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高中化学教师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显示。在化学课堂中,许多学生在进行被动学习,没有化学学习的热情,大大影响了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转变,解放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用实际行动去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才能让高中化学教育局势得到逆转。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不能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比如在讲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与学生讨论有关于甲烷的问题,讨论甲烷在生活中的存在、其存在的积极意义等。教师通过抛砖引玉式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会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敏感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我表现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去自然地关注学生的变化,肯定学生的优势。高中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也会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得到建立。一位平易近人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依赖。化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对待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和谐。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跟着自己进行化学学习。当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时,哪怕存在错误,也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肯定,激励学生与自己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加强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解《氨硝酸硫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三种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并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三种物质的用途。当学生对其具有基本认知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四、加强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各学科学习模式的相似化,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过于枯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且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总结尽可能多的能源利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抢答的方法去回答能源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计分的方式决定胜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五、结语
【论文摘要】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受到技术理性和标准的挑战,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名迫在眉睫。本文以此为逻辑切入点,探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语文课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新课标”下,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语文工具化,用技术理性和标准来肢解文本之非审美现象又起沉渣。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被严重扼杀,文本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审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丰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教育方法的长期积淀、现行考试评价与导向机制的种种“泥淖”对语文学科审美功能的冲击与扼杀;基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完人”,让语文学科担负起“成人”的教育目标,为语文学科 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人”。而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发挥工具作用外,更重要的还要担负起“润德”、“启智”、“成人”、“教化”的审美功能。
具体言之,语文学科正是凭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审美空间结构昭示着其审美特性,并实现着其人文价值。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
1.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语文学科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应该是抒情的艺术。《课标》和《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即“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这就使得语文文本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或者就是在语言品味基础上主体心志的“入乎其内”。
文本是情感符号的结晶。从文本的创作来说,情感易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是联结艺术形象和主体情思的红线。从文本的接受来说,只有以情动人,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才能收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效应。例如,在诗歌文本阅读中,我们应该懂得,诗人追求对应于时代诗情的主体建构,“我”既是时代的代言人又作为主体心态外投的独特情感范型在文本中得到凸显。这是一种以主体来洞察万物和传递诗情的方式,主体精神在重建着世界秩序,“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着物象,客体为主体所强烈地干预、征服和主宰。因此,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体的理想建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平静祥和与祝福表言下主体的矛盾与分裂。
2.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这种审美情思对于文本而言,实际是一种阅读空白,仰仗于主体审美想象的认同性或求异性参与与填补。在这个意义上,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就是缪斯展翅高飞的羽翼。主体心理场强烈充沛的情感体验易于激发思想,引发想象的纵情驰骋;大胆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开启情感的闸门,并使之得到形象贴切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触发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审美想象则是情感体验的强化剂。
优秀的文本都是真实独特的审美情感与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自然融合体。父亲在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背影”需要主体认同性的审美想象参与,并进行富于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补,明确这就是爱子情深(朱自清《背影》);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着小桔灯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同样需要主体的审美想象参与方可领悟出这是成人都难以做到的镇定、勇敢和乐观(冰心《小桔灯》)。
3.多采的人本性。文本的写作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创造过程交织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文本正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存在,是作者理性与感性、情思与形象在瞬间猝然结合的产物。因此,文本的阅读价值需要也只有主体的参与认知才能实现。所以,人本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之一。
二、语文学科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方法取决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语文学科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多采的人本性等特性要求人文精神内化需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美读,突出语文学科的主体审美体验性。“美读”是感知语文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吟咏诵读,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江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从而让学生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2.指给学生文本阅读的门径而不是“填鸭”,突出语文学科的审美想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这种愉悦感 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或想象。唐代诗人杜牧《读韩杜集》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苦烦闷之时,吟读杜甫诗韩愈文,渐感舒畅愉悦,这种感受或想象如那美丽的女麻姑,用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驰骋想象,“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审美想象性是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的关键之一。
3.文本分析坚持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多采的人本性。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比如对《小橘灯》结尾“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中“好”的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只能理解成小姑娘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要让她预言革命胜利后的幸福生活,恐怕有点强人所难。其次,也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常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投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完全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应尽量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很容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血青年身上找到保尔的影子。新课程强调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地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和提升,决不是一厢情愿地把他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背叛,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次,要把文学作品当作满含着人性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决不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历史、哲学,甚至实用(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肢解作品)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动不动划分人物的阶级成分,界定事件的政治性质,在人物的惯常行为中“提炼”哲理,而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达到“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48.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8-90.
关键词:创新教育;合作;教学策略;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8年在江西实施。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化学新课程改革。
一、化学教师应树立新课程意识和新教育观念
1.教师要转变角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一维向三维的转化,导致了高中化学内容在选择的角度、内容的多少以及深度广度和编排顺序等问题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目标、性质和基本理念,深入透彻地理解新课标的内涵。要勇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授者,而应当转变为多样化角色。
2.教师要领会改革意图
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和旧教材比较,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特别是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知识出现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另外,化学教师应针对新课改的内容和实施情况不断反思、探究和创新,逐渐积累经验,充分发挥旧教材和新教材的优缺点,使二者互补,尽力做到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并且保证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实施。
3.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
除传统的书面考评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小论文、课内作业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手段可以改进。例如,针对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学生写后不总结、不反思的现象,我试着让学生学习批改实验报告,让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换批改实验册,达到再次学习的目的。
二、化学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并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断发生变化,由原来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的才艺表演,而是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心与心的互动。
2.教学行为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跃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教师上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段模式:
(1)问题与情境。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火电厂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
(2)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如,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用一个空的剪去底部的塑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洁净的膨松棉、纱布和活性炭即可制成。整个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与其他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趣味性;新颖性;实验目标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学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教学,搞好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实践证明,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对此,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利用导入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新课程往往充满新鲜、好奇感,而这种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教师就要抓住学生这种新鲜好奇的心理特征。组织好导入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习动机。
二、把中学物理新课标关于实验教学的要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
教材的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内容,这部分内容,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作用。
三、加强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促使实验教学更严谨、规范、科学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法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要使物理实验严谨化、规范化、科学化就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数学方法、比值定义法、科学抽象法等,这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都能找到这些方法论运用的典型事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让实验教学有序化
学校要成立实验教学领导小组,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管理。即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就是责成每位科任教师在期初做好各种实验计划表,交教研处和实验员。由实验员负责督促完成表上的每个实验,让实验由自发状态进入有序管理的状态。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是物理知识的载体,离开了实验,物理知识就难于表述,甚至不可理喻。搞好物理实验,既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培养物理高级人才的奠基石。搞好物理实验,既是科任教师的己任,也是学校领导的职责。
论文摘 要:通过对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生物学科情况的比较,从考试形式、比例、题型、范围、命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课改前相比,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时代前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12edu.cn/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分类规范
1.新课标知识导航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内容的标准,初中化学素材库的导航结构共分为部分。分别是化学史与化学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变化、化学与社会、化学实验、初中复习和整合与探究。
2.新课标教材知识导航
主要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内容编排。共分十二个单元,36个课题。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教学功能规范
1.情景创设:新课引入,知识展开或总结提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探究:包括合作、自主探究和实验探究等;有创意的课案与案例等。
3.探究与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拓展学习:课内课外知识的引申与提高,包括社会调查、课外实验及小论文等。
5.测试训练:包括随堂测试反馈及单元性测试与训练,有助于对教学的评估与监测。
6.教研进修:为老师提供备课参考资料、学科教学发展动态及教研成果与论文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资源建设规范
化学素材库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素材主要有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课件、课案、案例、说课、题卷等几种类型,其具体的建设原则如下:
1.文本:包括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编写的教学设计指导性文本素材,如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和学生实践活动设计等文本素材;提供拓展知识,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无错别字,格式规范,内容丰富且无科学性错误。
2.图片:为课堂引入及深入探究、创设情景服务,包括化学家、化学仪器与装置、化学现象、实物及微观示意等,形象展示化学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要求清晰完整,所展示内容要科学。
3.视频:多为创设教学情景时使用,也是在科学探究活动时的重要辅助素材,包括实验视频、化学反应现象、科普知识及活动探究等,实验视频如甲烷的燃烧。视频要求画面、声音清晰。
4.动画:为课常引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以及一些课堂实践活动,涉及题材如微观模拟、抽象过程形象化等,如自制模形――甲烷分子的结构。动画的设计突出其在教学功能上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5.课件:常用于科学探究、测试训练及拓展学习,是一个或者多个元素材组成的表现完整认知结构和教学程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复杂课件要有使用说明,注重启发,注重交互,注意科学,其设计有一定的针对性。
6.多媒体教案: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是多种格式,在教学设计中包含图片、视频、教学动画、课件等,运用多媒体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7.课案:能够完成某一教学过程或某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常用于教师教学辅助功能或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8.多媒体案例:可用在科学探究、教研进修等模块,包括文本案例、说课、多媒体案例。必需符合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突出教学的过程,所用图片、视频、动画要联接于教案之中,特别是自行设计制作的相关材料,更要有详细的说明和展示。
9.试题试卷标准:主要用在测试训练模块,舍弃繁、难、旧,推崇精、巧、新,答案力求准确,解答力求科学。
四、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生能够自作,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接受信息,从而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促进学生眼、耳、手及脑并用,学、思、练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种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学生自己控制进度的学习。
2.多媒体技术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接受能力
化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能力,而化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化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化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途径,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
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知识,使教学形式更灵活,能真正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情感、轻松学习。相信如果各位老师共同努力、探究、开发,化学教学的明天将会百花齐放,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4年。
江苏2015年的作文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出题理念大概是让所有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放下包袱”,因为所有的考生都不会感觉自己写不出来。
但简单的要求并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考得好。每个人都能写,但写得好的还是平时作文功底深的同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葛红兵(作家/批评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作文只重视修辞、词采、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和文学性表达这种倾向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在当下看来严重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意。在写作创意性不足的状态之下,很多中学教师常常用这种格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来对待中学生的写作,导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发挥想象。
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模板的写作来获得好成绩,这种经模板出来的所谓“好成绩”,是没有发展的,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没有创意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假大空”“高大上”的,也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从刚刚高考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写一封信”来看,则比以往的题目好了一些,给写作者一个扩大的发挥的写作空间。
叶永烈(著名作家)
在我看来,2015年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出得最好,无论是“写一封信”还是“谁最有风采”。一是对考生来说,他们都能够写,不易偏题,也不是难题;二是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写一封信”涉及如今常见的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现象,借助于孩子与父亲的举报与被举报矛盾展开,隐含教育、法制意义。如果考生在备考期间,只埋头课本,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什么是“大国工匠”等,就写不好“谁最有风采”这篇作文。高考作文题目对语文教育往往会起指挥棒的作用,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显示了正能量。
熊丙奇(教育学者)
2015年多省区的材料作文题并没有和时代结合太紧,有人觉得是“败笔”。笔者不以为然。语文作文不是时政题,也不是科技题、历史题,而是注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考题。因此,不与时代结合紧密,而是一些具有哲思性的题目,这会是今后材料作文的一大趋势。今年的材料作文就具有这一趋势,比如浙江的材料作文题――“论文章和人品”。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5年广东的作文题相比其他省,可赞之处有:一是学生审题容易,认真看,题义不难把握;二是题目的想象空间较大,思维上可以发散、拓展,没有偏向一方的价值判断,考生既可强调实践出真知是多么可贵,也可站在知识和技术的一边,强调客观的知识、远方的风景的价值与意义,既可强调个体感受,也可突出知识视野;三是考生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可从个人视角讲故事,也可就知识中的自然与个人认知中的自然之不同发表议论,文体上可自由选择。
于丹(知名文化学者)
2015年有大量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多元、丰富、自我跟世界关系匹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余世存(作家/学者)
2015年湖北的作文题目挺有意思的。喷泉要在地下待很长时间,才有地上喷泉的美观。我原来一直在提,现在人们都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到在人生百年时间里的真善美。湖北作文题目有点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道作文题蛮励志的。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必须赞一下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2015年北京卷的微作文题目是评论首都不文明现象。这道考题一是扣紧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文体短小精悍,像当下的微博;三是叙议结合,考查点明确;四是可深可浅,浅说到不文明即可,深说可至国民劣根性,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必须赞一下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在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忽视思辨和缺乏逻辑训练的当下,上海在作文题目上坚持自己不变的追求,几年如一地呈现这类题目,实在难得、可贵啊。坚硬和柔软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深入剖析,辩证论之,又是一个新层面的境界。此题满分者,头脑必清醒。
赞北京和上海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由高考性质决定的。高考不是水平性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大学?无疑,应该优先选拔关心、热爱生活、生命并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逻辑严谨、表达准确者,而北京、上海作文题正是注意了这方面的考查。学校语文教育应支持这样的导向。
【关键词】农村中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很多的化学原理、概念及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资源配备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学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实验教学中存在“重讲授、轻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克服困难,改变教学策略,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配备不足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用在实验方面的经费较少,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有时教学的内容到了,药品还是无法到位,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有的农村中学缺乏专职化学实验员,实验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材料,且化学课实验较多,教师准备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讲课的工作量,因此,难免出现演示实验多或干脆不做,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学生实验素养低,自主探究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创新实验教学就更难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学生基础差,教师新课改意识不强
近年来,城里的优质达标学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白热化,使农村中学习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基本上进入城里优质学校就读。留下来的基本是一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和态度也不够科学的学生,他们往往只能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从而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即可,忽视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能不能全面实现,违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他们对实验的教学只是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和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即可,对于实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避而不提,无法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课的时间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按照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要完成22个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分散在《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等相应的模块内容中,其中绝大数实验都安排在高一的《化学1》和《化学2》教学过程中。各个普通农村中学在高一学期,一周的化学课基本只有排两个课时,且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在高一起始阶段,还要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补缺补漏,占据了部分教学时间。课时的不足与实验操作的时间矛盾愈发加大,一边是加紧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练习完成工作量,一边是面对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准备的才能进行的操作实验、分析和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其中绝大数化学老师选择前者,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把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操作,变成在教师黑板上的“画实验”,学生在“背实验”,或者原本是分组实验变成在教室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照方抓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教师平时只是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和探究能力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日常实验教学缺乏管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情况令人担忧,学生实验技能欠缺,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差,对化学实验的评价更是不知所措,实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表明,必须对目前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做一些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实验问题。
二、解决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学校领导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教师将实验生活化
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教需设有与管理实验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任务,分管领导要对实验教学重点抓、经常抓,要经常听课,深入第一线了解实验开展情况,督促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学校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和有饱满热情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精神的专职实验员。实验员务必要当科任教师的好助手,配合科任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减轻科任教师实验教学的负担。
教师要克服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千分百计加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尽可能将实验内容平常化、生活化,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药品。例如:H2的爆鸣实验可以用空的易拉罐完成;证实CO2的化学性质,学生可自主配制澄清的石灰水,选用饮料软管作为导气管,向其中吹入CO2,观察分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以用一包苏打发酵粉和一瓶柠檬酸来完成酸碱反应的实验;焰色反应时,做完Na的反应后,让学生回想厨房做饭时,将少许食盐洒在火上出现的黄色火焰,联系生活,加深记忆;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可以用从田野中找到的牵牛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替品;其实化学实验源于生活,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用于生活贴近的实验,激发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激情。
2、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
由于化学课时量不足,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灵活选择性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材料都是来源学生身边的物质,就此开展的探究活动,可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提高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让学生采摘田野里常见的花卉,探究花卉汁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农村生活用水“井水、自来水和矿泉水”的调查,选取山里的矿泉水、家里的自来水和井水,检测各种水分的组成元素,或请教当地的农民开展调查问卷,水分是否受到污染。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小组对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分析对比。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写成调查报告或实践小论文。还有,农村生活的孩子,可以完成对自家菜地、稻田等土壤酸碱性的测定实验,根据结果,汇报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家长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种植的适宜植物等等一系列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探究活动。这种课外实验是学生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历程,学生在亲手参与的探究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交流合作的能力。
3、倡导微型化学实验教学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全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其仪器花费少、药品消耗少、操作安全、污染较少、节省时间等优点被普遍采用。结合农村中学实验配备不足的现状,应大力推广“微型实验”,可以节约一大笔资金。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装备自己的化学实验箱。
例如:在探究CO2化学性质实验时,可以通过右图的装置同时完成四个实验。方法是:用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将它与CO2的发生装置连接。观察到三通管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颜色无变化,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和CO2密度比空气大。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下方,观察到木条熄灭,证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取下三通管,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证明H2CO3的不稳定性。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既节约仪器和药品,同时也达到“省资源、少污染”的目的。可使绝大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总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改造和创新实验,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课堂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杨天碧.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关键词:学生;新课标;生物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体现了大众化教学的思想,让每名学生学有多得、学有所获。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有根本性的变化,以此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大众化教学理念。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就践行这一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把生物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定位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切莫颠倒和错位使用。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课堂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力求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生物课程的文本教学向生本教育的过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拥有者,而是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参与学习,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尊重、保护、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囚禁的情愫和对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上的主角,大显身手。
二、让生物课堂成为一种活动
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思想。在当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的方式还是比较固化在师讲生听的模式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没有被完全打开,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在生物教学中,我采用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就可以让学生针对当下的雾霾与环境问题,自己去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寻求如何破解。同时,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写出调研报告。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对活动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最后在班级里形成一份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以书信的形式呈报给有关部门,希望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
在学习性别决定于伴性遗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对常见的遗传病与伴性遗传病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全班学生都参加了这个调查活动,一半的同学写出了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小论文触角广泛多样,内容丰富翔实,结论真实可信,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的。更可喜的是,学生们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去医院进行了实地了解,伴性遗传规律的知识不再是生冷的,而是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生物课堂的主旋律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深化和完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生生、组组间的合作探究学习落实好。首先要求教师要提出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切不可随便找一个问题就来探究,进行探究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和思维含量,要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是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根据了解的情况适当引导点拨,不能袖手旁观。第三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把各组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进行优化。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是多层面的:①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生物知识层面有所提高。②让全员参与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发展,都有收获。③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④课堂中培养起来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也是现当今社会优秀人才的一个标志和生存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强化,使其成为课堂学习上的主旋律。
四、因材施教,承认差异
学生间是有差异的,只有正视存在,才能有效实施生物教学,不然教师就会深陷其中,自求其恼。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每名学生都是“优秀生”,可现实教学却往往不如教师所愿。有人调查发现:传统生物课堂上成就了10%的优秀生,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极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了生物。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教师无奈,也折射出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些弊端和不足,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实的课堂,只有承认差异、因人而异,让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才是理想的教学。因此,只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你的生物教学才会多样,你的课堂才有异彩纷呈,你的学生才会多样化发展。
五、渗透德育
生物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讲生物史,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讲生物的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巧妙设计,把生物教学中能够渗透德育的因素挖掘出来并无痕渗透,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效果,反而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
六、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中使用
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的广泛使用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直观、生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把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微观物质和学生理解中有较大难度的生物想象变得可观可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祥.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
析[J].现代阅读,2012(5).
[2]田升.初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法[J].读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