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项基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经济人理论,委托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解释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为自身谋取更好经济利益的行为倾向,对于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金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而言,经济人属性是同样适用的,在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手握人民赋予的决定涉农专项资金投向及管理的权利,当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足时,如何行使专项资金的投向和管理的权利成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极可能占主导地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结合委托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考虑,由于存在信息劣势,作为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知悉监督涉农重点专项资金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的真实合规性,有无违规违纪问题,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审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真实合规,查处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推卸,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解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价问题。
(二)财务审计是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内容是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有无违规违纪问题,使各环节的资金运营达到真实、合规,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当之处,给以相应意见并督促其整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众所周知,每一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都是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审计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性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谈资金的效益问题,才能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各项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因此,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对其效益审计的基础工作,要实现效益审计目标,必须先实现其财务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审计目标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财务审计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履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的审核,可以评价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合法合规性。因此,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内所在部门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的,即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是其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方式,审计方法效率低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各县相关审计机关普遍采取“同级审”的方式,由于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准入机制不严格,审计人员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导致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率差;虽然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县赞成“上审下”和“交叉审”,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同级审的不足,但是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若依靠“上审下”全方位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会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财务审计大多进行事后审计,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脱节;另一方面,这种审计方式可能造成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抵触感,直接导致审计监督受限,也使得审计效率低。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尽管在思想上逐渐受到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也有的地区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披露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而不是“法律义务”,从而使审计结果的披露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在考虑社会稳定、政绩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动下,管理涉农专项资金的本级政府可能不允许对外如实报告和披露其财务审计中不太理想的结果。因此,审计公告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不能真正实现社会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
(三)财务审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审计独立性低我国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这一审计体制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在本级政府的干预下,县级审计机关不具备权威性,不能独立地审查县级财政部门及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使查出了问题,也不能严格遵照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条例予以惩处。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县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就审计意见作出整改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情况的书面答复不要求附加书面证据,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门当地开展真实性复核的审计回访,并且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未及时整改的违规违纪行为,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权威性降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导致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违纪情况年年查,年年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年年提建议,年年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
三、改善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在上级审计指令的引导下制定审计小组工作计划,规划和确定涉农资金重点财务审计项目,配置审计人员,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组织审计小组监管工作,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审计小组审计项目质量并对其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同级审”、“上审下”和“交叉审”的不足,克服了“同级审”县级审计机关权力受限和审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弥补了“上审下”审计全面性不足、成本过高,以及“交叉审”高成本等,总体提升了审计小组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了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另外在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现该种审计方式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是负责人与审计成员小组的有机融合,审计项目负责人应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小组成员积极互动,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资金审计效率。
(二)实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为了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县级审计机关应当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的方法。落实和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全程审计及其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匹配,是增强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能力和力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实时提高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评价监督的作用。事前审计在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应协助县级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可行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计审核;在资金方面,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审计,主要审核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资金目标,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投向结构是否合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审查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足额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滞留、占用情况;事中审计应当依据资金的走向,派专人随工程进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跟踪审计调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级相关部门报账票据、账簿的真实合规性;无虚假报表、无虚开发票、无虚列支出,积极做好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各环节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时审计机关应结合事前、事中审计的数据和情况,开展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通过查阅账、证、表,以及现场查证,重点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资金计划的实现情况,审查项目是否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委派制,确保全程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全面改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果,规范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三)加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力度我国须改革当前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体制,改革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为保证整改工作真实有效,审计机关要求资金管理部门实事求是地写出审计整改情况书面答复,同时审计部门必须深入落实审计回访工作,实地考察,审核被审单位的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情况的真实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财务审计督促整改及惩处制度,并落实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Abstract: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SARS, avian influenza in humans, H1N1 and other pandemic diseases have caused major suffering, threatened the health of people and made society instable.An outbreak or epidemic would impose enormous economic damage.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effective security system for sudden epidemic in our country, which would make a more stable financial support in response to?sudden epidemic, limit the impact on finance and have a better protection schem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关键词:突发性 专项基金 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
Key words: Sudden Special Fund Insurance Plan for Sudden Epidemic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MOE200912016
作者简介:农婧 李乐;所在学校:中央财经大学;所在学院:保险学院;专业年级:保险专业07级本科生;劳动与社会保障 07级本科生
一、选题背景
近十年来,我国遭遇了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并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恐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每一次突发性流行病爆发,治疗与防控以及社会的不稳定性加剧,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
突发性流行病爆发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我国目前常用的办法是临时从财政“预备费”中拨款,建立专项基金。财政“预备费” 根据财政预算的比例进行调整,是一种浮动性的储备资金,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当疫情突然爆发时,才临时拨款建立专项基金,如果疫情面大,财政支出将承担一定压力。根据财政部的《关于2009年中央本级支出决算的说明》表明,一般公共服务决算和武装警察决算都超过了决算,增加了170亿以上,主要是增加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支出。
对于这类突发性流行病的治疗,常常需要成千上万的治疗费,重症患者甚至上百万才能治愈。同时由于保险的缺失,人们虽然有风险防范意识,但无良好的保险体系进行风险规避,抗风险能力弱,直接导致这样庞大的治疗费,普通百姓很难承担。甲流期间,由于治疗费用过高,到了医院却不治疗就离开的患者不在少数,这对疾病的防控有很大影响,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约有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该组织还发出警告说,在未来的十年中,极有可能出现类似艾滋病、“非典”或是埃博拉这样的新型致命传染病,并提醒人们注意流感的爆发,H1N1在07年代报告中已经被提及。
综上所述,我国急需建立一个应对突发性流行病的爆发导致的损失的补偿机制,一种长效运作的积累式的专项基金以应对突发性流行病的爆发是最佳选择,由此我们提出了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的探讨。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际上应对突发性流行病大都采用以卫生部为领导,下设防疫机构和地方政府及卫生部门为支撑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如美国以卫生与人类服务部为最高主管部门,下设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各州指定高级卫生官员为应对紧急项目执行主任,并成立突发事件委员会;日本的最高主管部门为厚生劳动省,健康局下设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地方由各督道府县政府和卫生部门负责。
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体系类似,以卫生部为最高机构,地方设立卫生厅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没有明确的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但是,我国部分学者在应对突发性流行病方面从政府角色、国家财政角度提出观点,如陈共在《财政学》一书中从国家财政角度指出,我国卫生费用的投入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在卫生医疗服务中仍存在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不足,干预不力,市场化过度,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作者以SARS危机为例,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健全和完善卫生医疗体系,建立突发卫生医疗体系,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当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苏明、刘彦博在《我国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中以SARS和禽流感为启示,提出应急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通过市场方式解决的道路行不通,而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部门对应急管理是责无旁贷的,公共管理部门需要自觉承担这一职能。
三、突发性流行病的界定
对于突发性流行病的界定,直接关系着保障体系的保障方范围与保障对象。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公共卫生风险的定义,以及中科院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研究,给出突发性流行病的相关定义。
突发性流行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流行病疫情,尤其指突然出现的,或是新发的传染病爆发,其播散或构成严重和直接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增的流行病。其中突发性传染病是指突然出现的传染病爆发。新发传染病是指由新出现(发现)的病原体,或经过变异而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已知病原体所引起的人和动物传染性疾病, 并与人类已知传染病的症状、治疗结果明显不同,且病情严重,其蔓延会对人类生命及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疾病。
四、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的建立
在我国建立行之有效的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有着明显的客观需求。未来突发性流行病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在应对突发性流行病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能够及时建立专项基金用于防控等方面的支出,但由于防控费用的多少是不确定的,即便有相当比例的预备费,因新疫情爆发而突然临时拨付的专项基金,产生不稳定性,对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能够有一个日常性的备用资金,会为应对突发性流行病给予较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突发性流行病的爆发,多数有新发的传染病引起,而这些没有明确治疗方案的病种,在治疗方面常常费用较高。从目前大家对健康保险的认知度来看,商业保险的投保率仅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较高,多数人还是对医保或者新农合的依赖性较大,而新病种的治疗由于采用新的药品或治疗方法难以进行医疗报销,一旦感染,突然性的高治疗费用这会给普通百姓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在商业医疗保险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若能有一种较好的保障计划提供给民众,能够较有效的解决这样的经济压力。
(一)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的作用
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的建立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稳定提供治疗资金以及相关运作费用的突发性流行病专项基金。该专项基金由国家、企业、社团、个人等共同参与基金的积累,并为社会提供监测、预防控制、医疗救助、医疗服务等所需的资金,使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成为一个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二)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
1.建立我国突发性流行病专项基金
随着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突发性流行病传播的可能性也会相应提高。为应对这些突发性流行病,国家可建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于积累应对突发性流行病的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同时用于在突发性流行病爆发初期,还未被纳入正常的医保体系报销时,给患者提供费用帮助。
专项基金的积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每年从财政预备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二是每年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里提取一定比例,这两部分共同形成在医保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突发性流行病专项基金。
由于突发性流行病并非每年都会爆发,而每年的财政预算都会有一定的预备费,并不都会使用,若是能够每年从财政预备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这样长效性的积累,可以形成较大的基金基数,避免防控流行病在突发年份对财政的冲击。流行病的传播以及感染几乎不受城乡限制,并且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每年有一定的结余,同时从两个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参与专项基金的积累是可行的,并能在流行病爆发时给予人们医疗费用的报销,得到适时的医疗保障。
与此同时,当突发年费产生的治疗费用较大,甚至将专项基金消耗完毕时,国家财政再进行兜底。这样的兜底行为由于在专项基金消耗过程中是可以进行有准备的调用的,故不会对财政带来很大的影响,避免了短期突发的抽调资金引起财政的波动。
2.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
突发性流行病爆发常常由于新发疾病引起,医保体系常常无法给予人们适时的保障。同时在较高的治疗费面前,商业保险险种也无法弥补被保险人全部的损失,人们无法得到实足的保障。因此,形成一个普及面广的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来弥补流行病带来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纳入现行的医保体系中,一是由于百姓对医保体系的依赖程度较高,疾病的治疗费用第一时间想到通过医保体系来进行报销,二由于商业性质的保险人们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即便采取政策性保险,也很难使得保障计划得到广泛的普及。只有当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纳入现行的医保体系中,并且在医保体系中建立专项基金,才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得到保障。
当突发性流行病爆发时,无论排除疑似病例,还是轻症重症,所有的治疗费用都可以从突发性流行病专项基金中得到补偿。补偿方式可以是在医院免费治疗,专项基金同医院进行结账。这样的保障计划可以防止流行病爆发时,由于治疗费过高导致被感染者因病返贫,或是将一些收入水平低的被感染者拒之门外,不愿意治疗。流行病爆发,被感染者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就不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利于社会的稳定。
在正常年份下,即无突发性流行病爆发时,专项基金可以进行投资,通过资金运用时专项基金保值增值。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对突发性流行病的防控积累了经验,但仍没建立起完整明确的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未来在应对类似的流行病爆发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及财政成为应对突发性流行病的最终承担者,具有不稳定性。建立我国突发性流行病专项基金、确立一个突发性流行病保障计划,同时对专项基金进行资金运用管理,形成中国特色应对突发性流行病保障体系成为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有效防治突发性流行病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2009年中央本级支出决算的说明》
【2】世界卫生组织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2007年
【3】《十年内出现新传染病灾难》《广州日报》 2007年8月25日 第A10版:国际・科学
【4】梨彬等 世界主要国家突发传染病应对系统对比介析 《医学情报工作》 2005年第6期第405页
【5】 陈共 《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五版 第127页
【6】苏明、刘彦博 我国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第5页~第11页
《语数外学习》杂志1985年创刊,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优秀教育类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38-161。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6351,国内统一刊号:CN42-1356/G4。中国知网收录期刊,ASPT来源期刊。本刊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及中小学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
二、征稿栏目
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教育综合研究及其它
三、征稿要求
1、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观点鲜明,数据准确,校对准确无误。
2、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来文随附作者单位、邮编、手机、电话、电邮等个人信息,来稿请附作者详细简介: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单位及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
3、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搞时确定,同时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来稿严格按学术论文格式要求,附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4、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攻关项目,应标注于文章作者姓名单位下方。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般采取电子文档。文档名请作者设为作者姓名,以便查阅。
6、来稿不退。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3000字符/版。本刊来稿必复,编辑部在刊发时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不同意删改的要在来稿中注明。
7、来稿注明作者联系方式。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单位(省、市),住址,电话等信息。
8、本刊所发论文将为中国期刊网收录。若有异议,来稿时请予以注明。
《语数外学习》2500字符/版,每期100页码,查稿电话(027-)
来稿请投邮箱,注明“投稿语数外学习”字样;
:
《科技创业月刊》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读者,特别是在科技领域、金融领域、经济学领域、创业投资领域、教育领域、风险投资领域和新兴企业群体,更是受到理论工作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经济学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中国创业创新领域的主流媒介和权威杂志。本刊以推进创新、指导创业,促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为宗旨,一直是中国科技创业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启迪创新思维、弘扬创业文化、推介高新技术、纵论风险投资,关注创业板块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深为科技创业界政府、专家、企业家的推崇。
本刊栏目
科技创新、创业研究、市场纵横、企业发展、管理论评、教育园地、理论视野、应用技术。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关键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探讨
1基本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是指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中实际的费用支出,它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原材料: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材料,如坑木、坑木代用品、炸药、雷管、大型材料、专用工具、配件、劳保用品等,但不包括用于煤矿安全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材料消耗。②电力: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不包括维简工程消耗的电力和其他非生产用电。③生产工人薪酬:是指煤炭企业为获得生产工人提供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主要包括:生产工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论文百事通④折旧:指与生产有关的固定资产应提取的折旧费。⑤其他支出。在将“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单独核算后,就可将井巷工程基金、维护费、修理费纳入安全成本的核算内容,将地面塌陷赔偿费纳入环境成本的核算内容,同时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工资和职工福利费合并为生产工人薪酬,也弥补了目前煤炭成本中人工成本项目不全。这部分费用在发生时可按明细项目直接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或先记入“制造费用”,再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2安全成本
安全成本就是与安全有关的费用总和,即安全成本是为保证安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与安全有关的费用占当前煤炭成本的比例已达20%以上,并且还在逐步提高。但由于与安全有关的费用没有单独核算和管理,致使安全工作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脱节,从而使安全工作在煤炭生产中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而目前有关煤矿的安全成本散见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管理费用以及营业外支出等核算中。为加强安全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应设置“安全成本”一级科目,并在其下设置“安全工程费用”“安全预防费用”和“安全损失费用”三个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其相应的内容。
安全工程费用是为构筑安装安全工程、设施以及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表等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费用项目:为构建和安装安全工程、设施所耗用的材料费、人工费;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器等支出的费用;安全工程的设计费、评审费;安全工程、设施的维护检修费;井巷工程基金、维简费、修理费。
安全预防费用是指运营安全工程和设施、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以及安全培训和教育而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费用项目:安全工程和设施的运营费;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制订安全工作计划所需的费用;安全专职人员的薪酬;安全专项奖;安全宣传资料费;安全培训教育费用;安全情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储存等费用。
安全损失费用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煤炭企业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损失。安全损失费用包括直接安全损失费用和间接安全损失费用。直接安全损失费用,主要是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事故和非人身事故所带来的赔偿费用、医疗费用、抚恤费用、处理费用、财产损失、恢复生产费用、停产损失等各种直接影响损失以及职业病防治中发生的检查费用、治疗费用、陪护人员薪酬等损失。间接安全损失费用主要是指因安全事故导致的劳动力资源损失、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
3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论文百事通
3.1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的局限
传统会计核算办法对于企业成本只计算经济成本,主要内容是产品成本核算,其归集了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再按成本计算对象分配费用,最后得出各个品种的产品成本。这种核算是以产品的形成过程为成本起因的,目的是确定产品的劳动耗费。从传统成本核算内容上来看,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和补偿没有计入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等,没有在市场价格和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和体现。相对传统成本核算而言,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其范围很广,有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即不仅包括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与产品无关的环境成本,可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已经不适应环境成本的要求,其环境成本信息丧失了相关性、准确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系统已成必然。如果不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会造成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和透支未来为代价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和国民经济指标虚增的情况,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为了保护环境资源、正确衡量企业利润指标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行环境成本核算已成为必然。
3.2煤炭环境成本核算
(1)煤炭环境成本。它应包括:煤炭资源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矿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内容。为准确地核算煤炭环境成本,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在其下设置“煤炭资源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矿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进行相应的核算。
(2)煤炭资源成本。煤矿不仅要出资取得探矿权、采矿权,而且要对取得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精查,进行矿井设计和施工,这些获取资源支出和勘查前期费用就构成了煤炭的资源成本。新晨
对发生的这部分支出,在发生时可先记入“递耗资产”,然后根据每期的实际开采量乘以单位产品的折耗费用,记入“环境成本-煤炭资源成本”即借记“环境成本-煤炭资源成本”,贷记“递耗资产累计折耗”。
(3)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破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就构成了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4)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该项成本主要由治理费用和弥补破坏、污染所造成损失的补偿两部分组成。对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及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在发生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先计入“固定资产-环保设备”,然后通过计提折旧再计入各期环境成本;对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在发生时可直接计入当期环境成本;对于发生时间和金额不确定,且又不能予以资本化的,也可按一定的标准计提专项基金,计提时借记“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或“环境成本-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贷记“应付环保基金”;发生相关的费用支出时借记“应付环保基金”,贷记相关科目。
【关键词】投资学;实践教学;应用型
【作者简介】邓杨丰,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148-03
一、投资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实验与实践教学是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投资学是高校金融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投资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投资分析能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不穷,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财务规划师。高级理财顾问等投资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影响着投资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同时也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学应当以“优化基础、强化能力、重视应用”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体现投资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满足资本市场的现实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扎实的理论功底。投资学要求具备扎实的投资理论功底,包含了金融资产估值与定价、投资组合管理、套利定价理论、风险管理和投资业绩评价等等。
2.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证券投资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证券投资操作与实践能力。投资学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包括对基本流程的操作,还包括能够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分析和一定的资金运作能力等。
3.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大量数学工具进行模型化的定量分析,理论上从金融资产定价到投资风险管理、业绩评价。资金运作上从主观交易到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的推广,都要求投资学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的软件、数据库和建模工具。
二、投资学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投资学教学与资本市场市场发展共同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环境,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上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投资学理论与应用性统一、实验与实践并重的要求,与国外的投资学教育仍然具有不小差距。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投资学学专业基本沿用以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但对强化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参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仍然重视不足。虽然某些院校也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等课程,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达不到从业的要求。
(二)实验教学不足
现代金融理论以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为核心,强调投资学的微观实用性。这要求投资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为主,强化试验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教育和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近年来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信息处理和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投资学的模拟实验室,很多高校都拥有专业服务器、实时接收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等设备。高端设备投资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课的开设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熟悉一些基本的业务流程。但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实验教材和实验室建设比较匮乏。大部分实验室仍然局限于简单的模拟操作,无法适应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软件和数据更新也无法适应市场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是模拟交易,但实际中模拟交易效果不甚理想。虽然模拟炒股能够让学生了解证券交易的流程,但模拟炒股是虚拟货币,不涉及实际收益与风险,学生无法真正体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与风险,也无法正确评估盈亏对其投资心态及其投资决策的影响,因而模拟炒股对学生真正参与金融市场和了解金融市场运行过程还是相差甚远。在多年的模拟炒股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刚开始时学生还有点兴趣,但持续性很低,很多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虚拟账户上的盈亏漠不关心,仅仅是为了应付交实验作业。而实际上,真正有兴趣的是投入真实资金进行实盘操作的同学。近年来,很多家庭子女经济条件较好,网络信息发达,交流平台多样,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涉足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活动。优秀学生的投资还在课外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但这种投资行为均为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盘投资活动还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和有组织的开展。
(三)实践环节缺乏
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规划。首先,很多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无发挥其真正功效。目前,很多学校对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没有资金投入,靠的都是学生和教师的个人关系。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和日常化的联系。其次,校企合作形式较单一。学校既没有与实习基地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实习目的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对实习单位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导致实习效果不甚理想。再次,实习项目有限。证券公司很多核心业务是保密的,大部分允许学生参与的实习项目都仅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营销业务和后勤,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导致学生对实习的兴趣不高,大多敷衍了事。如何培养学生真正投资实践与资金运作能力,完善校企合作为平台,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成绩评价模式单一
目前,投资学教学仍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尽管有些学校也开设实验课,但是学生成绩评定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有些老师仍然给考试划范围划重点,侧重理论知识的静态考察,侧重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察。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记忆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主动实践。金融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考试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与分析能力,无法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金融市场,无法反映该课程的动态性与时效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里从事投资学教学的教师均受过较为系统学术训练,大多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大多没有在证券公司或者期货公司工作过的经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缺乏丰富的操盘技术和资金管理经验,这就使得作为指导教师也只是依据自己的投资学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来进行教学。大部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是简单识别基本的K线图和形态图。难以结合市场走势进行动态趋势分析。操作上通过免费的股市模拟活动完成,过程较为简单,内容也比较贫乏。虽然某些学校也有外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但由于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很难实现系统化管理和形成稳定有效的制度。
三、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也可以考虑投资学实验课独立设课,并增加实训项目。其次,通过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建立满足以业资格导向的投资学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比例,适应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最后。以CFA资格考试为导向,建设投资学课程,鼓励参与与通过CFA考试。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二)建议投资学实验课独立设课
进一步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实行投资学实验课独立设课。探索与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性实验,以模拟证券买卖业务为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模拟、实时模拟、仿真模拟等类型;验证性实验,利用Excel、Eviews、SPSS等软件学习和挖掘数据,验证投资学中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培养用各种先进软件进行量化分析能力;综合性实验,即利用现实金融市场,结合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从模拟交易到真实市场,整合多个知识点,将理论建模与市场交易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进实盘训练项目
实盘训练项目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真实体验金融市场的运行与风险,而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获得实盘资金:其一。成立以教学实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可以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和专项基金设立的方式。由具有实战经验的老师负责指导实训并进行风险监控。其二,与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合作合作,由学校与企业部分出资成立投资资金。尝试设立股票实盘基金与期货实盘基金,专门提供给学生进行证券投资的实战操作。可以直接聘请具有实盘经验的证券公司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辅导。其三,由学校与企业成立引导性基金,学生出资占比30%~50%,让学生直接参与证券市场交易。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分工合作并进行实盘比赛,聘请证券公司专业人士进行实盘指导与风险监控,按收益率的高低排序并给予奖励,实盘收益由学生支配,同时建立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学生的亏损进行弥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让学生参与到真实市场运作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其一,深化产学研合作。应该积极与企业通过科研立项、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的金融产品开发、业务创新与发展,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其二,人才基地建设。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投资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到证券公司参与一定的实践工作。同时进行学术报告与讲座,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学校成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实习基地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客座教授,与学校老师联合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引导学生的论文设计与选题结合实习基地的实际需要。其三,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学校应与指定专人负责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定期召开座谈会,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多种形式和合作,积极了解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现实需求,并能够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践计划与内容。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对策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综合国力的评判中,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显得十分迫切。
高校作为主要的科技成果来源地之一,其产学研现状直接关系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根据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项科技成果,实现成果产业化的不到10%,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均存在着巨大浪费。面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安徽大学为视角,分析其科研工作现状,并具体提出几点有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合肥市科技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度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860项,但有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项目只有233项,净利润54.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7%。而从安徽大学科技处于2011年6月14日所公布的统计数据了解到,安徽大学科研成果共有204项,其中化学化工类科研项目40项,生物、环境、食品、医药类科研项目28项,电子信息类科研项目59项,材料类科研项目17项,专利技术类60项。虽然高校科技成果较多,但是最后被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利润的优质项目较少。
二、高校内部政策环境分析
为了找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本文首先就安徽大学相关的政策大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具体如下:
(一)对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
对科技成果转化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采用,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并获地厅级政府部门或获得省级以上学会、行业协会等奖励的,安徽大学将给予0.3-5万元奖励。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万元/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万元/项。
该政策一方面提高了研究人员从事科研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在学校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必要的奖励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对其进行鼓励和倡导,科研工作才能走得更远,进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信息对接机制
在浏览学校科技处网站时,我们可以找到各类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对接方式,避免了研究工作的盲目性。此外,产学研对接会是校企信息交流的另一种实现形式,学校和企业借助面对面的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和方案,完成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校企信息交流平台有利于改善科研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使学校真正发挥科研基地的作用。
(三)设立专项基金,为科技成果提供资金支持
设立“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和“安徽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培育基金”,前者主要针对35岁以下的在职人员,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视不同学科资助经费2-5万元;而后者支持实验和应用性项目每项不低于20万元,理论和人文社科性项目每项不低于10万元。通过在高校内部设立各项基金,支持科研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对以后可能的成果转化作了铺垫。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安徽大学的政策概述,我们发现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是制约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安徽大学现有政策中未能很好地体现鼓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成果推广、转让和产业化,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仅依据论文专著发表量以及取得的成果奖项,而忽略了成果应用转化数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这意味着科研成果导向有偏,学校不仅是科研基地,更应是提供社会所需的科研成果供应地,因此倡导高校研究人员及科研成果走出去才是必然选择。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是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学校科研项目分为横向和纵向项目,对于与企业合作的纵向项目来说,往往由于研究时间的制约,当成果出炉后,企业已经不需要该项技术,或者在研究途中,需求方资金出现困难,无法继续和学校的合作,致使项目被搁置,这种情况在校园里屡见不鲜。因此,学校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对于一项有前景的研究课题来说是必要的,通过了解合肥市其他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我们发现合肥工业大学实施了科研项目垫资借款,针对经费不足的课题学校给予支持,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三)缺乏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虽然在安大科技处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有技术需求信息,但是在学校内部未能真正形成一个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学校的科研成果虽然数目多,但真正被运用的项目并不多。因此,构建由技术经纪人(熟知专业技术和科研流程,并精通经济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的中介机构是必要的,通过该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利用其提供的相关市场信息,保证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具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遵循一条有效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中期研究阶段以及后期推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