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的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 病理学 目标教学 成就动机 培养 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是通过后天培养,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的动机。①成就动机包括自我提高力,认知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部分。美国的麦克莱兰(Mc.Clellamd,1953)指出评价成就动机的三条标准是卓越的社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②根据以上理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我国的招生体制,使得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也很差,成就动机很低。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作者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现介绍如下:
1 明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愿望及动力
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清晰的将这个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原因在于如果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要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虽然也有目标教学的意识,但一般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很少进行预习,因此学生不清楚老师在课上要讲哪些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因此就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要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要紧扣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目标的导向功能,检测功能与激励功能得以实现。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都会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将长远学习结果按优劣分类,反馈学习结果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2)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3)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反馈评价,都要秉着及时有效的原则,学生越早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会越早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愿望。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学习就很难进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很容易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就会产生进一步获得满足的愿望,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在的能量转变成为行为的推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的目的。③以求知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会非常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 克服学习困难、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故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克服困难,不回避困难,告诉学生虽然克服学习困难会很痛苦,但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高职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潜能,在高职病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环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依靠固有的方法及知识,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思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前,通常都会提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如答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自尊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提高。
3 加强人生观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学生最初的学习动力会来自好奇心,但好奇心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及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失去作用,这时,信念和理想会取代好奇心成为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故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其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能直接推动学生的成就动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也会永不枯竭,将来也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4 应用多种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如具有自信心,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也会充分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有资料显示,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能直接影响这个人的成就动机。④因为通过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建立与过去的学习成绩,失败的经验,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密切关系。例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为自己设立很高的学习目标且会有很高的理想抱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不是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太低就是目标太高,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学会客观地评价事情,如事情成功,要归功于自己能力强,如事情失败,也不要轻易气馁,要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成就动机必然增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信的几种方法,具体如下:
(1)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在病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偏见,不要只注重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也要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差生”之所以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周围同学老师的偏见,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导致“差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对其加倍关怀,经常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我能行,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2)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在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使自己的记忆能力增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多思、善思,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讲授病理知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病理联系临床,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后,自信心也会随着提高,面对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应有的自信。
注释
① 樊帮林.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33):229-230.
② 李碧芬.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J].科教文汇,2010.1(23):165.
关键词: 实践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解决实际问题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存在于知识教育中,更存在于对高中生能力的追求上。近年来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正是这种追求的产物。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的目标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高中生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不是单独的知识目标的变化,而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整个系统的变革。它不仅包括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更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高中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运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高中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教育教学的成功标准已经不再是教师教给高中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高中生能否形成一定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尊重了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互动,形成高中生的数学能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高中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高中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使高中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数学,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创造性地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高中生的能力上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下面我结合近年来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实际和尝试,谈谈看法和体会,希望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怎样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使高中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注重生活实际和高中数学教学的联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源自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高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高中生明确这样的观念。我们的教学要让高中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要让高中生对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直观认识,需要我们留心观察高中生的生活,把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组织编排,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我们所创设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外,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和作业生活化,合理设计问题和作业,让高中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可以进一步让高中生懂得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义,增强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提高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实际运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具体表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锻炼才能实现。为了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和解决探究中逐渐形成了能力。
(三)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 键 词社会责任感培养;校本;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4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联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经常动机。它作为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四者的有机统一,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驱动作用。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需要外部系统的明确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学校是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提升的主阵地。目前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总体设计脱离校情,忽视社区资源、地域优势等;而实施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空泛,不尊重学生主体性,不重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单向灌输依然盛行,知行脱节,忽视新媒体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问题。[1]另外,在理论建设方面,研究者较多关注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研究,而以校本为研究平台,结合实践操作的行动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认为,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合理的路径应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发展特点,立足学校文化内涵,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层次化和序列化的培养。
一、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和适应社会,并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但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在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大势所趋的形势下,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必须有自己的校本定位。
(一)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家的多个纲领性教育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目标,它们是学校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方向和指针。而新近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稿,更是明确提出“责任担当”为六大素养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时展的要求。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参与之中,而社会参与的核心是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作为未来公民,当前学生必须学会遵守和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既有理想信念,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能秉持正确的情感态度、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方面都契合时展的要求,这是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
湖南师大附中前身为近代民主革命家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的惟一学堂(后更名广益中学),1929年确立了“公、勤、仁、勇”的校训。这个校训固然有着当年时代的气息,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个人追求历久弥新。近年来学校立足校训,深入探究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赋予其以新的含义――将“公”的内涵扩展为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人类负责的精神;“仁”的内涵扩展为爱自己、爱他人,仁义守信、履行义务;“勤”则理解为勤于修身,勤于学习,对自己负责,主动发展;“勇”则意味着道义行动,勇于承担各种责任。如此,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确立与时展的脉搏连接起来了。
(二)是走向未来人生的需要
当前,人的关系性存在特质被侵蚀,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弱化以及价值认同危机的出现,使社会责任感的生成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个人发展,忽视社会价值的创造;过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实用主义增强,功利主义滋长,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社会理想模糊;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脱节等。[2]这既是成人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即将面对的问题。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的建设、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明确当今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在未来竞争中取胜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此同时,高中生即将迈入成人世界,与社会的接触将越来越频繁,因此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准备承担社会公民理应承担的责任。
而作为学校,对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的现实,以基本的价值认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家庭建设尽责的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心理适应性的基础。
二、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校本路径
显然,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相应地其办学愿景也不尽相同,因此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立足校情,在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总目标与作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融入校训,以保持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一致性和集中性。
(一)从责任经验出发提高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指责任主体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认识,即对责任内容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责任及其行为的正确感知、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它是责任行为产生的心理依托和精神基础,个体只有形成了明晰而正确的责任认知,才能自觉而坚定地履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责任认知的形成不能通过简单的灌输、传授、训练来完成。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责任经验,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提高其责任认知要从他们的自身责任经验出发,从鲜活的生活事件、故事、案例等引出,引其分析、判断、评价,进而得出结论。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反对父母生二胎现象”“小悦悦事件”“‘萨德’部署引发的砸韩系车事件”等话题,引导学生对责任担当进行思考,提升对责任感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其责任认知。
(二)在多角色体验中走向自觉自悟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可见,培养社会责任感不能靠说教、渗透,因为它是由外向内,学生被动接受的。只有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引导、渐染,通过在生活社区、广阔农村、活力企业、他乡异域和网络虚拟空间的实践体验,由内向外,将学生内心与外部世界有机链接,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身体力行,主动与外界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才能产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促进精神生命自我觉悟。[3]
如:让学生在同一组织中扮演不同角色,承不同责任,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学会换位思考,并将在前一角色中承担责任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带到另一个角色中去。另外,基于高中生心理特点,学校应引导学生对社会责任做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性思考。例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下乡、土地流转等问题展开调研,进而产生强烈的改造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
此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需要反复刺激,不断强化。因此,即使相同模式、相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反复呈现,不断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思考,自觉运用一些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升华思想,陶冶情操,使集体观念、组织观念、责任意识逐渐巩固和加深。[4]
(三)借助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为高中生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并确立人生目标,知晓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使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生理和心智不断发展成熟。如何以生涯意识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有的学校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着力,谱写“认识自我”“内心求证”“专业选择”三部曲。高一阶段,通过普及心理教育课程、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开展心理测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探寻潜在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特长。高二阶段,通过校内外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扩大生命本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结,将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置于其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国际、自然的有机联系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适合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对自己的未来将担负怎样的责任,激发其求知欲、发展欲。高三阶段,调动学生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职业选择讲座、职业体验活动等,普及专业、职业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此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进而启动实质性的专业选择,初步确定职业走向,进一步培养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四)依靠新媒体辅助社会责任感培养
从积极的方面看,新媒体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网上的正能量视频和信息能促进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加以运用,以增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学生抵御各种不良信息侵蚀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新媒体,以文章、讲座视频等资源形式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环境本质的认知,增强媒介道德感和素养水平,这对中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湖南师大附中先后利用蓝天作文网、“12KM”原创作文网,建立“网络作文本”,让学生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PP上传作文,师生进行交互式评点。为了维护网络正常秩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作文,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责任意识,承担网络责任,学校每天安排语文教师轮流值班,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及时引导,效果显著。
(五)建立导师制解决个性化问题
由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发展基础、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因 此个别化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非常必要。许多学校正在推行导师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辅导、生活帮导。实行“导师制”,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特别适合解决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社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施过程中,导师参与学生的诸多校内外教育活动,能够及时发现、解决小群体的或者个性化的问题。导师高频率地接受学生个体的咨询,大大加强了思想交流的深度,从而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度。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尤其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往往因为教育涉及面广,班主任难以顾及全部学生个体,致使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长期低效。
应该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是学校教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如何立足校本,准确定位目标,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优化培养路径,可谓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艾楚君.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征候、原因与培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21.
[2]李菲.社会责任感生成遭遇的时代困境与教育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20.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
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把两者人为地割裂的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虽然存在着诸如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也有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安排、管理和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瓶颈实际在于各高中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思想认识不转变,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可能的;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空谈。
实际上说,一方面学校要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这就最大在限度地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实验设备,克服了学校在实验条件方面的不足,也满足了学生做实验的需要。
二、合理安排实验,注重探究思维
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大部分高中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安排生物实验课,
有的也是教师还是讲实验,学生听、记、背实验,也或是做演示实验,对于探究性实验就无从谈起。
高中学校应该独立设置生物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保障实验教学的时间,提高实验的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也要改变教师先讲,学生照方做的方法,七八个学生做一个实验,动手做者少,旁观者多。应该提倡小组实验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参与实验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照顾到每个学生。此外,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传统的模仿或照着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在材料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课上,只是作为辅助者和指导者,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过多的干预,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创新的余地。笔者在处理《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学生就用韭菜代替菠菜,突破了季节限制;还有学生用美工笔代替毛细吸管,克服了毛细吸管易堵塞和损坏的缺点。这在不自觉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正确的实验教学导向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它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它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教师更看重考分,便形成了目前对生物实验知识的评价基本上是借助于笔试,让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巩固实验的材料、过程、现象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基本上等于零。
学校和教师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实验课中也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学校和教师要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实验活动以及成效给予合理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好坏。笔者在讲到《酶的作用和本质》时给学生提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酶认知。
四、合作学习,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多采用小组实验的方法,虽然有实验可做,但真正做的学生还是不多,这实际就是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在现今多元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合作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合作氛围中,体验合作的益处,共享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每个实验小组都用小组长的名字命名,都有不同的分工如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有效地调动每位组员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尊重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实验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信的关系,促进整个生物实验教学过程的发展;也为学生的终身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职业高中 物理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
从学校方面来看,当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不够重视物理课,认为可有可无,而且由于受时间和物理教学设备的制约,有些职业高中学校甚至取消了物理课的设置。例如,现在很多职业高中学校根据专业的不同来安排物理课,每周才安排一节或者两节,对于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操作也不够重视,物理实验室形同虚设。
不少职业高中学校使用的物理课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导致教材的理论偏深偏难,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以及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承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课程,对职业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物理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部分教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过分依赖教材,造成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呆板。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缺少师生间的灵活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近来教育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对求职者的能力高度重视,在学历和能力之间的选择,有92.8%的用人单位倾向后者。对于注重技能水平的职业高中生来说,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别是自从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很多行业出现负增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动手能力强,具有扎实技能本领的职业高中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符合提高职业高中生技能水平的需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物理学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中含有大量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表三、改革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措施建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资料显示,在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之间的选择上,有72.47%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针对职业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首届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的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时候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技能。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还需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德国的职业教育成效突出,效果显著。例如,上世纪80年代,德国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巧,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用其中的一些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包括: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实施项目结束等。该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了电视机无线耳机、走廊灯自动感应器、电子生日蛋糕等,其中一些还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奖,使学生的成就感大增,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化抽象为具体,把要研究的物理规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教学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把物理规律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物理时候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展探究实验教学
【关键词】STS教育理念高中生物课堂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31-01
STS教育理念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而系统的学科,其核心是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教授和学习知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首次把STS教育明确列入生物课程目标,同时这也表明我国STS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 高中生物课堂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义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21世纪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要求,将STS教育思想引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目前是进一步加强学科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结合,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意识,增强其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方面关系的认识。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与STS教育相比,前者往往对问题只要求一种正确的回答,而后者常要求学生用科学知识做出多种多样的决策;前者对问题缺乏价值判断,后者则要求从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去考虑问题;前者完全受教材制约,后者可以灵活地选用涉及当地和社会上的事件进行教学,而且课堂信息可以来自众多的学生,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前者视学生为训练的接受体,后者视学生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前者对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重复、再现规定的信息,后者则重视对学生个性、创造能力的评价等。可见,STS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ST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改革
STS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的道理,将所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结合传授,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宗旨。
1.教学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中一直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脱离高分低能的现状。STS教育理念恰好符合素质教育方针发展的方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有机融合,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突出素质教育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懂得使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堂内容凸显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同时知识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尤其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讲究贴近生活的实际应用。STS教育理念倡导知识与科学、社会、技术三方面相结合,也就是说应该经常引入一些现实中常遇到的问题到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课内、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教学中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模式,从而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并且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STS教育理念中,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系统、社会环境、认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置身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实现主动参与,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参与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来,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个体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三 STS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实施
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STS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高中生物课题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考验。笔者利用自己多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课堂知识与STS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实际例子。
1.设疑——探究法
生活中不乏高中生物教学的例子,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设疑——探究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践问题,并且在这种自己亲自参与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
2.实践体验法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且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安排有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因此,生物课堂的教学可以多采用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教学效果。针对实验提出一些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139-02
一、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意义
1.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柏拉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面的事情中寻找愉悦。高中阶段对每个高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重要的时期,是成为不同人才,向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的准备阶段;或者是他们准备升入高等院校成为大学生,被培养成为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荷,也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能够使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为新时代人才。
2.积极心理的培养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1]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生理上日趋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然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还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衡。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对心理疾病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积极心理的培养是完善和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以往学校对高中生心理课程教育多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矫正为主,难能有效地启迪和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应体现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以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为导向,多角度丰富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高中生成为能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的人。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能促使他们人格良好发展,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学习压力过大
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高中生心理的主要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焦虑、反应迟缓等。厌学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2.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高中生在消极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情绪不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疏缓,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自我意识强。高中生刚进入青春期不久,又适逢求学过程中的分化和转折,个性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会有全新的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形象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深化。
3.人际关系不融洽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当父母指导教化和讨论问题时,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由于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与同学相处关系不融洽现象较多;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愿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当不满足老师的讲解时,容易与老师产生对抗心理。
4.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有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家庭以及个人主观等因素。高中生心理脆弱跟其年龄有关,他们涉世不深,面对很多从未体验和经历过的问题。对那些习惯依赖父母的高中生而言,就更难把握自己。结果做事没有自己的标准,盲目追求社会称许,处理问题思维路线单一,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和挫折等问题。
三、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1.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3]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4]因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正确的认知很重要。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向上比较,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这提醒我们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能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比如,比较学生学习成绩时,选择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来比较,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成绩,这样才不至于造成高中生幸福感缺失。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生获得体验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要信任每一位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后,让高中生多参加集体活动,这是因为在集体中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机会增多,能充分体验到快乐。
2.培养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积极人格[5]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风格。当然,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彻底改变以往侧重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和矫正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凸显积极人格的核心地位,强调围绕积极人格的培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疏通“积极人格”的培养通道,营造对事件积极反馈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激情,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对于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培养,“应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6]。
3.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一样,其所作所为就有差异。校园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和谐、轻松、团结、关爱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精神和团结友爱意识。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作学生榜样和良师益友。第三,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学校要共创一种团结合谐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3):42.
[2]尹秋云.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Seligman M,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
1。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个体根据团体中的人际互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学习、观察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和接受自己,并不断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运用新的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与人交往的活动。团体心理咨询主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心理学应用的一种表现。团体咨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涉及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交流。人际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个体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体验和理解,形成一种心理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无助和孤独,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现代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人际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沟通的目标和方式都将得到改善。人际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研究设计与过程
在干预前后主要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尽可能避免被试知道自己参与了实验而造成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采用SPSS统计软件综合诊断表、面对面访谈大纲和心理咨询计划对多维度进行评估。受试者选择了一所高中有不同程度人际问题的高中生,并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受试者、过程干预、后期测量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人际关系水平显著较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2。分析团体心理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产生良好影响的原因
·
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团体援助方案。目前,高中生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交谈、人际交往和交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这些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说明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群体援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启动、过渡、发展、成熟和终结五个阶段。在团体互助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使高中生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积累团体经验,并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中生提高了沟通技巧,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不说话和嘲笑他人,能够更快地融入集体。
1。繁重的学习和不断的考试给高中生带来了恐惧和压力。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每天都忙于考试和枯燥的学习,只有书本。高中生缺乏参与社会和团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他们逐渐变得自私和孤独,这在合作很难实现幸福[1]。作为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压力中解放出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2。个人因素
高中生的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性格的高中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高中生沟通困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沟通表达能力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人的沟通较少,缺乏沟通技巧。面对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观点和想法的人,他们拒绝与他人沟通,以避免尴尬。其次,他们缺乏自我意识,存在自尊和自卑等问题。高中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的问题。他们在沟通过程中会退缩或走得太远,导致过度敏感、自我封闭和蔑视他人。这样,他们在团体中往往不受欢迎和独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个人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3。家庭因素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学习,甚至因为期望过高而强迫孩子把全部精力花在学习上,这种过度保护和期望的行为很容易改变孩子的观念,认为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不重要。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不可替代的,不容忽视。家长教育不当使许多高中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常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和强烈依赖的现象。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在权威性很强甚至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非常宽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推卸责任,容易情绪化。这些问题大多可归因于家庭因素[2]。
1。学习正确的自我意识。
·
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是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立场,即使面对困难也能接受和肯定自己。对待他人要客观公正,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3]。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不要隐瞒,客观地了解自己。其次,我们应该以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从他人的态度上看清楚自己,从而减少自我分析的片面性。第三,与同行进行比较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找出差距,确定发展方向。在人际交往中,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风险。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2。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高中生的人际沟通也是如此。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在人际关系的培养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他人的谈话不仅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也是一种赞扬,这将进一步缩小与他人的关系。真正的倾听需要用眼睛、心和耳朵倾听,掌握倾听技巧,增加耐心和关怀,使倾听更有效。其次,我们应该学会主动表达。人类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水平。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善于把握彼此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他人的回应抓住对话的机会,在表达过程中保持简洁清晰的语言叙述,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有利于长期交流。第三,我们应该学会赞美。赞美有魔力。它可以肯定他人,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满足彼此内心对肯定和赞美的渴望。这将成为人际交往的秘密武器。高中生应该从细节开始,实事求是地表扬别人。最后,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如果你想增进相互信任,你需要心存感激,知道如何回报和关心,并愿意付出,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掌握沟通技巧,全面提高沟通水平。
3。在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
学校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机会用于人际交流。高中生应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加强活动中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确保人际关系的稳定。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中生渴望与他人交流,但由于缺乏经验,交流情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可以提高高中生的交际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验方法和方案设计仍需进一步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团体咨询的作用。研究发现,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要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扬长避短,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指的是
[1]闫海燕。同伴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16。