场交易的监督管理;监管协会成员和证券经纪人的日常经营活动;审查 申请 上市公司的资料,并将审查意见提交证券交易所委员会通过;稽核检查和惩处证券经纪人的违法行为。证券交易所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向证券交易所监管委员会提供咨询,并监督证券经纪人的活动。

二、我国证券自律监管体制的缺陷

经过多次改革,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基本上形成了以

2、政府型构了交易所的内部规则,控制了交易所的经营大权。我国交易所的大小规则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决策的,如t+1制度、涨停板制度等,均是在证监会的授意下建立的;又如对于 上市公司 上市 申请 的审核批准权,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由交易所决定,但我国却是证监会在行使。总之,对于 证券 交易所的日常事务,基本上是证监会直接控制和指挥,交易所自律缺乏自主性导致自律监管的优势无法发挥。

3、交易所自律监管权力不足,受政府影响较深。实践中,我国的证券交易所身处一线却没有足够的监管权,对一些重大违规行为如中科事件、银广厦造假案显得无能为力。由于交易所自主性制定监管规则受线,其自身亦无法自主创造自律监管权力,导致了一些原本由证券交易所自主享有的监管权力受到政府的侵蚀。

三、完善我国证券自律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